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

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讨论)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达能力是中学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必不可少的能力。粉碎“四人帮”以来,教育战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别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改进。这个问题,不仅广大中学师生希望解决,而且也引起了社会上的重视。例如围绕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些报刊已经发表了不少讨论文章,对作文教学起了推动作用。

为了探寻改进作文教学的关键,研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我刊拟开展“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讨论。讨论围绕下列八个问题进行: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二、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三、防止猜题、押题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作文训练。四、中学作文训练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作文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五、听、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六、搞好课外阅读和提高作文水平的关系。七、中学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八、评价中学生作文的标准。

我们欢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学师生以及关心中学作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都来积极参加讨论。我们希望讨论能够紧密联系师生教与学的实际,结合四化建设的需要。讨论时可以摆情况、摆问题,更希望结合实践经验、体会来谈,以便通过讨论使大家方向更明,信心更足,办法更多。每篇文章最好集中谈一两个问题,涉及面不必过宽,力求谈得精一些,深一些。字数在三千字以内为宜。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信封上请注明“改进作文教学讨论”,本刊将择优采用。由于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请自留底稿,不再退还。

9月份,我们邀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及部分中学老师,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现将发言摘要发表如下,作为这次讨论的开始。

本刊编辑部

本刊召开“改进中学作文教学”座谈会

本刊编辑:

关于开展“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讨论的目的、内容及要求,大家已经接到了通知。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教研窒副主任):

我认为《人民教育》组织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当前作文教学确实是既有可喜的成果,又有急需解决的问题。咱们西城区也是这样。面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學的规律;一方面要深人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作文教学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努力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今天参加座谈讨论的同志,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希望大家从作文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人民教育》编辑同志谈到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借以推动咱们西城区作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纠正猜题、押题等错误做法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

要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就必须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事实证明,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拿今年高考作文来说,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文题(一)是看图作文,画是一幅简单的漫画,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漫画的内容,并不难,因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初二、初三、高一各年级都要进行说明能力的训练,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是,考试成绩却差到出人意料的程度。我们曾抽查了320份各种类型的试卷,情况是:得12-15分(15分为满分)者10人,占总人数的3%左右;得9-11分者63人,占20%左右;得5-8分者175人,占55%;得4分以下者72人,占22%。也就是说,在抽查的试卷中,此题及格率只有23%左右。相当多的考生抓不住画面的特征,不能对画面作准确、具体、全面的说明,不会突出重点,说明的顺序也比较紊乱。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说明文。明明要求写说明性文字,却写成了记叙文,甚至离开画面不着边际地编造故事。也有的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画面内容而大发议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识上有偏差,把作文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做为应付高考的手段,从而猜题、押题所致。由于目标只冲着高考,所以拼命地去应付高考而忽视写作能力的全面训练。考了缩写,就单去:练缩写;考了改写,就一味地去练改写;考了议,论文,就又拼命去练议论文……而这几年来高考作文还未出现过写说明文的题目,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阶段就忽视说明文的练习。为了追求较高的分数,又多在立意、构思技巧上去下功夫,过多地去追求所谓“新颖”、“别致”等等。有的甚至不惜教学生背几篇范文,学一套“穿靴戴帽”的本领,以求取得个好成绩。其结果是,使很多同学连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都丢掉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学作文教学到底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应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作文教学,毫无疑问,应当是面向四化建设的需要,决不应单纯面向高考。四化建设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建设需要的、有一定社会主义觉悟的、有一定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建设人才。这些建设人才,既包括大学毕业生,也包括中专、职业高中、中技及直接参加工作的中学毕业生。就大学生来说,占70%左右的理、工、医、农类学生和大多数文史类学生,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的也多是写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各种论文、通讯报道、总结计划等一般文字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至于其他中学毕业生,所需要的就更多的是实用性文字了。所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当全面执行,不应有所偏废。因而,进行作文训练的目的,理所当然地也应主要是教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法则和基本的写作技能,学会这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只有从培养四化需要的建设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符合高校需要,又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训练,切实纠正猜题、押题等不正之风。

刘超尘(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在毕业班(不只是毕业班)中,为单纯应付高考而猜题、押题之风,可以说是对作文教学的一种千扰,危害不小。

毫无疑问,高考命题客观上是会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影响的。因此,高考命题的同志应该很好地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作文教学训练的实际,不断改进作文命题,使之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回顾这几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靠猜题、押题搞作文教学是不行的,而且是有害的。它违背作文训练的规律,还可能助长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抓科学训练,也就是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新生考虑,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这样也就可以解决目前某些高等学校学生中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

这几年,我们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初中使用“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体系”的自编教材,高中的阅读课本使用以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及外国名著选读为序的自编教材,并另设写作课,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了各方面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猜题、押题上,尽管学生在高考前并没有做过看图作文这类题目的练习,但是高考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实践证明,我们如果把猜题、押题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让学生在平常教学中练就“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具备中学生应有的较强的基本能力,就会“走遍天下也不怕”。考试题目总是要变的,但我们培养能力的总目标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刊编辑:

据我们了解,高考命题组每年都在研究改进命题工作。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有利于大学选拔优秀新生,又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既要高于高中毕业考试,又不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为达到这个要求,确定了两条命题原则:一是各科命题不能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范围;二是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是一致的,都以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由于高考是从大量考生中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试题的要求就要高于高中毕业考试。这是大家能够理解的。今年的作文命题,就是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运用了综合考查的方法,既考查說明能力,又考查议论能力。当然,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实际上,每年高考以后,教育部都要派许多同志到全国各地去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以改进今后的高考命题工作。

陶伯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从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看,作文训练单纯从应付考试出发,搞猜题、押题的做法,必须认真纠正。作文指导从什么目的出发,不仅直接关系到写作效果,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记得叶圣陶先生为《学作文报》创刊的题词是:“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今年元旦,叶老又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作文与做人》的文章,谈到学作文与学做人的关系。这些非常中肯的话,实际上为作文训练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叶老的话,对同学们的教育很大。最近,丁玲同志看到《学作文报》上登的一些同学写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非常高兴。她说:“希望在这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现在,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多,眼界正在开阔,认识不断提高,只要我们引导得对,引导得好,学生是可以写出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的。如何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我看,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表达能力上来。

研究作文教学现状,端正指导思想,改进作文教学

的指导、批改和讲评

吕世华(北京六中):

就全国大多数学校来说,作文教学还是个大难题。说得坦率一点,大多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写。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是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之中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很多的。我个人认为:

一是没有教材,师生无所依循;二是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规定,只有原则要求,缺乏具体的内容;三是作文教学本身的难度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要摸索出适应各种教学对象的规律来很不容易;四是语文教师的负担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作文教学。所以,有的同志说:“作文教学是‘包产到户’,自由命题、自由安排、自由指导批改、当然也就自由发展,这就叫做‘四自一包’,所以只能是任其天成了。”我同意这种看法。

今年开学初,我调查了一个教学班,全班40人,没有一个说喜欢作文的。

从学生的情况分析,我觉得有三个问题:第一,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文无话可说。一写作文就是捡钱包、让车座、扶老大娘过马路等等。他们不会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脑子里空荡荡的,当然写起作文来就发怵了;还有一些学生写作文就胡编乱造,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你问学生,他们自己也不满意。

第二,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强。即便是有了一些生活素材,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往往就事论事。既不会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现状和未来,又不会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像。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缺乏应有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好。语言干枯、思路不清、不会安排段落结构,更不会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正如同学们自己说的那样,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我看学生一怕、二烦,不愿写作文的原因就在这里。

从教师方面来讲,问题也不少,但我看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是有些教师缺乏对写作的实际体会。叶老提倡“教师下水”,我认为很有道理。当然,教师不一定非写学生的题目不可,但最好多动笔。自己不写写文章,怎么能体会和掌握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呢?

二是有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钻研还不够,心中无数,缺乏一定的计划安排。有的只忙于完成一学期“七大七小”。当然,这样做学生得益就不多。例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如何批改作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等等,都没有一定之规,效果也就不好。现在已有相当多的老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探索研究,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三是教育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对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情况了解不够,也缺乏具体及时的指导,对好的经验总结推广也不够,没有更好地为教师改革和提高作文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尽管当前社会上讲作文的书已经不少了,但有的针对性不强,有的则是“老生常谈”,教师无从依范。我们不能不为老师们说几句公道话,希望有关部门做几件扎实的有利于教师改进作文教学的事。

王寿沂(北京四中):

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假话、说大话现象,与我们某些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也有关系。

例如,指导学生作文“立意”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并未仔细观察,或观察了而未认真思考,便匆忙地把现成的政治术语或某些口号填塞到作文之中,结果是大话、空话连篇。

十年前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大概都还记得。不妨与十年后的作文比较一下,写同一类型的题材,“立意”却十分相似:

如写游泳,十年前总要联想到“这是在跟着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十年后的今天则往往联想到“這是在知识的长河中奋勇前进”。

又如写登山,十年前常常这样拔高:“我们踏着红军的足迹,又征服了一座娄山关”;十年后的今天往往要这样挖掘:“我们象陈景润那样,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不必再列举了。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我认为,指导学生作文学会立意当然是重要的,但立意不是外加的,而是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产生于写作者对素材的思维过程中,是学生自己的认识,否则,只能造成学生爱说时髦的空话、套话。

在评阅学生作文时,有些干部、教师也往往有意无意地只以“时代精神”是否强烈定优劣。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定规,使一些具有真情实感、说了真话然而认识水平不够高的作文,受到冷遇,甚至贬斥。有的教师出于一番好心,对一些不会拔高的学生一再启发,学生便投其所好,修改之后便“面目一新”,格调“高昂”起来。久而久之,空话、大话多起来,便积习成风。有一个学生曾以《榜样》为题写一个同学在风沙弥漫中劳动,而自己却畏葸不前,竟然写道:“一阵风沙过后,我仿佛看到他(即榜样)立在一座山峰之上在向我招手,啊,那是一个思想的高峰,让我们都向这座高峰攀登吧!”

