读书报告教师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报告教师(通用8篇)

读书报告教师 篇1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回想起来发现问题很多,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等等,作为教师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番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课余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 —— 《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使命》,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尤其是《教师的使命》这部书,使我收获更大。

一、清晰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高效指导

“高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高效率指导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当教学目标主要是传递信息时,讲授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讲授必须是一种过程启发式的讲授。”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的本质是分享。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之后需要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也需要了解别人学习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的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受到别人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的启发,同时也将自己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多元的思考,学生的潜能会被充分激活;另外,学生在参与讨论、探究、交流时,需要

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认识活动作为支撑,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三、任务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书中说了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真的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五.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质量。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六.保护好奇心——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一旦有了求知的渴望,心灵就会有所作为;学生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即使你塞给他知识,到头来也是一无所得。”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张素玲

2013.1 读 书 报 告

张素玲 2013.1篇二:《做最好的教师》读书报告

用师爱铸师魂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报告

在开始我的报告之前,我想为大家介绍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就是李镇西。李镇西,“全国十杰教师”、“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带着“新教育”之梦重返讲台。李先生身兼多职,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没有让他停止教学思考、研究,没有让他停止、放下手中的笔,他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思维写下一篇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他兢兢业业为社会的教育事业奉献着他的青春和爱心。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感悟,读这本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李老师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他淡薄名利,才思敏锐,文字功底十分深厚,这与他坚持每天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每天坚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坚持写一篇教育日记是分不开的。我没有他这样的思想高度,恐怕也做不到每天读那么多书,但有一点我却深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才会取得优秀的教育成绩。“做最好的自己。”李老师多次这样对学生说。他说:“?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这就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觉的追求更好的境界。这与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作为一名教师,当然就是要“做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高尚的人格令人敬佩。虽然他如今已成大名鼎鼎的教育专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至今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一直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保持零距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曾经想过如何去帮助学生,也想过如何去爱户学生,如何使学生能更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平凡,但他是在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而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一种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李老师总会认真地对待他的每一次失误。他会因为误会了学生而愧疚不已,也会因为处罚了学生或是一句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话语而彻夜难眠??他不愧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无愧学生,无愧于教育事业。他在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能把教育当生活并享受其中我们可以知道李老师对

教育工作是多么的执着,就算他现在身为就校长,也同样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因为他说,他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他认为爱是永恒的理念: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特别喜欢这些话,每读一次都能带给我很强的震撼,让我一次次的审视自己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我开始思索:假如没有爱与责任,仅凭满腔的热情,我最终将收获什么?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最后,我想引用附录中的一段话: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篇三:听“第一届教师专业书籍读书报告会”有感

听“第一届教师专业书籍读书报告会”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读书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今天各位老师在此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老师们在交流的时候结合了很多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很有用。比如说:细胞器这一节的内容很微观、很抽象,徐勐老师在讲解这节课时用了很好的方法,他要求学生利用课堂上所有的物件,分小组进行细胞器模型的建造,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即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充分的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课堂效果很好;单贵青老师在讲解染色体组时,用扑克牌作为模型来讲解,即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是自身修养方面。通过杨富芝老师的报告,我认识到只有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才能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就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上看待我们的课本,看待我们的教学,进而一些问题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会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深的感觉。此外,要将教材最为工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李媛媛老师的报告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她提到在课堂上的一次提问,他没有因为那位学生没有回答出来而放弃,而是引导他完成,学生因此倍受鼓舞,从此成绩有所改善。老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授业解惑者,是示范者,还是朋友。由于角色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老师的一个无心之举,也许会对学生

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所以老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对待学生要用心,要有爱心,要有耐心。赵秀琴老师在报告中提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进生是相对的,是变化发展的,是可以变成好学生的。老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尤其要给后进生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帮他们建立信心。就像赵禺老师说的,我们要做一名有良心的老师,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用肩膀扛起学生的未来。

