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农村地区离婚率不断上升,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因此而变多。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身与心的健康发展不利。本文讨论了当前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内容以及成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作为比较特殊的边缘群体,农村单亲家庭数量在累计增加中,相对应的农村单亲孩子数量也上升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不容乐观。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有效救助,农村物质条件匮乏已经不能满足精神需求,单亲家庭子女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多疑、内向、焦虑抑郁等,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有报复犯罪心理,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一、常见的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一)情感问题

1.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周遭环境单一以及闭塞,许多的单亲家庭子女很少会感受到城市的热闹与繁华,长期生活在比较枯燥压抑的环境中,家庭破碎引起的孤单失落感以及被抛弃的无力感并未有外界条件帮助孩子进行思想注意力的转移或者情绪的释放,相对于城市里的单亲家庭子女,他们的孤单失落和寂寞感会更重。此外,单亲家庭子女的敏感度比正常家庭要高,一方面父母一方的缺失让孩子们不能得到完整的关爱,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父母多选择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子女并未能时刻获得家人的关注和爱护,长此以往,父母爱的缺失累积,孩子会误以为父母并不关注他们的成长,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倾向于自闭。由于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孩子的情绪会多变,并且在内心会与正常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自卑,可能会选择远离同学朋友,与同龄人或者长辈交流变少封闭内心导致自闭。由于农村落后的因素,有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甚至会产生仇视、怨恨的不良心理,青少年的叛逆期会持续更长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孩子心理以及价值观的树立,对他们之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3.在正常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会感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感,而在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一份特殊的感情,从而情绪消极,经常受不好的情绪影响,人际关系冷漠,可能会不信任人,认为自己孤立无援,对未来的人生会有恐懼和不安。

(二)行为以及性格的问题

不少农村孩子由于单亲家庭的影响在性格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父母离异家庭里,在父母亲尚未正式离婚的时候,家庭的争吵和冷战不断,孩子对此有恐惧心理,产生不安感,会开始怀疑父母的关爱,并且在长期争吵的环境下,孩子在遇事时会比正常的孩子胆小,社交往往会相对孤僻,孩子可能因为过多的争吵而感到烦躁,从而蛮横、放纵。除此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不断修正,对于角色的定位,很大部分是受到周边人物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在不健全的农村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封闭,并未能接触到很多的人,因此更容易造成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认识。

二、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长期地生活在农村单亲家庭里,农村孩子的生活以及教育都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以及农村的封闭环境,孩子长期缺失父母一方甚至是双方的关注以及爱护,心理是较为消极的,情感的表达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不能和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第二,由于农村单亲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好,单亲父母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和关注孩子的生活,加上农村传统,多会采用粗暴的放养形式。此外家庭的拮据也困扰了尚未成年的孩子,容易有犯罪倾向。第三,单亲家庭的孩子长期以来只与父母其中一方一起生活,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父母一方的行为和性格,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可能会缺乏一定的硬朗阳刚气质,无论对于将来成年后的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要适当地为农村单亲家庭子女解压

在一般正常的家庭里,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但是并没有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而是采取鼓励式教育方法。而在农村单亲家庭里,不少父母由于从小自身条件不好,会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更多地加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特别是在农村父母离婚以后,和孩子生活的一方会更多地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投射在单亲孩子的身上,原本受单亲环境影响的孩子会承受更多的心理负担,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单亲家长应该尽量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单亲子女的意愿,多聆听他们的心声,多关注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和与年纪不相匹配的心灵负担。应该适时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和孩子相处,进行亲子游戏,外出旅游等活动,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二)关注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独立性培养

在农村地区的很多单亲家庭里,许多离异单亲父母亲觉得亏欠孩子,为了宽慰心灵,弥补自己的错误,往往会对自己的子女更加宠溺以及纵容,再加上不少单亲父母为了生计而转去外地工作,孩子长期会形成依赖爷爷奶奶的性格,因此,离异父母固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但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在平时生活里,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决定或者为孩子打点一切生活琐事,而是应该在一旁指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孩子遇到麻烦和困难时,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给予孩子意见,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如何去解决好问题。

