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

研究河北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复习要求,提升学生学

摘 要:搞好初三复习教学,一要研究河北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复习要求。二要研究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掌握化学思维方法;落实学法指导;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三要打造高效课堂。精选习题,精讲例题,巩固训练注重实效。

关键词:中考试题;学生;高效课堂;复习效率

题海无边,教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选准切入点,使复习的重点突出、节奏合理、效果理想?学生已完成新知学习,做题无数、似会非会、身心疲惫,如何催生复习热情、明确复习方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调整复习策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中考成绩,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多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多研究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才能给复习以正能量。

一、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

近几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表现在仍是以“知识、能力、思想和方法”交融为主旋律,但年年都有新思路。既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研究,真正成为指导复习的明白人。

(一)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河北版的《化学课程标准》,是河北中考化学命题的直接依据,每年都有所调整,研究《考试说明》首先要弄清《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新增、删除和改动的内容要了如指掌,据此确定复习范围;其次吃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拔高了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上。

(二)潜心研究河北中考试题

河北中考化学试题是《考试说明》的细化,也是检验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一是研究分值比例。这一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是相似的,据此可以确定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分清主次轻重。

二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比较近五年来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重点和热点是年年考查且常考常新。对于这些重点和热点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实现重点的突破和热点的攻克。

三是研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中考复习的目标是引领学生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对热点深入研究,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指导的实验、设计的作业、进行的检测应当与河北中考对路,并切合学生实际,难度适宜,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学生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力度。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大量的训练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多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做复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研究化学思维

首先,培养化学思维应当从学会质疑探究开始,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化学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疑为无的效果。根据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讨论,如“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近五年实验探究题的思维解剖”等等。

再次,培养化学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师可通过部分典型习题的评析,引领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全过程,以总结和反思其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所蕴涵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研究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勤于积累、善于梳理、及时总结。化学概念、原理较多,可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在变化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序流畅,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规范无误。(3)认真审题、快捷解题、解答反思。

2.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节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联系、学会选择、学会综合、学会变化、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自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能力。

(三)研究学生心理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懂得研究和疏导学生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达到迎考练兵的目的。

1.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

2.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多关爱,热情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复习迎考,以自然的心态进入考试角色。

3.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准确把握复习的难度,酌情降低考试难度,适当降低复习的综合性,以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成为复习的“主角”。

三、打造高效课堂

中考复习,不但要落实知识点,还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回忆、思考、阅读、讨论、回答、板演、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练就出来的,绝非教师讲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考复习的课堂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精选习题,精讲例题,且要注重实效。

(一)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是复习备课的重头戏,多积累河北各地中考模拟试题,还有各省市中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和改编。

一轮复习多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前段学习中的典型错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二轮复习多关注近五年河北中考出现过的。不管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最好是一些思维价值高或者涵盖所学知识点的中档题,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意义,实现中考复习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可选用一些近五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作例题;另一方面,还要紧扣考试说明,以教材为素材编制题目或加工改造、翻新旧题,借以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例如,针对第九单元的选题一是挑选2010年至2014年的中考有关题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作一检测;二是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回归课本,以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为模型自编一系列例题进行教学;三是结合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考将部分试题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变化问题的某些规律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选题和操作对考查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精讲例题

中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网络,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削枝强干,删减、弱化课时教学“无关”内容,实现解题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的强化教学,让例题教学在“核心主线”上前行。

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实抓好学生的信息反馈,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以及薄弱环节讲精、讲透,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标和学生完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指点迷津。点拨知识的关键点、迷误点、窍门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精讲要讲活,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通过变换题目类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换等)、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题目叙述方式等手段来活化思维,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引导学生多思,排除思维障碍。精讲也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说,一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享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愉悦,二是把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把整个思维过程暴露给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

例题教学可与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交叉进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例题。在例题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加强“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意识的培养,并在例题的后面一对一地复制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

教师结合涉及的重点知识、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来设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攻坚克难,真正领悟,完全掌握。一是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理顺学科知识,掌握化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是适时调整和优化训练模式,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三是注重表达,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作者:张宝友

第2篇:中考语文复习策略研究

中考语文总复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备环节,其功能在于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对已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实现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要想顺利完成总复习,一方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还要有适宜的策略,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总复习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笔者谈谈在一轮复习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学习《考试说明》,把握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学习的指南,必须认真学习,正确解读,把握准复习的大方向。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继续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審美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科核心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在延续以上考查原则的基础上,试题的分值结构及题型也稳中有变。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我省的中考试卷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明确考试方向,洞察考试热点的目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明确复习任务,把握复习原则

中考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仅有一个半月的复习时间,学生要完成初中语文6册课本,28个现代文单元, 45篇文言文,还有29首课内古诗词以及60首课外古诗词的复习任务,压力很大。

另外,还需要穿插进行成语运用、病句修改、标点运用、语言综合运用、各文体阅读理解训练及写作训练等的复习。在认真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教师组制订依纲扣本、摸准考点、整合教材、结合《自主》、精编学案、狠抓双基的复习原则。这要求教师认真遵守,严格落实,不打折扣。

