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活动监督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刑事审判活动监督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研究

摘 要:当前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法律规定宏观原则,抗诉出现收缩趋势,刑事审判监督权存在争议,是刑事审判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要理性辩证认识刑事审判监督职责,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以案件质量为核心强化证据审查,深刻把握审判监督内在要求,健全完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工作。

关键词:检察机关 刑事审判监督 客观公正义务 证据审查

刑事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以及所作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正确进行的法律监督。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检察機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活动对于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刑事审判监督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况

(一)法律规定较为宏观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在审查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直至宣告判决这一期间的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其理论基础是权力制约,其现实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1]刑事诉讼法以专章形式明确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但是对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职责并没有设立专章或专节进行具体规定,而是散见于若干法条,且条文表述相对宏观。“先天不足”导致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在司法实践中步履维艰,支撑手段不足。抗诉是检察机关履行审判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

(二)刑事审判监督权性质存在争议

刑事审判监督职责源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说”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享有的职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也就直接决定了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性质,检察机关的所有职权都应当与法律监督机关的要求相适应。[2]还有学者认为,法律监督与检察机关所担当的基本职能是冲突的,检察机关基本定位是公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就是起着承前启后、发动审判程序、把被告交给法庭审判的作用。[3]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检察机关监督审判的制度是诉权外的监督制度,这一制度有特定的历史成因,但在当前受到严峻挑战,制度虚置、运作不灵。检察机关对审判的监督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有利于个案处理的公正,又可能损害审判的权威、扭曲诉讼的性质。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存在既是诉讼当事人又是监督者的角色冲突。因此,在当前司法公正的制度条件尚需培育的情况下,承认检察监督的相对合理性,在为其设置一定支撑条件的同时,应当对其进行必要限制与改造。[4]

(三)出现收缩趋势

从案件数据看,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提出刑事抗诉案件数、抗诉率、法院采纳意见率和改判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撤回抗诉数、撤回抗诉率大幅上升;二审程序抗诉多,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少;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抗诉多,经济犯罪、职务犯罪、重罪案件抗诉少。一般来说,受国家死刑政策和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的影响,死刑案件执行最严格的证据标准,故意杀人、抢劫等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办案质量较高,抗诉减少可以理解。职务犯罪案件囿于整体办案数量,抗诉减少也可以预料。但是,检法最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的经济犯罪案件,反而抗诉数量偏少,应引起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影响。诉判一致案件增多,上诉、抗诉案件整体减少成为必然。二是犯罪结构变化的影响。传统的暴力型犯罪、财产型犯罪逐年减少,轻罪案件逐年增多(占近80%以上),危险驾驶罪取代盗窃罪成为第一高发犯罪,而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数量增长明显,犯罪类型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三是审判质量的提高。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法院对审判质量空前重视,法官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方面更加谨慎,刑事裁判质量不断提高。四是监督理念影响。“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理念落实不到位,监督意识不强,检察官忙于办理捕诉案件,抗诉积极性不足。

二、理性辩证认识刑事审判监督职责

(一)关于审判监督权的性质

从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看,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本质,应当立足于法律监督这一本质对检察权的性质进行全面把握,兼顾检察权的司法性和行政性。法律监督作为一种体制机制有其重要作用,其功能和作用有特定的范围和界限:法律监督具有法定性;法律监督具有程序性和建议性;法律监督具有事后性和救济性;法律监督必须坚持有限性。[5]由于公诉权的性质和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功能作用,检察权自然具有监督性。这种监督性体现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察机关要监督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另一方面,检察机关要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防止审判“纠问化”,确保法官的中立地位。一般来说,检察机关在公诉权意义上的审判监督制约地位和作用,如刑事抗诉权,无论是对一审裁判的刑事抗诉权还是再审程序中的刑事抗诉权,已经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认可。[6]争议焦点在于人民检察院是否应当具有或者可以具有基于诉权以外的监督权,即“个案刑事审判监督权”和“一般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区别。如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按照文意解释,“提出纠正意见”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既不是基于诉权的公诉机关,又不是基于诉讼案件的程序“异议”,而是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是否依法履职的监督,这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带有行政色彩的“监督”,明显具有非诉权的性质。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刑事审判监督权”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无论是在作为社会制度现实价值的功用考量上,[7]还是在作为社会制度现实价值的存在基础上,[8]都具有合理性,在“维护司法公正,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和维护法治权威”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也可以归结于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特殊性和现实困难——律师辩护权的不充分、法官的强势以及当事人权利保护的需要。归根结底,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功能设置,基于刑事诉讼权力衡平性考量。

(二)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刑事审判监督权

一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刑事审判监督权统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律理论体系之中,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看待和思考。“刑事诉讼是检察官的程序”[9]——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全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来,检察机关是唯一全程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国家公权力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发挥刑事诉讼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但要注意,监督的本质在于“程序”,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观念,不是“凌驾”于侦查之上,也不会冲击法院“中立审判者”“實体处分者”的司法角色,这里的主导作用更多是程序意义上的,具有程序启动价值,案件的裁决处理、实体处分仍取决于人民法院。二是刑事审判监督应当坚持谦抑原则,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强化边界意识,进行适度收缩和规范,即以具体检察职能的履行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而不是片面强调“加大力度”,不能进行所谓的“全面”“广泛”监督。任何机关、任何机制解决的问题都是有限的,任何公权力也都是有边界和范围的。[10]客观上检察机关也难以承担广泛意义上的法律监督职能。三是法律监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应当立足于国家整体法治建设水平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层面上来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及总体把控,结合司法实际,围绕依法履职,在法律规定框架内把检察机关应该做的做到位,并细化和规范相关制度机制,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三)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一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对刑事抗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强化监督”“精准监督”“接续监督”“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双赢多赢共赢”等监督理念,正确处理依法指控犯罪与强化法律监督的关系,把刑事审判监督放在与批捕起诉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在监督中办案、在办案中监督”,依法全面履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体现检察担当。二是审判监督不是博弈和抗衡,而是检法两家共同努力确保我国宪法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要充分认识到强化审判监督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是维护法治权威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民生民利的现实需要。三是坚持法律思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法律思维最基本的思考方式,不是让我们去思考如何改革制度规范、如何提出立法建议,而是在任何情况下先要思考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法律理念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积极构建以精准化抗诉为目标的刑事抗诉新格局,全面客观审查原判证据事实和理由,找准抗点,选择最适合的监督方式,特别关注和重视抗诉质量和抗诉效果。

三、依法全面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思考

开展审判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犯罪类型结构变化,依法发挥审判监督积极作用,需要认真对待和审慎考虑,更需要整体推进、统筹把握和系统指导,尤其在抗诉政策、抗诉必要性的把握等方面。

(一)强化证据审查,以案件质量为核心

一是坚持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明体系。证据不足已经成为无罪判决的主要原因。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完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介入侦查工作机制,引导侦查取证,发挥捕诉一体优势,夯实证据基础。继续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比例,落实繁简分流,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审。二是准确把握抗诉必要性条件,通过案件质量评查、刑事裁判文书交叉评查、分类审查机制和专项检查活动,对一段时期内或者一类案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强化抗诉案件的类案监督,提升抗诉精准性。对证据体系或者理解适用法律存在认识分歧的,慎重提出抗诉。三是刑事抗诉既要坚持符合条件即应依法抗诉,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又要结合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治安形势,突出刑事抗诉工作的重点和实效性。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关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案件、容易发生司法人员执法不公、违法犯罪的薄弱环节,把抗诉重点放在对诉判不一情形的审查上,注意发现裁判不公背后可能存在的审判人员违法犯罪,在纠正不公正裁判的同时,依法惩治司法人员职务犯罪。四是深入融合现代科技应用与刑事抗诉业务,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比大量抗诉案件,及时发现重大诉判不一案件。五是用好监督方式。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在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多种监督手段中选取最佳方式。一般来说,对于具有广泛引领意义的个案,应当提出抗诉,建立典型案例的类案指导机制,以个案纠错推动类案统一;对于不具有广泛意义的个案,秉持理性审慎抗诉原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发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进行监督。

(二)深刻把握审判监督内在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统一牵头、专人研究、类案指导、条线指导和个案指导相结合”刑事审判监督业务指导机制作用,强化对刑事抗诉工作的研究指导和统筹推进,健全完善长效制度机制。二是加强对具体刑事审判监督的业务研究。通过具体的审判监督活动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善于从司法实践中、从抗诉个案里探寻和推进理论、理念上的进步。例如,关于再审监督程序的启动问题,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的再审程序都是由人民法院提起的。有学者认为,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地位缺乏法理基础,违背“控审分离”这一现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法院启动再审程序会损害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任何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有关再审的申请都应当由检察机构和原审被告人向法院直接提出,而法院则在再审过程中充当权威的裁判者。在任何情况下,法院都不能在控辩双方未曾提出再审申请的情况下,自行就某一生效判决或裁定发动再审程序。”[11]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提起再审程序,主要是基于保障和维护人权的角度,但实质上确实与人民法院“中立裁判者”的地位作用不符。国外也鲜有赋予法院以再审提起权的做法。当前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与设定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权的立法预期存在差距。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审判监督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在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语境下,是一个颇有争议又颇有价值的问题。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职能只有在不断推进新时代检察制度过程中,根植中国司法实践厚土,固本强基,在“稳进、规范、推进、深化、提升”上积极努力,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积极推进审判监督的法治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才能达到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推进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之终极目的。

注释:

[1]参见廖腾琼、林世雄:《论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有效性》,《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2]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原所长张智辉持此观点,参见张智辉:《检察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转引自廖腾琼、林世雄:《论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有效性》,《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3]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持此观点,参见孙谦等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廖腾琼、林世雄:《论检察机关刑事審判监督的有效性》,《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4]参见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视角下的检察机关审判监督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参见孙谦:《检察:法律守护人——以刑事法律监督为基点》,中国检察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

[6]通常认为这种审判监督权是基于诉权,基于个案公诉权,是“个案刑事审判监督权”,与此相对的是下面论及的“一般刑事审判监督权”。

[7]这一点,仅从每年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法院改判和发回重审的案件数量的实证研究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抗诉的国内最大“老鼠仓案”、“陈满故意杀人、放火申诉案”等案件。

[8]这一点主要针对法院公信力还不够、法治权威尚未牢固树立的现实基础之上。

[9]大陆法系国家的法谚。参见陶建平、万毅等:《职能重构背景下检察机关刑事诉讼主导作用的发挥》,《刑事检察工作指导》(第3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19年版,第151页。

[10]同前注[5],第2页。

[1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5页。

作者:张萍 刘凡石

第2篇:论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

【摘 要】在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监督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具有诸多自身的特点。我国现行法虽对其进行了明文规定,但由于理论及实践上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从相对合理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内外制度的改革,对我国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做一个全面完善,可以使其在我国现行的司法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司法公正

引 言

长期以来,在我国,由宪法确立的法律监督及相应的审判监督权在理论中都处于一个稍显尴尬的地位。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法律监督权在刑事诉讼中的集中体现即为检察权。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备受争议。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判监督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法院神圣独立的审判权的制约。对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做一个全面理性的分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和改造,将对完善我国的审判监督权和重构检法关系进而推进司法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刑事审判监督权概述

(一)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渊源

1.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法律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我国《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给予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不仅包括对刑事案件的检察、批捕、起诉的监督,还包括对刑事诉讼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的监督。”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监督权体现在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各个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之中。对法院的审判监督只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中的一部分,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历史渊源。“对检察机关在侦查、公诉权之外设立法律监督权,这在中国传统法制模式中无法找到渊源,也不能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中获得借鉴,中国检察机关的监督权模式来源于前苏联。”列宁在前苏联十月革命之后提出的法律监督理论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前苏联的检察制度,作为一种以法律监督为特征的制度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内容,直接来源于前苏联的检察制度,但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也有所保留。纵观我国审判监督权对前苏联检察理论的继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即是前苏联检察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将检察机关定位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由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并独立行使检察权,这些做法都直接来源于列宁的检察监督理论。但作为检察权的重要权能之一,我国基于国情之上的审判监督并不是最高监督也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摒弃了前苏联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定位为一般监督的做法,也没有采取检察机关内部的垂直领导体制,可以说我国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

(二)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内涵及特征

1.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内涵。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5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规则》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违法实行的监督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出抗诉的权力。从法律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明确定位中,我们不难归纳出,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判监督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二是对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的监督,即检察机关的抗诉权。学界有观点认为,抗诉权并不属于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但笔者认为,抗诉权应当是审判监督权的权能之一。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作为程序上的监督是审判监督的重要内容,那么抗诉权作为与程序相对应的实体上的一种监督,也必然是审判监督权的应有之义。

《人民檢察院刑事诉讼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审判监督权做了更加具体深入的规定。根据其第三百九十二条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程序法上的监督主要包括了:对人民法院管辖权的监督;对合议庭组成是否合法的监督;对回避制度的监督;对人民法院是否遵守法定审理和送达期限的监督;对被告人合法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的监督;对法官有无徇私舞弊、包庇放纵犯罪或挟嫌报复行为的监督;对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行为的监督等。《规则》第三百九十七条也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实体上的监督主要有:对于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裁判的监督;对于有确实、充分证据证明有罪而判无罪,或者无罪判有罪的裁判的监督;对于重罪轻判,轻罪重判,适用刑罚明显不当的裁判的监督;对于认定罪名不正确,认定罪数不正确,影响量刑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的裁判的监督;对于免除刑事处罚或者适用缓刑错误的裁判的监督等。

2.刑事审判监督权的特征。纵观我国立法中对审判监督权的规定以及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监督的具体实施情况,在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和环境中,刑事审判监督权突显出以下特征:

(1)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判监督是一种兼具程序和实体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好似一双在法庭上发现错误的眼睛,这双眼睛不放过法院审判的任何一个角落。不仅对法官审判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而且有权对法院做出的裁定、判决进行监督。在程序上的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9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5条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况,在庭审后提出书面纠正意见的,人民法院认为正确的,应当采纳。”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有权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在庭审过程中身兼二职,在出庭支持公诉的同时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检察机关在审判活动中,发现人民法院有任何的违法行为,均可以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在实体监督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此外,《刑事诉讼法》第205条也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2)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判监督是一种贯穿审判全过程的监督。检察机关对法院的监督延续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不仅限于一审,还包括了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程序监督上,法院在一审、二审、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审判活动都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实体监督上,检察机关的抗诉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二审程序中的抗诉,二是审判监督程序中的抗诉。二审程序中的抗诉是针对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提出的。检察机关对此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二审。此时的审判监督实质上是检察机关诉权的一种延伸,因而此种监督是属于程序内的一种审判监督。而审判监督程序中的抗诉则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在认定事实或者法律适用上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所提出的。此时,对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须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理。此时,诉权已经随着审判程序的结束而穷尽,检察权的监督性质则为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可以认为此种审判监督是一种程序外的监督。

(三)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作为一种从形式上旨在保证司法公正的特殊权力,其设立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

1.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刑事审判的直接目的在于尽可能的还原每一个刑事案件的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依照刑法的规定对其做出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裁判,但是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殊非易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就某一个具体化的认识过程而言,人们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无法认识某种现象或者对某种现象的认识发生错误。”刑事审判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个审判人员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法律素养对案件的客观事实及法律适用由模糊到清晰、由争议到确信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审判人员的个人生活经历、价值评判标准、业务水平,每个具体案件的证据和客观事实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在实践中都是参差不齐,错综复杂的。由于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错误存在的可能则成为必然。审判监督权存在的意义,即在于纠正这些可能存在的错误。

2.我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的价值理论基础——实体真实主义。“刑事诉讼的产生根源于国家追诉犯罪的需要,其目的无疑就是通过惩罚犯罪以维持统治秩序。”实体真实主义所表现出的对实体公正的追求就是以准确的实现罪罚为目的的。法院的审判要经过多道程序,往往要历经相当长的时间,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众多、证据和案件事实复杂的情况下,存在错误在所难免。并且,在现代物质社会中,司法腐败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也时有发生。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旨在通过纠正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错误,保证正确的判决、裁定,使当事人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权威,从而真正地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为实现实体真实主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可能。

二、我国刑事审判监督权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刑事审判监督权的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当前,刑事审判监督权要完成立法赋予其的司法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首先,审判监督权在理论上面临着诸多争议,其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实践中,其也没能完全发挥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中应有的作用,审判监督权在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夹缝中生存发展。

(二)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环境中,刑事审判监督权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弊端,造成了刑事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紊乱。笔者分析认为,造成我国刑事审判监督权现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层面的矛盾。任何一项权力的存在、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要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的作用,也必然要求一定的法理作为其运行的理论支撑。但目前,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检察机关在审判和监督这两种职能的转化中,其身份和地位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我们也难以在法理上为这种矛盾找到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科学、有效的监督都应当具备外在性和独立性。“监督非超然事外不能避嫌,非位尊权重不能胜任。”监督者只有处于一种超然于被监督者和被监督的事件之外的地位时,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和公正,才能保证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的地位,必然要求其在庭审过程中超然于法院和审判活动之外。但是,作为监督者的同时,检察机关依然承担着公诉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然置身与整个诉讼格局之内。检察机关与被告、法院处于同一法律框架之内才能保证刑事审判的正常进行,这就制约了其发挥超然于整个审判活动之上的客观监督职能。可见,在刑事审判的框架内,检察机关的双重地位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最终将导致审判监督权的行使困难重重。

2.实践层面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审判监督权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桎梏,在实践中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从我国目前审判监督的实践来看,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其实并不成功,赋予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侵害司法独立,影响法院權威地位。现代法治社会,诉讼作为社会纠纷的最终解决途径,必然要求审判权的独立地位,司法独立的首要旨意即为法官的中立。法官的中立性,是伴随着法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和人类长期的法律实践而产生的顺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法律的期盼的宝贵经验,它要求法官在法庭之上处于控辩双方之间不偏不倚的位置,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对任何一方有所偏袒,国际社会对法官独立也有着广泛的共识。根据刑事司法国际法律文件《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的规定:“检察官与被告人在诉讼中应为平等的诉讼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法官之间存在严格的审判距离,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与众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法官独立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任何法律本身以外的力量都不能左右法官的判断。目前,我国的司法独立之路依然遍布荆棘,这一路的荆棘虽然滋生在不同的土壤之上,但是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却也是通往司法独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道屏障。“法律在权力的配置上,即规定了检察机关的公诉人地位,又赋予其法律监督的权力,即予其矛,又予其盾,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检察机关作为参与诉讼的一方主体,在庭审过程中对法官的审判不能有任何干涉,但其作为法律监督者,又应当对法庭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法官处于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在情感上和情理中都必然更多的偏向控方,法官的中立性成为空谈。法院与检察机关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也必然会降低法庭在人们心中的司法权威,人们往往都会把“法检”归为一家,造成社会对司法的信任危机,影响法院的权威地位。