最后,作为一名新疆班的老师,于燕老师的报告对我启迪很大,要教好新疆班的学生,就要认识到他们的差异性。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利用兴趣教学,采用一些他们熟悉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更甜等。此外,要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他们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在这里生活和学习,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会有一些不好的情绪。作为老师,我要多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绪,保持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去生活、去学习,我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报告会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思索是无尽的,对我的影响是无穷的。我决定从此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书中的知识来能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快速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篇四:石践小学举行教师读书报告会

石践小学举行教师读书报告会 12月20日下午,石践小学在多功能教室举行以“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报告会,全校教师参加了报告会。校长任华鹏首先就本学期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中“三字练写”、“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得失例谈”等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了点评。分管德育的薛老师从“让读书陶冶品格、让读书丰富知识、让读书充盈智慧”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坚持读书的心得体会,随后4名青年教师分别向大家汇报了自己半学期以来的读书收获。

近年来,石践小学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书香、墨香交相辉映的文化校园,真正把创造诗意校园作为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品位的核心目标。该校明确要求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和精神涵养,做好学生的表率,带头读书,坚持伴着书香前行,做一个品正之人、文雅之人、智慧之人、尚美之人、阳光之人,自觉追求诗意的教育人生。为此,该校在本学期校本培训计划中,安排了教师系列读书报告活动,分别围绕“我读过的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校长推荐文章”等内容开展集中交流。此次读书报告会是系列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始,以后还会开展这样的活动。

付海平2013.12篇五:读书报告会方案

读书报告会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重点,以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文化氛围为目的,在学校形成读书热潮。引导广大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步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二、活动主题:

品读好书,提升修养

三、活动对象:

齐家镇小学学区所有任课教师

四、领导小组:

组长:赵纯利

组员:宋春梅、刘丽、李继薇及各校校长

五、活动安排

(一)启动阶段:

本学期初,各校启动教师读书活动,为教师购买两本书《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读书成就名师》,并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业务及课余时间学习,记录好学习笔记。

(二)开展活动阶段;

期末前,各校自行组织本校的读书报告活动,并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学区的读书报告会,每校一名。

(三)读书汇报要求:

1、参赛选手要形成稿件,汇报时间在5—8分钟,不得超过8分钟。照稿或脱稿自定,如脱稿,评分上会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

2、稿件内容要围绕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两本书,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要求文字流畅,表达真诚,不说空话套话,不唱高调。

3、不得抄袭或照搬网络文章,一经发现,成绩排在最后一名,活动总结点名批评。

4、活动时间:7月8日(周二)下午一点半,中心校四楼会议室。

5、参加人员:参赛选手、各校校长。

六、奖励办法:

评选出读书活动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优秀奖若干。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单位3个(不含中心校)。

读书报告教师 篇2

我当时回答:“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读书。”在我看来, 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真的想要理解我们所从事的教育, 首要的选择就是读书, 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同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对话的过程, 而教育正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互动, 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相互摇曳与温暖的过程。

2014年我所读的书有教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逻辑学的、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 以及管理学和大数据方面的。相对广泛的阅读, 使我对许多原本一直想不明白的教育问题, 慢慢地想深了点, 想明白了点。

在阅读中甄别教育“箴言”

如何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及如何看待“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教育“箴言”, 不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康德的《论教育学》、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 还真的就搞不清这类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什么是教育之爱,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言说有什么不妥?

