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中新闻故事化报道的优势探讨——以《宁夏日报》为例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故事化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固定的“五个W+H”模式, 一改传统新闻报道中刻板僵硬的脸谱化表达方式。正如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所说:“研究显示, 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 而是真实的生活。”将更多的笔墨落于新闻事件的细节及新闻人物的刻画, 在还原事件本来面目的基础上, 利用故事吸引受众, 震撼受众, 从而在受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提升新闻亲和度和认同感。

一、新闻故事化可以增强新闻的人情味和形象感

人们爱听故事的天性为新闻故事化写作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群众基础, 以“讲故事”的方式所报道的新闻往往通过再现新闻场景、捕捉新闻细节、展现新闻情节等方式来展示有血有肉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往往具备人文色彩, 通过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描述让情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进而展现人性的多面, 激发受众的共鸣, 也让受众从寓言化讲述中受到启迪。例如《宁夏日报》2015年11月6日刊登的通讯《连保平:左手左臂左肩膀》, 文中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 如:“连保平连忙起身, 用左手将母亲扶起来, 靠实在左臂弯里, 用左手给老人穿衣、抻裤、提鞋”“母子俩用左手互相帮衬着”“葱蒜一搭嘴, 他就知道成色”等, 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一个肢残孝子的隐忍和不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文中对新闻故事化的尺度把握良好, 以短小、精炼的句子阐明人物关系、还原场景, 客观反映事件真相, 避免了新闻因过度文学化造成失实。

二、新闻故事化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资深记者威廉·E·布隆代尔在其《<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告诫新记者:“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 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些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与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 要记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个人。”

新闻故事化报道在保证内容真实、逻辑缜密的基础上, 用心设置悬念, 在叙述新闻人物中的冲突和事件的因果时讲究技巧, 让受众被新闻事件的进展所吸引, 直到读完整条新闻才揭开“谜底”。《宁夏日报》2015年6月刊登的通讯《心头抹不去的数字》便采用类似的处理手法:

为了擦去黑板上的3串数字, 社区工作人员张雪峰席不暇暖, 跑了整整一个星期。

“4-202, 4-302”, 这是住在同一栋楼上两户居民的门牌号码。前段时间, 因下水堵塞, 楼上楼下两家人争吵不休。

5月5日, 楼道里多出了一种脚步声。这是张雪峰入户调解的脚步声, 稳健、平缓, 像极了她嘘寒问暖时的和声细语。

……

“和自家孩子说话时, 张雪峰可没那么好的脾气。”作为同事10年的朋友, 六盘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彭映红笑称, 居民们都被张雪峰工作时的和颜悦色“骗”了——42岁的她私底下是个雷厉风行的女人, 有时工作不顺心, 就把气撒到了家里。

张雪峰也时常内疚, 忙了工作荒了家, 孩子会埋怨妈妈吗?

孩子心里有数。5月10日, 孩子为妈妈预定了一束鲜花, 祝福卡上写道:“妈妈, 母亲节快乐。本想给您一个大大的拥抱, 您忙, 就让这花香替我给您捶捶背揉揉肩, 放松一下吧, 我爱您。”

原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啊!黑板上, 张雪峰记下“527, 521 (我爱你) ”, 这是她心头永远不会抹去的数字。

三、新闻故事化还能够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眼见为实”是受众接受新闻的普遍心理, 故事化新闻报道采取引用当事人、目击者的语言来展现新闻的真实面貌, 使得新闻里的人和事有形可感、有物可托, 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自然会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细节展现不是板起面孔流水账似的陈述, 而是通过使用直接引语等展示、还原现场。

2017年“新春走基层”期间, 《宁夏日报》刊发了《村口柳树下, 母亲痴痴的守望》一文, 文中所展现的新闻现场颇为动人:

“存锁, 锅里的肉都热了一遍了, 你弟一家咋还不回来?”“他刚打来电话, 已经到固原市了, 正坐车往隆德县赶呢。”

“咱们村这几年大变样, 人都从山上搬到了山下, 你弟弟3年没回家, 不会找不到路吧。”“手机有导航呢。再说, 你最近每天跟你孙子视频聊天, 给我弟、弟媳拍村里的变化, 人家早晓得硬化路路口在哪了。”

“怕是不一定。”言语间, 不顾大儿子张存锁劝阻, 64岁的张花娥围上头巾拿上马扎出了门。她要在村口等小儿子张晓平回来。

……

张存锁担心母亲着凉, 拿了一件军大衣给母亲披上, 两人一起等。中午11时许, 眼尖的他指着远处一红一黑两个点, 兴奋地喊母亲朝前看。渐渐的, 两个点变成了两条线, 红衣服的女子怀里抱着个穿着花衣服的幼儿。

“那是俺孙子, 这次回来就不走了!”老太太喃喃自语, 她佝偻着腰踮起脚尖, 抬起胳膊, 黝黑粗糙的手在空中用力挥动着。

要强调的是, 新闻故事化报道一定要注意故事化的尺度, 不能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任何的虚构、夸大, 或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戏剧性的编排。在“走转改”中, 要在文章中说“老百姓话”, 也要注意避免失实的“故事会”, 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必须尊重事件的真相。

摘要: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记者深入一线走近百姓, 不断在新闻宣传形态方面创新, 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广为传播, 新闻故事化写作成为了“走转改”活动中最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故事化,新闻写作

上一篇:不同正畸黏结剂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比较下一篇:化工企业中生产调度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