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党内监督制度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行动准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章制度或一定规格。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镇街党内监督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镇街党内监督制度

论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

摘 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是影响党内监督实效的突出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党内监督制度落实的机制不完善,制度文化相对落后,落实党内监督制度的成本高昂。加强制度教育,科学制订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和培育制度文化是落实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党内监督;制度;原因;对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我国现有监督架构中具有核心地位和枢纽作用。为加强党内监督,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四项监督制度》等多项党内监督条例、准则,党内监督制度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就现状而言,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仍然是影响党内监督效能的突出问题。制度的价值必须依靠制度的切实执行来实现,制度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党纪的严肃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准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认识根源:思想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出台了多项党内监督制度,采取了许多强制性措施,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密切关系。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很好地跟上去,没有真正“硬”起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总闸门”。任何制度和措施都要由具体的人去执行,如果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执行制度的工作实践中克服困难、奋力进取。反之,则不可能自觉、积极地执行这些制度和措施。因为理想信念淡薄和缺失者奉行个人及小团体的狭隘私利至上,任何制度和措施在他们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对制度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理论上讲,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应当是包括制定制度与执行制度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制定制度与执行制度并重。制度制定出来,工作只进行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制度制定是基础,制度执行是关键。但在现实中,有些同志把制度制定当成了制度建设本身,觉得制定出制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执行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出现重视制度创新,忽视制度执行的现象。还有些同志认为,中国作为后现代化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建设政治文明的双重任务。但对当前中国来说,二者又不具有同步性。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党和政府管理高效、有权威,要求扩大权力。为推动经济发展,牺牲制度的权威性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对执行制度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些同志把制度建设理解为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对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执行制度过程中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估计不足。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必然会导致贯彻执行制度的具体工作难以到位,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制度执行力弱化。

(二)制度根源: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机制不完善

党内监督制度的落实状况,不仅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具体制度安排的制约。当前,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有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制度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一个好的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良好开端。反之,有些党内监督制度难以很好地贯彻落实,与现有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直接关系。有些制度要求过于原则,规定过于笼统,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弹性,导致落实过程中的实用主义发生,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敷衍了事,消极对待;有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设计,制度与制度之间不配套,甚至前后冲突,造成了执行者无所适从。虽然我们近年来建立健全了一批普遍适用的实体性制度,但普遍缺乏执行制度的配套制度和不执行制度的惩戒制度,以及违反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等具体程序性制度,造成制度执行没了下文;还有一些制度,内容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虽然制订得不合理,但没有明言废除,导致规范同一件事情的、相互不一致的新旧制度并存,严重损害了制度的严肃性,也大大降低了执行效果。

第二,党内权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合理配置党内权力资源,是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前提。反思我们的党政领导体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p.327),其中,权力过分集中更为根本。所谓权力过分集中,就是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书记,什么事情都由书记拍板,党的集体领导制和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党内选举制度为例,从理论上讲,党内的选举制度应该是:“党员(选举、授权)→代表大会(选举、授权)→全委会(选举、授权)→常委会”这样依次选举的授权链。常委会对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代表大会对党员负责。但是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权力运行情况刚好相反:“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代表大会→党员。”[2]这种颠倒的授权链,使权力过多地集中在“书记办公会”手中。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使党内监督缺乏动力和有效性。在现实中,权力过分集中的直接后果通常使“一把手”处于某一层级或部门的权力顶端,特别是同级的监督部门还要接受“一把手”的领导,加之决策透明度的缺陷和对打击报复的担心,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再如,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要求个人服从组织,当领导干部以“组织身份”出现的时候,党员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力的督促[3]。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角色的冲突,使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缺乏动力。在执行党内监督制度时,党内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监督主体,又是监督客体。理论上讲这并不矛盾。问题在于作为监督客体时,有些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监督,认为监督是多余的,监督是不信任,监督是障碍。当他们成为监督主体监督别人时,往往会奉行好人主义,放松、放宽甚至放弃对其他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达成默契,彼此各让一步,出现“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导致党内监督流于形式,党内监督制度难以落到实处。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行业、领域还可能产生既得利益集团,彼此拿原则做交易,互利共赢,使党内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三)心理根源:制度文化相对落后

落实党内监督制度不仅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更为关键的是取决于适应现代政治的政治文化。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向现代民主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也许不是某些正式的民主制度的选择问题,而是影响其社会成员政治行为方式的落后的政治文化[4](p.15)。从政治文化的层面上来透视,我们会发现,来自社会成员心理深层的认识才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最深层的原因。

