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记:数学在生活中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日记:数学在生活中(精选12篇)

小学生日记:数学在生活中 篇1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超市的东西可真多,让我增加了不少见识,到了牛奶柜前我说:“妈妈,买箱牛奶吧?”妈妈说:“好啊,你看看这箱牛奶你和姐姐两人会不会喝过期啊?”我仔细看了下日期,原来还有8天就到期了,一箱总共是12盒。我憨笑了一下,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每人每天喝一瓶,一天就是2瓶,12÷2=6(天),8大于6所以可以喝完。”

小学生日记:数学在生活中 篇2

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1. 数学源于生活。

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 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 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2.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数据的收集, 要求学生在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 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时, 让学生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另外, 还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家中客厅的瓷砖、光碟的数量, 比一比身高、体重, 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的学生观察数学美, 如形体的美、结构的美等。

3.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 并不断地体验。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长方体模型, 要求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形状, 怎样做才美观大方。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后, 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 每个学生已有体会, 个个胸有成竹, 争先恐后的发言, 使课堂既充实又活跃。如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 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还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实践题,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 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 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 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迸发, 学生的个性需要才会得到满足, 学生的心灵才会得到解放。

二、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 玩中学。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 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 变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让学生越学越有劲, 在“玩”、“乐”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增长智慧。如在学习“百分比”的知识时, 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 分别标上1~6的数字, 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 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 学生赢;和为奇数, 教师赢。比赛结果, 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 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 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 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 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 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学生在“玩”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2. 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 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进行数学教学。因此, 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动口又动手, 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 获得发展, 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 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 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 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又如, 教学“归一”问题时, 我从生活实际入手, 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 师生模拟买卖商品, 让学生动手填写发票, 并说说填发票时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 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通过填写发票, 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做,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 服务于生话, 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3. 问中学。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掌握知识, 去实践、去观察。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使数学成为“问题”数学、“思考”数学, 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 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产生新思维, 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 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 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 而不和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 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又如, 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 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 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 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再次研究探讨, 把36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 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 在教师的点拨下, 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 用中学。

数学作为知识的组成部分, 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活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让学生帮助算一算自己的住宅楼每月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算一算自己在“小星星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如教了“比和比例”后, 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 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有人提出爬上去量;有人提议拿绳子, 先用绳子量树, 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可又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 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 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 量得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 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马上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 (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 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 算出了树高。接着, 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学生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三、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篇3

关键词:生活;数学;应用

纵观《数学课程标准》,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许多的数学知识应该以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美丽,从而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程往往是教师先给出数学问题,再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周而复始,学生成了解题工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问题来展示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数学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寻求数学教材,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1

笔者在教授“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时,充分利用教师里的资源,让学生找出丰富的图形,学生观察后很快找到了一些图形:

(1)铅笔、书本面的四条边等是线段:

(2)书本面、桌子面、黑板面、门面等是长方形:

(3)教室、粉笔盒、墨水盒等是长方体:

(4)日光灯管、暖气管等是圆柱体;

(5)篮球、足球等是球体

接着又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庭,找出熟悉的图形。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

学生1:(我的家)圆桌面是椭圆形,地球仪是球体,茶杯是圆柱体,电视屏面是长方形……

学生2:(我的卧室)床面、写字桌面、电脑屏面是长方形,墙壁灯是球体

有了这些直观的认识,就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

案例2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场,得了17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在这一轮负了2场,那么勇士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设勇士队胜了x场,那么平了(7-x)场,根据题意得3x+(7-x)=17,解得x=5,从而得出勇士队胜了5场,平了2场,这时启发:能否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学生能很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正当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接着要求到: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尝试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于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更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思考,发挥各自的想象,提出质疑或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提出的问题再多再好,如果没有合理的解答,那么留给学生的将是更多的疑惑或困惑,久而久之则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厌学,如果只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导”的作用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他们就变成了一部解题机器,而且解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解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各种转化策略,师生双方共同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科学地应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3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案》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中心对称图案,可以是校园里的建筑,可以是一些商标、店标等:既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找。也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街道,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的中心对称图案,学生在找的同时会自然地去辨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案,哪些不是中心对称图案,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心对称图案的定义与性质,也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把大家收集来的图案逐一展示,并说说它们都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在这动手与动口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真正地全员参与进来,(在经历了上面一系列的活动之后,设计图案的课程也就自然地过渡而来了,这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中心对称去设计班徽、路标等。