(三)关注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健康教育

每一个孩子的人格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的角色应该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一般来说,缺少父亲教育的单亲孩子会形成偏向阴柔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懦弱怕事、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等。而缺失母亲教育和关爱的单亲孩子,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偏向阳刚性格,单亲孩子偏向于冷漠孤僻,所以,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格外地关注自己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弥补情感缺失,消除由于一方关爱的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要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积极性质的引导,进行人格健康教育。例如,和男孩一起生活的母亲,要多放手让孩子面对困难,多独立承担责任,让孩子形成勇敢大胆果敢的小男子汉。父母应该消除单亲家庭带来的不良环境,给予单亲孩子阳光和快乐,让单亲孩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开朗,有理想信念和抱负的大好青年。

四、结语

农村单亲家庭子女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家庭的破碎给不少孩子留下心灵伤痕,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要保障孩子的生活之外,要多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帮助孩子缓解心灵上的压力,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要关注孩子性格的健全发展,最后需要社会各界都给予帮助。

注:本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20)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广和,刘兴虎.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及辅导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19(11).

[2]董颖.浅谈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课程,2019(05).

[3]汪小岩.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決对策分析[J].科普童话,2019(03).

[4]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5]钢照日格, 段兴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综合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责编 林 娟)

作者:仲燕

第2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代欧洲一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可见,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孩子,思想行为上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今社会,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构成的特殊性,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双方离异后各自组建新的家庭,对原有子女的教育相互推卸责任,都不愿用心教育子女,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结果造成孩子心理扭曲,价值观偏废,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

2.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子女的教育,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待孩子出现问题时,已经矫正不及。

3.一方家长想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却因法律问题或者另一方的原因,导致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4.还有部分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正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家长教育方式存在的缺陷,往往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缺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

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从而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久而久之,没有了朋友圈,甚至拒绝与人接触。

逆反型。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加之受到同学的嘲笑歧视等社会因素,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在受到不公的待遇时,不能够正确的面对,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论父母教育的对错,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对抗,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

1.寻求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单亲家庭子女因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对于“笨”、“坏”等字眼特别敏感,尤其是拿他们不幸的家庭说事更是损伤他们的自尊。作为老师,不能拿他们的痛处来批评教育他们,父母的行为,不能强加到孩子身上,应当正确对待孩子,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我所教的一个男孩叫汪龙,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爸爸又经常在外做生意,顾及不到他,致使汪龙调皮散漫,放学后经常不按时回家,还和同学一起打架,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即使这样,我们的老师没有放弃他。由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是女老师,用她们的爱心、细心、耐心,开导他、关心他、教育他,对做的好的事情予以适时表扬,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在生活中也不时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渐渐地,这个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慢慢地消失了,也开始专注学习了。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因此,要特别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2.善于发现单亲孩子的优点

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只有老师用真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的学生,才能发掘到孩子的优点。

3.创设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

(1)密切关注,适时抚慰。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老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一些普通小事都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老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要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公平对待,得到尊重。因此,老师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老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笔者曾经教过的六年级的一个叫吴强的男孩,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书写一团糟,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在那段时间里,同学们不跟他玩耍,不尊重他,还经常嘲笑他。后来,笔者专程去吴强的家做了几次家访。当着吴强的面,笔者并没有批评他学习如何差、不完成作业,而是挑他的一个闪光点表扬了他,在他高兴的时候,适时地点了一下他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不合理,但却没有深挖细说、大讲道理,而是点到即止。一个学期下来,吴强的习惯越来越好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还交了一些不错的好朋友。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集体关爱也是治疗单亲孩子心理的有效手段。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活动,动员大家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相互帮扶,共同促进。

