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笔录(通用8篇)
是否申请回避?回答是否申请回避。1.你与当事人的关系?
记录当事人的姓名,年龄,被询问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2、当事人是否与事故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持有本工种或职务所需证件?
3、当事人是否接受入场三级安全教育?
4、简单叙述一下你知道的事故经过? 出事当天,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动作(或位置);
5、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6、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7、有否岗位操作规程?知否具体内容?
8、事故发生前当事人的健康状况;
9、事故发生时有无安全设备、是否佩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10、对应该持证上岗而未持证和未进行安全教育而上岗人员要提问是谁安排上岗的?他知道不知道你属于无证或未进行安全教育?如知道,你是否拒绝上岗了?如不知道,你是否提出了?
企业负责人或项目经理:
1、是否申请回避?回答是否申请回避。
2、被调查询问人的自然情况、联系电话?
3、是否知道事故的发生?如知道请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简单经过。
4、是否与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
5、是否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
6、工程承包合同?(原证等)
7、查企业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的职责履行情况: 是否开展安全生产会议?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情况?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情况?
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情况? 是否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是否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安全技术交底等是否进行?
事故发生时的设备设施缺否安全设施?为什么没有安全设施?看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情况(是否因为没有投入导致发生事故)?(看票据)(要证据)(要证据---怎么证明你履行了这些职责?)
和事故有关的工段(队)长、班组长:
1、是否申请回避?回答是否申请回避。
2、被调查询问人的自然情况、联系电话?
3、是否知道事故的发生?如知道请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简单经过。
4、出事前事故有关人员的健康状况?是否了解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5、是否及时上报企业或相关主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
6、班组安全会议情况?(看记录)
7、知道不知道此人有否资格证或经过安全教育?知道不知道这个岗位需要进行安全教育或者持证上岗?如回答知道,则问为什么安排此人工作?如回答不知道,则询问此人的岗位资格是何时何地怎样取得的?
8、单位和职工在安全生产和事故处理上有没有对责任划分和罚款作出明确规定?是怎么规定的?
询问完成后,要让被询问人自己读一遍询问笔录,有不同意见的补充和改正,在原位置写不下时,在末尾重新写。
你对上述笔录是否有异议?回答没有异议,并签名。
每一页下端的被询问人签字一栏都要签字,“共多少页,第几页”都要写清楚。
按手印。在被询问人的名字处、有勾抹处都要按手印,同时在被询问人此次笔录所有页的右侧按顺序排列好后按手印,要全部覆盖所有页。
1 现状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导工业特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等基础上,选择了7个省市进行抽样调查,有效样本数量为5893份。这7个省市及样本数量分别是:安徽省(1122份)、广东省(973份)、重庆市(1090份)、天津市(885份)、辽宁省(122份)、吉林省(726份)、山东省(975份)。
本次调查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企业基本信息和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管理现状。调查研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数据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企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管理现状、企业内外部应急资源、员工的应急能力以及企业应急过程的控制四个方面来统计分析目前企业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
2.1 应急管理现状情况
(1)2.56%的企业(151家企业)近五年内发生过危害物质急性中毒事故。有30家企业对造成中毒的物质进行明确,主要的危险物质是:一氧化碳、氯气、氨气、硫化氢、苯、苯甲氰、甲苯、甲醛、二氯乙烯、酸、瓦斯等。
(2)24家企业明确了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时一次死亡最多的人/次,其中1家企业一次死亡20人,1家企业一次死亡12人,3家企业一次死亡5人,1家企业一次死亡3人,6家企业一次死亡2人,12家企业一次死亡1人。
(3)所调查的企业有六成以上都设置了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以及专兼职应急人员,但只有两成左右的企业设有专职医疗救护人员及医疗部门。
(4)36.26%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38.37%的企业建立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5)发生过急性中毒事故企业中,75.50%的企业编制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74.83%的企业编制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6)有四成以上企业编制了可能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化学品的管理制度及应急设备设施的检查、维护制度。
(7)发生过急性中毒事故企业,有77.48%的企业建立了可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设置了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的企业,其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方面相对比较规范,接近2/3的企业都编制了化学品的MSDS。
(8)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超过七成的企业设置了专兼职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45%以上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联营企业中,专兼职应急机构/管理人员设置和专项/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7.62%和14.29%。
(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设置应急机构或配置专职应急管理人员的比例、建立引起急性中毒事故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的比例和编制MSDS的比例较高;且58%以上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而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设置了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将近20%的企业建立了化学品管理制度和MSDS,16.58%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比例偏低。
(10)企业在岗职工数小于300人的企业中,有六成的企业设置了专兼职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以及专兼职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只有31.12%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企业在岗职工数大于等于30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八成以上的企业设置了专兼职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以及专兼职应急人员,54.42%的企业编制了专项或专门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2.2 内部/外部应急资源配置情况
(1)25.56%的企业(即1506家)设有专项应急资金。设有专项应急资金企业每年的应急投入金额大部分没有填写,很难估计目前企业在应急投入方面的具体金额。
(2)只有四成左右的企业配置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
(3)设置了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的企业,其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的配备和管理相对比较规范,58.87%的企业配备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67.64%的企业对应急设备、物资进行了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更换。