在教学时用生活化的数学激趣,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里的数学。

案例4 为响应“家电下乡”的惠农政策,某商场决定从厂家购进甲、乙、丙不同型号的电冰箱80台,其中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已知甲、乙、丙三种电冰箱的出厂价格分别为1200元/台、1600元/台、2000元/台。

(1)至少购进乙种电冰箱多少台?

(2)若要求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则有哪些购买方案?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找出关键句:“购进甲、乙、丙不同型号的电冰箱80台”“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甲、乙、丙三种电冰箱的出厂价格分别为1200元/台、1600元/台、2000元/台”“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根据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因为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所以不等关系式为“买甲种电冰箱的金额+买乙种电冰箱的金额+买丙种电冰箱的金额≤132000”:因为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所以不等关系式为“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根据不等关系设、列、解、答。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走进生活,关心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5学习“模拟实验”一课时,笔者先情境引入,在前几节课的实验中我们都有现成的实物作为工具,但有时身边恰好没有相应的实物,如:抽屉里有尺码相同的3双黑袜子和1双白袜子,混放在一起,在夜晚不开灯的情况下,你随意拿出2只,怎样用实验估计它们恰好是一双的可能性大小?你打算如何进行实验?如果手边没有袜子应该怎么办?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正当学生讨论高潮时,教师便问:“假设用小球模拟上面的实验,用6个黑球代替3双黑袜子。用2个白球代替1双白袜子,那么,有一次摸出了2个白球,但之后一直忘了把他们放回去,这会影响实验结果吗?如果不小心把颜色弄错了。用了2个黑球和6个白球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它既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依靠平时积累。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的形成。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感受数学的形成过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的:先让学生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这个1毫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小格,可以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小格,初步建立这样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教师用尺子量出1分硬币厚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分硬币感知它的厚度,再抽出硬币,告知这俩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然后反复多次捏住硬币—-抽出硬币让学生体验1毫米的长度,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有的说很细,有的说很薄,有的说很浅。最后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的物体,有的找出电话磁卡厚1毫米,有的说光盘厚1毫米,有的说3张扑克牌厚是1毫米。这样通过指一指、捏一捏、说一说、找一找使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概念。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2、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因此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经验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信息,另外

第2/6页

被利用的原有知识结构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被重新建构。如在学习了0~10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后出示: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一开始学生没人能回答。老师说:“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中。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学生在热烈讨论后觉得更像跷跷板。老师说:“我们就把‘=’看作跷跷板吧,那么题中不同的数看作什么?”学生:“轻重不同的人。”重量不同的人怎样坐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轻重搭配成一样?”“题中大小不同的数跟轻重不同的人一样,你们怎样搭配才能相等呢?”得到:0+9=1+8=2+7=3+6=4+5。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强,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把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学习的困难就较容易克服。教学中,让学生设想-讨论—再设想,多次反复,并体会数的大小关系,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通过教师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与掌握。因此,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

第3/6页

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方老师带了一些钱去帮同学买一套上下册的书,她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她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实践探究,发展数学能力

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学生自己去探究,就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自身的积极体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让学生大胆猜想:什么情况下商不变?甲学生说:“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不变。”乙学生猜测:“被除数和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丙学生猜想:“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师问:“能否确定?”学生普遍认为不能确定,从而很自然地想到进行验证。小组合作选择加、减、乘、除一种或两种进行研究。

学生分小组实践活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最后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教师将信将疑地反问学生:“这个结论真的成立吗?老师还是有点不相信,请你们再一次写算式验证。”其中一个学生写下(0÷0)×(1÷0)=0,教师在投影仪上反馈,让学生发表看法,马上有学生指出

第4/6页

除数不能为0,那对刚才的结论有什么建议?学生认为还要加上“0除外”。通过猜想验证不仅获得了知识规律,而且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即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到结论,为以后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方法。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语)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时,教师可以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动手实践,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挖去多少立方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体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讲座都会自己一一解决。

