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程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工程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2016年9月9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业务培训班在京结业,此次培训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员讲授了事故调查处理有关知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在出席结业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为遏制重特大事故提供了有效抓手。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事故原因分析深度不够、调查办案人员能力不强、舆情应对处置不当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本期《劳动保护》杂志“特别关注”栏目将从政府、专家、企业等角度,介绍事故调查处理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编辑 赵 原

本文在介绍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的过程中,对调查工作的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提供借鉴。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是指政府(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依法依规,按照一定的程序,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查清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并提出责任追究处理建议和整改措施的执法行为。事故调查处理采取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行政调查与技术调查相结合、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协调的工作机制。

此外,通过对事故的调查,科学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发生的教训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修改完善,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

事故调查处理主要分为准备阶段、调查取证阶段、分析阶段、处理阶段共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

事故初核和立案调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相关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详细了解事故时间、事故单位基本情况、事故经过和人员伤亡情况、抢险救援情况等有关情况。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定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建议人民政府立案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的主体: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事故调查处理的主体。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也可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牵头组织调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往往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以及立项、选址、建设、运营等诸多环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适用但不仅限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还包括相关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从执法主体资格上决定了事故调查应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基于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成立调查组

1.调查组组成

根据《条例》的规定,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实行组长负责制。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基于此,立案调查成立事故调查组应当由相应的人民政府正式行文,而不应该由(牵头)部门或安委会(办公室)发文。调查组其他成员,在组长统一组织下,分工协作,有所侧重,一般为: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收集整理涉及相关行业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事故相关单位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取证;提出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处理建议。根据需要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建议。

(纪检)监察机关主要负责调查与事故有关的(党员干部)监察对象的(党纪)行政责任,并提出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党员干部)监察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建议;对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履行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将依职权做出的相关处理意见及时通报事故调查牵头部门;如有异议,可在调查组内沟通协商,意见仍不一致,报派出调查组的人民政府裁定。

公安机关主要负责维护事故现场秩序,配合其他工作组对事故相关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调查取证;对涉嫌犯罪人员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及时与事故调查组有关工作组沟通调查情况,就案件查办情况及时书面通报调查组其他工作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工会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有权对侵害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事故单位和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提出吸取事故教训、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同时,作为非政府序列的机构,对事故涉及的相关监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调查。

人民检察院与事故调查组联合调查,负责对与事故有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与处理。应当建立健全完善与调查组的密切配合、联系协作的协调机制。

事故调查遵循回避原则,涉及到调查组组成部门负责管理(监管)行业时,应当由与之无关的其他部门或由第三方部门来调查,如工会调查安监等。

2.制定调查方案

事故调查组应当依照规定的调查组职责,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根据调查工作需要,调查组可下设综合组、技术组、管理组、责任追究组、应急评估组等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调查组组长指定。工作组本着“协调合作、分工负责”的原则,在调查组组长统一调度指挥下,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调查工作。调查组应建立定期碰头机制,各工作组及时汇报调查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事故调查组经批准成立后,应召开事故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包括:宣布政府立案调查和成立事故调查组的决定;通报事故基本情况;宣布调查初步方案,明确调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调查工作要求和纪律等。

调查取证阶段

现场勘查

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应及时开展现场勘查,每次勘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勘查前,应向当事人或目击者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情况;然后巡视现场,确定现场勘查的范围和勘察顺序;提取事故现场存留的有关痕迹和物证,提取前、后都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绘制包括事故现场示意图、剖面图、工序(工艺)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有关事故图。现场勘查完毕后,提交《现场勘查报告》,载明事故现场勘查人员、勘查时间、勘查路线,客观描述事故地点基本情况和与事故相关的情况,认定事故类别,附有相应的事故图纸、照片等。参与现场勘查的人员应当在“勘查报告”上签名和日期。现场拍摄的照片应当注明拍摄参数、拍摄者和拍摄日期。

物证提取:现场勘查人员应当及时提取现场物体及相关痕迹,封存与事故有关的物件、图纸等,提取前后都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所提取的物证样品,要及时编号并注明提取部位和名称,以免混淆。对于需要取证但不便于提取的物品,应当在拍照或录像后交由物品持有人保管(与现场勘查同时进行)。

收集资料

根据《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调查开展时,应收集事故发生单位、事故涉及相关单位(部门)及有关人民政府与事故有关的相关资料。

事故相关单位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含出资人等情况)、相关证照、安全生产责任制、人员资格(质)证书以及生产作业和设备运行、检修维护记录等;事故涉及相关单位(技术服务机构)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含出资人等情况)、部门组织架构、工作职责或服务范围、证照和相关资质,以及与事故单位相关的设计、图审、评价、咨询等及其相应合同和参与人员的情况;有关人民政府(部门)的资料主要包括主要职责(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领导班子分工和历史沿革,履行工作职责的文件、文书、记录等情况,有关内设机构职责分工和人员岗位职责等。

