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

科学论证视角下人教版与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

摘 要:科学论证思维的培养是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文章基于科学论证视角,以《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为例,统计了现行人教版与粤教版物理教材科学论证的呈现频数,进而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为例,细化、对比了两版教材对科学论证结构要素的具体内容呈现。发现两版教材均存在对科学论证体现较少、论证型任务匮乏且单一、论证内容开放性不大的问题。因此,提出科学论证视角下的教材编写建议: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化,论证型案例的示范化,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和科学论证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论证;人教版教材;粤教版教材;牛顿运动定律;教材对比

我国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科学论证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论证教学研究在近二十年内均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我国尚处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教材是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材革新已拉开帷幕,但现有研究中缺乏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相关教材研究。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为例,基于科学论证视角对比我国人教版和粤教版两版高中物理教材,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和论证教学提供参考。

1 科学论证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中的整体体现

我国核心素养指出,科学论证能力包括:“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1]。在国际教育领域最早提出的是Toulmin论证模型,认为论证过程应包括资料、主张、论据、支持、条件限制和反驳六个基本结构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笔者以核心素养与Toulmin论证模型为基础,结合当前物理教育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调整,以主张、证据、推理、支持或反驳四个结构要素为基点,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科学论证的内涵界定和基于教材的可操作性定义[3]。

基于科学论证的内容界定及教材的可操作性定义,将现行人教版和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内容、特色栏目、例题及课后习题,对教材内容呈现的科学论证进行频数统计,如表2所示。

通过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主体部分,相对粤教版教材而言人教版教材体现科学论证的内容较多,而在特色栏目与例题、课后习题部分粤教版教材则呈现更多的科学论证要素。当然,这与粤教版教材编写的特色栏目与课后习题较多的客观事实密切相关。总体而言,两者对科学论证要素的呈现均较少。其次,聚焦到科学论证在各节的分布情况,发现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教材,科学论证更多呈现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部分以及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中。本文选取《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对科学论证的呈现过程进行细致的对比与分析。

2 科学论证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的体现

2.1 主体部分

对于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学史,人教版与粤教版教材均呈现了标准的科学论证模板。起源于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长达两千年的“思想错案”的质疑,因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进而设计理想实验、寻求证据并经过合理推理过程将证据与主张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从而论证了自己的主张,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两版教材在呈现过程中则各有优缺点,人教版教材在构建了力与运动认知冲突之后,呈现了伽利略提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则是摩擦阻力的猜想,进而通过实验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会运动得越远”的现象验证了该猜想,最后过渡到理想实验:“若没有摩擦阻力,球会永远运动下去”。粤教版教材在提出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质疑后,立马呈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环节,继而通过简单的设问进入推理环节,这样的编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思维上的跳跃,从这点来看人教版科学论证的思路相对来说更加严谨[4]。而另一方面,粤教版教材在“资料活页”栏目中又呈现了伽利略设计理想实验的思维来源——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提高了教材再现这段科学论证物理学史的完整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粤教版教材的呈现相对而言更为完整。

两版教材在巩固、强化规律或概念时也体现了科学论证。人教版教材举例了“冰球离开球杆后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直至它再次受到球杆的打击或碰到障碍物才会改变它的运动状态”的体育赛事中的物理现象,巩固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同时论证了牛顿第一定律虽是逻辑思维的合理外推,不能用实验验证,但是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也间接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粤教版教材举例了“汽车启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斜;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学生对于惯性概念的理解。两版教材的例子虽内容侧重点不同,但均是一种通过生活实例支持物理主张的论证行为。

2.2 特色栏目

人教版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粤教版教材的“讨论与交流”栏目均以问题提出与论证的形式引入惯性与质量的关系。人教版教材直接从“改变”的角度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换为“物体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进而直接提问,结合实例分析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而粤教版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更难停下来,推动一辆汽车比推动一辆自行车更加困难”为实例,说明不同物体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论证物体的惯性与其质量有什么关系。从提问方式来看,粤教版教材的提问从学生生活体验的实例出发说明物理原理,充分体现生活与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相比人教版教材辩证性地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从问题开放度的程度来看,人教版教材问题开放性更大,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环境。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可能是惯性与质量有关,或是学生容易误认为的惯性与速度有关,因而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收集证据证实自方观点或反駁对方观点,通过科学论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并解决自我的认知冲突,回归科学的知识认同,从而摈弃错误的前概念。而粤教版教材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而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尚未暴露解决。因此,从问题开放度和科学论证的视角可见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置更胜一筹,优化教材设问可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助力学生辨析物理概念。