(2)破坏控辩平衡的诉讼模式。法官中立和控辩平衡是刑事审判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刑事诉讼中三角形的法官居中、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诉讼格局就是对法官中立和控辩平衡最具体的体现。在努力保持法官中立的同时,只有尽可能的使控辩双方处于同一水平之上,才能使这种诉讼结构保持稳定。保持控辩双方的地位平等,使其可以平等地提供证据、平等地进行辩论,在这种控辩双方有平等的地位进行攻击和防御的情况下,法官才会更加容易接近案件客观的事实真相,才能更加公正的运用法律进行审判。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中,检察官和被告人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处于平等的地位。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庭的检察官首先在心理上有着凌驾于被告,甚至凌驾于法官之上的优越感。其次检察机关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在法庭上拥有一些特权,这就使得控辩双方处于不平衡的天平的两端,更多的司法资源和权利都向控方集中,辩方在法庭上显得“势单力薄”。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使得检察机关凭借着自己的法律监督职能更加让对方感觉到以权压人,进一步地破坏了控辩平衡。要保障检察监督权的正确、统一实施,首先要保障检察机关高于公安、审判机关相应的法律地位及监督权所反应的不可逆的监督关系的存在。另外,法官考虑到自身被检察机关监督的情况,必然会对检察机关有一定的偏向。所以,形式和实质上,在我国,“控辩平衡的格局已经异化成检察官高高在上、法官无奈居间、被告为底座的权力对权利的垂直结构了。”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无疑已经成为了破坏控辩平衡的一种催化剂,使得这种本来就脆弱的控辩平衡被加速破坏。

(3)检察官诉讼职能冲突,工作效率降低。刑事审判是一个极其复杂,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过程。在庭审的过程中,不管是法官,还是控辩双方,都要集中注意力,耗费大量的心智,才能使审判顺利的进行。“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引入了对抗式的庭审方式,确立了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规则,加重了人民检察院的举证责任。”随着此种对抗式庭审方式的引入,检察机关作为公诉人的“扮演者”,在庭审中的“戏份”就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投入十二分的专注才能更好的支持公诉。而与此同时,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出庭的检察官需要“身兼二职”,在审判过程中除了行使公诉权之外,还应当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虽然在我国,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需在庭审之后提出,但是作为前提,检察机关必然要在庭审过程中“一心二用”,在支持公诉的同时也要对法官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如果检察官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审判监督之上,那么对于支持公诉的部分便无暇顾及,这就必然导致了检察官在诉讼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在司法实践中,公诉机关在庭审过程中相对与辩方来说明显“力不从心”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作为公诉人的检察官在庭审活动中要服从法官的指挥以维持控辯平衡,而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官又要监督法官的行为,这种角色冲突在审判的过程中也是不可调节的。如果说,这种角色冲突在目前我国的审判监督制度中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在庭审过程中,检察机关怎样在支持公诉和审判监督两种职能之间进行精力的分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狭义上的审判监督权在实践中几乎流于形式。从我国相关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的主要方法包括口头监督、发出纠正违法通知、检察建议以及刑事抗诉。狭义的审判监督权在实践中的行使方式决定了其几乎流于形式,没有确实的保障。口头监督的行使范围、方法等现行立法都未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书面监督在要求法院的执行上也缺乏相关保障。这都使得在实践中的狭义审判监督权的行使手段少、效果差,并不能够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综合前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现行刑事审判监督权仍然存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审判监督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司法公正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而且在实践中也遭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三、我国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改革与完善

(一)刑事审判监督权存在的相对合理性与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在现行的司法环境中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目前尚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在当前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之下,对于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制度的废除只是一个美好的、善意的理想,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要想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改革要推行。现阶段,我国法院的发展和建设还相当的不成熟,还不完全具备司法独立所需要的各项外部和内部条件,各个地区、层次的法官道德水准、业务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在此种阶段,法院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种种限制,人民法院要达到完全独立的状态,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尚未“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就极力促进司法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所以,审判监督权的存在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改善我国司法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权虽然有其存在的相对合理性,但是鉴于前述中,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它的改革也显得刻不容缓。对刑事审判监督权进行改革和完善,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法治国家道路的必然抉择。只有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和完善,此项权力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刑事审判监督权改革和完善的思路

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对如何改善刑事审判监督权存在着多种观点。在这众多的观点中,笔者比较赞成从相对合理性的视角对审判监督进行改革。但是,笔者认为,相对合理性视角下的改革所强调的“在检察机关的一般法律定位未改变前,维持其虚置性状态,以防止对诉讼合理性的损害”观点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具体化的地方。笔者认为,对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完善可以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将刑事审判监督权定位为请求权,维护法院权威。在庭审过程中,法院应当处于一切程序的主导地位,任何主体的行为都不能超越法官的威严。本文前述部分也已经阐述了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模式对法官在审判中的中立性和独立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如何在现有体制下使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发挥作用的同时缓和其对法院权威的侵害呢?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妨可以尝试将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性质定位为一种请求权。在程序监督方面,当检察机关发现法院的行为违法时,可以向法官提出异议和纠正的意见,但最后由法官自主进行衡量,如果认为确实有错,则可以采纳检察机关的意见。检察机关对于法院不予支持的审判监督意见不服,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将审判监督的决定权交由法院来掌握,不仅可以弱化检察机关对庭审过程中法官的影响,而且可以保障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至高无上的独立地位。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定位在法院权威地位的框架之内,无疑在保障了司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审判监督权发挥了其现有的作用。

2.设置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的审查机制,维持控辩平衡。对法院的一审判决提出抗诉,是检察机关在二审程序中对法院进行审判监督和启动再审程序的一种重要方式。检察机关的抗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及时发现错案并改正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对检察机关的此种职权不加以限制,则将会导致检察机关滥用抗诉权,使得法院的裁判失去了实际的效力。如果说,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定位为请求权是对检察机关程序监督权的限制,那么在实体监督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对检察机关的抗诉权设置一定的审查机制。具体而言,检察机关对其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说明理由,阐明其对案件和法院裁判的确切看法。法院对于检察机关提出的法律意见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检察机关的理由充分,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之处,那么法院再启动二审或再审的程序。否则,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可以予以驳回。这种对检察机关抗诉的审查机制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在实质上维持控辩平衡的诉讼模式,又可以提高法院工作的效率,强化法院的司法权威和独立性。给予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的审查权,即为法院的中立增加了砝码,使得检察机关与辩方之间的天平得以更加平衡。

3.实行检察机关内部职能分工制,缓解角色冲突。检察机关在庭审过程中“分饰两角”的现状虽然具有种种弊端,但一时也难以完全改变。我们应当考虑在维持公诉职能和审判监督职能均由检察机关行使的同时,怎样进一步完善此种权力,尽可能的降低角色冲突。将公诉职能和审判监督职能在检察机关内部进行适当的分离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法。检察机关要明确自身为法律监督机关,而非仅仅是公诉机关,公诉权与监督权相分离。此时,充当公诉人和法律监督者的仍然都是检察机关,只是公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承担。检察机关增设审判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分别独立行使审判监督权和公诉权。这样,公诉部门在庭审时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在支持公诉上,与辩方展开更加深入的对抗和防御,法律监督部门也可以专注与发现审判过程的各种错误。此时,检察机关的工作效率将明显提高,公诉和法律监督的职能均可以更加高效率的完成。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在同时具备控方和法律监督者的身份上仍然存在着冲突,但是职能分属不同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这种冲突的作用。此外,检察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审判监督权对于法院权威及控辩平衡的侵害。公诉方和监督方虽然同为检察机关,但实际为不同部门,不同主体,虽不能完全使得法院在审判时不需顾及检察机关凌驾于辩方甚至法院自身之上的情况,但可以起到一定缓解冲突的作用。

4.法院对已生效的审判监督意见严格执行,保证审判监督的效力。笔者反对极端的废除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观点,在不断弱化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权的同时,我们还应当致力于保证已生效的审判监督的严格执行。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的完善也应当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对于法院的审判监督也多是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缺乏实行的保障。在赋予人民法院对审判监督的决定权的同时,也应当为其设定一定的積极实行已生效审判监督的义务,否则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也将形同虚设。例如,将法院每年对已生效的审判监督的执行情况作为其考核的一项指标,促使法院严格执行。当然,这种严格执行需以法院对审判监督的决定权作为前提。类似此种的调节机制可以作为弱化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权和完善其功能两种做法之间的调和剂,使得审判监督权能够更好的和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相融合协调,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要克服其自身的各种弊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在我国现行的司法环境中,该权力的存在仍然有其合理性,怎样完善它是需要我们不断“上下而求索”的。笔者相信,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必然会向着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适应中国司法实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刑事诉审关系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5-166.

[2]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9,48-64.

[3]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视角下的检察机关审判监督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2004(2).

[4]刘兰秋.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初论[J].行政与法法学论坛,2006(05):119-121.

[5]黄文.论我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存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78-181.

[6]汪建成.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专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7]杨克佃.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8]廖腾琼,林世雄.论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有效性—以赵作海案为视角[J].学术论坛,2012(6):54-57.

[9]汤丽萍,林揪玲.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2(8):112.

[10]钱云灿.刑事审判监督法律体系架构刍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88-93.

