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数学故事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然界的数学故事

佤族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的生态意识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佤族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的生态意识进行探析,思考佤族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故事中,呈现的佤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所体现出的对生命深刻的敬畏和关怀。

关键词:佤族 民间故事 自然崇拜 生态意识

佤族的民间故事历经岁月,反映了佤族在历史长河中自身独特的风貌。佤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文化及其中蕴含着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于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密不可分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村寨建筑文化之中,还穿插在佤族众多禁忌和隐秘在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信仰崇拜之中,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们是传承至今的佤族文化宝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之一。从佤族民间故事中呈现的自然崇拜反映了佤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的深刻关怀,尊重自然和自然生命的价值,并给予道德观关怀,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观点。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它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关怀。[1]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佤族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的生态意识进行探析,更有助于思索在当下社会中,我们应当保持怎样的生态意识,又应当如何保留具有民族自身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而维持各个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一.自然神灵崇拜中的生命敬畏思想

佤族民间故事中,呈现出佤族人民对以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人神、山神为主的自然神灵的崇拜。在各个神话故事的描述中,神灵与人一样拥有生命、灵魂,他们尊重人和世间万物的生命,并且能够通过自身强大的神力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存,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自然界各个生命的生态关怀,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观点。

在《司岗里》《潭水和山泉》《谁做天下万物之主》《青蛙大王与母牛》等篇章中,“当时的人、动物和植物,一切的一切都有着思考的脑袋,说话的舌头,它们的长相虽然是天差地别,可是却有着共同的感受与和愿望。”[2]在佤族民间故事的描述中,自然中各个生灵,天、地、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世间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正因为万物皆是有生命、有灵魂(神灵)的,也都有思考能力,有自己的长处短处,不同的事物自有自己的价值所在,那么,其生命理应被尊重,也应该都是平等的。在《司岗里》神话的描述中,动物神达能“因怕天掉下来砸死地上的万物”,“双手托举着天”;“怕地上的万物都死光了”,就“每隔一段时间摇动大地,问一问大地上是否还有生息”。也可见自然神灵珍视大自然中万物的生命,用自己强大的本领和力量保护大地万物能安然地生活在大地上,且这种对生命的珍视无分物种,人类也好、动植物也好,都是自然神灵保护的对象。爱因斯坦曾指出:“人类本身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然而却使自己脱离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们今后的任务就在于扩大悲悯情怀,去拥抱自然万物”[3]。强调对人之外的生命保持一种悲悯情怀,尊重所有物种的生命,维持生态稳定和平衡。

在佤族民间故事中,小米雀体型小,但它是打开司岗里(石洞),放人类出来的功臣之一;蟾蜍(蛤蟆大王)和马鬃蛇(蜥蜴)在固定地形、稳定河流时立了大功;不论大小、强弱,世间万物各有其用,各司其职。各个物种自有其独到之处,自然神灵对各个物种的生命都十分珍视,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天神(里)、地神(伦)、动物神(达能)、人神(莫伟)等本领相对更大的创造神,也没有划分等級,分出尊卑上下,自然神灵之间只有所管事物的差别,但没有任何统辖关系,大家各司其职,互相平等相处,和谐共存。在佤族神话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神灵对生命的尊重,自然神灵之间平等的地位,以及佤族“神话”世界中神灵和神灵、人和神灵、人和动植物、神灵和动植物平等友善共处的现象。是由于在佤族先民的原始观念里,“万物皆有灵”,人与世间万物在生命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人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万物,都是漫长的自然生态中的一环。一方面“众生平等”认可了一切生命都有尊严性,人类没有权力伤害任何一种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另一方面,各种生命的存在都是一种自然的形式,残害生命就意味着悖逆自然、反叛规律,因此“珍惜生命”。平等共生一直是佤族人民的生活处事态度,也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二.动植物神灵崇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佤族民间故事中呈现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蕴含着对生命敬畏和关怀的心理,也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佤族民间故事中的动植物神灵崇拜中,崇拜何种动植物是出于其自身环境特点而选择的,佤族人民的生命活动与这些动植物息息相关。一方面,佤族人民的生命活动与其所处环境的自然生态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自然界的持续发展是佤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另一方面,佤族人民的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自然生态,佤族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整个自然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佤族民间故事中对动植物的崇拜主要以牛崇拜、稻谷崇拜、神林崇拜为主,这些动植物都与佤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