(4)传授技能,学会自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为此,老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洗衣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让孩子在独自处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5)加强建设,及时疏导。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2]《小学生心理学》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735100)

作者:罗达霄

第3篇: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被称为“单亲家庭”,这样家庭的子女被称为“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这部分子女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展现了在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后,分析了造成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同传统的观念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离异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当前单亲家庭的主要成因。第二种情况是父母一方伤亡或出走,这样的单亲家庭也比较多。第三种是子女由未婚妈妈或未婚爸爸独自抚养,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往往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这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让这部分孩子摆脱“单亲”带来的阴影,以阳光、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抱生活、健康成长。

一、当前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同小学生相比,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了不小的变化。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心理健康的孩子,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生、世界、價值观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完整的爱,在学校也少了小学老师的高度关注,同学间也不再像小学那样无话不谈,隐藏在心底的阴影会逐渐增长,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孤独抑郁,叛逆粗暴

单亲家庭中的一些孩子,由于不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双方的关爱,内心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大家面前。到了初中之后,越发显得沉默寡言,性格抑郁,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的空间内。有什么问题都自己一个人扛着,不愿意告诉父母、老师、朋友。而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许多问题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父亲或母亲因一方独自养育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叛逆、粗暴,什么事都喜欢和别人对着干,通过对抗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积攒已久的负面情绪。

2.自卑内向,自私冷漠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会经常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在诸多方面都不如别人,在做事情时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和勇气。这在缺少父爱的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家庭在父母离异后,孩子会受到父母双方或单方或亲戚的影响,认为另一方不爱自己,拒绝对方对自己的关爱和养育。甚至对人情冷暖有了更加消极的认识,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世事的艰难。在内心深处,往往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周围没有人对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时间长了,变得自私、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亲人缺乏温情。

3.心理偏差,放任对抗

一些单亲家庭,由于抚养孩子的一方经济条件不够好,迫于生活压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养家糊口上,对孩子缺少关爱和关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重大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于是放任自己的行为,和一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寻求刺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父母老师的教育时,会觉得他们是在限制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行为是在彰显自己的个性。管教严了,有时会用过激的行为来进行对抗。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的初步形成时期,非常需要父母、老师、社会进行正面的引导。但由于这三方都不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一部分单亲子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知、缺少对社会和生活的正确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会变得易躁易怒,厌学情绪严重,迟到早退,逃学旷课,逃避集体活动,不能正确接受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关爱,对同学冷淡,对父母冷漠,对老师回避。

二、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家庭完整的孩子,能接受到父母双方正常的关爱。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坚强、豁达、乐观、责任、担当,从母亲身上学到慈爱、细心、善良、坚韧、温柔。父母之爱不缺席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性格是健全的。但在单亲家庭,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抚养孩子的一方觉得孩子缺少了父爱或母爱,在心理上觉得孩子是可怜的,所以在生活、学习上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委屈。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更会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孩子,让孩子养成骄横无理、自私冷酷的性格。一种是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自己的人生是灰暗的,孩子不能再像自己这样,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于是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学习上不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必须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成长。

2.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再加上现在学校已不再是单纯教书育人的场所,许多部门打着“提高学生素养”的旗号,把许多活动都引入学校,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在紧张的教学时间里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与教学无关的各种表格、调研、活动。在这双面夹击下,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了解得不够深入。当学生出现了违纪情况时,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的处理不认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轻者表面认错、内心并没有认识到要改正自身的错误,重者产生逆反心理,将错误扩大化。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普及,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自媒体的大量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更多素不相识的人的生活状况。但在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正确的社会认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对未知的领域是好奇的,对新鲜事物总是想着去触摸、去尝试。而新鲜、刺激、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更能勾起他们的无限向往。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们会急不可待地加入这样的行列,久而久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深渊,甚至受到一些犯罪分子的引诱、逼迫,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三、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是不幸的,但不能因为爱的缺失、教育方式的不当,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增加孩子的不幸。家庭、学校、社会要携起手来,给这部分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帮助其健康成长。

