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的反义词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顺其自然的反义词(精选7篇)

顺其自然的反义词 篇1

2.成功永远没有顺其自然,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

3.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该是你的终会得到。

4.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5.没有什么比顺其自然更有超凡的力量。没有什么比顺乎本性更具有迷人的魔力。

6.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

7.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8.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顺其自然。

9.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从容活着悠然。

10.你与其费尽气力去求这事的成功,不如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好了。

11.你的“顺其自然”是不是可以制造的“顺其自然”?因为你在刻意追求这种状态。

顺其自然的反义词 篇2

一、反义词的定义及分类

传统语义学认为, 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 而现代语义学强调, 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并不统一, 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概括性最强的是将其分为互补反义词、级差反义词和逆向反义词。

1. 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又称二元反义, 是一种狭义的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由两个相对的元素组成,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值, 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补反义词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一个词被否定, 就意味着另一个词被肯定, 反之亦然。

2. 级差反义词。

级差反义词是一种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反义词。两个词处于轴线的两极, 两极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有程度之分, 两级之间呈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这类反义词的词对在语义上互不相容, 但并不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

3. 逆向反义词。

逆向反义词在词义上是反向对立的关系, 即一个词描述两种事物间的某种关系, 而另一个词从相反方向描述这两种事物间的同样的关系。这些反向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行为进程上、社会关系上和方位上。

二、标记概念

标记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和Trubetzkoy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标记性起源于音素分析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广义地讲, 语言标记性是指语言范畴相关关系对立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正值, 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的成分则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这种对立的被赋予正值的成分称为标记项, 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的成分则称为无标记项。有标记项具有非普遍的、有倾向的特性, 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无标记项具有普遍的、中立的特性, 对概念传达不置可否。即有标记项肯定传达某个信息, 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某个信息:可以认为传达, 也可以认为不传达, 或与此无关。

三、反义词标记性分析

1. 互补反义词的标记性

互补反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但是这两类反义词一般都没有标记性的区分。具有标记性区分的互补反义词主要是那些指称高级动物的名词反义词。由于它们区分性别, 因此指称它们的互补反义词多以性别为意义相反的基础。在这类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一方通常是多义词, 具有泛指和特指两个意义;而有标记项只有特指一个意义。以dog和bitch为例, dog既可以泛指“狗”又可以特指“雄狗”, bitch只能特指“雌狗”。因此, dog是无标记项, 而bitch是有标记项。换句话说, 无标记项的词义比有标记项宽泛, 前者既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 又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 而后者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

在一般语境中, 这类反义词中的无标记项多取其“泛指”的意义, 事实上, 这种意义也是它们最主要的词义。请看下面这句话:He loves dogs.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他喜欢狗”, 至于是雄狗还是雌狗, 我们并不知道。这里的“dog”取其泛指意义, 是一个统称雄狗、雌狗的上义词。但是, 在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相对使用的语境中, 无标记项往往取其“特指”的意义。如下句:It is a dog, not a bitch.在这句话中, 无标记项dog和有标记项bitch对比使用, 由于这种对比是在同一层面的同质事物间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dog”的含义是特指雄狗, 这实际上也是取了“狗”的一个下义词意义。

在这些以性别为意义相反基础的互补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确定不是非常规则, 有时是以雄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dog和bitch中的dog, man和woman中的man等;有时又以雌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cock和hen中的hen, bul和cow中的cow等。根据词源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先出现并使用的, 也就是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无标记项, 相应的有标记项是为了表达精确而后来创造并使用的。于是, 我们可以对无标记项的不规则分配现象这样解释:以凶猛见长的动物、野兽等, 其雄性一方往往占主导地位, 因此无标记项落在雄性上;由于多种原因, 女性多受到性别歧视, 而男性则被视为人类世界的主导者, 因此无标记项也是男性一方;而对于家禽家畜, 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 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 因此无标记项实现在雌性一方。

在互补反义词中, 不同的无标记项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无标记程度高, 有些则低。我们可以用“The+无标记词+is a (an) +有标记词”的句型来区分无标记程度的高低。

