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症状的呼吸衰竭患者, 在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治疗48h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或者原有肺部感染症状的患者在使用呼吸机48h后出现新的感染病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旦出现, 容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症状的反复发作, 呼吸机使用时间也会延长, 甚至有可能引发患者死亡。本文就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7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进行综合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7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44例, 女性32例;年龄26~79岁, 平均 (47.1±2.8) 岁;机械通气时间3~36d, 平均 (14.4±3.1) d。本组病例的临床疾病情况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 支气管哮喘1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 心肺复苏术5例。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为:气管切开38例, 经口气管插管38例。

1.2 方法

通过分析76例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 统计并调查患者的病原菌种类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06株病原菌, 革兰阴性菌59株 (55.7%) , 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 (24.5%) , 真菌14株 (13.2%) , 革兰阳性球菌7株 (6.6%) 。在本组病例的病原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是常见的多重耐药病菌。

本组病例在治疗中均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25例 (32.9%) ;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为13~44d, 平均 (20.4±2.8) d。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为:成功脱机59例 (77.6%) , 死亡17例 (22.4%) 。

3 讨论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1) 本组病例以中老年患者为主, 多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脑血管病、急性中毒等原发基础病, 在上述病症的临床诊治中, 经常需要采取侵入性操作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所以, 可能导致患者自身的免疫屏障受损, 并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呼吸系统中的条件致病菌也将不断增殖。 (2)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 对患者呼吸系统防御机制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 在导管的插入, 会带有外界病菌, 破坏患者口腔与咽喉部的免疫功能, 还有可能引起患者消化道分泌物反流的现象, 使感染的几率增加。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耐药细菌为主, 治疗难度大、时间长。治疗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现新的感染症状, 所以, 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3.2 预防措施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预防, 必须加强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人工气道管理, 注重管道与湿化器的消毒处理, 在保证患者下呼吸道直接开放的同时, 尽量减少患者呼吸道生理功能与屏障机制的干扰、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凝集水, 防止细菌在患者呼吸道的滋生。 (2) 治疗中, 患者需要长时间常规鼻饲, 每周更换胃管1次, 过于频繁的更换胃管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而且增加了感染率。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患者应保持45°卧床, 特别要注意鼻饲后应避免吸痰, 以免因吸痰刺激造成患者胃内容物反流。 (3) 患者应选用合适的漱口液定期进行口腔清理, 3~4次/d。根据患者口腔的pH情况, 选用2%碳酸氢钠液、2%硼酸液作为漱口液、3%双氧水作为漱口液, 减少患者口腔、咽部细菌繁殖, 避免因咽部定植菌进入下呼吸道。

4 体会

在应用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治疗时, 必须采取有效的临床预防与管理措施, 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现象。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症状的患者, 则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与临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7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本组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06株病原菌,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9株 (55.7%) , 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 (24.5%) , 真菌14株 (13.2%) , 革兰阳性球菌7株 (6.6%) 。本组病例在治疗中均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25例 (32.9%) ;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为13~44d, 平均 (20.4±2.8) d。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治疗中常见的感染症状之一, 必须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士荣, 叶正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1) :1673.

[2] 校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7, 10 (13) :1123-1125.

上一篇: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之路下一篇:社保入税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