1.单亲家庭要把爱与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要施予孩子正确的爱。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也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无原则的爱,往往会害了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娇而不惯,纵而有度。在思想上让孩子认识到,虽然自己的家庭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没变,只不过换个地方来表达。离异的双方尽可能地在教育子女上要做好沟通,原则要一致,不能在另一方面前贬低对方对孩子的爱。在金钱上,要控制孩子的用量,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培养孩子的攒钱意识;在学习上,要引導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孩子共同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培养孩子的自信;节假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的压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孩子聊聊学习、生活的情况,及时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在性格塑造上,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让孩子看到生活的艰难、痛苦、不幸、欺诈,让孩子逐步认识到生活的多面性、社会的复杂性。

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一旦发现孩子有早恋现象,首先要和孩子表明到了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消除孩子的羞耻感。接着可以试着从朋友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探讨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正确看待对方,而不是盲目地将优点扩大化。用这样的方式将孩子一步一步从情感的泥淖中带出来。

2.教师应该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除了父母,和孩子时间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师、同学了。甚至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比父母更了解学生。许多父母没有发现的问题,还是通过老师知道的。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难度也更大。教师要勇挑“育人”的重担,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关注。在班级建立初期,就要登记学生基本信息,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定期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进退步情况、表扬处罚情况、身体健康情况、思想动态情况。利用饭前饭后、自习课、班会课,和学生聊天、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状况。和单亲家庭子女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发现问题进行处理时,要单独进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其自尊。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双方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逐步引导其向真、向善、向好。

3.社会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应对这部分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可以成立课题,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帮助家庭、学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还要对网络进行整治,整顿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视频、信息,给孩子创建一个相对干净的成长环境。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应对这部分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正确引导;可以成立课题,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帮助家庭、学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还要对网络进行整治,整顿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视频、信息,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干净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洋,李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管理(中学版),2017(6).

[2]温莉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健康教育,2018(7).

[3]董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教育理念下义务教育阶段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Z[2019]GH211。

作者简介:赵慧琴(1974—),女,甘肃兰州人,汉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赵慧琴

第4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男女的自由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现代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闭。 单亲家庭孩子容易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2、自卑。 表现为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3、自责。 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4、焦虑。 单亲家庭子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5、抑郁。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敌对情绪很大,压抑太久,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

6、妒忌。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7。逆反。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亲子关系的失调

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2、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第一,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二,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监护者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3、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 1

围中的儿童,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孩子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4、单亲孩子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单亲子女来说,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2、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二,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班主任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

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单亲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第5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访谈

学院:法政与管理学院班级:社工071班

姓名:蔡 仲 青学号:0703022045

教师:钱 雪 飞课程:家庭社会学

一、被访家庭基本情况

小倩,女,22岁,南通人。小学未读完即辍学,社会无业人员,父母较早离异。有吸毒史,被访时正处于第三次强制戒毒期。其母王某,47岁,早年与丈夫离异,靠买菜为生享受社会低保。陈某为其男友,现年25岁,酒吧迪厅工作(不稳定)。

小倩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走上不归路的单亲家庭子女,从小父母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母亲王某也因生活所迫在关心爱护小倩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自小自由散漫的小倩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整天在社会中混荡,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心理孤僻等现象。在其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家,无所世事。并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出入于游戏机室、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在这过程中认识了现在的男友陈某,不久就与陈某同居一室。从小倩口中得知,她初次接触毒品是在其17岁时,当时他们称之位“溜冰”,也就是吸食冰毒。在戒毒所有过两次戒毒史,在接受访谈时政处于第三次强制戒毒期间。