2. 级差反义词的标记性

级差反义词大部分是形容词, 只有少数是动词, 它的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在级差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通常表现为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量多的高值, 而有标记项则常常为表现消极意义的、量少的低值。比如high和low中的high, wide和narrow中的wide, good和bad中的good, 均为无标记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从认知角度来说, 有特点的、数量多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贮存。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那些价值高的词成为无标记项, 而价值低的词则成为有标记项。其次, 在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 儿童对肯定评价的掌握通常较早, 使用也更频繁 (至少是在10岁以前) 。令人愉快的词语更容易记住, 能刺激更多的联想。正是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使得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为无标记项,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为有标记项。最后,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 在交谈中,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 谈话者会较多地使用表示肯定评价的词语, 而较少使用表示否定评价的词语。即便是在指出对方缺点, 或对缺点进行批评时, 通常也不太会直接使用贬义词, 而是用not加褒义词来代替, 或者干脆使用委婉语。正是这种交谈心理和语用策略使得人们使用积极词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使用消极词语的频率, 久而久之, 反映在语言上, 积极词语就成了无标记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认为, 在级差反义词中, “通常只有无标记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对所描述的性质的程度进行提问”。如下面两句话:A.How f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B.How ne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在far和near这对级差反义词中, far是无标记项, 因此句A用How far进行提问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形成了中和性语境, 把far原来的意义给中和掉了。说话者这样提问不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只是单纯的询问距离;而句B用有标记项进行提问,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标记项的词义比较绝对, 相对于无标记项来说比较有“力度”, 因此它们的意义中和不了。句B实际上在询问距离的同时, 暗含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即从北京到洛阳是非常近的。

3.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

对于逆向反义词标记性进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逆向反义词标记现象时笔者发现, 当逆向反义词成对出现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反义词对中的某一方置于前, 另一方置于后。而且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是被持同种语言的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的。比如, 我们常说“come and go”“above and below”, 却很少有人反过来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支配性的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支配性。按照这种说法, 上例中的come和above分别在它们各自的反义词对中具有支配地位, 因而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

参考文献

[1] (英国) 杰弗里.利奇著,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谁是“老”的反义词 篇3

小灰兔随口答道:“‘新 ’呗。”小花鹿笑着说:“你错了,应该是‘幼’。” 小灰兔急了:“我没错,我们老师刚讲过!”两人争执不下,便一起去找山羊老师,请他判个对错。山羊老师捋了捋下巴上的一撮胡须说:“不要争了,你俩谁都没有错。”被山羊老师这么一说,两人更加迷糊起来。

正说着,公路上驶来两辆货车。只见一辆货车锈迹斑斑,发出“突突突”的噪声,另一辆货车开起来声音很小,烟雾也很少,一看便知道是辆新车。山羊老师指着货车说:“你们看,这辆货车已经是老掉牙的了,那一辆呢——”“是新的!”小灰兔和小花鹿齐声回答。

山羊老师领着他们继续向前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见一位阿姨左手扶着老人,右手搀着一个小孩,山羊老师便问道:“你们说,他们三人这情景,用哪个词形容最恰当?”

小花鹿抢着说:“扶老携幼!”

“我明白了, 在这里‘老’的反义词又变成‘幼’了。”小灰兔高兴地叫了起来。

山羊老师告诉他们:“有些词的反义词不止一个。做反义词练习时,应当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再确定它的反义词。这样答案才会准确。”

说完,山羊老师又出了三道题,让他俩练一练:

1.爷爷是种地的老手。

2.在车上,我给老奶奶让座。

3.爸爸把鸡烧老了。

以上三个句子中“老”的反义词分别是

( )( )( )。

悠扬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4

荡漾:①起伏摇动:水波荡漾。 ②形容起伏动荡:歌声荡荡漾

飘荡:①随风飞动;随波漂浮:稻香飘荡|江面上飘荡着小船飘荡

动荡:①波浪起伏:湖水~。 ②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动荡

涟漪:〈书〉细小的波纹: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婉转:①形容言辞委婉含蓄:言辞婉转|婉转地告诉她。 婉转