2.3 课后习题

人教版与粤教版教材第一节的习题设置均体现了科学论证的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出主张、从题干中搜集有效证据、在证据和主张之间建立逻辑推理关系实现主张的论证过程,侧重于“推理”的结构要素;第三题和第四题均是考查学生收集有效的证据,形成论点进行反驳的论证行为,不同的是第三题侧重“反驳”的结构要素,而第四题侧重“证据”的结构要素。如图2所示,粤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出发,考查学生对论证的“事实证据”与“推理”两个要素的辨别,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人教版的前两道习题类似,侧重于推理和解释,第五题与人教版的第四题类似,侧重“证据”的结构要素。因此,从结构要素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習题对科学论证的渗透更充分,层次更分明。

从论证内容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的习题情境设置更丰富,既有水平运动的情境,又有竖直运动的情境。问题更具论证价值,如第一题的第二小问提出学生容易存在认知困难的问题,第二题融入了社会性问题,第四题明显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的论证能力要求更高。而粤教版教材的论证问题更注重学科知识,题目之间存在重叠交叉性(如第二题、第三题),对学生论证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不明显。

3 科学论证视角下的教材编写建议

3.1 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化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经历疑问、思考、解决、认同、求异的过程,教材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则必不可少,而现行教材主体内容中对科学论证的体现甚少,只是将知识呈现出来而已,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痕迹不明显。教材编写者应精心设计论证型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例如,为什么你这么认为?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是否能提出其他合理的方案设计并论证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能否举出实例论证或反驳这一规律?创设科学论证的环境,引导学生的科学论证行为[5]。

3.2 论证型案例的示范化

教材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习得知识,而重要的高阶任务是让学生习得能力。教材中科学论证案例能为学生进行科学论证起到示范作用,而现行教材中这样的教学资源几乎没有,教材编写应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一些完整的论证型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论证模板。例如,物理学家对某个规律争辩与论证的物理学史,或者不囿于物理领域的经济学家对某个经济理论的论证过程,生态学家对某个环境保护制度的论证与评估,均可成为科学论证案例的素材来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开展科学论证,既能体现教学资源的育人功能,又能渗透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思想。

3.3 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

两版教材均表现出论证型任务的匮乏和单一化,教材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为展开论证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提供充分的论证材料。论证型任务可以包括:

辨析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或规律。当前教材栏目更多呈现的是应用知识对特定情境问题的解决,而某些问题呈现出争议性不大,只是为了符合当前讲授的知识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没有充分了解。在教材特色栏目中应选择学生有认知困难的问题、较难辨析的概念或规律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证,将学生内隐的“相异构想”的原始认知外显,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展开科学论证过程,以自我冲突的形成或同伴教学的方式实现观念的转变或观点的自洽,形成科学认知,帮助学生修正偏差、重构认知,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监控和论证的能力。例如,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中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就学生认知困难的弹簧间相互作用力的辨析和拔河问题展开了讨论,问题的选项中隐含学生典型的错误理解[6],学生经历论证过程,亲自体验前概念和新理论的认知冲突,这样的问题论证价值更高,真正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障碍。

创新实验设计。现行教材的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提供了现成的装置、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而在实验后鲜有对教材实验的评价论证过程,教材编写论证型任务时可从创新实验设计出发,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以问题导向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创新,通过这个装置还能实现测量什么物理量?除了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以外,还能采用什么装置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一定保证M>>m吗?测量的手段能否更加精密?通过一个个问题实现由原型实验向创新变式的过渡,学生也能通过论证创新实验方案的过程培养科学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开放的定性习题。两版教材的习题多偏定量而少定性,限制了学生对定性问题的论证能力,教材编写应多注重定性问题的论证解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不是抽象为简单的模型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其次,习题的开放性不大也是现行两版教材均出现的问题,习题呈现往往是“非A即B”的问题情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就问题而言的开放性思维,而开放性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构建主张、开展论证活动的可能性。

课外研究型课题。现行教材的论证性问题更多呈现了通过对话来劝说和消除疑问的论证,而未体现解决未知问题的论证,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争议性更大,对学生的论证能力要求更高。例如,国际论证教学中大多选取社会性议题(SSI)的两难情境进行论证,在温室效应背景下增加二氧化碳税的价值[7]、能源的使用与开发、能源的安全性等议题[8],美国流行的《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中每一章章末习题中有一项科技写作的栏目设置,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下转第26页)(上接第22页)包括两个问题:研究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你认为他的三个运动定律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吗?请说明原因[9]。对牛顿第一定律作出评论、分析和批判,你能证明这个定律吗?我国的教材编写应考虑增加类似的课外研究型课题,甚至是当前热点的社会性议题,丰富论证型任务,为学生课外展开科学论证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Toulmin S.E.The use of argument[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3]秦文佩.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占晨达.“牛顿第一定律”概念建构中四重思维逻辑的内涵——兼对六种版本教材教学思路的对比[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5):16-18.

