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合同(精选2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欺诈合同1

2015年4月,朱某到公司任财务经理,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员工守则》为合同增加的内容。《员工守则》中规定:受聘员工如提供虚假证明,一经发现,公司与其劳动关系即行终止。2015年6月,公司发现朱某学历造假,并于同日向朱某发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后朱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在该案审理过程中,朱某承认他提供的学历证明系虚假证明,但认为学历证明并非其担任职务所必需,并不构成欺诈行为。公司提前解除他的劳动合同应该支付经济补偿。请问仲裁会怎么判决?

即使学历证明并非担任职务所必需,但根据朱某认可遵守的《员工守则》的规定,朱某提供伪造学历,双方劳动合同即告终止。并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据此朱某主张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仲裁应不予支持,驳回其请求。但我们应该清楚:

1.并非所有造假都是合同欺诈

欺诈的构成需要以欺诈者有告知义务为前提。用人单位的知情权范围应限制在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信息范围中(看是否为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所必需),应聘者对于用人单位超出相关信息的不当询问有权沉默。

并非所有的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都构成欺诈。在用人单位没有写明具体的招聘条件时,劳动者的简历仅仅是与实际年龄差一两岁,或者学历是专升本、已婚未婚、有无犯罪前科、家庭住址等信息虚构,都不必然视为欺诈。

2.单位可要求求职者披露必要的隐私

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有限度的。任何个人隐私都必须局限在合法的、合乎公共道德准则和社会需要的范围内。在劳动者求职或者应聘的过程中,在用人单位知情权范围之内的,即使是个人隐私,劳动者也有义务披露。比如健康状况、不良事迹记录、职业技能和职业准入资格等等。有些个人信息是与劳动合同的履行直接相关的,比如健康状况涉及工作能力、年龄涉及社会保险登记等等,都属于双方意思表示之必然内容。如果劳动者未如实披露,就可能构成重大误解,甚至构成欺诈,将影响劳动合同的效力。

不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某些隐私虽然有知情权,但没有披露权,如果泄露则侵犯劳动者隐私权。用人单位对劳动者隐私保护与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 责编/刘忠波

欺诈合同2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市场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合同欺诈的方式也“日新月异”。订单农业,作为被国际经验证明有效、并被定位为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经典模式,却成为一些违法分子进行合同欺诈的新手法。

曾几何时,“海狸鼠热”、“长毛兔热”、“芦荟热”、“食用仙人掌热”等等,都是通过农业公司与种植户或养殖户签订包销合同,即采用“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吸引了广大农户。这种模式最大的吸引力是农业公司通过提供苗种、保证回购等承诺,使种植户或养殖户误认为这是一种具备“多重保险”的经营方式,最终获得农民信任后的某些农业公司就会露出本来面目,骗取投资者的钱财。

虚假宣传、诱人上当

一些所谓的生物科技公司不惜重金在各类刊物上登广告进行宣传,广告中不乏“只要加盟,财源就会滚滚来”、“小投资,大回报”等诱人词句,目的就是诱骗投资者上当。他们利用农户对所推广的项目不熟悉、不了解的弱势,骗取投资者的钱财。如某农作物经营公司在宣传中称,新购进的国外芦荟苗、仙人掌等作物,种植简单,收益丰厚,并负责上门收购,给人们勾画出一幅快速致富的蓝图,还请来知名主持人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形象在广播、电视台进行推介宣传。北京市通州区农户王某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投资5万元承包了土地并购买了这家公司的仙人掌苗。怀揣致富梦的王某本想着把仙人掌苗培育好,等待公司上门收购,谁知当她按照公司要求把仙人掌苗培育成符合标准的仙人掌时,公司只上门收购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王某找出合同到公司理论,结果发现合同上的条款与当初公司人员的宣传、解释大相径庭,这时王某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合同有鬼、规避法律

为了骗取信任,一些公司信誓旦旦地与加工户签订回收合同,在合同中规定:加工户加工出来的产品,只能卖给本公司,不得卖给他人,一旦公司发现加工户将产品卖给他人,将依法追究加工户的责任。类似的规定让加工户们深信公司会收购他们的产品,而对公司方违约却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公司在与加工户签订的合同中,对产品的质量作了苛刻的要求,使加工户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是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公司有意设计好的骗局。为了避免被追究法律责任,一些公司潜心研究合同,如有的公司在与对方履行一年合同期满后,既不与加工户续签合同,也不与其解除合同,而是口头承诺对方“你们尽管按照去年的合同加工产品,我们还是按照原合同规定回收”。加工户在没有续签合同的情况下,继续加工产品,一旦产生纠纷而对簿公堂,加工户便会因缺乏证据而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前订单农业合同欺诈的主要特点

首先是隐蔽性强。主要表现为,从合同主体看,他们一般是经过注册的公司,持有合法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从合同交易标的看,其标的不仅没有违反国家规定,而且都是合法经营的项目,并大多包装成从国外引进的高科技项目;从整个合同条款到办公场所,也都看似正规。

其次是智能性高、手法多变。违法行为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由他们制定的合同条款设置的陷阱更加复杂、不易察觉。他们不断变换公司名称和地址,时常变化加工技术、养殖品种等内容,使本来就缺乏法律常识的农户们防不胜防。

最突出的是以广告做诱饵。目前大量的合同欺诈,多是以广告宣传为开端的,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对项目前景进行诱人的分析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预测,引诱农户上当。

因此,广大农民朋友在寻求致富之路的过程中应当加倍警惕,不要再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投资之前多了解相关信息并尽可能熟悉《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一旦发现虚假宣传的广告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合力杜绝类似的欺骗手法。

上一篇:科技推广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双电机构型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