不过,要学生写真话,并不是说凡是真心说出的话都要鼓励。有些话确是:学生内心的真话,但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有个学生写帮助别人做好事,结果遭到误解,于是得出结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即使如此,也应重在引导、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这正体现了既教书又教人的原则。

刘胐胐:(北京月坛中学):

立意好,确实是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立意”好呢?这个问题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还没有完全解决。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代学生立意,把认识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学生可以不经过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过程;不求真知、真懂;不问有无真悄实感,就简单、直捷地向教师所指的“立意”靠拢,把教师给的材料和教师代立的“意”,“套”在一起,学生的作文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做往往有两个结果:一是学生离了教师就作不了文;另一是学生学会了“套”,于是强拉硬扯,华而不实的东西就难免出现了。

还有一种,是任凭学生去立意,强调只要说“心里话”,就是立意有“诚”,不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研究客观世界上;不去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思索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己,只管撇开手让学生去抒发个人的胸臆。这样做,结果也有两个:一是学生映乏认识能力,对自己的“心里话”不知对错,信心不足,反而不敢说,不敢写了;另一是学生的作文立意跳不出原有认识水平的圈子,一种新的套套又出现了。

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帮助学生达到作文立意好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教作文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是不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讲到:“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质料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成好的文章。”“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功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大概是起码的要求。”(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0页)这就是说:要帮助学生“通过写作关”,就必须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在逐步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的同时,有步骤地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作文教学应该有统一教材,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陶伯英:

还有一个问题,是科学训练的体系问题。过去,作文训练无计划,遇到什么写什么,想起什么写什么,大家都感到这不是办法。现在,大都在改进,也有些改进,如考虑到一个学期写几篇作文,怎样和讲读课配合,怎样和课外活动配合等。但是,还缺乏一套科学训练的体系。例如,每次练习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更有效,如何循序渐进,各年级如何衔接等,都是问题。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在作试验,但经验还没有普遍推广。再说,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程度也不相同,如何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更有待于各校的教研组和教师自己认真研究。如果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功夫花在教学规律的研究上,那么,作文教学出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训练体系,也是指日可待的。

刘胐胐:

说到作文教学要有科学性,我认为,有三个问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热情,能够通过独立的观察、分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应是只会写写漂亮文章的空谈家;第二,是全面反映学科特点,要把培养认识能力和提高表达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丢开认识能力的培养,单纯从事写作方法的练习;第三,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需要。事实证明,学生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取得了解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不在于一项项具体写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认为,调查研究,认真实践,展开讨论,讲求实效是重要的,而不能急于求成。这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学习前辈的宝贵经验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一个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三项基本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个体系在初中阶段要求:初一着重培养观察能力与记叙描写的技能;初二着重培养分析能力与议论、说明的技能;初三再着重于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由此,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较好地统一起来。在训练中,我们遵循“有本、有用、有序、有望”的原则一有本: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把教会学生作文和教育学生做人结合起来,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有用:强调作文的过程.是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训练中,把教会学生立意和教会学生表达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增长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序:努力摸索初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及其在作文练习中的反映,按照认识能力提高的规律和我们民族传统的写作经验来安排作文训练的序。强调作文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合理的计划,切实可行的步骤和一定的训练方式。要有训练教材和时间保证。有望:强调把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大多数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的提高。在训练中及时开展交流总结,使师生在训练过程中求实效而不求速度,始终保持充足的信心。目前,这个体系经过不少地区、各种形式的实验,已收到一定效果。我认为:对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的研究,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是一定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刘超尘:

刘咄础老师的作文教学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但就全局来看,象刘老师这样进行系统训练还很不普遍。一些学校由于没有教材,教学中往往缺乏计划性,例如缺乏中学六年、以及三年、一年、半年的通盘考虑,更缺乏每一次作文的周密安排。作文题目要么是老一套,要么是靠老师的“灵感”,或是“冥思苦想”。相比之下,阅读课是有教材的,20多课书,一定要讲完,这是硬任务,而作文却无所谓教学进度,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和具体,往往因为课时紧而被冲掉。因此,在.没有教材,老师工作负担又很重的情况下,怎能使作文教学水平很快提高呢?

其实,我们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我想,当前的问题不是等待,而是应着手去总结自己已有的初步经验。作文教学科学化是大有希望的。

本刊编辑:

在今天的讨论会上,同志们既提出了不少问题,也介绍了很多好经验,大家已经为改进作文教学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和改进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家的发言是这次如何改进作文教学讨论的第一炮,为讨论开了个好头。我们欢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学师生及各界人士都来写稿,参加讨论。

第2篇:谈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①中,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上面讲的例②中,用CaF2与浓H2SO4反应制HF时,由于HF腐蚀玻璃,所以必须在铅皿中进行;而制HBr,HI时,由于浓H2SO4能氧化HBr,HI,而最好使用浓H3PO4。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

例如,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一化学原理,学生对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记得很牢,但如果不知道压强变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压强变化引起浓度变化,浓度变化引起正逆反应相对速率的变化),那么,下面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此时NH3的体积分数为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下列条件,NH3的体积有何变化?①充入4 mol Ar;②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答案:①不变;②增大。)又例如,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结果——有光亮的银镜生成,但对银氨溶液如何制取及为什么要这样制取就非常模糊。又例如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非常清楚,但要是问他们:铜丝在伸进硫蒸气前有没有在酒精灯上加热?为什么?许多学生就答不上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很肤浅的。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作者:葛福峰

第3篇:中学作文课堂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设计应关注几个问题:合理使用多样化教学;处理好技法分析和写作实践的关系;学生展示是否等于教师的指导写作;合理使用作文评价量表。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提高

作文教学一直都困扰着教师。教师精心准备好作文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热情洋溢上了作文课,结束后却发现,学生的困境不但没减少,连写作兴趣都在降低,这样的作文课收获甚微。其主要是作文课究竟是否做到为学生学习写作服务?学生上完了这节课,对于他们而言,写作能力是否有提高?对于学生,作文中最大的困惑是不懂写作方法,还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我认为设计好一节优秀的作文课,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写作课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的质量。

问题一:作文课堂多元化是否能为教学服务?

多元化进课堂是这几年提出的新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会将绘画、音乐、计算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打造一节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课堂。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为课堂服务,可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娄红玉老师《尝试诗歌创作》的写作课上,她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之一定为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因此她所设计的课堂中让学生闭目聆听《秋日私语》钢琴曲,并让学生在聆听时跟着音乐进行联想。娄老师运用多元化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改变了单一教学方法,又可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可以缓解学生上公开课时的紧张情绪,为后面的诗歌创作打开想象之门。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了为教学服务,学生能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二:作文重在分析技法,还是学生重在练笔?

一谈到作文课的设计,许多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是因为不会写作技法,往往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将一节课中一半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分析以前所学习的优美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分析好写作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拎不清这是一节作文课还是阅读课,设计教学时就会出现偏差,写作课往往变成阅读课,学生的写作能力便得不到提升。在一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作文课上,我设计让学生看一幅图,将图中景物描绘出来。首先,我给了一个写作模式“        的露珠映着初升的朝陽……”学生完成练习后,我觉得技法对学生而言是毫无作用的,部分学生填写了“晶莹剔透”一词,有几个学生写的是“通彻透明”,更有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从这次练习不难看出,学生写作时最大障碍是语言没有美感,积累词语单一,那写作课分析写作技法能改变这种现状吗?显然不能。其实在上阅读课时,我们常常会将写作方法融合在课文中,学生并不是不懂写作方法,而是写作时往往没有运用的意识。与其在分析写作技法,不如让学生动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运用百度收集“晶莹剔透”相近且自己又不熟悉的词语,如洁白晶莹、玲珑剔透、晶光透亮等,并用类似的方法,要求学生每天积累5组意义相似的词语,每组2-3个。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惊奇地发现,学生句子描写变丰富了,不再单一,因此我认为课堂重在写,这样才能发现学生问题所在,解决学生写作的困境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问题三:学生的展示即指导?

在写作课上,教师已经有意识要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借助展示进行评讲,但有些教师会进入一个误区,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忽略点评或点评不到位。以致写作指导缺失。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可根据学生写作情况而定,如果时间允许,可多个学生展示,但一定要针对一个学生进行个案详细分析。可从学生写字、用词的优美、句子的严谨、段的生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必须在课堂上完成才能使学生直观地加深对写作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作文的点评真正地起到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作用。

问题四:作文评价量表的制定是否做到量身定做?