牛崇拜,在《青蛙大王与母牛》《司岗里》等篇章中,都可以体现出“牛”与佤族的自身来源和历史早有渊源。佤族先民是从佤族祖先和母牛的后代。佤族祖先达惹噶木与母牛结合,母牛生下葫芦籽长大后结出了葫芦,佤族人民就是从这个葫芦中走出来的。此外,佤族语言是向牛学的,因此说话才拗嘴拗舌的;佤族文字也是写在牛皮上,只是在一次饥荒中被烧着吃了,因此佤族没有文字。可见在民间故事中,牛是佤族自身来源的重要一环,这与“牛”在佤族社会发展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关,牛在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

稻谷崇拜,在《司岗里》《我们是怎样生存到现在的》《帮骡驮谷》《谷子的来历》《水酒的来历》等篇章中有所呈现。《两兄弟卖爹》中提到“守旱谷”,是过去佤族的一种陋习,即将人头砍下来挂在旱谷地边,作为祭神之用。佤族过去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得罪谷魂(神)会伤身,得罪棉魂(神)被砍头”。谷魂与棉魂在宗教活动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是因为稻谷和棉花是佤族吃穿的物质保证。因为稻谷在佤族生活生产中重要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将其反映在民间故事之中。佤族长期以稻谷为主要粮食来源,这就意味着要想维持佤族人民的生存,重视稻谷种植情况就具有必然性,对稻谷的保护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对稻谷的生态关怀。稻谷生态保护与佤族自身发展是和谐统一的。

神林崇拜,集中体现在《兄妹神》中,沧源地区佤族村寨外有一片茂密的森林,被人们称之为“神林”,神林内盖着庙宇,供奉着“达吉梅”神。《司岗里》也记述到,佤族从“司岗”出来后,不知道要住在什么地方,莫伟对岩佤说:“凡有大榕树的地方就是你的住处。”所以佤族把大榕树看作“神树”,村寨边的大榕树被认为能保佑平安。在民间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佤族人民对“大树”的崇拜,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关联,生活在群山环绕之中的佤族与森林之间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森林赋予他们水源之利、衣食之本,很自然地在他們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将森林视为神林,将某些树视为神树并加以崇拜。对神林的崇拜使得佤族的许多村寨规定:“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这种赋予高山、树木以灵性,以神灵来左右人的命运的观念,属于唯心意识。但其强调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的规定和行为方式,不仅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而且维持了佤族生存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蕴含着生态伦理理念。

三.自然崇拜中生态意识的现实价值

佤族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中的生态意识表现为:自然神灵崇拜中的生命敬畏思想及动植物神灵崇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其出发点多是从自身生存为目的,尽管以“神灵”的名义,以“崇拜”的方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非佤族人民自身对生态理念有清晰明确的认知。但自然神灵和动植物神灵作为自然中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象征者,在精神层面上仍是佤族人民重视自然的价值、尊重生命的佐证。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佤族民间故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生态关怀,即人对自然价值的认可和对自然及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人并非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自然的价值、自然的存在对人类的作用是巨大的,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佤族人民的这些生态理念和他们不断追寻“人与自然的调适、和谐”的生存方式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启示,即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应该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承认自然的权利和价值,尊重自然所有的生命体,将世间万物都看作平等的。佤族人民的生存依靠自然,且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不能肆意利用。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挖掘隐藏于佤族民间故事中,与佤族原始宗教神灵体系和观念体系紧密相关的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从中挖掘出有益于当今社会生态保护的合理因素,必将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宣裕方、王旭烽著.生态文化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91.