《第3选择》的作者说, 爱一个人你就必须以上帝的形象来看他, 而不是用我们所希望的形象来要求他。一个孩子生下来是怎么样, 就是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想要让他怎么样, 就怎么样, 这才叫爱他。而我们呢, 总是在用我们的要求“爱”我们的学生, 于是, 我们就会视一刀切、军事化、标准化的教育要求为教育的圭臬。

许许多多反教育的规定与勾当 (诸如某省规定凡男性不论年龄, 一律不得进入女生生活区, 以及某部门禁止老师批评学生之类的这“不准”那“不准”) 不正是打着“爱生如子”的幌子出现的吗?在这样的旗号下, 我们原本觉得不可理解的主张与行动 (考试工厂那样的军事化管理、魔鬼式训练) , 不仅变得可以理解了, 甚至变得“伟大”而“高尚”了。

但是, 如果我们知道了陶行知当年所提的“爱生如子”前面还有“爱满天下”, 我们就不能狭隘地将教育之爱理解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康德等这些哲人的论说中弄明白, 所谓“教育之爱”, 强调的是在教育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 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 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慈悲、博大的, 同时, 又是理智和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 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 (往大里去, 还包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 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使世界变得更好。

这样的爱是需要时间的, 是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前行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需要时间, 更需要耐心和勇气, 需要的是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 用杰克森的话来说, 需要每一代新人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扩张”。

所以, 我们在对待类似的教育“箴言”的时候, 要想一想罗伯特·博斯特在《民主、专业知识与学术自由》中强调的“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 不能为争议而争议, 意见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做支撑, 一个意见是否靠谱, 要通过同行评议来论证。这同行, 一方面是当下的, 另一方面自然包括那些书写智慧之书的智慧之人。

在阅读中寻找教育“正道”

梭罗的《瓦尔登湖》、卡拉汉的《教育与效率崇拜》等书, 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当下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捧原来是有历史渊源的。为什么我们会热衷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学校管理者们将自己视为企业管理者, 或者按照他们的说法, 是‘学校经理’, 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学者或者教育哲学家”。

80年前, “ (美国教育的) 悲剧的本质就在于, 忽视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把学校教育彻底商业化”。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 其中恐怕也有不少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成本考虑的缘故吧。每每总是会有官员用“地方财政的开支主要用在教师工资和教育投资上了”的言辞, 表达他们说不出来的烦恼。于是学校拆并、集中办学、集团化办学就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更可悲的是, 在这种狂热的追求下, 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出现着眼于“标准”的批量化生产的模式和技术, 于是上上下下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标准”、“规范”的制定, 对考试工厂的追捧也就成了一种普遍心理。

效率崇拜对教育的影响, 必然使学校在实用性、操作性上下功夫、动脑筋。热衷于“术”的“改课”、层出不穷的教育模式、日益泛滥的“高效课堂”成为时尚的原因就在这里。“商业影响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主要表现为: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 通过教育会议的演讲, 以及更为直接地通过经济活动……无论是哪一种途径, 其影响都会以建议或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即会以更加商业化的途径和方式来组织和运作, 其重点会立刻放到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上。”这样的运作手段, 卡拉汉早已经给我们分析得相当到位了, 那些考试工厂影响力的扩大、迷惑性的增强, 其主要手段与途径正在于此。

卢梭的“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则告诉我们, 只有在宁静的时候, 哪怕片刻安静, 人们才能放下羁绊灵魂的所有沉重, 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 慢慢地明白什么是崇高。在热闹纷繁的教育江湖中, 作为教师, 我们想要恪守教育的底线, 需要的不正是卢梭那样的冷静和淡然吗?

在阅读中学习教育“科学”

一名教师, 想要做好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没有相关的教育科学知识, 不仅只能盲人摸象, 而且容易被各色各样的“葵花宝典”所忽悠。大卫·苏泽等的《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约翰·E·道林的《脑的争论:先天还是后天?》以及安东尼奥·M·巴特罗等的《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等著作尽管不可能给我们提供“葵花宝典”, 但它们用脑神经科学, 为我们撬动着教育学。

这些著作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 这不一样, 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智能因子不一样, 有的具有特殊的天赋, 有的就是平平常常, 有的兴趣点在运算上, 有的兴趣点在运动上, 我们要让学生信心满满, 就要努力找到他身上的亮点, 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就需要鼓励, 让他把这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发挥到极致。

