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9篇)

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1

胡锦涛总书记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他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谐社会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西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广西全局工作是极大的支持,对广西全区干部群众是极大的鼓

舞,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极大鞭策和动力。

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又受体制机制、交通瓶颈等方面的影响,**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前,**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起步,但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但产业特而不大、优而不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入正轨,但一些难点亟需突破;区位优势正在发挥作用,但开放合作程度还不够高、聚集能力不够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和强有力的举措。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干劲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对广西的高度关注。广西全区掀起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必定推动广西新一轮的大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是广西及西部地区距离粤、港、澳城市群最近的城市,是水陆空与珠三角连接最近的城市,是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东盟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的枢纽,是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在广西多区域合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广西全区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全国乃至世界关注和投入北部湾发展,这对**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是一个大好机遇。**市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抓机遇、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深化了实现广西、**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部署。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广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在广西全区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对学习宣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机遇,积极参加区域合作,要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要打造好交流合作的平台。这对**而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主动融入区域合作的大格局。刘奇葆书记提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把广西带入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等国际、国内的多区域合作中。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的定位。**与广东毗邻,两地在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从产业结构来看,**是广西的轻工业发源地,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从经济能力来看,目前,我市林产林化、日用化工、制药、食品、宝石加工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均超亿美元。当前,珠三角等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要紧抓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努力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在区域合作中赢得先机,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大通道,形成中心枢纽,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吸引外资,二是要根据**工业产业的实际,有重点的在林产林化、日用化工、制药、食品、宝石加工等十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力度,改造提升**的优势产业体系,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精

产品,从而在与珠三角的要素配置过程中拉长产业链,形成有特色的竞争;三是改变招商引资方式,通过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政府与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珠三角产业进入**;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努力引进珠三角的高新产业、企业到**落户,在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效益,带动和辐射全市工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吸引珠三角产

业转移和提升自身产业水平,使**成为与泛珠三角一体化的区域性研发制造中心。

三、扎实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对广西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西今后发展寄予了厚望,句句话语见真情,让全区人民备受鼓舞,深受感动。不辜负胡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谋事在人,成事在人。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凝聚了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把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推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去年,**开展以“整顿机关作风、整治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整”活动,将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广大干部提高了认识,优化了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一些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时间拖得长、行政效率低,甚至“吃拿卡要”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蔓延之势,如不及时制止,势必打压了外来投资空间,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到**的发展大局。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在全区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是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必然之举。目前,**的发展思路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具体落实还没有新的突破。通过近段时间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严重,一些干部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查找问题还不彻底,活动与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有所好转,但与自治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雨季即将到来,地质灾害整治进展仍相对缓慢;城乡清洁工程还有反弹的现象。为此,必须在总结和借鉴“两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实施以行政效能建设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攻坚战”,切实增强干部参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打造一支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要以三项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用制度管事、管人,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提供保障。要经常派出巡视组进行暗访,主要媒体要配合巡视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充分发动群众,将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问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把“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建立高效、开放、诚信、服务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按国际商业规则去思维去为经济主体服务。

四、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而关注民生的关键是坚持利为民所谋,在协调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处于艰难爬坡、打好基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阶段,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强,创造的物资基础还不雄厚,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6.23”特大洪水、“6.8”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一些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消除。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干部要时刻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牢记于心,从**的实际出发,加快地质灾害整治进度,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及应对、处置防灾救灾能力。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把新农村试点建设成为农村的示范基地,学习的榜样,以带动促进广大农村、农民走新农村建设之路。要结合**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特点,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用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联动的方式为困难群众、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帮助,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实现家家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要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好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进一步落实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健全和完善以爱心超市为载体的群众帮扶机制,让人民群众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得到更多的实惠。(作者系中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2

本届农博会的农机展区规模大、规格高, 有近4000平方米, 邀请国内和省内著名农机企业参展, 展出的农机具种类繁多, 20个农机科研、生产、销售企业, 共展出了50多个品牌、200多个品种、近400台机具, 涉及耕整、播种、栽植、收获、植保、喷灌、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园艺修整等九大类。其中拖拉机、起垄机、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机具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专门发来贺信, 江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海、副市长聂党权对农机展区和江门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广大市民群众对本次展出的农机具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对机具作业原理、质量性能、销售价格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进行询问。