收集的资料一般不予退还,请提供单位自留底稿。提供复印件的,需单位主要负责人核对无误并签署“与原件核对一致”,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多于1页的需加盖骑缝章。

证人证言:根据事故调查了解的初步情况,确定和落实调查的对象、问题和询问顺序。针对不同的询问对象确定询问内容和方式,制定询问提纲。询问工作结束后,应整理所有的询问笔录,并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询问。

注意,询问笔录须经被询问人仔细阅读并认可笔录与其陈述内容一致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末页结束处顶格签署“以上记录共*页,我已看过,与我说的一致”等字样(首尾压指印),并签署姓名和日期。笔录制作完成,被问询人应在姓名、询问时间、被询问人签名(日期)、压页等处均按压指印。询问人员、翻译人员、记录人员、其他在场人员也要在相应位置签名(询问现场签)。

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设备、仪器、致害物等现场提取物需要进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样品的采集可由事故调查组组织,也可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测检验、技术鉴定机构承担取样工作。

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复杂的事故现场,还需要组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专家“技术分析报告”。技术组对专家技术分析报告进行质证和把关,技术分析报告应符合客观因果关系,引用标准规范适当。如某起地铁施工坍塌事故的“技术分析报告”大量描述与坍塌关系不大的换刀工艺,结论是“换刀工艺符合相关规定”;而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地压监测和防范措施等,只用了“工序交叉作业,监测孔遭到破坏”简单带过,未作详细论述,明显有袒护事故发生单位嫌疑。

评估损失

《条例》规定事故调查组需要查明事故人员伤亡情况并核实、计算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是指因事故造成作业人员或其他人员伤残、死亡、下落不明等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由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事故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三大部分组成。

需要对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应出具《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委托书》,提出委托的项目、要求和被委托单位。承担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并且与事故各方无利害关系。

应急处置评估

事故发生单位和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机构应当分别总结事故处置工作,向事故调查组提交总结报告。事故调查组应急处置评估组根据调查需要,可以采取听取汇报、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询问人员、专家论证等方式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提出评估意见。

证据审查和补强证据

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始终贯彻依法行政理念,严格把握证据标准,提高证据审查能力,把“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要求贯穿于办案始终,以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决不能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处理意见。

事实不清:违法违规事实清楚是事故调查并实施处理的基本要求。违法违规事实不清楚的,应当进一步调查取证,不得据此提出有关单位、个人的处理意见。只有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违法事实,才能提出对有关单位、个人的处理意见。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是提出处理意见的基础。违法事实的认定和描述,必须紧扣有关规定,且在笔录、书证等的表述中保持一致性。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调查人员应当注意在各类证据中体现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程度和后果等要素。

证据缺乏证明力:能够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并不意味着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所有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才能具有证明力,不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就会影响证据的证明力。

1.证据的客观性

是指证据本身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而不是一面之词,更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推理的,这一特征要求承办人员调查收集证据时必须客观、全面,既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更要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切忌先入为主,把处理当目的,只收集不利于当事人的证据。调查终结,承办人员要认真判断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证据所反映的事实情况是否合情合理,证据所表明的事物联系是否顺理成章,而重点查明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或所证明的内容是否与事实情况相一致。

2.证据的关联性

是指证据必须与事故事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它反映了证据的内容与事故的事实存在着无可替代、无可脱离的直接或间接的特殊联系。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二是各个证据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重点审查证据与事故事实之间、证据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矛盾。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去看待审查证据,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的判断。

3.证据的合法性

是指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证据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首先,要看收集证据的程序是否合法。证据的收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直接影响着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和证据的证明力。其次,审查判断证据是否具备法定形式,手续是否完备,这一点尤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审查证据过程中发现某一证据由于其存在证据资格或证据形式上的某些瑕疵或弱点,不能单独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能够进行补强的,应当及时补充补强证据。补强证据指可以采纳的、与案件事实相关联的、符合法定程序的,用以增强或肯定待证证据证明力的证据。事故调查中,尤其不能单凭主观证据(问询笔录)定案,主观证据须经客观证据补强并与客观证据相互印证,才能具有法定的证明力。

分析阶段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析事故原因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与事故发生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原因,包括物(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直接原因产生或赖以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教育、管理和身体、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原因。

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及时提出,调查组组长应当予以认真组织研究,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技术组织、机构或者专家进一步分析、论证。

事故定性

在调查确定事故经过、事故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分清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事故外,具有可预见性、能预防的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责任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结合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事故责任加以分析判断,确定事故责任者。根据事故造成的后果,履行职责及认识、态度等情况,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事故责任按照责任主体的不同,一般划分为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又分为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分析事故责任时,应结合事故责任者的动机和情节(主观故意、轻信或侥幸可以避免而放任、应当预见而未预见、不可预见性、无能力等)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综合判断。