通过我们与她的交流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开朗重感情的女子。我们曾问她有没有考虑以后换个环境去生活,也许那样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可是她说,她也曾想过可就是放不下。问她有没有怪过自己的父母,她的回答是“他们有错,我更有错”。而她的父亲从来都没有给过她应有的关爱和教导,她的母亲也是对她不闻不问。

其实归根结底,小倩的父母对她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他们没能给她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给她应有家的温暖,更没有给她应有的教育和监护。

二、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

1、沉默不语

这种类型的子女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父母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对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子女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生活不能产生信心。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孩子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孩子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这种类型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这种类型的孩子学习成绩有时会特别的有进步,但是也会突然一落千丈,这和他父母有一定的关系。

2、脆弱

这类型的子女以女孩子为主。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长而以往,这样的孩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别人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别人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孩子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

3、品德不良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孩子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 1

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很多孩子沉溺在“更精彩的世界”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父母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孩子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父母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孩子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三、如何面对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她)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孩子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对于沉默不语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 希望父母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生活。再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言语中要充满关切。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父母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

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对于脆弱的孩子,要配合父母做孩子的各方面工作,要求父母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给一定的生活开支费,让孩子承担起家庭或自己某一方面的开支之用。不当之处要予以惩罚。当然这要孩子觉得可行,并且有利可图。父母必要时候如孩子做错事等要批评孩子,不能心软。但注意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或母亲这样做是富含爱护之心的,而不是冷漠辱骂的。要让他们去尝试着做一些事,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孩子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屑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的,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于品德不良的孩子我们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对于这类的孩子我们要把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两点很难做到。有些孩子的父母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班级工作中,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孩子做教育转化工作,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敌对的态度不会出善意的结果。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公众场合,而是就老师孩子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用孩子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这样一来,孩子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孩子的活动,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孩子最近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对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孩子,最应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但是这对父母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这也是令学

校对这样的孩子教育转化工作终难以奏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给孩子好好地上法制教育课,到部队去接受严格的训练,去体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第三,在孩子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留住他们在学校。第四,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应当给予他们社会的关怀,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有偏见。要从方方面面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唯有这样像类似于小倩那样的例子才有可能不在出现„„

第6篇:初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副组长 柳巧芝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追求快乐、幸福,同时对婚姻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离婚已成为男人、女人自由的选择,离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这些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因为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还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不少发生心理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明显地显现犯罪率高现象.但是不管怎样,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受损相较于普通家庭严重是无庸质疑的,他们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敌对以及厌学等性格缺陷与不良心理,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对其身心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如不及时纠正,必将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他们的进步,我们教出的学生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生存与发展都要受到影响。在这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情感孤独压抑,性格叛逆不安

家庭出现的变故,无论是家庭成员的减少还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社会经验,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和伤害比父母更大,更重要的是孩子比大人更加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就会无法适应,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据有关调查发现,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分别高出5%和17%。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喜欢和同学交流,不善言谈,出现了矛盾后不能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内心容易变得异常敏感,甚至出现压抑、焦虑的状况,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平时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表现出某种抵触的情绪,导致不同层度的精神抑郁或行为比较暴躁。

2,自卑依恋行为特别突出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哪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为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完整的爱而产生情感缺失,进而使他们寻找情感“寄托”,获得一种“情感补偿。”这种寄托的最初阶段,通常与事物相关,例如,女孩子睡觉离不开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毛绒玩具等。对事物的精神寄托,渐渐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比如女孩寻找比自己高大、帅气的异性做自己的“偶像”和“守护者”。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情感交流,情感缺乏归属感,进而导致这种特别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依恋行为特别明显,关键时刻扮演社会角色的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避免单亲学生其他问题的产生。