作者:朱刚

第3篇:完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的思考

在我国,对刑事审判进行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检察机关拥有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权,是当前我国诉讼监督权配置的一种既存状态,同时也是历史发展自然延续的一种结果。不容置疑,检察机关在过去的监督审判权正确行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国民素质的提升,党和人民群众对诉讼监督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一直未能充分有效地体现制度的设置初衷,现行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陷。我们应当积极利用全面贯彻实施修改后刑诉法的有利时机,充分认识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健全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体系,以促进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面对的困惑

(一)监督理念:“重实体处理,轻程序正义”存在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强职权主义为核心的执法理念在我国的检察实践中表现得相当明显。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只要实体处理公正了,程序只不过是一道道无关紧要法律手续的“重实体处理,轻程序正义”的倾向,使得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形成了这样的特点,即对刑事实体问题和诉讼程序问题分别采用刚性监督和弹性监督的方式,这显然不能满足维护程序公平和正义的需要。一是“庭后提出”的规定影响监督效果。无论是“六部委规定”还是《规则》都规定,检察机关对于法庭违反法定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的时间是“庭审后提出”,而非当庭提出,从而影响了对某些重大程序违法行为的监督效果。二是对庭审前后的一些程序性行为的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如法院开庭前对当事人委托辩护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告知,开庭、宣判日期的通知,判决书的送达时间,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对当事人诉讼权益的保障,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此类问题缺乏知情权,无法开展法律监督。三是对法院隐性侵害被告人权利的行为监督不到位。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隐性侵害被告人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如案件久拖不判、随意延长审限、决定延期审理,被告人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案件,法院的审理期限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等等,造成了对被告人尤其是在押的被告人合法权利的隐性侵害,检察机关对此监督往往不到位。

(二)职权行使:普遍存在着“四个难”

一是法定幅度内量刑不均衡的案件改判难。虽然法院在法定刑幅度内量刑不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在司法实践中,二审法院对待抗诉案件的一般认识是,只要是在法定刑幅度内适用刑罚的,就视为量刑适当。上述做法,导致相同的案件得不到平等对待,导致法定刑幅度内量刑不合理、不均衡的判决无法纠正。二是适用缓刑的案件抗诉难。我国刑法对于缓刑适用的条件是“确实不致危害社会”,因为这个条件相当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该判处三年以上实刑的案件,法官却“法外开恩”,“一竿子插到底”而对其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对此类判决,检察机关即便认为量刑畸轻,适用缓刑不当提出抗诉,二审法院一般都不予以支持。三是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案件抗诉难。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案件,依法应当或可以从轻、减轻或从重处罚,这是刑法明确规定的。但是,应当或可以从轻或从重几格几档,刑法的规定是不明确的,主要依赖的是法官主观判断上的因素。这样,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現象不可避免,比如,只要是具有重大立功的,无论重罪还是轻罪,就予以免除处罚。对此情况,检察机关即使抗诉,法院维持,检察机关也显得无所适从。四是有争议的案件改判难。有争议的案件有两种,一种是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争议的案件,另一种是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存在争议而导致适用法律存在争议的案件。对第一种情况,抗诉的案件较多,很多时候也得到了二审法院的支持。而对第二种情况除对无罪案件提请抗诉以外,因担心案件争议较大,同时也怕影响两家关系,检察机关抗诉较少,即使检察机关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法院认定事实或量刑错误而提出抗诉,这类案件也很难获得二审法院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诉案件改判率。

(三)监督范围:存在一些“盲区”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法院整个刑事审判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但从实践中看,却存在以下“盲区”:一是自诉案件监督出现空白。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诉案件是法院单独管辖的案件,与己无关。因此,审判监督也只监督公诉案件。对于不经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自诉案件,由于从诉讼程序上讲,不经过检察院,所以也不在检察院的审判监督范围之内。另外,对自诉案件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自诉案件都是些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或者不告不理,对这类案件的审判监督可有可无。二是附带民事审判活动监督出现盲点。由于附带民事审判活动监督附属于刑事诉讼,刑事审判人员存在“重刑轻民”思想,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考虑,再加上刑事诉讼法及《规则》又均未有相关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公诉部门还是民行检察部门对附带民事诉讼,都很少关注。三是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的监督还是局限在对未生效或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上,而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形成过程往往是在不公开状态下产生的,也无法对其程序性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监督的着力点仅仅是落在结果上

(四)监督职能:正在不断地趋向弱化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监所检察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监督程序,都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物降一物”,这决定了公安机关接受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比如,侦查监督环节的监督者(检察院)对被监督者(公安机关)报送的案件嫌疑事实及其法律评价拥有完全的裁决地位,即使作为被监督者不服监督者的不批准逮捕决定,进而提请复议和复核,决定权也仍然在作为监督者的检察机关手中,对此,检察机关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高一些。但相比之下,刑事审判法律监督的最终裁决权在法院,也就是说,在法庭上法官、法庭就代表法律。我们的抗诉权仅仅是一个程序启动权,监督是否准确,最后都应当服从于法院。由此而导致,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在整个诉讼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实质上呈现下降趋势。检察机关作为宪政层面上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理应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人们往往抱着“法治不如人治,人治不如批治”的信条,总是把目光投向了“领导批示”或“清官私访”上,意欲通过信访渠道来实现其监督作用。由于批示的结果究竟是恶或善,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因而这种“不批不治、一批就治”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司法独立,而且对整个法治建设都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果本该由法律最终解决的问题却总仰仗批示,那么,中国的法治建设只不过是绕了一个怪圈又回到了人治而已。[1]“批治现象”的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好折射出了检察法律监督职能在弱化。

二、完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的思考

(一)制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监督法》

目前,我们开展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的具体依据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规则》等,应该肯定,上述国家基本法和部门规则所构建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是符合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基本理念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散见于国家基本法还是规定于部门规则中有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内容都仍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与细化不够,特别是在有关增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刚性和力度方面更显软弱和不足。所以,要在条件成熟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制定具有一定法律阶位的、系统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我们尤其是要在《监督法》中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切实可行的、具备一定强制性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权,如确认权、纠正权、建议权、复议权等。建立和健全行使监督职能的相关程序,赋予监督者以必要的手段,规范监督者运用监督手段的行为,明确监督者的责任和被监督者的义务以及相应的追究责任机制,不履行义务的消极后果和救济措施,通过合理分配监督机制中的权利义务,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增强监督的刚性和力度,[2]这样,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在我国的实行才不可能出现尴尬的局面。

(二)扩张刑事审判法律监督的范围

在系统制定的《监督法》专章“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中,应当在其第一节中独立设定“刑事审判法律监督范围”专节,具体而明确框定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审判法律监督的范围。因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即除了对法院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及案件受理、审理和送达期限、法庭组成人员、庭上审理程序等进行监督外,还应该将对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死刑复核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并纳入到刑事审判法律监督的视线中。同时,还要增加对二审法院书面审理案件、法院庭外进行的勘验、检查、搜查、扣押、鉴定等调查活动,采取逮捕等强制措施以及判决书、裁定书的执行活动的监督,以形成一个完备、严密、科学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体系,从源头上避免监督盲区的出现。

(三)赋予检察人员当庭监督的权力

“六部委规定”及《规则》有关“庭后监督”的规定,有违刑诉法立法本意,应予纠正。开展当庭监督能及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程序正义。同时,对庭审活动的监督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法庭组成人员是否合法;(2)审判程序是否合法;(3)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保障;(4)是否違反法定诉讼时限;(5)就程序问题所作裁定或决定是否合法;(6)有无枉法裁判,挟嫌报复或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7)有无漏罪漏犯;(8)裁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合法;(9)宣判程序是否合法;(10)其他违法问题。[3]

(四)强化二审抗诉阻却一审无罪判决的生效和执行力

修改后刑诉法第249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从该条的立法原意来看,是指只要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无论检察院是否抗诉,一审宣判后立即生效。从保障人权和维护审判权威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院裁判确实存在错误,一些被告人唯恐自己受到法律的惩处,在法院宣判无罪或免刑之后,立即逃跑,这样,即使检察院提出抗诉,二审法院因为被告人不能到庭而无法开庭审理。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刑诉法的上述条款修改为,“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而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抗诉期限内又没有提出抗诉的,应当予以释放;若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抗诉期限内提出抗诉的,应当变更为取保候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检察机关按二审程序的抗诉顺利进行。

(五)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设立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专门组织

实际上,1954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7条已经有过类似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如果对审判委员会的决议不同意,有权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处理”。这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解决司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混乱现象,督促司法机关纠正违法、错误的决定,促使司法日趋公正、客观。[4]因此,笔者建议,最高检对最高法已经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最高法裁判驳回的,最高检仍然认为最高法裁判确有错误,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的机构应根据事实和法律,并在充分听取“两高”的意见后作出审查决定,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两高”必须执行。

注释:

[1]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理论与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240页。

[2]谢鹏程:《监督权的控制和运用》,载《检察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3]冯耀辉:《论审判监督的完善》,载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编:《检察理论研究集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4]冯耀辉:《论审判监督的完善》,载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编:《检察理论研究集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作者:金依

第4篇:检察机关加强刑事审判监督的思考

张掖市人民检察院杜 刚

刑事审判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当前在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影响和制约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结合近年来我市开展刑事审判监督工作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要加强刑事审判监督就要透彻的分析制约监督的原因,抓住根源,从立法和体制改进上来加强监督。