确定事故责任必须依法依规(纪)。做到错误事实清楚明晰,证据确凿充分,违反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规范条文具体,并与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因果(直接或间接)或连带关系。责任者的动机和情节作为追究责任轻重的重要依据之一。

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党纪政纪责任、应当给予的其他处理四方面。根据《刑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和《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和(党内)规章,提出事故责任追究建议。责任追究要依法、依规、依纪追究,平等追究和严格追究。

事故调查过程中需要对有关责任人采取刑事立案侦查措施时,需特别注意“行刑衔接”的问题。

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2001〕310号令,以下简称“310号令”)和《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1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是“行刑衔接”的一般性规定,主要适用于行政执法机关(单独,无司法机关参与)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情况,要求移送的材料包括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等5项材料,调查报告提交和批复距离案件发生时间较长(法定75日),现场证据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清理),由于刑事调查采用更为严谨的证据规则,行政移送的证据可能不能通过刑事证据审查,导致刑事难以立案。

而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条例》规定了公安机关作为调查组“常委级”成员参与事故调查工作,是对生产安全事故查处中“行刑衔接”的特别性规定。在同等位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前提下,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一般法)的适用原则,故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应按照《条例》执行。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鉴于公安机关对《条例》和专业技术问题的把握难度,《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又作了补救性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此条款规定的实质是“事中的线索移交”,至少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强调的是“调查过程中发现”移交的“事中移交”,而非310号令或16号文规定的“事后移送”;第二,事故调查组名义移交,而不是调查(或牵头调查的)部门移交,经调查组组长签字,不需要部门行文;第三,“应当及时”,确保移交的时效性,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立案侦办;第四,移送的材料只是调查过程中取得的“有关材料”(线索),而不是310号令或16号文中的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等5项材料。

综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执行《条例》规定,实行事故调查中的“事中线索移交”,而非310号令或16号文规定批复结案后的“事后案件移送”。具体移交手续,可由调查组组长与司法机关根据需要协商确定。

防范和整改措施

调查组应当在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基础上,针对事故责任单位(包括监督管理机关、技术服务机构等)和人员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事故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

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深入剖析存在的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明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方法和途径。尤其对事故调查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漏洞、缺陷或空白的,要提出相应的补充完善、修改和建立健全建议。

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现场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后,调查组应当在查明原因、界定责任的基础上,由综合组根据技术组、管理组、应急救援评估组、责任追究组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或意见,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初稿。管理组、技术组(含专家组等)、应急救援评估组应当提交相应的本组成员签名的工作组报告,同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起草需要,每组指定两名熟悉本组调查工作并参加本组报告起草的人员,参与事故调查报告起草及补充调查取证工作。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直接原因、事故间接原因,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情况,事故责任主体和运营情况,有关责任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规范等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意见,事故主要教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事故调查报告起草中应当注意或审查:事故原因应经得住专家推敲和历史检验;对错误事实描述客观,证据充分确凿;对事故责任定性准确,逻辑严谨;调查组成员签名规范;书证物证齐全,编号归档目次分明;文书、询问笔录制作规范;报告引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法文规范;事故调查处理时限规范。

审议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后,事故调查组组长应及时组织召开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主要从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认定、整改措施建议等几方面讨论和审议事故调查报告初稿。发现存在问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调查,修改完善充实事故调查报告。审议通过的事故调查报告需经调查组全体人员签字确认(有不同意见可一并签注,但必须签名)。

处理阶段

调查报告提交与批复

事故调查组审议通过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以事故调查组名义(或由牵头组织调查的部门)向派出事故调查组的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后,事故调查即告结束。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调查报告公布

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作出批复后,应当利用政府网站(或者由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在部门网站)等主流媒体,及时向社会全文公布事故调查报告(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注意加强解读,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事故警示教育作用。

档案管理

事故查处工作全部结束后,由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负责按一卷一档的原则,将调查报告(含工作组报告)、技术鉴定报告、各类请示、批复文件等相关证据材料,处理落实材料,相关执法文书等整理归档。相关物证,视需要妥善存放一定期限。

评估核查

事故调查报告批复结案后1年,由负责事故调查的地方人民政府或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会同监察、工会、检察等有关部门,对事故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开展评估核查工作。评估核查结果需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报告。

(作者乔树清,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司副司长。)

编辑 赵 原

作者:乔树清

第2篇: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电力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控制、减轻和消除电力安全事故损害,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电力安全事故,是指电力生產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正常供应的事故(包括热电厂发生的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事故)。