3,心理抑郁,行为自私冷漠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整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缺乏原有完整的亲情之爱,对待身边的事物总是怯怯自卑,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自私冷漠,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源于他们情感的缺失。另外一方面,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脱,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者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内向的主要原因,孩子也有虚荣心,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感觉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没有自信,甚至有的孩子就会萎靡不正、破罐子破摔, 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无比冷漠,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与集体不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内向,自私冷漠的性格,进而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自私的世界,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发展下去,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4,做事没有恒心,进取心,且妒忌心强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产生消极、敌对、我行我素的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每天都郁郁寡欢,孤独郁闷,做事没有普通孩子的热情与进取之心。这种现象和孩子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密不可分。这种心理问题表现在做事的行为和态度上,在行为上缺乏沟通,与人疏远;在态度上,对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得过且过,一直希望尽快离开学校独立生活,对待生活和人生,既缺乏目标又缺乏自信,失去斗志,宁愿沉沦在现实生活中,情绪低落,缺乏进取精神。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5,逆反心较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逆反心理比较重。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加强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第7篇: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鸡冠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新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

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所任的本班级通过调查,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1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如今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此项工作放在首位。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

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崔士龙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

缺点多,就说他是坏孩子,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崔士龙的妈妈参加了,她当时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徐富和他结对子,得到了徐富妈妈的全力配合。徐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她邀请崔士龙到家里参加徐富的生日。

当崔士龙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并准备了礼物,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崔士龙的相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由于爷爷奶奶比

较溺爱孩子,所以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平时考虑多,想法单纯,没有朝气,不活泼,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内向。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因而,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教育这类学生,更应是帮助,帮助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发现进步之处,不用“笨”、“坏”、“什么东西”等字眼再次刺伤他们,多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自我观念的形成,唤醒孩子们的自尊,鼓励振作起来,自强不息。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教育单亲子女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我们虽然不能还他们一个原本幸福的家,但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用爱心与温暖铸造的“大家”,所以作为班主任除加强自身性格的修养外,还要献出特殊的爱,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单亲家庭子女就会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未来。

第8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早期干预

姓名:吴晓福、 姓名:吴晓福、张森 学校: 学校:成都市泉水路小学校 地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嘉泽路 39 号 邮编: 邮编:610081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15908115507

1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早期干预

文章摘要:众所周知,家庭变故中受害程度最大又最无辜,影响最深远的受害者是未 文章摘要 成年的孩子,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各种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多 存在人际关系障碍。主动帮助和善意引导是我们应该伸出的援手,否则将来受伤害的是更 多无辜的人,甚至上升为社会问题。 早期干预 关 键 词:单亲 社会化 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们身边出现了

其他学生慢,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的需要,在校表现常引起同 学的嘲笑及老师和家长的反感、困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感到抬不起头被 歧视、冷落,显得极脆弱不自信,充满了挫败感。如果不加于正确疏导它将 危害其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一生。 童年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潜意识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冲突将一步步妨碍正常的心理功能的发挥(如 集中注意,良好的记忆,有条理的思考,相对稳定的心情,做抉择并付之于 有效行动等)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如不能上学,不能交朋友,不能与他人 合作,造成人际关系障碍等) 。 通过调查,90%以上的单亲是因父母离异造成,众所周知在矛盾冲突不断 的离异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孩子们。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受离异影响 最直接的是亲子关系的变化,这一巨变造成的很多问题因家长的认识有限或 忽视,而学龄儿童无法宣泄和表达其痛苦,因此在学校则多表现为违纪行为, 上课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打架、懒惰、不愿意上学等。 就典型的心理问题现罗列如下:

3

典型心理 问题

产生原因及 心理机制 通过行为破坏团队的气氛,或对他 人采取攻击性行为,意图引起他人的重 视和注意。 监护人较极端的管教方式,要么长 期的冷落,要么过度的放任,缺乏必要 的管理和沟通,缺乏对欲望和潜意识的 正常表达方式。

易混淆的情况 及区别 少儿多动 症多与先天遗 传有关, 而过分 好动或攻击性 行为多在后天 形成。

干预措施 系统脱敏疗法 ——由家长和学校 配合,同伴协助, 及时发现,及时引 导或制止,并明确 其错误。 (多在低年 级适用)

