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共10篇)
一、填空:
1.事故调查必须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2.事故统计和调查报告要及时、准确、完整。
3.事故分析应与设备可靠性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价安全水平。
4.事故统计和考核实行分级管理。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做出降低事故性质标准的解释。
6.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规程》、隐瞒事故或阻碍事故调查的行为有权越级反映。
7.《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规程》适用于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内部安全管理,其事故定义、调查程序、统计结果、考核项目不作为判定民事责任的依据。8.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因病导致伤亡,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和劳动安全主管部门调查认定,确认系员工本人疾病造成的,不按员工伤亡事故统计。
9.员工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工作时,发生本企业负有同等及以上责任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属于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10.在电力生产区域内,外单位人员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本企业负有责任的人身伤亡,属于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11.员工在电力生产区域内,由于他人从事电力生产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身伤亡,属于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12.员工或非本企业的人员在事故抢险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属于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13.设备事故包括电力设备(包括设施)损坏等原因,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一定数额者或者生产设备、厂区建筑物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一定数额者。
14.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更换的备品配件、材料、人工和运输费用。如设备损坏不能再修复,则按同类型设备重置金额计算损失费用。
15.保险公司赔偿费不能冲减直接经济损失费用。16.系统内企业承包系统内其他企业的电力生产工作,发生的人身、电力安全、设备事故,按照事故责任划分,统计为负主要责任的企业的事故。
17.压力容器和承压热力管道爆炸,属于集团公司内部统计事故。
18.一百兆瓦及以上汽轮发电机组烧损轴瓦,属于内部统计事故。
19.二百兆瓦及以上发电机绝缘损坏,属于内部统计事故。20.生产设备、厂区建筑物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万元以上的,属于内部统计事故。
二、单选题:
1.发电企业发生电力生产人身死亡和重伤事故、设备事故和因发电企业责任引起的电力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当于(A)内向河南公司报告。A 1小时 2.人身死亡事故的调查,按照(A)执行。
A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及其相关规定
3.人身轻伤事故由(C)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C 企业事故发生部门领导
4.事故发生后,(D)或其指定的部门应立即组织当值值班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下班离开现场前分别如实提供现场情况并写出事故的原始材料。D 安监部 5.事故发生后,(B)要及时收集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B 安监部
6.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成立后,(B)及时将有关材料移交调查组。B 安监
7.(C)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C 事故调查组
8.事故调查报告书由事故调查组织单位以文件形式在事故发生后的(B)内报出。B 30天
9.事故单位在接到地方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后(A)内上报集河南公司。A 24小时 10.各发电企业(A)前向河南公司报送电力生产事故月报表。A 每月1日
11.发电企业于次年(A)前向河南公司报送上一电力生产事故年报表。A 1月5日
12.安全记录达(A)为一个安全周期。A 100天 13.锅炉灭火属于(B)。B 二类障碍
14.汽轮机危机保安器拒动或误动,属于(A)。A 一类障碍
15.发电机组、220kV及以上变压器、线路的主开关跳闸,属于(A)。A 一类障碍
16.风机倒塔、叶片折断、脱落、机舱着火,属于(C)。C 内部统计事故
17.燃烧室爆破,属于(C)。C 内部统计事故
18.汽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2倍以上,属于(C)。C 内部统计事故
19.运行人员未认真监视、控制、调整,造成主设备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属于(C)。C 内部统计事故
20.人员误动、误碰设备,造成主设备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属于(C)。C 内部统计事故
三、多选题:
1.事故调查规程中,“员工”系指下列哪些人员。(ABC)A 正式工和劳务派遣 B 非全日制用工 C 代训工和实习生
2.电力生产区域”是指哪些区域。(ABC)A 运行、检修维护、施工安装 B 试验、修配场所、生产仓库
C 汽车库、线路及电力通信设施的走廊
3.外单位在本企业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工作过程中,发生了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哪些情况本企业负有责任。(ABCD)
A资质审查不严,项目承包方不符合要求
B在开工前未对承包方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安监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或者没有完整的记录
C对危险性生产区域内作业未事先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交底,未要求承包方制定安全措施,未配合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包括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确的安全警告标志等)
D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协议中未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4.下列哪些情况造成的人身伤亡,属于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ABCD)
A 企业的劳动条件或作业环境不良 B 企业管理不善
C 设备或设施不安全发生设备爆炸 D 火灾、生产建(构)筑物倒塌 5.恶性电气误操作是指(A B C D)
A 带负荷误拉隔离开关 B 带负荷误合隔离开关
C 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D 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6.下面哪些内容属于即时报告的内容?(A B C)
A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B 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C 事故控制情况
7.凡原因分析中存在(A B C D)与事故有关的问题,确定为领导责任。
A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B 规程制度不健全 C 对员工教育培训不力 D 违章指挥 8.对(A B C D)应从严处理。
A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 B 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或在调查中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
C阻挠或无正当理由拒绝事故调查 D拒绝或阻挠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9.下列哪些属于事故调查资料?(A B C D)
A 事故调查报告书、事故处理报告及批复文件
B 现场调查笔录、图纸、仪器表计打印记录、资料、照片、录像带等
C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D 物证、人证材料
四、判断题: 1.保险公司赔偿费可以冲减30%直接经济损失费用。(×)2.生产性急性中毒系指生产性毒物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病。(×)
3.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应该从严处理。(√)
4.一般人身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
5.产权与运行管理相分离的,事故归属依据代管协议确定。(√)
6.全厂对外停电指全厂对外有功负荷降到零。(√)7.三千伏及以上发供电设备发生恶性电气误操作,属于集团公司内部统计事故。(√)
8.恶性电气误操作是指带负荷误拉(合)隔离开关、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
9.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当于1小时内向集团公司报告。(√)
10.人身轻伤事故报告由安监人员或车间安全员填写。(√)11.事故发生后,安监部门要及时收集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12.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安监部门及时将有关材料移交调查组。(√)
五、问答题: 1.什么是电力安全事故?