第三条 根据电力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程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本条例附表列示。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部分项目需要调整的,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由独立的或者通过单一输电线路与外省连接的省级电网供电的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以及由单一输电线路或者单一变电站供电的其他设区的市、县级市,其电网减供负荷或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条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的各项制度,组织或者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组织、协调、参与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 电力企业、电力用户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电力安全管理规定,落实事故预防措施,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的规定配置自备应急电源,并加强安全使用管理。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告事故情况,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减轻事故损害。电力企业应当尽快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置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电力调度机构值班人员或者本企业现场负责人报告。有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一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本企业负责人报告。本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设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以下称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热电厂事故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还应当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涉及水电厂(站)大坝安全的,还应当同时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报告。

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不得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情况。

第九条 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向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报告;事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应当同时通报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

第十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以及事故发生单位;

(二)已知的电力设备、设施损坏情况,停运的发电(供热)机组数量、电网减供负荷或者发电厂减少出力的数值、停电(停热)范围;

(三)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四)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电网运行方式、发电机组运行状况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工作日志、工作票、操作票等相关材料,及时保存故障录波图、电力调度数据、发电机组运行数据和输变电设备运行数据等相关资料,并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将相关材料、资料移交事故调查组。

因抢救人员或者采取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等紧急措施,需要改变事故现场、移动电力设备的,应当作出标记、绘制现场简图,妥善保存重要痕迹、物证,并作出书面记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

第三章 事故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编制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应急处置的各项措施,以及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应急保障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事故应急预案。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指导电力企业加强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故范围,防止发生电网系统性崩溃和瓦解;事故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立即采取停运发电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等紧急处置措施。

事故造成电力设备、设施损坏的,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

第十五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电力调度机构可以发布开启或者关停发电机组、调整发电机组有功和无功负荷、调整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供电调度计划等电力调度命令,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应当执行。

事故可能导致破坏电力系统稳定和电网大面积停电的,电力调度机构有权决定采取拉限负荷、解列电网、解列发电机组等必要措施。

第十六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尽快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防止各种次生灾害的发生。

第十七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开展下列应急处置工作:

(一)加强对停电地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点单位的安全保卫,防范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二)及时排除因停电发生的各种险情;

(三)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困人员的,及时组织实施救治、转移、安置工作;

(四)加强停电地区道路交通指

挥和疏导,做好铁路、民航运输以及通信保障工作;

(五)组织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用,保证电网恢复运行所需物资和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供给。

第十八条 事故造成重要电力用户供电中断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迅速启动自备应急电源;启动自备应急电源无效的,电网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援。

事故造成地铁、机场、高层建筑、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停电的,应当迅速启用应急照明,组织人员有序疏散。

第十九条 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应当优先保证重要电厂厂用电源、重要输变电设备、电力主干网架的恢复,优先恢复重要电力用户、重要城市、重点地区的电力供应。

第二十条 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或者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事故影响范围、处置工作进度、预计恢复供电时间等信息。

第四章 事故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组织事故调查组对较大事故进行调查。

未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一般事故,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派人组成;有关人员涉嫌失职、渎职或者涉嫌犯罪的,应当邀请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根据事故调查工作的需要,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调查。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指定。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事故调查,并在下列期限内向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0日。

(二)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期限为45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45日。

事故调查期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和事故发生经过;

(二)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事故对电网运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影响情况;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四)事故应急处置和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的情况;

(五)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和技术分析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字。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报告报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同意,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的一般事故,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报经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同意。

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电力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二十八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_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二十九条 电力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规定受到撤职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的,自受处分之日或者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三十三条 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发生本条例规定的事故,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依照本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与依照《生產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不相同的,按事故等级较高者确定事故等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构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重大事故或者特别重大事故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

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发电设备或者输变电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未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电力正常供应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组成事故调查组对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未作规定的,适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核电厂核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依照《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栏责任编辑 王金伟]

第3篇:小学生体育课堂安全事故调查与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因而,预防和控制学校体育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发生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一线体育教师的角色,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法对小学生体育课堂安全事故进行现状调查,做出归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堂;安全事故;归因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涉及国家未来和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把师生和校园的安全视为教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方面。然而,近些年在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猝死、受伤以及各种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事故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身心痛苦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造成教学管理上的困境。面对一群群“小绵羊”,以及体育安全事故赔偿,学校恨不得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护着,凡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体育项目都不开展。一线体育教师们经常都是战战兢兢地上课,害怕出安全事故。这种追求绝对安全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与学校体育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年级和性别比例随机抽取3-6年级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48份,有效问卷245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损伤情况、急救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的安全工作等。同时,找出现过和没出现过运动损伤的学生代表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另外,对学校的体育老师进行结构性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学生)、访谈法和案例法的方式开展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内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现状