农机的现场展区图片展示了江门实施议案重点项目的成果, 现代农业机械的展示, 针对江门的农业特点, 重点展示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冬季生产的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充分反映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参展的20家农机企业中, 有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公司等省内较大型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也有吉峰农机、富士特有限公司等省外著名企业, 参展的江门本地的广东农机开平市场有限公司和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有限公司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开平市农机专业市场是广东省人大农机化议案重点项目之一, 项目总投资2209.5万元, 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由广东省农机总公司承包经营。主要经营农业机械、园林机械、工程机械和机电产品销售, 农机维修二级资质以及农机租赁等业务。开平市农机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了农机市场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主导作用, 同时提供电子信息化服务, 丰富了江门市及周边地区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农机市场信息、农机维修服务等需求, 有效促进江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2003年成立的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生产手扶拖拉机的骨干民营企业, 前身广东新会农业机械厂, 始建于1956年, 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到厂视察, 亲笔题写厂名“新会农业机械厂”。新农公司成立7年来, 共计生产各种手扶拖拉机5万多台, 旋耕机6万多台。2005年获“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资格, 2007年获授予“江门市军民产品动员企业”称号。农博会上展示的公司主导产品金凤牌工农-12K型手扶拖拉机于2009年3月通过农业部推广鉴定, 广泛应用于省内耕整地作业, 成为南方地区耕整地作业的主力机型。针对江门市大力开展冬种马铃薯的新情况, 新农公司特别研制出适合当地市和广东省使用的马铃薯种植、施肥和收获机械,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冬种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进程。

自主创新 又好又快发展 篇3

尤其感触最深的是,十七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此次大会将自主创新这一战略思想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高屋建瓴地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七大报告同时又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洪都集团)创建于1951年,可以說是与中国的航空工业同时诞生、同步成长、共同发展壮大的,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曾先后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十个第一”的辉煌业绩,迄今累计生产了教练机、强击机、农林机等五大系列5000多架飞机和数千枚导弹,成为我国航空产品制造量最多的企业之一,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航空工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洪都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从修理到仿制到自行研制飞机的蝉变,从生产螺旋桨式到喷气式到超音速飞机的突破,从海防导弹不断换代升级并向空面导弹的成功拓展转型,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到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的创新。虽然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也有过茫然和彷徨,但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思想和坚定决心始终没有变过。洪都集团始终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的研发思路,哪怕是企业再困难、经济再不景气,产品的自主研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停滞过。正因为如此,我们研制生产的初较六飞机荣获国家质量金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飞行员;强五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机种并屡立战功;K8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量出口并装备我国军队,成为亚非上空的中国鹰;“猎鹰”(L15)高级教练机实现了中国教练机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导弹产品多次填补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民族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洪都集团赢得了市场和发展空间。

目前,洪都集团作为国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是152家国家重点保军企业。无论是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洪都集团都必须一如既往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努力成为行业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事实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国外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转让给我国企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方针,带头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争取新的突破。

找准定位

“定位决定地位”,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企业管理,也就不可能有出色的企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历程中,洪都集团逐渐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多年来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技术储备,以及现有的人员、设备等资源优势,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定位,那就是:构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练机、无人机和空面导弹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平台,使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基地之一和航空产品主要出口基地。同时,依托航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的民品,创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企业集团。

加大投入

我们将以“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为原则,突出加强航空产业体系化建设,并兼顾非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以产品、型号研发为牵引,通过争取国家拨款、资本市场融资、存量资源市场化结构调整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体制

洪都集团拥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导弹设计研究所,是航空工业唯一的具有独立研制设计生产飞机、导弹新型号能力的主机厂。由于厂所合一的体制优势,使洪都集团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具有产品研制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快、投入产出比例高等显著特点。在后续型号研制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体制的优势,顺利完成好各项研制任务,又要利用型号研制的契机,进一步改进、完善“厂所合一”、“机弹一体”的体制,锻炼一大批科研骨干技术人才。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型号为牵引,走进院所,步入社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引进、吸收、消化各类创新元素和科技资源,使之汇聚洪都,为我所用。

人才强企

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创造,宽容失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形成“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的良好局面;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军事变革对国防武器装备提出的新要求,洪都集团公司将在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激情进取,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增强国防实力,加快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航二集团洪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又好又快发展 篇4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5

