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流程管理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判流程管理

审判流程管理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审判管理,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院审判管理改革实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流程管理,是将案件审理工作中的各程序性事项,按照启动的时间先后划分为若干环节,根据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和确保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的要求,规定各阶段完成的时限,并由法院各职能部门综合运用计划、人事、组织、监督、控制和奖惩等手段,对案件各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第三条 本院各类案件均适用本制度的规定。但破产案件的流程时限不受本办法的限制。

第四条 各审判业务庭和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案件流程的日常管理,根据案件流程信息进行决策,加强案件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第五条 立案庭负责全院审判流程信息的动态跟踪、汇总、分析、反馈,定期向院领导、审判庭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案件流程信息。

第二章 立 案 第六条 立案庭负责下列案件立案审查、登记工作,执行相关时限规定,计算并通知当事人预交案件受理费。

(一)审查民事案件的起诉,在收到起诉状及相关材料后7日内决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

(二)审查刑事公诉案件的起诉,在收到起诉书及相关材料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三)对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的案件和本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裁定书、指令再审裁定书或者再审决定书、函件,或者本院作出再审裁定书、再审决定书后七日内立案登记。

(四)对破产申请的审查立案,应在收到破产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七日内征求本院民事审判庭意见后决定是否立案或者裁定驳回破产申请。

(五)因管辖改变而移送来院的各类案件,在收齐案卷材料后2日内立案登记。

(六)对劳动改造管理机关报送的提请减刑、假释案件,在收到相关材料后7日内立案登记。

(七)审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司法职权行为违法的申请,在7日内决定立案登记或者通知不予受理。决定立案的,立案庭应调齐相关卷宗与立案材料一并移交审监庭。

(八)审查请求司法赔偿的申请,在7日内决定立案登记或者通知不予受理。

(九)负责应由本院依法受理的其他案件的审查立案工作,并在法定期限内完成。

立案庭收到行政案件起诉状及相关材料后,当日交行政庭审查,行政庭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立案庭根据行政庭审查意见2日内办理立案手续或裁定不予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亦依此办理。

再审案件应收取诉讼费的,由审监庭通知当事人到立案庭交纳诉讼费。

第七条 当事人申请缓、减、免诉讼费的,由立案庭负责审查。拟缓、减、免诉讼费的,应报请院长审批。但批准缓交期限不得超过60日。

第八条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在起诉前提出诉前财产保全及证据保全申请的,立案庭应当立即进行审查。符合诉前保全条件的,应当在48小时内报请分管院长同意后作出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当事人在起诉的同时提出诉讼保全申请的,由立案庭在审查起诉的同时审查保全申请。符合立案和诉讼保全条件的,立案庭在报请分管院长同意后可以在立案的同时作出诉讼保全裁定,并开始执行。

案件移送审判庭后,当事人提出财产和证据保全,由审判庭审查处理并作出裁定。该保全裁定送达及执行由执行庭负责。

第九条 立案庭应当在立案后2日内将除自办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移送有关审判庭、执行局(庭)和相应办理机构,并办理移送手续。

第十条 立案庭应当在决定立案、进行登记的同时,将有关案件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有关信息内容应符合司法统计的要求,不得缺项、漏项。

第三章 分案及排期开庭

第十一条 立案庭分案要结合各审判长、合议庭成员工作量、未结案件数等因素合理确定案件主审法官,要保证各主审法官手中未结案件数的动态均衡。刑事案件、行政和执行案件按专业对口原则分案。原中院发回重审的案件,一审法院重审后当事人再次提出上诉的,案件由原发回重审的主审法官审理。

第十二条 立案庭分案确定案件主审法官后,审判庭不得随意变更。决定回避的案件,由主审法官决定之日将卷宗退回,立案庭2日内重新分案。

申请裁定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申请撤销仲裁判决案件、申诉复查案件以及对民事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的上诉案件、属于立案庭自办案件,由立案庭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分案原则直接确定承办人。不服行政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案件由行政庭办理。

第十三条 主管院长对于主管审判庭受理的重大、疑难或者案件相互之间有关联等类型的案件,认为确需调整承办人的,可以协调进行调整。第十四条 立案庭应将分案信息及分案后的变动信息及时输入计算机。

第十五条 各类一审案件、再审案件均应实行立案庭排期开庭;二审案件审判庭接到案卷材料后,主审法官7日内决定是否开庭,同时通知立案庭,由立案庭排定开庭时间、地点。主审法官不得自行确定开庭时间。

第十六条 立案庭应当在下列期间内排定开庭日期及开庭地点:

(一)刑事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后的11日至20日之内。

(二)民事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后的20日至45日之内。

(三)行政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后的15日至25日之内。

第十七条 审判庭应当按照排定的日期开庭,合议庭对开庭日期有异议或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开庭时间的,经庭长批准后至迟在原定开庭时间届满3日前向立案庭提出。立案庭应当从严掌握,认为理由充分的,可以变更排期,并及时通知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及公诉机关。

第十八条 审判人员应认真做好庭前准备,通过阅卷等方式认为需要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委托审计、鉴定、调查取证的,应尽可能在庭前完成,提高一次开庭成功率。第十九条 合议庭在庭审后,须再次开庭的,由审判庭自行确定再次开庭时间,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庭提出新证据需要查证,确需法院调查取证及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庭的,应当在15日内再次开庭。

(二)当事人反诉或需追加当事人的,应当在30日内再次开庭。

(三)因案件需要鉴定、评估、审计或中止审理的,应当在收到鉴定、评估、审计等结论或者恢复审理后15日内再次开庭。

第四章 结 案

第二十条 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

第二十一条 各类案件应在法定的审限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案的,主审法官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10日写出书面申请延期报告,说明理由,并提出结案日期,经本庭庭长审核报分管院长审批,副本送立案庭备案。

案件需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主审法官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向立案庭提交申请书,立案庭在3日内登记备案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合议庭对经开庭审理的一、再审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应在休庭后5日内进行评议;主审法官应当在合议庭评议后3日内制作出法律文书,审判长接到法律文书文稿后依职权规定在2日内签发。