悠扬的造句

1、《星条旗》那悠扬的副歌再现了建国初期的奋斗史。

2、这里音乐悠扬,还有酒吧、沙滩躺椅、海边小屋和小吃摊,你可以在这儿玩上很长一段时间。

3、乐器发出的悠扬旋律对我们的耳朵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蔬菜发出的曲子倒是头一回听说。

4、我正俯视着这几块墓石,耳旁突然传来大寺的悠扬钟声,回荡于一垛垛扶壁之间,于是整个拱廊响彻了回声。

5、因此,如果我们保持这种悠扬的岩石在四、五或多年,我们希望你一起去。

6、那悠扬的琴声将一辈子在我的耳际缭绕。

7、女孩也取出小提琴,拉出悠扬的旋律。

8、短短的瞬间,我在静静地欣赏着,这一款因飘零而起的曼舞,抒情而悠扬,可以柔和地抵达内心的。

9、随着浅浅溪水的哗哗流响,鸟儿欢乐歌唱,婉啭悠扬。

10、一种久违的平静在心里萌生,听着耳畔旁悠扬的旋律跌宕起伏,很久很久没有这种平静的感觉了,如同沐浴在秋日暖阳的光芒之下。

11、在此起彼伏的悠扬蛙声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金黄的地毯,哦,那是油菜花开了。

12、年轻人喜欢的兴奋和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老年人喜欢悠扬的民歌和古典音乐。

13、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至今仍然是北京的重要标志,仍然时常激发北京人的很多回忆。

14、上下五千年,他们的故事悠扬在深远的胡同小巷,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令人心动。

15、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16、悠扬的钟声,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

17、你象一只悠扬的牧歌,美了雪山,美了草原。

18、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还能听到我女儿悠扬的笛声。

19、远方声声的呼唤里,那艳丽的蒙古袍,洁白的哈达和高头骏马,随着马头琴的淳厚悠扬,荡漾着葱郁的草原风情。

20、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那南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愿幸福与平安伴随着您一生。

词语解析

1. 久远;连绵不断。

①《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

②后蜀 顾敻 《虞美人》词:“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2. 夕阳西下貌。

①南朝 梁萧子晖 《冬草赋》:“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

②唐 李频《送边将》诗:“悠扬落日黄云动,莽苍阴风白草翻。”

③唐皎然《登开元寺楼送崔少府还平望驿》:登望思虑积,长亭树连连。悠扬下楼日,杳映傍帆烟。

3. 起伏不定;飘忽。

①唐 王勃 《春思赋》:“思万里之佳期,忆 三秦 之远道,淡荡春色,悠扬怀抱。”

②唐皇甫冉《与张补阙王炼师同赋杂题》诗:“ 淮 海 思无穷,悠扬烟景中。”

③明 葛一龙 《忆王孙》词:“系马高楼春日斜,归梦悠扬隔柳花。”

4. 飘扬;飞扬。

①唐 胡曾《咏史诗·长安》:“ 关 东新破 项王 归,赤帜悠扬日月旗。”

② 前蜀 韦庄 《思归》诗:“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③宋 朱淑真 《柳絮》诗:“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著尘泥。”

5. 荡漾。

①宋 陆游 《四月三日同子坦子聿游湖中诸山》诗:“我行无所诣,悠扬信舴艋。”

②清 陆天锡 《凄凉犯·秋风》词:“布帆一片,尽悠扬 五湖 三泖 。”

6. 缓慢,慢慢。

①唐 王建 《簇蚕辞》:“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女官在天朝佐理天事者,多是不明天情,每有不合事宜处,务要悠扬教导,海量宽容。”

7. 犹扬长。

①清 王时翔 《薄幸·扬花潭影轩分赋》词:“问向日、青骢嘶处,一去悠扬谁见?”