第一,由传统文化积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我国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以各级官僚为支撑的高度集权的官僚专制体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高压与文化灌输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中国社会成员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冷漠。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伦理纲常深深地沉淀于国民的心里,影响着当代公民的政治行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强调等级服从的政治文化。公众普遍存在“畏官”的心理,他们往往出于自身利益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出头得罪官员。与“畏官”心理同时发生的就是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和对“清官”过分依赖的心理,导致政治自主意识淡漠,“法制”思想匮乏,“人治”思想浓厚。

第二,由“党内潜规则”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出于效率上的考虑,我们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和中国传统官场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党内潜规则”文化。比如,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使干部的任命和升迁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于是,一些干部便唯领导马首是瞻,凡事看领导眼色,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干得比领导强,更怕领导不高兴影响到个人升迁。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干部便会出于利益考虑,不愿意认真执行各项监督制度。

党员来自于社会,社会层面的政治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党内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1](p.332)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有很多干部习惯于按领导“批示”办事,搞“特事特办、下不为例”,久而久之,制度权威在党员干部心中开始淡化,制度不执行也就难以避免了。

(四)绩效根源: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成本高昂

执行党内监督制度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构成落实党内监督制度的成本。执行制度作为抽象活动,成本难以量化,缺乏可量化的准确数据,此乃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深层原因。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成本收益率过低。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理想化的人在执行制度时只重工作,不重结果,也不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但大多数党员干部在执行制度时都符合“理性人”的假设,在决定工作之前,人们会比较自己的付出与收益,以确定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当人们在贯彻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发现执行制度的结果会得罪人,而网开一面则会讨好人时,自然会选择“多栽花,少种刺,留下人情好办事”,使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从成本代价的角度看,执行党内监督的代价更加高昂。执行制度既需要支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形的经济成本,又需要支付无形的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实施监督可能会给监督主体带来的人际关系、晋级、升迁、报复、迫害甚至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担心给别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会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与被监督者关系紧张,影响自己的晋级升迁,甚至会遭致打击报复。高昂的执行成本足以使执行制度的监督者在巨大的代价面前望而却步。

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的对策措施 (一)以制度教育为基础,奠定执行制度的思想根基

第一,提高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各级党组织要把执行党内监督制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思想教育的总体规划,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研究工作部署,分解任务账单,确保责任到人。要加大党内监督制度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上级领导部门也要把各单位执行党内监督制度教育情况,作为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高制度教育的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手段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把执行制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教育的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最大可能地增强制度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的思想,把执行党内监督制度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

第三,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级的党员干部,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实现、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在制度建设中切实体现以党员和人民为本的思想,把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作为落脚点,回归和重塑“权利本位”。只有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以科学立制为前提,夯实执行制度的运行基础

第一,要突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这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度建设的首要条件。这种科学性既体现在设计层面上,又表现在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需要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设计党内监督制度。要密切关注党建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使制度设计符合客观实际和党的组织机构、活动和肌体的运转规律,不断排除各种违背科学的因素。要注意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把那些通过查处和解剖案例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法规制度,保证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另一方面,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又要搞好调查研究,找准问题产生的瓶颈,摸清表象背后的规律,确立制度制定的基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使制度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第二,要突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加强制度的系统性,必须从全局着眼,把各项制度的建设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重视基本制度又重视具体实施制度,既重视单项制度建设又重视整体配套制度的建设,使各种制度互相联系、彼此衔接、环环相扣、互相依存,形成整体合力。当前,要特别注意保持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与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统一,既要大力克服上宽下严或上紧下松的倾向,又要防止上下位制度之间产生矛盾或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系统功能,使任何行为都有章可依,任何错误都能被依法惩处。

第三,要突出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一些腐败行为也在规避查处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某些机制的组成因素开始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阻碍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以完善执行机制为保证,筑牢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坚固屏障

第一,完善党内授权机制。权力来源于谁,就必然对谁负责,是政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对党代表和党的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实施授权。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代会对全委会、全委会对常委会实施授权。

第二,完善执行制度的责任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各级党委尤其是“一把手”工作总结和考核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领导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负其责的局面,这样才能确保党内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三,完善执行制度的考核机制。要量化制度执行指标,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流程。逐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监督考核机制,切实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将考核结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奖优惩劣,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执行制度情况的考核,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促使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四,完善执行制度的问责机制。坚持制度面前没有例外,不管谁违反制度,都应予以追究。对不认真落实甚至破坏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综合运用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等手段,做到功过分明,奖优罚劣,切实保障党内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以培育现代制度文化为重点,营造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良好氛围

在当今时时强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的时代,人们经常出现一种错误的理解,以为有了制度,一切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但制度由人来制定,最终要由人来执行,制度不能使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热情与兴趣。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5](p.4)。因而,只有人们在心理上真正认同这种转变,才能使那些完善的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此,必须对党员干部进行主体地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识自己的权利,树立主人翁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的制度文化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权利义务观念,逐渐养成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习惯,使党内监督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王贵秀.走出监督的八大误区[N].北京日报,2007,05,14.

