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哲学思想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 在世界园林史上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中华几千的文明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形成了其独特的环境美学,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园林是人们营造的供人游赏居住的场所, 同时也是造园者寄托感情和表现思想的载体, 具有其特殊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园林的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规律与西方园林大不相同, 其中古典园林的营造法则和对自然的崇尚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就有关中国园林造园艺术中的哲学思维展开讨论。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论流派

1、造园艺术中的儒道思想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文化流派, 二者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千百年来的主流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文化推崇积极入世,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而道家文化则强调与世无争, 自由无束的出世思想。二者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儒道文化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 对古代文人及造园家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和美学思想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上[1]。

1) “天人合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儒家文化推崇仁而有序、互敬互信、重义轻利, 提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宣扬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儒学注重个人自身的修养,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也体现出园主个人的生活态度及经世之道, 通过园林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中国古典园林, 尤其是文人的私家园林无不反映出园主人的文化素养、情感及道德秩序,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初由庄子提出, 后被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建立了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它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 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即“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 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 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 二者缺一不可。

这种观点的形成, 使古代文人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造园者专注于人工构件和自然山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将自然界的山石、湖泊、植物等元素通过掇山理水之法还原到有限的空间内,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2) “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法自然, 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以自然为准则, 遵循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美, 并不在于它的外在表象, 而恰恰在于它就是自然本身, 其所包涵的”道”与“理”正是人们所孜孜追求的法则。中国古典园林在一直模仿自然、追求自然之境, 却始终无法超越自然。这恰恰最充分地体现了道家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核, 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改变什么, 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中国文人园林造园者大多推崇清新淡泊、质朴平和的境界, 将对大自然的崇拜在人工创造的小环境中淋漓抒发,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界限, 从而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概念空间。“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表现手法发高度赞扬, 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在园林艺术中的切实表现。“师法自然”不单是在景观的形式上模仿自然, 更多的是在景观上来抒发思想, 寄情于景, 表达个人的文化追求和思想抱负。这正说明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产物[2]。

2、“天人之际”的宇宙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艺术的一种宇宙模式, 在园林上具体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作用。这种关系从中国园林最初的格局规划开始即显得非常充分。例如中国早期的园林——周文王所建的灵沼以高耸的灵台为主要景观, 其中水体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反映了上古人们对早期神灵崇拜的认识, 对其形体特点和地理特点的认识。在这种宇宙观的支配下, 园林纵向尺的高深比地域的广阔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上古时期 (秦汉) 的园林就已经开始把这种“天人之际”的哲学观表现在现实的空间环境中, 认为人文秩序与自然秩序是和谐互补而非对抗的, 也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方向的主旋律。

“天人之际”宇宙观的基点之一是宇宙的无限广大, 因此它与园林实际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而这一矛盾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在审美中体现出自己对宇宙的认识, 并使之融入整个文化体系。这也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必须通过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到突破有限实际空间的途径。为了充分实现园林景观在宇宙中的无限扩展, 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创造了诸如对景、借景、框景、引景等小中见大, 芥子纳须弥的一些列艺术手法, 将无限的宇宙天地置入于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通过这些艺术手法, 能够使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很好的集于一园, 所以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花一水等种种“小致”才能在与无限宇宙景观的融合中得到升华。

3、“中和”在造园艺术中的实现

作为一种普遍的矛盾法则, “中和”的成熟对众多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南北朝以后的文学家日精于声律的辨析, 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推向成熟;与汉代相比, 隋唐长安城实现了宏大规模与精细格局的统一。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大致与之同步。其中的空间原则由“壶中天地”进一步发展到“芥子纳须弥”, 更加强调园林的精巧, 在逐渐缩小的空间范围内平衡和完善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

着重在各园林要素 (景观、植物、水体、建筑等) 之间的微妙关系上做文章。古典园林中高度精美的“壶中”景观体系不仅仅表现在其各类景观因素单体的艺术形象上, 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将这众多因素组合成完整体系的空间结构艺术上。这也充分体现了其中包含的“中和”之美。

4、“虚实相生”

中国园林的整体空间规划和造景讲究虚实相生、疏密有致,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的处理手法是相通的。“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组重要的理论基体, 它体现在文章、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门类上, 它强调隐与显、藏与露、多与少、浓与淡的对比关系, 具有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意义。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构图的一个重要法则。中国画认为“虚”与“实”同样重要, 且“虚”有着暗示性和不尽之意, 能给作品赋予灵气, 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园林造景讲究虚实有致, 主要反映在造景元素的虚实对比和构筑物的形式设计上。利用隔断、墙体上的漏窗、洞门的形式, 采用障景、框景等手法处理, 造成视觉及心理上的虚实变化。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 还是隔景、分景, 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 丰富美的感受, 创造了艺术意境。概括说来, 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 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 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

5、借景说

中国古典园林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对景观的处理手法有借景、对景、隔景、框景、障景等。其中明代造园家计成认为“夫借景, 林园之最要者也”, 并提出了借景的五种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还提出“园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等原则。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许多借景的成功实例。例如颐和园对园外玉泉山的借景处理。玉泉山本位于颐和园外西部, 由于园内昆明湖中的长堤上绿树成荫, 遮隐了颐和园西部的园墙, 所以我们在昆明湖的东岸观看时, 只见山光水色、树影婆娑, 远山和近水、绿树交相辉映, 成功地将玉泉山纳为颐和园的一组重要景观。

二、中国园林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园林造景艺术在当今古世界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了新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也包括一些急功近利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景观设计师过多地依赖于现代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 或一味地追求利益, 而忽略了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缺少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 中国就失去了根和魂。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模仿或单纯的继承, 倘若将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强行移入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 正需要一种凝聚着现代思维、全球化、符号化的现代景观的出现。我们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融入“生态环保”、“人性化”等现代理念, 致力于现代景观的发现与传承[3]。

三、结语

园林自出现起, 就代表着人们理想的空间模式, 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探讨的艺术模式。纵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设计, 从本质而言, 探讨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古典园林所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及美学原则和它所体现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艺术追求, 是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风貌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儒家道家思想观照下的江南古典园林, 王玮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南宁530004) .

[2] 王毅, 中国园林文化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3] 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下一篇:《信托与租赁》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