从图1和图2可知,接近94%的样本学生表示,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过伤的情况经常发生或者偶尔发生,只有近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从没发生发生过体育事故。这说明,学生在进行校内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安全系数偏低,受傷风险较高。而在这94%的经常受伤或者偶尔受伤学生群体的受伤场合分布中,72%的学生表示受伤出现在体育课。从学生和教师访谈结果看,反应的情况与数据的结果是相符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发生运动伤害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二)体育课堂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教师的反访谈记录和日常的案例,可以把小学体育课堂出现运动伤害的原因分为环境客观、学校管理、体育教师、学生自身进行归因。

1.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对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学校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定期对学校的体育运动环境、设施进行维护;学校的日常医务和紧急救护工作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运动安全教育和宣传不到位;体育教师的课堂安全培训工作较少。

2.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规避风险的意识方面不足

体育教师是课堂开展的主导者,一切资源的调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一线体育教师。因此,学生能否安全的开展体育课堂学习,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对课堂的科学准备、与学生培养的安全意识都是密不可分的。

从图3和图4可知,体育教师在课堂学校中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做足,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体育教师没有经常向学生强调运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在运动中的一些自我保护方法。而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部分教师的课前准备不足,对学生的动态关注不够致使学生处于危险边缘无法干预。以下是一些真实例子:

案例1: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跑练习,以侧面竖起的仰卧起坐垫作为障碍物。在练习过程中,一名身材矮小的学生没能跨过并在落地时脚部骨折受伤。在这个事件中,老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情况,开展分组练习,是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表现。

(取于2016年3月16日课堂日志)

案例2: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由练习环节,体育教师则在一旁观望和指导。此时,有几名男生跑到了足球门前,跳起来双臂挂在门框上,双腿则互相踢打对方,有学生则沿着门框往上爬,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但是体育老师对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进行干预,学生正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

(取于2016您5月17日课堂日志)

(三)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从图5和图6的数据可知,只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清楚认识,79%的学生是了解一些甚至不清除,表示大部分学生缺乏体育安全防范意识及体育安全知识。另外,在热身运动环节,只有40%的学生表示每次都认真进行,而又60%的学生是偶尔认真或者不认真的。另外,通过访谈可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还包括:身体素质差;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心理因素不稳定,容易放弃或者易怒等情况;体育基础薄弱,技术动作错误等。

(四)体育活动环境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分体育器材场地和体育活动天气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器材场地不过关容易导致师生在课堂学习中受伤,而不佳的场地则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慢性伤害。另一方面,天气原因也是影响课堂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天气恶劣、光线不足、高温或寒冷等。教师在课堂设计和实施时必须要把客观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

四、针对小学体育课堂伤害事故发生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造成小学生体育课堂伤害事故的四大因素,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安全问题,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

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带动各学校加大对学生校内体育安全的关注度,制定相应保障文件,采取措施排查体育安全隐患因素,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专项资金投入,完善各项体育器材设备,提高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质量。

(二)学校必须强化体育安全管理,并加强运动安全教育

成立校园体育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落实开展示体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并准确地掌握学校的体育安全工作情况,做好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预案及应急处理机制,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另外,把安全教育渗透到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三)体育教师应加强责任心,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假如他是我的孩子”,应该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要教师有了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才能有周密的安全对策,学生的安全才能有最基本的保证。另外,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预见和规避体育课堂风险的关键因素。

1.体育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认真备好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易出现的安全隐患有预见性,及时规避。另外,对使用体育器材、活动场地进行认真检查,及时维护。

2.体育教師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尊重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活动,使之适应体育课或体育活动的要求。

3.积极提升自身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并提高指导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

(四)纠正“矫枉过正”的观念

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学校为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造成社会压力和经济赔偿,采取了限制参加体育活动的手段,如夏天取消一切室外体育活动,校运会取消跳高、跨栏等项目,体育课建议以游戏课的形式开展。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并且违背了我国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因此,只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甚至家长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安全工作中,体育课才不会成为学生的伤害地,相反是学生增强身体素质的最强阵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authkey=gwbux.

[2]秦小鹏.乡镇中小学体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桂平市乡镇中小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0).

[3]蒋荣.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对策——盐城市中小学体育安全教育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25-29.

作者:欧少婷

第4篇:工程项目安全事故调查报告(1)

固原市海绵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弘文中学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一、事情发生经过

曲阜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固原市海绵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弘文中学项目,在2018年8月23日10:10左右铲车司机张金龙,驾驶龙工牌30铲车,清理操场周边多余土方,因操作不当,撞向正在清理土方的临时工马彦强,致重伤。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在送医途中伤者身亡。固原市原州区开发区分局民警、安监站负责人到现场开展安全事故调查工作和善后处置工作。

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安全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现场装载机司机无证驾驶,现场无指挥,违章作业。

2、间接原因:曲阜市建筑工程公司对该公司所雇佣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现场作业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所在。

四、事故防范措施

1、加大对现场施工的监管力度,对现场管理混乱、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等严重违规行为的现状进行整顿。