答:电力安全事故是指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正常供应的事故(包括热电厂发生的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事故)。2.什么是电力安全事件?
答:电力安全事件是指未构成电力安全事故,但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或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构成威胁,可能引发电力安全事故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3.事故调查“四不放过”的原则是什么?
答: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有关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4.事故调查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答:事故调查程序包括保护事故现场、收集原始资料、调查事故情况、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提出防范措施以及提出人员处理意见等内容。
5.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出现哪些情况应该从严处理? 答: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
2)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或在调查中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
1. 使用前
(1) 使用农机设备前, 必须认真阅读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了解机器的结构, 熟悉设备的性能, 掌握安全使用方法, 以便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操作。
(2) 使用之前, 应当检查机器的安全标志、操作标志和标牌, 如有缺损, 应当及时补全。同时要明白安全标志所提示的内容和信息, 并告知其他操作者。
(3) 如果配套动力为柴油机, 加工物料又比较干燥, 排气管应当配置灭火装置;如果配套动力为电动机, 应当有可靠的接地措施, 并且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4) 危险部位应当设置防护罩, 其安装必须可靠, 上部机壳应当锁紧, 防止在机器运转过程中发生脱落。
2. 动力连接时
(1) 工作装置与动力连接时, 要让动力机停止运转, 然后用手转动主轴, 严禁动力机运转时用手挂接农具。
(2) 动力与机具的连接部位必须安装防护罩。
(3) 必须根据农业机械标牌上标示的参数选配动力, 不准随意提高主轴的转速, 严禁机具超速运转。
3. 作业期间
(1) 作业即将开始, 应当发出信号, 确认机器内没有维修保养人员, 机器旁边没有闲人, 方可启动。先空运转2~3 min, 并观察主轴的转向与规定的方向是否一致, 确认无异常后才能加负荷。
(2) 严防石块、铁器等杂物进入机器内。
(3) 对于设置了喂入链、喂入辊或喂入带的机器, 如果借助工具喂入, 应当将工具叉头固定, 严防叉头掉入机内, 给机器造成严重损害;用手喂入的, 应当穿紧身衣服, 扎紧袖口, 长发者应当盘紧头发并戴工作帽, 不可以戴手套进行作业。
(4) 作业时, 严禁将手伸进喂料口、排草口、风机口以及其他无法防护的功能性危险运动件内。喂入口发生堵塞时, 严禁用木棒、金属棒等强行喂入。
(5) 作业过程中严禁拆下防护罩。
(6) 对于喂入口比较大的自动喂入机构 (如多功能脱粒机) , 严禁站在高处喂料, 以防人员掉进料斗内造成严重伤害。
(7) 作业完毕, 应等待机器内部的物料全部排出后, 方可停机。
4. 维护保养时
(1) 长期停用的农机再次使用, 应当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调整和保养。对于自带动力的大型机具 (如联合收割机等) , 在检修时, 应将发动机熄火、拔掉发动机启动钥匙并挂上警示牌。
(2) 在使用过程中, 应定期检查机器的紧固件, 若有松动, 应及时拧紧。工作中发生堵塞或其他异常时, 应当立即停机, 切断动力后, 方可进行清理检查, 严禁在机器运转时排除故障。
(3) 重要部位的高强度螺栓 (如脱粒机的轴承座螺栓等) , 不得用普通螺栓代替, 并按规定的扭紧力矩拧紧螺栓。
(4) 更换高速转子上的零件 (如粉碎机的锤片等) , 应当按照要求的质量差进行选配, 并且进行静平衡试验。
(5) 妨碍操作和影响机器安全的部位不得进行改装, 否则, 由此造成的人机事故, 厂商不负赔偿责任。
(6) 经常检查转子等主要工作部件有无裂纹和变形, 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5. 运输及转移时
(1) 运输时, 应当把农机调整到不在升举状态。装载在其他车辆上进行运输时, 注意慢行, 并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2) 对于高度较高的农业机械, 在运输或转移过程中要防止触碰电线和碰撞立交桥。
6. 其他危险及限制规定
(1) 在有物件飞出的危险区域 (如排草口等) , 严禁站人, 以免被飞出的物体击伤。
(2) 注意防火、防化学制剂或其他污染物的伤害。若加工物料比较干燥, 现场粉尘比较大 (如大豆脱粒时) , 工作场地应保持宽敞和通风, 留有足够的退让空间, 并且备有可靠的灭火设备。
(3) 严禁老人、孕妇和儿童操作农业机械。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2005年版)
总则 1.1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通过对人身、设备、电网事故的调查分析和统计,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事故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制定本规程。1.2 事故调查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有关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以下简称“四不放过”)。
1.3 事故统计报告要及时、准确、完整;事故统计分析应与设备可靠性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价安全水平。统计和考核实行分级管理。
1.4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本规程做出降低事故性质标准的解释,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规程、隐瞒事故或阻碍事故调查的行为有权越级反映。
1.5 本规程适用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及各发电企业。
1.6 本规程用于集团公司系统内部安全管理,其事故定义、调查程序、统计结果、考核项目不作为上报电力监管部门和处理判定民事责任的依据。1.7 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子公司、各发电企业上报各区域电力监管部门的事故,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定性,由集团公司认定之后方可上报。
事故(障碍)定义和级别
2.1 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2.1.1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定为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2.1.1.1 员工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含生产性急性中毒造成的人身伤亡,下同)。
“员工”,是指企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聘用、雇用、借用的人员,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
“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工作”,是指发电、输变电、供电、电力调度、电力检修、电力试验、电力建设等生产性工作,如电力设备(设施)的运行、检修维护、施工安装、试验、生产性管理工作以及电力设备的更新改造、业扩、用户电力设备的安装、检修和试验等工作。
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因病导致伤亡,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和劳动安全主管部门调查,确认系员工本人疾病造成的,不按员工伤亡事故统计。
生产性急性中毒系指生产性毒物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病不属于本规程统计范围。
2.1.1.2 员工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工作时,发生本企业负有同等及以上责任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伤亡。
2.1.1.3 在电力生产区域内,非本企业员工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本企业负有责任的人身伤亡。
