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每名记者都希望自己写出的新闻报道有深度、有意义, 观众看完之后回味无穷。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人云亦云, 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佳作呢?笔者认为, 采用独特的视角是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法宝”。有的记者看起来很勤奋, 但是却不出东西, 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缺乏艰苦的思想劳动, 没有选准写作视角。要写出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文章, 首先必须选择全新的切入角度, 做到人人心中有, 却是笔下无。比如写经济建设、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稿子, 一定要着眼于那种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注意的, 然而一经点破之后便会使人恍然大悟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抓住看似细微的事情, 用非常真实、亲切的细节打动受众。要想以独特的视角取胜, 还可以在身边发生的变化中截取最有特色的角度, 选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 大主题小切口深开掘, 从微观入手反映宏观问题, 抓住传神的细节, 找到最能激起感情的切入口等入手, 写出引人入胜的佳作来。

那么什么叫新闻视角呢?新闻视角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一条新闻, 可以从不同角度报道, 角度不同、挖掘的深度就不同, 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同。一个出色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新闻写作的角度,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 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 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中便已完成。优秀的记者, 往往在采访的同时, 便酝酿写作角度, 做到边采访边思考, 做到心中有数。甚至采访一结束, 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也有的在采访之后, 面对材料, 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另一类是表现的角度, 多指技巧而言, 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 往往比较具体, 但两者又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在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 当我们通过采访, 记了满满一本子材料, 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 不知从何处下笔, 苦思冥想, 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 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表达。那么,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1 关切点上找角度

写新闻报道要围绕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 找准报道的切入点, 是选择新闻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纵观这几年被评上全国好的新闻作品, 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作品提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解答了人民群众想知而未知的问题。同样道理, 文章选择人民群众最感兴趣、议论最多的事件入手, 就是能赢得受众。因此, 记者在进入采访之前, 就应该掂量脚下这块土地上, 哪个问题最为群众所关心;动笔之前, 想想哪个角度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换句话说, 怎样写才与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

2 从共鸣上找角度

这里所说的共鸣点, 是指新闻报道在情绪上、情感上拨动受众的心弦, 引起心理上的“共振”。新闻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就必须用心找到广大观众的思想“频率”, 以寻求同受众思想感情上的和谐一致, 这样则不难实现和受众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报道, 之所以能拨动观众的心弦, 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也就是因为孔繁森用自己的模范行动, 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答了在历史转型期各级领导干部应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这一重大问题, 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从而激发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3 以小见大找角度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选准一个小角度, 把事件定深写透,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一个典型的情节, 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这个细节或情节, 可能是最新点——发掘事物中的最新变动;也可能是最近点——贴近观众身边的事件。这样的东西, 播出来受众看得见、摸得着, 有血有肉, 有生活气息, 具体感人, 有说服力。广西电视台为反映改革开放的变化, 一连播出了《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用的变迁》、《行的变迁》等五篇报道, 都是从群众身边的事写起, 给人印象很深。如果只着眼于大处, 而不从小处入手, 稿子就容易流于一般化、概念化, 没有个性, 没有特点, 没有真情实感。因此, 小中见大, 不可小视。

4“人无我有”找角度

新闻界常常被同一单位邀请, 参加同一活动, 很难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文章来。但是,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在众多的记者中脱颖而出, 写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即跳出特设的框框, 去写一些“人无我有”的东西来, 永远在同中求异, 同中求新。新闻报道中的“人无我有”, 是指报道独辟蹊径, 以独取胜。即记者要独具慧眼-能见人之不能见;要独具胆识-敢言人之不敢言, 敢写那些“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题材;要独树一帜, 敢于标新立异。

5 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 包括老问题, 老典型, 老话题等。新闻记者追溯历史的脚步, 写出老典型的新意境, 自然会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大寨, 曾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 《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在《今日大寨》这篇文章中, 用犀利的笔触、深沉的目光, 即展示了大寨的变迁, 又揭示了这种变迁的内涵, 写出了老典型的新变化, 新发展, 新突破。这篇文章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以旧见新选角度, 就是记者要善于发现, 将已经过去的“旧”闻, 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 从“旧闻”中找出新闻, 巧妙地利用历史的、现实的材料, 推陈出新, 以“旧闻”作为背景, 作为铺垫, 作为反衬, 为“新闻”服务。

6 围绕特点找角度, 应该是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著名记者艾丰老师在谈采访方法时, 说到抓取特点, 就是要选有特点的事实, 访有特点的对象, 抓有特点的部分, 提有特点的问题, 挖有特点的细节。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 才是彻底地抓住了特点。只选择了有特点的事实, 不注意访问有特点的对象, 事物的特点也难以了解清楚;注意了访问的对象, 但不抓有特点的部分, 不善于提有特点的问题, 就会胡子眉毛一起抓。因此, 挖掘细节, 也就成为一个记者本领的标志之一。

摘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是每一名记者的理想, 在写作中要从细节入手, 从关切点上, 共鸣点上等方面找准新闻视角, 摆脱人云亦云的报道, 这样才能写出不落俗套的作品。

关键词:视角,角度

上一篇:浅析中职班主任的“五心”工作法下一篇:公证机构赔偿责任承担诉讼风险防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