奋力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着力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大力实施产业性、造血型扶贫开发,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借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市**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移民来自宁夏条件最艰苦的南部山区,残疾人口比例高,社会救助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作为宁夏黄河善谷战略确定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区以倾力打造宁夏弘德工业园区为抓手,以慈善为特色,积极引进福利企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社会友好型等产业,通过有效聚合社会慈善资源,着力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新模式,实现福利事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提升双赢,慈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初步凸显。弘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也为宁夏全力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搭建平台,整合社会慈善资源

宁夏黄河善谷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区针对经济基础薄弱、残疾人比例高的实际,坚决不把残疾人当包袱,主打慈善牌,发展光彩事业,宁夏弘德工业园区的开建,为整合慈善资源、培育慈善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弘德工业园是纳入宁夏黄河善谷总体构架,创新实施慈善事业和企业投资更佳组合模式,以慈善产业化为主导的省级慈善工业创业园区。远期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七纵七横的道路、给排水以及20.4公里的道路亮化、35KV和110KV供电、鲁家窑380万方蓄水池工程;铺设通讯光纤15.6公里,建成通讯基站2座;平整土方1.2万亩;植树1840亩14万株。,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需要。按照边建设、便招商的要求,园区协议建设项目55个总投资183.48亿元,已投产达效项目12个,开工建设项目38个。园区的建设,为慈善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集聚全国个地的慈善企业和客商到园区投资兴业,切实将园区建设成**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宁夏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位经贸窗口。

二、转变观念,创新慈善发展理念

黄河善谷建设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地处承接宁夏南北、东西的核心,拥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条件的区位优势,初具规模的葡萄、黄牛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丰富的国有土地、风光资源和煤炭资源优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我们要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以全力打造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和企业商客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为目标,以有效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为重点,以弘德工业园区为加快发展的新载体,着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为福利企业落地发展夯实基础。围绕弘德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要扎实做好政策衔接,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慈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切实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贤纳才工作,全力推进战略调整转型,进一步发掘慈善产业的内生动力,拓**乡居民就业渠道,真正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减压阀和黏合剂的作用,实现慈善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特色,打造慈善产业体系

随着黄河善谷强磁效应的不断增强,慈善事业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必须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挖掘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慈善产业体系。以慈善为特色,要通过抢抓宁夏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新机遇,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载大企业,积极完善弘德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效解决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充分运用政策推动等手段,扶持慈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实力,切实助推慈善产业布局升级。以民生为特色,要坚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努力营造慈善盆地效应。加速解决民生问题。在招商引资上,要积极引进对经济和就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的竞争力。为民解困方面,要围绕社会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慈善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抓好一批慈善实体建设项目,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要启动实施文化英才工程,以解决残疾和贫困人口就业为根本,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乡土人才,使更多的慈善从业人员走向社会。

四、优化环境,推动慈善产业发展

在慈善产业发展上,**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储府为目标,以慈善企业引进与培育为重点,继续推行一站式办理、跟踪服务的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土地出让金全部奖励给企业用于发展,地方政府根据企业规模按照比例配套扶持发展资金,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部奖励企业,政府负责园区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市内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等优惠政策,一切为了客商、一切围绕客商,一切服务于客商,真正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享受到最优惠的投资创业政策。要实现慈善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园区管委会必须积极发挥协调联络作用,加快入驻企业有关手续办理的协调、督促等工作的落实,推动已开工企业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未开工企业及早开工建设。要切实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切实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班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五、宣传推介,营造慈善发展氛围

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篇6

根据这个工作思路,我们结合辖区实际,对分行全盘工作进行谋划和安排,提出五个必须做到:

——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作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和总行的各项金融调控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均衡投放,促进地方经济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反映,不断提高对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水平,及时向上级行和地方政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就是要促进融资结构协调发展,有效配置各种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就是要树立均衡管理理念,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辖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际收支不断趋向平衡。