一、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内容及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内容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专门的法律监督,包括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一审、二审、再审和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刑事审判程序是否合法以及判决、裁定是否正确,以出席法庭、庭外调查、列席审判委员会、审查判决和裁定等途径,以提出抗诉、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意见、追究违法者责任等方法进行监督纠正。其法律依据是基于我国宪法第129—133条、第135条为检察机关的定位和刑事诉讼法第8条、第169条和第五章(第203—207条)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的法律规定为直

—1—

接依据。

二、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现实困境分析及原因

我认为,在现实办案当中,检察机关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目前监督的途径主要是出席法庭、庭外调查、审查判决和裁定;监督最有效也最有力的手段主要是提出抗诉、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意见。近三年来我市开展审判监督活动的情况如下:对法院量刑不当提出抗诉15件19人,改判5件5人,维持原判10件14人;提请省院抗诉或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18件20人,改判4件4人,维持原判3件4人,未结案11件12人;发检察建议58份,回复58份;发纠正违法通知书38份,采纳38份①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法院对检察机关的抗诉采纳率不到30%,而对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则采纳较高,但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发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之前,一般相互都知情或需要相互沟通。由此可以说明:就判决不正确的案件本身而言,依法抗诉效果不佳;即使是省院的抗诉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结案时间很长;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虽然效果较好,但对案件的实质性问题,如:实体认定或判决不当等,则很少能够以建议或通知书来进行监督。

针对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在具体案件中的现实操作,我们分析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使审判监督缺乏刚性规定。刑事诉讼法虽然对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进行了规定,但并没有规定具体开展监督法定条件和必要保障手段。如:—2—

抗诉条件“重罪轻判、轻罪重判,适用刑罚明显不当的”的规定,究竟什么算轻判或重判,在什么情况下属于明显不当可达到抗诉标准,这些并没有具体尺度规定。又如:对抗诉案件实行同级抗诉后交由原审下级法院审理,而使改判艰难;而对审判中不合法的行为提出的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则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其采纳与否在乎检法两院办案人的沟通和理解,使法律变成了人为的互动性操作,没有硬性的监督条款。二是现有管理制度对审判监督的现实遏制。就同一案件而言,在发回重审程序中是在同一法院改判,这就使得改变认知和改判,相对困难。如果在上级法院审理,则会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目前我国法院管理制度上下级属监督关系,但实质上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判决享有的绝对否决权和对下级法院院长任命的提名权,在现实上是一种有力的领导权力,鉴于此下级法院对一些疑难案件的判决几乎是100%的征求了上级院的意见而作出,就此在上下级之间已达成一致,要改判也是难以实现。三是不同的环境对办案人员改判案件形成现实制约。对大部分抗诉案件来说,其主要症结在于对法律和证据的认识问题,基于法、检两家的部门利益不同或法官、检察官的观念和素质的不同,造成对法律和证据的采信及认定很难实现认识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在一个案件中法检双方因认识不同,造成公诉和判决结果不同,而现实的审判监督制度又规定案件的改判最终还是由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来改变,除非是案件证据发生新的

—3—

变化,否则就原有证据改变认识实现改判几近于零。四是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会议少或列席时意见不被审委会采纳,造成审判监督的事前监督无力。虽然2010年两高就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会议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定,如列席程序的启动、列席的任务和基本职责、检察长可否委托副检察长列席等,实践中检、法两院的配合机制也不健全,在具体操作当中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并未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五是目前法律规定的监督有滞后性,使庭审监督形式化。如规定在庭审活动中,发现审判程序有违法时,由公诉人在休庭后建议纠正或及时向检察长汇报。而对当庭出现的问题无法直接监督,这样在实践中使庭审监督流于形式。

三、强化刑事审判监督的思考

针对以上困境的分析,笔者就如何强化刑事审判监督作了一些思考:

(一)两高应当对有关司法解释的完善。一是对检察机关如何行使监督权,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进行具体、详实的法律规定。二是对刑法中所有的情节较轻,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等情形,由人大常委会或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做出司法解释,以防止理解和适用上的错误。三是对刑法中的量刑幅度尽可能的规范化,尽量缩小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从目前法律规定来看,量刑成为法院的专项权力,但同时法院在2011年将—4—

开展量刑规范化建设,这说明在法定量刑幅度内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但不等于任意裁量,需要有适当制约。相对应的应当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使量刑由“暗”转“明”,使刑事审判过程透明化,但同时检察机关内部也要注重对量刑建议的规范化建设,从而体现“公平正义”主题。

(三)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抗诉行为。一是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348条列举的几种提出抗诉情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制定比较具体刑事抗诉规则,使检察机关在具体的案件审查中能够有理、有力的进行监督。二是将公诉权与刑事审判监督权分离行使。避免法官因检察官的“运动员”兼“裁判员”身份而产生回避或不愿接受监督的心理。同时把公诉人和法律监督人员分离,也有利用公诉人既要出庭公诉又要进行法律监督职能,兼顾不暇,造成对庭审法律监督的弱化,使刑事审判监督人员,真正发挥监督职能。

(四)应当进一步加强检察权,并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处分权。监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权力相互制约。因此,检察机关首先,应当加大司法改革力度,构建垂直化领导体系,对检察权进行加强,才能用检察权来制约审判权。其次,针对法院不接受检察建议,不纠正违法行为时,没有处分权是审判监督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增设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监督的处分权,也就是检察机关应当享有检查权、建议处罚权、处罚权等其他处理的

—5—

权利,使检察机关有一定地硬性措施,保障监督落到实处,从而确保审判监督的实际效果。

(五)引入中间人进行重审或建立听证制度,保障法律的准确实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关于上诉法院的设置,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立专门的上诉法院这种方式,规定抗诉或上诉案件有第三方法院进行重审。也可以在人大和政协建立专门的上诉或抗诉案件听证委员会,专门在法院审理上诉和抗诉案件时进行听证,在上诉或抗诉案件作出判决前必须由听证委员会进行表决,从而对上诉或抗诉案件中间监督,这样即加强了对上述案件的监督,也更

加公平的保障了检察机关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公正、公平。

总之,刑事审判监督的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调查研究,需要多方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刑事审判监督机制,从而推进刑事审判监督工作不断和谐化、完善化,最终确保审判监督的公正、公平、有效、合理。

联系人:张掖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杜刚

联系电话:0936-841961013830698016

—6—

第5篇: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一、检察卷

1.起诉书

2.在审查起诉工作中检察机关新认定、补充或否定公安机关原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

3.向法院移送赃款、赃物的清单

4.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院对同案犯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文书。

二、检察内卷

(一)审查批捕:

1.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

2.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摘录)

3.参加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记录

4.讯问被告人提纲

5.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6.讯问被告人笔录

7.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

8.询问通知书

9.询问证人笔录

10.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1.审查逮捕人犯表

12.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3.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材料

14.提请逮捕人犯建议书

15.对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6.批准逮捕决定书

17.送达回证

18.公安机关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

19.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报告书

20.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21.批捕案件改变处理的说明、撤销逮捕决定书

22.上级检察院对备查案件审查后提出的意见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23.公安机关撤回提请批准逮捕书

24.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25.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26.报有关上级内部审批的涉外及其他人犯的材料

27.审查批捕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批捕中决定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先按以上1~15排列后,再按以下顺序继续排列:1.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2.公安机关提请复议意见书

3.检察委员会研究复议案件记录

4.复议决定书

5.公安机关提请上级检察院复核意见书

6.上级检察院答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7.案件复议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二)审查起诉:

1.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或免予起诉意见书

2.向上级检察院报送起诉案件的报送案件意见书及有关的法律文书

3.向下级交办案件通知书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及主要证据摘录)

5.参加公安机关侦查、勘验、检查的记录

6.传唤被告或询问通知书

7.提押证

8.讯问被告人提纲、讯问笔录、被告人供词

9.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及调查、询问笔录

10.勘验、检查、鉴定的有关材料及复核记录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材料

13.延长办案期限审批表

14.案件审查终结报告

15.向公安机关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16.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7.移送起诉被告建议书及公安机关补充起诉意见书

18.起诉书

19.赃款、赃物和证物移送清单

20.送达回证

21.法院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

22.检察院补充侦查形成的材料(送法院部分要留复印或摘抄件)

23.撤回起诉决定书和其他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材料及重新制作的法律文书24.法院开庭通知书

25.公诉词或公诉发言提纲

26.辩论提纲

27.出庭笔录

28.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答复的纠正情况

29.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

30.刑事判决、裁定书审查表

31.抗诉书、提请抗诉报告书、上诉书;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书

32.二审法院终审判决、裁定书

33.上级检察院撤销抗诉决定书

34.法庭执行死刑的通知

35.死刑临场监督笔录

36.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37.审查起诉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起诉中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的案件先按上面1~16排列后再继续排列:1.免予起诉决定书或不起诉决定书

2.决定没收赃款赃物的文书和处理赃证物品的凭证

3.宣布笔录

4.送达回证

5.公安机关的提请复议意见书及被告人、被害人的申诉书

6.答复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书或通知被告人、被害人的复查决定书

7.公安机关向上级检察院提请复核意见书

8.上级检察院批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9.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后,又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有关材料及新作决定的法律文书

10.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三)二审案件(包括一审抗诉、上诉案件和上级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1.原起诉检察院的起诉书

2.一审判决书、裁定书

3.抗诉书或上诉书、提出抗诉检察院的提请抗诉报告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材料)

5.讯问被告提纲和讯问笔录

6.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7.询问通知书

8.询问证人提纲和询问笔录

9.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0.案件审查终结报告或向检察委员会的案情报告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撤回抗诉决定书

