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培训记录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术教师培训记录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与思考

【摘 要】幼儿活动需要一定的区域,环境的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就要求区域游戏中保证幼儿安全性、趣味性,继而观察记录幼儿活动的喜好和关系,分析和思考幼儿的性格特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幼儿的年龄、知识、认知各有不同,在区域游戏中了解幼兒,锻炼幼儿体质,加强幼儿修养,塑造幼儿知识结构,都需要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找到切入点,参与到区域游戏中去,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思考,进而针对幼儿个性特征进行指导训练,构建有主题、有目标的区域活动场所和结构,完善区域环境,在活动空间、游戏内容、游戏工具上保质保量,安全稳固,对幼儿区域游戏做目标强化,有高远的定位,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幼儿;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分析与思考

区域游戏是幼儿进行体能锻炼,参加智能游戏、学习探索、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喜爱。适当的时间段内,家长也可以参加进来,在亲子互动中加强亲子亲密关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在区域游戏中,要注重观察记录幼儿的举动,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绪,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和思考幼儿如此表现的原因,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游戏设施,如何最大系数的保障幼儿的安全,都是教师所要重视的地方。

一、在照顾幼儿的基础上,分析和思考幼儿的发展动向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活动中非常喜欢的一项内容,有利于开展,操作性很强。进行区域游戏活动,首先要保障幼儿安全,游戏器具中尽量避免尖、长、硬、小,游戏过程要有教师跟踪观察,做好记录,记录中要注意细节,对不利于保障幼儿安全的操作和器械标红,在课下进行修改,并将此事项传达到各个班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教师要在真实场景里,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准确捕捉和分析幼儿的行为,结合幼儿的年龄、认知、处理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关系特质,对幼儿的心态、看法、处理能力进行归纳,进而思考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更好的注重教和学的融合。对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加强分析和教育,注重分析和思考幼儿在游戏中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能帮助幼儿学会与教师和其他幼儿相处,使得幼儿在游戏合作中,锻炼和培养其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比如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游戏规则制定。并在此项目中对幼儿的表现仔细观察和记录,尤其是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教育幼儿认真倾听,便于之后的分析思考。分析的重点是幼儿主体参与的心态和能力,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增进幼儿的自主能动性。

二、在观察和记录中,分析与思考如何优化区域游戏的功能性

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区域游戏在形式上对幼儿的吸引和幼儿的参与性,针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游戏策略。分析不同的游戏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高低,既要打破过去选择游戏的简单重复,争取多样化、趣味性和智慧力;又要明白在以后的游戏中,分组游戏中的幼儿排序。从观察记录中分析出:1.在提供材料方面,加强可塑性材料的投放,对于一些操作性不很明显的材料,选择在分享阶段进行,可以丰富操作内容,在教师举例和讲解的过程中,提供一些辅助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探索其中奥妙,增强幼儿的游戏乐趣和趣味性;2.在选择游戏的内容时,要在时间上关注幼儿的年龄和适应能力,注意娱乐中的休息度,游戏的复杂性不要太强,游戏规则要容易接受,让幼儿主动配合。因此,注重区域游戏的同时,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强且可以开拓智力的内容是进行游戏前,教师充分考虑和思考过的,要有准备的训练和娱乐。

三、在观察记录中,分析与思考如何提高幼儿道德修养

区域游戏不是简单的娱乐,目的是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塑造。幼儿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在游戏中磕磕碰碰、语言冲击在所难免,教师就要在区域游戏中注意观察记录幼儿在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时的神态、表情及行为动作,分析幼儿做出错误言行的原因,可以在游戏完成后与幼儿及其家长私下沟通,了解幼儿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理念。在日常中,重点针对幼儿各自特点进行教育,教育一定要用事例,比如一些宣扬优秀品德的故事,对幼儿的进步要看在眼里,及时评价,做出表扬。将幼儿培养成包容他人、爱护他人、尊重他人的好孩子。因此,教师一定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游戏,如果注重区域游戏的开发,认真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其中的表现,对这些优良品德加以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与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教师和幼儿真正参与到区域游戏中的契合点。教师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在身心各方面吸取知识和智慧,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打破原来仅仅看护教学的关系,在教师对幼儿理性的思考中,将尊重幼儿、保护幼儿、陪伴幼儿成长作为幼儿教学的关键和根本。真正提高幼儿区域游戏效能,使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让幼儿学会如何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保护自己和关爱他人,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冉茂乾.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观察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6(12)

[2]廉紫微.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与制动策略[J].才慧,2020(16)

作者:孔淑芳

第2篇:如何利用学习故事培养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摘要:学习故事的应用对于当前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引导幼儿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故事性的叙述方式重新展示教学环节的细节、不足,进而对自身的观察记录能力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综合质量。通过学习故事,教师能够在观察中充分意识到幼儿的自我意识,进而积极落实教学工作。

关键词:学习故事;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学习故事是基于幼儿教育活动的相关要求发展而来的有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学习故事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能够通过叙述的形式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投入相应的关注。但结合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活动来看,学习故事的应用、整理并没有得到落实,大部分幼教工作者对学习故事缺乏重视。本文分析了如何利用学习故事培养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一、幼儿学习故事概述

学习故事方式可记录及评价幼儿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同时能给教师实施教学策略提供正确指导。幼儿教学中的学习故事主要是依据不同情境中幼儿的日常表现对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分析。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故事的编写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实际操作以及合理评价幼儿行为变化,同时要求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幼儿学习故事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观察方面,需完整记录幼儿在自主学习及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信息,同时需记录其他同伴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二是评价方面,需合理分析及评价记录数据及影像资料中幼儿的行为变化,主要是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受到表扬或批评后的行为反应;三是回应方面,需结合对幼儿行为的客观分析和理性评价等,为幼儿后续教学制订培养方案及行为引导策略等。

二、如何利用学习故事培养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一)研究与讨论学习故事范例,深入分析故事的内涵

幼儿教师在编写学习故事中会出现多种问题,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学习故事内涵没有深刻的理解,对编写学习故事的目的及方法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此,幼儿教师可收集一些学习故事范例,阅读学习故事内容并理解目的及方式等,并全面分析记录及回应方法。幼儿教师可对五个以上存在不足的学习故事进行类比分析,将学习故事中的关键要点梳理出来。具体有以下四点:首先,应明确观察幼儿对象的目的,基于目的进行观察倾听,主要对幼儿的行为和与同伴间的互动等重点关注。其次,需观察幼儿正在学习及能够学习的知识等,不能过分放大幼儿学习的不足,也不能强制要求幼儿进行学习等。再次,应记录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不能将自身的猜测融入记录中。最后,站在专业角度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既要关注幼儿获取知识及经验积累等情况,还要重视幼儿道德品质及学习兴趣等发展情况。幼儿教师在刚接触学习故事时,应分析有着明显优点及不足的学习故事记录,并对实际教育效果对比,全面了解运用学习故事实施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要点,能对学习故事编写有基本的了解。