——把促进和谐金融作为中央银行的社会责任。和谐金融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应该是经济金融生态系统内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和谐金融体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高效,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序、均衡,人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狠下功夫,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布局,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金融正确处理提高自身利益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对以农业为主的弱质产业,对苏北、皖西、皖北及县域等欠发达地区,对“三农”、中小企业、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南京辖区经济金融总体形势良好。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影响经济金融整体稳定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被激发。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的经济环境下,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消费物价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既容易形成资产泡沫,也增大了通胀风险。其次是涉汇主体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还需提高,国际热钱涌入我国进行短期投机套利也将更加频繁。第三是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和商业银行股改后的经营压力,使贷款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相互影响、竞相攀升的动力仍然存在,从而会加大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且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容易造成银行信贷投放的波动起伏,增大金融风险的隐患。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系统推进金融改革,多方分散风险,进一步思考、研究、构建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和工作框架,对经济金融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分析和判断,严防出现新的系统性风险。

——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我们工作的主要动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全球金融发展的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需要我们创新窗口指导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需要我们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拓展金融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创新金融服务基础支撑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干部职工队伍履职能力,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的途径与手段。在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金融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推进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注重贴近经济金融工作、贴近市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办法,推动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注重在新的体制下找准开展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方式,促进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注重抓住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找准改进和完善的突破口,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体现新特色。

——把强化内控内管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保障。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我们要结合当前金融业新业务、新技术发展变化特点和央行管钱、管物、管权部门的工作实际,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保证信息安全和杜绝腐败现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部门内部自我约束、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有效控制的机制。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特别是会计财务、支付清算、国库资金、发行保卫、后勤基建等重点部门,必须严格遵守铁的规章、铁的纪律,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事,绝对不能通融,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发挥制度在内部管理中的约束和基础作用。要把强化内控内管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单位

创建、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各级行的核心凝聚力、团队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为更好的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去年,人行南京分行各级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苏皖两省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引导有效信贷均衡投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204亿元,增量居全国第二;安徽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84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前列。在贷款大幅增加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促进苏皖两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于今年工作安排,孙行长谈了如何贯彻落实“又好又快”方针,认真做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生态建设、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研监测分析等工作。其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大力增加对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方面。

要运用差别准备金率,正向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灵活调配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合作银行支农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小企业抵押、担保、登记、变现环节费用降低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抓住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篇7

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 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 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 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 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 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 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带领人民艰苦奋斗, 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 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进入新世纪,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自主创新, 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 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 防止通货膨胀, 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 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 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 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 要求“快”以“好”为前提, 坚持“好”字当头, 好中求快, 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 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 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 攀比高速度,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结果欲速不达。因此, 只有在好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 “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 才能抓住机遇, 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着力促进以下“三个转变”:

在需求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年来, 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 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 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新增加收入的消费倾向下降, 储蓄倾向上升, 导致生产增长快, 消费增长慢, 扩大投资容易, 扩大消费难的局面。发展下去, 生产与消费不平衡, 经济将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 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而且还是为制造业提供原料的需要, 同时也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因此,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 要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 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 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要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四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努力提高产业体系化程度上, 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 延长产业链, 培育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经济增长成本高、代价大, 效率相对较低。经济进一步增长与资源、能源稀缺的矛盾加剧, 与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加剧, 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因此, 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等物资消耗少的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方面, 要做到既节能减排又不妨碍经济增长, 需要多方面创造条件。三要强调科技创新, 使科技创新和统筹协调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四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使之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五要强化管理创新, 向管理要效益。六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让市场机制在资本、技术、劳动、信息、管理等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保障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具体来说, 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四大任务, 第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 坚持两个“平等”, 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同时赋予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和经济的平等地位。第二是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特别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长期以来,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 没有全部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 助长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第三是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实现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四是要完善我们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加快“走出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 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

郝士儒保定学院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 它赋予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强党对新农村工作的政策指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体现;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利益, 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三农”思想新农村统筹城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和谐的全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 它赋予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必将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境界。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从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产品的所有权;到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 着力为农民减负;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 中央明确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恢宏蓝图, 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政策取向和愈益明晰化的解决思路。

1.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看,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到了GDP的30%时,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才有可能, 才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为主导来提供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4年, 我国GDP的比重已经接近30%。这表明, 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顺应这一趋势,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推动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8