[3]王树春.党内监督领导体制与权力架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4]G•A•阿尔蒙德,S•维伯.公民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刘琼莲]

收稿日期:2011,0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建设研究”(11BZZ028)

作者简介:1.张亚勇(1973-),男,河北蠡县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2.李 凤(1981-),女,河北保定人,交通运输部党校教学部教师。

作者:张亚勇 李凤

第2篇:加强党内监督贵在提高制度执行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会议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监督条例》),是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大举措。《监督条例》是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制度,是新形势下强化党内监督的根本遵循,需要全党严格遵守执行。基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需不断增强监督制度的基层执行力,切实把中央决策、市委部署落实到基层,切實把监督责任落实到基层每个组织每名党员。

修订《监督条例》夯实党内监督制度基础。我们党历经苦难而辉煌,党内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第一部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党内监督法规,具有突破意义和昭示作用。随着形势发展,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逐步显现,需要修订《监督条例》明确责任、完善制度,推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修订的《监督条例》突出“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导向,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务实管用,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监督条例》既明确监督无例外、无禁区,又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监督;既要求党员个体自律、党内自律,又明确外部监督、制度他律;既要求监督全覆盖,又明确突出“关键少数”重点;既明确遵守党章党规,又要求模范遵守宪法法律,特别是专章规定中央组织及成员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进一步夯实了党内监督的制度基础。

《监督条例》有效实施体现监督制度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章先后制定修订若干准则、条例、规定、规则,党内监督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加快推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特别是六中全会以来,《监督条例》等制度执行力切实加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积极实践,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党内监督更加明确具体、更加较真逗硬、更加严紧实,“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党和政府公信力切实提升。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决策部署到制度执行、实际成效,从顶层设计到市区部署,从自觉自律自信到公信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以上率下、向我看齐的示范引领,体现了我们党更大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律,充分体现了监督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

加强党内监督重在提高基层执行力。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加强党内监督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于在监督下开展工作。武隆区委多次要求坚持“十个务必从严”,党员干部要爭当“武隆先锋”。高层制度设计、市区决策部署,需要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基层各级党组织及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需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党内监督制度的基层执行力,不断提高基层工作实效。作为基层检察院领导干部,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全面从严治检,不断增强监督制度的基层执行力、检察执行力,切实“把案件办准办好、党建抓细抓长、队伍带精带强、工作做实做稳”。一是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抓党建带队伍,强化自身监督,确保政令、检令畅通,确保检察队伍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三是依法忠实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敢于监督、规范监督、依法监督,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质效水平,彰显和促进党内监督等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监督质效的更大提升。

(作者系武隆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作者:程晋意

第3篇:党内法规监督机制:概念、前提与制度分析

摘要:党内法规监督机制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完善协同监督网络的关键所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已证明了这种对接和嵌入具备法理的正当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能性。然而有两大难题制约了党内法规监督机制的发展,即机制内耦合度有待提高和机制外嵌入性仍需加强。为此,可通过推动科学制定监督机制,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构建执行监督机制,加快形成三级协同、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完善监督成果反馈机制,构建党内法规监督链条等方式,加快形成监督合力。

关键词:党内法规;协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种监督方式有机贯通、相互协调[1]。这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使多种监督方式相互衔接与配合,进而形成合力,提升效能,达成协同监督的状态。由于党内监督处于主导地位,而党内法规监督是党内监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党内法规监督机制与其他监督体系间的兼容度问题不可忽视,如何构建和完善党内法规监督机制,使其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命题。

一、价值导向:概念与重要性辨析

“党内法规监督”源于“党内监督”,是其下位概念。不同于内涵更广的党内监督,“广义上的党内法规的监督则包括了党内外组织、党员以及非党员对于党内法规制定和党内法规的实施进行的监督。”[2]“党内法规监督”是党内法规实施过程中的一项活动,其监督范围不仅局限于党内法规具体落实的过程,也包括对党内法规制定过程的监督。党内法规监督机制是贯穿于党内法规运行过程的一套完整制度及该制度内各要素的互动过程,其作用在于监督党内法规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规范,以预防出现制定不科学、落地难执行、出错无纠正等问题。

