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测量》说课稿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课程《测量》说课稿(通用12篇)

小学课程《测量》说课稿 篇1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

1、一分钟摆多少次。

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确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研究问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

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

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

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控制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研究问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

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

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

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

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如果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改变摆长。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研究问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

①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

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小学课程《测量》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 (水平二) 行进间运球 (新授) 和辅助内容:运球接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这7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1 设计理念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自我调节”的教学理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本课的器材, 源于少年儿童常见的篮球, 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一物到底, 并根据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教材的编排。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小球类与游戏单元。是本单元“认识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的第三课时。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控球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小球类与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3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3班, 班级大部分同学喜欢小篮球活动, 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小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 学生各方面素质良好, 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男生基础较好, 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 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 同学间团结互助, 有较强的凝聚力。

4 说教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能力。

2) 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 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 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 提高学习的信心。

4) “三点式”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先准备部分“慢一点”再到新授部分“稳一点”最后拓展部分“快一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 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激发学习的兴趣。

5 说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练习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6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学习, 展现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80%的男生、70%的女生能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和手臂运球的正确动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1) 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2) 难点:运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

7 说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前将40个篮球摆成直径大约3米5个圆圈, 每圆圈8球;音响设备;球操音乐, 放松操音乐;篮球框五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三个内容:

一是课堂常规;

二是抢球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绕摆好篮球的场地慢跑热身, 当教师吹响哨声时, 所有人速度将双手压于一个篮球上。以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和分发篮球的效果;

三是热身球操。要求学生精神饱满, 步调一致, 反应迅速。基本部分也分为三个内容:

一是复习原地运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有效的复习, 我为这是环节设计了: (1) 小组内互相观察练习; (2) 抬头看教师手势练习; (3) 模仿教师运球动作练习等3种方式。

最后叫3位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 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 引起注意, 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是学习行进间运球。

学生刚接触行进间运球, 学生在持球练习时大多学生心理都是比较兴奋和冲动的, 都有拿上球就快速运球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往往是运球运得满场追球、捡球。因此课堂上新授阶段要求学生在原地运球的基础,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定要慢慢运球, 最好是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地运好球, 要控制住学生的运球速度, 以达到打好基本功的目的。

1) 向学生介绍行进间运球这项运动技术结构、在篮球运动中的处地位和重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进行完整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来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安排如下练习:

3) 集体尝试练习, 要求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行进间运球, 找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练习, 让学生进步一了解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触球点和落球点的区别, 教师提示放慢运动球速度。

5) 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老师巡视指导, 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6) 人球不同线运球练习, 通过人在线上走, 球在体侧运的练习, 加强对运球时球落地点的掌握。

学生对行进间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两个游戏让他们熟练运动技术, 让他们能进行抬头运球和运球时高低姿势的转变。通过游戏练习让他们的在行进间是把球运稳, 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把根基打得更扎实, 为下一阶段的快速运球做好准备。

7) 游戏:“同学同学几点钟?”让学生绕篮球场运球, 教师站场地中央, 提问:同学同学几点钟?并举高双手, 让学生观察手指个数。几个手指就是几点钟。

当12点钟时, 所有学生从高姿行进间运球, 变为低姿原地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克服运球时, 不能观察周围的缺点, 要求学生尽量在运球时抬头。同时进行高低姿势的转变。

8) 找朋友游戏:将男女生分成2大组, 分别在半个篮球场地内自由运球, 遇到同学时, 通过握手、击掌、交换球等方式交朋友。在限定时间内交到一个朋友加一分。掉球一次减一分。

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的效果, 进一步巩固动作技术。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游戏,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而流程3、4步小组讨论练习和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则很好得实现了本课教学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第三部分是运球接力比赛。

第一轮采用叫号出发的形式进行比赛,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尝试,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 适当调整各组实力。

第二轮采用接力比赛形式, 1号运球出发绕过标志物后运球与下一位同学击掌, 2号方可出发。

运球接力比赛这一阶段, 通过一些竞赛来加强练习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 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好行进间运球技术。

结束部分:

采用配乐模拟划船的方式, 让学生对手臂进行放松。一边放松一边总结, 达到缓慢收心, 总结评议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3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篇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让学生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测量石头、橡皮泥等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学法】:

1、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法: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合作探究 :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合作探究、实验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学准备】: 长方体容器、水、石块、橡皮泥、量杯、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师讲阿基米德测量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的故事。)

2、教师质疑: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吗?(生:想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3、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规则物体。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不规则物体,如:土豆、地瓜、石块、橡皮泥,苹果等)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设疑,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启发引导 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师:怎样知道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物体来测量它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师:在实验前,我们一起来看实验要求 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实验时: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实验感悟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进行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论依据。(3)归纳实验方法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自主概括总结测量的方法 预设:测量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测量不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或量杯)里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物体沉入水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二: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三:把物体浸入在一个长方体容器(或量杯)里,往里面倒水,物体完全浸没后,再把物体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处理:在学生所说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师: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除了以上测量方法外,你们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吗?(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对于有创意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

(4)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自己喜欢的物体的体积,那你们就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名字吧!

(学生给测量方法取名字)

师:同学们都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了不同的名字,表现的真不错。现在知道阿基米德是用什么办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学生会说出,他是利用排水法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利用排水法就知道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呢?

师:科学中介绍几种常见的物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轻重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物品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体积也不相等。这里涉及到关于物体的密度,以后学习物理知识后,你们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三、巩固应用 发展能力

1、出示“试一试”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盛满水的正方体容器,棱长为14厘米,放入一个石块后,水溢出0.5立方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测量鱼缸的容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测量不规则木块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活学活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测量一些能吸水的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使数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懂得,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有趣的测量大班综合说课稿 篇5

选择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像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另外,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

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

1、事先准备好场地。

2、笔、纸、记录表等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据幼儿爱动、爱问、好学的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体合作测量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测量电功率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篇6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安排,其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测用电器功率的方法;二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伏安法测功率,它是电学部分的一种基本测量,是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好本节课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出了铺垫。

做好伏安法测功率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使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节课是《电功率》和“伏安法”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功率的具体应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对伏安法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通过实验复习了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质。

3、对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由于本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

二、目标的分类、分层

1、目标的分类、分层

(1)知识与技能:

①、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②、加深学生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

③、巩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②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还不胜了解,做好这个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伏安法测功率,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而且伏安法测功率本身也是电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其原因是:一方面,虽然学生已学习过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且有多次实验的体验,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或者不能熟练操作;且本节课需同时使用三种仪器,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这三种仪器在以后的教学、实验及评价中经常会出现;故将其定为难点。

三、教法的设计

1、教学的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复习提问、引入、实验的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及反思。

2、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排除实验时的各种故障。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一方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出实验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使学生对伏安法测功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创设条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去切身体验伏安法测功率,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测量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的突破,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①由学生简单叙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②实验前对于学生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必要的提醒(如:电表的“+“”-”接线柱和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等);③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中出现的故障予以及时的解决。

4、STS的渗透: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只有将用电器接在额定电压下,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

5、物理实验及其它教辅手段的使用:

利用实验,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伏安法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的探究欲望。

四、学法指导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对伏安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简单的电路、连接实物,但能力仍有待提高。

2、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

由于本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会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比如:不会正确使用电表和滑动变阻器;当电路出现故障时不能正确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不能及时排除故障。

3、采取的措施:

对于实验中不能正确使用电表、滑动变阻器,事先布置学生对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复习,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对于实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故障,例如: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电表指针反向偏转等,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找出这些反常现象的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逐个排除,最终确定故障所在。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是电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实验,它涉及的器材最多、操作步骤复杂,教材中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完成的,我认为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所以在课堂上,我给予了适当的引导、启发,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给予了必要的提示,但还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高估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包括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取、数值的读出等,所以练习对电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关键。

2、对电路故障的排除,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提供可能的位置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现象排除故障,进一步加深对电路方面通路、短路和断路的体会。

3、实验时间过长以至后面的小结显得有点仓促,如:我应该将完成实验的小组将记录结果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在这一环节对于未完成实验的小组可能显得有点模棱两可。