(4)发生过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企业中,八成的企业设有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并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
(5)将近九成的企业周围5公里范围内(或20分钟之内能到达)有医院、七成以上的企业周围5公里范围内(或20分钟之内能到达)有消防机构,人员救护和消防救援力量的分布基本能达到企业。
(6)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4.97%的企业与可提供应急资源、物资或协助的机构/单位建立了联系。
(7)国有企业、股份有限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过半数的企业都配有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但只有四成以上的企业和其他机构签订互助协议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营企业中只有19.05%的企业配有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9.52%的企业和其他机构签订互助协议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例偏低。
(8)从行业情况看,在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超过60%的企业配备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半数以上的企业都签订了互助协议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只有26.77%的企业配备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24.14%的企业签订了互助协议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3 应急培训、演练情况与员工应急能力现状
(1)有四成左右的企业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响应方面的培训,及对员工进行过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基本医疗急救常识的培训。
(2)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针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或应急响应定期进行过桌面或现场演练,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演习的效果进行过总结。
(3)国有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三种注册类型的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开展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方面的培训。联营企业开展这方面的培训比例最低,只有19.05%,其次是民营企业,只有35.24%。
(4)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六成以上企业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培训;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对员工进行了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响应等方面培训的比例最低,只有27.91%。
(5)制定了专项或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企业,其77.68%的企业对全员进行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培训,92.56%的企业员工知道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时按照什么疏散路线进行疏散。
(6)有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的企业,对全体员工开展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培训的比例超过半数,而没有专兼职事故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的企业,85.83%都没有开展全员的应急培训。
(7)有65.42%的企业的员工知道本单位可能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风险种类;有61.33%的企业的员工知道事故现场的警示标识或警戒标志;有63.70%的企业的员工在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时知道疏散路线。
(8)对员工进行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培训的企业,其94.22%企业的员工知道本单位可能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而未对员工进行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培训的企业,只有44.04%的企业员工知道本单位可能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
2.4 应急过程控制现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企业在应急响应环节的情况如下:(1)一旦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49.86%的企业将进行危险区域管制(划分灾区、除污区和支援区)。(2)47.84%的企业的现场应急人员配备有效的应急防护装备。(3)35.67%的企业指定专门的事故信息发布组或发言人。(4)发生事故后,55.49%的企业的应急指挥部与地方政府部门进行事故报告等联系。(5)54.86%的企业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能随时跟踪事态发展。(6)四成的企业在发生事故后,将会对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中毒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对受到事故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缓解心理压力或痛苦等方面的心理干预。而发生事故的151家企业中,七成以上的企业进行了这两方面的工作。(7)44.09%的企业在事故应急结束后,将总结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改进。
2.5 应急现状总结
通过本次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管理现状统计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应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设置、应急资源配置、应急预案及有关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应急培训和演练等,都还不能达到企业实际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1)在岗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其专兼职应急机构或管理人员设置、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设备和物资配备等情况都好于在岗职工人数小于300人的企业。
(2)不同行业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有较大差异。从统计情况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的总体应急现状比较好。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总体应急现状最差,这与本次统计调查的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中有不少的小型采石场有关。这些小型采石场人员较少,一般只有几个人至二十几个人,作业环境差,员工素质低,因而其应急管理也相对较差。
(3)不同注册类型企业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有较大差异。从统计情况看,国有企业、股份有限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应急现状比较好,联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总体应急现状情况相对较差。
3 建议
从目前我国生产经营单位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可见,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应急能力建设。
(1)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或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加大企业应急工作的力度。
(2)加大企业应急方面的投入,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设施、器材和物资。同时,国家应该制定、出台急性职业中毒应急资源配备标准,便于企业科学、合理、适度、有效地配备所需应急资源。