协同,意为协助会同,相互配合。协同监督是在“保持各监督主体独立性基础上,发挥各类监督的优势,并通过畅通高效的连接路径增强协同力”[3],从而形成监督合力与监督网络,进而增强监督效能的监督理念。将党内法规监督机制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协同监督网络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由于党内法规的特殊性。党内法规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法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直接行使一定的公权力,所以党内法规不仅具有规范党内成员思想行为的作用,对国家运行和发展也影响深远。二是因为党内监督位于监督网络的主导位置。党内法规监督机制的建构不仅能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效能,也能通过规范党内的公职人员,带动其他监督方式的发展。

二、嵌入前提:纪法衔接的理论与实践

纪法衔接问题是党内法规监督机制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首要前提,对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法政治学的视角

把握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需要一种不局限于法学领域的视角。党内法规作为中国共产党规范自身组织、行为的制度准则,其本身便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因此,对党内法规的理解,也必须从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而法政治学的存在便与之天然契合。所谓法政治学,即“以具有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学和法学双重视角来研究的法学、政治学的边缘学科。”[4]“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政治与法律的共生性问题。”[5]因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问题无论从哪一方的视角出发,都不能合理解释这种现实问题的理论源流,必须借助法政治学这种交叉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

法政治学主张制度化的权力与权利,认为制度作为一种规则,表明一种双向的制约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在规则表述层面,则会转化为对权力与权利的设定,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一一对应。这种制度既属于政治制度,也属于法律制度,两者在制度属性方面具有共通性,都符合制度的基本要素,即规范性、公开性、稳定性。此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源于宪法的授权,而党的领导在法治视域下是通过行使“治国理政”的执政方式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用于管党治党的党内法规天然便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因此,结合法政治学视角下对于制度的解释,以及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特殊场域可以看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理论层面是可以共存,并产生良性互动的。

(二)实践案例:法规分析与机构改革

1.法规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监督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的对比分析

将2016年出台的《监督条例》和2018年颁行的《监察法》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者在立法理念、制度设计、实施原则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首先,两者都强调对党的监督,且彼此间相互补充,增大了监督覆盖范围。其次,两者在解决具体监督问题时采用了相似的思路。如监督主客体的距离问题,即主客体距离过近,容易丧失独立性,产生监督失效,若距离太远,又无法清晰了解监督对象的工作情况。为此,两部法律都采取了派驻监督的思路。再次,两者都确立了监督前置的原则。当前我国的反腐工作重心开始由打击向防治转化,这就凸显出事前监督的重要性,而两部法律对此都有鲜明的界定。《监督条例》明确:“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及强调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①,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监察法》则“将‘监督’置于‘调查’‘处置’之前而定位成监察委員会首要职责,明确惩戒教育相结合的实施原则,突出实施过程中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及道德操守的监督。”[6]

综上可以看出两部法律有许多的相同之处,甚至可能在修订之时便以两者的衔接与协调为准则,而两部法律的协调共生也在客观上加强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机构设置: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经验启示

1993年第一次合署办公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在监察工作中贯彻党的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厘清党纪和国法的关系问题,纪法衔接机制尚未构建,导致纪法间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纪法衔接问题,第二次合署办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领导和工作机制的整合,新设的监察委员会不设党组,没有人事权,同时纪委实行双重领导机制,接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监委的共同监督,这就改变了以往因两者组织部门相对独立造成的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二是监察原则和方式的统一,纪委和监委都确立了把监督挺在前面,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在具体的监督方式,如函询约谈、诫勉谈话、责令检查等方面,两者也达到了统一。三是监察依据与处理结果的衔接,近年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沟通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两个规范体系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入,这为执纪执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在具体工作中确立了执纪与执法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以做到党纪处分和政务处分相匹配。

通过以上纪法衔接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即对于党内法规监督机制向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对接和融入,不仅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也具备实践操作的可能性。

三、制度分析:实践障碍与对策思考

(一)党内法规监督机制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流程

依据党内法规运行过程的阶段划分,党内法规监督机制包括制定监督机制、执行监督机制、监督反馈机制三部分。

制定监督机制是针对党内法规制定过程的监督。党内法规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是制度权威性的根源,制定监督机制正是保障党内法规科学合宪的重要预警机制,监督行为本身也是对于党内监督法规的践行。目前制定监督机制主要有制定审批和備案审查两种形式:制定审批制度,即党内法规草案须交由所属法规工作机构进行前置审核,法规工作机构经批准有权对存在问题的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备案审查制度,即党内法规须报送备案审查主体进行备案登记和存档备案,并由审查机构依法进行审查。