第二十三条 合议庭审理的一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审限届满10日前进行评议。主审法官应当在合议庭评议后2日内制作出法律文书,审判长接到法律文书文稿后依职权规定在2日内签发。

第二十四条 案件开庭审理后需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应在合议庭评议后5日内报送审判委员会,报告需要翻译的可以延长至7日内。案件主审法官应在审判委员会决定后2日内制作法律文书。

第二十五条 审判庭结案后,应在2日内将已签发的法律文书文稿连同案卷移送书记员管理处,结案卡应由承办人填写一并移送。

第二十六条 审判庭结案向书记员管理处移送有关材料,应至少在结案期限届满前7日,以保证裁判文书核对、印发、送达等,否则视为超审限。

第二十七条 书记员在收到结案材料后,应在3日内完成,裁判文书校对、复印、填写送达回证、退卷、报结案手续。立案庭接到书记员报结手续,应立即将结案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

刑事案件生效后3日内书记员填写执行通知书,并交案件承办人签发后移交送达。

第二十八条 书记员应在结案后15日内完成卷宗的整理装订,以备案件评查和督察,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号之前向办公室档案员交卷一次。

书记员交卷时应做到:(1)装订材料完整、装订牢固、整齐美观,并分正副卷材料分别装订;

(2)卷内材料按规定顺序和要求排列,逐项编写页号;

(3)按要求填写卷内目录和卷宗封面,粘贴封条,加盖骑缝章。本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保留3份,装入证物袋;

(4)交案件主审人审查卷内材料是否齐全,并在备考表中签字认可,同时由主审人确定保管期限;

(5)编写归档清册一式二份。

交档前书记员管理处负责人应对卷宗分类整理,按类别统一编写归档清册,集中交档。

归档案件不符合条件的档案室立即退回,书记员5日内补正完毕重新交档。

第五章 送达及移送

第二十九条 立案庭负责送达本院各类案件和外地人民法院委托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按照方便原则,调解、裁定准予撤诉方案结案的及审判庭可以同时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送达的由审判庭负责。

第三十条 立案庭对当事人在沁源县人民法院辖区的案件由自己送达,其它在辖区以外的案件可以委托送达。

第三十一条 刑事一审案件的送达事项及要求:

(一)开庭审理10日前由审判庭向被告送达起诉书副本,作好送达笔录,询问委托辩护人情况。送达起诉书副本后2日内通知被告人亲属委托辩护人,被告未请辩护人依法应指定的,5日内落实指定事宜。

(二)开庭审理前3日由审判庭向公诉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送达出庭通知、传票、张贴开庭公告,向法警大队交付提押票。

(三)当庭宣告判决,审判庭3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宣告后立即送达,宣告判决同时应做好宣判笔录。

第三十二条 民商及行政一审案件的送达事项及要求:

(一)立案后5日内由审判庭向原告送达受理通知书,向对方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向双方送达举证通知书及开庭传票。对方当事人在15日内提交答辩状的,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向原告发送答辩状副本。

(二)当庭宣告判决的,由审判庭5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告判决的,宣告后立即送达,宣告判决时应做好宣判笔录。

(三)一方不服判决的,在接到上诉状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发送被上诉人。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送达事项按照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上下级法院之间、本院不同业务部门之间有关卷宗流转及其他工作事项的移送,应相互办理完备的交接手续。卷宗流转包括(1)本院与上级法院移送卷宗;(2)立案庭受理各类案件登记完成相关任务移送审判庭;(3)审判庭结案后由庭室书记员保管;(4)书记员对本院一审提出的上诉案件转立案庭移送上级法院,本院已生效案件整理装订归档;(5)申诉、再审、评查、督查等工作需要调卷、退卷等等。其他需办理移送或交接的工作事项:(1)审判庭交立案庭的送达事项;(2)审判庭交法警队提押人犯工作;(3)委托送达完成后退回送达回证的登记移交;(4)立案庭或审判庭收取案件证据;

法院之间及本院各部门之间移送或交换手续时要相互监督,接收方对移送方未按流程规定及岗位责任完成工作时,不予接收或对移送方的工作瑕疵予以注明,否则责任由接收方承担。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立案庭应当在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向主审法官发出催办通知书,主审法官应当在5日内审理终结或申请延长审理期限。

案件在审理期限届满之日无正当理由未审理终结,立案庭应当向主审法官发出案件超审限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各类案件立案登记时随卷设立案件流程表,相关人员对各个环节的流程时间必须认真填写,不填写流程表或填写不实的按违反流程规定处理。流程表结案后由立案庭收集,结合卷宗情况及时追查违反流程管理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与审判流程有关的庭、室、队应认真执行审判流程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审判流程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纳入法官和业务部门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

第三十八条 立案庭应当每月将排期开庭、案件审理及超审限及其它违反流程管理情况报送院领导和纪检室,并通报各审判庭。

第三十九条 立案庭负责案件审理流程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审判庭未按本规则执行的,应及时通报,提出纠正意见,必要时报有关院领导处理。

第四十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以及故意拖延移送案件材料的,由纪检监察室核实,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第四十一条 审管办应会同纪检监察室、立案庭定期对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审监庭要结合立案庭通报的执行流程管理制度的问题,在年终考核中提出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的意见,报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选任法官每查出一次违反一般流程管理制度行为的扣考核分1分,超审限的扣5分,其他责任人由各庭室按本部门目标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庭室领导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分管立案工作的院长处理。在协商处理期间,对正在办理或急需办理的事项不得相互推诿。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则规定的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届满的日期。

审判流程管理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相关的法律诉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的法制化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当前, 加强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直接关系到法院审判的发展进程, 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 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 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进行探讨, 以寻求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

二、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

院长、庭长审批管理制度的转型要落实“审批者裁判, 裁判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其中, 审判者裁判是审判管理的前提和过程, 而裁判者负责是审判管理的保障和结果。