[2]尚仲豪等编.佤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

[3]Wynne tyson,he Extended Circle,New York:Paragon House,1989:7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佤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Y0518)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作者:何梦琳 邓家鲜

第2篇:数学故事的魅力

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使得学生心目中的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因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注意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的科学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一次偶然的机会,给学生讲了个数学故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听得聚精会神,这让我顿悟了数学故事的魅力,一个新的念头油然而生——我要把数学故事带入我的课堂。

一、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数学故事,把语言文字和数学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主题图以生命,教学中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名题等的介绍,实施数学文化的渗透,这种渗透应自然、清淡,自然如流水行云,清淡如星光点缀。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介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可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的“高斯求和公式”;当学生学完《行程问题》后,可以和学生讨论一下关于数学悖论——古希腊埃利亚学派提出的四个悖论之一的“阿基琉斯”追龟说;教学“24点”和“七巧板”时,可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游戏,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我们要在解读数学知识的同时,解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二、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从3个层面来认识数学,即作为工具的数学、作为教育的数学、作为文化的数学。我们要展示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历史长河,追寻数学家的足迹,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如: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幅对联中所贺老寿星多少岁,可以用两道乘法混合计算来解决。“花甲”是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岁);“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岁)。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这样的课堂岂会枯燥乏味?

1、通过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向学生们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给学生讲类似《取胜的策略》这样的数学小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数学名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漫长的数学历史中,有着许多有趣的题目,这些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通过学习这些题目,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被标本化了的数学。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解題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就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通过解决这些古代的数学名题,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智力的挑战,认识到数学正是在猜想、证明、错误中发展进化的,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介绍数学家事迹,完善学生的人格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一部数学史是由许许多多伟大的数学家们用他们的心血、甚至用生命编著而成的,数学家们身上的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祖国等许多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在给学生们讲圆周率时,我们可以给同学们介绍祖冲之的事迹。告诉同学们,在祖冲之以前,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研究过圆周率,得到非常出色的结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果,他计算出了位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说明我们不应满足前人已有的成果,时刻要想着创新。同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他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怕吃苦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培养学生提升数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阅读和动手实践,在阅读和实践中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平时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搜集数学故事、编制数学小辞典、制作数学小报、编写数学故事、开展数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阅读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运用。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学生的知识背景越丰富,学习新知识就越顺利、越深入。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背景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布置多层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途径。除了课本上的练习外,设计收集数学故事、数学手抄报、生活中的数学调查活动、编写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开放性和综合实践性作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学生在阅读和收集数学故事的过程中,情感与态度都会受到故事中主人公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又如:我们知道,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情感反映和思想表现,有时并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而通过让学生编写数学故事可以让教师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情实感。数学故事给学生提供了用自己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创新的平台,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能力。此外,数学故事还可以成为师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的载体,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美好回忆。

感谢数学,它给我们带来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把我和孩子们的心拉得很近。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智慧,一份惊奇。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那份惊喜和好奇、享受数学的魅力吧,因为魅力四射的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智慧,同时也能使我们共同享受生命的精彩!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作者:吴益群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应用初探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将枯燥、复杂的课本理论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必然会使他们感到厌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对课堂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新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故事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讲解充分结合,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应用的意义

前言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述一个数学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由此可见,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确实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仍要充分发挥其课堂引导作用,把课本和故事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将故事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不断学习、成长。

一、课前预热环节:利用数学故事展现数学思想,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学习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后,进入下一章新的学习的时候,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某个新知识的内容,容易在使用新的思考方法时,出现思维间断、兴趣降低等现象。这时,以有趣的小故事为载体,指导学生应用相应的数学思维去思考新的知识,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进行课堂预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需要直接传授,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内容时,老师首先就利用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课堂主题,以促进课堂气氛的逐渐升温。老师就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熟悉的古代故事中有哪些小孩子让人记忆深刻呢?大家纷纷回答,其中有人提到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以及伤仲永的故事。老师接着说:好,那么,还有一个人,我想大家不会陌生。曹冲,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年轻人,想必大家都听说了曹冲的故事,有没有人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然后,由老师引导,让学生讲这个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说:曹冲称象不仅显示了曹冲的智慧,而且包含了一种简单的数学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转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都属于“转化”。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使用转换方法来学习什么知识呢?通过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引入有趣的小故事,既可以促进课堂气氛的迅速升温,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把抽象的數学思维清晰地呈现,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也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导入: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新知识,提升学生积极性