13.检察院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记录及参加预备庭记录

14.法院通知检察院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5.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6.抗诉词稿或出席二审法庭发言稿

17.辩论提纲

18.出庭笔录

19.二审判决书、裁定书

20.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的答复21.对二审刑事判决、裁定书的审查表

22.审理二审案件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四)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捕案件备案材料:1.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书

2.下级检察院上报备案的“审查逮捕人犯表”

3.备查案件审批表

4.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5.与下级检察院联系记录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五)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案件材料:1.公安机关要求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和简要案情2.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3.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4.公安机关要求第二次延长羁押期限的报告及决定材料。

(六)上级检察院对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和不批捕案件的复核材料:1.公安机关提请复核意见书

2.承办人审查意见及重新调查的材料

3.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4.与下级检察院联系的记录

5.复核决定书和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七)上级检察院审批下级检察院请示案件形成的材料:1.下级检察院的案件请示报告

2.审批中形成的材料

3.对下级检察院请示的批复。

第6篇:浅析如何完善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内容摘要】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是对审判机关错误判决和裁定的法律救济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一些问题,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在我国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了法律的正确实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本文期望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明确提起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事由、改革人民法院启动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完善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最终实现发挥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目的。

【关键词】审判监督程序缺陷与弊端完善

一、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的缺陷

1、根据有错必纠原则确定的进入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必须“确有错误”这一规定不科学

2、对重新审理的条件规定过于宽泛

3、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不当

4、应当重新审判的范围规定不全面

5、重新审理的方式规定不科学

6、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上诉、发回重审的归口问题没有明确

二、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实践中的弊端

1、立案渠道不规范

2、开庭审理十分困难

3、审判监督案件重新审理与审判委员会关系不明确,实际操作不规范

4、多被告共同犯罪案件和死刑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十分困难

5、人民法院或检察机关依职权提起重审的刑事自诉审判监督案件,侵犯了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的处分权

三、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缺陷与弊端的原因

1、两审终审制是申诉泛滥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地方保护、司法不独立等诸多因

素的存在,老百姓在当地是很难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济的。于是当事人只好到外面、到更高一级的司法机关寻求司法救济。其次,有的法院不好好利用二审,而是随便作出一个生效判决,老百姓不服,当然会申诉。第三,各审级不区分事实审和法律审也是产生无限申诉的重要原因

2、法官的素质问题、司法质量低

3、错案追究制也是当前审判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4、社会期望值不合理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当前司法活动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切实际的渲染,因此,公众对司法的期望值与司法现实情况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司法活动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司法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公众对司法产生了不信任感。

四、完善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几点建议

1、从整体模式方面,应将现行审判监督程序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归根结底,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救济程序。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再审申请制度,使得任何再审的提起建立在“诉”的存在和提出的前提下。根据“无利益则无诉讼”的原则,法院显然不应成为诉讼的发起者,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检察机关和原审被告人双方才是真正的当事者。由此,未经检察机关或原审被告人提出再审申请,法院绝不能主动或者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而只能被动的接受并审查控辩双方提出的再审申与此同时,在提出再审申请方面,检察机关与原审被告人应拥有大体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考虑到检察机关对未生效的裁判的抗诉与当事人的上诉在引发第二审程序方面具有相同的诉讼效果,因此,为了将再审真正纳入诉讼的轨道,立法者应终止检察机关再审抗诉的特殊地位,使抗诉与申诉在引发再审程序方面具有完全平等的效果。

2、应将再审明确区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作此区分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受到更多、更严的限制。1)在提起的理由上,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应与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检察机关事后发现新事实和新证据的发现应成为这种再审提起的主要理由。2)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应有追诉次数

和追诉时效的明确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一经提起,法院经过再审无论作出怎样的裁判,检察机关都不能再就同一案件重新提出再审。同时,这种再审申请的时效应短于刑法确立的犯罪追诉时效,应从犯罪发生后立即计算,而不应因刑事诉讼的发动而终止。由此,申请再审的有效期间应为有关犯罪发生后其时效的余数。相反,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在提起上则可以不受任何时效和次数的限制。

3、应对再审的申请理由作出重新确定。应将刑事诉讼法就当事人申诉所规定的四项理由连同法院、检察机关据以提出审判监督程序的“确有错误”理由,全部予以废弃,根据再审是否对原审被告人有利来确定申请再审的理由。具体设想是,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只能依据以下理由提出:1)原审法官、陪审员在制作原审裁判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或者其它职务上犯罪行为的;2)原审案件的主要证人、鉴定人有严重的伪证行为的;3)作为原审裁判主要依据的书证、物证被发现属于伪造或变造的,等等。

4、接受再审申请的法院应为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除最高法院的生效裁判以外,其他任何生效裁判一旦被发现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再审理由,再审应由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负责受理。

5、接受再审的法院应以诉讼方式对此申请进行审查。为避免再审程序启动上的任意性和随机化,法院接受的无论是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还是当事人提出的申诉,都应在控辩双方的同时参与下,举行听证程序,并在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开始再审的裁定。

6、在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上可以实行“一审终审制”。首先,实行“一审终审制”使再审这一特别程序区别于普通程序,体现其特殊性。其次,实行“一审终审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可以缩短诉讼周期,从而可以尽快实现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国家司法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现有的司法资源实现最佳的诉讼效益。最后,审判监督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亦能保证程序与结果公正。适用再审程序的案件都经过了普通程序的严格审理,而且再审案件在提起之前也都经过了谨慎的研究、审查,所以经过再审的案件一般都得到正确的处理。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灵魂,是我们搞好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审判监督程序是最终的司法救济,应当是最能体现公正与效率。我们应当处理好纠正错案与维护裁判效力的稳定性、权威性的关系,对现有的审判监督程序加以改进和完善,改变“终审不终”、“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的被动局面,坚持公正与高效,依法维护终审权的司法权威。

【参考文献】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陈卫东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樊崇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陈瑞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人民法院改革理论与实践》梁宝俭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1卷、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

《对刑事再审制度之思考》/《法学》2001年第4期

《刑事再审制度改进与完善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

第7篇:刑事审判提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刑事审判实务

刑事审判提纲

(刑事审判实务课程作业)

指导老师:韦波 一 、开庭前的准备工作由书记员完成:(宣布法庭纪律、核查当事人身份)

书记员李超的工作任务:(在宣布开庭前,依次做好如下工作)

1、查明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

2、拟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应安排在庭外休息,等候传唤。

3、宣读法庭规则。

4、请公诉人、辩护人入庭。

5、全体人员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6、(审判人员就座后)宣布全体人员坐下。当庭向审判长报告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二、开庭阶段

审判长赵蕾宣布开庭: 1.京华市人民法院对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包书波被控故意伤害一案,现予公开开庭审理。由法警提押本案被告人包书波到庭。(被告人到庭后,原则上不使用械具,但为保障安全秩序,确有必要的除外),此案中介于案情,对被告人包书波不适用械具。

2.查明被告人的下列情况(多个被告人的依次进行)

(1)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2)有无受到过法律处分及有关处分的种类、时间。

(3)何时被刑事拘留、逮捕。

(4)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

3.被害人到庭的,亦应由审判长先查明其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本案被害人死亡,可以针对其相关事项询问被害人家属)。

审判长赵蕾:被告人包书波的代理人的名字、工作单位。如果有附带民事诉讼,还应查明附带民事诉讼各被告人和原告人的身份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收到民事诉状的日期。(本案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田秀华、刘秀,应当查明其身份)。

审判长赵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的规定,本庭依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刑事审判实务

法公开(或不公开,对于不公开的,应说明理由)审理京华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包书波故意杀人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田秀华、刘秀诉包书波民事赔偿一案。现在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名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的规定,本庭由京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赵蕾担任审判长,与审判员何春晓、审判员钟伟筑成合议庭,书记员李超担任本案的记录。京华市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院吴昊、周志勇出庭支持公诉。

审判长赵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第31条、第32条、第34条、第39条的规定,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及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有如下主要诉讼权利:

(1)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

(2)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和依法委托他人辩护。

(3)当事人和辩护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

(4)公诉人和辩护人可以相互辩论。

(5)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提出证明被告人有罪、无罪、罪重、罪轻的证据,可以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6)被告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审判长赵蕾: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及理由。(如要申请审判人员、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回避,合议庭认为符合法定情形的,应宣布休庭,依照有关规定处理;认为不符合法定情形的,应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如果申请回避人当庭申请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决定是否继续法庭审理。注意,如果,有多名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的,应分别询问)

审判长赵蕾:告知法庭审理的主要阶段: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及宣判。

审判长赵蕾:公诉人对法庭准备工作有无意见,(公诉人无意见之后)

审判长赵蕾:请鉴定人退庭到休息室听候通知。法庭准备工作结束。现在开始法庭调查。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再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宣读民事诉状)

三、法庭调查阶段

法庭调查过程中,审判人员应注意如下内容: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刑事审判实务

1、先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然后再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宣读民事诉状。

2、审判长赵蕾要对案件相关事实进行调查,听取被告人意见,

3、公诉机关可以就案件相关事实及证据向被告人发问。(目的在于调查清楚案件的事实)

4、控辩双方必须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此举是为了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

(1)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2)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

(3)被告人的身份(特殊情况下可按其自报认定);

(4)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5)共同被告人的责任分担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6)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

(7)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情从重、加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8)有附带民事诉讼的,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已经给被害人造成损害,被害人对造成的损害结果有无过错以及被告人的赔偿能力;