(一) 建立权责统一的合议庭责任制

建立权责统一合议庭责任制, 主要是为了监督和制约合议庭的审判权, 明确合议庭的审判责任, 保证审判责任和独立审判的对等, 促使合议庭成员平等的行使审判权。然而, 其中至关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结果控制式的相关权利制约机制, 规范合议庭成员的评议活动。具体来说, 就是适当的公开少数合议庭成员的裁判意见, 以明晰审判责任, 于是就将结果式控制延伸到裁判员的行为控制。同时需要规范相关的合议规则以及裁判文书会签支付等, 促进合议庭成员积极参与到案件合议中去, 避免简单的附和并承办法官的个人意见, 使得合议庭成为实质的裁判者,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合法性。

当然,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 合议庭少数意见属于审判公正秘密不得公开。但是诉讼法及法院组织法均未规定合议庭少数意见不得公开。在这种少数意见的适度公开没有达到共识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合议庭评议过程的内在制约功能, 完善合议庭的发言制度以及内部笔录评阅制度, 以实现合议庭的权责统一, 提高审判管理的效率。

(二) 明确院长、庭长综合性审判管理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措施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职责的描述是“应集中在程序事项审核批准、综合性审判工作宏观指导、审判质效的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当干扰等方面”。综合性的审判管理职责, 其实质就是为了实现案件信息对称, 具体包括个案信息对称、类案信息对称以及整体审判运行信息的对称, 以便为优化审判监督指导提供一手资料。而且通过类案信息的系统总结还能促进院长、庭长履行统一的法律适用职责, 同时整体审判运行信息的对称又能综合相关的审判管理信息, 帮助院长、庭长掌握案件纰漏,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 解决共性的审判问题, 明确其审判管理职责, 增强相关案件的审判管理执行力度。

三、案件质效评估管理体系的转型

(一) 定量评价转向定量定性结合型评价

在案件审判评估管理过程中, 定量评价虽然能反应一些审判数据的差异, 但是不足以证明案件审判水平的高低, 而定性分析恰好可以弥补定量分析的弊端, 通过相关审判数据的定性分析, 在定量分析合理量化案件质量的基础上, 定性分析使得案件质量的高低具有实质的可比性, 从而在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和对比的综合性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的评估案件的质效率。

(二) 从内部评价转向社会公众参与型评价

法院具有公共的性质并承担着社会责任, 审判信息的获取、反馈以及司法的公正民主性都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所以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估都不能由其自身独立来完成, 需要由独立的内部评价转向社会公众参与型的评价。首先, 案件评估主体要保证多元化, 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其次, 案件评估的对象要保证广泛化, 其中的案件当事人、相关律师、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上级法院都可以作为案件评估的信息来源。再者, 案件评估的方法要保证多样化,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民意测试等多种方式, 来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

(三) 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结果合并型评价

案件评估的过程与结果的合并型评价, 避免了结果评价的片面性, 将评价转移到案件审判的过程中, 并综合审判结果, 从细节入手, 有利于实现案件评估由结果公众到程序公众与结果公正的综合型评价体系的转变。具体来说, 在过程与结果合并型评价体系中, 全面的监督司法程序的公正、合法性以及法官审判行为的严谨性, 将对审判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动态运行的评估过程中去, 以此来规范审判管理程序, 提高案件评估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仅关系到审判的客观公正性, 更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程, 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保证人民合法权益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需要我们综合分析现阶段的国家审判管理制度, 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践中探索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

摘要:本文从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以及案件质效评估管理体系两方面出发, 探讨了加强当前审判管理制度转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审批管理制度,转型,职责,责任制

参考文献

[1]魏胜强.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见——关于我国审判方式的思考[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3, 06:35-48.

[2]魏胜强.法官能动与法院克制——关于我国审判管理体制的思考[J].法学, 2010, 01:121-132.

法院审判管理的新分析 篇3

关键词:审判管理;分析;完善

审判管理是我国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帮手,其目的是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而有效方法就是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在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及纠纷,人民也对司法的了解及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审判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故应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而在此之前更应了解我国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现状。

一、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目前的审判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过于注重上下级的服从及管理,虽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判质量,但是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普及,人们对司法的了解更加深刻,对公正、公开、独立、民主的追求,也对我国审判管理机制的要求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审判管理机制的一些不足与弊端也呈现出来。

1.行政化的审判管理权力

审判管理权力不同于审判权与行政权,审判管理具有同时追求公平和效率两个目标,而审判权追求的是公平,行政权追求的是效率,审判管理权力则介乎于两者中间,但又不同于其他两者。可以看出审判管理权具有行政权的属性,但是司法审判事务作为审判管理的对象而使其不同于行政事务,服务司法审判,践行司法公正是其主要目标。但与有我国法院的审判管理权力偏向行政化,造成对审判管理属性和职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对公正的追求由于太过于追求效率而受到影响。例如,在审判实践中,一些法院本应将公正性和合法性放在第一位,保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但却在绩效考评中设置了繁杂的标准,致使法官职权弱化。

2.程式化的审判管理模式

审判管理过程中过度重视量化考核但却忽略了对人身的考虑。审判管理权是用来监督法官依法办案,而不是成为阻挠法官办案的障碍,过于程序化的审判管理模式对于审判管理的目标起着相反的作用。

3.分散化的审判管理组织

人员的多元化和分工的不同是审判委员会的特色,它使得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发挥不出来。正、副院长,其他党组成员和主要业务庭的庭长组成审判委员会。由于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都有着明确的审判业务分工,通过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业务特长来确定他们在具体案件中的分工,但是在对复杂案件的讨论时,承办案件的业务庭长或分管领导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致使其他成员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基本保持中立或赞成,这样就很难发挥集体的作用。

二、我国审判管理制度完善的构想

目前我国的审判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各方面都有欠缺,针对有欠缺的方面应给予完善。审判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所以一定要合理的、科学的构建审判管理制度。

1.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

法院审判管理组织的分散化阻碍了审判管理绩效的提升,重塑审判管理组织就要求克服审判管理组织的分散化,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就更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审判管理绩效,增强审判管理组织的整合性。同时,通过重塑审判管理组织,使各管理人员各司其职,避免相互推诿,保证审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审判管理水平。