一节好的课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只有打好开头的基础,才能在后面的讲述中得心应手。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有许多种方式,我们熟知的就有过渡、实践、悬念、游戏、故事等几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联想,让他们更自然地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大数”相关知识时,刚上课,我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结绳记事的故事:在数字没有出现以前,古人在一根绳系成一个结,标记一件事情。他一看见那个结,就会想到这件事。他要想记两样事情,就得打两个结,以此类推,到了最后打了很多结。但是如果他把绳索系了太多结,他就会忘记自己想要记住的东西。由此可见,结绳记事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并不靠谱。所以,数字和文字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前我们学过一些数字,他们代表的范围很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更大的数。

三、确保故事的直观生动性,利用生活素材创编数故事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掘创编故事的素材,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情景。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真实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生活素材中的故事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阐释,还能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以及魅力,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爱上数学学习。

在教学了“简易方程”相关的内容后,我又结合生活素材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日,唐僧吩咐徒弟悟空,八戒和沙僧去摘一些水果回来。很快,三个弟子喜滋滋地带着水果满载而归。唐僧问道:你们摘了多少水果回来啊?八戒嘿嘿一笑:师傅,我们来考考你,我们每个人摘了不一样的水果,大师兄摘的是桃子,我摘的是苹果,三师弟摘的是香蕉。悟空接着说:师傅,已知桃子的数量占据总数量的四分之一,占苹果和香蕉数量的三分之一。沙僧又说:苹果也占香蕉数量的一半,已知香蕉数量是100,那么师傅知道我们各带回多少水果吗?唐僧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每人摘回的水果数量吗?

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选取,创造性地给出了故事一样的习题,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应用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付诸实践,一举三得。

四、介绍科学家故事,展现学科魅力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数学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并不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在课堂上,老师却可以用数学家从日常琐碎的小事得出一个大的结论来证明数学的确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没用,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小学时期,很多小学生都有一种崇拜英雄的倾向。因此,如果老师讲了一个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崇拜的心态,从而跟随数学家的脚步,更认真地去钻研数学问题。比如,当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出疲惫和厌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我国古代数学家们钻研知识的故事,也可以将鸡兔同笼亦或是简易方程的来源,这些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

五、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小故事,使数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去探索数学学科的魅力,促进他们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开光,王超.浅谈数学小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8(35):212.

[2]伏丽娟.浅谈数学小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1):62.

作者:黄以恒

第4篇:爱护自然的故事

从前,在森林里,有一个小村庄。里面非常热闹,那里的人非常善良,从不砍树木,也很喜欢动物,森林里的动物从不伤害人们,大家都和睦相处,生活的非常愉快。

但是过了不久,有一个人在山上喊:“卖斧头了!卖斧头了!”正好有一个人经过山上,那个卖斧头的人问经过山上的人:“先生,要买斧头吗?”那个经过山上的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就问:“这个斧头是干什么的?”另一个人说:“你可以拿着这把斧头去砍树,拿来做房子。”那个人想了想,原本他是不想买的,但是又觉得挺好,就买了下来。

他拿回家后,告诉了妻子。妻子愤怒的说:“你不能砍树,砍了树,那些小动物们怎么办?那它们就没有家了。”那个人说:“你为了小动物,我们怎么办,我们盖的都是草房。如果下了雨,那我们的房子就被吹走了,那我们还盖什么房子。如果砍了树,拿来做房子,这样什么都不怕了。”妻子很难为情的说:“那好吧。”那个人就出去砍树了。

他走着走着,碰见了老乡,老乡看他手里拿着东西,就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呀?”那个人说:“是斧头。”老乡又问:“你那这个斧头干什么?”那个人说:“它可以用来砍树。”老乡听了,很生气,说:“你不可以砍树。”那个人听了,就把刚才的经过告诉了老乡。老乡这才明白,他说:“你在哪里买的?”那个人说:“就在山上。”老乡听了,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走了。