一、工业流通经济迈向新的台阶

5年来,山东省经贸系统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上了一个人台阶。全省认真落实《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产业,延伸七大产业链条。预计到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3.5万户,是2002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资产3.1万亿元,是2002年的2.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万亿元,是2002年的3.8倍;实现利税5350亿元、利润329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倍和5.3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将达到86%,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个人提高。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61家,省级技术小心达到365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7%以上,重点培育的“百户”技术中心企业达到5%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5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2800亿元,是上个5年技改投入的3.1倍。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別由2003年的28个和32件到目前的271个和128件。

三是流通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人发展。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新型流通业态为突破门,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业发展,组织开展名牌产品万里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努力构筑大流通格局。

四是节能减排出现了一个新突破。2006年全省首次实现节能减排双下降,2007年上半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7%,比2006年降低2.3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90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5.94%。

五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一个新增长。全省个体私营企业228万户,注册资金71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4和5倍。

六是经济运行质量上了一个新水平。建立了工业销售、效益、两金占用、亏损四个“百户”重点企业和煤炭、石油、棉花等重要原材料及大宗产品供需情况月调度分析制度。

七是企业竞争力有了一个新增强。预计2007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将达到55户,比2002年增加43户;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将达到500户,比2002年增加361户。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70个。

二、突出重点,推进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省经贸工作总的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促进山东工业由大变强。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放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项经济工作之首。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第一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并列,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要求。这是中央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新型工厂业化发展思路的新提升。

三是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入手,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新要求。即中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我省情况看,还要推动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带动向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带动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带动转变。

(二)坚持一手抓支撑,一手抓引领,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增强科技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支撑”,重点是抓好技术改造,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投资规模的情况下,通过普遍地技改,调整投资的结构,企业要把功夫用在引进或研发先进技术,更新装备,引进或培养人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山东工業传统产业比重大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改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明确技术改造的范围,对现有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就业,又不属于“两高”限制的,都要指导和督促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全省金融、财政等系统要大力调整投资结构,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的投资提高到35%以上。

二是明确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重点改造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意避免一般化的规模扩张。

三是抓住国家外汇充裕和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落实省政府关于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加快提升工业装备水平的意见,确保“十一五”末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68%,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0%。坚持门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促进电子通信、发电及输变电、现代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轻纺机械、专用成套设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壮大船舶工业和民用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及核电技术设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四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突出抓好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创意经济的

发展,集中力量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争取半导体芯片等大项目在山东落地,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坚持“以用兴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宽带网和信息技术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力争到“十一五”末,信息产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增加值占CDP的比重中目前的6.4%提高到11.7%。

“引领”,重点是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用技术创新培植新的增长极。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要按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要求,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要以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关联度、集成度,以创新链的提升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后劲。力争明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要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继续办好产学研国际洽谈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保到“十一五”末,培育出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目标。

四是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工程,更多地从省外国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用学科链、专业链来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

(三)坚持一手抓扶优,一手抓汰劣,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2008年是节能减排的关键年,要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为总抓手,着力解决把节能减排与又好又快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解决畏难发愁情绪和简单化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万元CDP能耗下降4.5%,SO2和COD排放量均下降4%的目标,实现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的双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的项目和投资,坚决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要实行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规建设的项目,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加大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水泥、钢铁、小火电、5万吨以下草浆等落后产能任务。要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建设项目“区域限批”;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对省千户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和“三个节能100项”,认真抓好90个节能项目,确保千户重点耗能企业比2005年节能1036万吨标准煤。抓好家庭节能设施推广,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到每个家庭;落实节约能源法,进一步完善节能保障机制。加快制订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要加大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投入,健全节能减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一票否决制度,建立配合联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坚持一手抓企业建设,一手抓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为目标,逐户帮助研究如何把握好发展定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技术研发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又好又快发展的表率。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要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为目标,组织实施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著力培育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增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要引导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着力改变家族式管理体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企业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搞好发展规划,引导产业聚集。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结合城镇化发展和各类园区建设,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分散的相关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发展和布局优化。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乡镇。省里将重点培育和扶持140个特色产业镇(街区)。抓好龙头企业,按产业链发展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加快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拉长产业链,使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抓好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各类园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和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原则,确定产业发展定位,调整招商引资方向和重点,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实施特色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加快特色产业的形成和集聚。重视市场建设,拉动产业聚集。要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建立产品交易、储存、流通市场,形成重要集散中心。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展洽会等现代交易形式,宣传推介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聚集。要在产业集群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著名商标。对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特色鲜明、具有较强集聚功能及辐射效应,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要积极争创全国和省“名优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坚持一手抓市场体系建设,一手抓市场开拓,努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完善农家店功能,新建改造1万个标准化的“农家店”。切实组织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全面启动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国家级、省级城市示范商业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早餐快餐店、便利超市、便民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四类行业的发展。强化连锁经营功能建设。重点建设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扩大社会物流配送比重,打造连锁经营快速扩张的支撑平台,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向县城及中心集镇延伸,向城市社区拓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