斯特拉·契斯在《你的孩子是人》中指出, 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机器人。契斯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父母能欣赏这种独特性, 孩子就能茁壮成长。她的研究验证了一位成功家长曾经对我说的育儿之道:“对待孩子的相同之处就是对他们区别对待。”

没有阅读《大连接》、《人人社会》以及涂子沛的《大数据》、魏忠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这些书之前, 就发现很多教育人, 不管是资深的名师专家, 还是初入杏坛的后辈晚学, 总在谈论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之类的时髦词语, 以显示自己的开明和先进, 甚至当场听到专家说大数据背景下, 教师会大量下岗。

读了这些就发现, 其实那些专家并不一定真的知道“在线课堂”、“翻转课堂”、“高效课堂”这类被过度消费得几近娱乐化的字眼, 背后的真意与价值。

是不是连上了互联网, 就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是不是“砸烂讲台”、“给传统课堂打零分”就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色?是不是逃离了学校, 效仿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骄傲地“退学”, 我们的孩子就可一夜功成名就?这些看起来有点乖谬的想法, 却多少有着现实基础, 在有些人看来, 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已经沦同于新时代的技术主义了——每节课都需要有多媒体, 需要有精确的结构化切割, 需要有场面热闹的讨论, 并最终万佛朝宗式地得出某一标准结论。

在今天这个被称作“web3.0”的信息时代, 世界正迅速扁平化、一体化和个性化, “经验”和“体验”, 正作为新的元素重新定义“知识”,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智慧”, 影响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我们还是沿用大工业时代的教育思维, 就难免怪相丛生了。

在阅读中走向教育“真理”

不读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丹尼尔·卡纳曼的《快思慢想》、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富勒的《大连接》、克莱·基的《人人社会》, 以及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克里希那摩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 等等, 我就不可能去思考作为教师必须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 让教育朝向“真理”而行的问题, 尽管我至今也没有找到教育的“真理”。但我慢慢地认识到倾听的意义和价值, 以及包容不只是对一方的要求, 包容不是妥协, 还有要想避免直觉判断给我们带来的错误, 就要在“快思”的同时让“慢想”跟上。

正如笛卡尔所言, 一个人想要探寻真理, 最要紧的是要不断学习, 广泛涉猎, “博学旁通, 连最迷信、最虚妄的东西也不放过, 是有好处的, 可以知道老底, 不上他们的当”。“要想知道他们真正的看法, 一定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不能光听他们说的话”。

《大连接》、《人人社会》让我明白了人在社会网络中是如何与他人连接并发挥自己的影响的, “六度关系”和“三度影响”的理论, 促使我对我们今天所热衷的“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慢慢地想明白了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路径。没有这些阅读, 只是凭直觉来看待问题, 所以找不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快思慢想》中谈到的一种生活方式:茶馆式闲聊。作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增进我们的洞察力, 看到并了解他人的判断和选择出现什么错误, 进而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哪里。所谓“闲暇出智慧”原来是有依据的。另外作者告诉我们, 作为人, 我们内心都有两个“我”, 一个是行动和直觉的“我”, 一个是理性和小心的“我”, 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 不管我们的直觉如何, 我们的行动一定要冷静而仁慈,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得到冷静而仁慈的回报。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论断, 不是凭空而来的。

读书提高教师素养 篇3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供给学生充足的养料,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时俱进,并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1.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了,而是更加提倡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师生良好互动,共同和谐发展的生命化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潜心研究教育理念,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演绎最靓丽的人生。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还要有敏锐的思维,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因此,常读书、多读书,教师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游刃有余于教材中,游刃有余于课堂中,游刃有余于师生互动中。

3.找到幸福的源头“爱”