2.审判绩效考核的完善

审判绩效考评机制应当避免过度化考核和数据排名对审判质量的影响,遵循适度量化原则。大多数法院过于重视量化考核,却不重视人身以及审判质量。审评绩效考核机制是一项重要制度关于法院内部对各部门进行科学考核和民主管理的。质和效是审判的标准,无论刻意的去追求哪一个,都会使另一个受到影响,而我们就需要做到质与量的平衡,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使得评判公平有效率。审判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在根本上说也是取决于考评机制是否科学。建立奖惩制度方式来推进案件的进行,调动广大法官的积极性,提升办案质量及效果。

3.审判管理方式的创新

审判管理方式的改进近年来都受到各个法院的重视,但是整体较为落后。要加强审判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审判方式信息化建设,组建法院审判的专门信息化管理,应用网络技术对审判管理的帮助,来完成网上信息的完善,建立网上举报系统,有利于监督贿赂及受贿行为,更有利于审判管理的进行,而不是只专注于线下的建设,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及监控。

4.加强审判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懂业务、管理才能和精通办公信息化的人才,为此成立审判管理机构时要积极扩充复合型管理人才到审判管理部门,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的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审判管理人才培训,将培养管理人才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总结

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审判管理机制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但有想法,而且更有作为,才能在司法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才能在如何建设更加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方面有更好的想法,提高其质量与效率,为人民更好的服务,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审判绩效考核的完善,加强审判管理队伍的建设,审判管理方式的创新等都是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的好策略,我们更应从实际出发,联系社会现实,建设更加有人情味的审判管理制度,让法官及管理人员都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审判流程管理 篇4

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制的变革,不断出现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其应用模式和操作机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审判流程管理规律,是否完善和科学,完全取决于其司法效益和社会价值体现,认真研究和加以思考当前的审判流程管理方式,促进司法改革,进而建立规范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是当前司法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现行审判流程管理的一般形式及效能

审判流程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流程化的操作方式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加以管理和监督,通过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公开、公正、高效和透明,密切人民法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使人民法院工作表现出其法律性、社会性、群众性的高度统一。规范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信息中心、调度中心和监控管理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把建立审判流程管理机制作为近期法院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人民法院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和管理,也都分别建立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一般形式为:建立起立案大厅,加强立案庭的人员和装备配备,扩大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实施以统一立案、统一收费,立案和审判相分离、审判和执行相分离、审判和监督相分离、审判和司法鉴定相分开,由立案庭对诉讼程序实行全程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审查决定立案;决定排期开庭;负责案件的上呈、归档;办理案件的记录,裁判文书的校对、法律文书的送达、卷宗的装订、归档、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庭前准备等司法辅助性工作,并完全管理案件的审限监督和程序监督。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审判管理模式来说无疑是一巨大进步,有利于人民法院贯彻司法为民宗旨,科学分配审判资源,强化职能管理和监督,有效促进司法改革顺利进行,促进法官尽职尽责完成审判使命。

二、审判流程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现行审判流程管理体制虽然针对了“公正与效率”的要求,但毕竟应用较晚,随着社会法制进步的要求和司法改革的深入,其缺陷也日渐显现出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管理模式,还有很多和我们审判活动的客观规律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地方,直接影响了法院“公正效率”主题的实现。

一是审判流程管理的范围问题。审判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其系统性应该包括审判活动的极大部分过程,并将职能反映在司法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突出体现上。但到底管理多大范围,目前在法院系统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进行单一的审限跟综管理的审判流程管理;另一种是不仅进行审限跟踪管理,而且还进行排期开庭,集中送达,有的还办理诉讼保全,庭前调解,办理督促程序案件,使主使审判流程管理权的立案庭工作繁杂,没有科学性。对于这一类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说明确审判流程管理改革不是人民法院内部权利的重新分工,也不是审判方式的改革,而是人民法院一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诉讼法,完成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任务,实现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二是审判流程管理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对于审判流程管理权限属于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应由立案庭承担,另一种意见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应由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来共同来承担。笔者认为,立案庭的工作,具有统一性和全面性,由于统一立案,就使得立案庭相对其他审判庭能够更多地掌握审判工作动态、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等情况,由其承担审判流程管理职责有利于实施对审判工作的客观的调控管理。因此,应经明确审判流程管理的承担者是立案庭。立案庭 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立案、送达、排期开庭审限跟踪、诉讼费收取、结案等不同的审理阶段,进行组织监督,协调的行为,完成人民法院立案分离的职责,充分实现了人民法院各庭室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制订,形成高效有序的审判工作格局。

三是审判流程管理的职责有不确定性。一些法院将部分审判工作前移至立案阶段进行,重新出现立案不分的局面。如:诉讼保全、庭前调解、支付令和督促程序案件的办理,不应该由立案庭去做,立案庭应该着重处理程序问题,而不应该介入具体的审理,应该充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不应随意扩大化,否则会削弱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科学化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理性构建

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核心,管理则是法院工作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的根本途径。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判管理机制,就必须实现司法权与内部行

政管理权的分类行使。实行审判流程管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理想化的审判流程管理模式应当充分体现“司法公正”、“为民执法”,体现审判流程管理内在的特征,一是全面性。审判流程管理涉及到法院工作了方方面面,既有审判工作,也有人、财、物等司法资源的调配。二是系统性。审判流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等,也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涉及到法院所有审判业务。三是信息性。能提供综合的审判信息。四是动态性。流程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要把审判流程管理 特性都有显示出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探索。科学地实行审判与非审判机构人员的分类管理,科学地划分内设机构职责。把内部设置四大类型:审判、执行、审判管理和教育考评,对四大类型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应当依其行使司法权和内部行政管理权的不同分别界定其职责。强化组织机构体系的 化,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并及时发布审判信息,有效提高监督效果和全院工作的整体协调水平,建立有效地工作规范体系,突出对审判业务流程的识别,建立系统完整具体的审判工作规范,使审判流程管理具有明确的对象依据,严格执行审判管理规范与审判业务规范的统一对应原则,强化工作规范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保流程管理工作与全院工作统一协调,确保规范体系与机构职能,岗位职责任的对应统一。

