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记者感言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报道记者感言(共12篇)

经济报道记者感言 篇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电动货车,起于垒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合力、活力、运作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任务艰巨而繁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切实筑牢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凤城街道党委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民生党建”之路。他们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集中了基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创先争优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好风凭借力。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相信凤城街道党委基层党建工作在李秋超书记的带领下能够更好地创新机制、铿锵前行。一年中有好几个节日,过节总是让人放松让人欣喜,但记者节却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记者所肩负的责任,使我在这个节日里总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转行步入记者这个行业的,也正是这一年有了记者节,所以我庆幸我和记者节一起走来,同步成长,同时,也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生活更加充实,心灵更加丰富,是记者这门职业让我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人,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品尝工作、快乐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对自己的职业满怀感激,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当记者让我感到快乐。

我一直喜欢做一些社会类新闻,捕捉生活,演绎真情,传播真、善、美,在每一期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有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的一线工人,虽然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采访,但他们那一张张因劳动而流汗的脸庞,怎么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抹去,纺织工人那专注的神情,建筑工人一身灰衣坐在工地上一起享用简单的饭菜时的那种快乐至今仍让我感动不已,那一刻,我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真美,工作真快乐!是劳动创造了人,也是劳动完善了人,而我,也正是在工作中快乐着。每每看到辛苦一番的节目通过审查并播出,我就觉得我和我的伙伴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心就感到了踏实------弹指一挥间,如水的岁月,匆匆地从我的身边悄然逝去,回首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凡风顺,也经历坎坷,但是我想,只要是真诚的付出,就一定会有真诚的回报那就是快乐,我庆幸我是一名电视人,一名记者,不管今后的道路有多崎岖,我会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乐着,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二、当记者让我善于思考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从哪里来?等新闻的记者不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正如一些前辈记者所说,造就伟大记者的条件主要源于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对问题深究的兴趣。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对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记得今年,曾接到群众举报,我县某地有一伙人在非法招生,当我们在采访时了解到对非法招生是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的,主办方敢冒险而为之,一定有其原因,采访中我们终于了解到原来是我县庞大的生源与现有的职业教育不相匹配,我想要是策划一组报道县委正着手筹备最大的职教中心的选题,不是更有说服教育意义吗?于是一组题为《职业教育路在何方》的系列报道随即通过审查并顺利播出。

三、当记者让我充满激情

在别人看来,记者是一个收入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但这只是不知内情人的看法,其实,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我们具有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更需要我们具有昂扬的精神和不灭的激情,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司空见惯,但不可以无动于衷,应该说,记者心灵的琴弦是最容易拨动的,我并不是说记者去感情用事,而是当面对新闻事件时,记者应该迅速反应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体现良好的职业状态,刚入这行的时候,无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坐在电脑旁制作节目,一切都觉得是那样的新奇和神圣。而当这些成为工作的常态之后,怎样依然保持激情呢?动力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记者这份职业的头冠罩在头上的时候,不得不让自己激情常在!我总觉得做一名记者如果不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总觉得心里缺少点什么?所以我每当缺少选题或出外采访归来时,我总喜欢关注一些新闻之外的新闻,如地方政府提出争创全省水产基地后,我们积极策划了一组各地在水产方面的成功做法及新举措,正是有了这份激情才使新闻部保证了足够的新闻量。

四、当记者让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记者是一种辛苦的行业,要做称职的记者付出的要比同龄人多得多。同龄人打牌,上网,聊天,看长篇电视剧时,我大多在采访、拍摄、写稿,废纸娄里的纸堆成小山,频繁接触键盘的手腕得了疲劳症,每逢节假日,别人都和亲属、朋友一起团聚、游玩。而唯独我们仍坚守在一线,为了新闻而奔波。亲属朋友都不理解,说怎么就你最忙?我知道这是大家在心疼我,劝我不要这么辛苦,可压力和责任迫使我不能停下来,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我们生活特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当火海逼近的时候我们要迎面而上,当洪水肆虐的时候,我们要向前披波,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

付出便有收获。现在每个月我的稿件数量在部室居于前列,每个月都有稿件被评为月度好新闻,每当此时,心里就升起了一股别样的幸福感。新闻工作就像是登山,只要你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眼前总会有一个又一个艰险的山峰等着你去征服,我会一如既往,超越自我,去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篇二:记者感言

一年中有好几个节日,过节总是让人放松让人欣喜,但记者节却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记者所肩负的责任,使我在这个节日里总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转行步入记者这个行业的,也正是这一年有了记者节,所以我庆幸我和记者节一起走来,同步成长,同时,也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生活更加充实,心灵更加丰富,是记者这门职业让我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人,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品尝工作、快乐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对自己的职业满怀感激,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当记者让我感到快乐。