好动

因受到强烈的刺激如父母的激烈争 吵、殴打、迁怒、离异,产生不安全感 导致对单亲的过度依恋。 父亲或母亲在离异后对子女的过度 恋母 (父) 保护、过度溺爱或管制,导致子女在与 单亲长期相处中, 与外界发生相对隔离, 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 惧怕与外界相处, 或惧怕失去单亲,乃至产生人际交往困 难,甚至无法正常学习。

在校表现为 厌学、 无法呆在 学校, 易被视为 懒惰、 故意违纪 等。

认知领悟疗法 ——通过沟通、分 析,让孩子明白其 行为的幼稚性,采 取措施,逐步分散 注意集中点,并适 应学习环境。 (多在 高年级适用)

多因自卑引起,不会处理或缓和在 社交恐惧 社交过程的产生的心理冲突,没有得到 (表象多 良好的引导或缺乏爱护。 为孤僻内 先天的属于抑郁质,后天成长中没 向) 有得到良好的引导, 或受到强烈刺激后, 产生的与外界交流困难。

易与自闭 相混淆。

。 社交恐惧 的动因是想社 交但处理不好, 而自闭是缺乏 社交的前提。

引导其放下自 卑感,培养社交兴 趣,培养社交中可 展示的能力,并鼓 励参与社交活动, 让他体会社交的成 功。

上课或交谈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 短,易转移,经过提醒后能集中但持续 注意力集 时间不长。 多由于潜意识的不安全感和心理冲 中困难 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的发挥或导致 社会功能受损。

易被视为 开小差, 故意不 认真学习, 受到 教训、惩罚、强 求。

采取行为训 练,逐步适应学习 环境的要求,消除 不安全感和心理冲 突。

因家长的认识水平有限, 单亲家庭学龄儿童的问题心理多表现在学校由老 师发现,其实质内心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建立上,因此需 要家庭教育同步启动,通过家校配合采取有效的行动,比如:矫正性情绪体 验,启发、鼓励、积极暗示,友好关系的体验,获得成就感等,按照接受、

4

理解、沟通、调理的步骤实施,来消除焦虑感,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泥 潭”快乐的成长。 接受: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由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苛求甚至 接受 伤害造成,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从家长自身找原因,宽容学生,接 受学生的现状。对同样经受了心灵煎熬的家长来说要从自己反省也是一个痛 定思痛的过程,不要轻言放弃,那将是一生的痛。再说接受是早期干预的前 提条件。 理解: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那么改变也需要一 理解 个“耐心的折磨”,切不可期望过高,也不要太过放松。而这个变化过程也是亲 子关系的改善、重塑过程,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假以时日。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这是早期干预的起步阶段。 沟通:改善、重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工作的重点在于身体的接触和语 沟通 言的沟通,而不是说教,甚至打骂。不管年龄长幼都需要倾诉表达和感知“被 爱” 。家长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和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来建 立沟通。家长们要把生活的艰难困苦先放在微笑背后,在孩子读书、做作业、 玩游戏时尽量多陪伴他们一会儿,有条件的和孩子一起饲养一两只小动物, 在互动过程中低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其宣泄、减压,逐步让孩子养成沟通的 习惯,为改善、重塑创造条件。沟通中逐步掌握分寸,因为是自己带大的孩子, 秉性好恶自己知道,应该不难。 调理:如果确认孩子出现了的心理问题,那么请一定要向专业人士或机 调理 构求助,心理问题还不是心理疾病,但比一般的疾病更难“治疗” ,需要使用 科学的方法为佐料,用爱心

的文火慢慢煨,方能烹出一锅美味的 “心灵鸡汤” 。 科学的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家长学校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讲座,有条件的家长

5

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有时间可以看看 CCTV—12 及各地方台的心理 讲座和案例分析。 我们不能苛求家长和老师都成为心理专家、 教育专家, 但现实给我们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逼迫我们抓紧时间尽快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实的需 要。 愿天下亲子相爱相守直到永远!愿如花的少年绽开绚烂的花朵!