“电力生产区域”,是指与电力生产有关的运行、检修维护、施工安装、试验、修配场所,以及生产仓库、汽车库、线路及电力通信设施的走廊等。
“本企业负有责任”,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企业负有责任: 1)资质审查不严,项目承包方不符合要求;
2)在开工前未对承包方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安监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或者没有完整的记录;
3)对危险性生产区域内作业未事先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交底,未要求承包方制定安全措施,未配合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包括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确的安全警告标志等);
4)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协议中未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2.1.1.4 员工在电力生产区域内,由于企业的劳动条件或作业环境不良,企业管理不善,设备或设施不安全,发生设备爆炸、火灾、生产建(构)筑物倒塌等造成的人身伤亡。
2.1.1.5 员工在电力生产区域内,由于他人从事电力生产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身伤亡。
2.1.1.6 员工或非本企业的人员在事故抢险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2.1.2 人身伤亡事故等级划分
2.1.2.1 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者。2.1.2.2 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一次事故死亡3至9人,或一次事故死亡和重伤10人及以上,未构成特大人身事故者。2.1.2.3 一般人身伤亡事故
未构成特大、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轻伤、重伤及死亡事故,其认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2 电网事故
电网事故的分类、认定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执行。
2.3 设备事故
2.3.1 特大设备事故
2.3.1.1 电力设备(包括设施,下同)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者。
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更换的备品配件、材料、人工和运输费用。如设备损坏不能再修复,则按同类型设备重置金额计算损失费用。
保险公司赔偿费不能冲减直接经济损失费用。
2.3.1.2 生产设备、厂区建筑物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者。
火灾事故的定义、等级划分和标准,执行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关于重新印发〈火灾统计管理规定〉的通知》(公通字〔1996〕82号),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见公安部l998年11月16日发布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方法》(GA185-l998)。2.3.1.3 其他经集团公司认定为特大事故者。
2.3.2 重大设备事故
未构成特大设备事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定为重大设备事故:
2.3.2.1 电力设备、施工机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2.3.2.2 100MW及以上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损坏,50MW及以上水轮机组、燃气轮机组、供热机组损坏,40天内不能修复或修复后不能达到原铭牌出力;或虽然在40天内恢复运行,但自事故发生日起3个月内该设备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达40天。2.3.2.3 220kV及以上主变压器、电抗器、组合电器(GIS)、断路器损坏,30天内不能修复或修复后不能达到原铭牌出力;或虽然在30天内修复运行,但自事故发生日起3个月内该设备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达30天。
2.3.2.4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发电厂,一次事故使2台及以上机组停止运行,并造成全厂对外停电:
a)发电机组容量4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
b)电网装机容量在5000MW以下,发电机组容量100MW以上的发电厂。
只有1条线路对外送电的发电厂,若该线路故障时断路器跳闸者除外。
全厂对外停电指全厂对外有功负荷降到零。虽电网经发电厂母线转送的负荷没有停止,或装有调相机的发电厂发电机全停,调相机未停,仍视为全厂停电。
一次事故使2台及以上机组停止运行,包括1台机组故障停运后,由于处理不当使其他机组也相继被迫停止运行。
2.3.2.5 生产设备、厂区建筑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者。2.3.2.6 其他经集团公司认定为重大事故者。2.3.3 一般设备事故
未构成特大、重大设备事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定为一般设备事故: 2.3.3.1 发电设备和35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的异常运行或被迫停止运行后引起了对用户少送电(热)。或停运当时虽没有对用户少送电(热),但在高峰负荷时,引起了对用户少送电(热)或电网限电。
2.3.3.2 330kV及以上输变电主设备被迫停止运行。
2.3.3.3 发电机组、35~220kV输变电设备被迫停运,虽未引起对用户少送电(热)或电网限电,但时间超过8小时。
2.3.3.4 发电机组和35kV及以上输变电主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非计划检修、计划检修延期或停止备用,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a)虽提前6小时提出申请并得到调度批淮,但发电机组停用时间超过168小时,或输变电设备停用时间超过72小时。
b)没有按调度规定的时间恢复送电(热)或备用。
2.3.3.5 发电厂2台以上机组非计划停运,并造成全厂对外停电。
2.3.3.6 3kV及以上发供电设备发生下列恶性电气误操作:带负荷误拉(合)隔离开关、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2.3.3.7 发电机组、3kV及以上变电设备因以下原因使主设备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 a)一般电气误操作:
1)误(漏)拉合断路器(开关);
2)错误执行调度命令、错误安排运行方式、错误执行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或投、停命令;
3)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包括热工保护、自动保护)的误整定、误(漏)接线、误(漏)投或误停(包括压板)。
b)热机误操作∶误(漏)开、关阀门(挡板),误(漏)投(停)辅机等; c)监控过失:人员未认真监视、控制、调整等;
d)人员误动、误碰设备。
2.3.3.8 设备、运输工具损坏,化学用品泄漏等,经济损失达到10万元及以上。
2.3.3.9 由于水工设备、水工建筑损坏或其他原因,造成水库不能正常蓄水、泄洪或其他损坏。
2.3.3.10 发电设备发生下列情况之—:
a)炉膛爆炸;
b)锅炉受热面腐蚀或烧坏,需要更换该部件(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再热器、预热器)管子或波纹板达该部件管子或波纹板总重量的5%以上; c)锅炉运行中的压力超过工作安全门动作压力的3%,汽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2倍以上;水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紧急关导叶或下闸的转速; d)压力容器和承压热力管道爆炸;
e)100MW及以上汽轮机大轴弯曲,需要进行直轴处理; f)100MW及以上汽轮机叶片折断或通流部分损坏;
g)100MW及以上汽轮机发生水击; h)100MW及以上汽轮发电机组,50MW及以上水轮机、燃气轮机和供热发电机组烧损轴瓦;
i)100MW及以上发电机绝缘损坏;
j)120MVA及以上变压器绕组绝缘损坏;
k)220kV及以上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爆炸。
2.3.3.11 主要发、变电设备异常运行已达到规程规定的紧急停止运行条件而未停止运行。
2.3.3.12 生产设备、厂区建筑物发生火灾,经济损失达1万元。