我一直喜欢做一些社会类新闻,捕捉生活,演绎真情,传播真、善、美,在每一期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有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的一线工人,虽然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采访,但他们那一张张因劳动而流汗的脸庞,怎么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抹去,纺织工人那专注的神情,建筑工人一身灰衣坐在工地上一起享用简单的饭菜时的那种快乐至今仍让我感动不已,那一刻,我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真美,工作真快乐!是劳动创造了人,也是劳动完善了人,而我,也正是在工作中快乐着。每每看到辛苦一番的节目通过审查并播出,我就觉得我和我的伙伴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心就感到了踏实------弹指一挥间,如水的岁月,匆匆地从我的身边悄然逝去,回首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凡风顺,也经历坎坷,但是我想,只要是真诚的付出,就一定会有真诚的回报那就是快乐,我庆幸我是一名电视人,一名记者,不管今后的道路有多崎岖,我会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乐着,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二、当记者让我善于思考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从哪里来?等新闻的记者不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正如一些前辈记者所说,造就伟大记者的条件主要源于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对问题深究的兴趣。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对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记得今年,曾接到群众举报,我县某地有一伙人在非法招生,当我们在采访时了解到对非法招生是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的,主办方敢冒险而为之,一定有其原因,采访中我们终于了解到原来是我县庞大的生源与现有的职业教育不相匹配,我想要是策划一组报道县委正着手筹备最大的职教中心的选题,不是更有说服教育意义吗?于是一组题为《职业教育路在何方》的系列报道随即通过审查并顺利播出。

三、当记者让我充满激情

在别人看来,记者是一个收入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但这只是不知内情人的看法,其实,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我们具有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更需要我们具有昂扬的精神和不灭的激情,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司空见惯,但不可以无动于衷,应该说,记者心灵的琴弦是最容易拨动的,我并不是说记者去感情用事,而是当面对新闻事件时,记者应该迅速反应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体现良好的职业状态,刚入这行的时候,无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坐在电脑旁制作节目,一切都觉得是那样的新奇和神圣。而当这些成为工作的常态之后,怎样依然保持激情呢?动力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记者这份职业的头冠罩在头上的时候,不得不让自己激情常在!我总觉得做一名记者如果不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总觉得心里缺少点什么?所以我每当缺少选题或出外采访归来时,我总喜欢关注一些新闻之外的新闻,如地方政府提出争创全省水产基地后,我们积极策划了一组各地在水产方面的成功做法及新举措,正是有了这份激情才使新闻部保证了足够的新闻量。

四、当记者让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记者是一种辛苦的行业,要做称职的记者付出的要比同龄人多得多。同龄人打牌,上网,聊天,看长篇电视剧时,我大多在采访、拍摄、写稿,废纸娄里的纸堆成小山,频繁接触键盘的手腕得了疲劳症,每逢节假日,别人都和亲属、朋友一起团聚、游玩。而唯独我们仍坚守在一线,为了新闻而奔波。亲属朋友都不理解,说怎么就你最忙?我知道这是大家在心疼我,劝我不要这么辛苦,可压力和责任迫使我不能停下来,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我们生活特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当火海逼近的时候我们要迎面而上,当洪水肆虐的时候,我们要向前披波,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

付出便有收获。现在每个月我的稿件数量在部室居于前列,每个月都有稿件被评为月度好新闻,每当此时,心里就升起了一股别样的幸福感。新闻工作就像是登山,只要你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眼前总会有一个又一个艰险的山峰等着你去征服,我会一如既往,超越自我,去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篇三:记者感言

参加泰山晨刊小记者活动一年了,每一次现场采访,每一次听课培训,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提高、一次进步。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刊登在晨刊上,心中就是增添一份自豪。

通过参加活动,我开阔了视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通过参加活动,我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交到了许多朋友;通过参加活动,我学会了思考,经常试着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通过参加活动,我的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参加活动,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因为采访前要查阅资料,采访后要尽快把稿件赶写出来。

经济报道记者感言 篇2

出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 主镜要直针访谈播调对和查新连出闻线镜事报记件道, 者等”如;, 另主日一要常种面消是对息“报人道采访物、记讨的则是第一种类型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本文所要探即“现场报道者□出镜记者报道的实质是主持人出出镜镜记记者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的柳杨%是主持传播。人传播, 可以这样因为从行为上来看说, 出镜记者传播就, 现的传播行为出镜记者传。播同时有着, 出镜记者是一种主持人传播特点场就在于出镜记者是一种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升华。其升华点集合信息采, 报我们传统的主持人是一个单纯的集与信息报道同步进行的传播者, 信而道息处。对传播者来讲报道者, 这就是出, 出镜记者是绝佳镜记者的独特之

的新闻“眼”。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就是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 作为电视新

闻“眼”的出镜记者, 是新闻现场直接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叙述者。而在地市级的电视媒体当中, 实现记者在现场与电视节目直播互动的并不多, 普遍采用的是在新闻报道当中出镜解说, 这样当然没有现场直播效果强烈, 但依然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眼睛”。

对受众来讲, 出镜记者是“我在现场”的一只眼。记者不仅仅是为传播者出镜, 更是为受众出镜, 它成为广大受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讲, 出镜记者和观众更是实现了最原始的人际传播状态。而这种最符合人性的传播方式使出镜记者的感受及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 出镜记者的感受和表达将决定着受众的感受和表达。

对出镜记者的要求

要有新闻判断能力。新闻判断能力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对于一个出镜记者, 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以及镜头感这些外在因素虽然重要, 但是新闻判断能力却是一位出镜记者重要的必备的素质之一。这关系到应对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的能力。1997年香港回归, 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 一位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 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 发了感慨, 做了评论, 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谁也没有料到, 记者的话音刚落, 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 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 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这次总算对付过去了。但不可思议的是, 片刻之后, 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噩梦还没有结束, 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 这一次该记者被彻底击垮了。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 自己揣摩了。