(二)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制定可行性的教学目标

在运用学习故事进行教学时,幼儿教师首先应明确幼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将自身定位在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角色,不能过度干涉幼儿在学习及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幼儿教师在学习及编写学习故事时,应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幼儿自我思维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制定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并在落实教学计划过程中了解自身教学管理的偏差,逐渐摆正自己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如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时,可结合幼儿行为表现及学习情况等,制定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达到初级教育目标时,幼儿教师需有耐心和爱心,能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能观察到幼儿的成长变化。实现终极教育目标,幼儿教师需做到用心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掌握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达到高级教育目标,幼儿教师需实施针对性教育措施,充分激活幼儿的兴趣,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习故事实施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借助教育等级目标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检验,能从行为、观念等方面突破原有的角色思维定式的限制,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管理效率。

(三)分析学习故事,处理错误的教学问题

受到教学要求与教学任务的综合限制,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缺乏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其只能“前瞻”,不能“回顾”,无法结合既有的材料解决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应用学习故事,教师能够在解决学习矛盾的同时完成“回顾”任务,以此来梳理观察记录活动中的细节,解决教学环节的负面问题。教师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及时分析学习故事,依靠文字材料的协助解决日常管理及教育环节存在的负面问题,以此来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在对学习故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延长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结合学习故事中所记录的相关内容对教学环节存在的负面问题进行整理,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逐步提升观察记录能力。在对学习故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中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已经积累的教育经验相互融合,教师会产生新的教育灵感。此时,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有关灵感在记录下来,依靠既有的经验为自身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对学习故事所发起的阅读、反思等活动,帮助教师重新观察生活、记录灵感,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在运用学习故事实施教学时,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多角度剖析解读学习故事教学案例,从幼儿角度感受故事游戏体验,持续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客观分析评判影响因素,并科学制定回应策略、教学目标发以及展性培养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批判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質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林烛.“学习故事”背景下培养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可能性和策略[J].亚太教育,2020(03):23-24.

[2]彭林.谈如何利用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J].才智,2020(21):49.

[3]韩波,王天玥.基于学习故事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3):112-113.

作者:赵文佳

第3篇: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调查

【摘要】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从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中收集的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N市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关键词】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现状

一、问题提出

观察了解幼儿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因此观察记录作为观察和了解幼儿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的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蒙台梭利认为:“为了建立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必须把人作为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重点是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情况。”观察记录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及Diama Vennis充分肯定了观察儿童的重要性,他们提出:“观察是一种能够帮助你了解你所照料的孩子、让孩子受益的工具。”Warren R.Bentzen认为:“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我们将无法或者难以有效履行保育者、看护者、早期教育者、家长的职责。”我国学者对观察和记录的形式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列举了一些常见而有效的观察记录方式,但是缺少对各个类别观察记录方式优缺点的比较和深入的探讨,对开展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观察记录的环节;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且主要偏向于观察记录对幼儿评价的作用探讨,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观察记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针对观察记录问题的探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观察记录文本层面和幼儿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较为关注其表面存在的外显问题,而较少关注其实质的内隐原因。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究,即倾向于探究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做”,较少关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关于“为什么”探讨较少。

综上所述,从研究的整体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内容的面涉及得比较广,既有对观察记录形式的探讨,也有对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的研究;既有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分析,也有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但是已有的研究内容中缺少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现状的调查研究,缺少对教师观察记录文本的细致分析和理论化的概括。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首先,已有的研究大多为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即大部分对观察记录的探讨仅局限于经验层面,缺少理论的梳理和实证性的研究。其次,已有的关于观察记录的研究集中于关注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侧重观察记录对评价幼儿的作用,而没有更多地聚焦于对观察记录文本本身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初步了解,观察记录一般有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记录和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本研究调查的观察记录主要指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观察记录的现状。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每个区域抽取两所幼儿园,公办私办各一所。研究者将从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0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共收集60份观察记录样本。

2.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60份观察记录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对三所幼儿园的七位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以辅助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内容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本研究采用来源抽样和单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N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幼儿园抽取观察记录的样本。

研究者在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的过程中,首先熟悉、分析有关观察记录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及范围,本研究中的主要分析单位为幼儿教师的每一份观察记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段落或句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总体状况

研究者以每篇观察记录为分析单位,将来自六所不同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进行编码,并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内容设计了七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结构形式设计了五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记录的表现形式、观察记录的格式、观察记录的篇幅、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和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除了大分析维度的划分,在部分大的分析维度下还下设了小的分析维度,特别是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维度。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一级维度共计十二项,二级维度共计三十项,三级维度共计三十一项,以求比较具体和全面地统计和了解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状况。

1.观察记录内容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时间

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都会记录观察时间,但是对观察时间的记录差异较大,有的教师记录得很具体详细,例如2014.9.11,11:30-11:50,不但有具体的日期,还有观察的具体时间段,能使人知道幼儿这一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而有的幼儿教师对时间的记录则较为模糊,例如2014.12.10,只能知道是哪一天记录的。通过对样本的频数统计,观察时间具体的样本占比为25.00%,而观察时间模糊的比例为58.33%。此外还有16.67%的观察记录中是没有观察时间的。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大多倾向于只记录行为发生的日期,而未关注具体的时间段。教师之所以会较少关注观察幼儿的具体时间段,排除一部分教师作了现场记录忘记写上具体时间的情况,部分观察记录很有可能是后期补写的。

(2)观察地点

幼儿行为发生的地点无外乎室内和室外,室内主要包括教室、活动室等,而室外则主要是操场或其他户外活动场地等。从对样本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室内进行观察的优势明显,75%的N市幼儿教师选择在室内对幼儿进行观察。

(3)观察目的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写上观察目的,比例为80%,但是在文本的阅读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的教师是不写观察目的的。进一步研读发现,教师是否写观察目的与观察记录的格式要求有关。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是否写观察目的主要受观察记录表格式的限制,自主选择性并不大。

(4)观察对象

通过对分析维度的统计,幼儿教师更倾向于观察个别幼儿,所占比例为66.67%,而观察小群体幼儿的比例只有33.33%。对个别幼儿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可能更容易操作,且针对性更强。但是观察小群体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同样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情况,从中可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进行客观地、有对比性地了解。

(5)观察过程记录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主要关注的幼儿行为类型有:身体动作类、艺术创作类、儿童游戏类、科学探索类,社会交往类和师幼互动类六大类。在这六大类中,儿童游戏类占的比例最大,为48.33%,艺术创作类和社会交往类都是11.67%,身体动作类和师幼互动类同为10.00%,科学探索类只占了8.33%。

儿童游戏类是N市幼儿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的重点,而其他几大类占的比例都不大,在10%左右,科学探索类占最少。此外,从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来看,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表现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分别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其中涉及社会这一领域的比例最大,为48.33%;语言领域次之,为26.67%;健康和艺术领域同为23.33%;比例最低的是科学领域,为15.00%。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是多方面的,涉及了各个发展领域,但是教师关注最多的还是社会领域,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发展内容。在对样本统计时还发现,在教师记录的幼儿行为表现中大多会涉及多个发展领域,只涉及单一的发展领域较少,这不仅说明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是多角度的,也体现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特点。