(3)进一步制定、完善企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使企业在应对突发中毒事故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快速、有序、高效的实施救援。
(4)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使相关应急人员及其他人员提高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应急任务和程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企业自身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预防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米江,张文漳.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及SPSS应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2]张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93~96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_有限公司,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属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企业。公司法定代表人_,工程负责人_;项目经理_;技术负责人_(高级工程师);施工员_、_;质检员_、_;安全员_、_;材料员_;造价员_。
二、项目主体单位概况:
(一)建设单位:_有限责任公司。
(二)监理单位:_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_。
(三)施工单位:_建设有限公司,工程负责人_,项目经理_。
三、事故死亡人身份概况:
_,女/男,汉族,__年_月_日生,籍贯:_,工作单位:_。
四、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一)事故发生时间:20XX年_月_日 星期_,上午_左右。
(二)事故发生地点:_
(三)事故发生过程描述:_
(四)事故处理过程: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认真积极安抚死者后事,通过保护现场、报警、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告知死者家属等程序。大致情况如下:
1、派出所当场了解记录案情后,将_带到派出所接受继续调查。
2、施工单位派专人看守事故现场并按当地民俗习惯对死者进行了必要程序(如:覆盖尸体、放鞭炮、烧纸等)。
3、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积极主动配合主管部门调查,责其施工单位端正态度积极确保死者后事。
4、得到上报电话后,_等相继到场指导事故后续工作。
整理单位:_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为中小企业所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居高不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增多、经济损失更加严重。本文是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范文一:
王海林受伤事故报告
一、事故经过
2013年6月8日下午2点半左右,在二厂圆锥破检修时,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检修工王海林左手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严重受伤,事故经过如下:13:30上班,加工Φ20mm的圆钢做成S型起吊钩子,经过水冷却,起吊部位为圆锥破挡料斗圈,此部件的重量约1.5T,其只有两个Φ30mm的小孔可作为起吊点,周边只有5mm的间隙。钢丝绳无法插进,只能用钩子作为起吊工具,现场工作人员有:王见(现场指挥)、马振海、王海林(现场具体操作维修工),袁文仓、孟召青(现场检修辅助人员)。下午14:15,王见、马振海、王海林上到圆锥破上部,做好一切吊装准备,并开始起吊。王见拉手拉葫芦,马振海、王海林稳着物件。随着物件慢慢升高,由于挡料斗圈已经磨损,在起吊过程当中物件不平衡,出现了一边高一边低的现象,当提升高度达到0.6m时,挡料斗圈高端已经超过了短头上端约150mm,然后,王海林(站在王见的右手边)在高端观察吊起物件与短头上端距离,看是否可以插入已准备好的木板将物件垫稳,由于物件不平衡,插入木板的间隙不好确定。王海林将高端往下压,由于突然用力造成物件晃动过大,吊钩变形,挡料斗圈滑落。将王海林左手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挤断,事故发生后,王见立即向公司领导打电话汇报情况,公司立即派车送王海林去平泉县西坝骨科医院,因伤势过重,骨
科医院建议转承德266医院,并联系266医院修院长做好手术准备,患者到达后做了检查和妥善处理后,医院建议转北京积水潭医院,马上送王海林赶往北京,李华云总经理在积水潭医院等候,患者到后由于医院将手术安排在下半夜,李华云总经理又及时联系空军总医院进行手术,到6月9日上午8:00手术完成。
二、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2013年6月8日下午2点30分,在二选厂检修圆锥时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根据当事人辅助车间主任王见所写事故经过,事故受伤者王海林同马振海协助王见在起吊圆锥内1.5吨重的档料斗圈时吊钩变形档料斗圈脱落,将王海林四个手指剪断。事故发生后,王见立即上报叫车,伤者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事故发生后赵锡波、尚烨、于勇、郝义坤到现场了解情况。还原现场情况同王见所写经过一样,王见站在靠近门口位置,马振海在其左手边,王海林在其右手边位置,档料斗圈起吊时,未水平吊起,马振海这端低,王海林这端已经超过短头上沿有150毫米,王海林拇指在上四个手指在下双手往下压,由于档料斗圈外圆和短头内圆只有5毫米间隙,在这么小间隙、这种不平衡状态下吊钩变形档料斗圈脱落时和短头上沿接触形成剪子,档料斗圈脱落王海林的左手手指被剪切,结果出现这一起安全事故。
事故分析如下:
1、现场指挥人员在拉手拉葫芦,没有起到指挥作用和观察协
调作用。
2、对挡料斗圈磨损情况判断不准,没有充分考虑到起重过程的偏重问题,致使部件起吊后偏斜严重,为了插托起木板而对吊装物进行按压晃动调平造成事故。
3、由于对起吊部件按压晃动,瞬间产生巨大力量使制作的吊钩变形而滑落。
4、检修前没有进行详细的方案论证。
5、王海林为新招职工,对大型设备检修经验不足,虽然参加了县安监局组织的安全培训,但现场培训不足。
6、安全部门没有全程对检修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7、在本次事故中生产副总经理赵锡波、生产部经理尚烨、技术部经理于勇、机电维修车间主任王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训
本次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通过对本次事故的详细分析和研究,举一反三,得到以下教训:
1、不管项目大小,都要有详尽的组织实施方案和安全保护措施。
2、在安全三级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好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的培训。
3、现场指挥和安全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起到作用。
4、施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工具、器具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自制的工具、器具要经过检验方可使用。
5、任何工程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简化维修设施和安全设施。
6、施工过程中,相互提醒和相互保护严重不足。
四、整改措施
1、针对特种作业人员招聘和录用必须持有由劳动部门颁发的有效上岗资格证,无证人员不予录用或经培训获证后方可录用。录用人员必须经过县防疫站体检合格后方可录用。录用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厂矿、车间、班组)满48课时。培训后通过考试和技能测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现有人员每月安全培训不低于8课时。
2、每次施工作业之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安全措施,保护措施,形成文字材料上报领导批准后,传达到每一个参与施工的人,所有人严格执行。每班工作必须进行班前班后会,要求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参加。
3、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的场地、环境、设施、路线、空间做充分考察,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制定出相关的预案和规避办法。
4、施工中使用的工具、器具需经过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材料、物资、工具按规定摆放,施工现场不得放置与施工无关的杂物,防止紧急情况时阻碍人员撤离。起重工具的采购必须有安检标志、合格证。
5、施工过程指挥人员必须观察每个操作人员,严禁指挥人员亲自操作而忽视指挥工作,严禁多人指挥和违章指挥。
6、施工前安全管理人员需对施工的措施、方案、工具、器具进行检查和确认。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护、监督和检查。
7、全面排查公司各个施工场所现有的起重工具、安全设施、电力线路、供电装置、管线道路、防护栏杆等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限期完成。
8、施工现场要准备急救医药箱,矿区内24小时常备车况完好的值班车辆1辆,以便紧急使用。
9、与医疗单位、救援单位建立联动机制。
平泉县金宝矿业有限公司
xx年x月x日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范文二:
安监局事故调查报告范文
2010年5月4日中午12点左右,一辆由华坪红砖厂自派的自卸翻斗车(云P:13531)运送红砖到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施工的宁蒗县新城区,在新区建设住宅二期工程30栋旁卸红砖时,由于车辆后轮负荷太重,引起车辆后轮下陷,自卸车不能顺利卸出车内的砖块,司机就擅自安排下水泥的农民工沙尔哈等工人帮忙卸车,在工人卸车时,由于后车门未处置稳当,造成后车门下落,击打到下砖的农民工沙尔哈的头部,造成沙尔哈头部重伤,该公司项目部接到电话后,立即启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及时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宁蒗县医院,由于伤势较重,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12点37分,刘立国打电话到宁蒗县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站报案,称工地上一人被下砖的车门打着了,在送往医院抢救,不知道是否死亡。接到报案后,县建设局分管安全的领导徐礼芳及安全监督站的两位同志李金峰和杨志平赶到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勘查;同时安监局的杨新红副局长、毛应国、杨凯龙及大兴镇派出所的杨祖所长等单位同志到了现场,全面展开了“5•4”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和善后处置工作。下午,县人民政府和军强副县长进一步做了批示。5月5日上午9:00时左右,县安监局召集了监察局、建设局、大兴派出所、工会等有关部门,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经过现场勘查,证人询问、查看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各种资质证书和安全管理机构、制度、教育记录等,到目前为止,事故情况已基本调查清楚,现将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发生的背景情况
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是经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到宁蒗开发宁蒗新区建设的施工企业,具有《建筑施工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等,安全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发生事故的车辆云P:13531是砖厂自派的,运红砖到工地上卖砖给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与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没有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该车车主是杨文华,与司机李勇(身份证:***117)是属舅侄关系.二、事故发生的经过
2010年5月4日中午12点左右,云P:13531自卸翻斗车运红砖到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施工的宁蒗县新区开发建设住宅二期30栋旁,在自卸车翻斗车卸红砖时,由于车辆后轮负荷太重,引起车辆云P13531后轮下陷,自卸车不能顺利自卸出车内的砖块,就安排下水泥的农民工沙尔哈等工人帮忙卸车,在工人卸车时,由于上翻的后车门未处理稳当,造成后车门下落,击打到下砖的沙尔哈头部,造成头部重伤,该公司项目部接到电话后,立即启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县医院,经医院全力抢救,由于伤势较重,抢救无效死亡。同时报告给安监局、建设局、大兴派出所等有关部门。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4”事故造成一死一伤,其中:沙尔哈,彝族,死亡,身份证号:***356属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农民工;李学华,彝族,轻伤,现已经出院,属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农民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0万元。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析规划》的要求,“5•4”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下:
一、直接原因
1、运砖车辆云P:13531的驾驶员李勇违章指挥,违章 作业;
2、死者沙尔哈和同伙违反操作程序,违反劳动纪律,在自卸翻斗车不能顺利自卸出车内的砖块时,没有固定好后车门,就在后车门下作业,造成后车门下落,并击打到沙尔哈的头部,至使沙尔哈死亡。
二、间接原因
1、宁蒗县建设局对该建筑企业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和盲区;
2、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对该公司所雇用的农民工安全教育不到位,该公司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所在。
三、事故性质
通过调查、取证后认定:2010年5月4日上午12:00时左右发生在宁蒗县新城区二期工程事故属违章指挥、违章违规作业造成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四、事故责任的认定及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
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有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没有按制度对现场的施工作业进行认真的管理、指挥和监督,在此次事故中负次要责任,根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之规定,对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处以罚款壹万元人民币。
沙尔哈及同伙违反劳动纪律,在没有支撑稳定好后车门的前提下进行作业,造成生产安全事故,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但因沙尔哈已经死亡,同伙属于弱势群体,其处罚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承担,不再对其进行处罚。李学华等人重返生产一线前需要接受县建设局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六、事故防范措施和建议。
1、建议县建设局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结合“全县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建筑施工行企业业现场管理混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等现状,进行一次清理和整顿,严厉打击现场管理混乱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行为,杜绝“5•4”事故相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2、“5•4”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企业对作业人员管理混乱,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设备和人员监管不力,通过对“5•4”事故的认真分析,特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1)明确内部安全管理分工和职责;
(2)健全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4)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设备检修;
(5)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6)加强施工现场的封闭管理和人员来往登记制度。
(7)对原材料的往来管理进行专人指挥,并跟踪督促落实。
(8)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脚手架、施工机具、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施工现场等部位加强管理。
调查组成员签字: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范文三:
普宁致12死火灾原因查明 1名副镇长被立案
新华网广州4月2日电(记者扶庆)据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日通报,据初步认定,广东省揭阳市“3·26”重大火灾事故为一起责任事故,目前检察机关已对普宁市军埠镇副镇长伍锡明等3名公职人员以涉嫌滥用职权罪立案侦查。
据事故调查组初步查明,揭阳市“3·26”重大火灾事故起火原因是起火作坊主要经营者郑晓生3岁女儿用打火机玩火,引燃起火建筑一楼楼梯口南侧堆放的海绵堆垛所致。通报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作坊经营者擅自改变起火建筑用途和性质,将住宅楼改为内衣加工作坊,增加了建筑火灾危险性。二是起火建筑安全条件差,内部仅有一条疏散楼梯,一楼楼梯口发生火灾后,海绵燃烧产生的高温有毒烟气通过楼梯迅速向上蔓延,封堵了人员主要逃生通道;建筑灭火设施配备不足,导致火灾发生后无法及时扑救初期火灾。三是起火建筑内堆放大量海绵等易燃物品,海绵被引燃后燃烧速度快、烟气温度高并且毒性大,导致大量人员中毒、窒息死亡。四是经营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混乱,未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员工缺乏逃生自救知识和能力。
1目的