参考书目: 《心理治疗的基础》钟友彬著 参考书目:

6

第9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良表现,如逃学、偷盗、剐钱、欺小凌弱、打架斗殴、外宿不归……通过家访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有的是因父母离异、判刑、死亡、失踪或寄养等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玩世不恭、品行不良的恶习,给学校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据我们去年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60人,父或母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或母违法犯罪被判刑、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学生有3人,合计103人,占全校学生的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全校单亲家庭学生的40%。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母改嫁出走,随父生活。但父与一吸毒女同居,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很少管,稍不遂意就打骂,其奶奶要想管也无能力。该生对其父行为很反感,也很抵触,混日子,对什么事抱无所谓态度。经常逃学、打架、欺负小同学,搜小同学身上的钱。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恶作剧,弄得班上不安宁,老师拿他头痛。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忍受不了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而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所以也是经常逃学,在社会上同一些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在外野歇。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父亲杀掉。还有一个学生因违反纪律,一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说他:“你再这样下去不改,将来就会像你父亲那样去劳改”。从此后,他对这老师教的课不听,作业不做,还经常逃学……。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校特组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其成员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等10人组成,聘请州教科所、市教科培训中心四位专家为顾问。

本实验课题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是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调查研究和开展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对策,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为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狠抓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课题实验。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中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都会存在一定障碍。要能正确疏导他们,减少和排除心理障碍,就得用心理教育理论来指导。

根据课题三年实施方案,我们首先对全体单亲家庭学生开展调查(走访、问卷、谈话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人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家庭是否和睦情况等)。学生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

老师的教育行为(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还是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芽你对学校有何要求等,并建立了个人实验档案。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它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也能得到爱的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题组确定具有代表性20名单亲家孩子作为实验的首批帮辅对象,由每个课题组老师交两个单亲学生朋友,并拟定帮辅计划,开展个案追踪。通过谈心、走访、娱乐、辅导、排扰解难等活动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用崇高的师爱去抚平他们心中创伤。为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这20个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于正月十四到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联谊活动。家长委员会主任、东城办事处书记来了,课题组的老师全都来了,受邀的大部分家长、学生也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了。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与结队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进行了合影留念。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他们是这样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州教科所的专家顾问还到学校为老师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还经常请市进修校的心理学教师到校作心理健康报告,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制报告,对师生启发教育大。每个课题组老师经常同帮辅对象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也愿与老师摆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中包含着老师不少心血,每个课题组老师感受深刻,写下了《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初探》、《浅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建立道德信念是单亲子女成长的一条途径》等十五篇论文,有十四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州、市、校论文奖。

通过一年来课题实验,我们有下列体会:

1、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

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去谈,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班上开展“一帮

一、一对红”活动,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还要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对于单亲学生的家庭,要不厌其烦地走访联系,宣传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家长明确父母的责任,多为孩子想想。用家长好的教育方法,典型事例,启发帮助教育不当的家长改变体罚和粗暴的方法,同学校的教育方法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他们当父母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4、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作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配合教育下,加上学生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的还多次被评为校、市级三好学生,甚至被评为市十佳少先队员,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和推广。

5、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6、从目前来看,单亲家庭子女人数成发展趋势,已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中部分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上不健康文艺作品不良影响,游戏室、录像厅、OK厅的诱惑腐蚀;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政府、对学校,对监护人都有要求,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健康成长。为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在整个社区中应由党委政府牵头,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机关、学校积极参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他们创设健康的环境,引导他们走出不幸的圈子,茁壮成长。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今后我们的课题研究,根据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实施中经验和教训,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课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尽力。

上一篇:协助村两委换届选举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