2、此次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企业对作业人员管理混乱,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设备和人员监管不力,通过对事故的认真分析,总结如下经验教训:

(1)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和分工; (2)健全现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4)加强现场人员和设备管理;

(5)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6)对现场临时用电、脚手架、施工机具、四口无临边的防护。

第5篇: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1、架子队队长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发现或预见安全事故(事件)问题时,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的简要情况向项目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及建设方汇报。

2、凡属较大、重大事故发生后,必须在1小时内及时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检查、劳动(如有人身伤亡)部门报告。

3、发现重大事件和问题在接到事故报告后,架子队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即赶赴现场。如有人员伤亡,先组织人员送医院抢救,落实保护现场应急救援措施,并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内立即向项目部汇报,并按事故处理规定要求报相关部门。

4、发生事故后,填写《因公伤亡事故快报表》加盖公章后传真上级有关部门,快报的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5、配合项目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配合事故调查部门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明事故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者,负责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措施。

6、事故报告、整改情况应及时存档,事故处理完毕应建立事故档案。

7、按时上报《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月报表》和《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年报表》至上级有关部门。

8、对不按规定及时上报事故、迟到、漏报和谎报事故现象的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附:

1、事故报告内容;

2、安全事故报告流程图。

第6篇:工程建设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参考格式

工程建设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参考格式 Χ年Χ月Χ日,***县**建筑公司在建设**工程过程中,因***造成*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按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定,***县人民政府于*月*日成立了由县安监局牵头,县纪委、监察局、检察院、总工会和建设局派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认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发生经过

****年*月*日上(下)午**时,**公司在……,造成***重伤,***(姓名),男(女),**岁,***市***镇人,职业,起重工)在送往医院抢救的路途中死亡。

二、***公司概况

***公司是****年**月在***注册的一家**企业,注册资金***万元,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现有职工30人,办公地点在**县城关镇,法人代表***,总经理***。

三、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

1、应急救援。事故发生后,***县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对失踪人员进行全力搜救。县领导***、***等立即赶赴现场指导救援。经过**小时艰苦作业,于*月*日**时发现失踪人员***,搜救工作结束。

2、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副县长***主持召开了由公安、安监、法院、劳动、建设、工商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事故处理协调会,通过多方做工作,遇难人员家属情绪稳定,对事故善后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和接受,整个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平稳有序。

3、及时报告情况。事故发生后,公司按规定及时上报,并在搜救期间多次向县安监局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搜救进展情况,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及时指示。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

经现场察看,询问相关人员,查阅有关记录,调查组综合分析认为:

1、事故的直接原因……。

2、事故的间接原因……。

五、事故的性质

经调查组认真调查及综合分析认定, “***”事故是违规指挥、违规操作、管理不善造成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六、事故责任划分

1、事故主体责任单位——***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单位,理应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加强公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但是,该公司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人员违规指挥,职工违规操作……。***建筑公司应承担事故的主体责任。

2、事故直接责任人——起重工***、***。

***在起重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要求******,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应承担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

3、事故主要责任人——***

公司现场负责人***,没有履行好开发项目安全管理职责,违规指挥,造成人员伤亡,属严重失职。***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4、监管部门的责任。

(1)县建设主管部门的责任……

(2)***部门的责任……

五、处理建议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黄冈市实行行政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对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建议处理如下:

1、***、起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进行作业,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鉴于本人已在事故中死亡,免于追究法律责任。

2、***,男,**岁,中共党员,***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意识淡满,违规指挥,负事故主要责任,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罚款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3、***,男,中共党员,***建筑公司总经理,安全意识淡薄,……,建议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4、建议对***建筑公司行政处罚2万元。

5、建议对***建筑公司通报批评。

6、建议由县人民政府对县建设局通报批评。

六、整改措施

***事故发生后,***县建设局高度重视,举一反三,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到防微杜渐。一是……,二是……。

***建筑公司认真汲取“***”事故惨痛教训,在公司内部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附件:

1、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事故调查组的通知

2、事故现场平面图及有关照片

3、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或技术报告

4、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5、“**”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及签字表

6、“**”事故遇难人员名单

7、其它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7篇: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释义]本罪是指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

[刑法条文]第一百三十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立案追诉标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相关法律]:《建筑法》第六十九条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转让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七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建筑设计单位不按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四条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篇:拆除工程专项安全事故方案

拆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 制: 审 批:

日 期: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3

第 1 页

三、拆除工程安全监控要点……………………………………………… 3

四、拆除顺序…………………………………………………………… 4

五、技术措施…………………………………………………………… 4

六、文明施工管理……………………………………………………… 5

第 2 页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银河湾洁净室工程,建设地点: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大道银河湾工业园,施工范围:银河湾洁净室工程室内土建及安装工程。