为规范曲靖市宣威宇恒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及时、准确的地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事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安全生产管理规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应于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
3.管理机构及职责
安全环保处是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部门,其具体职责: 3.1 贯彻落实和及时传达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公司安全管理文件;组织实施本公司安委会决议。
3.2 组织制定、评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目标,并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公司持续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3.3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督促、指导或实施对外包单位、职能部门、生产分厂进行生产安全检查和日常安全管理。
3.4 督促、指导各职能部门、生产分厂、外包单位处理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协调并跟踪其整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验证完成效果。
3.5 负责编制安全生产指标和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实施对下属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进行安全生产总结。
3.6 在本单位安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应急演习。
3.7 组织、协调和参与调查、分析和处理安全责任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
3.8 组织开展国家、属地安监部门与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安全专项活动,推选、评比安全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3.9 编制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会同行政人事处及时组织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3.10 按期组织安全例会,分析研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11 按属地安监部门与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填报安全生产管理月报并报相关部门。
3.12 向安委会报告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其改进要求。
3.13 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事宜与外部相关单位的联络协调。
4、管理要求
4.1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及时报告。事故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4.2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公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4.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4.4 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上级公司、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5.生产安全事故划分 5.1按事故发生的领域划分:
5.1.1 工业生产安全事故:指在生产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造成单位员工和单位外人员人生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事故(含设备事故),不包括火灾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
5.1.2 道路交通事故:指本公司车辆因公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生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及厂区内公司负有直接责任的交通事故。
5.1.3 火灾事故: 指失去控制并对财产造成损害和人身造成伤害的燃烧事故。
5.2 按人受伤害的程度,生产安全事故分为轻伤、重伤、死亡三个等级:
5.2.1 轻伤事故:指只发生比较轻微的一般性伤害事故。轻伤一般为损失工作日1日以上105日一下的轻微丧失劳动能力的现象(最终以伤残等级鉴定为准)。轻伤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5.2.1.1 对生命无危险,但能轻微损害健康的伤害现象。5.2.1.2对于生命无明显危险,但能造成部分损害健康的现象。5.2.2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受伤后经较长时间医治后,仍然因伤致残、造成有后遗症的事故。即损失工作日105天以上无死亡的事故(最终以伤残等级鉴定为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即劳动功能障碍鉴定为一级至六级的并符合下列情况的伤残人员:
5.2.2.1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工作,退出工作岗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日常生活护理的。
5.2.2.2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工作岗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需要一定生活护理的。
5.2.2.3 丧失一定劳动能力但尚能工作,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减轻工作量或调换轻便工作,仍然需要部分生活护理的。
5.2.3 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造成死亡一人以上事故。5.3 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共四个等级(其中“一般事故”再细分为四个等级)。
5.3.1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从企业管理角度再将一般事故细分为以下四级; 5.3.5.1 一般事故一级,是指造成2人死亡,或者6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50人以上轻伤,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2 一般事故二级,是指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6人以下重伤,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轻伤,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3 一般事故三级,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4 一般事故四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30万元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6 中伤和轻伤的判断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界定。5.3.7 本条款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死亡事故含受伤后在医院救治时死亡的事故。
6.事故报告
6.1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本工段领导,工段领导向处室、分厂领导报告,处室、分厂领导向企业安全环保处、生产副总、总经理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公司安全环保处报告或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6.2 事故报告时间:
6.2.1 发生一般事故四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逐级报告安全环保处备案。
6.2.2 发生一般事故三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由公司安全环保处向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报告备案。
6.2.3 发生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由公司安全环保处向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报告,同时向宣威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
6.2.3对本公司外包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按本制度报告。