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

1、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学生证号码。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其中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33代表浙江省;第3、4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城市,如06表示绍兴市;第5、6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县(区),如25表示诸暨;第7-12位上的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如1966年6月1日出生的,则表示为660601;第13、14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居住地所在的派出所;最后一位表示某人的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你能学着编身份证的

第5/6页

方法,为自己学校的学生设计一份学生证。要求能从中看出该生的入学年月,出生年月日,现在就读班级,男女性别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号码的真实含义,又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创造出不同的证件号码,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2、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作文能让学生把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东西写下来,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在当升旗手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篇数学作文: 当一名合格的升旗手可真不简单,在升国旗时,国歌演奏完了,可往往国旗还没升到杆顶;或是国歌还没演奏完,国旗却早升到杆顶。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于是,我做了一次测量。学校里的旗杆约有18米高,国歌演奏的时间约是50秒,那么按照这么来算,当国歌响起时,我们的手就要开始拉绳子,一秒拉一下,每秒拉过的距离约是0.36米,这样,当国歌演奏完时,国旗也往往就到了杆顶。要让国旗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升到杆顶,我就是用了距离、时间、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测算的。

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5

面对这一变化,教师在设计一堂数学课时,更需要注重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实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热爱生活。

一、数学适应源于生活,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我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时设计了“我帮老师当参谋”一课。从情景中引出知识:老师家访去过同学们的家,你们想到老师的家去做客吗?今天我就带你们去老师家看一看。出示我家的照片及平面图,简要介绍房间布局,最近老师家准备重新装修,请你帮忙出主意。第一步,实例中掌握知识:老师家的客厅有一个大门,出示图,老师想把这个大门沿着四框钉实木条,至少要多长的实木条?老师想在门上挂一幅与门同样大的装饰画,请你计算一下应买多大的一幅画?提问:观察例题,周长与面积相同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分组讨论:周长和面积在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练习中运用知识,客厅中的数学问题:

(1)老师家的客厅长5米,宽4米,在墙角装黑色大理石地脚线,应买地脚线多少米?

(2)要在地上铺花岗岩地砖,应买多少平方米?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得出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当前住房实际,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他们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把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引导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外,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来,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来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美国第三次全国进展评估中有这样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从数学实践活动入手,拓展数学视野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并让学生辨别步测与目测的差别;让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根据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学生去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2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2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一是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从家中带着一块金属圆片走进教室,让同学们观察怎样测量这圆片的周长?这时同学们纷纷讨论,经过大家几分钟的讨论得出:

(1)在圆片上标上一点,这一点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使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周,这一点再次落在直尺上,这一点所在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2)在圆片上标上一点,使这一点与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使绳从这一点绕圆片一周,最后测量绕圆一周的绳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测量圆片的直径,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周长÷直径=圆周率。教师点拨圆周率≈3。14,也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春城小学五年级师生去动物园游玩,教师30人,学生300人。门票价格:成人每位100元,学生每位70元,团体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80元。按照这种价格,他们怎样购票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完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将不同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

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题的应用味:促进数学的交流,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三是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两步应用题之后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7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5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奶奶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奶奶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作文400字 篇6

到了电这费局,妈妈怒气冲冲地对着局长说。:“开什么玩笑?这才一个月就已经八百开外了!”那局长听后劝妈妈:“这位女士,您还是安了峰谷电。”“我才不会做亏本生意呢。”这时,我悄悄地对妈妈说妈,你给我一张纸,我来算一算。我向局长了解了情况,8:00?D21:00十三小时称为高峰期,电价为0.5583元千瓦时,21:00?D8:00称为谷时,电价为0.3383元千瓦时。

而我们家平均每时用电0.564瓦。0.564x24=13.530瓦。只要装了那峰谷器后,就如下:(1)电水器(1.5千瓦)电灯1.5千瓦都是在早上8:00之前谷时前开的都用15分钟计算:2X1.5X10X0.3583=10.794元,而之前不用峰谷计算的话:2X1.5X10X0.5283=15.849元则节约了15.849-10.794=5.055元一个月不来就是5.055X30=151.65(元)而冰箱则是24小时运转,要照原来约使用一度电算的话,电费是0.3383X11=3.7213元如用原来的话就是0.5583X11=6.1314元。6.1314?D37213=2.42(元)一个月下来就节约了2.42X30=72.6元。