现在买斧头的人越来越多,树也渐渐变少了。小动物们没有了家,人也逐渐变得冷酷起来。

直到有一天,洪水来了。树都挡不住了。它们把全部人都淹死了,整个村庄都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能丢垃圾、吐痰、砍树.接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他不爱保护大自然就砍树,拿树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哪个村里人觉的房子旧了该换新的。人们都去砍木做房,房子做好了,那里村字的人都高兴的叫了起来,有的骄傲到比谁的房子美就这样子人们天天都砍树。

不久洪水来了,洪水把村庄全毁了,越漂亮的房子都给凶猛的洪水冲走了因为没有树的阻挡下着些房子都被冲走了,这里都变成废区,这个故事给大家不要乱采地。

大自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有人破坏呢?让我说吧!因为有人没地方丢,没办法就丢到地下,有的人以为丢垃圾就这么一丢多没家教,还有在我们的班里有人把苹果不吃在上面画画多可恶,还有的吃香口绞吃了吐在地下让值日生添麻烦,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听,那一群一群的蚂蚁帮的小骨头是教我们团结,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们勤劳,你看大自然多么美好,去破坏它舍得吗?

古人有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师法自然。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先请听一个故事。

瞧!大自然多深刻,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

是的,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第5篇:自然回报人类的故事

有这样一则很新鲜见闻,听后令人深思--

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的两旁,一片片的柿子园映入眼帘。每当采摘季节结束后,总会有一些熟透了的柿子留在树上,构成了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路过此地的游人很奇怪,觉得不把这些又大又红的果实摘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在得知这些柿子是留给喜鹊作食物时,他们变得更加地迷惑不解。然而听了导游讲的一个故事之后,人们才懂得了用柿子喂喜鹊的缘由,纷纷对果农的睿智翘起拇指,赞叹不已。

原来,柿子园在当地已成为喜鹊的栖息地。每年秋去冬来,它们都在柿子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的冬季特别寒冷,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无法寻觅到食物的几百只喜鹊一夜之间全被活活饿死冻死。第二年秋天,当柿子树上的果实快要长熟时,竟被一种不知名的小虫糟蹋得精光,结果“颗粒无收”。在寻找原因时,果农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喜鹊。如果头年冬天喜鹊没有饿死冻死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虫灾了。自那以后,人们每年秋天收获时都会留下一些柿子,给喜鹊作为过冬之食。鲜红的果实吸引着大批喜鹊来到柿子园,这些善解人意的小鸟仿佛心存感激,即使春天来了也不急于飞走,而是忙着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喜鹊就是这样来表示感恩,从而确保了柿子的丰收。

“留”是一种境界,在收获的季节,给喜鹊留点柿子在枝头,等于给大自然留一点,其实也就是给人类自己留一点。在对自然的开发中,人类更应该坚持多留一点。掠夺式的开发只会加剧环境污染,其实亦即无所“留”。今人虽得一时之利,但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只有害而无利了。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锐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向我们发出警示。一般来说,有生命的生物比无生命的物体好。然而,现在有些事情总是颠倒过来。可不是吗?在有些人看来,活着的森林就不如死去的树木受宠,活着的野生动物也不如死去后剩下的毛皮和骨肉那样值钱。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这些活着的东西造福的是整个人类,其价值太抽象,或者可望而不可及。而在它们死去之后,受益的却是具体的个人,可以终饱私囊,大发横财。就这样,受既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有些人便不顾一切,大举刀斧,将一片片活森林变成一堆堆死木头;肆无忌惮,弄枪弄刀,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张张皮,一块块肉。一片树林没有了,一块草地不见了。其损失决不是几棵树、几棵草的问题,而是毁坏了价值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消除的。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近年来,环境压力正逼近我们的生活。2006年夏季,美国加州持续近半个月的热浪,已造成141人死亡。据悉,如此持续的高温在美国气象史上实属罕见,很可能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干旱天气持续超过两年以上,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破坏。随着这一生态系统的崩溃,原本由热带雨林“消化”的大量二氧化碳将被释放出来,从而导致“极端天气”的蔓延,引发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大灾难。而过度的砍伐,则是“扼杀”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恶性循环绝非危言耸听: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气候恶化起来;极恶劣的气候又“反戈一击”,摧残已经出现断裂的生态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走向崩溃的步伐。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自然对人的回馈关系。人类不管如何进化,仍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要想做到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与此同时又远离自然的报复,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融洽相处。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不光是从自然界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千万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