要打动观众。每一位记者的报道方式可能各具特色, 但是最根本的是要打动观众。这里边又分为几种形式:首先是通过内容打动观众, 这种形式经常在突发性事件报道当中出现。例如在一次采访过程中, 笔者遇到一辆装满冰箱的汽车, 在环城路上发生自燃, 笔者从到达现场开始, 就采用出镜报道形式, 在灭火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现场解说,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跟随着镜头往下看。其次是通过形式的更新打动观众。在以往的现场报道中, 记者经常是站在一个固定位置, 为大家进行解说。而有一些记者就采用了不同的形式, 央视一位体育记者在达喀尔拉力赛的现场报道当中, 坐在地上, 拿着一张图表, 讲目前的方位。这让观众看着很舒服, 也很有新意。而行走出镜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因为有移动画面, 看着有变化也就不枯燥了。笔者曾经就小区供暖问题进行报道, 在暖气供应之后, 来到小区某位住户家中, 对房间温度、舒适度等进行出镜报道, 从客厅的温度计到卧室的温度计, 以实际的指数向观众加以说明, 真实感强, 同时画面不枯燥, 还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采访提问的语言要讲究艺术性。现场报道中, 出镜记者不仅会在镜头前进行播报, 还可能会采访相关人士。虽然以前可能和采访对象进行过沟通,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 也要特别注意几点:首先, 采访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最常见的问题是问采访对象“感觉怎么样”, 要么对采访对象说“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其次, 要尽量减少无效提问。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沟通可以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让被采访对象减少紧张感。但如果真是到了镜头前, 除非特别必要的情况下, 不要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过多的无效对话, 尽快切入主题。笔者在一次采访中采访行路难的问题, 当问到一位骑车的市民时, 一句问话“你怎么推着车子走”就引起了她的共鸣, 将她的感受完完全全地说了出来, 话语非常朴实, 让人感到特别真实。

强调记者在现场的直接感受。“5·12”汶川地震, 出镜记者在现场的报道,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是突发事件, 所以记者临场发挥的成分非常大, 对于话题的操控能力、临时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而张泉灵在这次采访中一枝独秀, 重点就是她把自己的感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播给了大家。例如《张泉灵徒步9小时回到都江堰大本营》都是耳闻目睹的亲身见证, 在讲述道路艰难的同时, 更多的是告诉大家不知道的背后细节, 张泉灵在帐篷前的解说是:“我一定得告诉你们当地的民风有多淳朴!必需的!在漩口镇, 老百姓24小时守候在黑漆漆的道路两边, 为的是给前来救灾的部队送热水、送吃的。可是你必须知道, 从今天早上开始, 漩口镇因为和外界极难沟通, 粮食极度紧缺。就这样, 他们仍然把青菜、粮食留给了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敏锐的观察、细节的力量、画龙点睛的点评都给现场报道增添了很强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 传播者要深刻意识到出镜记者在事件现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出镜记者这一利器做好事件的现场报道, 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的媒介特性赢得更多的受众, 争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论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 篇3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要恰到好处

记者出镜尽管有种种优势,但运用起来则要恰到好处,因为它并非是万能的,更没必要用到那些不适合于记者出镜作报道的新闻中。所以,记者要出好镜,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三思而行”。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性新闻更适合出镜,而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如公告性新闻)就不太适合出镜。但这并非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从记者出镜特点出发,那些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和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特别适宜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也常以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的形式来增强现场感、可视性。

选择适当的时机出镜。许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错过机会。所以记者来到现场,要把握好时机出镜,使自己出镜报道的解说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同样,在出镜提问采访时,也需要记者善于看准时机进行采访。

选择合适的场所出镜。人总是离不开环境的。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活动,也总得在一定的场所进行。选择怎样的场所,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出镜的效果。如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出镜,比较合适的场所选择,应当考虑的是:能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并能否与报道的声音搭配,千万不可出现声音与背景画面两张皮现象。如果记者是在访问中出镜,选择比较合适的场所应当考虑到:能否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能否录到清晰自然并能显示访问对象的身份或工作特点的音响、画面等。总之,合适的出镜访问场所,要根据具体的访问对象,访问内容和实际条件来决定。

目前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

尽管记者出镜的作用和优势十分突出,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重视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新闻现场报道还处于探索阶段,电视屏幕上的现场口头报道主要是預知性的,突发事件比较少,确实存在不少令观众不满意的地方。如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举动、呆板的表情以及一口让人听不清的话语,不仅削弱了新闻作品的可看性,甚至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影响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宣传效果。在实践中,有些现场报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形式单一、重复。有些记者本身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含义,只是出于形势的需要,为了出镜而出镜,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一开头介绍,然后就从画面中消失了,这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的脉络,引导观众看,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充其量是起到了报幕员的作用,而这对于新闻报道是没有意义的。

内容肤浅。在有些节目中,做现场报道的记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在某一具体的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说话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是泛泛带大家走一圈,观众看到的东西还是镜头里明摆着的。前面我们谈到,好的口头报道是要经过精心准备的,虽然有些新闻来不及准备很长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报道提纲,选准点位,在什么地方出镜,在这里要说什么,不要全靠现场发挥,没有准备是不会有高水平的发挥的。

