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测量写成数学日记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数学测量写成数学日记

撰写数学日记 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指导小学生撰写数学日记,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师可通过介绍、赏析、批改三个步骤展开对学生的撰写指导;学生可通过模仿撰写、定题撰写、自由撰写三个阶段的训练提高写作质量。坚持撰写数学日记,对“学”和“教”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日记 数学素养 撰写指导

传统数学教学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何立足课堂教学,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与途径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是一线数学教师应有的教学自觉与思考。基于此背景,笔者与团队提出了以撰写数学日记来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设想,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和研究。

数学日记,即学生以文字或图文等形式记录与描述数学内容的日记。撰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感,提升数据分析与推理能力,提升应用意识。

为使研究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价值,对标数学素养,可以从教师指导和学生撰写两个层面开展实践和研究。

一、教师要用心进行指导

教师的撰写指导不仅是学生开始写作的基础,也是后期写作质量得以提高的保证。指导可以按介绍、赏析、批改三个步骤依次展开。

(一)通过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什么?小学生开始一定疑惑,干巴巴的说教显然不适合。考虑高中低学段的差异,教师可优选择不同范文,通过阅读与讲解,使学生从主题、内容、形式上对数学日记有初步的了解与感知。

1.数学日记的主题

数学日记大致分为学习类数学日记、生活类数学日记和故事类数学日记三类。从内容上看,学习类数学日记可以写学习回顾、学习反思、学习感受、学习疑惑等;生活类数学日记可以写观察到的生活中数学现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而故事类数学日记则是通过合理想象,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编写的故事中。

2.数学日记的形式

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分成文字式和图文式两类。其中图文式又可以是手抄报、电子板报、思维导图、图文漫画等。将多种形式纳入到数学日记中,使日记形式丰富多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二)通过赏析使学生深化对数学日记的认知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数学日记范文进行片段或整篇赏析,以深化学生对数学日记的认知。让学生知道优秀的数学日记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数学日记。

赏析时,要尽量做到全面与独特,比如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布局、语言的表述、逻辑的严谨、思考的深入等。使学生既能学到撰写技能,又能对数学日记有整体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批改促学生熟练撰写数学日记

学生刚开始撰写数学日记时,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即使后期有了撰写经验,学生间撰写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对数学日记作有针对性的批改和个性化指导,以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教师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思维、表述等多方面入手,做出修改和点评。当然,囿于工作量与时间的局限,教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可以就其中最突出的面进行点评。批语应具有激励性、中肯性、特色性、方向性、修正性等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好在哪里?该怎样努力才可以更好?

二、学生要认真进行写作

根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及撰写水平,撰写可以按模仿撰写、定题撰写、自由撰写三个阶段展开。

学生对数学日记有了初步认知后,组织学生仿写。这个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参照范文写出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感受、思考、收获与疑问等;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学,尝试撰写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阶段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撰写掌握基本的选题及撰写技能,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学会反思,并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联。

模仿撰写阶段能帮助学生积累初始写作经验。定题撰写则是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关注数学课堂学习,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学习的专注度。此外,通过定题撰写,可促使学生理解数学日记的撰写本质就是表述数学思考,感受到数学日记撰写素材的丰富,拓展学生的撰写视野与深度。

至于定题撰写的时间及节奏安排,可视情况把握。比如,单元知识回顾,可以课后布置;课堂教学知识点,则课前布置,以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认真听课。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轻松的写作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写作素材,供学生自主选择。

笔者曾就鸡兔同笼问题课前布置写作任务。从提交的日记看,学生听课效率很高,对鸡兔同笼的解决方法理解很透彻。不少学生沿用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法用对话形式表述思路,说理过程简洁清楚,教学效果很好。

自由撰写是数学日记实践的高阶,也是数学日记写作意识与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学生定题写作能力漸入熟练,便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或有思考有感触的内容去撰写。

三、数学日记撰写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影响

开展数学日记撰写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也改善了教师的“教”。

(一)促进了学生的“学”

1.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日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撰写过程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对数学思维的深化,某种程度又减少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信心,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

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应用等数理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数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以前课堂上学生多只习惯于表述结论,现在却很讲究思考过程的分析与辩驳。

3.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撰写数学日记,学生逐步养成了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通过定题撰写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多数学生逐步养成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改善了教师的“教”

1.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

优秀数学日记是建立在学生深刻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设计教学活动时,努力体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性、趣味性、操作性和实践性。

2.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述

如果说语文习作强调叙事描述,遣词造句,数学日记则在描述基础上,重视数学思考与方法的分析,语言上应当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数学日记的语言特点使得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写话通常是建立在说话基础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笔者经常利用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来引导学生作片段式讲说,通过学生间的讲解、讨论、辩驳、总结陈述等,来培养学生严谨、准确、简洁的表述能力。

3.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数学素养目标上的着力更多更具体。数感、建模思想、转化思想、空间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被有意地突出与深化。而观察、比较、分析、表述等数理思维的培养,更成为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细节教学努力的方向。

小学生坚持撰写数学日记,能够提升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日记撰写指导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对标数学素养,及时有效给予学生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李燕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测量

大班数学活动《测量》(王雪雪)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测量工具量某种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并且能够记录。

2、比较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同一种物体,明白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少,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多。

3、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活动准备:积木、小吸管、大吸管、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可是她不知道这块地砖有多长,小朋友可以帮助她吗?

