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全套导学案(精选4篇)
导
学
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重点、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任务一
萨顿的假说
活动1:
阅读教材27—28页,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
①
传递中的性质
②
体细胞中和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③
体细胞中的来源
④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形式
活动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任务二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活动1:观察29页图2—9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认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活动2:根据摩尔根的实验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请你尝试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图2-8)进行解释
活动3: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学习任务三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活动1:从细胞水平再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实质”
【自我检测】
活动1: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2、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活动2:课后巩固
1.已知蛙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现有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蝌蚪,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终发育成了一只具有生殖功能的雄蛙。若由该蛙与正常雌蛙抱对,适宜条件下,所得后代的雌、雄性别比应是
A.1∶1 B.2∶1
C.3∶1
D.1∶0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3.正常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以描述为
A.3+X
B.3+Y
C.6+XX
D.6+XY
4.某雄性动物的染色体组成为(2K-2)+XY,则该动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遗传信息不同的配子的种数为
A.2
B.K2
C.2k
D.(1/2)k
5.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概率是
A.1/2
B.1/4
C.1/8
D.1/16
6.下列各项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C.精子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和男性小肠上皮细胞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D.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印证
8.下列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B.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个基因
C.基因的载体只能是染色体
D.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9.果蝇的性染色体存在于
A.体细胞
B.卵细胞
C.受精卵
D.A、B、C中都有
10.在果蝇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细胞中可能有
A.3对常染色体+XY
B.3对常染色体
C.6条常染色体+XY
D.6条常染色体+XX
11.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只黑色雄豚鼠为杂合体,一次产生2000万个精子,同时含有白色基因和Y染色体的精子有
A.2000万个
B.1000万个
C.500万个
D.250万个
12.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13.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A.显性基因
B.非等位基因
C.等位基因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2、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张文龑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二 课题:《诗三首》 使用时间: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其目的是什么?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
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3.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学习重难点】
⑴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⑵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延伸拓展:
1.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2.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就《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或者后四句,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要体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汉献帝年 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风骨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3.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二、课前预习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 还顾望旧乡 ...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有哪些?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我展示 我精彩我快乐 我成功
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二 课题:《诗三首》 使用时间:
4.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5.关于题目《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怀。
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绘画美,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图画美。
二、诵读课文,梳理基础。
1.检测字音后
朝露()子衿()何时可掇()契()阔谈讌()三匝()阡陌()()呦呦()吐哺()慷慨()2.注意课文的重点字词,①通假字——契阔谈䜩。()②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古今异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 今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古义: 今义:)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温故知新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诗歌: ;散文:。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文名句?
3、基础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羁鸟()守拙()荫蔽()暧暧()墟里()......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2、为何而归?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4、归去如何?
二、合作探究
1.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1.选择一两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把它改写成散文式的语句
2.鉴赏手法——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延伸拓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延伸拓展: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
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说一说。
《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林林总总,其中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综合进化理论,它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拉马克学说。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学习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学习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自主学习
活动1 自主阅读课本P110,说出拉马克学说的内容。
自学检测
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2.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
3.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啄木鸟的长舌是因为捕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 B.在黑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因长期不用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
学习任务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主学习
活动1 分析“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并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来分析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活动2 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检测
4.用解释模型来分析长颈鹿的进化原因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 ;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 ;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合作交流
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害虫抗药性的形成的原因。
自学检测
4.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5.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学说 6.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7.按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甜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兔子和狼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学习任务三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自主学习
活动1 阅读教材P113最后一段,了解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总结提升】构建本节课知识网络。
【巩固达标】
1.在农田中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其药效会下降。这是因为()A.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定向变异
B.杀虫剂诱发害虫突变产生出抗药性个体 C.杀虫剂选择并保留了害虫中的抗药性个体 D.杀虫剂超过了有效期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B.选择是不定向的
C.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不定向 B.a→b的变化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4.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填“相同”或“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填“适者生存”或“不适者被淘汰”)。
【生物必修二全套导学案】推荐阅读: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07-23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11-27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10-07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2-10
高二生物必修二学习必考知识点07-08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09-25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11-11
《孙权劝学》导学案(七年级必修)07-13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10-28
必修三第一单元导学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