(6)教师的分析反思

首先,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没有参照标准,只是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占比例为73.33%。但是同时也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参照一定的分析维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表格式的分析维度来辅助分析,从幼儿发展的不同层面分层次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两大类,所占比例为25%。在统计中还发现,有的教师已经能够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占总样本的1.67%。虽然在分析中有参照标准的样本占的比例不算高,但是也能看出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已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了。其次,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一般都有分析的切入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分析,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引申到某类普遍现象分析、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分析,占的比例分别为:26.67%、21.67%、15.00%和60.00%。

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时多是针对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展开的,这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分析方式,但是这种切入角度的分析也多是就事论事,大多是教师对幼儿行为所产生原因的猜测或经验性理解。此外,数据也显示了教师在分析理解幼儿行为时存在受主观性影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7)相关教育措施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表在后半部分都有关于措施的一栏,教师会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契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措施的类型主要有:环境材料的改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策略的调整、同伴互助、师幼互动和交流五大类。

在这五大类中,教学策略的调整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育措施,即教师选择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支架,这一类占比为45.00%。此外,一对一的师幼互动交流也是幼儿教师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占比为40.00%,这一方式有助于教师对观察的幼儿采取更为有针对f生的措施。环境材料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占的比例分别是28.33%和26.67%,可见这些措施也是幼儿教师经常采取的,体现了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做出的调整和回应。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同伴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N市幼儿教师对这一措施的使用并不多,只占了总样本的3.33%。其次,这些教育措施的性质也各有不同。有的措施空泛,没有实质的意义,比例为11.67%;有的措施内容混乱,混同了其它内容,比例为11.67%。当然,大部分的教育措施还是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占的比例分别为:78.33%和60%。

2.观察记录结构形式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记录表现形式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较为丰富,既有纯文字的文字表述式,也有图文并茂式。而文字表述式中也各有不同,既有按照一定格式在记录表上进行文字记录的表现形式,也有按照教师自己的逻辑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尽管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但是从对分析维度的结果来看,文字表述式是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主要表现形式,占到了70%;图文并茂式占到了30%。

(2)观察记录格式

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的观察记录是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占比是96.67%,只有极少数的观察记录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从获得的样本来看,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的样本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传统式:主要部分由幼儿行为记录、行为分析、采取措施三部分构成。采用这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往往会先描述幼儿行为发生的过程或事件经过,接着教师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幼儿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反思自身,最后教师会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对幼儿的分析理解,提出若干条措施建议。采用这一方式的观察记录共有37篇,占到总样本量的61.67%。

传统变式:这种变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案例采集(图片)、观察实录(文字)和思考与分析三部分构成。一种由观察实录(实录+照片)、分析(理解、措施、疑惑)两部分组成。这两种变式的共同特点是将传统的横向分区的表格转换为纵向分区的表格,即将实录与思考分析在表格中对应起来。教师会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照片,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并用文字描述详细介绍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补充。由于整个表格中图片、实录和分析是对应的,因此教师在思考分析时会出现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段来思考的情况。传统变式的观察记录占到总样本量的23.33%。

故事叙述式:主要由“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发生的学习是什么”“接下来怎么办”三大核心部分构成,以讲述教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大多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一类形式的观察记录只出现在N市B区的一所公办园中,占总样本量的15.00%。

从样本的格式表现来看,传统式是主流,被大多数幼儿园所采用。传统式较为固定和容易掌握,便于教师操作,而新格式的出现也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呈现出尝试和变革的趋势。

(3)观察记录的篇幅

关于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篇幅的统计结果显示,500至1000字的篇幅占的比例最大,为56.67%;篇幅超过1000字占的比例最小,为18.33%;500字以内的篇幅占的比例为25.00%。

500字至1000字的中等篇幅是幼儿教师所青睐的,既能较为清晰地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也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4)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

多数幼儿教师在表述时能够做到清晰地表达观察记录各个部分的内容,占比为60.00%。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表述时容易出现表述混乱的问题,占比为40.00%。这些混乱的表述体现在观察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上,出现表述混乱的类型主要.有:观察目的表述不完整,出现没说完整的半截话;实录与观察目的不符,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分析与记录的内容不匹配。

(5)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

N市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保证观察记录文本的完整记录,即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说明或分析,而不是有空缺的、没有分析的部分,占比为93.33%,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出现记录不完整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研究者发现这种记录不完整的表现形式也是隐性的,并非很明显的出现空白。例如有的幼儿园将教师的理解反思和相应改进措施合并为“分析”一大类,而教师在实际观察记录后,只写了自己对幼儿行为的一些理解,却没有写措施等。看似这一部分是完整的,但是仔细阅读即可发现缺少一些应有的内容。

(二)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分析

1.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在对分析维度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研究者分别统计了公办园和民办园教师观察记录的频数和百分比,发现来自两类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某些维度上的频数和百分比相差较大。为切实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各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者采用SPSS处理分析数据,对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编码,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维度进行赋值和输入。这些维度包括数据化处理过的十八项一级和二级维度,以便于赋值和输入,总体代表了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的十二项一级维度。在对分析维度进行赋值输入的基础上,研究者以幼儿园性质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便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N市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观察时间、教育措施类型丰富度、教育措施质量、内容表述清晰度、结构完整度这五项维度上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五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余十三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些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存在显著差异的五项维度,结合分析维度表的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可知,在观察时间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得多,而公办幼儿园在其余四方面要优于民办幼儿园。其余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十三项维度说明了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研究者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结合研究的实际样本量,将样本中N市六十位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四年及四年以下教龄,四年以上教龄,相对应的人数分别为33人和27人。同时,研究者根据分析维度的分类,分别选取和归纳出观察记录的十二项维度,以教师教龄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这十二项分析维度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分析维度,而除去了观察时间、地点等维度,在结构形式方面也有选择性地采用相关维度,使这些维度更能凸显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样本总量为60份,研究者在对样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采用SPSS处理数据,将相关的维度与样本的编码相对应,分别进行赋值。以“教师教龄”为因子,其余十二项维度为因变量,利用SPSS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P=0.031<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余十一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在关注的行为类型和参照标准及分析切入的角度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说明N市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并不随教龄的增长而得到提高,亦或可推论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质的方面的提升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四、讨论

(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

通过对N市不同地区、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抽样调查,研究者发现公办幼儿园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各有优势。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一个优势在于教师提出的相关教育措施,不论是这些教育措施类型的丰富度还是教育措施的质量,N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出的措施都好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另一个优势是内容表述清晰度和结构完整度方面优于民办幼儿园。同样,民办性质的幼儿园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N市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形式上比公办幼儿园丰富,各种类型并存。其次,在某些具体的内容方面也比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要细致。例如在观察时间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在观察过程记录中,主观性词语出现的频率,民办幼儿园低于公办幼儿园;分析时有参照标准的也是民办幼儿园较多。此外,差异显著性分析的结果也表明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存在差异的维度也是各有优势,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性质并不是影响教师观察记录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者根据收集到的观察记录样本,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将N市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根据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分析维度,研究者从中选取了十二项维度与教龄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这些维度涉及观察记录的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涉及内容方面的维度又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内容。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N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了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它十一个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虽然数据分析显示存在差异的,但是访谈中几位教师对于在观察过程是否介入幼儿活动的回答内容几乎相同,认为一般应客观地观察,但当幼儿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必要介入。而其它十一项没有显著差异的维度,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不会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而出现显著变化,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并没有像其它专业能力一样,随着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断提升和改善。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上存在的普遍不足。