作文评价量表是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根据写作的要求,诊断自己或他人作文的缺点,在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再进行修改。作文评价量表的使用让学生写作空间有可操作性,修改时有明确的方向。作文评价量表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学情而定,需全面考虑学生是否能分等级达到写作要求,在修改基础上能否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为了让学生在表达上变得生动,量表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设想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将文句写生动,但学生的描写却是:月光照在我的脸上,好像是在呼唤我一样。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但没有美感,如果评价量表能基于学生学情而定,可增加使用叠词或形容词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写作时考虑的内容会更多、更全面。基于学生学情的作文评价量表才能做到量身定做。

总之,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作文,最基础的离不开学情。在以生为本上,灵活变通,关注到学生出现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并找对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作文课才能进入轨道,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曾文霞

第4篇:中学生作文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下面是有关作文情况的调查表这份调查卷的目的是了解你在作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和想法摸清你在写作方面的困惑答案无所谓对错真实最重要。希望你认真作答。

1、你喜欢写作文吗

A.喜欢 B、不喜欢 C、说不清

2、你经常写日记吗

A、经常 B、不经常 C、不写

3、你的作文写得怎么样

A、还不错经常得老师表扬 B、一般般中等分数 C、有点差考试不理想

4、你会用哪些方法提高作文水平可多选

A、购买作文书 B、上网查阅写作资料 C、请家教辅导 D、参加作文培训班

5、你上过作文方面的网站吗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没上过

6、你一学期写几篇作文

A、3篇以下 B、3—5篇 C、 6—10篇 D、 10篇以上

7、你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的态度是

A、按时完成 B、有时完成 C、不催不做 D、催也不做

8、你除了老师布置的作文和随笔外还写其他的作文吗

A、不写 B、偶尔写 C、经常写 D、没时间写

9、你觉得自己目前的写作状况是

A、有很大的困难 B、有点困难 C、 没有困难 D、说不清

10、你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

A、很有信心 B、没有信心 C、信心不足 D、难以说清

11、作文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没什么可写 B、不知从何写起 C、有话说不出表达困难 D、 老一套没意思

12、写作文时你最喜欢写什么样的内容

A、写个人的生活志趣 B、写同学之间的事 C、写个人家庭的事 D、 写社会中的事 E、写自己不熟悉的事 F、 写教材中的人和事 G、 写其他内容

13、你对批改后的作文的做法是

A、没时间看 B、只看分数和评语 C、再看看自己的文章 D、 再修改

14、你希望老师怎样指导作文

A、老师不提要求不做指导 B、老师只提要求不做指导 C、老师帮助审题 D、让学生讨论 E、老师提供材料启发 F、老师读同类作文开导

15、对作文题目你希望老师做什么

A、老师只出一个题目 B、 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择 C、 给材料或话题作文 D、自由拟题

16、你认为你的写作能力提高得益于什么

A、写作课 B、 课外读书 C、请家教 D、勤于练习

17、你认为写作能力和人一生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大 C、有很大的关系 D、不 知道

18、你对提高写作能力的态度是

A、很希望提高 B、无所谓 C、不想提高 D、难以回答

19、你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

A、布置题目后就写 B、先学作文理论后写 C、 师生互动探讨 D、其他

20、你认为哪种方式学习作文最有效果

A、教师有效指导 B、学生自学 C、阅读一本好的作文教材 D、其他

21、下面哪一种是你最喜欢的作文书

A、《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B、《新作文》 C、《作文通讯》 D、《作文与考试》

22、你拥有的写作书籍类型是可多选

A、中高考满分作文集 B、 作文指导类书籍 C、作文指导类报刊 D、 时文阅读类书籍 E、其他 F、一本也没有

23、你对课本里后面的单元作文指导文章

A、没有兴趣不看 B、 偶尔看看 C、写作时看看 D、内容很好有帮助

24、你希望老师怎样批改你的作文

A、交给老师改 B、老师一边指导一边批改 C、老师点评我自己改 D、其它

25、你喜欢老师怎样评讲作文课

A、整体评 B、个别评 C、整体评加个别评

第5篇:初一学生英语作文常见的问题分析

初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几种常见的问

《英语教学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都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且对写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书面表达题是最好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题型,该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要求写一篇80个单词左右的英语书面材料,由于主客观存在的种种复杂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初一学生对英文写作怀有畏惧情绪,觉得无从下手,有的胡乱写出一些词或句子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那么如何提高书面表达水平呢?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从初一就注意抓起,要注意量的积累,针对本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为突破口,来寻找如何提高初一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为中考考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初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1.字母书写易犯错误

(1)大小写字母未弄清

a.句子的首字母应该大写却没有大写。“he is a boy.” b.某些特殊的单词,如:I, China ,March, Sunday等。 c.某些缩写单词,如:UFO, NBA,CD CCTV,UFO. (2)字母书写的习惯

这种问题是由于英文字母有书写体和印刷体之分而引起的。教材中,除了第一单元内标有四线三格字母及单词外,其它单元的单词及字母均是以印刷体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书写往往会受到印刷体的误导,普遍将字母写成印刷体。学生容易学错的字母有“a, i , f , k ,l ,t ,y ”。 2.句子无间距

学生在书写句子时,部分学生出现单词与单词之间没有间距,看起来乱成一团,如“What’syourname?MynameisLucy.” 3.审题不清

有些同学就是由于不认真审题,草草浏览一下作文题,下笔便写,结果因对题理解有误或表达不全而丢分。比如期中考试题目明确要求用第三人称来描写自己的好友李明,描写他的年龄、班级、年级、相貌、最喜欢的颜色颜色及衣物。他们却因没审清题意而描写的自己。所以,尽管有些学生语言功底挺不错,语言表达流畅,语误也很少,但终因“切题”不够准确,捕捉信息不够全面而导致不能拿到高档分。 4.词汇量不足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课本上出现的重点词汇就可以按要求写出作文来,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此,他们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语法混乱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只能用单词的简单堆积,不能写出完整的句子。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句子的错误也很多。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分析语法现象,而学生只是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为了考试而学语法,所习得的语法大部分是领会式语法,而非表达式语法,所以不能写出正确的句子。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语法错误有:[1] 主谓不齐全。作为一个句子,在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但学生的句子中普遍出现主谓残缺不全的现象如 “The girl (is) very nice.” [2] 关系不一致。学生写作时通常主谓、单复数形式不一致,人称不一致,指代不一致,总篇文章时态不一致。如 “We are good friend(s).”, “I have two books,and I like it.” [3] 多个谓语动词。一个句子里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但学生往往把多个动词都写成谓语,不会用非谓语的形式。如 :“Work hard brings success.” [4]常用表达法出错,要表达我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活。可以说I often help my mother do the housework. I often help my 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但要表达哥哥经常帮助我学英语却说成my brother often help I learn /study her English.所以,语法问题是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6.标点符号误用

英文的标点符号与中文的标点符号总的来说较为一致。另外,标点符号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文章内容表情达意的停顿性符号,其本身在文章中不起主导性作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很多的英语教师自身也对英语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是这种漠视滋长了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随意性。因而,目前中学生英文写作中标点符号误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也多少给作品的整体美感带来了些负面影响。 错误一:I like apples、bananas、 pears、 oranges and so on. 评析:英语中无“顿号”,句中的“顿号”应当改为“逗号”。 错误二:I don’t like bananas。

评析:英语中的“句号”为实心小圆点,句中的“。”应改为“·”。 错误三: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animals in the zoo, cows, dogs, chickens, pigs„„

评析:英语中的“省略号”为三点,中文中的“省略号”才是六点。 错误四:My name is Wang Li, I am 12 years old, my birthday is in September. 评析:这是受中文影响在学生标点使用中存在最广泛的“逗号错误”。英语中如果两个陈述句结构、意思完整则通常以“句号”结尾,这一点与中文中可以连续在几个完整的句子后加“逗号”截然不同。所以,例句中应该把两个“逗号”都改为“句号”。

7书写马虎、卷面邋遢。 秀丽的字体、整洁的卷面会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即使有些错误,也可能不多扣分。反之,书写潦草,卷面邋遢,会使阅卷人心烦意乱,油然而生反感,哪怕错误不多,也可能得不到应得的分数。所以,老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月,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以上的错句在初中生的英文写作中出现频率很高,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其表达的汉语化倾向。面对一个单句,学生在思考后往往能自行改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屡屡犯错。

以上列举的初中生英文写作弊病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对于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来说,也许在了解了初中生常见的写作弊病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后,更有助于在英文写作训练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有效地帮助并促进初中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6篇: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引8篇)

第一篇文章: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深,思索欠谨。审题不细不严,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最容易偏离了题旨。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往往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想当然或以表面的认识来审题,即使没走题,也得不了高分。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②、沉于想象,个性张扬。写文章固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应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作文中就多天方夜潭般的故事,如电视电影的情节一样等,甚至写虚拟的生活和无聊的游戏,这类“无根据”文,完全没有现实针对性,躲进小楼,与世隔绝,故事新编,编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文章只配自娱自乐。

③、选材陈旧,积累肤浅。作文代表那些思想积极向上、学识丰富厚实、思维灵活敏捷的学子心声。从作文上看,有很多地方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而体悟深,积累厚重而又充实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许多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极少数可能由于时间、气氛限制而“灵机应变”,致使材料选择失当。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事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也用,太多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自然打折了。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让你那特色靓丽的材料,带着早晨晶莹的露珠,映到读者眼中,使之眼前一亮,在疲惫中耸然一振,眼睛顿时睁大,放出异彩:这个学生读书一定多!