综合实践课程说课稿 篇7

综合实践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食物的营养》课程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中的第4课《食物的营养》。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食物的营养》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等。能通过实验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常见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食物有了充分的认识,都知道饿了就要吃食物,其实就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过程,这是我们能顺利进行并完成本课知识的基础。

2、由于三年级是本期初步接触此门学科,通过实验了解食物中含有营养还有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了解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性

3、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实验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能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进行分类

3、加强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通过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并会按不同的营养分类。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多层次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开放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学手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的学习。

3、发现法:通过分组实验,讨论,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方法:本节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便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如小组合作、实验检验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方法。

2、实验探究法: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多层次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

3、质疑讨论法:如食物中含有这么多营养,我们每天只吃一种食物行吗?在学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教学程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食物的四大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了解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四大营养成分,并能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分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碘酒、白纸

2、 食物、瘦肉、熟蛋白、米饭、馒头、肥肉、花生、黄瓜、辣椒等食物

3、 实验记录表及酒精灯图

4、 按6人实验小组备齐以上仪器和食物

教学过程:

首先问话导入新课:通过统计喜欢吃的食物和情景图,引出新课,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这些食物中有什么营养的兴趣。

接着通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通过实验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活动二:能辨别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分类。

然后进行课外延伸,通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再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百变团花》美术课程说课稿 篇9

1、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资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出示板书),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定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一个统领下文的铺垫作用。

2、教学资料:

本课经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逻辑思维仍需要很多感性经验来支持;想像力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供给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加强对美术不一样种类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到达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以材料的不一样来区分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一样,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一样。使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分析、理解、评价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经过很多图片欣赏,教师正确引导,对中西作品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基础上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会用新型的美术材料来体现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打破时空,不拘一格的在美术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4、根据我对教材分析和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欣赏图片,让学生对各种美术作品的造型方式、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进行对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比较。

难点:

具体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的资料,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理解美术作品所用材料的不一样而带来的不一样画面效果。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景,我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教学,用幻灯片放映不一样种类的美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一样?”之后放映各种不一样种类的美术作品作比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所学的资料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片,在欣赏过程中,进取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课前准备—激趣导课—探究欣赏—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很多的各种不一样材质的美术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准备:收集自我喜欢的美术作品。

2、激趣导课

首先,我以问题挑战学生:

(1)你们见过哪些美术作品?

(2)他们的材质分别是什么呢?

并以展览的形式把教师和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欣赏,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后,再欣赏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图《父亲》,《人桥》“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产生好奇,感受不一样材质带来的不一样效果。

最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不一样种类的绘画工具,像国画工具、油画工具、水彩画工具以及其他种类的绘画工具给学生看。让学生能正确的确定出美术作品是用哪些绘画工具完成的。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资料。

3、探究欣赏

美术是运用必须的物质材料经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想了解它丰富多彩的资料吗?让我们一齐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我首先充当导演,让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

让学生甲指出油画《父亲》,学生乙找出油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找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楚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完成的。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课程说课稿 篇10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小学课程《测量》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page]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

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说课稿 篇12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习作复习》。下面我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是二年级写话训练的自然延伸,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开始练习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本册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把事情说清楚。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初学习作,往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抛开文章的情感不说,写作的无顺序,就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表达不通顺,缺少条理性。针对这现实情况,在这次习作复习中,我在整合本册习作要求的基础上,从写事和写景两个方面做写作顺序的具体指导,提醒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事情写得有条理。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2)让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写文章的习惯,把语句说通顺,把事情说清楚。

四、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回顾习作内容。意图:以回顾学生的习作为导入,消除学生对习作的陌生感,唤起学生习作的记忆。环节二,范例导航,呈现知识点。意图:通过一段顺序错乱的文段,师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写的重要性。环节三,出示范文,归纳写作方法。意图:通过范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按顺序写的作文方法。环节四,辨析纠错。意图:学以致用,在训练中强化按一定顺序写的习作要求。环节五,板书总结。巩固习作要点。

上一篇:输液告知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