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藏品构成及特色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国内仅有的7所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之一, 也是西部唯一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本馆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建,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部科学院”时期, 40年代“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时期, 1949年重庆解放后, 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 历经“西南人民科学馆”“西南博物院自然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 1991年, 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 1997年, 重庆市直辖, 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有着80余年的历史, 建馆历史悠久, 馆藏较丰富, 植物标本的收藏由众多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采集发展壮大, 富有特色, 目前本馆共收藏植物标本3万余份。

本馆馆藏的植物学标本对植物学的研究、科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 本馆先后接待了数十名国内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植物学者来此查阅标本, 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本馆植物标本, 重庆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完成了《四川植物志》旌节花科、《缙云山植物志》旌节花科等11科重要植物学工具书的编写。利用本馆收藏的动植物标本, 本馆成功举办了“神州生态——中国珍稀动植物标本展” (在香港科学馆展出) 等多个科普展览。

1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藏植物构成

经过对馆藏植物标本的全面梳理和研究, 摸清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藏品主要有蜡叶标本、浸制标本、包埋标本、种子、木材等标本类型, 数量共28 120件。按年代划分,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中国西部科学院 (包括西部博物馆) 时期 (1929~1946年) 、重庆市博物馆时期 (1950~1990年) 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后 (1991~) 。

1.1 重庆自然博物馆早期 (民国时期) 植物采集活动

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所于1931年夏成立, 分设植物和昆虫两部, 依据中国西部科学院开办宗旨, 生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Western Academy of Sciences) 设立“采集全川、西南各省所有动植物标本, 以供农业之改进, 学术之研究”的目标, 担负起中国西部科学院调查和采集之重任。自1928年 (筹办中国西部科学院期间) 以来, 每年皆派专员独立或与其他科研院所组队在西南各省采集标本, 据统计, 1929年共采集1 150余号、1930年6740余号、1931年1 780余号、1932年3 222号、1933年2 580余号, 1934年3 340号、1935年4 000余号、1936年1 000多号, 根据历年的调查采集活动, 中国西部科学院时期共采集制作蜡叶标本23 812号 (件) 。另外, 1943、1946年成立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在筹备期间和成立后, 多次组织人员在四川、重庆等地采集, 共采集标本587件。

1.2 重庆市博物馆时期 (1950~1990) 植物采集和征集

1950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北碚分会派军事代表接管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1951年7月1日, 中国西部科学院与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1955年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 由重庆市博物馆自然部负责本地区动植物标本的调查和采集。1964年, 首个植物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陈正蓉来馆工作, 延续了建国后本馆的植物调查和采集。

1950~1990四十年间, 本馆植物学专业人员多次赴四川峨眉山、汶川、卧龙、泸定、康定等地, 重庆的金佛山、四面山、城口、石柱、涪陵、武隆等地调查采集, 期间共采集制作植物蜡叶标本11 637 (件) 。并参与《四川植物志》旌节花科、重庆《缙云山植物志》旌节花科等11科的编写工作。

本阶段的馆藏植物标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980~1983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自主采集, 同时, 获赠保护区复份标本, 共计6 535件。1978~1979年征集西昌地区卫生局药品检定所的药用植物标本, 共计4 359件。

1.3 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后 (1991~)

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后, 以普查川、渝两地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活动为主。此阶段的植物采集多以主题采集的形式进行, 比如1995年重点调查和采集四川杜鹃花科植物和四川珍稀濒危植物、2000年城口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物、2001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4年用于新馆展览的植物展品。截止目前, 共采集制作植物蜡叶标本1 947件。

2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特色

2.1 藏品采集人的权威性

本馆珍藏有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采集的众多植物标本, 采集人员囊括了中国最优秀的植物调查及植物研究者。如馆藏有蔷薇科专家和植物园艺家余德浚 (T.T.Yu) 1932~1933年在川西南、川东南等地采集的标本;植物生态学家曲桂龄 (C.L.Chu) 1935~1936年在重庆南川、城口, 以及川西天全、宝兴和四川东南部等地采集的标本;中国近代植物学 (包括植物分类学、生理学和生态学) 研究奠基人之一钱崇澍 (S.S.Chien) 1936~1937年在峨眉山、成都、青城山采集的标本;槭树科和杜鹃花科专家方文培 (W.P.Fang) 1938~1951年在峨眉山、灌县、乐山、成都采集的标本;另外, 馆藏中还有中国植物分类学和树木学开拓者之一陈焕镛 (W.Y.Chun) 、中国研究蕨类植物先驱秦仁昌 (R.C.Ching) 、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 (W.C.Cheng) 、百合科、莎草科、兰科专家汪发瓒 (F.T.Wang) 、著名禾本科专家耿以礼 (Y.L.Keng) 、兰科、百合科和莎草科专家唐进 (T.Tang) 、菊科和报春花科专家陈封怀 (F.H.Chen) 采集的标本。此外, 还有裴鉴、关克俭、蔡希陶、杨衔晋、胡秀英等先生于1928年以后所采集的四川、云南、浙江、河北、贵州等地的植物标本。