(三)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

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文本进行分类整理,研究者发现虽然每一份样本都各具特点,但是来自同一所幼儿园的样本具有较多的相同特点。首先,从观察记录的结构形式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基本上是用相同的观察记录表来写的,因而格式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表格的形式和书写方式上。例如来自N市J区公办园的观察记录都是文字表述式的、手写稿的观察记录表格。而来自N市X区民办园的观察记录基本都是图文并茂式的、电子打印稿的观察记录表格。由于表格格式的影响,因而在篇幅上也是大致相同的。其次,从具体的观察记录内容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表现时具有相似的分析模式。例如来自N市J区一所民办园教师的10份观察记录样本中,有6份样本中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开头是对幼儿平时印象的描述,大都是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切入,分析模式十分类似。而另一所来自N市G区的民办园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时大多会有相关的分析维度表或参照标准。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结构形式和分析内容上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园方一般会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教师的观察记录会相互影响。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者在后期的访谈中也向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询问了相关情况,并证实了研究者的猜测。幼儿园出于管理的需要,大多会对教师观察记录有统一的格式要求。此外,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特别是新手教师会时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N市作为幼儿教育水平较高,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其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显示出许多优点。从观察记录文本来看,N市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并且能根据规范的格式要求进行比较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其次,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时能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分析。最后,大部分幼儿教师提出的教育措施是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从观察记录者层面来看,观察记录者表现出乐意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态度,这对于不断改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是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虽然教师的观察记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教师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愿意将观察记录工作做好。从相关管理者来看,幼儿园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且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管理,不会对本园教师的观察记录不闻不问而放任自流。当然,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观察记录文本存在问题,虽然整体看上去完整而充实,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观察记录的每一部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观察记录中“观察目的”这一类,凡是观察记录表上要求填写的,教师都会写上她们认为本次观察的“目的”,但是这些“观察目的”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目的”的只有35.42%,许多教师写的“观察目的”实际上是教育目标或观察主题。除此之外,关于观察记录文本组成的三大核心部分: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其次,观察记录者幼儿园相关管理者层面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认识、对于观察记录法的掌握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何锋)

作者:臧蓓蕾

第4篇:美术听课记录

活动名称:快乐的鱼儿(美术)

活动流程:

1.老师模仿鱼游的动作,引起幼儿们的兴趣。

并带着幼儿跟随鱼游的音乐做小鱼游上、游下、吐泡泡的模仿动作。(老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美丽的鱼儿舞动起来)

2.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或挂图,组织幼儿欣赏并讨论。

老师:这些鱼都有什么? 引导幼儿回答出答案(幼儿:头、身体、鱼鳍、尾) 老师:这些鱼有什么不同? 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整合最后派出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幼儿:身体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颜色、尾巴的形状等不同) 老师: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海底景致?让幼儿回想自己印象中的海底在回答答案(幼儿:波浪、水泡、水草等) 3.组织幼儿绘画,老师走动指导。 绘画过程中鼓励幼儿在画纸上画出大小不同的各种鱼,并涂上好看的颜色。(老师:孩子们可以画出自己记忆中见过的鱼的样子,也可以模仿老师画出的鱼儿,也可以画自己想象的鱼的样子,画完记得用画笔为鱼儿穿上美丽的外衣) 4.幼儿互相欣赏,老师评价优秀作品。

活动评价建议:老师的课程环节进行流畅,大多数幼儿能较好反馈老师的要求,单幼儿画鱼的时候模样单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绘画前让幼儿参观海洋馆、海底世界等

第5篇:初中美术听课记录

你好!

我是嘉儿,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中心小学。我现在已经11岁了,读五年级了。我喜欢读书,是个颇有语言天份的女孩。我们的学校有许多体育器材,如羽毛球,单杠等等。下课时,操场上可热闹了!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学校还有图书馆、电脑室等多媒体教室,我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可能你对我的来信感到惊讶,因为你还不认识我,可我对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知道,因为你家收入微薄,所以你被迫辍学。据了解,你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学习认真。当我们知道你12岁,才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种种原因,令你错失了学习机会。你们的学习环境恶劣,比起我们教学环境优越,我十分难过。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而你住的却是泥砖屋;我们有许多玩具,而你却连学费也交不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丽琴同学,你的生活与学习是那样的艰苦,我真的很想帮助你。你需要什么呢?书?学费?还是学习用品呢?如果你有什么需要,那你尽管告诉我吧,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的。

俗话说得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手拉手,成为真正的朋友吧!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献出一份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吧!

祝你

学习进步!

第6篇:美术课外活动记录

线描创新活动课时计划

线描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态,是锻炼绘画技巧和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线描绘画把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生动的表现出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理解融合进创作对象之中,再现物体的美感。本学期的创新活动课程将分为4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 认识点、线、面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点,是两线的相交处。但从造型意义上说,却有其不同的含意。点,必须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得那么不可或缺。它是画家在创作画面时,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的视觉世界中提取出来的最为简单的视觉语言元素。“点”在画面上的突出抹掉了空间在画面上的价值,使得空间变得更加意象了,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作为装饰画面里最小的语言单位,“点”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 学习重难点 : 重点: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难点:对“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及内容的起点。

四、学情分析:

在上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点、线、面、体的初步知识,本节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教科书给出了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找出这方面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

五、学法指导: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这些基本概念。

六、学习准备: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七、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2、课上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夜空中点点繁星,夜幕下的激光束,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平面等等.观察实物,说出学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教师由情景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说到的几何体)

问题:上述观察到的面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说到的不同分类方式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不同视角下的几何体,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完善,得出——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活动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探究一点动成线

①粉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黑板上运动时,形成什么?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分形图的形成)师生共同提炼:点动成线。学生举出更多实例,如流星,运动地汽车、摩托艇等等。

探究二线动成面

①汽车的雨刷可以看成一条线,当雨刷转动时,它在挡风玻璃会画出一个什么图形?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线的平移成面与旋转成面.) 师生逐步提炼:线动成面。学生举例并相互补充。

探究三面动成体

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请举出更多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猜想;教师动画演示旋转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学生动手实践,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结论:面动成体。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学生回答,教师动画验证。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体的形成(面的旋转与平移),师生共同归纳。

有效训练,拓展升华:

1、地图上看山东、潍坊,为什么在全国地图上,山东、潍坊只是一个点?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从天空星座和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

2、在这两幅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精讲点拨: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动画看点的组合与运动所形成的精美画面.(多媒体展示“分形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八、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用铅笔尖在白纸上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右面的图形,并填空:

①棱是由

相交而成的; ②顶点是由

相交而成的. 3.小亮说球是由一个只有面但没有棱和顶点的几何体,你同意么?