②咏簪 《武昌两日记》:“ 宪章 听了,接着一面向外走,一面口里说道:‘我是穿的军服,怕他做什么?’说时也就悠扬而去。”

8. 形容声音的漫长而和谐。

①唐 陈羽 《梓州与温商夜别》诗:“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半夜钟。”

②宋 司马光 《烟际钟》诗:“独有远来钟,悠扬翠微里。”

③《红楼梦》第四一回:“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

④ 杨朔 《渔笛》:“风平浪静的日子,如果海上飘来一阵悠扬的笛音,人们准知道这是 宋福 扬帆回来了。”

⑤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远处有蛙鸣悠扬,枝头是蝉儿高唱,炊烟也袅袅随著晚风轻飘散。

9. 形容诗文韵味无穷。

①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感慨伤思者,贵乎感动人情;闲适写景者,贵乎雅淡悠扬。”

商议的反义词近义词的解释 篇5

接洽 [注释]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工作。

商量 [注释]1.商决;计议;讨论。 2.意见;办法。 3.估计,估量。 4.准备。 5.买卖

商榷 [注释]商量,讨论:具体方案还要再商榷。

咨询 [注释]征求意见:咨询机关|提供咨询|他是这方面的专家,你有什么问题尽管咨询。

辩论 [注释]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

磋商 [注释]1.互相商议;交换意见。

谈判 [注释]双方或数方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会谈:交战双方就停火问题进行谈判。

切磋 [注释]见“切磋琢磨”。

商讨 [注释]1.商量讨论。

议论 [注释]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 2.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

讨论 [注释]就某一问题进行商量或辩论:进行专题讨论|讨论工作|讨论会。

研究 [注释]①钻研;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等: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研究人类学。 ②考虑;商讨。

争论 [注释]1.争辩讨论;争吵。

斟酌 [注释]①倒酒;注酒:腾酒车以斟酌。 ②倒酒不满曰斟,过满曰酌,宜适中。故比喻反覆地考虑:斟酌

商酌 [注释]商议,斟酌:特地邀各位共同商酌。

计议 [注释]商议:从长~ㄧ他们~着生产竞赛的`办法。

筹商 [注释]1.计划商议。

筹议 [注释]1.犹筹商。谋划商议。

接头 [注释]①使两个物体接起来。 ②接洽;联系:领导上叫我来跟你~。 ②熟悉某事的情况:我刚来,

磋议 [注释]1.商谈;协议。

会商 [注释]双方或多方共同商量:~大计。

协商 [注释]1.共同商量。

洽商 [注释]1.接洽商谈。

商洽 [注释]接洽商谈:有关方面共同商洽解决的办法。

咨议 [注释]旧时指供咨询的参谋人员:以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卫,引兵至台湾。

商议造句:

1.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2. 在钢琴旁又进行了一番兴致勃勃的商议之后,瓦伦丁娜做个手势,请大家安静下来。

3. 他有点张皇失措,最后他和当地耳鼻喉科专家商议,专家给他作药物治疗,但没有告诉他很可能对听力产生负作用。

4. 择善而从: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 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6. 刘备得知,与军师集众商议对策.

7. 阿拉坦汗遇事总要同三娘子商议,三娘子成为她最好的贤内助.

8. 这项政策是经过多次商议后才开始施行的.

9. 他在合同上签字之前已同自己的律师商议过.

10. 执政党必须和在野党商议这项提议。

11. 负责人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取消我们的资格。

12. 我们可以推进那些当权者与和平的抗议者商议进行改革,我们还可以敦促那些起义的反政府力量放弃使用武力。

13. 他们商议扩展业务的最好方法.

14. 他们又逃,到了汉诺威广场才停下来再商议。

15. 范急唤陈应、鲍隆商议。应曰:“这人发怒去了,只索与他厮杀。”。

16. 登普斯特先生想要与几个人商议一下.

17. 这一天情报显现,重庆居然派来了密使,商议与日自己一同对立共产党。

18. 10月18日,萨科奇召集部长阁僚商议解决汽油供应危机问题。

19. 正好家父过几日要带我兄弟上门商议丹娘的事,既是今日碰上了,便去喝杯薄酒如何?