一批具有区域和服务功能优势的物流基地,提高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集团,提高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生产制造企业工商分离试点,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组织好食品、药品、农资等重要商品市场的整治,依法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促进诚信山东建设。

市场开拓要围绕调整我省产品市场结构,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指导企业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搞好市场细分和营销策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市场开拓活动,提高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继续采取政府与企业、工业与商业联手开拓市场的有效做法,大力开拓省外市场。三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开辟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出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建立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实现销地产,增强国际化运营的能力。力争明年机电产品出口300亿美元,增长20%以上。

(六)积极做好“三个保障”,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要求

一是保障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和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要对煤电油运需求情况,加强调度和分析,及早预测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应对办法。电力企业和钢铁、化工用煤大户要与省内外煤炭企业抓紧衔接订货,与铁路交通部门落实运力,保证煤炭供应。特别是电力企业要保证电煤库存在16天用量以上,确保电力供应全年不拉闸、不限电。针对当前成品油供应依然偏紧的问题,要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公司增加成品油供应计划,保证全省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供应。要進一步抓好食品、猪肉、食用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组织好生产运输,确保不断档,不脱销,促进物价稳定。一旦脱销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储备,防患于未然。要加强经济运行信息化建设,完善重点流通企业、城市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三个监测系统。

二是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抓好质量基础工作和标准制修订,抓好电子监管网络建设。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活动,继续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加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规范,养成习惯。努力提高全省产品质量水平,切实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

三是保障安全生产。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9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思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4月,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实施阳光工程两周年座谈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

把劳务经济建设成郧西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提高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不断完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输出劳务的含金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以国家实施的“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局、农业推广学校等五大培训基地的整合力度,使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走合作化之路。二是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双师型”、“兼职型”教师,壮大职业培训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师资培训素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不断完善和推广“学校+企业、学校+中介组织+企业”等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实现供需对接,培训、就业对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在提高输出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二是依托劳务基地定向输出。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主动与发达地区大型务工企业签订劳务订单,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动我县劳务人员成建制输出,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长期性。三是利用中介有组织地输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劳务中介,引导郧西外出成功人士创办服务组织,发展劳务能人队伍,切实形成“三级联动、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劳务输出网络。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输出。积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工种的劳务输出、洽谈(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输出。

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在提高服务劳务经济力度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广和完善建立流动党组织、工会组织、计生组织等,加强我县务工人员集中地区组织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做好服务,维护权益的职责。不断探索建立困难农民工救助机制和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继续推广“帮工队”、“保育居”、“红白理事会”等成功做法,着实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外出务工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实现新突破。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为重点,依法实施有组织的劳动维权。不断加强工会组织等维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郧西县农民工维权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维权队伍。切实畅通维权信息和渠道。组织司法、劳动、公安等部门积极推进在劳务输出基地,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大型企业组建劳动维权组织,建立共同维权协作关系,强化与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依靠当地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开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培育品牌。面向市场,着眼就业,严格培训标准,严把培训质量关,把我县缝纫、电子电工、数控、建筑、汽驾等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优势的培训项目,优先培育成技能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郧西劳务品牌。二是加强管理,提升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县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加大技能鉴定力度,加强鉴定管理,严格鉴定标准,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打造郧西技能培训的信用和技能品牌。三是广泛宣传,叫响品牌。充分利用县内外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县具有优势的劳务品牌,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向劳务输出基地,大型企业广泛宣传,着力提高郧西劳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回归经济”发展力度,在提高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率上实现新突破。把“回归经济”纳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回归经济”的培植力度。建立健全县乡领导联系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制度,完善优秀创业人才档案,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座谈,定期外出走访慰问,召开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推介发展项目,大力宣传郧西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将资金、技术、信息和观念带回家乡,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自然之美作文250字下一篇:贯标工作首次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