四、当前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急需加强的几项重点工作

针对当前审判流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审判管理工作,我们认为:

(一)搞好立案庭的基本建设是提高审判流程管理的前提条件。立案庭要配备一定数量、一定素质的审判人员和完善的物质装备来完成日益繁重的新的立案工作,并根据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改革的情况合理划分内部机构,使之职责明确,主要是明确立案庭的三大职责,即立案职责、管理职责和信访职责。

(二)加强审判案件流程管理和信访案件流程管理。

(三)排期开庭是审判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做到五排即一排案件、二排时间、三排审判人员,四排法庭,五排书记员。

(四)加强审限监督。克服简单的对延期案件和超期案件进行催办、督办,而要按照案件行进过程,从根本上杜绝超期案件的发生,实行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制度。

(五)加强全程监督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案件的全程监督和跟踪上,尤其是对案件审理质量的监督和跟踪上。

(六)加强网络化管理,实施微机自动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监控机制。把全院每个案件的立案情况,主审人、案件进展情况等信息全部输入微机,同时以明细表的形式对 所有案件的进行自动统计归纳,使全院案件的审、执情况一目了然。立案庭则根据系统的统计情况及时对引起超审限或超过执行期限案件的承办人发出《督办通知书》,以督促这些案件尽快结案,从而实现对每个案件从立案到审判、执行整个过程的自动跟踪监督,确保了案件在流程管理的每个环节不滞留、不积压。

民事审判庭审流程(共) 篇5

[开庭准备]

书记员:请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入庭。

书记员:查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到庭情况,核对证件的。

书记员:诉讼案,即将开庭审理。请肃静!现在请当事人和其诉讼代理人入庭。(原告、原告代理人及被告、被告代理人入庭)

书记员:原告是否到庭?

原告:到。

书记员:被告是否到庭?

被告:到。

书记员:原告代理人是否到庭?

原告代理人:到。

书记员:被告代理人是否到庭?

被告代理人:到。

书记员:请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法庭纪律各法院都不一样)

①所有人员都必须服从审判长的指挥;

②任何人对合议庭及其成员有意见,除回避的理由外,可以在休庭后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或有关国家机关反映,不得当庭提出;

③未经法院许可,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④不得鼓掌、喧哗,不得开启BP机和移动电话或有其他妨害法庭秩序的行为;⑤不得吸烟和乱扔乱吐;

⑥旁听人员不准发言,不得进入审判区。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

书:报告审判长,原告XX,原告代理人XX,被告XX,被告代理人XX到庭。原告(被告)提供的证人XX,鉴定人XX庭外候传。庭前准备工作就绪,请开庭。

(审判长进,让众人坐下,敲法锤,宣布开庭)

[开庭审理]

审:现在核对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基本情况。

原告代理人宣读授权委托书

被告代理人宣读授权委托书

审:原告对被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原:——————————

审:被告对原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被:——————————

审:经审查,原、被告出庭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参与本案庭审活动。

XXX人民法院现在公开开庭审理原告XXX诉被告XXX _____纠纷一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本案由审判员XXX担任审判长、审判员XXX、XXX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书记员XXX担任本案记录。有关当事人诉讼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庭前已以书面形式告知双方当事人。原、被告对诉讼权利、义务是否清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出上诉,申请执行,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出反诉,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当事人可以按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实,当事人必须依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次序,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定书和调解书,以上告知了审判人员的姓名,职务,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及义务,双方当事人听清楚没有。)

原告:你听清了吗?

原告:听清楚了。

审:被告,听清楚没有。

被告:听清楚了。

审:如双方当事人对本案合议庭人员,书记员,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提出理由申请回避。

1.与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的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审:原告是否申请回避?

原:————————

审:被告是否申请回避?

被:————————

[法庭调查]

1.诉辩阶段

(审判长根据双方诉辩意见进行总结。总结围绕案件事实进行,首先对双方认可的事实予以认定。其次,总结双方争议的事实,按1、2、3、顺序逐一列出。暂时不总结双方法律关系方面的争议点。)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现在进行法庭调查。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陈述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现在进行法庭调查。鉴于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中,诉状与答辩状已依法送达给各方当事人,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理由与被告的答辩意见不再当庭陈述。)

原告代理人:--------------------

审判长:原告对诉讼请求、事实、理由有无变更或补充?

原:————————

审判长:由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陈述答辩意见及事实理由。

被告代理人:

审:被告对答辩意见有无变更或补充?

被:————————

[归纳焦点]

审:根据双方诉辩意见,本庭认为以下事实是双方认可的事实:

双方争议焦点有(建议根据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如侵权的四个要件)

原告,对本庭归纳的争议焦点有无异议?

原:————————

审:被告对本庭归纳的争议焦点有无异议?

被:——————————

2.质证阶段

(经庭前证据交换,证据应装订成册,按1、2、3、4、……的顺序分类编订,并已就证据来源、证据内容、所证明的事实做出说明。法官在庭审中仅指导当事人围绕法庭总结的焦点进行质证。法庭已认定的事实,当事人不再举证,法庭也不认证。)

审:现在由原、被告双方就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中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注;由法警从原告代理人处接过证据材料,拿给书记员记录,再从书记员处拿给审判长审判员传阅,再拿给被告方,最后交回审判长处。)

审:由原告出示证据?

(围绕第一个争议焦点举证)

原:证据一,————————,证明————————

证据二,——————----,证明————————

审:被告质证?(被告只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证明力进行质证,如谈到法律意见,法官应予以制止)

被:————————

审:被告出示证据?

被:——————

审:原告质证?(原告也只能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证明力进行质证,如谈到法律意见,法官应予以制止)

原:——————————

(围绕第二个争议焦点举证)

……

审:原告有无证人到庭作证,原告代理人:有

审:传证人到庭

审:证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所地,你与原告关系?

证人:--------------------------

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百零二条规定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做证。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做伪证的,要承担法律责任。证人听清楚没有?

证人:听清楚了,审:(根据证人作证的目的进行有目的的询问)

审:原告你是否需要向证人提问?