角色错位。记者出镜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仅此而已。但在一些新闻节目中,我们曾经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有的记者在采访罪犯或违法违纪人员时,有如审讯,提问时口气强硬,这与记者的形象极不相称。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不是求教于他人而后明,俨然法庭法官。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首先是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

同时,由于电视新闻的现场纪实性,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采访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这是出镜记者尤其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在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地“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成熟的表现。

以上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目前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大量的出镜记者无法为自己的角色找到准确的定位,因此自身的努力就变得无的放矢。

(作者单位:鹤壁电视台)

记者节感言 篇4

这是几名普通新闻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坚持。让我们并肩前行!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十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职责。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没有把这句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都市新闻人就就应这样,笃信成功的喜悦来自艰辛的采写编,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无聊的文字游戏。党给了我们使命,不是让我们接到一个热线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带着发稿任务满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让我们居高临下地大喊一通,乱批一顿。为了固守职责,我们务必始终持续冷静、平和与辩证,走进都市生活,体察社会现象,倾听市民声音,继而概括又生动地聚焦我们生活着的都市,让相关部门、相关人甚至感兴趣的相关群体,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XX

在新闻这个行业中干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觉得我始终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遗漏或疏忽造成大错,以至于晚上做梦都被吓醒。做什么事情必须得做足功课,不然我会个性不自信,怕别人小看我,更怕读者觉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写的稿件是浪费时间。

———兰XX

匆忙中,一天又结束了。放下手中的笔,细细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记者生涯,赋予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尽职守、是非分明的品德,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会儿,我想说,将荣光与豪情稍稍收起,让我们肩负职责,从容前行!

———裴XX

记者是现实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者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忠实的记录刻录成一段真实的印记。记者就应是现实主义者,以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己任;记者也就应是理想主义者,总要想像着让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们的社会更礼貌、更进步。记者这个职业永远是一种人生状态,你务必在一种状态下,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下,在跑步的状态下做这样一份工作。

———关X

记者节感言路上 篇5

今天是第1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13年4月19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平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之于记者,这已足够!

优秀小记者获奖感言 篇6

颁奖仪式开始了,先颁优秀教师奖,紧接着就要给我们颁奖了,我急忙竖起耳朵听自己的名字,结果听了半天还没听到,我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忽然,主持人说:“请综合能力排名前20名的小记者上台,他们是: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王佳昕……”当我听到我的名字时,一下激动得差点儿一蹦三尺高,在台上领奖时,我的心里想:感谢德州晚报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成为了一个光荣的小记者,并对记者这个行业增加了了解,知道做一个记者有多么的辛苦。谢谢德州晚报,也谢谢德州晚报的各位老师,有了你们我才会有今天的收获!在此说一声:“老师,谢谢你们!”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篇7

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 成熟, 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控制与把握自身的情感?如何做到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舆论?这些, 是特别值得新闻从业者深思和总结的课题。

一、灾难报道的特点与难点

1.最大特点是残酷

灾难的残酷不仅仅是物质上显而易见的破坏与损失, 它还包括灾难面前人性的软弱、利益的冲突, 包括恐惧、逃避, 以及可能出现的渎职、腐败。因为这些非善因素的存在, 使得灾难更为狰狞可怕。

2.禁止过分渲染

通过媒体, 一味地渲染灾难的血腥、恐怖以及人性的软弱, 会直接导致对社会不满的各种声音的爆发, 不利于国家安定, 是处理灾难报道时尤其应当重视的禁忌。

3.感性与理性的权衡

对于这些非血腥的残酷, 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回避?从情感上而言, 人们需要爱的温暖驱走巨大灾难所带来的彻骨之寒,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媒体不约而同选择报道救援者的英勇、被救者的坚强, 而回避那些求生者的恐惧及救援不力的一个原因。甚至, 有意回避一些灾难的反思。对于合格的成熟的记者而言, 如何权衡感性与理性是在处理灾难报道时的真正棘手之处。

基于灾难报道的特殊性以及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工作者应慎而又慎地报道灾难事件, 一方面是向所有关心关注灾难的受众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另一方面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及时传播信息, 合理引导舆论。

二、灾难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一) 角色特征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有高度的使命感, 很强的责任心。记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挖掘者。记者有十足的好奇心, 渴望了解世界的新变动。记者是一部百科全书, 有着最广博的知识。……这种种的比喻, 实际上都是人们对于记者的角色期待, 同时也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出自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不同认识。综合考查记者的角色特征, 大概包括几个方面:新闻记录者、新闻传播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既要求新闻记者一方面能够真实客观及时地传播信息, 又要合理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 维护社会和国家整体的稳定团结。

(二) 角色定位

在灾难报道中, 记者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复杂。作为报道者,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把记录现场、调查情况、传播信息作为首要职责, 及时向公众告知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作为灾难的体验者, 记者与普通人无异:一方面会经历灾难的折磨与内心的恐惧, 另一方面, 也应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帮助其他受灾民众脱离危险。然而记者不只是报道者、灾难的经历者与体验者, 同时还承担着提示、预警的重要责任。普利策有句名言对记者“报警员”角色定位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告。”在灾难面前, 记者有机会、有条件、有责任最先了解事实, 就应该及时、客观、全面地把灾难发生的时间、原因、伤亡人数等等告知公众, 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舆论监督虽然不能直接对监督对象采取措施, 但是它能够向社会和决策者发出警告。很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已经说明灾难新闻记者的报警工作的重要性。因此, 记者要尤其注意灾难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充分发挥第四权力的作用, 做一个称职的“瞭望者”。