6.2.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以书面形式报告,情况特别紧急时,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书面报告。书面报告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6.2.4.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6.2.4.2事故经过; 6.2.4.3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6.2.4.4已经采取的措施;
6.2.4.5 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批准人、报告时间和联系电话。6.2.4.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2.5
事故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续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7、事故救援
7.1 公司建立各类事故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相应事故救援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治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2 发生事故后,事故单位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援,不得擅离职守。
7.2.1 发生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事故,并可能造成衍生事故时,公司总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主要领导外出时,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回处理事故。
7.2.2 发生一般事故三级及以下,公司总经理或者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7.3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7.4因抢救人员财产和防止事故扩大等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摄像拍照记录、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8事故调查
8.1 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牵头,本公司配合成立调查组,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其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8.2 一般事故三级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组织调查组展开事故调查;一般事故四级由本公司自行组织调查组,并将调查处理结果报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备案。
8.3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8.3.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8.3.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83.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8.3.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8.3.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8.2 事故调查组及时向事故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不得阻碍调查组的工作。
8.3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8.4事故调查报告内容要真实全面,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8.4.1事故发生经过及事故事故救援情况; 8.4.2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8.4.3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8.4.4事故责任的认定和对事故责任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8.4.5事故教训和事故防范、整改措施;
8.4.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8.4.7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批准人、报告时间及联系方式。
8.5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8.6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的事故地方政府组织调查的,由其调查组按相关程序出具调查报告。地方政府不组织调查的,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出具调查报告,并按程序逐级上报。事故处理
9.1 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深入查找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召开事故分析会。
9.2 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按照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治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9.3所有事故结案后,必须建立事故档案,并分级保存,事故档案应至少包括事故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
10事故统计与分析
10.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定期对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事故事件统计采用图表形式表示,计算指标包括:工伤事故率;百万工时伤害率;未遂率。计算方法如下:
工伤事故率=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人次÷计算周期内员工总人数平均数×1000‰;
百万工时伤害率=计算周期内轻伤以上总人数÷计算周期内总工时×1000000;
未遂率=计算周期内未遂事故总数÷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总数×100% 10.2事故事件统计和分析结果要形成文字书面文件。10.3安全环保处年底要对全年发生的全部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上年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10.4每次统计和分析完成,安全环保处要将结果存档,同时以书面形式向公司领导汇报,并以安全快报的形式公布结果。
11事故回顾学习
11.1定期对本单位和其他单位已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回顾,可以降低事故事件发生的频率,是预防事故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为了使事故事件的回顾形成制度化,特做出如下规定。
11.2各处室、分厂至少没半年一次组织员工以工段为单位对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回顾和讨论。回顾和讨论以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制定的防范措施为主。本单位没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可以学习其他单位是事故案例。11.3事故事件回顾由各处室、分厂厂长或工段工段长牵头,如有需要由公司专职安全员协助,参加员工要认真学习了解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预防同类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对预防措施积极发表意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防范措施进行完善。由牵头人做好事故事件回顾记录,回顾结束后将回顾记录上交安全环保处保存。
11.4安全环保处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事故事件讲座,利用事故事件讲座组织员工对当期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
11.5员工根据本工种近期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出对已发生事故事件回顾和讨论的要求,各生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回顾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时间。
12相关记录 10.1事故报告 10.2事故登记记录 10.3事故调查报告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特别是1998年以后,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时间维持在6.6%~6.8%, 仅次于工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占居第四, 成为我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建筑业, 但也是多发事故的行业, 跟其它行业相比更需要加强生产的安全。
1.1 建设工程安全的近状