三、制订推进策略,明确复习方法

1. 整合教材,精编学案

针对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教师组结合中考考点对每册教材进行认真整合,对知识点做好分类、归纳和总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集体研讨制订教学重难点,最后所有教师分工设计出复习学案。

比如九年级上的教材,就分别将第一、三、五单元,第二、四单元,第六单元整合成三个复习学案,然后分别按“自主梳理”(包括“基础知识梳理”和“文本知识梳理”两个环节)“典例剖析”“实战演练”三个板块设计出复习学案。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按时完成一轮复习目标任务,又能照顾到对各类文体知识的集中梳理、归纳、提炼、训练和提升。

2.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1)抓牢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本,依托学案,自主梳理,并要求学生务必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全面掌握,然后运用《自主学习指导课程》进行巩固提升。

(2)穿插成语运用、病句辨析、标点运用、语言综合运用的复习。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进行典例剖析,总结方法,强化训练,提升学生能力,以此来促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专题复习做好基础。

(3)狠抓古诗词。这一部分需要达成背诵→默写→理解→赏析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熟背各册课内外古诗词,并及时印发诗词默写训练题以便检测、反馈和补偿。其次,教师通过典例剖析的形式,给学生梳理诗歌赏析的命题方向,引导学生归纳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4)巧抓课内重点现代文复习,提升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课内现代文复习除了要抓好字词与文学常识外,还要抓好规定篇目和句段的背诵默写,文体知识的梳理与提炼,促使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再提高。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将重点放在文体知识的梳理和提炼以及提高各文体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上,通过“文本知识梳理”和“典例剖析”两个板块努力挖掘、提炼各种文体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规律与方法,并加入各文体的课外阅读理解的训练与讲评。

(5)强化文言文阅读训练。临沂市近几年的文言文考查越来越倾向于课外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文言文时不能死记硬背,要掌握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要通过分析课内文本学会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并学会课内外对比分析。

(6)积累写作素材,强化写作训练。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留意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积累、提炼写作素材和技巧。教师汇总山东省近三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将其总结为四大主题,进行四次作文专项训练,具体包括:以“破题”为训练重点,以“品味生活”为主题;以“结构”为训练重点,以“成长感悟”为主题;以“开头、结尾”为训练重点,以“美好时光”为主题;以“语言表达”为训练重点,以“难忘的人”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作者:吴鹏华

第3篇:中考语文复习课模式研究

复习,是帮助学生回顾巩固知识,系统理解,弥补缺漏,熟练技能,提高整体能力的有效方式。但从当前中考语文复习课来看,复习课变成了“题海课”,机械无趣低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专题复习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升华规律,提高复习课效果。下面以中考诗歌鉴赏复习为例,谈谈这种复习模式的运用。

一、明确目标,自主复习

复习课前,教师依照中考说明与课标要求,立足本班学情,明确复习目标,设计复习提纲与任务。然后让学生有方向性地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与完善,将零散知识整合起来,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如“咏月诗”的复习,先结合诗歌鉴赏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复习目标,熟悉设题特点,认识各类题型,把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诗歌鉴赏的技巧与方法。再结合复习目标,细化复习任务,制作导学案。首先,梳理古诗词鉴赏的考查题型与解答思路;其次,写出自己课前积累的有关“月”的古诗词(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堂上,基础一般的同学展示课本上的咏月诗,基础好的同学补充课外的咏月诗词,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度。然后思考所回忆诗词的主题与写法,并回顾诗词鉴赏要点、技巧与方法,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则巡视参与,随时了解复习情况,现场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由点串成线,再联成面,构建网络。学生充分自主复习后,进入展示与交流环节。选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分享知识与方法,在集体思维中碰撞与深化。当学生有自主与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更系统地复习。

二、剖析典例,掌握方法

当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教师展示近几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典型性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体会题型特点,明确考点要求,以典型例题检验完善知识网络,在各知识点之间及知识和能力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诗歌鉴赏题型一般包含体味炼字、词句理解与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把握思想情感与主旨、意境描绘、作者态度与观点分析方法等,学生通过典型例题能直观地透视中考诗词鉴赏的主要考点。复习时,学生先独立分析,对一些易错或疑惑的问题,可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并归纳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整理交流有关知识,将原本零散琐屑的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更好地明确诗词复习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师则适时点拨与启发,指出有误之处与需要完善的地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不易理解的内容;小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高迁移与解题能力。

如鉴赏李白的《月下独酌》,设计问题:(1)“诗眼”,即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和思想内涵的字词。第三句中的“邀”是该诗的“诗眼”,请根据全诗对其赏析。(2)月亮既象征了美好事物,又寄托了诗人情感,请分析本诗中“月”的形象特点。(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志向?学生解题后,教师结合该题,归纳解题方法与复习要领:揣摩诗词语言特点,品味炼字;体味诗中意象,利用想象、联想把握诗词表现的情怀;借助作家生平经历、提示与原有知识等,体味诗人情感与志向。