[5]郑颖,张军朋,张玉发.高中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表现——基于Rasch模型的测试评价[J].物理教师,2019,40(1):2-6.

[6]赵凯华,张维善.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7]Nussbaum,E.M.,Sinatra,G.M.,&Owens,M.C. The two faces of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Applicat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J].In M.S.Khine(Ed.),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Theory,practice and research.Dordecht:Sprin-ger,2012.

[8]潘瑶珍. 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美]保罗·齐泽维茨,等.钱振华,沈珊雄,徐在新,译.物理原理与问题(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0.

(栏目编辑 刘 荣)

作者:王丽 张军朋

第2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上册全套(粤教版)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1.1 我上中学了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校园情况知多少”以及“出谋划策”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对因为不适应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在辅之以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

通过阅读思考“阅读与感悟”学会适应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启示录》,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指南

活动一:校园情况知多少

(1)设计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学校的观察活动,掌握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同时了解学校的概况、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积极进取性。另一方面,将中学和小学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以便更快地适应中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在比较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学学习的内容更广泛了,难度加大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也和小学有很大差异,要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心理准备。

(2)准备工作------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学生在观察学校和阅读资料后完成此题。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①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②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④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3)过程指导

第一步:“新学校知多少”竞猜活动。

竞猜活动的规则:

(1)答题由本小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答完后可以补充或纠正。

(2)抢答题由老师请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答完后可以补充或纠正。

(3)对认真回答竞猜题的同学,大家要给予掌声鼓励。竞猜题目:(可根据各地学校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必答题:

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长是谁?

我校有哪些光荣传统?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

我校的校风是什么?你对我校老师和同学有何印象?

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是哪几位?

我校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新的教学设施?

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

我校的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分别在哪一幢楼、哪一层?

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图书馆分别在哪一幢楼、哪一层? 1 / 25

第3篇:高一语文必修3全套教案一 粤教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3全套教案一

第一单元 感 悟 自 然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

三、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 :8个课时。 第一至四课时

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⑴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⑵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⑶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⑴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⑵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⑶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⑷第二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⑸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

1、问题探究:⑴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⑵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2、调查了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三、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 第五至八课时

一、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

二、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

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

2、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

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故事。(1课时)

(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课时)

(三)评讲总结。(1课时)

第二单元 科 学 小 品

4、说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

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二、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2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自然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数

(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作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 这段文字融说理、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3

(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 如第4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1的平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1。越来越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1演变出所有自然数:

2、

3、

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

1、-

2、-3……它们依然是和谐的,而且起源于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互对称;衣服、对联等。 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0。618,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4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①“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种”是确定数字,“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③“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200字, 【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6、寂静的春天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

1、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污染空气、土地等,化学药物对人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三)写法借鉴。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6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

4、5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动的语句:“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人类拨弄原子更丰富了,如“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等类似射线,“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实际使用”……这些对形象表明了人类所谓改造环境、控制自然的某些想法违背了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规律,必将带来严重恶果。】

(四)拓展联系。除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做什么

第三单元 小说

9、 药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方法:以导读、研讨为主,辅之以点拨、释疑。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清小说情节。

2、读懂小说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研讨情节:《药》是围绕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药的效果(华大妈上坟)(四个场面分别写了时间、地点)

暗线: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议→血的悲剧】

(二)理解各部分内容:

1、开头的时令描写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暗示当时的时代特征。】

2、 华老栓走到街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为什么“倒觉爽快”?在这以前心情怎样?在这以后心情又怎样?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7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则是由“发冷”吃惊—— “慌忙”、“踌躇”——精神兴奋。】

3、 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

a、 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联系

(一)是因连夜买“药”所致。】 b、 康大叔接连嚷了八个“包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思?【前四个标榜这人血馒头“与众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后四个是针对小栓“不住的咳嗽”而发,自我嘲弄这人血馒头治病无效。】

c、 康大叔同茶客说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他讲的是夏瑜被捕的原因和在狱中的表现,说明革命者的英勇,刽子手的凶残,奸细的卑劣,群众的愚昧——点明了悲剧根源】

4、 第四部分夏四奶奶为什么“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又为什么“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两次提出“我们还是回去罢”,各包含着怎样的意思?【总的写出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进一步点名了悲剧的最悲处。】

5、小说结尾夏瑜坟上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

【这是为了表明有人怀念夏瑜,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革命后继有人。这花环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

(三)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

【 A、人物形象: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B、人物描写:通过对华大妈、华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场看客等描写,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二)明确标题含义: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8

【“药”是人血馒头。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义: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2、 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