执行监督机制是针对党内法规实施过程的监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构建执行监督机制无疑是增强党规执行力的有力抓手。执行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两部分。党内监督可概括为三级监督,即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其中上级监督多表现为上级部门通过走访调研、专项督查等方式,监督检查下级部门党规执行情况;下级监督是指下级部门利用民主测评等形式,对上级机关执行法规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和反映;同级监督则包括党委监督、纪委监督、党员监督等多种形式。党外监督则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等)、民主党派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监督反馈机制是对监督成果的整理和运用。监督反馈机制是党内法规“再生产”的关键步骤,是执行与下一轮制定之间的桥梁,主要包括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和党内法规清理机制。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党内法规的制定质量和实施效果。党内法规清理机制是指制定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对其在一个时期内制定的党内法规进行集中审核,并作出废止、宣布失效、修改或者继续有效的决定的活动[7]。2012年和2018年的两次集中清理成果显著,基本理清了现有法规文件,提升了党内法规的体系性。

(二)党内法规监督机制的实践障碍

如今的党内法规监督机制存在不少制度层面的问题,这既阻碍其自身运行,也不利于其与其他监督方式的衔接。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1.机制内耦合度有待提高

监督机制内各功能板块耦合度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板块自身不够完善,二是板块间衔接与融合仍需加强。首先是各板块自身的问题。在制定监督制度方面,备案审查存在审查主体不合理、审查标准不成熟、程序规定不完善、责任追究不全面、“被动审查”不健全等问题;制定审批制度和备案审查制度的审查主体都是党内机关,会影响合宪性审查的效果和客观性。在执行监督方面,现有监督机制缺乏常态化措施,专责机关独立性程度不高,监督氛围和监督文化仍未形成,党员民主监督动力不足,党外监督欠缺明确而细致的方式和渠道,以上问题都制约着执行监督的力度和效率。在监督反馈方面,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尚处于探索建设的过程中,具体的评估标准和细则仍需厘清和填充,党内法规清理机制常态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是板块间的衔接问题。即三个板块间是否能构成一道监督链条,从而使监督贯穿于党内法规运行的全过程。因此,板块间的联结点十分重要。一方面,目前各板块自身的制度建设尚不成熟,影响了监督链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党内法规的宣传和反馈机制十分重要,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执行监督主体科学展开监督工作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的关键保障。此处的反馈主要指将监督成果整理后有效反映到制定主体手中的工作,在建立健全实施评估机制和清理机制的同时,也要确保评估和清理的成果能与下一轮党规制定工作有效对接。

2.机制外嵌入性仍需加强

所谓嵌入性问题,即党内法规监督机制如何有效融入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中,其难点在于如何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进行衔接与协调。具体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在党内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对其合宪性进行审查,以确保其与国家法律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二是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督主体,并构建监督衔接机制,以解决在具体监督工作中由于两种规范体系相悖所带来的尴尬处境。

(三)完善党内法规监督机制的对策

针对以上制度困难的解决措施,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应当立足全局、统筹兼顾,规划一条贯穿制定、执行、反馈且联通党内外的监督链条,全链条协同推进,在法理上切合协同监督的理念精神,在实践上提升可操作性。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点展开:

1.科学制定监督机制。明确并细化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主体、标准、程序设计、权责范围等规范,推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的发展,加强党内法规合宪性审查,以保证党内法规的科学性与合法性。

2.构建执行监督机制。加快形成三级协同、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在制度设计上要厘清各类型监督主体的权责范围,规范各种监督方式的操作方式,将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常态化,同时推进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公示制度的建设。此外,还要推动执法执规机构工作衔接机制的完善,以避免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冲突。

3.完善监督成果反馈机制。将执行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清理机制进行合理衔接,落实评估机制的具体评估方案与实施策略,坚持党内法规清理工作,促进执行监督成果的科学转化,保障党内法规体系的健康发展。

4.健全党外監督途径与方式。重视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沟通方式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完善互联网监督的法制规范与渠道建设,协调构建信息筛查与审核机制,增强群众参与的可操作性。同时引导和培育监督文化的构建,从根源上强化监督意识,提高各监督主体的自觉性与参与热情。

注 释:

①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第二种: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第三种: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第四种: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9.

[2]孙宁宁.党内法规监督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3]赵园园,张明军.协同监督的现实困境及拓展路径[J].行政论坛,2020(4).