(三) 记者的报道义务

1. 安抚受众心灵

灾难无情, 人有情。灾难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 往往最能体现出美好的人性和世间真挚的感情。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各地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感动人心的故事, 记者理应将其挖掘出来, 与百姓分享。报道勇于救援的事件, 关注灾难背后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唤醒全世界对于人性的思考, 鼓舞灾民士气, 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2. 提供决策依据

记者通过对灾情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可以获得大量真实可信的数据及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 在灾难发生时, 受灾群众的心理脆弱, 各种传言极容易滋生和传播, 这个时候, 及时准确的信息能迅速稳定人心, 群众在这个时候最希望听到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另一方面, 政府的调查研究机构获得信息的来源相对固定, 新闻记者可以发挥点多面广、机动灵活等特征, 通过丰富的报道帮助政府部门完善信息, 成为指导救灾的可靠助手。

3. 承担社会责任

经济报道记者感言 篇8

《中国基层超生迷雾》《五台山调查》两组本刊独家策划被多家网站转载,其中有新浪、搜狐、中国社科院网站、国际在线、北方网……《刘胡兰故乡政府一“骗农坑农事件”纪实》的报道更是引来网上热评如潮,电话、信件纷纷载着读者们的热切关注飞往编辑部……

我们的职责在于以客观的视角去报道事实,以正义之心去解读世间百态,读者的关注对于我们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在新浪网上,每篇报道均有网友留言评说计生政策、讲述自己家乡的计生现状、发表关于五台山申遗的见解……有网友对于《刘胡兰故乡政府一“骗农坑农事件”纪实》报道中政府骗农坑农的行为十分愤慨,评论说,“政府在规范企业的行为时,应首先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个有良知的政府”,一位浙江网友更是喊出了民众的心声:“维护民权,审计县腐!”

渐渐增多的注视目光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自身之于社会和民众的意义。我们将会以加倍的努力来为这份饱含希望的杂志增添新的光彩。

“最佳记者”荣誉称号获得者感言 篇9

能获得最佳记者这个荣誉称号,我非常感激《就业引航》报编辑部主管谭锐锋师兄,因为是他把我领入门的。当我还在编辑部工作时,他就给予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在碧桂园专场招聘会的采访与广州睿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赖总的专访,不仅让我在规划大学生涯中获得启示,更使我真正体会到如何充当一名合格的见习记者。在成立记者站时,他非常尊重我的意愿,把我推荐到记者站锻炼,这让我遇上了另外一个特别想感谢的人——协会副会长兼记者站站长喻敏。在跟随她采访张富良院长时,我明显看到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因此当时我就狠下决心,一定要完善自己的工作,学到更多的技能,努力赶上她的步伐,最终让我获得了这分奖项,因此,我学得抓住机遇,锻炼自己,设定目标,完善自己十会重要。

在这一学期的记者工作中,特别是在1208校园招聘会工作中,让我非常地体会到以下几点:1、准备充足;2、分工合作;3、积极主动;4、反应敏捷;5、捉住机遇。这些都是趋向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其实像我们这种业校园记者,采访之前的准备会很重要。就像我们的站长喻敏所说:我们的工作闲的时候就很闲,忙的时候就特别忙。的确,当采访逼近,前期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

因此,在1208校园招聘会工作中,我们是在采访前就准备了相当的相关问题,这无疑为我们的工作保障了一定的质量。第二,由于招聘会的工作是分组进行的,同事间合作性就很重要了,这次与合作的是一位新同事,因此我们并未形成一定的.默契,并且由于这前未接触此类工作,她会在工作程序上有点儿生疏。这时候就不能只顾着表现自己,因为只有笔录,采访两方面的工作协调好,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你必须告诉她还有哪些重点词名未记录,也必须让她告诉你在采访中还有哪些没做好的,这样的工作才会使大家一起进步,因此我十分感谢当天与我合的梁静同学,给予了我进步的机会。第三,反应敏捷,这点我觉得特别是表现在临场发挥上。就好比在招聘会中采访佛山南海谢也大局钢构有限公司时遇到情况,当时我在询问他们的负责人是否有意向与我们进行校企合作,负责人反问我校企合作是怎样进行的,由于自己未对校企合作进行了解,只能回答:你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为您们输送怎样的人才,具体的我们会请学院相关领导跟你谈。

虽然后来觉得这样的回答不太好,但也为自己没有场而捏把汗。这就让我更体会到准备要充分的重要性。至于积极主与捉住机遇,这已经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了。

能在1208校园招聘会总结交流会上受到表彰,真的令我十分开心,心情激动的同时更给了我鼓励。

经济报道记者感言 篇10

推进自主创新,需要阳光环境

王孝忠代表:民营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拼杀,有“招”才会胜出、才能生存。对民营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是最有效、也是最厉害的“招”。民营企业怎样才能激发出最强大的自主创新的活力?在我看来,营造一个阳光健康的环境最重要。这个阳光健康的环境有两个层面,从企业内部来说,民营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为创新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从企业外部来说,各级政府应当营造更为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