20. 1924年和1929年,德国所欠的赔款总量被重新商议以减少赔款。

顺其自然的反义词 篇6

[A教师教学片段]

一、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选4名同学参加舞蹈比赛,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愿意替老师给他们排排队吗?

学生兴致很高,由于受到问题任务的驱动,他们很快动脑筋思考比较方法。因为数据不同,不便于比较,学生顺利成章地想到要把不同单位的数变成相同,解决问题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汇报交流时,出现了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把单位统一成“米”,一是把单位统一成“厘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是学生的交流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80厘米等于多少米?

生:等于0.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所以80厘米等于0.80米,也就是0.8米。

师:那1米45厘米等于多少米?

生:等于1.45米,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所以45厘米等于0.45米,再加上1米就是1.45米。

师:同学们都是这么想的吗?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教师又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这样回答的。

同样在下面的“米”变“厘米”环节,教师进行了同样的对话:

师:0.95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0.95米等于95厘米,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

教师感到非常顺利,以为学生都会了。然后进入练习环节。

【B教师教学片段】

第一环节基本相同,第二个环节B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80厘米等于多少米?

生:等于0.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所以80厘米等于0.8米。

师:是的,1米等于100厘米,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80厘米等于0.8米?

生转头一想,说: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80厘米是80份,就是80/100.即0.8。

师:噢!原来是这样!其他同学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能把你的理解再说一下?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没有反应。

师:咱们以前也学过名数的改写,是怎样进行的,采取了什么方法,想一想对今天的改写,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学生思考片刻,小手渐渐举起。

生:我觉得,这是小单位变大单位,可以用80除以100,就是0.8。

师:80除以100,怎么得到0.8的?

生:因为一个数除以100,就是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下面几道题,你能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吗?

师:23分米=______米1350克=____千克50米=______千米5千克=_____吨

师:你能总结一下咱们刚才名数改写的方法吗?

……

【思考】

细细读来,不难发现,以上教学片段有一个细节,两位老师处理的不尽相同:A老师在问学生80厘米等于多少米时,学生的回答简单直接,因为表面上学生能够轻易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也没有过多“纠缠”,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B老师没有仅限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两个单位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名数改写的具体方法。为了明白A老师的想法,课后我和A老师进行了谈话,A老师说这部内容简单,学生能够自己学会,以前也学过整数名数的改写,通过汇报也看出学生掌握了,所以就没有多加“干涉”,对学生所使用的方法采取了“顺其自然”的处理。

本节课是小数的名数改写,学生利用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上过去整数名数的改写,表面上能很好的独立解决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第一,过去整数名数改写的方法在面临小单位变大单位不够除的情况下,能顺利得到迁移吗,学生心中存有疑虑,因为此种方法是除法意义的一次扩展;第二,学生在使用除法方法时,能顺利联系到小数移动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吗;第三,仅仅书上两个例子就能很好实现问题的解决吗?当进率不是100时,怎么办?这样做,会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名数改写就是把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同时以后还会学到关于时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转化,学生是否就此能够建立起名数改写的解决策略呢。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得知除法方法既包含了过去整数名数改写方法的实质,是除法意义的扩展,又运用了刚学习的小数点的移动知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通过小数点移动来实现名数改写的方法,通过交流形成名数改写的策略。以上学生简单的回答,可以看出是他们的直观经验使然,结论的得出凭借的是对小数意义的直观理解,教师A这样只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处理是不可取的,学生在以后的名数改写中肯定会受到自己个体经验的限制,成为将来解决问题的障碍。通过分析,可知以上情况是教师对学生和教材没有达到很好掌握的表现。

我们再来看B老师的教学,处理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浅层想法时,教师进行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追问,并让学生对自己所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和概括,此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时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直观经验,而处于策略的自觉运用状态,具有很强的应用意识。名数改写的方法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方法的交流和反思。

顺其自然的反义词 篇7

关键词:字词释义;同义词;反义词

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义的正确,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篇章文意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何把握字词意义,其中有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本文拟以《曹刿论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同义词或反义词,是指至少在一个义项上存在同义或反义关系的词。《曹刿论战》中,共有3组词存在同义关系,4组存在反义关系,即:

同义关系:1.牺,牲 2.驰,逐 3.信,孚

反义关系:1.克,败 2.专,分 3.小,大 4.视,望

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意或者增强表达的新意,因此,同义词多以并用或替换共现。本文中1组是同义词的并用。2组、3组是同义词的替换。形成同义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词义自身的发展。分别分析如下:

1.牺,牲

《说文二上·牛部》(P53):“牺,宗庙之牲也。”段注引毛传、郑笺等诸家解释,多家大体认为“牺,毛纯也。”《说文二上·牛部》(P51):“牲,牛完全也。”段注:“引申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曰畜,将用曰牲。’”则“牺”和“牲”在本义上均指祭祀之动物。因此,两者在本义上构成同义词。这类同义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人由于生活需要,对同类事物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古人重祭祀,故祭祀之物的分别很细致。上古汉语中,“牺”和“牲”用本义的地方很多,一般不并列出现。如,“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左传·文公十五年》P559)后“牺”引申出“死”义,如,“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左传·昭公二十二年》P1423)而“牲”则引申出“畜牲”义,如,“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左传·僖公十九年》P394)因此,“牺”和“牲”只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2.驰,逐

《说文十上·马部》(P467):“驰,大驱也。段注:《诗》每以驰驱并言。……驰亦驱也,较大而急耳。”又《说文十上·马部》:“驱,驱马也。”《说文二下·辵部》(P74):“逐,追也。”又《说文二下·辵部》(P74):“追,逐也”则“驰”本义为“坐马车快速行进”,和“驱”为同义词,为不及物动词。

3.信,孚

《说文三上·言部》(P92):“信,诚也,从人言。”又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则“信”字为会意字,则可推词“信”的本义为“诚”,为“忠”,和“背”相对。如:“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P489)本文中“小信未孚”句,杜注:“孚,大信也。”孔疏:“孚亦信也,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行之。”则,“孚”亦“信”也。杜解为“大信”,只实因和“小信”对举而作的随文之解。综上,“信”的本义和“孚”的引申义在“诚”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二、反义词

反义词一般是对举。使用反义词主要是为了使语意更加鲜明。反义关系从意义角度可以分为“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若从反义关系形成的原因角度来看,反义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反义关系”和“语用反义关系”。前者如,(1)克,败;(2)专,分;(3)小,大;后者如;(4)视,望。

1.克,败

《说文七上·克部》(P320):“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则“克”字为象形字,本义为“肩”。段注:“《释诂》云:‘克,肩也。’……凡物压于上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义。”(P320)段又云:“木坚而安居屋下,契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P320)则依段言,“克”之“相胜”义,为本义“肩”义之引申。《说文三下·攴部》(P125):“败,毁也。从攴贝。贼败皆从贝。”则“败”为会意字,本义为“坏”义,引申出“打败”义。故“败”和“克”在引申义上构成反义关系。

2.专,分

《说文三下·寸部》(P121):“专,六寸薄也。”段注引《广韵》云:“擅也,单也,政也,诚也,独也,自是也。”则“专”之“独”义、“擅”义等义均为引申义。如,“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1406)《说文二上·八部》(P48):“别也,从八刀。”则“分”之本义为“分开”或“分予”。如,“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元年》304)在本文中,“专”的引申义“独用”和“分”之本义“分予”义构成反义关系。

3.小,大

《说文二上·小部》(P48):“小,物之微也。”段注解“小”为会意字。又《说文十下·大部》(P492):“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故“小”和“大”在本义上构成反义关系。《左传》中“小”“大”对举例子颇多,如:“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左传·哀公七年》P1641)

4.视,望

《说文十二下·亾部》(P634):“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该文中“望”和“登”连用,又:“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哀公二年》P1621)“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P1460)故“望”之本义应为“登高远看”义。而“视”为“临近之看”,故和“望”之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上一篇:吧台员工岗位职责下一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