[4]卓泽渊.论法政治学的创立[J].现代法学,2005(1).

[5]王立峰.法政治学视域下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

[6]冀明武.论党内监督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度的衔接——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与《监察法》为视点[J].江汉学术,2020(2).

[7]宋功德,张文显.党内法规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311.

作者简介:张正良(1995—),男,汉族,广东深圳人,单位为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党内法规、党内监督。

(责任编辑:马双)

作者:张正良

第4篇: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工业园区党内监督制度,搞好党内民主监督,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和内容

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是保证党的组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执行《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揭露和纠正一切损害党的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防止党内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党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三十五条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的8个禁止和52个不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内容。当前应特别强调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严格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决定重大问题。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权利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3、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忠于职守,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官僚主义。

4、必须任人唯贤,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5、必须坚持职业准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道德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必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

7、必须时时处处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已任,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和错误倾向作斗争。

二、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

实行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对党员、党员之间以及广大群众进行监督。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其主要途径是:

1、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按时参加所在支部和党小组的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支部、党小组的监督。

2、按时开好一年两次的班子民主生活会,每次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也可吸收部分党员、干部参加,要确保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

3、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考核鉴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调离工作前,有关部门要按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其进行考评,全面作出鉴定,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干部的使用、任免、升降和奖惩。

4、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都要十分重视党内外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党内外意见,并要认真解决处理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防止出现越级上访和突发性事件。

三、党内民主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1、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严禁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岐视、刁难和打击报复,违者要严肃处理。

2、民主公开的原则。要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要克服只有组织监督党员,领导监督党员和上级组织监督下级组织的单向监督做法,实行公开民主的全方位的监督。

3、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内监督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做到监督批评要准确。对以监督为名,在党内搞派性活动或泄私愤、图报复以及有意诬陷、诽谤他人的,必须进行追究和处分。

4、统筹安排的原则。要把党内民主监督与党的自身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5篇:“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结题报告1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问题研究”

课题单位: 市实验高中 课题负责人:吴 课题组成员:

[摘要]基于当前“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工作形势,结合学校纪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本校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设计学校党内监督体系,推进纪律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纪律 监督 制度 [报告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家形势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风好坏关系人心向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力度空前,并且卓有成效。十八大刚刚结束时,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做了一个庄严的承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在最近两年完全得以兑现。理论上,总书记对反腐倡廉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把它概括在从严治党里。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从严治党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反腐败。反腐倡廉在理论上有基本的论述,在实践中力度空前。

注重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套行之有效并不断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和制度,保证我们党不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党内监督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工作,以永葆党的先进性。

2、学校形势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学校教育新课题新挑战接连不断。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有利于改变对重大问题界限不清,办事程序混乱,班子内部不团结等问题,有利于领导班子成员间加强了解,减少分歧,增强团结,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在多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而且“党政一肩挑”。书记监督校长的机制已就消失了,党组织对校长的监督也就不能有效到位,存在运作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得如何,常常不是基于制度的保证,而是取决于学校“一把手”的个人素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学校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造成群众不满、处事不公等后果,防止出现违法、违纪等腐败现象。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实施的目标分析

1、对学校党内组织生活、学校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我校先后制定过不少原则,提出过不少要求,但效果不很理想。通过探索使这方面的原则和要求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党内监督体系。避免“全面落实难、长期坚持难、质量保证难”的问题。

2、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开展学校党内组织生活,就是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的基本程序,促使“一把手”贯彻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3、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是防止以权谋私的根本举措。”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导致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是产生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通过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学校党组成员始终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政治准则,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严格坚持按党章办事,严格遵守党内各项政治生活准则,使党的组织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4、探究如何在学校建立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科学高效的机制,增强党员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通过探索形成以下方面健全:一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制度;二是完善党组织议事和决策规则;三是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四是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五是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六是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七是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八是制定和完善领导干部定期考核评议制度;九是完善领导干部深入教职工群众制度。

(二)课题实施的内容

1、用教育来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意识。

2、用制度来落实党内监督。

3、用巡视来深化党内监督。

4、用惩处来保障党内监督。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校实施课题研究快三个月,结合十八大以来的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研究方案并全面启动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课题研究开题会,对学校研究工作作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结合十八以来的情况,对各项制度作了整理、调整,对不合时代要求的作出删减增加。

三是认真组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做到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为了使研究深入进行,我们制定计划、安排部署、不定期召开会议、加大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实施与管理,推动促进了学校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具体做法