3、研讨 :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药!【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三)布置作业: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 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 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 哀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三、设疑探微: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9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布置作业 。

10、项链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

1、

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项链为线索。】

2、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五部分。】

(三)速度课文开头到“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所读这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后面的情节有何关系? 【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朴朴素素”)。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将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想望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也”字还深刻的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虽是序幕,但却构成了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铺垫。】

(四)默读“挑选项链”的有关段落。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0

◎划出描写路瓦栽夫人栽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里变化过程,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了路瓦栽夫人为无珠宝首饰而显得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的揭示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五)默读描写夜会的有关情节。思考:

◎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 、“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路瓦栽把一件平日穿的带着“寒伧味”的外衣披在她肩上时,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这又是虚荣心的驱使。】

(六)路瓦栽夫人为何与常人不同,不立刻响原主人说出丢项链的真相?

(七)路瓦栽夫人对一夜的虚荣换来十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她并没有后悔,从文中“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见出。十年的辛苦,虽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 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这说明她的不幸遭遇决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也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的严重性。】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归纳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一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甚至最后发展到高潮。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款项链的债务,却意料得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1

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他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做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

(三)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当蕴含着必要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德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德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的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四)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作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项链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序幕(铺垫) 第一部分 借项链 借债赶制漂亮衣服

借项链(参加夜会)——开端 第二部分 丢项链 (夜会结束)

第三部分 赔项链 -发展 第四部分 还债务 (十年艰辛生活)

第五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重遇佛来思节夫人)——高潮、结局

11、微型小说两篇

一、教学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2

1、鉴赏两篇微型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理解课文《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3、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

1、

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等待散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节:看舞剧——遇到小伙子——看到小伙子的女友——我的心理活动。】

(三)赏析课文。

1、小说的内容。【小说写了剧场外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舍不得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的等待散场,小说赞美他们纯洁的爱情。】

2、小说中“我”的作用。【小说没有直接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起线索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联系场内外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3、体会场景选择的精心。【①第4段中写车多,突出了观看舞剧的人多,“默然”写出周围环境的静。②从全文看,作者有意安排故事发生在雨天,更能突出小伙子对女友的痴情——冒雨苦等,不忍离去。】

4、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语言包含的情感。【第10自然段,“我把票递给他……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这一段中一“接”一“看”一“退”一“推”,反映了小伙子对女友的牵挂与关心。第12自然段中,“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此句写出了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生怕”一词表现其内心对姑娘的关心,痴情的等待。最后一段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伙子和女友的完美爱情结果,后面通过姑娘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传达出她被小伙子的一片痴情和耐心所感动的心理感受。“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称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了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5、从文中找出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尝试自己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3

(四)学生虚构故事,尽量做到能有细节,有悬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差别》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小说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三)进一步赏析课文。

1、分析小说中两人的特点。【布鲁诺:思维简单,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眼光,被动投入工作。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经济头脑,主动投入工作。】

2、布鲁诺和阿诺德明显存在着差别,你认为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布鲁诺该向阿诺德学习,热情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启示: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试分析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叙述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学生根据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体会。

(四)比较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情节安排上,紧凑而完美,构思巧妙;刻画人物上,顾及行动、语言神态,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了留白艺术。】

(五)口头表达训练:发挥合理想象,虚构《差别》下来的情节,把故事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4

第4篇:【物理】2.9《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粤教版选修3-1)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2.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具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两节电池,电池盒,一小电阻(可充当电源内阻),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

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U+Ir 2.实验器材:

测量的这一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学生回答: 测路端电压;

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 、 各需测的是什么?

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

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 采用图2 示数准确示数准确

示数偏大 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Ω。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强度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断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测+IV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即(I真-I测)↑,反映在图线上: 当U=0时,IV→0 I→I真 故r真>r测 E真>E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三)课后小结

利用图线进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最好是利用直线来解决,如力学中“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就可以利用T2-l图线来求g。

五、说明

电池的内阻若太小则不易测量,所以实验中用旧电池或者在电池外串一电阻充当电源内阻。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4 页 共 4 页

第5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要求 :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二、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四、赏析内容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三)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小结: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四)赏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五)赏析“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小结: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艺术特色

(一)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二)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三)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六、《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诗共同思想感情。

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七、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第6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是平音,

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第7篇: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灵璧县老户朱小学 刘颖 2017.8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第4课

第二单元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四单元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燃烧与灭火

生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动物与环境

食物链

遗传与进化

代代相传的特征

进化中的生物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保护环境

保护空气

水质调查

变废为宝

和谐的家园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 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教学反思: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 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 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 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 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 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

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 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反思: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 (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 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教学反思: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 (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 (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 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

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 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

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上一篇:通防工作例会制度通知下一篇:春的序曲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