④、字数贫血,书写糊涂。中学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600字”,字数不够,是明显没达到起码的要求。所以字数一定要够。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勾勾抹抹,惨不忍睹. ⑤、转贴抄袭,改头换面。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考查你独到的认识和感悟,独到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有的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临写看几篇范文,下笔时做一番调整或略做改动,就堂而皇之地交了上去。然而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被读者所发现,除了受到更多的嘲笑和打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⑥、内容杂乱,形式哗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形式是第二位的。

1 优秀的文章,总是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不少学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好比一个女孩背影如何优美,但面容憔悴,尽是麻点,你说能好看吗?形式的新奇也确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若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而不顾内容,就走进了写作的误区。也还有的同学不顾自身条件,借鉴了别的学科别领域的文体,可由于对别的学科别领域的起码常识都搞不清,容易使得文章不伦不类。

⑦、对象类似,千人一面。“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同学面对话题,审题后得出一个写作内容,立即动笔,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确定的内容许多人都能够想到,写出的文章就如一粒沙落进了沙堆,怎么也寻不见。内容的雷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是对象的雷同,认识的雷同,形式的雷同,也可以是题目的雷同。特别是题目,有的同学化用话题或直接用话题文字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卷人如走进同一个模子生产出的器物中,厌倦感自会油然而生。所以,力避雷同,坚决放弃第一个甚至第二个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换用第三甚至第四构思,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⑧、语言平淡,没有波澜。作文是综合考察语文素养的,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看语言的功夫。学习十几年语文,倘语言还是平平板板,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的波澜,自然让人难以认可。更何况,读平板的文章,一路坎坷,怎能提起劲头?最低要求是通顺,再往上才是生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动就是力求语言富于文采,给人强烈的感染。

要有文采,就需注意灵活使用句式手段和修辞手段,让阅读者读来一路畅快甚至大呼痛快。从目前中学生习作来看,语言上最大的毛病就是直来直去,不会含蓄委婉,表意过于直白,一览无余,没了趣味。

要给人深深的感染,文章就需做到叙议结合、景情结合、情理结合。叙述事件后让精当的议论使读者感你之所感,刻画景物后让飘逸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情动后自然地过渡到对事理的阐发上,让读者升华认识。这样,浸在文字中的你的心就连接了读者的心,读者会因“景”而走进情境,因“情”而激荡心扉,因“议”而深有同感,因“理”而回味绵绵。

⑨、情趣低俗,格调降低。中学生除了学习足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不少同学的文章,与这一要求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虽然可能的确是真情流露,但格调低俗,认识偏颇,让读者深为叹息。

例如《快乐新生活》的内容:

2 地球转着,周而复始,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变了啊!这变化那么迅速而又微妙,迅速得令人惊诧,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可生活的确是变了„„

早 晨

七点,正是同学们入校的高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的拿着书在记知识,有的在神神秘秘的聊天,有的说说笑笑,在乡间的小路上移动。看着那一张张自信的、稚气未脱的青年人的脸,你会觉得今年的春风也是如此倜傥、潇洒呢!

还是集中目光的焦点来对准我们的女孩子吧!因为我们是对美最敏感的。你笑了,发现了什么了吗?是的,发型。不只是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小刷子了,也不只是世袭的“矛盾统一”的小辫子了。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 ”,飞出了活泼的小辫子。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海燕”,你说,是变了!

上 午

第一节课是English class。老师教同学们读熟课文后,就请了几个“洋人”到讲台上表演。你看他们那惟妙惟肖的表情,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活生生的就像几个来到陌生国土的老外滑稽的对话,连老师听了也摸着头赞许的笑了„„第一节课就这样pass了。

第二堂下课后,同学们马上出去做课间操。在明媚的春光舒服舒服筋骨,抖擞抖数精神,尽情地释放我们一身的朝气,在充溢着力和美的每一个动作中积聚新的能量„„

下午

今天最后一节课是历史课,讲的内容是《唐朝的建立》。讲到唐高祖李渊的长了李建成时,教室里飞出了笑声,仔细听:“李建成可是我们班李建超前世的拜把兄弟,大家可别惹李建超,不然就没好日子过了。”当讲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教室里又笑了,“武则天算什么,我们班的‘女皇帝’廖红莲可比她好多了,只有廖红莲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女皇。”于是我们班就出现了两个大人物“李建成”、“武则天”。

放 学

人群在向前流动着,夹杂着亲热的告别,清脆的笑声„„价钱看花了眼吗?你说“是的,他们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团流动着的彩色的空气。”一天生活结束了,明天又会变一个样。当然了,要越变越好,越变越新。

第二篇文章:中学生作文不良心理分析

一、 认知过程的浅表化、片面化:作文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认知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一是通过阅读材料,间接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不能透过人、事、物的外部、浅层,深入到内 3 部、深层,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中包含着的特殊的意义。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觉得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倾向,结果就犯了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毛病。阅读理解的偏颇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会出现审题、认识的偏差。中学生认知的缺陷直接地影响了写作;要让他们写好文章,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学会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审题构思的孤立化、简单化: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世界,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形成、表述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代表着事物,判断揭示了关系,推理则显示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不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常常围绕着一个概念绕圈子,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判断,表现出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或多而杂,或少而空,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训练学生作文,一定要使他们拥有联系的观点,形成明确的判断,产生思想认识。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去演绎、说理、抒情,方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们不是认真地去推敲题意、精心构思,而是根据话题、文题、内容到记忆的仓库中去搜寻范文,然后依据现成的故事、情节、人物甚至语言来套作文章。审题构思的简单化使写作训练成为走过场,写作水平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审题构思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学习安排文章的思路,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三、 写作过程的随意性、公式化: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他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并不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狠下功夫。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的增减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文章结构不严谨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写作文章之前先编写好提纲的习惯。先编写一个自己能理会的简易的提纲,明确思路、选用的材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去写作。即使局部需要调整,也可有所依凭,也不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四、 写作活动的盲目性、神秘化: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目的是叙述事情,表现自己的思想;针对现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写景状物,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给人以启迪,使人得教益。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写作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样的盲目写作是难以写出有思想、有 4 见解、有情感的文章。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一切都会闪光”。文章要“闪光”就要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写,只有这样方可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激情有见解有思想,方可写成照耀人心的文章。

中学生常常将写作活动神秘化,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使得他们以为作文就该篇篇精彩,句句经典,有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高标准就使得原本写作能力不佳的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而且,逐步成熟的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渐渐的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不愿说真话实话,不愿抒真情实感,害怕说错话,害怕人笑话。畏首畏尾,写不出美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指导中学生写作,理应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多一点废话也没关系。先把文章拉开,写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收缩,写好写巧写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过分计较他们观点、看法的正误,甚至可以容忍他们胡说乱说。等到他们思想成熟了,自然就能纠正错误的东西。

第三篇文章:关于作文中的“学生腔”

一、“学生腔”的表现特征

1.思想上的幼稚。这种思想上的幼稚常表现在低能力的叙述上。如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问祖母„„”“从出生开始,我就在爱的包围中长大。”这种低能力的叙述当然和审题有关,但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他们语文素养和作文功底的薄弱,且已经到了幼稚的地步,集中表现就是中学生作文“学生腔”。

2.内容上的空洞。这种内容上的空洞常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的浮华。此类中学生作文大多句式整齐,语言华丽,只可惜他们太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请看,以“感悟春节”为话题,一学生写自己在乡下过春节之景:“循着新年的气息,祝福问候欢声笑。开门问声‘新年好’,一年到头心情好;打开贺卡,字里行间,洋洋洒洒,泛起幸福的颤动,飘着祝福的馨香;电话铃响,祝福的歌声在春光里飘荡,句句深情的问候令人脸泛微笑;翻开短信,沐浴和煦的暖风,品位浓浓的情意;呵,山村人们无不自豪今天中国的时代,无不赞叹今天党的富民政策。”

这段作文的外在形式,语言是很华美,但内在核心内容却很空洞,文中很难让人看到乡村春节的特色在哪里?不排除这类语言会被部分教师和学生欣赏,但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达意”,说的话即使很有文采,也无异于空话、 5 套话、假话。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同时他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作文语言水平的高低不应该以是否华美为标准,而应以运用是否恰当为标准。因为不恰当的华美语言,实质是语言风格上的浮华,且容易导致作文内容上的空洞。

3.构思上的模仿。这种构思上的刻意模仿常被称之为“套板反应”。“这种反应具体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只要看到一个题目,立即会联想到他人在这方面写过的精彩文章,回忆联想之后,根据题目要求,不是想方设法避开它们,而是采用它们的主题、思路、材料、结构或语言进行写作。其写作的实质,是把以往阅读和背记过的文章根据作文试题的要求重新拼装起来,是运用别人的语言表达别人笔下表达过的东西。”首先,“套作”所用的材料常被“批量”地“公用”,容易千人一面。其次,“套作”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僵硬的模式,在表情达意上都无真情实感。所以,其结果是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虽然主题正确、材料典型、语言流畅,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早已被前人证明了的永远是真理的废话。

4.语言上的新潮。这种语言上的新潮常表现在对“时尚”流行语、汉外文混用和网络语言的追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渴望着时尚、新潮和与众不同,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是追求新潮。请看,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句:

(1)“哇噻,你可真了不起!” (2)“我们班长真是酷毙了。”

有些新潮语言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简单新颖、幽默调侃的感觉,运用恰当能增添中学生作文的表现力。但笔者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新潮,明明有现成的词语却不用,让人不知所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对中学生作文的新潮语言区别对待,正确引导,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二、“学生腔”的原因探析

造成中学生作文“学生腔”的原因很多,本文只分析其中三个主要的人为原因。

1、作文写作缺乏观察和思考。

作文写作时,由于缺乏观察思考,很多学生把事情看在眼里,却没有想在心里,表达时就容易像记“流水账”。写作学告诉我们,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生活内化的过程,需要先观察生活,再思考生活,然后才能描摹和表现生活。没有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文章就容易老生常谈;只有独特切实地思考,文章才能有个性,有创新。其实,观察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步,是摄取对象;第二步,是比较差异;第三步,是抓住特征。翻开中学生的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部分中学生只做到了第一步,这时,他们的作文大多是表象的东西。但表象是个别的、杂乱的、 6 暂时存在的,如果观察事物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浅薄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现象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只能看到生活的表象,而发现不了立体丰富的生活,也写不出复杂丰富的内心真情,这样极易造成作文的思想幼稚,内容空洞和缺乏真情实感。因为观察第一步所得到的材料离开了第二步、第三步的思考,只是一种词语的集合或事例的堆砌,只有经过对原材料的思考加工,原材料才能成为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文学缘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的起源,写作时,应该重视生活的原始化。我国古代文学的“感物说”、“诗言志”、“诗缘情”就充分肯定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不可分割关系。但“文学毕竟不是生活原生态,它高于生活,它是要探索生活的奥秘和揭示人生价值的。”作文的真实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人而为一个,”讲“神似”。中学生作文的不成熟之一就是不知处理写实与写虚的关系,写学习永远是上课下课;写春天永远是草绿花红;写坏人永远是尖嘴猴腮„„干巴巴,脸谱化,没有艺术性。所以要倡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认真思考生活,这样才能捕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丢掉“学生腔”,写出佳作美文。

2、作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文就是书面语言。但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缺的就是这种转化训练。部分教师在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训练时,“常常只知道把‘明白如话’、‘生动含蓄’之类的审美标准作为现成的标签贴到现成的语言作品上去,却不善于引导学生将粗俗的口语加工成‘明白如话’的美言。所以,教师提倡‘明白如话’,学生便口语入文;教师提倡‘生动含蓄’,学生便堆砌辞藻。”由于作文教学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使得“语文教学就长期忽视了学生作文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艺术语言的转换生成过程的引导,学生作文要么以纯口语入文,要么生搬硬套优美语句,以致于作文语言重复、繁琐、堆砌、僵硬,词不达意,毫无艺术张力。”

3、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异化

一个作文标题出来了,有的学生第一感觉是没有东西可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所知道的能与这个标题挂上钩的东西不值得写,没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或“教育意义”,于是就胡编乱造,东拼西凑。这个责任就在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文道结合”被异化。“文道结合”本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应试的需要却导致“文道结合”的变形化操作,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学生往往只知道什么样的思想正确,什么样的形象伟大,却找不到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在各类考试中,思想标准被作为作文评判的重要指标,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作文得 7 个好分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想方设法“渗透”思想教育,于是,语文教学中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加以随意发挥,人为拔高,削足适履。这种看似十分有效的“文道结合”,实则是先把语言作品中的“文”与“道”拆分开来,然后再为某种功利的需要而牵强拼凑在一起。其结果往往是客观地扭曲了学生思想,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行为品德的健康发展。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都是大道理、大思想、大抱负,却无法与他们极其狭窄的生活视野中的形象和事实相吻合。写起作文来只能照老师所说的正确思路胡编乱套,本来是生动鲜活的具体生活事件的叙述,硬是要套上一些自己没有切身体验的“高尚”情感,在具体的叙述描写后,硬要套上一两段空洞的抒情或表示一些假、大、空的决心与誓言。久而久之,作文中的真情实感只能为假话、大话、空话所湮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但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一刀切”。

原因找到了,丢掉中学生作文“学生腔”也就有了办法。

三、怎样丢掉“学生腔”

“学生腔”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不成熟阶段,以下五种建议将有利于尽早丢掉“学生腔”,缩短这一不成熟的阶段历程。

(一)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写作上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激发中学生写作兴趣是丢掉“学生腔”的一个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需要激活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兴趣的激活因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与否是能否产生兴趣的动力。如果学生家中遭受灾难,无力支付学费,班主任告诉他写份申请,可以减免学费,那么这份申请的写作就是一种“需要”,他感到非写不可,他一定能写好,绝不会离题。因此,教师每次作文命题是不是学生的“需要”,也就成了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牛鼻子”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好话题,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的心坎里,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用成功提高兴趣。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经常举办征文比赛、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墙报、黑板报、校园文学刊物,课堂上可以尝试即兴演讲,影视欣赏后写影评等方式,把优秀作文结集,把优秀稿件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等 8 等。因材施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功目标,只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就认为是成功之作,就给予肯定或表扬。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刺激他们的兴奋神经,学生心情舒畅了,潜能就容易发挥,兴趣就更容易形成、巩固和发展。

3.用知识发展兴趣。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写作的动力,对于需要综合知识的写作活动来讲,中学生在教材中所获得的知识,很难满足写作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到第二课堂去获得。如果没有大量新鲜知识不断为大脑“充电”,写作的热情就不会持久,写作兴趣也不可能巩固和发展。可以提倡中学生多看一些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有趣味的电视节目和课外书籍。也可以在班级开展“新闻三十分”活动,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的最新信息、见闻、读书心得等写作素材,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样就会有利于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旺盛的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并使他们的作文写作得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老舍先生在《怎样丢掉学生腔》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写想透了的话。写文章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的事,而是千锤百炼的事,由矿石里提出金子来。”怎样才能使学生想的有广度、深度和有条理性呢?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 .联系的思维观。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恩格斯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联系的思维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方法有因果联系、互动联系、发展联系等。因果联系就是通过对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从而正确地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判断。善于运用这种联系来认识事物,往往能使人快速、准确地从细微或复杂的矛盾中发现主要矛盾,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互动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转化。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评价客观事物时,就不会孤立、静止地就事论事。发展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评价人物时,不仅要联系它的现在,还要联系它的过去和将来,否则就不能揭示它的内在客观规律。

9 2 .比较的思维观。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时,我们要把此一事物与跟它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从而确定对事物某种属性的认识。或者从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此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常见的方法有求同法和求异法。

3 .逆向的思维观。逆向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丰富、深化思考的内容,增加作文的新颖度。逆向思维观不仅有利于克服作文的千人一面、老套雷同,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其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

上述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以便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尽早丢掉中学生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过度模仿的“学生腔”,尤其应该大力倡导上述三种思维观。

(三)作文写作应始于模仿,终于创新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这个特点要求作者写文章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根据写作的这个特性,必须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过度模仿的“套板反应”就会化为乌有;没有这种意识,学生写作只能像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修葺一样??“修旧如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始于模仿”只是步入写作之门的先导,而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各具形态、各具特色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回顾古今写作史,“始于模仿,终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晋代陶渊明模仿《古诗十九首》而作《拟古九首》;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写出了《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唐代李白模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而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古往今来,模仿他人者不计其数,但惟有那些“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者能名闻天下。这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四)作文写作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

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写给谁看,文章怎么样才能在对象身上发挥作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如日本就有学者把使用语言表达的目的分为五项:

1.报告(通知,给予知识情报); 2.说服(激发理智使之理解); 3.感动(诉诸感情引起反应);

10 4.导致行动(使之能够具体行动);

5.娱乐(使之感兴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的第一项就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写作训练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是尽早丢掉千人一面“学生腔”的有效措施。

张颍东教授曾提出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六个问题:

1.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是给读者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

2.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应使读者明了。

3.谁在写这篇文章?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以何身份向读者说话。 4.在什么地方做这篇文章?即思考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殊的场合。

5.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思考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6.怎样写这篇文章?探求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达易为读者所接受。

作文写作时,认真思考以上六个问题,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尽早丢掉中学生作文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的“学生腔”。

第四篇文章:如何看待中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现象

在中小学孩子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一种“记流水帐”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在接受写作任务后,大脑中没有进行立意、选材、结构等组织材料和谋篇布局的方法或思维程序,写出的作文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常常只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从头到尾记叙事情过程。犯有这种毛病的孩子在作文时不会对材料加以取舍,也不会做详略处理,说许多与主题无关的废话,甚至造成作文“离题”现象,他们大脑中尚未形成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某种知识,即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老师告诉他们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材料,他们是不是立刻就会写作文了呢?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位老师不会告诉学生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的方法的,可是到头来他们还是不会作文。

既然老师给他们输入了这种知识,他们不再缺少这种知识了,就应该有这种能力了。可是,为什么他们在获得相应知识以后却表现不出相应的能力呢?原因 11 是他们缺少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能够轻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而是一种不容易用语言阐明的知识,被称作“隐性知识”或“缄默的知识”、“未明言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有一种制约孩子某种能力的知识,它是默会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述,不容易由外部直接传授或通过培训获得,它影响、制约着孩子的能力。而且这种知识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办的知识。