2.3.3.13 其他经集团公司、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或发电企业认定为事故者。2.3.4 设备一类障碍
未构成一般设备事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定为设备一类障碍: 2.3.4.1 10kV(6kV)供电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的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引起了对用户少送电。
2.3.4.2 发电机组、35~220 kV输变电主设备被迫停运、非计划检修或停止备用,尚未构成事故者。
2.3.4.3 35~110kV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爆炸。2.3.4.4 抽水蓄能机组不能按调度规定抽水。2.3.4.5 其他发电企业认定为一类障碍者。2.3.5 设备二类障碍
未构成一般设备事故及一类障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定为设备二类障碍: 2.3.5.1 运行中的发电机组因主要辅助设备、公用系统故障,造成机组降出力,或退出备用超过48小时。
2.3.5.2 运行中的发电设备保护装置故障越级跳闸或无保护运行超过48小时。
2.3.5.3 运行中的发电设备参数异常,超出运行规程规定的幅值及时间,尚不构成紧急停机条件的。
2.3.5.4 其他由发电企业自行认定的二类障碍。各发电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障碍和异常标准。
2.4 事故(含障碍)归属 2.4.1 集团公司内部核算、全资及控股的生产性企业发生的人身、设备和电网事故,代运行管理的发电企业的电力生产人身事故、代运行管理有运行责任的设备、电网事故,委托系统外企业代运行管理的企业发生的应有产权单位承担责任的设备、电网事故,汇总为集团公司的事故。
2.4.2 产权与运行管理相分离的,事故归属原则上汇总为生产管理单位的事故。代管协议明确规定的,则事故归属依据代管协议确定;代管协议未做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a)人身事故定为运行管理单位的事故;
b)电网及设备事故中,运行管理单位有责任的,定为运行管理单位的事故;运行管理单位没有责任的,定为产权所有单位的事故。2.4.3 发电企业投资、管理的多种经营企业以及由该多种经营企业全资、控股或管理的企业,从事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工作中发生的人身事故定为该发电企业的事故。
2.4.4 系统内企业承包系统内其它企业的电力生产工作,发生的人身、设备、电网事故,按照事故责任的划分,统计为负主要责任的企业的事故。
2.4.5 电网内其他企业发生事故,由于本单位的过失,使事故扩大,该单位定为一次事故。
2.4.6 由于电网调度机构过失,如下达调度命令错误、保护定值错误等,造成发电设备异常运行并构成事故时,如果发电企业有过失,则定为一次事故。2.4.7 一次事故中如同时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电网、设备事故,应分别各定为一次事故。
2.4.8 由于同一原因而引起多次事故的认定:
2.4.8.1 由于自然灾害,如覆冰、暴风、雷电、水灾、火灾、地震、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发电设备多台次掉闸可定为一次事故。
事故报告 这样 写该部门部门长 及 上级领导不认同,请问这个报告有哪些 问题? 谢谢!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2017 年 10 月 25 日,xx 部门 xx 工段,因员工违规操作造成 1 人受伤。公司行政人事部对事故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经过
2017 年 10 月 25 日上午 11:30 分,xx 部门 xx 工段员工张 x,在对空压机积水进行排放处理时,违规操作,排放压力过大造成排水管甩动,甩动的排水管打到张强眼部,致使眼部受伤。
事故发生后 xx 工段工段长、xx 部门兼职安全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受伤员工送至医院检查,同时对事故发生经过进行了解,并向公司领导、行政人事部社保专员进行报告。
该事故造成一个工人眼部受伤,初步估计这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500 元。
二、事故原因
1、xx 厂 xx 工段员工张 x 在对空压机积水进行排放处理前,未对设备进行操作前检查,对现场危险因素识别不到位;操作时违规操作,空压机排水阀排放压力过大,造成排水管摆动、甩尾。
2、设备管理部改造设备后,空压机排水管未固定牢靠,未及时通知使用部门。
3、xx 厂安全检查(设备操作前安全检查)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到位,工人安全意识较薄弱,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4、公司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公司现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未详尽到每一个操作细节。
三、事故的性质、责任划分及处罚
经公司行政人事部调查及分析认定,该是事故是违规操作、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
1、事故直接责任人——张 x 张 x 在对空压机积水进行排放处理时,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不按要求进行操作,空压机排放压力过大,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应承担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罚款 100 元。
2、事故直接领导责任人——工段长宋 xx 工段长 xx,没有履行好工段安全管理职责,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意识,造成人员受伤,属失职。应承担事故的直接领导责任,罚款 50 元。
四、预防及整改措施
1、该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对造成本次事故的排水管进行固定。同时要求各部门、生产厂必须举一反三,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并对本部门、生产厂所有设备设施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做到防微杜渐,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建议对公司现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整理并查漏补缺。各设备使用部门负责编制或修订本部门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需详尽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并报公司安全部门备案。
五、调查组成员确认签字 姓名 部门 岗位
二、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和性质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三、事故调查组因伤亡事故等级不同而由不同的单位、部门的人员组成。
四、事故调查组具有事故调查的权力和查明事故原因、经过、性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处理建议、总结事故教训和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的职责。
五、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结案。
六、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和公布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及时、准确。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
(一)、凡发生事故,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直属上级,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当事人因负伤亲自完成报告有困难时,最先发现事故的人或发生事故部门的领导有责任帮助完成报告。
(二)、各类事故按伤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划分为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个等级。凡造成人员受伤但达不到轻伤标准,造成财产损失2000元以下的属一般事故;凡造成人员轻伤,造成财产损失1万元以下的或发生失去控制的火灾事故属大事故;凡造成人员重伤,造成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的属重大事故;凡造成人员死亡的即属特大事故。事故或事故等级由所安全保卫部门或有关事故调查组认定。