二、编制依据: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 147—2004

三、拆除工程安全监控要点:

本工程为装修改造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将原有墙体、玻璃、管线、橡胶地板等拆除,为确保拆除施工中的安全性,在拆除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控如下:

1、 坚持从上至下逐层拆除,严禁立体交叉同时拆除。在无特殊情况和需要时,均不宜采用推(拉)的拆除方法。

2、 坚持先拆次后拆主,严禁顺序颠倒。

3、必须严格禁止拆除作业人员直接站立在柱、墙截面和梁上作业,必须设置稳妥的作业平台架后才可进行作业。

4、 坚持各层的落渣口位置都应选取在非人员上下和水平行走的通道位置上,并应落实防护措施;对拆下的余渣物料,要做到及时逐层下置到底层并清理。

5、 坚持检查落实拆除施工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安全保护和文明拆除的措施,实现拆除施工单位对作业安全负责和业主单位安全监控管理双控制。外人和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拆除区域的警戒范围,在被拆工程内和可能波及的危险区域内不得有人员居住和歇息。

6、 自始至终坚持管好用电、用火、用电机具的安全,非持证电工不得从事装拆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

7、 所有拆除人员和驻场管理人员必须落实使用安全帽、安全带、

第3 页 口罩、防尘眼镜、工作鞋、手套等劳动安全防护用品,不准赤脚、光膀进行作业。

四、拆除顺序:

1、拆除工程在施工前应在现场做好标识,并会同甲方、监理对标识确认后方可进行。

2、切断所有水、电、消防等总闸。

a、天棚:先把水电、消防、暖通等所有相关的总闸关闭或断开;拆除吊顶表面的灯具,消防喷淋头、消防广播,火灾报警探头等表面物体,接着把吊顶面层及龙骨骨架拆除,最后拆电路管线。

b、墙面:先拆除墙面中任何表面装饰物、配件、玻璃等,然后再进行墙体拆除。

c、地面拆除:按清单部位要求进行合理拆除。

d、垃圾分类:每个工作面拆除完毕后,立即将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堆放。

e、垃圾搬运:垃圾分类后运至指定的位置归类堆放。

五、技术措施:

1、拆除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

2、专业施工通道防护:进场前必须将周边用彩条布进行维护或封堵,保证非施工人员不进入施工区。

3、防坠落:施工前靠外墙窗户必须进行防护,施工至窗户部位时应用夹板临时防止窗户玻璃击碎和其他杂物坠落。

4、防粉尘:在拆除墙体或吊顶面层时难免出现较多粉尘,施工时应及时用洒水的方式以尽量减少灰尘扩散。

第4 页

5、噪音:拆除工程噪音是在所难免,而该工程在拆除的同时,业主也在照常上班,因此在拆除的过程必须做到,把所有窗户关闭,拆除物轻拿、轻放,。

6、安全:拆除前必须关闭施工面的水总闸,包括消防喷淋总闸,断开所有电的总开,临时用电必须由专人专线临时用电规范进行配备,进场施工的工人必须戴安全帽,穿安全鞋及配备完整的劳保设施,施工的工人严禁在现场吸烟,使用明火作业时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等,按防火规范进行施工,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

7、文明:工人进场必须配带出入证,严禁到非施工面乱窜,必须服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不野蛮施工、不违章指挥、不大声喧哗、不赌博、不酗酒、不打架、不有意影响业主的工作环境、不随地大小便。

六、文明施工管理:

1、专运垃圾的车辆应在指定地点停放,出入现场时应有专人指挥,作业时间应遵守有关规定。

2、拆除工程施工时,设专人向拆除部位洒水降尘。

3、拆除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将垃圾清运出场,对运渣车辆应封闭或覆盖。

4、拆除施工时,当有易燃、易爆物及保温材料时,严禁明火作业。

第5 页

第9篇: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分析

1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特性分析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特点是由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的。建筑施工过程复杂,不安全因素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使建筑施工长期处于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等安全事故的危害之中。

1.

1建设工程的生产特点

1.1.1

产品固定性,人员流动性

建设项目一旦成立,其地址选定后,就具有固定固定性,施工人员要围绕着它进行施工生产活动。一般建筑体积庞大、施工期长。这就形成了在场地有限的条件下而集中了大量的操作人员、施工设备、建筑材料等。建筑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不仅体现在单一工程中,还表现在完成某一工程后,施工队伍就要转移到新的地点去建设新的建设工程。这些新的工程可能在同一地域,还可能是在另一个城市内,施工队伍就要不同区域内间流动。由于现代用工制度的改革,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施工人员是农民工,他们不但要随工程流动,而且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流动,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1.1.