我国建筑工人占世界建筑从业人数的约25%, 算得上世界最大的行业劳动群体, 不过他们的工作环境及安全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其行业的特点、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人和工作管理上的难度等等原因, 加上不同的文化观念、社会发展水平等社会现实,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建筑业成为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与此同时, 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每年由于安全事故死亡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 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虽然各级政府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 但安全生产的整体态势还是比较严峻。
1.2 工程建设安全系数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标准也需要完善。
第二、政府监管存在真空环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四、企业安全管理不受重视。
2 提高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系数的主要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是要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工程建设, 特别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和安全相辅相成, 没有好的工程质量, 就无法保证工程的安全, 讲质量就是讲安全;建设事故频发, 建设质量无从谈起。讲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的生命权, 就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质量安全生产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 坚持质量为先、安全至上。
2.2 依靠科学管理提高安全生产质量
要改变依靠事后检查、总结教训来提高工程质量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全面推广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融管理思想、理论观念、手段、方法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是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 将组织所有的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为实现工程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 现阶段的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 运用科学技术, 施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综合运用多种质量控制方法的管理。
2.3 提高安全防范标准
工程建设安全形势严峻、事故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于很多部门和领导, 对工程安全管理只重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追责, 而不是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 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 必须预防无伤害虚惊事故;预防无伤害虚惊事故, 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则取决于日常安全风险管理是否到位, 也就是常说的细节管理, 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现实中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 抓好日常安全风险的细节管理工作, 善于查找隐患, 善于查找事故苗头, 降低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从而消除事故征兆, 实现预防重大事故。因此, 我们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应该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 即进行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安全风险管理。
为了扭转工程事故发生后再进行管理和追责的被动局面, 就应该将监管的关口前移, 在各类事故产生的“萌芽”状态, 就有效监管, 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大量工程实践统计表明, 绝大多数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前会有事故前兆出现, 对安全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 可以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2.4 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工程领域存在“重新修、轻维修”倾向和不惜以牺牲质量安全为代价、谋求“高速度、高利润”的不良现象, 所以我们亟需树立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的概念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物的实际平均使用年限仅为30年, 其中一些建筑甚至大型建筑的寿命仅仅10年左右, 比如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而国外一些建筑的寿命可以达到百年, 甚至超过百年。相对国外长寿命建筑, 我国建筑物的短命造成了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巨大浪费, 同时还增加了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采用高质量的规划和设计, 延长工程寿命, 避免短命建筑、重复建设、交叉建设, 减少浪费。对工程项目所有建设和运行过程进行计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 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工作, 以满足建设项目功能和使用要求, 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最优。
2.5 确立科技创新观念
科学技术是建设质量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向科学技术要质量和安全, 就要强化科技意识, 确立科技创新观念,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推进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重大技术突破。在工程建设领域, 必须加强工程建设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究, 加强安全事故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 加强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加强工程建设专业软件研究, 加强现代化、信息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 要采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 通过提高技术含量, 在确保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节约工程投资, 达到最佳的经济技术效益。
3 结束语
正如海恩法则强调的, 事故的发生一是矢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 再完美的规章, 在实际操作层面, 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提高防范意识, 防微杜渐才是确保工程生产安全进行的必胜法宝。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 2008.1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 2008.11
一、强化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基础
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发挥企业生产指挥、技术保证、安全监管、思想政治工作四大安全生产保证系统作用,认真组织学习上级安全通报和本辖区历年事故发生情况及案例汇编,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紧紧抓住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和以“提高安全健康整体素质,实现安全健康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安康杯”竞赛及开展“十个一”活动,加大反违章的力度,实现零违章目标;建立安全理念、视觉、行为三个识别系统,在职工中全面推行“一法三卡”的实际应用,发放安全操作手册,规范现场警示标志与作业行为,落实安全设施设备及生产标准化;对安全意识提升宣传教育,要象寺庙和尚“敲木鱼、敲边鼓、敲警钟”天天敲,天天讲,利用会议、报纸、广播、网站、电子屏幕、MIS系统等媒体,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对上一年全辖区各单位范围内发生的异常未遂以上不安全现象进行登记、汇总、并转化为追忆、反思、通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促进员工要我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思想转变。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前提