1、重大事故,应在抢救伤员或为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对现场作某些紧急处置的同时,应以最快速度向安全保卫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安全保卫部门立即向所领导和上级安全部门报告,并赶赴现场勘查事故情况,协作进行事故的紧急处理,及时报市安全生产监察局。处理完毕后,事故部门应写出事故报告,安全保卫部门应以所的名义写出事故报告,报上级安全部门。
2、大事故,处理情况同重大事故,上报市安全生产监察局及上级安全部门。
3、一般事故,事发后应立即报安全保卫部门,并报所领导,处理完毕后,以部门名义写出事故报告,报安全保卫部门。
4、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列入事故统计,一般事故只在安全保卫部门登记备考,不作统计。
(三)、安全保卫部门按规定向分院上报月事故统计表,并附一般事故的情况说明,季度终了后十天内,向科学院办公厅报出季度事故统计表,并附大事故,一般事故情况的综合说明。
(四)、事故发生48小时以后,仍未按规定向有关方面呈报者,一经查出按隐瞒事故处理,并追究责任。
(五)、事故现场是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除特例采取紧急处置外,应严格保护现场,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清理事故现场或涂改实验生产记录值班记录。
本规程规定了安全优质金针菇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适用于以菌糠作家畜饲料前提下利用花生茎蔓主料栽培金针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二、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对菇场进行消毒。
三、生产技术要求
1. 栽培设施。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应利于控温、控湿、控光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简易栽培棚、地沟拱棚、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金针菇产品造成污染。
2. 栽培季节。利用简易菇棚和地沟拱棚栽培金针菇,时间应安排在9~11月份,次年3~4月份结束生产。若采用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则可进行周年生产。
3. 品种选择及菌种质量要求。
①品种选用。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当地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金针菇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色型的品种。
②菌种质量要求。金针菇成品母种要求菌丝健壮、整齐、生长旺盛、粉孢子少、菌落均匀,在适温下10天左右菌丝长满斜面;原种应菌丝粗壮、洁白、有浓密的细粉状菌丝;生产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菌龄适宜,无老化现象。
4. 原辅材料。
①主辅原料。栽培金针菇的花生茎蔓、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要求干燥、洁净、无霉、无虫、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花生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施用高残毒农药。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暴晒2~3天,花生茎蔓粉碎细度为0.1~0.3厘米的应≥80%,其中地膜碎片含量在0.1%以下。
②用水管理。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等。喷水中不能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 培养料配方和制袋。
①培养料配方。配方一:花生茎蔓65%,棉籽壳15%,麦麸12%,玉米粉3%,棉籽饼粉3%,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0.5%,生石灰0.5%。配方二:花生茎蔓50%,玉米芯20%,麦麸18%,玉米粉5%,棉籽饼粉5%,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0.5%,生石灰0.5%。
②拌料。拌料时料水比在1+1.25~1+1.40之间,以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渗出1~2滴水珠为宜。拌好的培养料pH值在6.8~7.2之间。
③装袋。栽培袋一般为17厘米×33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膜,应提前将一端袋口折封,装袋时边提袋边压实,另一端袋口多留长2~3厘米,扎口系活扣,每袋可装干料400~450克,装袋要松紧适宜。
④灭菌。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0.15MPa蒸汽压力下灭菌3小时,焖3小时后将菌袋取出;或常压100℃蒸汽灭菌12小时,焖8~10小时后将菌袋取出。
⑤接种。当菌袋温度冷却至25℃左右时接种。将菌袋及接种用具放入接种室内进行消毒。一般500毫升瓶装菌种接25~30袋,每袋接入栽培种20克左右,用颈圈和消毒棉塞封口。
⑥发菌管理。培养室应清洁、干燥、通风、遮光,菌袋移入之前要彻底消毒。发菌时将菌袋摆放到床架上遮光培养。培养室自然温度在20~25℃时,经35~40天菌丝可长满菌袋。
6. 出菇期管理。
①出菇前管理。早熟品种先开袋,晚熟品种后开袋,市场形势好早开袋,温度适宜时早开袋。开袋时先松口而不直接撑口。
当菌丝体表面有黄色水珠出现时搔菌最为适宜。搔菌时用搔菌耙或铁丝钩先将老菌種扒净,再轻轻把表面菌丝划破,但不要划得太深。搔菌后要把塑料膜筒拉直,整齐排放在床架上,应及时遮盖薄膜,防止菌料表面干燥。
②催蕾。搔菌和盖膜后,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2~15℃,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通风20分钟,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经7天左右菇蕾即可形成。菇蕾出现后每天最少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揭膜通风时要将膜上水珠抖掉,以免滴在菇蕾上引起病害。
③抑菌。现蕾后3~5天,菌柄1~2厘米长时及时抑菌。抑菌期间温度降至6~8℃,停止喷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加大冷风通气量,每次通风0.5~1小时,使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1%~0.15%,增加光照强度(可用40瓦日光灯)。在上述条件下管理3~4天,子实体虽生长缓慢,但菇丛健壮、整齐、密集。
④出菇管理。抑菌后,将菇房温度调至8~13℃,最高不超过15℃,因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过慢,而过高生长不整齐、易开伞;适量向地面和空间喷水,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及时套袋促使菇丛直立伸长,结合保湿轻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6%以下;以80~100勒克斯光照强度诱导菇丛整齐生长,而不发生扭曲。当菇房温度在15℃以上时,要降低空气湿度,加大通风。
7. 采收。当菌柄长14~16厘米、菌盖内卷呈小球形、直径0.6~1.0厘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手握菌柄,轻轻整丛拔出,勿折断菌柄。
四、病虫害防治
1.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治理原则,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2. 病虫害综合防控。
①生物防治。优先选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制剂,可预防和控制金针菇多种病害。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多杀霉素、阿维菌素等防病,用苦参碱、印楝素等防治菇房害虫。
②物理防治。菇棚内安装黑光灯、杀虫灯、黏虫板等防治害虫。菇棚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0.28毫米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窗纱。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应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③化学防治。应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必要时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安全防治。如噻菌灵、咪鲜胺锰盐、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杀菌剂及氟虫腈等杀虫药剂,可在地面环境中选择使用。发现局部菌料受杂菌污染或子实体发病时及时进行隔离、清除和药剂控制,对症下药;对菇房内害虫设置糖醋药液或毒饵诱杀。