世纪老人冰心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是最美丽的语言,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学生,很多事实都证明,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爱的成功的教育中,回馈给教师的自然是爱与被爱的双重快乐。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真诚地热爱学生,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乐于与学生交流沟通,为每一次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欢呼雀跃,把每一天都当作是一次新的体验,与年轻的生命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4.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多读书可以使我们在备课、教学时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备课、教学。还可以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教法,驾驭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

5.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

常读书、多读书,会使自己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深入思考,理解学生,不再让学生成为“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6.勤于学习,善于反思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读出新天地,读出新境界,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主动学习、善于反思、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的发展。

7.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汲取专业“养分”,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陶冶性情,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关心、了解每一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根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倘能如此热爱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呢?让读书来洗涤我们的心灵,让读书来提高我们的素养,让读书来培养我们的气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来教导我们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夯实人生的知识根底。

读书报告教师 篇4

结题报告

杏林小学,2003年建校,10年来,学校高位快速发展,“快乐教育快乐成长”是学校鲜明的特色。但是,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三个不足的制约。一是教师成长缺底气:部分老教师源于以前的厂办学校,专业知识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他大部分都是新入编的年轻教师,他们有热情,但积淀不足;二是学生发展缺底子: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整体素质低,学生学前教育匮乏。三是学校发展缺底蕴:学校是新校,建校时,仅一栋空楼,几乎没有可供借鉴承袭的丰厚历史底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读书。在读书中潜移默化的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育人的技巧、提高灵活应对课堂生成的本领和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意识到为教师好读书读好书搭建起舞台的重要性。学校申报了省级课题《构建教师读书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121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外阅读在许多发达国家都被看成是一种“准生产力”。据调查,韩国每年人均读书11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中国国民每年人均读书还不到五本,这其中出去教科书,人均阅读量还不到一本。国民阅读率的下降令人堪忧。

近几年,专家学者们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有媒体举办有关阅读的节目,号召大家读书。朱永新、王登峰、李振村等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都行走在推动读书的路上,在全国范围内呼吁人们热爱阅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陶继新说:“我认为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如果没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没有给自己的精神定位,灵魂定位。如果没有灵魂定位,精神定位,身体马上就垮了。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为自己一生计,为奠基一生的幸福,就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吧,它换给你一生的幸福。”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是建立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阅读可以获得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教育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契机。读书是教师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教师明确读书是永久的真正意义的备课,实践与读书相结合,才能帮助教师逐步在思辨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找寻到自己的教育之路,教师专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目前一些学校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开展了课题研究,但针对构建教师读书文化研究的却少之又少。我们在2010年的教师调研中,我们发现一组惊人的数据:全体教师每天阅读一小时以上的仅占4%,65%教师每天仅阅读书籍半小时到一小时,6%教师每天阅读半小时,20%几乎不读书。由此可见,缺乏读书意识,不能坚持学习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通过推进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构建读书文化,引领教师深化理论水平,提高综合素养,成为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之,通过构建读书文化,打造一个高品位、宽视野、厚底蕴的教师群体;通过这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激发、影响、教育出好读书的学生;通过好读书的学生,影响带动好读书的家长,逐步提高周边家长的素质;通过老师、学生、家长素质的提高,对学校的特色文化进一步深化、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

按照“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引导教师读书、读书带来的变化、制度经济保障”等方面实践研究,包括学校已做的尝试和准备做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教师在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重的情况下,怎样引导教师愿意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职业幸福。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立了三个子课题:“研究教师读书的考评激励机制”“探索适应发展的教师读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读书模式”,由语数和综合教研组认领,分教研组研究。

1、研究教师读书的考评激励机制

针对教师读书现状,探索构建出一系列教师读书考评激励机制,以行政干预的形式,向教师提出具体明确要求,使教师逐步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使教师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点滴变化。

2、探索适应发展的教师读书内容 优秀教师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学徒期(1~3年),成长期(4~10年),成熟期(11~15年),成名期(16年以上)。不同的教师,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要求推荐教师阅读的书目也不同。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寻找到不同种类、适合他们此阶段阅读的书目,推荐给教师,帮助教师通过阅读,加强理论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快速提升自己。