原告代理人:需要。(提问略)(对原告方琐碎的问题予以制止)

我问完了。

审:被告你是否需要向证人提问?(对被告方琐碎的问题予以制止)

被告代理人:需要。(提问略)

我问完了。

审:证人,你刚才回答是否属实。

证人:属实。

审:证人退庭

审:被告有无证人到庭作证。

被告代理人:有。

审:传证人到庭

审:证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所地,你与被告关系?

证人:-------------------------

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百零二条: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做证。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做伪证的,要承担法律责任。证人听清楚没有。

证人:听清楚了。

审:(提问略)

审:原告你是否需要向证人提问?(对原告方琐碎的问题予以制止)

原告代理人:需要,--------------------------

我问完了。

审:被告你是否需要向证人提问?(对被告方琐碎的问题予以制止)

被告代理人:需要。(提问略)

我问完了。

审:证人,你刚才回答是否属实。

证人:属实。

审:证人退庭

3、问答阶段

法官针对当事人未提供证据证实,但又必须查清的事实,询问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也可针对此类事实互相发问。

审:(对事实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询问)

原:——————————

被:————————

[法庭辩论] [按焦点控制轮次,控制在15-20分钟]

现在进行法庭辩论,双方围绕本庭归纳的焦点发表对本案性质、法律关系、法律适用、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意见。

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现在进行法庭辩论。(根据焦点进行辩论,不再赘述事实部分)

原告发表辩论意见?(或原告代理人发表代理意见)

原:——————————

审:被告发表辩论意见?(或被告代理人发表代理意见)

被:————————

审:原、被告是否有新的辩论意见?

原:——————————

被:——————————

(辩论结束)

审:现在原告方做最终陈述

原:--------------

审:现在被告方做最终陈述

被:------------

[法庭调解]

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8条之规定,由本庭主持调解。原告是否同意调解?

原:——————————

审:被告是否同意调解?

被:——————————

审:原告提出你的调解方案?

原:——————————

审: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调解协议:1、2、3、————————本庭认为,双方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本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自觉履行。

现在闭庭

书:全体起立,请法官退庭。

评议、宣判

〈当庭宣判〉

审:因原告(被告)代理人无调解权限,本庭不主持调解。(由于原、被告不同意调解或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调解未成)。现休庭10分钟,由合议庭进行评议。(敲法锤,宣布休庭)(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退庭)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入庭)

审:现在继续开庭(敲法锤)。

对原告徐放诉被告杨旭、杨景春名誉权纠纷一案进行宣判。原告认为————,请求——————,被告认为——————,请求——————。经审理查明,本案事实是——————————————。基于以上事实,本庭认为(法律关系、责任承担)。依据依照(法律)

判决如下:(书:请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起立)

1、2、原告发表对本庭判决的意见?

原:-------------------

审:被告发表对本庭判决的意见?

被:----------------

(当庭宣判案件)当事人于宣判后第十日到本院XXX室领取判决书。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提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XXX中级人民法院。

现在闭庭。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退庭。

〈定期宣判〉

审判管理思路 篇6

为成完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巩固提高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日前,下关法院召开了审判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激励与警示并举、补短与提优共进”的审判管理工作思路,制订了四项具体措施,明确了完善今年审判管理工作的重点及目标。

一是以服判息诉、化解矛盾为审判绩效管理的宗旨。前移息诉关口、延伸判后答疑。遵循案件审理的流程规律,将服判息诉工作细化为“判前释法、判时释理、判后释疑”,将服判息诉、化解矛盾贯穿于立案、庭前调解、开庭审理、宣判、判后答疑、生效后息诉停访各环节。确定服判息诉工作的责任分层及管理架构,形成着重疏导防范、合力化解的息诉停访工作机制。

二是明确审判管理的目标任务,形成常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梳理了有关审判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分析了各项指标的内涵、意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针对不同指标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将相关评估指标纳入常态的管理,并将8项指标列入动态管理范围,时刻跟踪指标值的动态变化,适时修正管理措施,以实现指标值及案件质效的有效提升。

三是以提升弱势指标为重点,形成层次化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审判管理的重点,确定了庭长为案件质效的第一责任人,法官为案件质效的直接责任人,形成法官、庭长、审管办、分管院长合力管理的 层次化绩效管理机制。对于弱势指标,明确由各部门自查与审管办综合分析建议的方法,逐项查找弱势指标,以院长办公会、中层领导会议、庭务会的方式,逐个剖析形成弱势指标的原因,提出改进质效指标的具体方法与措施,着力提升弱势指标。

四是激励与警示并举,补短与提优共进。确定实名通报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审管办定期将相关指标的运行动态通报到部门及法官个人,激发庭长及法官的集体荣誉感与个人荣誉感。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争先意识,审管办定期总结各部门的审判管理经验与做法;为深入查找各部门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审管办通过三项评查,细查各部门在审判管理及流程管理中的不足。既分析不足,也总结经验,以实名通报、指标运行评析会的方式,将各部门优势与短板、经验与不足评析到部门、到法官,形成“激励与警示并举、补短与提优共进”的审判管理机制。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研究

自1999年最高院《一五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审判流程管理,人民法院开始了对传统审判管理机制进行转换的探索,意在由此引起制度变革,最终完成体制创新,努力建立公正、廉洁、高效、运行良好的审判工作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法院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加强各项政法工作,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规范司法行为”。随着审判领域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已逐渐成为基层法院的共识。审判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司法改革的关键,势在必行。在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法院要成为社会公意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支柱,必须重塑审判管理体制的价值观念,改革现行的审判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公正、高效、有序的审判管理体制,推动审判工作全面发展。

基层法院在我国法院体系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是高效审判管理模式的第一需求者,也是审判管理模式的前沿探索者。笔者在就任基层法院院长期间,在构建基层法院合理高效的审判管理模式中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通过抓思想认识,促进审判管理意识不断强化;抓建章立制,促进审判行为不断规范;抓案件评查,促进审判质量不断提升;抓业绩考核,促进法官素质不断增强;抓流程管理,促进审判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努力,各项审判质效指标数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年在全市排名垫后,到2007年已排在全市第4名,2008年排名全市第2,一跃进入全市第一方阵。适逢党中央发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笔者回顾总结以往有效管理的先进经验,构想进一步克服审判管理的行政性、滞后性、片面性等缺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全方位、效能型的网式审判管理模式:

一、关键环节与流程管理相结合,纵向严防死守

审判流程管理,是在实现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等功能相分离的基础上,根据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案件的立案、分案、审限管理、结案、案卷移送等环节进行监督、协调,使审判工作各部分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综合系统管理。其目的在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诉权,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其实质就是将审判中的程序管理权与案件裁决权相分离,保障程序的公开与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法院内部利用行政职权干预案件公正审判的不利因素。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是整个审判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操作平台。科学地确立统一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对于构建现代审判管理体制至关重要。

1、严把立案审查环节,确保立案高质高效。

应明确立案法官的工作职责,坚持在立案工作中严格把好四道关:一是严把“管辖关”。严格依照修改后的《民诉法》关于管辖的规定确定管辖权,有效防止“该立不立”、“立而不当”、“人情收案”的问题。二是严把“证据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要求,严格审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认真指导当事人举证,为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和依法顺利诉讼提供审前指导。对当事人无法提供的证据,法院要依职权调取证据,保障当事人的诉 权。三是严把“收费关”。严格执行《诉讼费交纳办法》的规定,认真、仔细核收诉讼费和保全费等应收费用,防止乱收费的等问题发生。四是严把“转办关”。确立严格的立案、转办期限,防止出现案件在立案环节延误诉讼,或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等问题发生。

2.严把科学分案环节,促进又好又快结案。

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和法官业务水平,因人、因案而异,建立科学分案机制,充分发挥各法官的特长,使案件能够又好又快地审结。同时可以建立专业合议庭,进行专门培训,专门审理难度大、适用法律复杂、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类案件。笔者所在的港闸法院于2006年开始成立了审理“劳动争议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房地产纠纷”、“股权纠纷”等案件的专业合议庭,2007年建立了专门审理案件事实简单、法律关系清楚、适用法律简单的简易纠纷的速裁机构,效果良好,相当数量的简单案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地化解。由于繁简分流,使法官判案达到“繁出精品,简出效率”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也将推进审判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严把审限跟踪管理环节,杜绝“隐性”超审限办案。

“四项案件”具有它的特殊性,审限的延长、中止、中断和暂停计算的事由是法定的,但其过程是法官具体操作的,如果其启动不符合规定、法定事由消失后不及时恢复审理,则会产生变相(隐性)超审限的情形。因此,必须对“四项”案件实行强势管理,通过经常对“四项案件”的专项检查,全程跟踪监督,保证审批手续齐全,操作规范,切实做到审批手续齐全,操作程序规范,信息输入准确,防止 人为超审限。

二、监督效能与指导效能相结合,横向整体能动

目前法院从事审判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审判管理办公室,承担着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流程管理、案例质量监督评查、法官审判业绩考评的管理职能,专司管理,地位超然。但从司法实践看,由于审管人员脱离一线审判,常常只能依据案件评查发现问题,而且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停留在表面,难以发现根源所在,从而导致审判管理出现脱节和滞后。同时,审管办并不是审判流程中的权威部门,其审判管理的指导性缺乏。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审判管理的职能部门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审判管理体系,必须要通过多环节、多部门的管理,在兼顾监督效能的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指导效能,带动整体能动。

1、院长、庭长变行政型管理为指导型管理。

基层法院内的领导干部要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深入进行如何提高整体审判水平的调研,可以通过召开审判管理工作例会等形式,互通审判工作运行情况,总结审判工作经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研究审判工作对策,部署审判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院长、庭长亲自开示范庭,亲自分析审判运行态势,亲自点评审判质效指标等形式,指导法官审判活动,提高法官审判水平;可以通过在业务部门内建立统一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标准、统一的文书制作格式、统一的庭审规范形式等等,将规范司法和审判管理深入到每个基层审判组织。

2、审判委员会变重个案研究为重判例指导。

目前,全国法院系统正在逐步尝试和不断推进案例指导的适用,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流程中的权威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拓展其效能空间,转变工作方式,要从研究具体的个案工作转到对审判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上来。这也是加强审判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各类疑难复杂案件,应及时加以研究和总结,形成在本院范围内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判例,并且在个案基础上形成统一做法。

3、审判骨干力量变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

通过组建审判长联席会议等形式,集中研究审判、执行工作中重大、疑难、复杂及新类型案件的个案法律适用问题,为审判、执行组织提供政策性、规范性、前瞻性的具体指导意见,供审判组织参考,发挥审判骨干力量的集体优势;在各类考核考评委员会或组织中,可以改变以院、庭长为主要成员的传统做法,推选部分没有行政职务的资深法官为考评委员,既削弱考核的行政性,在“考”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增加“评”的元素,充分发挥审判专业人员的同质指导作用。

三、建立审判秩序与激发争先创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

审判管理是为了改革旧的审判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司法秩序,更好地追求司法的秩序价值,为审判提供可靠的保证,其在本质上是以保障秩序价值的实现为目标的。因此,科学的审判管理体制的构建,应以程序管理为中心,依托审判流程管理,对案件的立、审、执、监 进行全诉讼过程的科学规范,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审判管理工作实行自动化监控,实现审判工作由行政管理向司法型管理的转化。笔者认为必须要在紧密联系审判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既规范审判行为,又鼓励开拓创新,既体现监督有力,又激发争先创优的合理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秩序。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业绩考核,实行合理量化考核

对法官考评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的法官考评制度,对于促进法官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依靠量化考核这种形式形成规范法官审判、执行行为的压力因素。新的《江苏新指标体系》,对案件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各指标权重发生变化,尤其是把公正指标中的部分指标数据调整到效果指标中,总的指导精神是不断向量化指标体系发展,通过更为具体和可衡量、可操作的指标来体现公正和效率的主题,更为科学和合理。作为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完全可以在认真适用上级法院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适用反映本院审判实际的特殊指标,可以增加开展庭审(听证)能力、裁判文书制作、处理“两难”案件能力、调研能力等各种形式的考核,通过考核,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审判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且不断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总结,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客观合理地评估法官的审判业绩。

