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读书报告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耶克读书报告(精选3篇)

哈耶克读书报告 篇1

本学期,在柯静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成员一同阅读和探讨了有关国际间和平的论著,《论法的精神》、《永久和平论》、《通往奴役之路》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怎样使用和组合可以保证最大的和平的存续。

在本次报告中,我将探讨一下我比较关注的哈耶克所著的巨著——《通往奴役之路》。在第三次的读书小组研讨会中,我们重点阅读讨论了该书的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

“在所有节制民主的方法中,联邦制一直是最有效的和最相宜的……联邦制是通过分割统治权力并通过只把某些特定的权利指派给政府而限制和约束统治权力的。它是不仅抑制多数而且也抑制全体人民权力的唯一方法。

——阿克顿勋爵”

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书中第十五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民主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最常见的概念,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口头喊出要民主的口号,却没有深思过民主的本质究竟为何?民主是否一定是最好的制度?民主有没有弊端?

个人认为,国内对待民主,像是过去的人看待舶来品一般,认为西方的制度一定当然是先进和良好的,但是却没有深入去熟悉和思考。而由于西方自雅典时期就有的民主传统,使得他们对民主有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哲学思考,也对民主没有盲目崇拜。从这章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到,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对民主就是一种警惕的态度,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对民主进行节制。

但是,即使是对民主报以最大的警惕,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众思想家也还是依然反对“计划”。对于认为国际间应该建立起“国际性经济计划”的想法,哈耶克保持坚定的批评态度。在他看来,首先因为单一计划支配,人们的不同标准和价值的相似性会日益减少,计划和自由之间也会有越来越严重的矛盾。由于计划的规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而因为计划的特点,各个目标也必然要有一个优先顺序。因为规模巨大,会导致对这个优先顺序的意见产生很大分歧,从而也就导致越来越需要依靠强权和强迫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最类似哈耶克所反对的那种大规模“国际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就是苏联,而苏联用计划的方式管理整个巨大的联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他们可以实现某个方面的资源高度集中而快速发展,主要可以看到苏联的军工和重工业;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苏联以国家强力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将资源任意调配,就会使得即使民生凋敝,也没办法加力发展农业,生活用品也是急缺,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

在看到这段话,“对于一个国际性主管机构,不管它是以多么民主的方式组建的,如果它有权命令西班牙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优先于南威尔士的类似工业的发展,命令最好把光学工业集中在德国而把英国排除在外,或者只准完全精炼过的汽油输入英国,并且把一切与炼油有关的工业保留给产油国家时,那么试问英国究竟会有多少人准备服从这一国际性主管机构的决定呢?”

我不由得想到了曾经的中国。我们曾经也是在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着类似的计划经济,但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长足进步,但是在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之后,我们的国家才真正开始了巨大的发展。计划和市场自由的结合是我们国家的特点,私以为,问题在于是否举国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能够有共同目标而努力,就可以避免哈耶克所说的计划经济之殇了。

最后,感谢柯静嘉老师的指导,感谢小组成员们的热情和积极讨论,给我带来了思想的碰撞,虽不敢说有所精进,但是确实启发了我的思考。

读哈耶克_《致命的自负》有感 篇2

作者简介

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等。

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极大的崇拜“理性”。科学尽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隐藏着一个陷阱:人类对自身拥有完全理性能力的幻觉。这就是哈耶克意义上的致命的自负。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的动机有多么高尚,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自负上。

哈耶克所处的时代,社会改革的时尚是社会主义的取向,哈耶克声明他同社会主义者的分歧,并不像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选择的对立,而是基于事实判断上的不同——“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所设定的目标在道德上是否可取,而是用它所主张的办法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哈耶克本人着重强调了这点,于此我们可以粗略的认定哈耶克只是站在一个学者的立场上看待社会主义,而不是以一个资本主义的捍卫者来仇视社会主义,他是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及其政治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于是对于我们这个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并坚信社会主义的国民需站在一个学术的角度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见解,与哈耶克一样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评判,我的感受之一就是在看哈耶克的书时不能带有有色的眼光,在理解和作出判断前需站在历史的客观维度,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哈耶克的观点,得出理性的结论。

扩展秩序

在《致命的自负》,围绕“延续秩序”这个中心概念展开。在谈到社会主义时,出现频率很高并极为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扩展秩序”,在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中,“扩展秩序”处于一个根基的地位。哈耶克的定义为:“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很明显,扩展秩序首先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是“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而且,这不是一种在某个特殊领域发生作用的规则,而是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维持、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一种秩序,首先,它是“自发”的,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其次,它是不断“扩展”的。这两种性质就决定了在扩展秩序的产生、发生作用过程中,与本能和理性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行为动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然这种秩序是自发的、逐渐演化出的行为规则,就不允许任何人为的干扰和介入,而社会主义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就是以理想化的规划来人为的改变社会规则和活动方式,是以人类的设计和意图来理想的改造社会。这是严重的破坏“扩展秩序”的行为,而破坏扩展秩序的后果就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受到阻力或出现后退。而且这种秩序的产生和发展涉及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持续进步,于是坚持这种“扩展秩序”意义尤为重大。于是社会主义的第一大严重错误就是违背了“扩展秩序”的产生、发展,于是注定社会主义不会取得成功。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有以下谬误