1、用制度来落实党内监督。自2013年8月份以来,我们对学校的各项制度一一进行删选,对有些制度进行了增加。学校已建立的制度有《党政领导干部勤政制度》《麻城实验高中干部职工大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麻城市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招待费使用暂行办法》《麻城实验高中教职工考勤办法》《教师量化考核细则》《麻城实验高中绩效考核》《麻城实验高中高考奖励条例》《麻城实验高中教职工聘任方案》《教师住房管理制度》,待修订制度有《麻城实高新闻报道管理暂行办法》《麻城实验高中校委会例会制度》《麻城实验高中资金支出审批前会计审核制度》。落实党员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党员质量管理水平,印发《麻城实验高中2016年党建工作要点》《麻城实验高中党员教师思想政治辅导读本》《麻城实验高中关于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方案》《麻城实验高中党员主题活动日实施方案》,这些都提高了党员的思想修养。

2、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只是完成了“上篇文章”。如果党内监督有始无终,就会产生负面效益,关键是要维护这一机制的刚性原则,严格执“法”,确保党内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执纪不严,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是党内监督的大忌。一定要坚持在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法律、制度和纪律的刚性原则,坚决克服那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错误做法,既不搞“下不为例”,又不搞重罪轻罚,对任何滥用权力的,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应铁面无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给什么纪律处分就给什么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既产生震慑作用,又让人觉得公平,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以维护纪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走出一条靠法制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的路子来。

3、用教育来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意识。党支部书记曾桂文多次讲讲党课,加强党性教育,各支部多次分开讲党课,大力宣传党纪国法。党员们交流心得,探讨学校各种得失。这些做法增强了党员的监督意识,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4、召开民主生活会,建立民主集中制监督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强化党委内部监督作为实施党内监督的关键环节来抓,运用党内民主生活会,经常互相征求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交锋,做到面对面监督。多年来我们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的思想。

5、重大决策多次召开会议,力求决策科学合理。如我校兴建教学楼,多次召开会议选址,经建筑设计院设计好两套方案后,经党委扩大会议通过已正式付诸实施。

6、建立党内监督激励机制。营造党内监督的良好氛围。一是奖励制度。对于在决策和执行等各个环节中,依靠正常组织程序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对领导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敢于批评的同志,都要予以表扬。对于坚持原则,积极负责的向党组织反映了高质量的不同意见,为正确决策和具体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同志要给予表彰。二是惩戒制度。对于领导集体中不按有关组织制度办事,没有认真考虑不同意见,甚至排挤、压制不同意见的同志,致使出现决策失误,产生腐败的、为党和国家造成损失的,视情节给予有关成员以党纪、政纪处分,必要时追究有关责任人渎职罪。三是保护制度。在党组织内部,对敢于开展批评、揭露问题的同志要予以有效保护,设身处地为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着想。不得空谈党性和纪律,而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左右为难,各级党组织不得片面强调班子团结,压制和遮盖不同意见,警惕和防止提不同意见同志在某些特定的不良环境中,在不正常的利益群体中被孤立,排挤甚至遭受打击迫害。本表扬了周元桥、徐其斌、邹丰俊、周传文、江峰、杨四朝、程定浩等多位敢说敢做的优秀党员。十七人被麻城市委、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7、加强巡视,三年来,上级以及我校自己结合履职尽责进行了巡视,查到了袁老师和戴老师因小孩升学多请了客人,从而制定了婚庆丧事请客上报制度,并要求每位有小孩参加高考并被录取的老师签麻城实验高中“升学宴”、“谢师宴”廉洁自律承诺书。纪检孙书记亲自带队查到了有些老师上班坐班时看电子书,当即拍照留存,对我校党员教师有非常大的震动。

8、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建立良性有序的支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支部班子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改革活动,将围绕中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文科支部获得“麻城市十佳基层支部”荣誉称号。

9、建立党内监督领导责任制。党内监督是由广大党员干部参与的,但这一机制能否正常运转,则是由主要领导干部负责。目前,一些单位党内监督工作之所以开展不起来,以致发生监督失察的严重问题,关键则在于没有领导负责,我校以前是副县级单位,书记由龙池办事处的领导兼任,缺乏必要的监督,以致人心涣散,学校每况日下。现在我校不仅有专职书记主管党务,还有专职纪委书记,更加明确两个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两班人马分工合作共同进步,学校各项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因此,要把搞好党内监督,必须明确党员领导干部应负的实施党内监督的责任,建立监督失察追究制度,一旦发生问题,要对负有党内监督责任的主要领导作出相应的处理。