我惊讶地对妈妈说出。妈妈直接拉着我的手回家,然后立即装了峰谷器。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7

一、对数学的再认识

(一)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离不开数学, 人类离开了数学就无法生存。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和数学打交道, 如打电话、购物付钱、看时间钟点。我们要去某地, 首先要确定目的地的方向和位置, 等等, 离开了数学我们将无法顺利度过每一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笔者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 体会身边的数学知识, 切实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时刻离不开它, 进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产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 数学是一种文化

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 在生活中体会教学思想。通过学习只会做一些数学习题是不够的, 同时也要学习数学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整理数学中蕴涵的宝贵财富。注意结合一定的数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教师不仅要做经师, 更重要要做人师、教书育人, 并且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 教师语言的使用、素材的选择要不断有新变化, 并与生活结合, 与时代结合

活泼生动的语言会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恰当地选择素材会让学生在心目中记忆长存。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 在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会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征, 因材施教。素材选择要适当、语言要贴切、方法要得当, 这样就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很轻松。几何中有这样的命题“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用生活中较常见的事实来说明。选择三根木棒做一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任意两根的长度之和长于第三根, 再如生活中人愿意走近道等都会使学生对该命题很好的理解。还可以画几种不同的走法, 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学生理解了甚至能举一反三地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狗见到骨头总是沿着直线方向跑去。再如:列代数式是学生学习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历入手,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日历的探究, 找出其中的规律, 从而找出列代数式的一般方法。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学生对这些生动实例的理解, 也使学生能对数学奥妙的感悟。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炼,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尽量不要超过15分钟, 让学生有充分理解和巩固的时间。

(二) 教师的教法要不断更新, 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尽量生动化

传统的教学是粉笔加黑板, 那样无法达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像, 可以用电脑演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很多需要较多语言来说明的概念、算理、公式等, 它们往往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化这些现象, 并且非常直观、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 又可以自己感悟到这些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 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个人的劳动, 它让个人的智慧集体化。教学的追求就是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数学总是计算机仿真的核心, 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 计算机对数据流程进行了缩成和可视化, 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

(三)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体会教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数学, 知道数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但是, 大部分知识都是纸上谈兵, 没有在实践中应用过, 不能真正亲身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对具体的操作也不是很熟悉, 数学的应用显得模糊不清, 不能体会学习数学的真谛。因此, 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自己亲身操作, 去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必须的, 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学的数学知识。

摘要:从数学教师的角度看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其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关键词:感悟数学,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浅议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应用

数学界权威人士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他的观点是,数学教学过程的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联系,用真实情景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最终得到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不能根据实际的生活例子给学生讲解,结果使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或者只是会简单地运算,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加以运用。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不能真正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很多小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的那样:“人们对数学过早产生枯燥和厌恶,存在神秘难懂的印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实际。”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在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计算总价总是会用到四则混合运算;大人孩子去公园游玩门票的计算也会用到数学知识,正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计算,数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生必须要掌握数学中的各个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计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情景中会用到的计算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遇到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去理解,去运用,并对其进行解答。

一、学会观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

在数学的讲授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和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相联系的,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思考。一般来说,当教师讲解比较复杂难懂的数学运算时,如果用直接简单的算术方法教给学生,通常学生得不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或者一头雾水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对其进行引用。

例如,教师在讲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小明同学去超市买东西,他给老板要10本算术本和12本写字本。老板第一次给他拿出10本算术本,第二次又拿出一捆15本的生字本,然后从中抽出3本以后再给小明。问题是:小明最后一共买了多少本子?应该怎样作答?