3、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读书模式

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师读书模式,教师的读书热情需要不断被点燃,为老师设计不同的读书形式,激发兴趣,给他们阅读注入不竭的动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进度:

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3年3月

3.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4.结题验收阶段: 2014年6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

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唤起教师读书的内驱力。2.行动研究:

全面了解全校教师阅读状况,建立教师侧重阅读的个人成长档案;制定一系列保障教师阅读的考评奖励机制;广泛征求教师意见,搜寻适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阅读的书目;加强阅读模式的探索,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

3.经验总结法:

各实验教师根据日常的研究,分析概括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及时进行总结,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每月召开课题例会,课题组老师交流各自的经验,互相启发,资源共享。

4.问卷调查法:

了解当前教师读书现状,存在的问题、困难,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便于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为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课题,学校制订了周密详实的实施方案,确定人员,明确分工,重视研究计划的落实、研究过程的开展、研究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成果的总结,为研究工作有序、有效的推进提供保证。

1.加强理论学习

在确立课题之后,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长,业务副校长任副组长,小组核心成员由教导处、教研组长、以及各学科组长和教学骨干共同组成,开始对此项课题理论背景进行学习和研修。国内外产生了许多课外阅读的理论,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课题组老师学习美国的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思想等;学校专门从合肥学院聘请了江芳教授来给教师讲讲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请了区教研室杨立新主任给老师们做讲座,让老师从内心理解阅读对个人修养提高的作用,对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教师全员听了美国教育家雷夫的讲座,增长见识,感受国际教育大家的风范,了解其成长的经验。课题组的老师达成共识,阅读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同时掌握必要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管理制度,在经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

2.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课外阅读渗透到教育教学各方面,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飘满了书香,走在走廊、楼梯,会被一幅幅装帧精美的读书名言警示牌所吸引。师生们从此经过,触目即是名言名句,耳濡目染,举止言谈自然就有了些许诗意和书卷气,读书的思想潜移默化。

建设教师阅览室在学校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宝贵空间,设为教师阅览室。配备了图书、报夹,电子阅览系统,供教师课余阅览。

学校的网站也及时更新课外阅读相关工作,成为对家长、对社会进行宣传的一个窗口。

3.确定阅读书目

课题小组的老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一是咨询在读书方面比较感兴趣的专家,看专家们推荐些什么书;到网上搜索适合教师阅读的书目;在教师中进行书目收集,让每位老师推荐适合他或者别的成长阶段老师阅读的书目,进行汇总;参考有关教师阅读的书目等。将这些书目汇总后,按照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学徒期(1~3年),成长期(4~10年),成熟期(11~15年),成名期(16年以上),将书目分门别类,经过一番努力,最终确定了《合肥市杏林小学教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复印分发到每位老师手中,让不同成长阶段的老师都了解适合他读的有哪些书。

4.重视制度保障

学校对各类会议进行精简,开展“每日必读”活动。将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改成隔周一次,省下的时间保证教师读书。每个月的第三周业务学习进行教师读书俱乐部活动,在此期间各教研组或认真读书,或进行读书交流,内容由组长安排,事先通知。规定老师们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老师自己进行记录。通过一系列制度要求,可以促使老师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与书做伴,与书交友,快乐成长。为保证教师读书活动的持久开展,学校出台了《教师读书制度》、《教师读书保障制度》、《教师读书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教师坚持订阅、坚持读书、坚持做摘抄笔记、每年制订读书计划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机制,设立各类评选活动,评选最佳阅读教研组,最佳阅读办公室,最佳阅读个人等,激励教师读书,给予教师读书成就感。