2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劳动繁重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绝大多数为露天作业,一栋建筑物从基础、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到室外装修等,露天作业约占整个工程的60%~70%。建筑物都是由下至上构建起来的,施工人员每天都要在十几米、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的露天从事高空作业。我国建筑业至今大多数工种以手工操作为主,导致施工人员劳动繁重、体力消耗大,加上作业环境恶劣,导致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发生违章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

1.1.

3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隐患多

每幢建筑物由于用途、结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不同,其不安全因素亦不相同。因此,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给安全防护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在施工现场必须随着工程进度,应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各项施工安全措施,杜绝侥幸心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2 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特点

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以及建筑施工的特点可以看出,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随着从基础→主体→屋面→装饰装修等分部工程的施工,就要从地面到地下,再回到地面,再上到高空;经常处在露天高处和交叉作业的环境中从事施工生产活动。建筑施工的伤亡事故也主要发生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四个类别中。被称为建筑施工中的顽症或四大伤害,其发生的部位主要是:

1.2.1 坠落

从“三边四口”处坠落;脚手架上坠落、垂直运输机械在安装、拆除过程坠落;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及安装、拆除模板时坠落;结构和设备吊装时坠落。

1.2.2 触电

对经过或靠近施工现场的外电线路没有或缺少防护,在搭设钢管架、绑扎钢筋或起重吊装过程中,碰触这些线路造成触电;使用各类电器设备触电;电线破皮、老化,又无开关箱等触电。

1.2.3 物体打击

主要发生在同一垂直作业面的交叉作业中和通道口处坠落物体的打击。 1.2.4 机械伤害

主要发生在木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机械、垂直运输机械设备中的伤害。

另外在大型基坑支护过程中也时常发生边坡失稳、支撑失稳等安全事故。因此,在四大伤害的基础上增加了坍塌事故,建筑施工也就从四大伤害变成了五大伤害。

2 建设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分析得出我国建设工程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监管不到位、行政权力交叉、责任不落实

各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的要求,都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但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监管方面,一是各有关部门沟通不力,事故处理不当,造成了同类事故在同一个地区经常发生;二是未能深入分析本地区安全生产形势,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差;三是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未能形成安全生产监管的合力;四是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重大事故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措施,对有关责任主体的震慑力不够;五是对一些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监管盲区,检查敷衍走过场,甚至是人情场。

责任落实方面,一是部分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未能落实在行动上。如有多起事故没有按照规定办理建筑施工手续,照样施工,对此建设主管部门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二是部分施工企业负责安全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只讲经济效益、轻视安全,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安全培训走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三是一些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四是部分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作出应有处理,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2.2 安全技术规范在施工中不落实 施工中任意改变结构形式,大型模板的支设方式;大型基坑开挖和大型模板支设不经过专家论证;重经验,轻理论。

2.3 有章不循,冒险蛮干

有些建设工程对分部分项工程既不编写施工组织,也不进行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

2.4 以包代管,安全管理薄弱 对于低价中标的建设工程,中标单位为了获得利润将工程转包,甚至中标企业虽然成立了项目部,但只管理收费和整理资料以便交工使用,施工由分包单位自行组织。而分包单位为了抢工期,为了节约资金一切从简,有施工组织设计也只是为投标而编制的,不是用于指导施工的。至于其他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三级教育、安全交底、班前活动、安全检查、防护用品、安全措施等能免则免,不能免的也只是走走形式。

2.5 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较差

当前,中标的施工企业,其劳动力基本是由农民工施工。他们没有经过安全培训,“三级教育”也是走形式。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不了解,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还有些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又因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安全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2.6 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尚需完善

一是有些建设项目不按法定建设程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二是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缺少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安全

评价、咨询、技术等方面服务。

3 建筑工程安全的发展

3.1 完善法制建设

我国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各自职责,加大了监管力度。

3.2 安全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施工工艺、方法、设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施工机械化程序的提高,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为保护操作者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健康的安全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4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预防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大多数属于人为性事故,安全事故发生微观上的可避免性和宏观上的不可避免性具有双重性。建设工程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预防应从技术、教育和法制三方面考虑。即国际上公认的“3E安全对策”。

4.

1技术对策

要预防事故的发生,首先要编制各种施工操作的安全规程,科学指导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应该将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考虑;其次要提高施工技术的机械化,正确使用各种施工机械,提高劳动效率,准确监测各种施工参数,完善预防措施;再次,要推广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4.

2教育对策

各参建单位的专业人员应熟悉各种安全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岗位培训、“三级教育”常抓不懈,从源头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施工企业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应加强基层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才能切实保证生产的安全,要让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性质、危险性程度和避免危险的措施,了解工作场所的危险源。特种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培训、持证上岗。

4.3

法制对策

只有建立法制对策,才能保证落实安全对策。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0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2002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4年颁布实施《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表明了政府对建筑工程生产安全的关注,从法制角度规范了建筑市场,对建设工程的安全进行了宏观的控制,有利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案下一篇:优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