其中一位学生列出的式子是这样的:10+12。那么,教师就可以问,应该怎样才能算得更快更准呢?像上述小明买本子的时候,10本在加上一捆15本,就是25本,然后再减去抽回的3本,就是22本。这道题明明是加法的题,为什么还要减去3呢,教科书中所说的“如果多加了就减去,如果多减了就加上”这样的数学定理,如果让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难懂,但是当我们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进行联系时,学生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了。

正如上面所叙述的那样,如果在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拿一定的实例作为铺垫,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计算变得直观、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拉近数学计算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和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触和学习数学。因此,当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去钻研教材,尽可能多地找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比较接近的教学内容,并对他们加以调整,只有这样把它们变成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将生活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比较具体的,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目的,通常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比较抽象的计算知识,然后在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习题,有很多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现实生活中比较真实活现的教材引入到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去,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出一定的调整,有了这样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然后通过熟悉技能,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比如,当小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以后,为了加深对该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让他们算一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或者计算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以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通过这样身边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的热情就会变得高涨起来。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答有关游乐园中收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计算,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某单位组织老年人和小朋友去公园游玩,其中安排老年人是25人,小朋友150人,教师3人。售票员是这么说的:“成人门票是每个人30块钱,学生每人15块钱,如果是团体30人以上的话每人20块钱。”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集体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购票方法。不同的学生做出了不同的设计:

学生A认为全买团体票比较合适:(25+150+3)=3560(元)

学生B觉得不应该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

学生C认为应该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5+3+2)×20+(150-2)×15=2280(元)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中关于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善于观察生活,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影.浅谈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J].教研前沿,2011(8).

[2]朱金晶.浅析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3).

小学生日记:数学在生活中 篇9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可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数列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突出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首先, 我重点分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一)按揭货款中的数列问题

随着中央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购置房地产按揭货款(公积金贷款)制度的推出,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扩大了内需,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按揭货款(公积金贷款)中都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这个等额数是如何得来的,此外若干月后,还应归还银行多少本金,这些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

若贷款数额a0元,贷款月利率为p,还款方式每月等额还本付息a元.设第n月还款后的本金为an,那么有: a1=a0(1+p)-a, a2=a1(1+p)-a, a3=a2(1+p)-a,......an+1=an(1+p)-a,.........................(*)将(*)变形,得(an+1-a/p)/(an-a/p)=1+p.由此可见,{an-a/p}是一个以a1-a/p为首项,1+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日常生活中一切有关按揭货款的问题,均可根据此式计算。

(二)有关数列的其他经济应用问题

数列知识除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定做过大量的应用题吧!虽然这些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的略高于生活的问题,但他们是数学习题中最能反映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关系的一类问题。因此,解答应用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数列在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5^(1/2)-1]/2,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1-0.618)/0.618=0.618 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们首先从一个数列开始,它的前面几个数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数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特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菲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有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于菲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以只是逐渐逼近黄金分割比这个无理数。但是当我们继续计算出后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数时,就会发现相邻两数之比确实是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的。

不仅这个由1,1,2,3,5....开始的“菲波那契数”是这样,随便选两个整数,然后按照菲波那契数的规律排下去,两数间比也是会逐渐逼近黄金比的。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五角星/正五边形。五角星是非常美丽的,我国的国旗上就有五颗,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也用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正五边形对角线连满后出现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

黄金分割三角形还有一个特殊性,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用四个与其本身全等的三角形来生成与其本身相似的三角形,但黄金分割三角形是唯一一种可以用5个而不是4个与其本身全等的三角形来生成与其本身相似的三角形的三角形。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比例方法。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我国也有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我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因为它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接下来讲体系黄金律形式美法则的应用。(黄金律两点重要内容:

1、典型的美的比例;

2、由多次分割同一比值造成的重复的节奏。有比例的重复,这是对艺术形式规律最本质的概况。)

“根号2矩形”,纸的长宽比例,如果宽边为1,则长边为根号2,这个矩形使得整开纸以任何对开裁法,都能保持同一比例,大大方便了作为文化载体的纸的利用。相似的还有三合板600乘以900cm的比例,以及相关家具、建筑材料、构件具有的相似的比例。

书法中一笔三转、一波三折等要诀,三横三点、三竖的互相联系——形状、距离、长短、方向角度等的处理。书法中“二”字一长一短,“十”字竖笔被分为2∶3的两段,“口”、“田”则上宽下窄,“吕”、“炎”、“林”、“羽”则将本身是等大的两半部分分成一大一小,“品”、“森”则将本是等大的三部分写成三种大小,以上规律在行书中更为清晰。中国书法美学的规律是与黄金比原则一致的。