2、积极转化考核结果,坚持考核的实效性

有了明确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考核程序,还必须体现法官业绩考评的实效。考核体系的合理化更要体现在结果转化的合理。法官考核 是审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作用不单纯是对法官的一种道德评价,更重要的是,它为法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提供依据,直接影响着法官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实体性权利。在使用法官、对法官进行业务调整、提拔、晋级的时候,都应当坚持以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尤其对于长期业绩考评成绩较差的法官要敢于通报并给予相应处罚,真正体现业绩考评监督成效。

3、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激发争先创优

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定期评选先进制度,根据考评的不同领域,设定诸如“调解能手”、“执行标兵”、“质量信得过法官”等先进人物,制定相应的评比规则和奖励标准,在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成绩显著的法官继续进步、保持先进的动力,也对周围其他法官产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带动力,创造争先创优的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审判秩序的建立,也激发了法官的司法能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开发流程的测试流程管理 篇7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 软件产品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 人们对软件作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对软件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增强。

然而, 软件缺陷 (bug) 是伴随软件产品开发过程而产生的敷衍品, 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也不能完全消灭软件缺陷。因此,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尽早地引入软件测试技术来保证软件质量, 降低软件缺陷率, 已经得到软件业的认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文档和产品产生, 对这些文档和产品进行严格评审和测试, 可以尽早发现问题, 及时找出与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中的不符合项。对软件的缺陷的早发现, 早处理, 能够大大减少传统软件测试在软件产品成型后发现问题、修改问题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1 软件缺陷管理

软件缺陷管理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发现的软件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并记录软件缺陷的状态信息, 保证每个被发现的软件缺陷都能关闭。软件缺陷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流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测试流程管理其在本质上就是软件缺陷管理的文档化、规范化流程。

1.1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bug报告) 是测试过程中提交的最重要的文档。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测试计划, 并且比其他的在测试过程中产出的文档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更大。它记录了软件bug发生时的环境、步骤及相关结果, 以保证修复错误的开发人员可以重复报告的bug, 从而有利于分析bug产生的原因, 定位bug。因此有效的缺陷报告能够:

(1) 减少开发部门的二次缺陷率。

(2) 提高开发修改缺陷的速度。 (3) 提高测试部门的信用度。

(4) 增强测试和开发部门的协作。

要想写好一个好的缺陷报告应遵循以下的条款:

(1) 精简:缺陷报告要清晰而简短, 用最直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

(2) 准确:确保上报的每一个bug都是有效的、可验证的, 而不是因为自己理解、安装、错误操作等其他因素而产生的bug。

(3) 中性: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bug, 在描述中不添加任何个人性格语言色彩。

(4) 精确:清晰地描述bug产生的步骤, 保证语言的干净, 有条理。

(5) 定位:根据公司或行业的相关标准对发现的bug进行准确定位, 并尝试用最简短的步骤来重现这个bug。

(6) 归纳: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

(7) 重现:检查上报的bug是否可以重现。如果不是可重现的, 应说明问题的偶然性。

(8) 隔离:上报一个bug进行相应的bug隔离, 写清发生此bug时的环境信息。

(9) 检查:同行评审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2 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

当一个软件项目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时, 一般都要经过制定测试计划, 测试环境及用例设计, 实施测试,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系统测试, 评估测试, 最后给出相应的测试报告这几个流程。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到, 传统的测试流程虽然和软件工程中的V型开发模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是测试流程和开发流程还是两个独立的流程, 在软件测试流程的前期, 只是单独地做计划, 没有对软件的开发流程编码前的所有操作进行相应的审核和评审。真正开始测试也是等到软件产品成型后, 才运行测试用例。在软件开发周期中, 缺陷发现的越迟, 其修复的代价也就越高。因此, 要想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 就必须将软件的测试贯穿到软件的整个开发流程中。

2 基于开发过程的测试流程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的特点, 软件的开发流程可分为:产品立项、需求调研、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几个阶段。那么与之对应的测试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从图2中, 黄条右端表示该流程的截止时间, 若两者有重叠部分, 表示两者可以进行并行处理。测试流程在项目立项时就与之同步启动, 并且覆盖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软件测试过程中要考虑审核和评审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文档和产品。在测试流程的各个阶段需要评审的文档和产品如图3所示。

在软件测试流程中加入考虑对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文档集产品的评审, 那么就要对相应的评审或测试结果进行文档化, 形成新的软件缺陷报告或记录。项目组长或高层人员通过对这些文档的阅读, 可以清楚地知道软件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能将因前期设计问题出现的软件缺陷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保证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测试流程中各个阶段产生的记录文档如图4所示。

基于开发流程的软件测试流程具有以下的优点:

(1) 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加入软件评审和测试工作, 保证了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2) 摆脱了传统测试流程和开发流程相互独立, 软件测试只针对成型软件产品负责的状况。

(3) 针对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评审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的文档化。有利于项目组长或高层进行质量把关。

(4) 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全程评审或测试, 可以大大减少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后期工作量, 有利于对软件进行优化和升级。

3 结束语

任何软件开发组织想完全消灭软件缺陷都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除了要有严格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外,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全程引入软件质量保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的文档和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细的文档化结果, 是保障软件产品质量和减少后期工作量的有效管理方案。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 软件缺陷数量的不断增加, 这个管理方案的优势就会更为显著。

本文的创新点:将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和软件开发流程相结合, 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中各个阶段文档及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尽的文档资料。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测试流程的缺点,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基于开发流程的测试流程, 通过对开发流程中各阶段文档和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尽的测试文档, 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保障软件质量, 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软件测试流程,软件开发流程

参考文献

[1]郑翠芳, 吴志杰.基于软件开发流程的软件缺陷管理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3) .

上一篇:厂党支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总结下一篇:县委书记个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