1、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白雪公主知道地砖的长度呢?(引出测量的方法)

用什么进行测量呢?(尺子)可是老师没有尺子,只有一根吸管,你能什么好办法测量吗?

2、请幼儿自己到桌子上进行测量地砖。

3、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手按着、用指甲划一下,用笔画一下做个标记),教师边请他们讲边用正确的方法记录。

总结测量的方法:用铅笔的一头对齐黑板的一段,在尾部做好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从记号开始量,数好自己量了几下。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果是多出来一点,引导幼儿用+号表示多,-号表示少)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桌子。

1、我们已经帮白雪公主训好了地砖,现在还需要一批新的家具。她想帮小矮人们买一张桌子,可是不知道桌子的长度,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2、这次她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测量工具,我们分别用这两种不同长度的吸管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并且记录在操作纸上吧。

3、幼儿到位子上分别用两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你们用两种物品量出的桌子长度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四、活动延伸

1、请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在教室里随便的选择物品进行测量,但是要记住所测物品有几个所用的测量工具这么长。

2、出示带有刻度的尺子,引导幼儿探索尺子的用处。在数学区放置尺子,在区域活动中可以继续探索。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第4篇:大班数学:学习自然测量

大班数学: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 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 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 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第5篇: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1.知道用测量的正确方法测量桌子等物体。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比小棍子长的绳子、小木棍若干;每个幼儿一份记录表及记录用的铅笔等;教师用的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节导入引出活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教师以“买桌布”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阿姨想把我们班上的旧桌布换掉,可是她不知道要买多大的桌布,我们一起来帮阿姨量桌子买桌布吧!

2.幼儿讨论,并动手操作。

提问: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准备了小木棍,我们用它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

3.请幼儿交流方法,并上来示范操作。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

4、教师以幼儿的操作为例,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在量桌子的时候要找好起点,然后做上记号,接着移动工具,要注意头尾相连不要留空白,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最后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讲解记录表,并让幼儿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

1)教师说明填表要求:老师准备了小棍子和绳子,你们要分别用这两个工具两出桌子的长度,然后把小棍子量的次数填在小棍子的图片下方,把用绳子量的次数填在绳子的图片下面。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三)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结果,并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做出来的桌子会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我们量的桌子是一样的,只是工具不同,所以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不同的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第6篇: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第7篇:中班数学活动《一寸虫》(长度测量)

中班数学活动:《一寸虫》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长度测量,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感受测量活动的意义和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活动黑板,四种鸟的测量操作图片,可吸附在黑板上的“一寸虫”若干。

3、幼儿操作材料:四种鸟的图片若干,每人一根水彩笔,为每桌幼儿准备至少20只“一寸虫”。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

“我们刚刚量过身高体重,医务室的阿姨给老师报出的数字表示我们的身高体重,数字越大表示越高,数字越小表示越低。”

“测量是一件非常有趣和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张老师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些关于长度测量的本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教师借助PPT图片帮助幼儿认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重点理解“刻度”、“ 长度单位”等等。)

2、认识一寸虫

“今天,张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个小师傅,他也有测量长度的本领。你们看,他来了。(看PPT) ”

“他的名字叫一寸虫,他是以他身体的长度起的名字,一条一寸虫就是一寸长。”

3、绘本故事推进,幼儿尝试测量

教师讲故事,介绍知更鸟,提要求,展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尝试测量。

先量尾巴,请个别幼儿在活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小结测量长度的要领,提要求,请幼儿再次测量知更鸟全身的长度。

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从头量到尾,不能重叠,首尾相连。

最后,数一数,共同记录结果。

4、绘本故事推进,幼儿巩固测量方法

教师讲故事,认识苍鹭、巨嘴鸟和蜂鸟。

展示操作材料,提要求,引导幼儿再次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圈画出来。

拿给客人老师(或家长)进行验证,孩子给客人讲一讲,纠错,集中展示。

5、小结结束

“今天,我们跟一寸虫学到了长度测量的本领,可是一寸虫要回家了,一寸虫不在的时候,我们能用什么来代替他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引导幼儿找一找教室里还有什么能当做测量工具。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胳膊有多长……。

“让我们明天再来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测量游戏吧。”“一寸虫走了。孩子们再见~”

上一篇:区安监局局长述职报告下一篇:项目hse管理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