五、实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素质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深化,管理及办学条件改善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地位越来越高。我校2016年高考取得全面的胜利:文化一本人数58人,居麻城普高第一;理科最高分621分,居麻城普高前列;文科最高分577,包揽麻城普高前四;体艺本科 88 人;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均居麻城普高第一。我校超额完成麻城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2016年上半年麻城实高中各项工作成绩喜人,学校红红火火。

2、提高了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在监督制度的约束下,党员教师的觉悟大大提高。党员违反党纪国法上级制度的事为零。

3、加强反腐倡廉,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对于学校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实验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研究比较肤浅,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上还缺乏有机的统一,新形势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还要在深层次的研究上下功夫,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对监督机制研究的需要。

第6篇:党内监督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切实履行机关支部的监督职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支部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支部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

1、能否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

2、能否按时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3、能否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议事与决策规则,做到决策科学、民主。

4、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5、能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6、能否执行党和国家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

1

7、能否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廉洁自律,模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8、能否坚持原则,敢于同各种错误倾向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

1、党组织的监督,即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互相监督和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

2、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即党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的监督。

3、纪律委员所实行的监督。

(三)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

1、定期检查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情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能否如实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作风等情况,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督促定期开展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3、机关党支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机关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和廉政建设情况,要将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遇有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对于群众意见较大、有发生违纪苗头的党员干部,支部主要负责同志应会同其分管领导对其进行批评帮助,提出告诫。

2

4、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支部接到对党员干部的检举和控告,有权进行初核,并报告上级纪检部门。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切实保障党员行使监督的民主权利,严肃处理阻碍党员正常行使监督权利和打击报复的行为。

(四)监督保障:

党支部应按照本制度规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监督作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对违反本制度的,视情节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3

第7篇:党内监督制度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规定,特制定党内监督制度。

(一)支部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 ⑴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

⑵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行政的情况;

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情况;

⑷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

⑸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⑹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

⑺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二)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

(1)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并将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的情况向党员公布。

(2)党支部要按规定召开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会前收集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如实转告本人或在会上报告;参加民主生活会,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根据党内外群

众意见,进行整改;将领导干部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况和生活会反映出的问题,如实报告上级党组织。

(3)协助(党组)和行政领导做好干部工作。党支部要经常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及时向本部门党组或行政负责人反馈;并对他们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协助(党组)或行政领导做好干部的考核、民主评议工作。

(4)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听取本单位党员行政负责人通报主要工作情况。

(5)按规定组织党支部的党员、单位的干部职工,听取领导干部(含股所级干部)述职述廉情况。

(6)对本支部党员违纪案件,认真调查核实,协同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第8篇:党内监督制度

1、能否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2、能否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覆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3、能否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

4、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5、能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6、能否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及有关规定,做好干部工作。

7、能否廉洁自律、模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8、能否坚持原则,敢于同各种错误倾向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9篇:党内监督制度情况汇报

临翔区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党内监督制度

情况汇报

临翔区政府办在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中,积极按照区政府、区纪委的要标,加强廉洁从政制度建设,着力建立有效规范权力运作的机制,依靠制度规范领导人员正确行使职权,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 中央颁布实施的《党内监督条例》,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创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该条例,能强化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能严肃政治纪律,保证我区重大决策贯彻执行;能进一步加强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防止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

1.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区政府办始终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抓手,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党员领导干部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具体内容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形成了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管理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区政府办把落实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作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3.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我办严格执行有关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必须集体决策的原则和程序,坚持按决策程序办事,做到会前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没有发现党员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

三、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区政府办对党员干部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的监督检查工作,已纳入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工作任务统筹安排。目前开展的监督检查及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党内监督。区政府办在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明确政府办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班子成员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并对责任范围内的问题承担责任。党支部结合定期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把党员领导廉洁从政情况作为重要议题,会前召开各类座谈会认真收集党员干部的意见,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党风责任制检查。区政府办把党员干部遵守廉洁从政规定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的重要内容,检查主要采取听党员干部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重点了解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情况。

3.效能监察。切实围绕制度建设、依法行政、政风行风建设方面对各科室进行效能监察检查,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做到决策依法、操作有序、公平公正,通过开展效能监察,找出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从调整内部结构、形成制约机制、规范运作等方面堵塞漏洞,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4.民主监督。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上,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作为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并将领导干部贯彻廉洁从政情况向党员干部公开。通过开展公开活动,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民主监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5月20日

上一篇:幼儿园卫生保健的内容下一篇:父母感人至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