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强化“两种责任”的落实,一个是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担子细化到各级各类领导人员身上,履行好自己职责。要抓头头,头头抓,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在安全带有方向性的事情上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抓,主管安全工作领导直接抓,安监部门具体抓好监督,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安委会和县(市)、乡(镇)、街道、企业多级安全队伍网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目标化管理,纳入年终考核验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部分单位“以包代管”,坚持安全奖惩,激励与事故责任追究相结合制度,做到评先评优与安全生产挂钩,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同对要把安全指标细化量化做到责任到人,压力到位,从而形成安全工作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把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对有发生违章行为、读职、失职造成伤亡事故单位的人和员工,不论什么人,坚决按法规、制度规定处理,用法律和制度管人。
三、强化监督检查、排除事故隐患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以杜绝人身伤害事故、应从习惯性违章作业入手,组织各种检查,查各单位各种人员安全思想是否牢固,是否有章不遵循,看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动员全体员工在安全方面要一切从零开始、重视和保障安全,抓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员工行为规范和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动态下,认真查看操作现场,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冒险作业现象,严厉查处工作中执行安全法规不严格的人和事,杜绝违章行为。做到企业季检查一次,车间月一检查,班组每日一检查和岗位巡检,推行设备安全检查表、记录,确保设备抽检质量合格,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隐患、环境不良,及时下达整改指令通知、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达到人、机、环三者的和谐统一。针对季节性特点与事故规律,狠抓缺项、挖隐患,使安全检查、抽查、专项督查不走过场,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评价验收体系。把握影响安全的人员、设备性能、外部环境各种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设备、安全措施、作业环境、技术等各种危险因素,对企业现状进行安全检查评估、评价安全生产状况,掌握安全生产规律趋势,使安全生产各种因素由不可控变为可控状态。安全监督检查组人员开展检查,要做到查纪录、查认识、查管理制度、查纪律、查领导、查设备、查安全卫生设施、查防护使用、查特种作业、查各种事故隐患,通过“十查内容”监督基层单位、企业,克服走过场应付了事,不解决实际问题现象,检查要坚持四个转变和结合:一是从一般性常规转变到季节特点与专业评价结合;二是从单纯重设备外观查隐患转变检修内部质量监督与违章行为相结合;三是注重安全表面纪录检查评比转变到设备运行、作业现场全过程动态监督相结合;四是监督范围从单纯依靠内部转变利用社会外部监管与施工方监督相结合。通过各层次、多渠道排查,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四、严格认真,把好源头关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有效途径
(一)严格管理。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专管一条线,群管连成网,落实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安监部门和企业安管人员要有职有权、要敢抓敢管、还要善于管理,纠正违章违法现象事事认真毫不含糊,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吸取教训,不但分清责任严肃处理,而且要分析事故原因、加强教育,处理事故决不姑息迁就。对循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同时坚持贯彻落实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严格奖惩机制。
(二)认真管理。单位企业安全整改和“两措”项目计划要认真细化、认真考虑,结合机械设备大小检修安排与利用设备停放开展整改。整改准备工作要细,制订周密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以及工时、材料、费用、施工计划;施工工艺要细化,对设备拆装规范;项目标准量化要细,不忽视每时每刻每一处起点隐患,不放过每一次每一项纰漏,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处理。做到细化量化管理:一是安全工作无小事、做到善始善终、从头至尾抓到底;二是安全工作应认真细安排,检查考核,站在全局的高度,突出重点,掌握全面,彻底抓到位;三是安全工作要人人抓,人人有责、对任何人都同等重要,凡有作业都得按规程制度办事,不得马虎了事和应付过关,对安全生产工作要横向抓到边,纵向抓到底,不留死角。
(三)细致管理。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整改、有反馈、有考核评比。各级领导要对安全工作“事必联系”,对安全偏差、及时纠正,安全生产状况心中有数,整改起来心中有底;企业负责人、场(厂)长,要重视检修和运行管理,把二十五项“反措”落到实处,设备应修,技改应改,严格执行设备检修三级验收与机组冷热态评价,加大现场质量监督与反违章管理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操作前有预测、操作中有预防、操作后有检查,并能及时有效控制”。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就是生产“正道”也要保安全;认真制定“三级控制目标”实施方案,把安全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企业、车间、班组负责人的安全职责要到位,对发生各种违章现象,当天班组就要研究分析,找对策,对违章者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教育处理人,杜绝违章行为。发挥各企业安管干部作用,实行现场走动式管理,随时监督检查,使事故苗头在萌芽中就有人发觉,异常情况一露头就有人报,违章一发生就有人管,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五、以科兴安、推动科技进步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可靠保障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进步,企业也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密集和高科技产品,依靠安全科技进步,保证安全资金有一定比例投入,防范风险。通过科学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解决影响安全技术的难题,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缺陷和消除危及人身安全隐患,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与薄弱环节进行攻关,创造机械设备本质安全。人们要积极探索安全工作新方法,把传统的安全工作经验与符合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安全新理论、新机制、安全管理标准化、现代化、设备本质安全化,加大安全性与危险评价分析并做好防控,做好设备在线监测、动态安全在线评估技术落实,建立各种事故、设备故障数据库等。做到以科技兴安,杜绝事故发生。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监管体系,以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武装及构建一支稳定高素质基层安监队伍,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专业化和日常化轨道,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笔录】推荐阅读: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条例12-21
电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规程09-20
黑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11-23
学校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10-27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汇编06-07
安全生产事故类别09-16
生产安全事故考核办法10-12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10-17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