五、质量安全控制
安全优质金针菇,要求菇丛整齐挺直,菇柄粗细均匀、光滑无褐变、根部不粘连,菇盖呈小球状、未开伞、色泽光亮、无褐斑点、呈现品种应有的纯白或浅黄色,无断碎菇及水渍菇,无病虫为害症状。
1.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化学农药;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中规定不得使用的农药;禁止在金针菇栽培基质中或在出菇期喷洒使用化学药剂;有限度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2.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要求金针菇原基形成后至采收期不得在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在出菇阶段,要于无菇期或避菇使用药剂,以喷洒地面环境为主,最后一次喷药至采菇间隔时间应长于该药剂的安全间隔期。
3. 生物制剂使用原则。生物制剂与化学农药选择性搭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防止或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采取局部用药,防止发生药害。
4.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根据病虫为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施药方式和器具,配药时应使用标准称量器具。合理用药,禁止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5.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行金针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六、生产档案的建立
1. 应建立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技术档案。
2. 对金针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注:本规程为山东省农业地方标准。本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花生茎蔓高效生物循环标准化技术及产业经济研究”(编号:2006BAD21B04)和“黄淮平原区农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7BAD89B09-14)项目资助。]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防止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大声,特订制度如下: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整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认真做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二、严格各类事故报告制度,一旦事故发生,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必须立即向公司主要负责人报告(必须时可以同时直接向市安监管理部门报告),当公司接到报告时,因根据所发生事故的性质,应当于1小时内向当地的安监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完整,任何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三、当公司接到事故的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相应的应急预案,主要领导必须亲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情况及时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在抢救中,必须坚持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即:及时、有效、正确的处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保护人的生命,减少伤痛和死亡,保护事故现场,防止发生事故蔓延扩大和二次事故,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加强事故现场保护,事故发生后,单位任何人应当妥善保护好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任何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如因抢救需移动事故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管好现场重要痕迹和物证。
五、事故发生抢救结束后,公司必须组织人到事故现场进行取证调查或积极配合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取证调查,按规定内容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六、及时组织分析,彻底进行整改。在事故调查、分析、处理过
程中,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及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处分不放过。
七、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和相关人员,公司根据所有发生事故的性质和等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年)第493号令,第三章法律责任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年)第13号令的相关条款和标准要求实施处罚。
宜兴市民用爆炸器材专营有限公司
汇林华城E、F区
项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程序
编制:
审批: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公司
汇林华城项目部
2011年3月23日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公司汇林华城项目部
为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各类伤亡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我监理部特制定汇林华城E、F区项目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
一、事故报告程序
现场发生伤亡事故,事故现场监理人员应立即报告或逐级报告至总监。总监接到重伤、死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和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等概况,报告甲方及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公安(派出所)。行业主管部门、街道接到重伤3人(含3人)或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报告后,应在2个小时内,将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等基本情况报告区安监局、区政府办。死亡事故和较大、重大、特大事故按规定逐级上报。
二、事故救援程序
接到重伤3人(含3人)或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报告后,行业主管部门、街道主要领导应组织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因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而需要移动某些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记录、拍照或摄录相。接到较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报告后,区政府领导及区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按照《成都市青羊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规定,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协调事故的救援工作。
三、事故调查程序
重伤3人以下或轻伤事故,由现场负责人、甲方、监理组织现场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及企业工会成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拟定改进措施,并报送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和区安监局。