2.2 藏品年代的古老性

据2016年最新统计, 本馆植物藏品中1949年以前的植物标本占到本馆馆藏量的一半, 共计12 721份。

馆藏中最早的植物标本来自于1922年, 由金陵大学植物学教授美国人Albert N.Steward (艾伯特·斯图尔特) 于江西庐山采集。1949年以前的馆藏植物标本中多为中国西部科学院采集所得, 尤其是1927、1928、1929年的采集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之后, 1930年生物所即派出学子与中国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四川采集6个月, 获得大量植物标本。1931年, 科学院拟定5年“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 侧重川康经济和药用植物的调查研究, 开始了科学院的自主调查采集, 1931~1936年, 中国西部科学院采集植物标本共约15 922份 (号) , 另有种籽、苗木、浸制标本若干, 中国西部科学院这一批标本占到本馆植物藏品近一半, 乃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藏品之重要构成, 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奠基人之一胡先骕 (H.H.Hu) 在《二十年来中国植物学之进步》中提到西部科学院“专从事于四川与西康植物之采集于研究, 成绩亦著”, 对西部科学院多年调查采集活动予以高度评价。

民国时期几次大型植物标本的采集活动奠定了本馆植物标本的基础, 据统计, “中国西部科学院历年在省内外共采集植物标本共计50 000余份, 并发现一些新种”。

2.3 藏品采集地的广泛性

本馆珍藏大量上世纪30年代起采集的四川标本。从中国西部科学院时期在四川各地的植物考察, 80年代重庆市博物馆时期在四川、重庆的植物采集, 到如今在重庆境内的主题采集, 其采集数量在10万份以上, 除本馆保存外, 复份标本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的植物研究所、自然博物馆等高等院校标本室皆有保存。这些标本采于四川各名山大川, 如峨眉山、二郎山、夹金山、折多山、青城山、鹧鸪山、九寨沟、黄龙寺、大凉山、小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卧龙自然保护区, 重庆境内的大巴山、金佛山、缙云山、白马山、仙女山等, 有一些地区的标本仅本馆独有,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分析本馆馆藏植物标本, 四川省 (含现今重庆市所辖区域) 及西南地区标本最多。本馆还通过标本赠送或交换, 收藏了浙江、江苏、河北、北京、山东、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江西、陕西、青海、新疆、甘肃、吉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植物标本。另有美国 (1927年) 、香港 (1930年) 等地的植物标本。

2.4 藏品物种的多样性

据初步统计, 目前,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藏植物标本 (蜡叶标本) 共计3万余件, 以种子植物为主, 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约700余件 (不足5%) , 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居多, 尤以杜鹃花科 (1 380份) 、菊科 (1 080份) 、樟科 (644份) 、槭树科 (560份) 、忍冬科 (366份) 、壳斗科 (171份) 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类为主, 占馆藏95%, 单子叶植物约有1 500份, 约占馆藏5%。单子叶植物以百合科最多, 共600余份, 其次, 兰科200余份、莎草科130余份。

另外, 馆藏植物标本中有珍稀植物珙桐、红豆杉、银杏、银杉、水杉、延龄草、崖柏等350余件。

2.5 模式标本的珍贵性

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采集的标本中, 其中经过研究发表的植物新种模式标本7份, 新种或新变种共约50余份。

自然博物馆藏品是自然博物馆收藏物的总称, 它们是人类历史及其环境发展的见证物,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自然藏品是自然博物馆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依托馆藏自然收藏品的研究、陈列以及科学教育, 则体现了一个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价值特质, 同时, 也表明博物馆教育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摘要:经过历时两年对馆藏自然 (植物) 标本的全面梳理和研究, 总结出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藏品共约3万件, 按年代划分,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中国西部科学院时期 (19291946) 、重庆市博物馆时期 (19501990) 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后 (1991~) 。其中, 中国西部科学院时期采集的植物标本几乎达50%。由此得出重庆自然博物馆馆藏植物藏品的五大特色:1) 藏品采集人的权威性;2) 藏品年代的古老性;3) 藏品采集地的广泛性;4) 藏品物种的多样性;5) 模式标本的珍贵性。

关键词: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藏品,组成,特点

参考文献

[1] 侯江.中国西部科学院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

[2] 胡宗刚.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 曹幼枢, 曹泽金.中国西部科学院暨中国西部博物馆大事记[J].重庆历史与文化, 2005 (1) :79-89.

[4] 管仲天.四川植物与森林考察简史[J].四川林业科技, 1981 (3) .

[5] 牛天玉, 张发青.中国西部科学院与西南自然资源勘查和田[J].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10.

[6] 李如东.华西的植物研究:1920-1937[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7] 王印政.中国植物采集简史II:1949年之前我国分类学开拓者的采集史[M]//中国植物志: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浅议现代化工设备的安装施工技术下一篇: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