5、活动促进

(1)部分老师先行:教师读书的情况参差不齐,刚开始,我们并不急于把全体教师都爱上读书作为目标。学校很注意宣传、表扬、奖励教师中的先进,培养一批的读书人群,评选书香教师,让他们给其他教师施加一种影响,带动其他人读书。

(2)开展多种活动: 四个“一”活动:

每天一读:每天每位老师必须读书,且至少半小时以上。教师自己都有一本阅读记录,每天做记录。每个月要求读完一本书。每周一写:教师读书,以每周为单位写一次读书心得,也可以进行阅读摘抄。写多少学校不做硬性要求,写在学校准备的本子上,期末时候上交给校长检查。

每月一讲:学校特意在全体教师会上开辟一个教师讲坛专栏,每个月一次。在这个专栏里,老师们或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或分享了自己读某本书后的感受,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展示他的阅读成果,分享他的阅读喜悦,也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到更多的好书,激发读书热情。

每年一赠:校长赠书已经成为杏林小学的传统文化。每个学年都会进行一次校长赠书活动。或每人一本好书,或分学科赠书,或好书漂流,校长精挑细选,把每个本好书传递到每一位老师手中。

两个交流: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至少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如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读书交流活动;名师发展团队每个月开展一次的阅读交流活动,他们或一起读同一本好书,或找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做下来共享本月读书内容和心得;或开展校际间读书交流活动,几个学校派老师代表开展阅读展示活动,将教师的阅读成果大胆地展示出来,激发教师阅读的内心成就感。将教师阅读的交流延伸到网络,开辟网上教师读书交流专栏,每个教师建立博客,把自己读书的内容,感受,书评上传到网上,同事之间相互阅读,相互评价,在互动中继续读书的乐趣,共享好书,分享感受。

“四个评比”:阅读之星评比、最佳读书团队评比、最佳阅读笔记评比、书香办公室评比。

六、课题研究见成效

1、充实了杏林小学的阅读书目

课题开展期间,先后几次下发了阅读书目征集单,让不同成长阶段的老师推荐不同的书目。从专业书籍到世界名著,从生活到科学,无所不有。通过多种整合,编撰成《杏林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按照不同成长阶段分类了,老师们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就会有选择,有参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这样也起到了阅读的循序渐进作用,让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很多书看。

2、找到了阅读策略

探索出一系列保障教师读书的策略:

教师个性化读书荐书模式:教师按照学校下发的阅读书单自行选择书籍,原则上一个月读一本书,自己做好阅读记录。全校同读一本书模式:每学年校长赠书,老师们人手一本,一起阅读。如果是按照不同教研组发不同书目,那就进行好书漂流,老师们读完自己的书,再和别的同事换着看。

独立阅读与合作讨论的读书会模式:在教研组的读书沙龙中,老师将自己最近读书的收获或者感受和全组老师们交流分享,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目的。

教师读书展示模式:每月一次教师讲坛,教师或进行好书推荐,或将读书感受和大家分享。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读书交流活动;名师发展团队每个月开展一次的阅读交流活动,他们或一起读同一本好书,或找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做下来共享本月读书内容和心得;或开展校际间读书交流活动,几个学校派老师代表开展阅读展示活动,将教师的阅读成果大胆地展示出来,激发教师阅读的内心成就感。每年的一次全校或者校际间交流活动。

3、一系列制度的建立

制定教师读书学习制度,《杏林小学教师阅读制度》,以行政干预的形式,向教师提出具体明确要求,使教师逐步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探索构建出一系列教师读书考评激励机制,设立各类评选活动:《杏林小学阅读之星评比细则》、《最佳读书团队评比细则》、《最佳阅读笔记评比细则》、《书香办公室评比细则》等,激励教师读书,给予教师读书成就感。

4、教师阅读意识发生了很大改变

开展课题之前,很少能看到教师主动拿着一本书阅读,每次开会,更多的是在改作业。现在的老师们,手里拿着一本书,闲下来的时候就读书,谈论话题是读书,节假日就进书店,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老师们从一开始的人均年阅读量不到一本,直线上升到4.5本!