老师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都会介绍与新知识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为新知识介绍有关背景知识,然后概要介绍新知识,为学习作铺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行组织者”。因为它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知识点,这些固定知识点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和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作用。

在孩子文科能力强弱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教育对策的制定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能力发展观点,认为像中小学生作文“记流水账”之类现象的实质,是由于孩子缺少写作的材料取舍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其大脑中一定缺少某种必需的专门知识及其结构。例如,在以往学习训练中没能形成关于怎样立意和选材的知识经验与结构。

传统的作文能力训练教学之所以不明显,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只有在大量练习之后才可以获得能力,而少量练习则不能。不少人常常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越练大脑皱褶越深”,所以要多练。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孩子在多练过程中,头脑获得了书本上没有,而实践中又需要的某种概括化经验或未明言的知识。

关于写作中这种概括化经验或知识的功能与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像词作为概念的载体一样,概括性知识作为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种种知识经验的载体,便于写作思维时在短时记忆中组织操作,从而使思维变得简捷、深刻和灵活。

第二,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带有个别性,如果及时与一个人为设计或选择的适当概括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组块,那么这个在练习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便升华为更一般化的,更概括化的知识经验结构,它远比在练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知识经验更为完善和深刻。这样一来孩子便在这个作文问题上具有了抽象、概括思维的知识结构。而这一知识结构具有更为广泛的迁移性,更容易在下一次作文思维过程中被激活和运用。

第三,总有一部分在作文练习过程中不善于独立概括的孩子以及不知道应该概括什么和不应该概括什么的孩子,在大量的作文练习中很难自发形成某些恰当 12 的概括化经验。因此,仅仅是让孩子“多练”而不及时提供概括性的知识或经验,也是造成作文思维能力增长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抽象、概括性知识的设计和呈现,是先行组织者辅导策略的第一个关键性特点。其实,为了获得一种特殊能力而掌握一两个设计的好的、读起来流利上口的抽象的命题句子,并不会给孩子增加多少负担。

在先行组织者策略辅导中,这种知识或经验必须尽早呈现。只有先行的概括性知识,才能更好地统摄、概括后来讲授与练习中获得的种种具体知识和感性经验。这既是先行组织者之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的原因,也是先行组织者辅导策略之所以能够更有效培养孩子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把每个先行组织者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归纳获得,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将先行组织者与辅导和练习过程中的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情境、问题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等建立条件化联系的机会。因为当“后行组织者”被获得时,就要下课了;而先行组织者知识则在几乎整整一堂课的教学或练习过程中,数次、数十次地被用到。

例如在呈现先行组织者后,可以多次用语言、图形、线段、手势或口气等有意暗示或明确示意孩子,注意概括性知识命题与具体事件实例、程序性知识点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是有意地促使一种一般、抽象与具体知识之间的条件化结构联系的建立。这对于孩子获得那种具有作文能力效应的知识结构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细节。

在先行组织者呈现完成之后的教学中,所有扩展性练习的目的,一是使孩子获得更多的具体实例(或问题情境)、具体方法(或程序性知识);二是获得这些具体实例、具体方法与抽象概括知识命题之间的条件化结构联系形成。一个抽象概括知识命题是否具有实际能力效应,关键在于它能否与众多具体的实例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程序性知识等之间建立起条件性的和网络化的结构联系。知识之间的这种网络化的联系,就是使孩子在写作或解决问题时,其大脑中的一般的、抽象的、概括性的知识与具体实例、方法等同步浮现出来。

第五篇文章:中学生作文的常见问题谈片

一、占有材料不足。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充实,干瘪枯燥,活像一个瘦弱贫血的病人。究其原因,第一,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平时不爱看书看报,不爱读别人的文章,不注重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临到写作时,搜肠刮肚,言无所出。读书未破数卷,如何下笔有神?第二,只作泛泛了解,不求准确记忆。有的同学虽然平时也喜欢看书看报,但对精美文句、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不求准确记忆,也不抄录积累,看过则丢,看过则忘。即使偶有记忆,也常常是一片模糊。临到 13 用时,因记忆不准,或者张冠李戴,或者面目全非。谨慎点的,只好东翻西找,费时费事,还往往收效甚微。第三,对生活观察少,体验少,感悟少。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要体现时代意义,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从另一个角度讲,写作本身就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现实生活,这“洞明”、“练达”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如果我们只注重了有字的小书,也忽略了无字的大书,我们的写作就失去了一个更重要的“源”。

二、不善于对各类知识进行有效链接。以为学语文只须学语文书,学作文只须看作文书,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大课堂,任何有文字的地方,任何有语言的地方,任何有思想的地方,任何有情绪体验和时代信息的地方都可以学语文。尤其作文,是与必要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及科技知识、时事、俚俗、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应该忽略对这些东西的了解、掌握和有效链接。

三、不善于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占有了大量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裁剪,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的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笔前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对写什么样的人,叙什么样的事,抒什么样的情,表明什么样的观点、态度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依据这个写作的中心意图,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究,选准角度和层面,求实,求精,求新。

四、语言不灵活、生动、深刻,缺少必要的文采。语言是衡量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中,除了在能力标准中对语言、文采有明确要求外,基础等级里也强调一类卷必须语言流畅。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综合训练和专门训练是必要的。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都过不了语言关。表意不明确、不准确,表达不灵活、不生动、语意不深刻等就是常见毛病。其实,这不单是一个思维的问题,也不完全依赖于平时“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艰苦训练,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把平时看来的、听来的精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抄录下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参悟,在不断地积累和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五、不善于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立意方向。客观上,任何一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不主要依靠在校期间语文老师的手把手的写作指导和不间断的作文评改。说到底,还是靠自己自觉的和有目的地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训练的结果。而现代中学生要应付高考,要在高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上乘作文,除了必要的写作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把握好立意的方向 14 性。自然,这个方向性也主要取决于平时的观察、思考和在写作实践中的认知和把握。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著文批判新时代的“文以载道”,认为这是“伪圣化”、“伪崇高”,力倡“以我笔写我心”的纯自由化创作,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社会教育的目标性和德育目标的先导性。我们所谓的“多元化”人才归根到底也只是就劳动技能方面而言的,它并不否定人的道德准则。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是证明了这一点。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和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就很好地体现了新时期对日渐丧失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肯定和呼唤。可以这样推测,越是人类精神世界极宝贵的东西,越是人类生存的社会规则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越要离我们远去,我们就越需要挽留、培养和发扬光大,这似乎成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主题走向,它在客观上要求考生不能与这个潜在的立意方向背道而驰。我以为,这种立意要求既不反科学,也不反人性,它是社会教育目的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审时度势,观察体验生活,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并赋予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热忱。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自觉地把握较高的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增添更多成功的因素。

六、书写问题。近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书写,把“字体美观”列入一类卷写作要求。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反复强调学生在作文时要一字一格,字迹工整,但极少进行必要的书法指导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练习书法的时间。因此,直到高考,诸多考生的书写仍是一沓糊涂。不是字不成体,就是潦草难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失分机会。因此,语文老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绝不能轻视和放弃对学生书写练习的指导,使他们能在高考场上为阅卷教师呈现一张清爽悦目的作文答卷。

第六篇文章:例谈中学生作文中的三种通病

在当前中学生作文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阅读量不够,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语言贫乏,语句不畅;由于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反映在作文上就是结构松散,缺少技巧。写作课上,看到的是满面愁容,听到的是唉声叹气,写出的文章也绝少可观者。下面是初三年级作文训练中的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习作,现以此文为例,谈一谈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三种通病。

母亲与儿子

①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儿媳嫌婆婆老了,眼睛又不好,不中用了,就让丈夫把他母亲送出去。 第二天一早,儿子对母亲说:“妈,我背您出去走走。” 儿子背着母亲走进了一片大森林里,走啊走啊,眼看快晌午了。 15 儿子把母亲放到一棵大树旁边,说:“妈,您先坐会,我一会就回来。”说完,就要走。

②这时,母亲说:“儿啊,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但这大森林里你很难走出去的,所以我在沿路上折了树枝作为记号,回去的时候看着别走丢了。”

③这就是母爱,如论你做了什么,都能宽容地原谅你的人。

④妈妈前几天去医院了,不是她自己生病了,而是为我治病。我的体质不好,经常肠胃不适,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母亲从亲戚那里得知,无花果可以治肠胃病。母亲于是到医院花园里去摘无花果给我熬汤喝。我每天饭前都会盛一碗汤,喝着甜丝丝的。

⑤前天晚上,我感冒了。鼻塞咽痛,食欲不振,无心学习。晚上放学回家,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走过来,坐在沙发上,从果盘中拿了个香蕉递给我说:“明天是集,你想吃啥肉?”“都不想吃。”“那咱就吃鱼,鱼有营养,有益健康。”“行。”我正在看电视,不经意的就作出了回答。

⑥今天又起晚了,起床时已经打过了起床铃。我慌慌张张地就奔向教室,开始早自习,吃完早饭,又开始上午的课程。上午的课程都是正课,而且都是讲新课。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走神,可是鼻涕总是“捣乱”,让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一上午我都遨游在书海之中,被繁重的课程和复杂的习题压得不得不低头学习。下午刮起了西北风,气温一下子下降了