九、:典型习题: A层:习题1.2A组 B层:习题1.2B组

C层:复习本节,并试着绘制知识结构图,下节课展示。

十、课下延伸:

探究与思考:用一个平的面将一个正方体切成两部分.

(1)切面可以是下面的哪几种图形?

①线段;②三角形;③长方形;④正方形;⑤圆;(2) 切面还能是其他图形吗? 十

一、学习资源链接

百度

九、

十、

十一、“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第二单元

点、线、面的运用

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叉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

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

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构想及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 点:线:面:

2、欣赏书中范画。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

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三单元

白描花卉临摹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本单元着重学习白描花卉的表现技法;感受线的使用.

一、教学内容:

《白描花卉》——临摹画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白描花卉画的练习,提高描线的技巧,学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运笔行线的方向、速度和力度,在顿挫、提按中画出流畅或凝重的线条,表现出所描绘的对象的质感和量感。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白描花卉的写线的方法、技巧

五、教学教具:

挂图、幻灯片、放大的花卉图。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欣赏了国画,可知道齐白石的《祖国万岁》是什么画?学习国画最重要的基本功夫是什么?

板书课题:

《白描花卉》——临摹画

二、教师宣布本节课是学习“白描花卉”。

1、 讲解“白描”的含义:

就是用墨线勾描形象,不设颜色,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种。

2、 同时指出这节课主要是“临摹”,并讲解其含义:

“临”——是照着原作描画。

“摹”——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描画。

3、教师小结临摹的意义:绘画的临摹主要是指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描绘。临摹是学习绘画技巧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技法和经验。我国传统绘画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临摹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写生,即所谓“师古人”和“师造化”。在临摹中研究、分析、揣摩画家创作的意图和表现技巧。

4、教师挂出花卉照片挂图,指出这是实物摄影。再挂出教师按花卉照片画成的白描花卉范画让学生对照欣赏,同时启发学生细心观看线条的变化。

三、教师先示范运笔的方法:

通过方向、快慢、顿挫、提按的不同运笔,画出不同的线条。接着将熟宣覆盖在“白描花卉”范画上面,从头画起,边画边讲白描线条的用墨运笔的特点和方法,起笔、收笔、顿笔的各种变化,让学生学习勾勒全过程。

四、学生作业:

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放大的范画进行临摹。

注:在临摹前,一定要仔细分析研究每一根线条的起止及运笔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才能画出原作的效果。

五、教师辅导,告诉学生临摹时不要看一笔临一笔,应理解线描是根据花卉结构、透视变化用笔的。要认真读画,下笔前对每部分的用笔要心中有数,落笔大胆,行笔勾勒时,才能使线条活而不板滞。

第四单元

创意线描--感受黑白

多元线描创意构成写生则是建立于这两种方法基础之上,立足于画面形式美感语言,画面形式构成语言为目的。基本可概括为黑白对比、蔬密对比、大小对比几大类,这几种对比如果细分又可涵盖粗细、曲直、方圆、刚柔、光涩、长短等。也许儿童对于物体的形体不易把握,但是儿童确很容易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形、黑白、深浅变化,依据这种心理规律特征,多元线描创意构成法让学生观察分析黑白的形状,通过运用与物体相符合的点、线等造型语言符号来表现物体的黑白对比等,把绘画形式语言理论化为一种浅显的、直白的教学游戏,通过自然的不露痕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

教学设计:本课是线条系列中的一部分。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排列构成黑白对比,这些黑白关系形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乐感,形成美妙动人的画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2、技能目标:能以线为主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及造型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笔、若干图片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3、揭题:线描画

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初步了解怎样运用线描的语言表现美感。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板书:多样

3、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板书:线条粗细疏密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黑白对比

4、欣赏感悟

引导学生分析书本学生作品:

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相比较)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设计意图:了解线的组织方法和画面的黑白灰带给人的节奏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学生实践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线描 (4)调整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四 、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

第二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1、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2、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展示其他内容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板书:

第7篇:美术教研活动记录

9月份教研活动(西美术组)

时间:2012年9月18日 地点:美术教室

主题:如何让高年段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参加人员:王冰 冯晨 杨海燕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王冰:西校区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高年级的美术课不好教。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总结是:一年级学生敢画,二年级学生会画,三四年级学生还会画,到五年级以上的学生是既不敢画又不会画。而到了初中高中由于择业要求,好多学生要考美术院校,这又使初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人数急剧上升。显然,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美术正处于前后两座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我们称之为该年段的美术“断层”。我们如何改变小学高年段学生美术“断层”局面的出现,让小学高年段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是本次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

二、分析原因:

杨海燕:我认为学生学习美术状态出现这种状况是有原因课寻的,根据自己以往经验我人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对美术课的重视。小学高年段的学习压力较之低中年段要重一些,一些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学科,而轻视美术学科的学习。这就导致美术老师上课常常有这样的烦恼: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松散,不带画具的学生较多,作业拖拉、缺交现象严重,课堂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不配合,老师也就很难把课教好。

2、、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导致“断层”

小学高年段学生较中低年级的学生更理智些,逻辑思维、认识能力及观察能力都迅速提高,因而他们在绘画中具有一点初级写实的能力,并不再只满足于以前作画过程的愉悦,有崇尚成人画的倾向。但想象能力相对退化,同时美术技巧的高难度又使他们艺术表现能力相对滞后,这造成他们认识事物很深,却不知如何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并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冯晨:根据自己上一学年带五六年级课的观察与反思后,我觉得自己在对待高年级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当,不如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他。或过分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这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下面阶段我要认真反思,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让学生重拾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信心。

三、商讨对策:

王冰:我觉得要让学生喜爱美术课,那就应该让他觉得这门课是简单,容易并且易于操作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得是“重建艺术无错误思想,树立学生自信心”。

真正的艺术是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这同时也说明艺术是无对与错之分的,只有审美的高下之分。我们学生在学校现在接受的教育还是更偏重于科学文化的学习,比如语文、数学等,都有一个对与错的说法。可以说这种定性思维统治了学生的头脑。所以,当务之急就要把学生的定性思维扭转过来,多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以适应艺术的学习。

在学生敢于自信的去表达之后我们美术老师还要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性评价的运用,可以满足孩子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需要,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高年段的学生也不例外,甚至他们更看中老师对他们的评价。高年段的学生正向青春期过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变的敏感、自我。老师的一句随意评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

杨海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做到道与技均衡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保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儿童美术是重道轻技,意象的,表现的;成人美术是重技轻道,具象的,写实的。为了使儿童与成人衔接得更自然些,两者的融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必然选择,即他们的美术应是既重道又重技,半写意或半写实的。所以,保持并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又适度引导他们运用写实造型方法,应是该年段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重点是对他们传授一些初级的写实方法,并逐渐与成人接轨。应注意分寸,不能操之过急。