重伤或急性中毒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或死亡1人的事故,由企业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安监、监察、公安(派出所)、检察院及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重伤或急性中毒10人(含10人)以上的事故,由区安监局会同市安监局、或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派出所)、监察、检察院及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死亡2人的事故,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或受区政府委托,由区安监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公安、监察、检察院及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由市政府有关部门或区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原因、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其工作程序:
(一)现场勘察:
1、查看事故现场的设备、作业环境状况;
2、拍摄、摄录有关的痕迹和物件,绘制有关处理的示意图;
3、收集和妥善处理与事故有关的物证。
(二)收集资料:
1、向有关人员调查事故经过和原因,并做好询问记录;
2、有关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设计和工艺技术等资料;
3、事故受害人或肇事者过去事故记录和事故前健康状况;
4、伤亡人员所受伤害程度的医疗诊断证明或公安部门的验尸报告;
5、对设备、设施、原材料所作的技术鉴定材料或试验报告;
6、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及有关监督管理情况。
(三)事故分析:
1、确定事故类别;
2、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根据事故调查组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
主要责任者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
领导责任者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
(四)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五)拟定改进措施:
针对事故原因,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要求。
(六)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经过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事故现场的抢救、救治情况;
3、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的性质及认定依据;
4、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认定和处理意见;
5、事故的教训和防范措施建议;
6、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事故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必要时可以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与所发生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者应予回避。
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责任分析及处理意见不一致时,由安监部门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如仍有不同意见,报上级安监部门上级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区政府裁决。
四、事故处理程序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和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及公安、监察、安监、检察院、工会等部门负责处理。内容包括:
(一)执行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
(二)组织防范措施的实施;
(三)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对企业负责人或其它责任人员给予依法依规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或在调查处理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监察、安监、公安、检察院、工会等部门对责任人员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安监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
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和《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事故结案程序
重伤或急性中毒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或死亡1人的事故,由区安监局批复结案;死亡2人以上(含2人)的事故,由区政府批复结案;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按事故分级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市安监局批复结案。
伤亡事故的调查工作,重伤和一般死亡事故应当在30日内完成,较大或重大以上事故应当在60日内完成,遇有特殊情况,应当书面向有权批复结案的上级安监部门申请延期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延长,但不得超过90日。事故报告、调查时限从核查证实之日算起。
区安监局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善后处理应自调查报告批复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抄送市安监局。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公司
汇林华城项目部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受理有关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四条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范围包括:
(一)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以查处的。
(二)有关地方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指定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
(四)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五)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法律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六)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
(九)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十)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十一)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十二)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十三)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示的。
(十四)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十五)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十六)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十七)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十八)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十九)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