我所在的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参与了“神五”、“神六”研制建设试验的协作配套工作,以往在这个领域,我们国家因为技术欠缺只能受制于人,现在依托自主创新,我们这家民营企业不仅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技术,而且产品还出口到一些发达国家。两种角色的转换靠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才!现在我市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怎样才能留住人、用好人?使企业具有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的活力?这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的市人大代表,我希望我市的民营企业家们能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康、阳光的用人机制,为他们个人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民营企业走上更宽更广的发展道路。

民营企业要和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决高低,面临很多挑战,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最大的担心不是在创新水平的竞争上,而是担心没有一个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所以希望政府切实转变职能,不断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为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更为适合的环境氛围。

本刊记者与经济犯罪女囚面对面 篇11

一边是女囚;

同是人妻、人母、人女,

推心置腹,双泪长流……

这是真实的记录,

这是心灵的交流;

我们特别制作,想给您和您的亲人——

送上这盒特制的清凉油。

我是会计,我能一口报出自己的犯罪成本。

我犯罪的直接成本50万

她很文静,戴一副眼镜,一身不合体的囚服,没有遮住经年积累的知识分子的气质。

在座谈会上,她坦陈:我是会计,我能一口报出自己的犯罪成本。

会下,她极诚恳地向记者道出了内心的愧疚。

我今年48岁,进来的时候45岁。

说起我的犯罪,我现在真是悔青了肠子。我在单位里工作了近20年,一直从事财务工作。我为人低调,嘴紧,深得领导信任。单位有个小金库,一直由我一人保管。十几年了,也没人查小金库的账,单位领导最多也就让我把报表给他看看。时间长了,我动起了念头:把本金转出去存,再转回,利息不入账,存在了另外的存折上。几年下来,利息达到了22万多元。这事,我一个人悄悄做了,没有告诉丈夫,存折也没有拿回家,放在单位,就和小金库的账本放在一起。

三年前的一天,检察院的人突然来到我面前,要我立即打开保险柜。我一听,头嗡地一下炸开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我完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让我当场打开保险柜,而我那存折和账本都放在保险柜里。这是天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监狱里,我常常想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被捉之前,我曾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只要有一点风声,我就先把存折从保险柜里取出来,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而在平时,保险柜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你问我为什么要伸手?主要是没有人监督,十几年了,都是这样,不捞白不捞;还有就是,眼看着有钱人家把小孩送出国深造,心里很羡慕,想弄点钱,准备给孩子出国留学用,或为孩子买房用。结果,偷鸡不成,蚀了米。为此,我退出全部赃款,被判8年刑。

我是会计,入狱后,我经常为自己的出事计算成本。我是45岁出事的,如果不出事,我应该到55岁退休,工资至少有25万元;如果不出事,我退休后的养老金至少有25万元。如此算来,我犯罪的直接成本是50万元。如果早算这笔账,我想我是不会出事的。唉,迟了,一切都迟了……

她神情黯淡地低下了头。

我安慰她:你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听说你儿子和老伴经常来看你。

这是一个理智的女囚。她擦了擦眼泪,露出一丝笑容,说:我感到欣慰的是,家庭没有抛弃我。老伴表示,他要拿出养老金的一半给我养老。儿子也没有嫌弃我,经常来这里看我。

情绪低落——犯了金融诈骗罪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38岁的女囚,罪名为金融诈骗,刑期为9年。

她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犯罪原因——

我和丈夫是大学同学,我家在城市,他家在农村,毕业后他随我来到了我家所在的城市工作,我在银行,他则在一家事业单位。刚来到这座城市,他人生地不熟,有些不适应,我尽量照顾他的情绪,多陪他,多帮他;孩子出生后,我的精力就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我忽视了,他根本就没有走出异地不适应的情绪低谷。这是我在这里待了三年经过痛苦的反思才明白的道理。当时,我不理解,觉得自己挺委屈,甚至委屈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那时,他整天闷闷不乐,对我竖挑鼻子,横挑眼的。我这人生性活泼,在单位挺受重视,参加省里的歌手比赛,不到三年就被提拔当上了信贷科主任。由于自己挺顺,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的不顺心境,他愈是郁闷,我愈是感到他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以为是我被提拔他没能提拔而使他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主任职务,心甘情愿地退回到职员的位置。我想,只要留住了他的感情,保住了家,我什么都愿意付出。可是,就在我做完这一切之后,发现他还是那样,我绝望了。于是,我不愿再呆在压抑的家中,经常跟客户们一起吃饭唱歌,借酒消愁。就在这时,我出事了。

一个个体老板,经常到我们营业部存款,混熟了,他就经常请我们出去吃饭、唱歌。有一次,他找到我,说是一个朋友愿意把自己存在我们营业部的35万元借给他做生意,让我帮忙提出来,平一下账,他给我好处费。我是学财务的,知道这是金融诈骗行为。但由于心情不好,对生活失去信心,就想找点事毁毁自己;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个老板借钱周转,过一段时间肯定就能还上,不会有什么事。

谁知那个老板生意做砸了,钱一分也没有还上,眼看事情很快就要暴露,无奈之下,我把这事告诉了丈夫,丈夫一听先是傻了,听我说完事情原委,他竟伤心地哭了。他拼命地找人借钱,想还上这笔款子,不让我出事。可我们还了二十多万,还有十多万元实在是无力偿还。事发后,我被判了9年。

现在,我已进来四年了,丈夫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我。看来他是真心爱我的。我已减刑一年,还可减刑,我想争取早日回去和丈夫团聚。

记者和这位女囚讨论:

◆ 从你这段人生经历中,你总结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女人,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走上犯罪道路的。在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就是因为情绪低落,才不管不顾干下了这等傻事,犯下了罪行。

◆ 你认为丈夫不爱你是怎么回事?