冯晨:内容多样性,更能激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高年段学生本来就“眼高手低”,对美术没多大兴趣,所以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年段学生顺利跨越“断层”的重要一环。

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教学内容的灵活多样,较容易留住学生的眼睛,也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可以把相近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确保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四、总结发言

王冰:希望在今后大家能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真正从源头上克服高年级学生兴趣减退的原因,让高年级学生重拾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小学美术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对美术新课标的有了一些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2、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3、“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教材解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一线美术教师更是需要在熟练掌握美术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特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真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围绕新课标进行教学,并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最终落到实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的描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理解,现将人美版第十二册教材四大领域的课标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造型·表现”领域

一、“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标要求

⑴ 通过对《画故事》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景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能在创作中突出主要形象的动作与表情,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2)通过《奇思妙想》、《装饰画》、《装饰色彩》、《添画人像》的学习,了解装饰画的特点,学习装饰画中线条的运用、变化的方法和形式,学习运用线条进行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并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线造型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3)《用各种材料来制版》是版画系列课中的最后一节,除了了解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并要学习结合多种版画技法,创作一幅有趣的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拟人化的卡通》一课,则要求学生通过表现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夸张的创作手法增强卡通形象的感染力,增强艺术作品情趣的造型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及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5)《发现老房子的美》是本册教材中陶艺系列的内容,在原有知识与技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在创作中了解老房子的历史,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我的成长记录》主要要求学生要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象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意观念及相互合作意识等。

二、学情分析

在绘画造型方面,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技巧和经验,但更加追求写实性,总想把物品真实地再现出来,在运用色彩和表现造型方面都比较谨慎,不够自信。这一点老师应多加引导,给予及时有效地辅导以解决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在创造性特别是想象力这方面的水平比以往有所下降,出现不敢想、不会想的现象,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发展有关,老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的作品进行欣赏,给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丰富拓展学生视野,建议学生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习。

三、情感关注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更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有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已没有以往强烈。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应给予理解和关注,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喜欢上画画的,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爱好,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创作方面可以多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且评价上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体会到美术学习的轻松和开心。

四、自我理解

我们的绘画教学呈现方式一定要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否则较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做相应的改动或放弃。在讲授时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尽量从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内容入手。课堂中多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机会。改变一个本、一支笔的学习创作,摆脱那种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如《用各种材料来制版》一课,作为城市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纸箱、吹塑纸、KT板、瓦楞纸等等。除了在课 时上老师可多设计几节外,也可根据手边的丰富材料让学生多探究尝试,利用身边的公共资源带领学生欣赏版画展览,参观工作室,以便让学生多观察、体验、尝试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创作综合版画的乐趣。

另外,在保持绘画兴趣的同时对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及各个画种特点方法的掌握不能放松,并注意学生美术文化层面的学习和积累。

“设计·应用”领域

一、“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标要求 本册中“设计·应用”领域共有《我的书包》、《彩球的设计》、《装饰柱》三课,在学生对设计课已有的初步了解基础上,通过三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了解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意识、学习简单的设计方法、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并在制作中感受如何严谨、科学地做事,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与绘画相比,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做手工,六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往往对“设计、应用”这个概念还没有很清除地认识和理解,创作的目的性不强,且多数喜欢临摹,没有创新。另外,手工作品缺乏工艺性,制作的比较粗糙,还有部分学生制作起来缺乏耐心和毅力,对于这一点老师可适当降低、分解创作的难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制作,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提供技巧和帮助。

三、情感关注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盲目自信等等。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浮躁、坐不住等坏毛病,多数学生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遇到问题常常躲避或放弃,这一点在美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对于这些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鼓励学生一步步完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乐趣。同时树立学习的榜样,多讲授名家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四、自我理解

在“设计·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我想只要学生有兴趣参与、能多少表现出一些创意、整个过程都比较投入,就值得肯定,虽然最后的作品不理想、不达标,但我们还是应给予肯定、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努力带来的快乐。另外,对于《彩球的设计》一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多数学生的作品不够理想,建议可以把内容简化一些,或者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半成品,先练习插接,认识到其原理,感受手工作品制作的严谨,再反过来学习从头制作彩球。也可以先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一种,即八个正三角形直接插接出一个球体。随后在进行多面体的插接,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出最简单的一种,就算是达到了目的,毕竟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老师应灵活掌握。

“欣赏·评述”领域

一、“欣赏·评述”领域的课标要求

《追寻文明的足迹》、《探访自然的奇观》、《动画片的今昔》是本册教材中“欣赏·评述”领域内容。通过学习欣赏,了解什么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能较详细地介绍2——3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能够对其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或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技法去表现。培养学生尊重、接受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动画片的今昔》是小学阶段关于动画片题材的最后一节专题欣赏课,但已从单纯的注重造型色彩深入到关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科学原理层面。本节课是一节研究、讨论性比较强的课,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动画片发展的过程,知道动画片的形象是怎样动起来的,能介绍几部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及其艺术特色,并尝试运用学习的相关知识制作简单的动画。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已比较明显,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审美能力。但毕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要做到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并且,不少学生多处在审美感知阶段,他们能感受分析出某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但要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进一步进行审美想象活动,发展审美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美术欣赏需要有足够的审美想象力,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从而获得深刻地情感体验。针对这一点老师应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方面、技巧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情感关注

六年级的学生已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对任何问题都会不加思考就脱口而出了,而是多数学生相对表现的都比较谨慎或沉默了。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至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哪怕他的观点和想法是幼稚、甚至是荒唐的。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创设出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学生的顾虑大多来至同学间,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嘲笑、鄙视等等,我们老师就要多在这一方面进行反复引导、强调,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决不能把书本或自身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即使他的观点是偏执的,但我们做的只能是引导、教育和等待。

四、自我理解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和本册教材来说,我认为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分析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甚至老师制造的争论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例如在讲授《追寻文明的足迹》一课时,我们可以尝试先出示同一建筑不同角度的图片而不做任何介绍,请学生先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进行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细节上引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兴趣和注意力。随后提出问题或设置矛盾鼓励学生探究和争论,最后由学生总结、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当然整个过程老师要不断从遗产的整体、细节、特点、历史价值等方面引导、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

其次,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同样也体现在“欣赏·评述”领域方面,美术课本中的叙述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不是唯一的。如《追寻文明的足迹》一课,不同学生对比萨斜塔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有的喜欢斜塔的造型,而有的则感觉造型过于单一,没有特点,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应非得把答案统一到一起,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是应该有差异的,要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才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也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会把我们的美术课转变成多元化、开放型、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综合·探索”领域

本册有三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复制与传播》,它们无论从内容或适合学习的方式上来说,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和创作空间。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主要是通过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学生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了解剪纸的历史、发展、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运用所学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则是带领学生欣赏苗族的服饰文化,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知识技能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说出图案寓意。