(二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
(二十一)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按规定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二十二)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二十三)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二十四)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
(二十五)两个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
(二十六)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民宅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二十七)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集体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二十八)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责任的。
(二十九)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责令整改、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三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撤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三十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十三)其他事故隐患及相关的安生生产违法行为。
第五条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可采用信件举报、电话举报、当面举报、网络举报或者其他方式。举报提倡实名制,便于及时核实、查处和消防事故隐患。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详细说明被举报人的姓名或单位(或企业名称)、地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对举报内容的处理要求等。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得捏造事实,诬告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秩序。
接受举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泄露举报人的真实姓名、地址、单位、电话和举报方式等,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对查实的事故隐患,要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情况紧急的,可以采取包括责令暂行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等紧急强制措施,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排除后,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查实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关执法部门应当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及时纠正,依法给予处罚。
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核查、处理的结果,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及时给予答复。
第七条 对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省安监局委托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负责接受举报(地址:福州市东大路88号建闽大厦,邮编:350001),举报电话:0591—87673638(白天)、0591—87521854(晚上),电子信箱:fjaqxh@126.com。
属于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范围的或属于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由省安监局直接调查处理或转由各地安监局调查处理。属于跨设区市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省安监局调查处理。在同一设区市内,跨县(市、区)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设区市安监局负责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省安监局。
属于省直各有关部门监管范围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由省安监局转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调查核实后,应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送省安监局。
第八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经查实,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未列入政府部门监控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举报奖励经费应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各市、县、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举报奖励规定。
第九条 省安监局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受理的涉及特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举报。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安监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对及时举报重、特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由省直有关部门和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给予特别奖励,特别奖励标准为3000—5000元。特别奖励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条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查处情况的统计报告制度。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受理查处情况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及受理查处情况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各类事故隐患及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机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十三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1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特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3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电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规程】推荐阅读: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笔录07-15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条例12-21
黑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11-23
学校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10-27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解读06-11
电力电缆安全作业规程12-03
电力安全生产学习10-05
生产作业安全操作规程07-19
关于安全电力生产论文05-29
煤矿安全生产操作规程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