那是一种误会。其实他是很爱我的。我把他的情绪低落误认为是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认为他不爱我了。我虽然具有大学文凭,但在这方面我不懂,我不知道体贴他,我不知道关心他,我没有走进他的心灵。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人生代价。

◆ 是啊,你的经历告诉人们——爱一个人需要智慧,搞好一个家更需要智慧。文凭代替不了智慧,智慧需要不断学习。

纤弱的盗窃女囚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囚服没能遮住她的美丽,压抑没能遮住她的聪慧。

她在监狱自学法律,现已通过四门自考课目。

她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材料员,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一家很好的单位工作(怕给丈夫抹黑,她不愿说出丈夫的具体单位),孩子5岁,聪明可爱。她是团伙犯罪的成员,同案四人,盗卖钢材。她得赃款11 万,获刑4年。

谈及自己的犯罪经历,她泪流满面,后悔不已。

——真后悔呀,自己竟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深刻反省,是侥幸和随大流心理害了自己。想想自己真蠢:我和丈夫收入都不低,两边老人都有养老金,我们有房,什么都不缺。我要那钱干什么呀?真是鬼迷心窍,贪便宜,别人一拉就跟着跑。世上没有后悔药啊,要有,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哭泣)我孩子还小,不知道妈妈犯罪是什么概念,家里人哄她,说妈妈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她长大了,同学知道了,她小小年纪就因妈妈低人一等,这会成为我永远的心痛!我这个做母亲的不能给孩子带来荣耀,却让她小小年纪蒙受耻辱!一想到这些,我就不能饶恕自己!我对不起孩子,对不起丈夫,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公婆!(失声痛哭)

我进来两年了,开始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在管教干部的开导下,我想通了,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报名参加大学自学考试,现已通过了四门。

所幸丈夫对我很好,至今没有离婚的意思;公婆也没有嫌弃我,他们帮着我们带孩子,让我们渡过难关。我在监狱里抓紧时间学习,提高素质,避免与丈夫拉开距离,出去好找份工作!

贪污挪用公款判刑15年

她,37岁,因贪污挪用公款判刑15年,已服刑8年。她曾经是一个出版单位下属分支机构的会计,在面对我时,外表活泼开朗的她显得有些局促。她红着脸小声地说:“以前都是出版系统的,看到你们来,我很不好意思。”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放下包袱,和我说起了自己的犯罪经历。

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丈夫就是我的初恋,我们的婚姻生活轻松而浪漫,在爱的小巢里,我过得无忧无虑。单位里,由于公婆是出版系统的老职工,因此我深得领导和同事的照顾,人际关系也处得相当融洽。

在这样一帆风顺的环境中我一路走来,可能太没有压力,也太没有戒备了,所以当领导让我做一些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账目的时候,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照做了,在我看来,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一次,领导拿了大量的票据来充账,办公室的老会计担心地说:“咱们这么做是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万一……”我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什么原则不原则,反正是领导让做的,咱们就照做呗。有什么好怕的?”当时在我看来,老会计的谨慎只是多余。

直到1997年,一个周末的下午,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把我请去协助调查。潜意识里,我感觉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检察院查出的问题账目,几乎全都是我经办的,想到领导和另外一位会计年事已高,我平静地承担了一切。在裁定书下达之前,传来了领导和老会计在被审查的过程中相继病逝的消息,我的心情很复杂,仍然没有做任何申辩。

就这样,1998年,我来到这里服刑。这期间,因为表现突出,我已经获得一次减刑。对于未来,我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也有了具体的设想。可是对于自己的婚姻,我却有些无奈,丈夫已经快一年没来看过我了。“我出去以后他会跟我离婚吧!这么多年了,我也不能再要求他什么……像我们这样,离婚太普遍了,都是意料之中的……”

主持艺术对记者直播报道的借鉴 篇12

主持人应具备的条件

主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负责掌握或处理”。主持艺术应该是主持人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体验,运用特定的有声语言和方式,为保证节目的顺利完成,对节目进行控制的创造性活动。由于主持艺术具有的传播性,为保障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传达准确和完整,进行主持艺术的人,即主持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广播电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语音对全社会来讲,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传播作用。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在越来越多的参与报道的过程中,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标准也是不容打折的。

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主要的工作手段。因此,具备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清晰的口齿包括发音器官的健康、正常和有效,如唇、舌、齿等运用的灵活、有力;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到位、正确;发音咬字不含混、不脱漏、不吃字等。圆润的嗓音,包括音质悦耳且有一定的明亮度和声音弹性,有较自如的气息状态,包括声音不干、不涩、不沙、不哑、不噪、不弱等要求。虽然记者没必要达到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但是语音准确、声音明亮清楚是进行报道时必要的条件。

较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应具备透过文字语言表面感悟文字语言深层意韵的能力,对所播和所说的内容都应做到有感而发,声情并茂地表达,使朗读、朗诵、评述、主持都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言之有序、言之有色、言之有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记者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直播报道时,才能有话说、会说话、说好话。