近年来生态破坏所引起的自然报应,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永续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目标,使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森林枝繁叶茂,绿色长存,让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项投资6.5亿澳元的大型纸浆厂工程被政府紧急“叫停”。究其原因,在于建厂要砍掉6棵红桉树,而树上栖息着一种名叫“红尾黑凤头鹦鹉”的鸟类。因为它们非常“恋家”,不会轻易乔迁,砍树无异于间接地将其臵于死地,因此属于违法行为。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澳洲政府的决策者十分明智。他们知道,在面对经济建设和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这一对矛盾时,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力求“双赢”,但有时应该给一方“让路”。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自己也害后代。我们应当以其生态功能价值和其它方面的价值来看待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以自己的真诚、爱心、责任去换取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汪清水,让地球清风绿荫长在,猿啼鹿鸣常闻。

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世界和世纪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动和时尚时,绿色也就渗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善待自然也是一种回归,崇尚亲情、崇尚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会荒芜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6篇:聆听大自然的故事

拉票宣言:不论你是支持我,还是抨击我,对于我来说,都是激励。如果你支持我,请投出你最珍贵的一票!(≥◇≤)~ 聆听大自然的故事——读《昆虫记》有感沙溪镇第二小学 六班 孙吟颖 你知道那茂密的丛林中隐藏着什么吗?你知道昆虫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又知道昆虫们那些昆虫不为人知的秘密吗?昆虫学家法布尔就为我们揭开了昆虫世界的神秘面纱。

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我又被那神奇的昆虫世界吸引了:吝啬鬼杨柳天牛,身上总穿着一件仿佛缺了“布料”的燕尾服;无私的小甲虫,为儿女操碎了心;娇气的小麻雀,虽被毒蜘蛛咬伤了,但只要喂食慢了,甚至会发出婴儿般的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法布尔对昆虫照顾一丝不苟,观察细致入微,才写下这一本流传千古的名著。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 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 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 走一走, 肚皮贴地, 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蟑螂和苍蝇都是人们极度讨厌的东西,谁又会特地地去观察,发现我们不曾发现的“倒挂”昆虫?

法布尔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的聪明,而在于他的长期观察,在于他有着一颗锲而不舍的心!

另外,法布尔看待问题时不光依据别人对待此事的看法,而是自己去寻觅真正的答案,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钻研,这也是使他创作出《昆虫记》的最好的秘诀。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他让我们远离尘嚣的世界,走进充满人性的昆虫世界, 在这里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第7篇:梦想是自然的选择注税考生故事

蓝天与绿草同在梦想与年轻同行

也许,我们已不再青春绚烂

但我们仍然有梦想

有自己渴望的目标

四季的风带走了我们年轻的岁月

却没带走我们年轻的心

一时间,觉得一扇大门在向自己敞开着,进出由己,心灵深处的梦想象跳动的音符呼唤着;几经徘徊,终于,我坚定了信心,毅然地选择了这一道远方的风景。

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边陲,一个没长多少草的地方——这就是我现在工作生活的小镇。我的世界很小,但我想象的世界却很大,毕竟平凡中总需要一点色彩,平淡中,往往需要增添一丝新绿。

我曾是一名光荣的税收协税员 ,是因为知足而感到光荣,是因为珍惜这一份工作而倍感欣悦。七年如一天,我走在一线的征管路上,奔碌在基层的各个工作岗位中。我曾经因为收了五元的假钱而苦恼过,而且还苦恼得很认真。我曾多次经历素质测试,精简考试,终于在二00三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正式转干了;我非常满足,觉得自己收获了一份厚礼。从二00六年到二00八年,是我最难忘的个体征管生涯,时光穿梭着那一抹艰辛划过了整三年的税收征管,个体户的税收征管在我心里扎下了深刻的根:——默默无息中体验着工作进程中的人文百态,品尝着征纳关系里的错综滋味;每天,从沐着晨风上班到卷着尘土回家,我享受着所有工作环境拍给我的元素。从夕阳的余光中,我寻找着关于自己的答案:我渐渐长大了,不再是年龄的虚增,