《复制与传播》同样是一节以学习感受民间艺术的“综合·探索”课,这次欣赏学习的是颜色鲜艳浓烈、节日氛围浓郁、题材广泛丰富、情趣盎然的年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老雕版印刷的历史、制作方法、过程及欣赏价值,并认识到它对祖国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学会用中国传统绘画方法去欣赏、解读年画,根据门神的形象特点运用对比色鲜艳的色彩,设计、绘制一对门神。在情感方面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二、学情分析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这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独立思考、鉴赏、探究这些方面还需多学习提高。并且受其它学习的影响,他们的思维也收到了一定束缚,不敢想、不敢试、不敢质疑、不会创新,特别是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能力较弱。而另一方面,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特别渴望多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多进行有别于日常学习方式的学习,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和参观,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把相关的学习内容转变为一种特别的任务或一次学校的活动交给学生完成,在参与、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学习、提高,并且这种知识、经验的获得比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要深刻、牢固的多。

三、情感关注

学生到六年级后,学习负担比较重,语、数、英的作业相对增多,同时家长也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所减低。在这一方面,我们美术老师还要多宽容些,多理解学生,把美术课上得要轻松些、灵活些。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名学生他各种能力的发展也不是特别均衡的。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发展,也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于在创新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我们要多关注,多鼓励他们从发现问题开始,教他们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

四、自我理解 因为有了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自然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亲身体验、感受、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综合·探索课的活泼多彩,就更给学生提供了较多学习方式。

“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多是美术各学习领域的交叉或与他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所以这些课程比起其它领域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这也为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综合学习提供了机会,所以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身边可运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学习《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展馆参观、访问,或请有关民间艺人、大师到校进行现场制作,或者播放录像等等,即激发了兴趣,又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与其它相关学科、与社区、与学校的艺术节、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往往学生从一次活动的参与到完成中的收获、进步要比平时的学习大的多。

如《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一课从知识技能、创造应用、欣赏评述等方面,引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在锻炼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随后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以合作的形式相互学习拓展,即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锻炼,又训练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且像这种知识丰富的学习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只有通过欣赏、比较、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到达教学目的。

另外,并在学习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关注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如请学生自由结合访问、调查剪纸的历史,探寻自己身边的剪纸高手等。此外我们的教学应再少一些严肃、枯燥,多一些轻松、幽默;少一些苛刻与斥责,多一些宽容与等待;少一些单纯的技法练习,多一些有趣的创作应用,让美术与现实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

解读新课标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使用新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上只是现阶段个人对课标和教材的初步认识,相信随着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大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体会和收获,期望与大家交流分享

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

第8篇: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同学间的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所以相比之下就敢说、敢想、敢画,减少了他们学习的焦虑感。一些较难表现的画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取长补短,进步明显。

2、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用画笔和思维进行交流的机会。多画、多动手体验对美术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机会是传统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讨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学会了宽容,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了语言信息量,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所以说,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思维在自由飞翔,新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合作准备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习差的学生要参与,往往被好学生拒绝。很多时候,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

问题二:合作不合时宜。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有时候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问题三:交流效率偏低。学生在交流中,几乎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却给很多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好机会。即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问题四:汇报形式单一。笔者发现,在实际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几乎都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非常单一。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我认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追求扎实有效。怎样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挺长的一段时期的磨合与训练。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

同时,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本组活动以及解答疑难问题。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扫除障碍大胆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充分交流,自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2、责任到人,分工合理。如《大树的故事》一课中,讨论小组画什么内容时,有一个同学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跑题等现象,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在学生绘画和制作环节,如果是合作也要先讨论并明确谁做(画)什么,不能各画各的,避免重复作画及大多数同学完不成任务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分组讨论(练习)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尽力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4、评价得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评价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教师的鼓励,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他们的创新思维常使我感到无限惊喜。

5、和谐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合作。学会自信与不歧视他人,这样小组所有成员才会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够明辨别人观点的对与错,以便自己吸纳或改进;学会沟通,真诚谦虚地沟通,合作才会愉快。学生只有这样和谐互动,才可能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能走向僵化,更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在熟练运用“模式”的基础上追求“变式”,要不断创新、追求高效,使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法宝。只要我们做课程改革的有心人,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出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一定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浅谈小学阶段的“绘画创作” 在我国,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番。这当然不仅仅指语文教学,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也看腻了飞机满天飞、轮船满海行的“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以为这就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让孩子从发现身边的“母鸡”开始,来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新奇和美妙,避免概念化的描述,这样或许大家会少看到一些太阳永远是“老公公”、月亮是漂亮的“阿姨”等类似的作品。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好的办法之一。学会写生,当然包括了技术的学习,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当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描绘的对象,无论花、树、鸟、兽和人物,孩子对它们都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画的繁或简,细节特征的多或少,仅仅在风格上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而远非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美感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整体感觉是否到位,少而精往往更为可贵。当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感受,他们所描绘的就不只是空洞的事物了。

二、真率表达,把握创作的神韵

孩子作画,本该是一种天真烂漫、快意自在的事情,孩子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还不久,还没有被尘世所污染,比起技巧精严的成人作品,他们的涂鸦有的是另一种动人。孩子的作品更切近心灵,画面中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种艺术。

孩子绘画也许从来就不是以“像不像”为主要标准的。从学科角度看,孩子学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形式感知力,发展敏锐的美感和有品位的鉴赏趣味,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可以培养出较高的造型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既无能力也不想去抄袭自然,他们努力在解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成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作为家长往往不予关心和重视,认为是乱画。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乱画”作品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有真切感受的涂鸦,其实都是灵感的萌芽。

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色和自由涂抹,与孩子的身体和灵性一起生长,难道这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大多成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些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而孩子的创作来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同样有着自己单纯的心路历程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单纯的想法已经是长足的进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而散步也是一种过程,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有感染力的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不单单看重孩子完成的画面效果。可是太重功利的成人社会,往往会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强加上过分沉重的使命,过于频繁的儿童画展、比赛等等恰恰是把孩子从真正的艺术活动中拉到了成人功利的圈子里来,使孩子本真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成人功利的一个浅薄的分支,评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标准。

三、欣赏作品,激发创作潜能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四、激发兴趣奠定,创作的情感基石

记得小时候画画经常如痴如醉,往往忘记吃饭而不觉得肚子饿。画出一张不满意的画一天的心情都会极差,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则沾沾自喜、手舞足蹈,对画的那种痴迷程度、那种爱、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简直无法言说。有位孩子曾和我说过:“小时候我一不高兴或受了委屈,就用画画来出气,我从画画里得到了快乐。有两年妈妈逼我拉琴,我不喜欢,爸爸就打我、骂我,我就更不喜欢了。我在心里想,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架手风琴,把它砸碎。后来妈妈发现了我这个想法才停止让我拉琴。现在学习紧张了,我多希望每天都有时间画画呀。特别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写生,这时我就可以忘记爸爸凶巴巴的责骂,忘记其他烦恼了。”听了孩子的话,让我有了些许感悟。孩子学画难得的是兴趣,只有保持这样良好的开始,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自己的梦。