较敏锐的思维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并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语言,构成腹稿提纲,并状态自如地加以表达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改编文字稿件并用口语加以生动表达的能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强行记忆的能力等。在直播报道时,这也是记者应具备的因素。

主持艺术和记者的关系

主持人和记者,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基础:他们的工作都要运用有声语言传承信息,都要直接或间接面对受众,都要想方设法地把信息顺利传递给受众等。但是由于分工性质不同,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以完成信息采集为己任,很容易忽视如何更好地让受众接受这一过程,从而造成了记者对于表达过程的疏忽。如果在直播报道中恰当地运用主持艺术,就会懂得如何从受众容易接受的角度来传递新闻信息,懂得如何引导受众融入到其所进行的报道中来,能够创造一种人性化、随和、平等的氛围。声情并茂的主持人能够使观众不走神,是因为他们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和情趣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直播报道中的记者同样也需要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传递的新闻信息上来,并且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记者语音不标准、表达意思不清等导致信息的衰减。

白岩松和水均益都是记者出身的主持人,虽然他们缺乏正规“学院派”主持人的经历,但是在报道中对于主持艺术的掌握和运用却不逊于学院派主持人。由于记者是直面新闻事发现场,拥有直观现场感,在表达起来更容易有感而发,进入新闻本身。在报道的同时加入主持艺术技巧可以使直播报道“更上一层楼”。

主持艺术对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借鉴

利用节目主持中相关的科学发声技巧、语言表达技巧和肢体语言表达技巧等相关的主持艺术,减少直播报道中的自我偏差,提高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受众的关注性,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掌握主持艺术中的声音运用的技巧可以增加声音的美感和舒适感。在发音上,要做到字正腔圆,悦耳动听。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受众明白易懂。所谓腔圆,就是要求声音清亮圆滑,流利自然。在发声上,充分利用口腔共鸣。口腔共鸣可使声音明亮结实,字音圆润清晰。口腔是人们自身天然的共鸣器官。要懂得口腔开度和共鸣之间的关系,注意保持口腔上下自如开合的状态。发声时,要使口腔呈前后均衡打开状态,克服平常口腔前部打得非常开,口腔后部合拢的不良习惯,共鸣腔体的共鸣效果才能得以体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口腔的共鸣,还可以使记者的声音集中和洪亮。同时在直播报道中,注意在发声起音前和落音后,保持半打哈欠状的口型,一方面可以减少语音过渡的时间,减少扑话筒现象,提高发声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收音太早引起语音的错误。

其次,掌握节目主持艺术中自主性陈述的口语表达方式。这样有利于记者对采记报道内容的熟悉,使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如果直播过程中报道内容依托提纲稿件,会造成生搬硬套书面用语,缺乏交流感。为此在直播报道中,记者应该进行口语表达方式的转换。倪萍在主持综艺大观时曾经接到这样的串联词:“邻居是什么?是相互帮助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他求援的伙伴,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友情,是你生活中相互给予的人们。”她进行了口语化的自主性陈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邻居是什么?是你正在炒菜时,发现酱油瓶子是空的,于是你就敲门要点酱油的那家儿;是你出差了可以让他帮你看看门锁是否被人撬开的那家人;是你家房子冒烟了能第一个去打119的那些人……”把典雅的文学语言或书面用语,注入自己的理解,让其口语化、通俗化,这样才能被受众接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在直播报道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多用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同音异义词。如“切忌”和“切记”,“全部”和“全不”等。多用响亮词、双音词,少用简称, 追求生动、形象, 避免重复等语言表达, 增强直播报道语言的魅力, 从而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语言运用方式不仅能让人懂, 并且让人懂得容易、透彻;不仅懂了而已, 并且发生兴趣, 愿意听 (看) ;不仅使人听进去了, 而且让人信服、感动, 产生共鸣, 乐于接受;同时, 使用的语言又很经济, 表达很敏捷, 不笨重, 不迟滞, 这样运用语言才是高效率的。

第四, 记者运用主持艺术中的态势语。充分利用眼神、表情语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 使表达更丰富, 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光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通道。在直播报道中, 为了增加与受众的交流, 在言语过程中以眼神, 或提示重点, 或唤起关注, 或溢出赞许, 或传达欣慰, 或表示愤怒, 或提醒注意等都是辅助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注意摄像机镜头部位时, 要像目光要集中在对方的双眼和嘴部这个三角区移动一样。在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结合紧密程度上, 面部表情处于首要位置。运用表情语时, 要把积极的状态体现在脸上, 用微微上提的唇角吐露出微笑的表情, 这也是提高记者亲和力的重要方法。站立时, 脊柱要正直并保持头肩胯的平稳, 双目平视, 下颚微收, 两肩放松, 胸部略挺, 腰板挺直, 小腹微收, 两脚水平分开, 身体重心或在两脚中间, 或略有前后移动。

最后, 在直播报道中, 坦率和善、真诚质朴的情感化的语言是缩短与受众心理距离的最佳途径。要始终用一颗真诚坦荡的心对待每一个受众, 诚于中必形于外, 慧于中必秀于形, 同时可以使受众感之切, 受之深。

参考文献

[1].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妈妈的花园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学习心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