西文中“S”、“B”等字母及阿拉伯“3”、“8”的上下两半比例适度。拉丁文26个字母中,下行的是5个,上行8个,中行13个,所以连写数行,参差错落,比例适中,再加上大小写的比例差别,在视觉上也具有书法艺术的整体美感。

油画中的“三色法”,在一个有固定主调的色彩背景中配置三色(或三个笔触),一色是相对暖色,一色相对冷,第三色则是中性色,这个中性色绝不该是绝对值的“中间”色。中性色稍有偏向,就拉近了或拉大了对两色的色距,对两个色距比例的选择,就是色彩的优选法。

素描的虚实、明暗程度、色块面积、复线排列的交叉穿插角度等,都可发现数的比值规律的运用,不详细讲。

在生活中感受物理 篇10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3.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4.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再如下面一个例子: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水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

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臵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

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

践能力。”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篇11

【关键词】更新观念 游戏引入课堂 故事情境化 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所以,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大家都知道,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 –5x2y 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中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当前,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课程,更是作为一种基础性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说,在原始人的狩猎过程中,因需要计数产生了结绳的方式; 而在人们的穴居构造、土地丈量方面也大量的应用到了集合知识.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通过实现知识与运用的融通,从而真正达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中的目的.

二、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并需要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的内容有代数、几何、三角函数与概率等,因此,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掌握更多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中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要想真正的实现中职数学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开展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课程; 而在生活中,学生要学会将这些知识回归于实际,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就中职数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案例进行分析.

1.银行利息问题

当前,随着人们工作收入的增加以及银行整存的普遍应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银行的利息以及存取问题,鉴于此,下面将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分析银行的利息问题,从而方便我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要将3000元人民币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存入银行当中,当前,银行共有6种可供选择的利息方式: 按照短期来说,分为3个月期的年利率为3. 33% 与6个月期的年利率为3. 78% ; 而按照长期的存入来说,整年期的年利率为4. 14% ,2年期的年利率为4. 68% ,3年期与5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5. 40% 和5. 85% , 其中,利息为20% . 当我们分别按照3个月、6个月、1年、2年与3年的时期进行存入,每到到期日在对其进行转存,直到5年以后,可以按照当前银行利息的公式如下: 本息和 = 本金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 ( 1 - 税率) ,对这6种形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哪一种存取方式更加合适.

2.距离测量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建筑行业,时常需要对建筑物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或者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按照传统的测量方式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方式进行,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当建筑物间有许多障碍物,或是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 当前,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专门学习三角形的课程,因此,当两个测量点之间存在障碍物的时候,可以运用测角仪、经纬仪等工具构造一个三角形,在利用勾股定理等知识来依据已知的边长来获得相应的距离.

3.机床运行问题

在机械专业中,数学知识成为各种理论成立的有力支持.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三角函数的运用非常多,也许很多学生并不在意,但是初中与高中的数学是我们各种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内容. 例如在机械专业当中,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运用比较多,早在在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了直角坐标的相关内容,只不过当时学习的是平面上的知识,因此, 将平面直接坐标系变为空间模型的时候,也就为机械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机械机床的主要运行轨迹正是在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将机床上的某一固定点设定为坐标原点,其也被成为机床零点,因此,当机床与系统同步运行,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测量坐标.

四、加强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中职数学知识在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即将实际生活知识带入课堂当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比如说,在讲课中引入一些按揭买房、购车、房屋装修等实际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讲的案例应于教学内容相关联,防止不正确的举例方式弱化了教学的内容. 此外,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与相关规律. 可以这样说, 数学公式来源于实践活动,因此,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数学公式与理论,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尤其是现在的中职生贪玩,其学习基础不好,而且缺乏一定的想象力与实践能力,所以,为了不断开拓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或者网络来收集数学信息,从而让学生回归于生活.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乐于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需要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中职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应该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效果,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受到了中职教师的普遍应用.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本文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分析中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真正实现中职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如何促进后进生的学习下一篇: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