非常感谢基层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带给我的锻炼,丰实了今天的我。

我很早就听说过“注税”这个耀眼的职称,但从来都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了;因为我“穷家”打底:仅高中毕业,只是在二000年通过了一个自考大专,没有任何专业职称。但试听了网校老师的讲解后,春风化雨般的由繁入简让我增添了很大程度的信心。

然后,我订了三门课,因为种种原因吧,我订课的时间较晚,是二0一0年三月份买的课件,脚踏实地的学了仅两个月有余,基本没单独做上几道题,听听题罢了。贪多嚼不烂,《财务与会计》临考前一个月我放弃了,学《税二》的时间也不够用了,但也没放弃。二0一0年九月十四日,通过移动讯息我得知了考试结果,收获了一个圆满的遗憾:税一:75分、税二:58分、财务与会计:42分;有一线希望的税一也以九分之遥与我檫肩而过,我还得要求自己要依然洒脱。

记得在注税的考场上,我看到自己在考生里面还不算是老生,比我年长的比比皆是,心里还真有了一点轻松感。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的顶尖;青春的悄然离去无法阻挡,但知识的更新与升级只要靠汗水的浇灌。这么多人,为了生计、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明天,拼搏到同一地点,凑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乐章——我想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训是“庸人自扰”、太多的暂停与亮红灯影响了学习计划的严谨施行,学习时的无我状态不过关。我的心得是:平凡的生活,平常的工作,平淡的学习,气定神闲中求知,顺其自然中收获。

风雨兼程是我们自豪的过程

能够选择就是我们灿烂的绽放

我们自然地走着生命的曲线

无论成功与否

我们都是美丽的

第8篇:自然数记趣的故事

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大家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网为大家特别提供了小学数学故事精选,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些国家和民族对某些自然数有特殊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好恶,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背景,真是一件趣事。

1. “从无到有”与“黑暗”的“一”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交感而成,形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生万物的数学关系观。“一”的意义成了“从无到有”,而在3000年前的巴比伦数学中,“1”是一个不祥的数字,1万称为“黑暗”,1万万则是“黑暗的黑暗”。

2. 走向成功的“三”

中国古人认为,“二三”是一个成功的数字。史记云:“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老子》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使用、鉴别。”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力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之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尽头是成功。”法国天文学家戴布劳格林总结自己经验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法国文学家卢梭把读书分为三个步骤:储存、比较、批判。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郭沫若期望青年必须具有“三大基础”即思想基础、科学基础和语文基础。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小朋友们要多多开动脑筋喽!更多小学数学故事精选,尽在数学网,请大家持续关注。

第9篇:数学的美就象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美一样

浅谈数学美的属性

数学的美就象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美一样,有其固有的属性,值得人们去追求和探索。鉴于此,笔者就多年数学教学的体验对数学美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性质作个剖析。

1、数学美的存在性——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客观世界纷繁芜杂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界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美作为科学美的重要方面,就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秩序与规律从数与形的角度给予反映和提示。具体来说,对于美的存在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秋认识与考察。

首先,客观世界中处处渗透与体现着数学美,数学美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反映。对于数学美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着手研究。毕氏学派在研究音乐乐理的谐音与天体运行的轨道时,发现二者在数量关系上都满足整数比,从而就此得出结论“宇宙间万物的总规律,其本质就是数的严整性和和谐性”,“美是和谐与比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和美的形式,并终于从五角星形中发现了“黄金分割”, 进而得到黄金比。这是数学美学认识 史上的一大突破。从古希腊到现在,黄金比在各种造型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现代科学研究甚至表明,黄金比在现代最优化理论中也有着应用价值,如优选法中的0.618法。即使在现代医学保健领域中,都可以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与神奇。最令人惊奇的是,很多生物的形体比例也是等于黄金比。难道它们都懂得优选法,自觉采用黄金比?不!这1

上一篇:浅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下一篇:清江流域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