七、八度。

⑦晚自习放学回家,妈妈端上了红烧鱼。我吃过饭回到卧室,发现妈妈给我换了新铺盖,铺了电热毯,可暖和了。

⑧母爱难道不是伟大的吗?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着儿女着想。摘无花果是爱的表现,熬鱼汤也是爱的表现,这只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的事情了。还有,在汶川地震中,用血液喂养婴儿的母亲;在沙漠缺水地区,忍受皮鞭的抽打也要给小牛犊要水的母牛;在某城市,靠买血液供养儿子上大学的母亲:她们都是伟大的。

⑨这就是母亲与儿子。

通病一:文体不分。

虽然现在大都是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但并不是不要文体。有的学生就不考虑文体规范了,也有的根本就文体不分。一篇文章的文体是由运用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决定的。记叙文以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文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议论文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有的同学文体概念不清,就是因为搞不清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这几种表达方式,也不知道哪一种 16 文体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以至于在记叙文中议论太多,在议论文中记叙、描写过多,结果文体不清,写成了“四不像”。

就例文来说,这是一篇记叙文,应该以记叙、描写为主。但是,第⑧、⑨段的议论、抒情有点多,应该简略些。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中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情况:在写记叙文时,部分同学就全文或者大段的引用《读者》、《格言》、《意林》或者其它报刊杂志里的一篇和话题相关的文章,最后加上自己的议论,就算是一篇记叙文了。要知道,中考作文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审题的准确性、构思的巧妙性、选材的典型性、语言的丰富性、情感的真挚性、形式的创新性、表达的综合性、书写的审美性等等。大段的引用现成的材料,个人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就无法考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明目张胆地抄袭。就算在议论文中,引用材料也应该是概括的叙述,不能整篇或者大段引用。这样一种写作思路应该坚决杜绝。就例文来说,第①——③段是引用,在记叙文中,是不允许的,要删去。

通病二:详略不当。

出现这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凑够字数,有意写成流水账;二是在选材上没有详略得当的意识,不知道哪个材料要详写,哪个材料要略写。对于第一种情况,要端正学生的思想,在人事物的描写上加以指导;第二种情况才是最为严重的,让学生明确一个标准:凡是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能够深刻地突出、揭示中心的材料,就要详写,否则就要略写。就文体来说,记叙文中,能突出中心的人事物要详写;铺垫的材料,议论、抒情的语言要略写。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语言要详写,其余的略写。议论文中,分析、议论的语言要详写;引用的事例,语言要概括,要略写。

就例文来说,本文的中心是歌颂母爱,能够体现母爱的材料就是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应该详写,如第④段的摘无花果,第⑦段的熬鱼汤、整理床铺最能体现母爱,应该浓墨重彩加以描绘,但是作者却轻描淡写,泛泛而谈,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而第⑥段叙述的是自己整天的经历,也很真实,但是和母爱关系不大,最多算是一种铺垫,应该一笔带过,作者却写了将近150字。在中考作文中,要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每一个字,都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篇幅内,收到更大的成效。

通病三:内容空泛。

17 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概念可知,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可为文章搭起骨架,但好文章应该‘有骨而丰腴’,把记叙与描写融合在一起,就可做到事实俱在,形象可感。”(戴苏伟语)只有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就例文来说,第④段和第⑦段可以增加一些描写的语言,比如母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摘无花果的时候,还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更真切的表现母爱。相信有了这些描写性的语言,内容有血有肉,就会丰满起来,生动起来。

这篇文章除了上面说的三种通病外,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语言,语言不够流畅,没有写作上的技巧等等。

下面是一位同学经指导后写成的文章: 温暖的港湾

母爱是甘霖,滋养我干渴的心田;母爱是雨伞,遮挡我四季的风霜;母爱是明灯,点亮我前进的方向。

甜甜的无花果

乌云愈来愈低,愈来愈浓,西北风像醉了酒的莽汉,东一头,西一头的乱窜,真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势。因为我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妈妈听说喝无花果汤能调节肠胃,就经常去南岗摘野生的无花果。今天是不是又去南岗了呢?我真为妈妈担心。

突然,一个霹雳,好像要把天劈开两半,紧接着豆大的雨点漫天遍野地洒落。风雨中,一个瘦小的身影踉踉跄跄的走来,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我赶紧拿过一个干毛巾,递给妈妈。妈妈对我笑了笑,擦了一把脸,转身进了厨房。我看着母亲的背影,眼前浮现出母亲艰难采摘无花果的的情景。一会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无花果汤,放在了我的面前。我喝了一口,甜甜的。

暖暖的被窝

18 这鬼天气,真要命。晚自习后,我跑步回到家,推开卧室的门,眼前的一切令我惊呆了: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枕巾换成了新的,两个被子平铺在席梦思上。我跳上床,暖暖的,妈妈早已给我打开了电热毯。

我妈妈是小学教师,是个工作狂,整天没日没夜的批改作业。我进入初中以来,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就要求说,不需要妈妈照顾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妈妈什么时候减少了对我的关爱呢?在她心目中,我永远是一只需要她张开羽翼呵护的雏鸡!

静静的仙人掌

月考失败了,我心情沮丧,晚饭也无心吃。

妈妈走进我的卧室,抚摸着我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事先努力争取,事后坦然面对,你的洒脱乐观哪去了?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 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你看这盆仙人掌。”

我这才注意到,我的书桌上不知何时多了一盆仙人掌,手掌型的枝杈上顶着一朵娇艳欲滴的粉红花朵。母亲说:“坚持不懈是仙人掌的精神,它坚强地忍受着阳光的暴晒,最终开出美丽的花儿。”

我看着这盆仙人掌,体会出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着这娇艳的花朵,又引发了另一层思考:仙人掌外表是丑陋的,针刺遍布,畏畏缩缩地呆立在沙土中,不管气候多么严酷、干旱,她都竭尽全力把水分供应给花朵。这不正是母爱的体现吗?妈妈就像那静静的仙人掌,我就是开在妈妈心头的花朵!

母爱是温暖的港湾,我是泊在港湾里的小小海鸟。

简评: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开头段运用比喻和排比,富有文学色彩;结构上运用小标题,省去了过渡语,完整严谨;正文增加一个事例,既有生活上的关心,也有思想上的引导,内容更全面。虽然还有些方面有待提高,但和原作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倘若归结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我认为只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文字。这两种工具当然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还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这个不是现在我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以上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就是:一教会学生说话即语言能力;二教会学生写作即文字表达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语言和作文的重要性,意思就是说:有所思,有所感,只说不写,就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所思,有所感,说了写了,就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东西,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语言重要,文字或者说是作文更重要。

19

第七篇文章:堆砌词藻华而不实病剖析

我们写文章,用词要讲究准确。如果不准确,即使选用的词语再美,所表达的也不是你原来想说的那个内容;严重的还会出现文句不通,甚至把话说反了。这种以辞害意的毛病,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可不少。下面是我在2008年阅卷现场辑录的一些考生作文中的句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分析:

■是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了我。作为朋友,虽然不能为你承担困惑和苦恼,毕竟还可以提出一点点没有价值的意见供你参考。

■我们处在人生收获的季节里,耕耘在辛勤的果园。

■但作为你的一个朋友——我来说,势必向你倾吐一下我的见解。 ■希望你对各门功课要普遍开花,重点结果。

■不知何人说,中华民族是沉睡的雄狮,甚至有人引以为荣。我却不赞同。“沉睡中的雄狮”,为何不是“腾飞的雄狮”,睡熟的雄狮再雄却不知醒来觅食,要它何用。

■本来你暗暗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准备今年红榜得中某大学历史系。 这些词语,“精神食粮”啦,“陶冶”啦,“倾吐”啦,确实很美,很文雅,常常被人使用。但是,别人用得好,不等于我们也用得好。

第(1)句,“精神食粮”是个比喻的说法,作文中是用来比喻文化知识的,那么,后面使用的动词就应该兼顾到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双方,意义上、用法上应该与双方都能配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就兼顾了月色和流水双方的特点,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月光的特点。而“陶冶”一词不能与“精神食粮”配搭,用错了。至于“没有价值”一语,用在这里也是不妥的。该同学大约是想表示谦虚一下吧,但联系上下文来看,拿“没有价值”的意见来供别人“参考”,岂不有嘲弄别人的意味?