1、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反对私有财产。哈耶克认为私有财产是扩展秩序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财产私有的情况下,不同的个体才可

能拥有各种生产工具的支配权和目标选择的自由权,这样才可能形成扩展秩序。如果按社会主义所构想的,不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那么扩展秩序就会不复存在,从而导致社会文明的倒退甚至毁灭。

中国现在也在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建社和完善设市场经济,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外积极进行私有化,私有化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从建国初期以来,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和个体产业,实际上就是鼓励私有制的发展和壮大,就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结局来说,哈耶克的观点是正确的,起码私有制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鼓励私有制才能是国民经济积极发展。

2、社会主义提倡平均主义,反对人与人之间有财产上的差异。哈耶克看来,文明不但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一个过程,通过建立起普遍规则和个人自由的架构,它会让自己继续进化。这种进化不能用人们的需要加以支配。而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无视与此,对于运气和个人能力所造成的差异进行压制,会破坏大多数发现新机会的可能性。也就违背了扩展秩序的要求。

在我国建国初期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大搞公社经济,所有的收入归公社所有,社员的消费也是大锅饭的形式,严重的打击了人民创造的积极性。其实财产的差异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持续奋斗的动力,人们为了与他人财产的差异才会激发出创造力,如果一味的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人为的压制和打压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3、社会主义赞成对经济进行集中计划和控制。哈耶克认为:一方面,由于我们生产规模巨大,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人们在这种计划中所能够动用的资源总和,因此不可能对这些资源进行集中控制;另一方面,集中的计划不可能认识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复杂多样的信息和行为目标,它只有可能会限制大多数目标的达成。因而社会主义妄图从经济行为目标上加以统一的计划经济,违反了扩展秩序。只有市场这种搜集信息的制度,使我们可以利用分散而难以全面了解的知识,由此形成一种超越个人的模式,使整体社会的行为收益大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收益之和。

计划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有其强大的作用,可以集中力量迅速建设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积累起巨大的社会基础产业。但在国民经济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时,它的弊端就暴漏出来了。就如哈耶克所言,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计算出在计划中所需的资源总和和所能动用的资源总和,也预料不到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复杂多变的信息和行为目标。就如我国建国初期,由于这种误区的存在,产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以至于长期以来甚至国民的温饱问题都一直得不到解决,而且经济缺乏活力,以人为的方式搜集信息的弊端得到了最好的应证。

总结

哈耶克读书报告 篇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去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哈耶克。哈耶克先生在1944年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这并非仅仅意味着他的首本畅销书问世。这部著作不仅很快惊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很快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仍然令广泛的阶层感兴趣的辩论。《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人们偶尔把《通往奴役之路》的意义与乔治·奥威尔1984年的伟大的反极权主义空想相媲美。

在读这本书时,我有很多疑惑,也有反对,更多的是赞同。他的一些观点是真的值得去思考,去琢磨的。不管在看书时,你对他的看法如何,你都会被他的阐述所吸引,被他的想法所震惊。在整本书里,不管有多奇怪的想法,他所想表达的观念只有一个,那就是何为自由。在他的眼中,自由和平等是交叉在一起的,紧密不分开的。

他在书中写到过:“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所以我感觉在社会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如果按他这么说的话,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他是自由辩解者之一,他解说的自由多少跟经济挂钩,但是他在解说自由时更多的是和法治挂钩。他写到:“最能清楚将一个自由国家的状态和一个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的状况区分开的,莫过于前者遵循着被称为法治的这一伟大原则。”可见他对法律还是有很大的敬佩。在整本书中,法治与自由,与平等都是分不开的。

在他的理解中,欧洲兴起的社会主义与自由、平等是完全分开的。这本书中写到:“民主在自由中寻找平等,而社会主义在奴役和约束中寻找平等。”平等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不容易被理解。平等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他在文中说过“平等与社会主义无关”,我很反对,平等是对立的,奴役和约束并不是平等。在社会主义中,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奴役和约束,我觉得更多的是尊重和敬仰。在社会主义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它没有资本主义那样把人分成高低贵贱,有过多的强者和弱者之分。它更多的是一视同仁,所以根本不是不平等的。如果给一些人打工,那叫做奴役,我感觉是更不对的。因为那些打工的人收到了他们相应的报酬,而那些雇主出钱,他们之间就是平等的。

上一篇:各具特色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两学一做”学习体会(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