(9)其他有关罪与非罪以及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5、审判人员应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犯罪的事实有无异议,公诉人可以就异议部分进行讯问被告人。被告人全部或者部分否认犯有指控的罪行的,应充分听取其否认的根据和理由,但不能轻信,应着重于其他证据的证明。

6、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就具体事实、情节向被告人发问或互相发问。被告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就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陈述。但对控辩双方讯问、发问、陈述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讯问发问方式不当的,审判长应当制止(包括诱导性的询问)。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讯问、发问内容无关或方式不当而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

7、审判人员如果认为有必要时,随时可以向被告人讯问,也可以向公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发问。

8、经审判长允许可以宣证人、鉴定人员到庭作证、宣读鉴定笔录(证人到庭后,审判人员应当先核实证人的身份、证人与当事人以及本案的关系;告知证人应当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并指令证人在如实作证的保证书上签名。向证人发问,应先由提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另一方在对方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鉴定人到庭后,审判人员应当先核实鉴定人的身份、与本案有无利害关系;告知鉴定人应当如实地提供鉴定意见和有意作虚假鉴定要负的法律责任。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后,要求传唤方可以提出发问,另一方经审判长许可也可以发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刑事审判实务

9、对于向证人、鉴定人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发问方式不当的,审判人员应当制止;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不当而提出异议的,审判人员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可以不说明理由)。(传唤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作证应分别进行,发问、询问完毕后,审判长应当告其退庭,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10、对于控辩双方出示的证据可以进行辩论。

注意(突发情况的方法)

1、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的,应当提供证人的姓名、通讯地址、证据的存放地点,说明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要求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的理由。合议庭根据具体情况,认为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应当同意申请,并宣布延期审理;不同意的,应当告知理由并继续开庭。

2、 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要求撤回起诉,或认为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申请延期审理的,合议庭应当准许。但建议延期审理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人民检察院在法定补充侦查期限内没有提请恢复法庭审理的,法庭将以撤诉结案。

最后审判长赵蕾可以宣布:(合议庭认为案件事实已查清后)宣布法庭调查结束,开始就全案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问题进行法庭辩论。

四、法庭辩论阶段

注意(法庭辩论应当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公诉人发言;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人自行辩护;辩护人辩护;控辩双方进行辩论)。

1、辩论的顺序应先控后辩,再互相辩论。多名被告人的,可逐个进行,但应允许其他被告人、辩护人穿插发言,多轮交锋。发现新的事实和证据,合议庭认为有必要查清的,审判长可以宣布暂停辩论,恢复法庭调查,待事实查清后再继续辩论。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辩论应当在刑事诉讼部分辩论结束后进行。在法庭辩论过程中,审判长对于控辩双方与案件无关、重复意见或互相指责的发言应当制止。

审判长赵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0条的规定,在法庭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现在由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被告人包书波:陈述。

审判长赵蕾:现在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鉴于本案案情重大,本合议庭将在认真评议后,择日宣判。请控辩双方将当庭质证的证据提交法庭。法警,讲被告人带下(敲法槌)。

五、评议、宣告判决阶段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刑事审判实务

(合议庭修听后对本案的事实、证据及适用法律惊醒评议,6天后京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第一法庭内继续开庭)

(书记员就位)

书记员李超:请公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辩护人入庭.(人员就位后宣布法庭纪律)。

审判长赵蕾入庭(敲法槌)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包书波到庭,然后宣布判决。

最后告知被告人的权利。(上诉权)

0938120102

学生;徐鹏鹏

法学091

第8篇:刑事模拟审判报告

随着我国步入法制社会,我国的法制建设也逐步走向完善,法律与其学科也不断地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法学理论的学习中,不免有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为了让法学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学会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班在杨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刑事模拟审判。这次刑事模拟审判使大家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认知了解,也领悟到了一些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为以后的法学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明确了以后事业的奋斗目标。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此次的模拟审判及心得体会。

一.案情简介

学完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终于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形式模拟法庭。面对这种实践课,年少的我们总是充满兴奋与激情,当然并未亵渎法庭的神圣。实践出真知,我们深信不疑,或许我们追求的就是在这种实践中寻求“法”与实践的结合或者就是它们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所领悟,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而非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法理论家。

经过大家的斟酌与筛选,我们选定了一个一审刑事案件,因为它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可以将许多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知识串起来,使大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发掘这些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

在这次模拟审判中,为了使大家更好融入角色,我们将案中人物都改换成我们的真实姓名,地点也改成我们所在市的地点。选定案件的案情是这样的:被告人朱诗南、聂军政在被告人王亚磊的指使下砍伤欠自己钱不还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杨振雨,事后取得报酬;而后王亚磊又指使朱诗南报复与自己有经济纠纷的吴建伟的妻子翟琳琳泼硫酸,致使其重伤,检察院以此向法院提起公诉请求法院依法追究三被告人刑事责任。公诉方在庭审过程中出示大量的证人和证人证言,而且被告人朱诗南、聂军政均已认罪,其代理人也辩称其具有减刑情节,而被告人王亚磊拒不认罪,最终判决是因无证据证明王亚磊指使被告人朱诗南、聂军政犯共 6 页 , 第2页

罪的证据而宣布无罪释放,朱诗南砍砍伤杨振雨案,判有期徒刑8年,泼翟琳琳硫酸案判有期徒刑8年,但具有自首减轻处罚情节,最终数罪并罚判有期徒刑15年,聂军政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自首和立功,最终判有期徒刑5年。

二.角色分配

案例选定,大家开始分配角色与任务,幸与不幸,我的职务是法警。高兴的是我觉得任务不重,更想象着帅气的女法警,但也有些失落,自己未能在此次模拟法庭中“大展拳脚”。想起了《蒲公英的种子》,好吧,每个角色都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

为了保证模拟审判的质量,我们预先审判了两次,第一次预先模拟下来,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女法警不再帅气了,这个不算很长的案例预审下来,我们各个腰酸背疼。我们法警都忍受不了找地方坐歇了。想到真正模拟那天我们要挺直腰杆精神的站整个过程,我们个个胆战心惊,濒临崩溃。法律职业是神圣而严肃的,一直以来我们对法律的信仰也许是我们这些“法警”的精神支撑了。

三.审判过程

终于到了正式模拟审判那天,我们都提前到场布置现场。我们“法具”齐全,我们都坚信并且期待这场有声有色的模拟审判。审判桌椅、公诉席、法槌、法袍、法警警服等一经准备,各就各位,真就有了法庭的味儿。一切准备就绪,我们都激动地等待着正式审判的开始。

(一)开庭

随着书记员宣布法警就位,我们这次的模拟审判正式开始了。大家着装正式,表情严肃,审判长稳定沉着的语速,公诉人追究犯罪将其正法的正气,代理人为其当事人脱罪的睿智,被告人身上流露的罪犯气息,一切如同现实的法庭审判在现。

审判长坐在审判席上镇定沉稳地主持着审判程序的进行。审查但是人是否到

庭、宣布案由、核对当事人身份、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法庭调查

审判长宣布进入法庭调查阶段。然后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对被告人的罪行一一列举,慨然正气,请求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接着被告人宣读答辩状,被告代理律师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请求法院驳回公诉人的无证据请求并对其当事人所认罪刑从轻处罚。宣读完毕后,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收到起诉书,内容与公诉人宣读的是否一致。此环节是为保护被告人的弱势地位而设,体现了刑事诉讼保障人权。

之后审判长总结争议焦点。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焦点是之后法庭审判中质证和法庭辩论的核心问题,公诉双方将围绕此焦点展开质证和辩论。公诉双方对审判长总结的焦点如无异议将进入下一举证质证环节。在审判长的主持下,公诉人向法庭展示证据、传问证人、宣读证人证言等,而后由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质证也可以向证人发问,其次被告人举证,公诉人质证。对于双方质证完毕而又无新证据,本诉讼阶段便终止。

(三)法庭辩论

公诉双方在此阶段对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在审判长的主持下首先由公诉人发言,而后被告人或其辩护律师发言。双方可以根据案情发表意见也可以互相辩论。

(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它是审判的必经环节,任何人不得剥夺被告人最后陈述的权利,而且如果被告人有新的证据或关键陈述可以导致诉讼程序的倒流。

(五)评议和宣判

合议庭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确定双方提供的

证据、辩护意见采用与否,以及不采用的理由,最后根据证据与法律依法作出判决,可以当庭作出也可以在五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检察院。

四、心得体会

本次模拟法庭举办的非常成功,我们也从中收获颇多。经过模拟法庭,我们对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系统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刑法的主从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法定和酌定减轻处罚等,但重点说一下在此次模拟中对程序法刑事诉讼法的体会,从以下几点论述。

首先,法庭依法查明“杨振雨被砍案”、“翟琳琳被泼硫酸案”均为王亚磊指使,但无直接证据证明王亚磊是事后主谋,最终王亚磊无罪释放,这正是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的体现。在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以及保障人权的提倡下,对于王亚磊的罪行指控只有另外两被告人的供述而无其他证据证明,更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王亚磊的罪刑,所谓孤证不能定罪,这都决定了王亚磊无罪释放的结局。虽然很多情况下这会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但是防止枉法裁判、保证无辜的人不受追诉、保障人权具有更大的价值。

其次,在法庭辩论过程中,被告代理律师对被告人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进行了辩护,这是如今我国刑事诉讼辩护制度的一大改革。辩护不仅只针对被告人犯罪与否进行,而且对其所具有的量刑情节进行辩护保护了被告人的利益,有利于罪行相当,而不至于处罚过重。