第(2)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3)句,“倾吐”一词比“说”要文雅多了,可惜“见解”不好倾吐。 由此看来,滥用词语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结果空话一堆,让人费解,像例(2);有的是不理解词语的意义,盲目使用,结果前后矛盾,甚至走向反面,像例(5)、例(6);有的是不懂得词语的用法,不知道它与哪些词语可以搭配,结果是漏洞百出,语句不通,像例(1)、例(3)、例(4)。

20 如今我们同学作文中的第一种毛病比较少了,但后两种情况却比比皆是,必须引起充分注意,词语各有各的含义和用法特点,我们平时读文章,觉得人家的词语用得好,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鲁迅先生的《药》里关于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描写,进入华老栓茶馆时的外貌、行动描写,都很生动传神。这些词语很平常,大家也常用,但在这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家却用得准确形象,用得好。可见,我们平时学习,就应该准确地了解它们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在这样一个语言中为什么用得好„„这样,我们自己在运用的时候就能够少出错误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采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态度是办不到的。

第八篇文章:关于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的问题

一、 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种种。

最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当。口语化、方言化是表达不当的形式之一许多学生没有把口头语言、方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的意识,写作文时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表达,用语没有作书面化、文学化处理=语义矛盾、逻辑混乱是表达不当的又一形式:引用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毛病?许多学生懂得引用一些诗词 、典故来增添文采。但是没有理解引用语句的真正含义,仅凭字面意思生搬硬套,不但不能给文章添彩,反而使文章褪色。其次是词汇贫乏,少意蕴。许多学生文笔差,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的词语少,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想要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就不容易再者则是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练习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吾手写吾心”:然而许多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深,所写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独特真切的自我感受,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语苍白,口号化此外,学生作文时,所用的语言同定模式化,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真切的感受。

二、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

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不足是有一个过程和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学这方面来看:

欠缺之一是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于千锤百炼。许多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

欠缺之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充沛,语言自然就有了意蕴,有了灵性,有了品位。例如一条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 21 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这是源于先生的情。又比如一盏普通的小桔灯,冰心也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字,亦是因了她的情。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才能酝酿出来。真情来自哪里?来自对生活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使语言失去了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

欠缺之三是学生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措辞口号化、模式化的最大原因是词语贫乏,一个场景、一种事物、一份心情只能用几个常见的词语来形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可现实是许多中学生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或者只看漫画书、通俗刊物、网络文学,不愿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虎头蛇尾,或者仅停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之中,只有心动没有行动。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不阅读就无法进行积累。

除了学生学习的欠缺外,教师的教学偏颇也是造成语言表达欠缺的重要原因。主要问题是教学上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课文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赏析。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

三、提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对策

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教材中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语言的形象优美。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赏析优美语句、感情朗读 、分角色表演、仿写句子或片断„„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培养语言的运用意识。

其次,要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每学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选读书目,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范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摘记,如做词语卡片,搞剪贴本,建读书档案等,并定期举行摘记评比或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看电影 、电视 、听广播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歌词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然后,要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随笔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成为中学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最后,要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基于此,要做好作文后的修改评价交流与展示工作,关键是要变以往教师独揽大权的做法为学生互改互评。采用学生互改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全过程中去,有利于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还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找到了与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提高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其次要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活动。学生可依据文章的评改状况,选择合适的展示交流方式,如:登台朗读、黑板报张贴、投稿发表、自编作品集等。展示交流的目的是将学生的作文作为一项成果与同学一起分享、赏析与评价,让学生在比较、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同时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并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定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3

第7篇: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个年级的作文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一、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不能言为心声;

二、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反复絮叨以充实字数;

三、选材俗套,了无新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四、立意起点低,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五、在形式、结构、写法等诸多方面都缺乏设计与创新。

分析三个年级存在问题不难发现,其实目前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难题仍然是积累、运用、立意、包装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试用分阶段、分层次逐个击破的方法来解决。

七年级重在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降低畏难情绪,同时帮助学生做好厚积,以便日后的薄发。这就要求七年级的作文教学的起点要低,不要奢求学生一下子达到某个高度。平时的作文训练采用三步走:一是写“少”,指不求字数,不限内容,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只求言通语顺,能准确的表情达意;二是写“多”,随机的语段练习常有常新,正规的作文练训练至少每周一次;三是鼓励,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除了继续七年级的语言积累外,应该更注重学生哲理性语句创作能力的培养,除了注重材料的积累外,应该更注重材料的筛选能力的培养,除了注重范文引路的作用外,应该更注重作文修改的作用。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学习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每遇到一件触动人心的事迹,每看了一幕有影响力的影视剧,每通过报纸杂志接触到一个公众人物,每遇到自然界的一种变化都习惯于问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样的深刻认识。”最好是在班内封几个“小哲人”,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思考社会、感悟人生。

九年级的作文教学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对于考场作文文题的创新,文章开头、结尾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根据不同同学的特点为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适合议论文体写作的学生人数多少,都要把议论文当作一个重点来练一练,这对于学生语言的严密性、逻辑的缜密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的引导都有很大的帮助。九年级的作文不易多写、多改,易多展示、多表扬激励。九年级讲课任务量大,时间紧迫,很多作文都是在平时的小测验时进行的,集中指导不现实,集中评改收效甚微,最好是以一对一的面批为好。对于每次作文中出现的一类文进行展出,对于作者集中表扬即可。

第8篇: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了,我深深感受到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我们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办学条件差,学生阅读少,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有限,分类不全且更新缓慢,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严重匮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的图书室因为无人管理,还处于不开放状态,学生的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农村教师写作水平有限.,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语文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培训,对写作理论基础掌握较差,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以致于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

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加以改进。

3师生共同缺乏与外界沟通,屈限于固定的生活空间。

农村师生长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都走不出校园,外出少、阅历浅、视野狭窄,对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面对我国向市场化、信息化迈进的今天,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潮,无形中让学生放缓了写作的步伐,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家庭生活之间,作文的立意低,难以出新作品,优秀作品。教学质量受制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4.家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一般家庭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他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关心,而且能力有限。

5.教学方式单一,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注重环节训练、不注重写作积累;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不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作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审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更谈不上素质培养。而新教改要求在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水平,以便于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行为。

3.指导学生摸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只要细心指导,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把握阅读.、积累和观察三个重要环节

写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运用材料的过程,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的,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在进行课文讲解时,要以课文为范本,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如阅读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和网上资料等,都能开拓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说,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交际有限,阅读的局限性很大5实现作文教学走向社会化

一是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

6作文素材来原于现实社会,又为现实社会服务。

然而,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关注

现实,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表达真情实感。

7加强写作练习,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指不求字数,不限内容,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二是写多,至少每周一次;三是鼓励,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要做到:首先,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要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如何下笔,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途径很多,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第9篇:小学生作文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

一 、存在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形成这种心理弱势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激情洋溢的评价,犹如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感情迸发、充满自信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间解。然而,我们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单一,学生的写作热情、自信不足。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侧重于范文,侧重于指导,使学生的写在冲动被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所阻挡。文章原本是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成熟,但却闪烁着可贵的童心、童趣,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或许只会导致人文分离,挫伤学生对写作的自信。 其次,教师的评价过低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作文是一篇篇文章的“初胚”,虽不美观,却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才完成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丰富的观察、想象和情感,经历了他们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眼中的世界,横条鼻子竖挑眼,学生的成功感得不到满足,自信心被挫伤,那还有写作的热情、修改的冲动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而害怕卸作了。

再次,作文的承载超过了孩子的背负。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作文寄予的期望过高,让学生的作文承载得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再加上作文的评分历来要求偏高,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得到90多分,总有那么几分被无情地扣除或否定。于是,孩子对自己作文的自信被无情的抹杀,习作的热情也就在无声中慢慢地消逝了。

第二,学生习作的兴趣不浓,不愿自觉练笔。对于这一点,其原因,大多与上述内容有关,在此就不再多叙。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中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每一句“白纸黑字”都要面临着教师的审视与评价。在这种心理弱势的状态下,学生总害怕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同学们挑出各种毛病而笑话或指责。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而不想练笔了。

第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注重拷贝,而缺乏个性化的情感或见解,也就是个性弱化。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题材单

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等个性弱化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故作粉饰、言不由衷……那么,到底是谁泯灭了学生的作文的个性风采呢?究其原因又有以下几点:

其一,时空狭窄,缺乏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却让人忧虑重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吧:上午起床后到校上课,中午返家吃饭后再到学校上课,如此反复,他们的生活竟是这般单调。而其余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被无数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占得满满的。如此还怎样谈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多彩呢?

其二,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欠佳,个性化见解、情感匮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已说到。

其三,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我,抑制个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眩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以„我口舒我心,我手书我请‟展露心灵。”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的找到坦露内心的途径,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吧真情实感封存中心底。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从寻觅了。 二 、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怎样寻找一条改变这些不如人意的现状的道路呢?我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爱上写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作动机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得到好评而激起的动机;内在的动机则是因为喜欢、爱好而激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自信。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促成他们内外动机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学生给予赏识,营造宽松的气氛。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该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作文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创作的内外动机都会被激活,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从而展现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孩子的作文,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呢?我想,我们应该对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我们要重视的,应是他们作文中的独特见解、真实情感、创新、想象和思考。对孩子的作文我们要用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其优点,并给予溢美的言辞。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就会被找回,文中的优点也就会想爬山虎一样满山遍野的疯长起来。到这时,还用担心学生不爱写作吗?

第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练笔。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和热爱。”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度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不热爱写作,没兴趣写作,那么,习作的目的就很难达成。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手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据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赞扬其中的长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行,写作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这里我们要注重的是表扬其优点、肯定成果。对于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而应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加以美化,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白作为修改的重要性。对于修改后的佳作,可以在板报、壁报中展示或上送进行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因有了成功感而爱上写作有兴趣自觉练笔。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尽人意,也不能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3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试想,当学生与自己信任喜爱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即使出了差错也不用担心会被训斥和埋怨的氛围中学习和写作时,心情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道还用担心学生不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展开情感与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自觉地去进行写作吗?

第三,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文舒我情”,促使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要解放学生,还个性给学生。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体育活动等,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丰盈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必需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和家务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其次,要创设语言交流平台,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便可适度安排小练笔,并作出评比。所写内容可长可短,但应要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流露真情。再次,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毫无顾忌、敢想敢写,个性飞扬。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真诚、接受、理解、尊重、鼓励、肯定”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得兴趣、飞扬个性,从而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纪委委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实训中心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