美术创作是生命的某种神奇的展现方式,是一种直率同时也更含蓄的语言。孩子画画之所以算得上是艺术活动,因为孩子们把他们的欢乐、伤心、关注画进了画里。离开这些而只谈技巧,或许就失去了真正的东西。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孩子的成长浓缩着这一过程。这个过程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是发展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不应该压抑天性的,原始、真率的天性将一路伴随着这个过程。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9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浅谈让美术教学更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是爱美的,并且他们对美的事物各有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心情日益加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美术课教学是传达美、塑造美的过程,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力求让自己的美术教学更美。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要有培养性

我们所教的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使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切不可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创造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领悟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要有感召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创新是人们在吸取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创造出新的事物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学要创新,美术教师不要禁锢于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放手,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周围环境的自然美,让学生走出课堂从视觉上和精神上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慷慨给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在明媚的春光里,一切都显得那样明朗艳丽、柔和舒畅,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到室外上课,可以去剪纸,可以去捏彩泥,也可以去画画,让学生大胆地从自然中、从生活中去索取素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捕捉力,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受着这种情境的感染,虽不想做画但焉有不做画之理?因为教学情境在感召着学生。

三、师生关系的设立对学生要有亲昵性

过去的教学“师道尊严”,已经不适于当今的社会,不适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美术教师尤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走得更近,给学生甜甜的笑脸,给学生亲切的话语,将更有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

四、给学生的诱导对学生要有发展性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造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地方,就是出佳作的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五、给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要有指导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评价,教师对学生要会评价。单纯的优、良、中、差对学生无大益,可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整合,从外部主观评价转向内部客观自我评价,从离散性的最终评价转向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并以此为评价思想创设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大胆探索创新型的评估和测量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不但要掌握评价的尺度,更要讲究评价的技巧,既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缺憾,又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发展潜能。“表扬胜于批评”,这是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要谨记这一点。也许你的一个简单的评价,中国的毕加索诞生了。

美术组学习记录

时间:2014.10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美术教师 内容纪要: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线的应用 在美术课堂中,同学们创造出的生动漂亮的美术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无论使用铅笔、彩笔、蜡笔、毛笔还是油画棒等做画,线都是他们勾画出美丽画卷所使用的必要手段。线具有独特的表现性,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应用极广。

那么如何进行线的表现和把握线的基本脉搏呢?笔者结合多年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训练:

一、把握线的神韵

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线在艺术中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成为了一种净化的美即精神的美。中国书画从简单的模拟、画图逐渐演变为用线条表现自己的灵魂,“写神”说近千年来经久不衰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西方也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的独立审美性质在于它不同于物质意义的精神表现作用。当然,线的精神意义的产生决不是虚幻的。首先,从物体客观形态及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实质会激发我们的精神,在绘画艺术实践过程中,体现精神气质是第一件事;其次,画家的悟性、修养及表现当然也与线的精神表现性有绝对关系。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品味、琢磨线的神韵,要多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欣赏课,经常欣赏中国古代的名人作品,在不断的欣赏与比较中感知线的神韵。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亲自动笔摹习古人各具特色的线法如钉头鼠尾描、兰叶描等,强调起笔和收笔,体验端部与转折处的力度,增强线条运动节奏感的强化;同时可尝试各皴法如斧劈皴、马牙皴、披麻皴、米点皴、方卷皴等,摹仿前人用线的同时,也让学生尽情想象创造出新的皴法,并把创作的结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这样反复尝试、反复创新,使孩子们对线有了崭新的认识。

二、简化没有意义的线条

英国美学家克来夫〃贝尔在谈到现代艺术运动特点时指出:简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特性之一。线是一种表现形式,线的形式要求线具有审美作用,而这种有审美作用的线是物质形态通过画家的视、知觉而简化并被某种媒介形态表现出来。这种简化不是去掉细节,而是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炼出来,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意味,这也是线条从物质形态中简化的意义所在。

美术课堂上,笔者故意拿出一些有许多褶皱的裙子、布帘等让学生写生,孩子们往往容易被不主要而且还起破坏作用的装饰褶皱所迷惑,此时就让他们去找寻一些能够说明问题、表明主要的动势走向、叠压关系、物体结构方面的线,然后把他们反复修改、整理出来画在纸上就可以了。

三、欣赏名家的作品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四、探索线的形式意味

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随意画几组线,然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条进行介绍说明,培养学生对线的紧张、松弛、刚劲、柔软等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对称、均衡是线在画面上的质量关系,它包括线的粗细,线面的分布,线的方向性、力度感之间造成的视觉重量关系等。

连续:单线的连续贯通及用线的一律性。

间隔:意连笔断,间隔之间造成的断裂或连续面积。

重叠:多次反复涂画,如国画积墨,造成深度厚实。

单独:突出某种意味,如直线。

粗细:表现不同的感觉,远近虚实,不同的节奏感。

反复:一咏三叹,线条有秩序,增加意味的回味。

交叉、错综:线条效果激烈,有冲突感,易于表现力度感的物体。

变化、统一:所有线的意味都在于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变化太过分会造成混乱感,统一多则呆板。

线的形式意味多种多样,难以通过文字尽述。在绘画中主要通过一些形式规律得以体现,如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断、重叠、单独、精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虚实、强弱、转折、顿挫等。

要让学生明白线的表现及线的品性是实践中多方面构成的,只有在过程中创造才会凝聚成无尽的力量,线的运用当然也是如此。再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线应用在不同种类的作品上,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创作欲和好奇心。

由此可见,线是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与创作的基石,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手段。

第9篇:美术听评课记录

《吉祥宝贝》听评课记录

根据听课老师评议整理如下:

《吉祥宝贝》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吉祥物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设计意识。本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业,内容比较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难点,一是知识量比较大,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掌握吉祥物的设计需要对整堂课进行科学设计;二是作业难度大,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富有创造力的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尽快掌握,提高课堂效率。王老师的课针对这些难点进行了针对性的预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课成功之处:

1. 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充分利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授课,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知识点多的问题,同时在微视频中插入动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采用图片对比的形式,学生能很快的找出它们的不同,很容易就能探讨得出设计吉祥物的方法:添加、简化和夸张。通过图片一步步分析选取素材、设计造型、色彩搭配,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会了吉祥物的设计。

2. 在本课的难点突破上,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欣赏视频中大量的色彩丰富的吉祥物,并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了解不同吉祥物采用的不同形象,从而拓宽思路,为后面的创意构思做铺垫。 3. 授课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教师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

4.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通过设计的任务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合对子和小组的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5. 教师仪态大方自然。在课堂上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流利,声音洪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浅入深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6.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板书调理。教师注意归纳总结,能联系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视野。

二、教学建议

1.在后面几个环节由于时间比较紧,处理的有些仓促,这时应再让几个学生说说你想选用什么素材,学生更好入手,可是前面讲的有点多后面时间较紧。

2.吉祥物方法、素材、色彩等能不能进行归纳整合,变分别讲解为整体讲解,这样就能大大节省教师讲解的时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设计时间。

上一篇:律师事务所合伙协议书下一篇:团区委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