再次,本案中有三个证人出庭,而且有许多证人证言,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极少出庭,甚至由于惧怕犯罪分子的报复陷害拒绝作证。尽管证人制度在我国法律中规定的比较完善,但是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他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而是出现更多新问题,这就是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任何理论不管你预想的多么周全,不经实践你都难以发现它的不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此次模拟法庭中担任法警角色的我对法警的认识和感想。

法警不像审判长那么高高在上,不像公诉人那样慷慨陈词,不想辩护人那样沉着睿智言辞犀利,也不想被告人那样成为审判的中心,但法警也有他螺丝钉一样的作用。首先法警是维持法庭秩序的重要保障。法警是一种微暴力,震慑大家遵守法庭纪律,“清理”扰乱法庭秩序的人。特别是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加剧,容易发生暴力袭击等事件,而法警可以及时防治或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防止“再犯罪”的出现。其次法警是法庭审判连续性、程序性的重要保证。法警在审判过程中经审判长传唤及时引领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到庭,保证法庭审判的连续性,防止出现证人等因没找到方向而导致审判中断或是因此不能作证等现象,而且法庭审判具有程序性,证人因为以上等原因未及时出庭作证会影响到以后的辩论甚至是判决。同时也会因为其证言的重要性而导致诉讼程序的倒流,增加诉讼成本。最后,法警是维护法庭庄严性的重要保证。被告人、证人、被害人等到庭退庭均由法警带领,而非他们自行出入,体现了法庭的秩序性和严肃性,同时法庭中证据资料的传阅也由法警来执行也体现了此。

由于在此次模拟法庭中担任法警角色,我也通过各种方式对法警的职责与职权加以了解,但发现了一些问题。查找法警的职责与职权却没有找到相关的规定,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十八条仅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责与职权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权”。现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责职权主要是根据1979修改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和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行明确的,但其职责职权是基于法院内部管理层面上规定的,所以法律授权不明确、不具体,使司法警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司法警察有警察之名而无其份,权利义务不对等,工作职责等如同“救火打杂”以及其执法权的规定不明确等。明确司法警察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责与职权,优化司法警察的职能设置,规范人员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审判工作特点的警务体系,成为改革司法警务体制的一系列重点和核心问题。希望我国立法部门完善司法警察的相关立法,以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更好地执法。

本次模拟法中担任法警工作,我也由此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后的生活中也要锻炼好身体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承诺过这次模拟法庭审判中获益匪浅,学习了很多,认知了很多,领悟了很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希望我们这来来往往的人,都能从模拟审判中有所领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一生。

第9篇:刑事模拟审判总结

法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所以我们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所以,我也积极的参与到一些模拟审判的活动中来。

在前几个星期,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审判,这次刑事审判让我们对所学的关于程序法的知识有了系统的理解,也领悟到一些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此次刑事模拟审判以及作出我的个人总结。

一、 关于案情

要进行一次模拟审判,首先必不可少的肯定是选定一个案例。我们此次活动的案例是老师提供的,是一个刑事案件。

案情大体是这样:在黎明茶厂,由茶厂的职工陈友福,刘贤波等人抓住并对其作出了伤害行为小偷,也就是本案的受害人,在小偷白抓住以后,本案的被告张晋云又对其实施了伤害行为,最后致其死亡。检察院以此向法院提起公诉并请求人民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公诉方在庭审过程中大量的提供了很多的证据,辩护方也不甘示弱,经过激烈的控辩之后,由审判方作出裁判。

二、 关于角色扮演

案例选定之后,变开始任务分配,此次模拟审判,我们采取的是小组角色扮演,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是审判组、公诉组、辩护组、被告组、法警组、证人组以及考评组。

审判组主要负责案件的审判,庭前准备,合议案件等工作。 公诉组主要负责案件的侦查,提起控告等工作。 辩护组主要是负责收集证据材料,为被告人辩护等工作。 法警组主要负责案件的侦查,法庭秩序等工作。 被告组主要负责扮演被告人,配合调查工作。

证人组主要负责证人角色的扮演,出庭作证,提供证言等。 考评组主要根据各组的表现作出评比。 此次我担当的是考评组的角色,负责法警组的评比。

角色分配体现了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每个组的同学都可以根据各自组的工作有序的开展此次活动。

三.审判过程

到了正式模拟审判那天,我们都提前到场布置现场。我们“法具”齐全,我们都坚信并且期待这场有声有色的模拟审判。审判桌椅、公诉席、法槌等一经准备,各就各位,但是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都激动地等待着正式审判的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指出了我们很多不对的地方,如法警工作不到位,审判组的同学也没有准备好证人席,名签也放置不准确,没有穿着法袍,律师袍,正装等。这是我们第一次的庭前准备,感觉很不好。但第二次我们都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改正。

(一)开庭

随着书记员的宣布,这一次的模拟审判正式开始了。大家着装正式,表情严肃,审判长稳定沉着的语速,公诉人追究犯罪将其正法的正气,代理人为其当事人脱罪的睿智,被告人身上流露的罪犯气息,一切如同现实的法庭审判在现。

审判长坐在审判席上镇定沉稳地主持着审判程序的进行。审查但是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核对当事人身份、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法庭调查

由审判长宣布进入法庭调查阶段。然后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对被告人的罪行一一列举,请求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接着被告人宣读答辩状,被告代理律师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请求法院驳回公诉人的无证据请求并对其当事人所认罪刑从轻处罚。宣读完毕后,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收到起诉书,内容与公诉人宣读的是否一致。此环节是为保护被告人的弱势地位而设,体现了刑事诉讼保障人权。

之后审判长总结争议焦点。,焦点是之后法庭审判中质证和法庭辩论的核心问题,公诉双方将围绕此焦点展开质证和辩论。公诉双方对审判长总结的焦点如无异议将进入下一举证质证环节。在审判长的主持下,公诉人向法庭展示证据、传问证人、宣读证人证言等,而后由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质证也可以向证人发问,其次被告人举证,公诉人质证。对于双方质证完毕而又无新证据,本诉讼阶段便终止。

本阶段,根据老师的评议,我总结了公诉方的证据问题,一是经过评议作废的证据(手电筒上的指纹鉴定)再次采用显得很多余;二是自己制作了一个视频证据,却起不到证明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应该表扬该组的同学,他们真的很用心。

辩护方的问题在哪呢?首先是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人的证言不太严谨,在质证环节,也为能对证据不足的地方进行实质性的质证。

(三)法庭辩论

公诉双方在此阶段对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在审判长的主持下首先由公诉人发言,而后被告人或其辩护律师发言。双方可以根据案情发表意见也可以互相辩论。

在本阶段,虽然控辩双方变现得都很积极,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辩护方有点找不到焦点。而且,在对证人发问时,有一点混乱,感觉问不到关键点。

对于法警组维持秩序的同学,他在法庭喧闹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制止。

(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五)评议和宣判

合议庭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确定双方提供的证据、辩护意见采用与否,以及不采用的理由,最后根据证据与法律依法作出判决,可以当庭作出也可以在五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检察院。

该阶段,审判组的同学做得很好,他们虽然没有进行排练,老师也为对其进行指导,但在合议的时候他们对案件的定性和量刑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 个人总结

(一)对考评任务的总结

此次模拟审判,我是担任考评组的角色,而且负责的是法警组同学的考评。所以,我在事前对法警的工作做了大致的了解。

司法警察,简称为法警,包括两类:检察院的,法院。

《人民警察法》规定:法院、检察院可设司法警察,此为法检系统设立司法警察的法律依据。

关于法、检司法警察职权以及相关知识详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由于涉及的内容过多,不一一例举。

依据以上内容对我的考评任务作出总结 针对我们实际中法警组的同学的表现来看

首先,他们既要负责检察院司法警察的职责和工作,又要负责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责的工作。

其次,分别分析,第

一、作为人民检察院司法法警中的侦查工作的执行情况,法警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人员分配以及对法警工作的不清楚等原因,出了很多差错。如:执行传唤的时候弄错对象,在讯问的时候问题不找边际,座位安排不合理。当然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比如:执行拘传和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法律文书材料的准备和制作以及送达等。

第二、作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法警组的同学在后面几次的模拟审判中就做得很好,比如:在老师指出他们工作错误的地方之后及时的作出了纠正,第一次没有负责公诉机关相关工作的法警,之后他们就几时候的安排了,没有女法警押解犯人的,后面也做了调整等。

最后总体上的评价,从整个工作程序看,法警组的同学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具体操作程序不首席,这是开始的时候,但之后在逐步进步;从分工合作上看,整个小组人员不足,工作分配不均,整体显得不积极,当然这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从与各个组之间的联系上看,缺少与公诉组的沟通,组与组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

以上评价总结主要是针对不足之处。

(二)个人心得

经过这次模拟法庭,达到一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母的,是教学活动与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回分析,更要学会处理,正是实践所以真知。但是传统的课堂式教育使我们没有机会去实际处理一些法律问题。所以在模拟中,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一名真正的法律工作者,才能更好的融入模拟中,才能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件。模拟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扮演,更是学生与法律工作者之间视角和地位转换。

在我看来各种不同的法学理论知识就是各式各样的化学元素,法律实践亦然,各种各样的元素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而作为操作者的我们,也只有实际的操作观察总结之后,才能发现不同碰撞之后的不同反应。

我想这就是法律实践的意义所在吧。

姓名:罗艳

学号:201203401233

上一篇:委托贷款合同如何诉讼下一篇:收尘设备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