尤其是我校年轻教师鲍艳燕。她03年大学毕业,05年考编进校,担任数学教师。作为年轻教师,她积极向上,但由于专业是数学,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读书意识不强,缺少底蕴,教学上也往往力不从心,达不到突飞猛进。学校的课题开展以后,她被学校营造出来的浓厚读书氛围所感染。从一开始一年也读不到一本书到每年读书近十本书。她的办公桌上,自己家的书桌上,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书。她还通过自己的自学,通过了“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考试,为教学更好的服务。现在的她,出口成章,也经常撰写一些生活心得,大家都夸她文笔好,思想深,见识多。

读书报告教师 篇5

记摘抄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给教师的建议】

1.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

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的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时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

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2.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4.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他才会在给小学生打两分的时候,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最娇嫩的花儿。它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

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5.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

6.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7.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8.儿童是脆弱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

9.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 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读书报告教师 篇6

得体会两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读后感: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择一节活动时,选材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希望他们安静。可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幼儿教师读书心得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教师爱教书,还要爱读书 篇7

读书, 让我品味美好人生

一本好书, 使人兴奋, 使人乐此不疲, 使人品而有味, 读而神往, 让人真正体会出读书的乐趣与奋进的力量, 从中感悟书香魅力和体察美好人生。当代教师中, 虽说很大一部分人热爱教育工作, 但也有一些人出现了职业倦怠, 认为书难教、课难上, 纷纷找关系改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 我有几次改行做行政的机会, 但都被我拒绝, 很多同事不理解我的选择。其实, 是我在教书和读书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 以致于无法离开心爱的教育工作。

通过读书, 我向学生传递仁爱、善良、自信、诚信、奋进的精神, 使学生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力量。看到学生健康成长, 我进一步品味到了人生的美好。有时学生的一句留言、一条短信、一张明信片都让我感动, 都让我更加坚定搞好教育工作的决心。无论是出差还是开会, 我从来不忘记读书, 哪怕时间再紧也不忘完成自己的读书任务, 并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 我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相互交流、探讨, 相互鼓励, 慢慢地开始写一些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并在十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更让我感受到教育需要智慧, 智慧需要读书, 有书相伴的人生真美好!

读书, 让我践行学用结合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师, 但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名师的态度。教师除了爱教书外, 还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 这就需要我们向教育家学习, 要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 熟读他们的著作, 研究他们的思想;需要向当代的优秀教师学习, 学习他们先进的思想和感人的事迹;要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 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营养。作为教师, 要懂得践行学用结合, 走到哪里就要学到哪里, 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写作的习惯。

我在读书的同时, 养成了写笔记的习惯, 并定期整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随笔, 不断地积累教育科研的资料。通过读书, 让自己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 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埃里希·费罗姆的《爱的艺术》等等书籍, 对形成个人儒雅优良的品性修养、高贵优雅的气质、睿智含蓄的幽默感等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只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思考, 同时转化为实际探求, 就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读书, 让我成就教育理想

我刚走上教师岗位时, 发现自己知识面狭窄, 讲课不生动, 我开始反思, 挤时间读书来充实自己。渐渐地, 学生爱听我的课了, 同事们也都说我书教得好, 知识面广。后来我又考进师范学院进修, 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 并利用假期在原来工作的学校进行教育研究。毕业工作十多年后, 我的五个教育教研课题获省、市级奖励。2002年我参加湖南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在自我介绍中谈到想让自己成为特级教师的理想。有了目标, 我教书更具动力, 更喜爱读书,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2005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 2008年还成为了益阳市特级教师评审专家。

读书报告教师 篇8

一、 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 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 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 “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远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书能让农村青年教师改善专业结构、生成教育智慧、构建专业精神。

上一篇:大学环保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优秀党员承诺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