三、实战演练,总结提高

在这一环节,针对重点与难点内容,精心选择题型,学生自主做题,若有疑难问题,可请教组员,互帮互助。这样,让学生由理论知识逐步上升到实践应用,再次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锻炼综合分析与解题能力。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个别辅导,精讲点拨共性问题、难点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复习内容,结合做题感受,由解题方法、注意事项、考查角度、有关知识联系等方面展开交流,归纳解题思路与技巧。如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当学生探究所有例题、完成实践练习后,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复习方法、自主合作情况等,并归纳出一般诗歌鉴赏的基本模式,总结答题方法:(1)会密码,即:看诗词标题(如“征”、“军”、“塞”、“从军行”——边塞诗)、意象内涵(如月,表示思乡、怀人、愁绪等;菊花,象征坚强清高)、诗人风格(李白,奔放雄健,想象奇特;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题干提示、注解小序;(2)会术语,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语言特色(含蓄委婉、明快浅显等)、修辞方法、意境(冷清、苍茫等)、情感(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等);(3)会表达(格式),如表现手法的作用,即手法加效果和内容以及情感;分析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加深层含义,再次巩固深化,总结完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人们常说中考总复习一轮复习夯基础,二轮复习提能力,三轮复习查遗漏。其实不管分成几轮,也不管采用什么模式,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动脑思、动笔做、动口说,在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自主行为下巩固与强化知识,建立知识系统与网络,让中考语文复习走出无序、低效、无趣的尴尬。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226633)

作者:徐相斌

第4篇: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对策

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对策: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常见考点及答题策略:

1.概括文章内容。综合概括题目、人物(事物)、事件,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段落大意时可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格式。 2.为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

根据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发展过程);按逻辑关系分(总分总)。 3.找线索及作用。

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可以从题目中找,也可以找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4.题目含义及作用。

表层含义(字面上),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的含义: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俩离开了人世。

作用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作答。如可以这样答: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5.使用不同人称的好处。使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6.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先交代原因、过程后交待结果)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交代结果,后叙述事情发生的过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修辞手法及作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将„„赋予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加深印象,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抒情更加强烈。要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8.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9.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解释词语本义,结合语境解释该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具体的写出了„„情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场面、情景) 10.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开头:结构上,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内容上:开篇点题,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情节作铺垫,埋伏笔。

中间: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总结了上文„„的内容,引出了下面对„„的叙述。

结尾:结构上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内容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抒发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分析人物形象。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物可以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如老师:敬业、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关爱学生、有责任心、懂得教育教学艺术等。农民: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勤俭、疼爱孩子等。儿童:天真幼稚、纯真无邪、尊敬师长、聪明能干等。 12.关键词语能否去掉。

亮明观点,(能否),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去掉后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或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一次不能去掉。 13.关键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

亮明观点(能或不能),这个词的表达效果,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原词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所以不能调换。 14.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15.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格式:写出了„„的情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6.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深层含义,结合引申义、双关义理解,结合文章背景理解,结合主题思想理解。

201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对策: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常见考点及答题策略: 1.概括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陈述的问题所阐述的观点或主张。中心论点往往是一句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句子简洁明了概括力强。找中心论点的的方法依次有:题目即中心论点;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概括句,结尾总结句;自己提炼关键词语概括。 2.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题目充当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④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⑤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⑥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⑦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3.开头、结尾的作用。

开头:提出论点;提出论题。答题策略:结合“论点的提出方式”回答。如“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或提出中心论点”。

结尾: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论证更严密。 4.论据的考点。

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

作用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答题策略: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更具说服力。证明的内容一般出现在论据的前面或后面。

论据的顺序:照应论点,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总到分、概括到具体),事物发展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补充论据:要紧扣论点,就是要能证明论点。事实论据要具有代表性;道理论据要准确、典型,忌瞎编乱造。答题策略:事实论据:有人物+典型事例(事例不能过于简单,甚至只写人名)。道理论据:(国籍、评价)人物说„„。不确定的不要瞎写。 5.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作用:

举例论证: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证明了论点

道理论证:证明论点,增加论据的权威性,论证有力。

比喻论证: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格式: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比较,有力证明了论点,或突出了„„,强调了„„,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 出强调了„„的观点。 6.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议论文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格式:首先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接着通过举例论证或者道理论证证明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希望或号召。

7.议论文语言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有逻辑性;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答题策略:如着重号词语有什么作用?格式: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字面(表层)含义;词 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8.议论文中记叙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部分是为议论服务的。

201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对策: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常见考点及答题策略:

1.找出说明对象。明确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实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则是事理。寻找方法:看题目,往往有些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段落开头的词句;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句;抓关键词句自己概括。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找简洁明了的词句,一般是三字、或四字短语。 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作用: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常用 格式: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常用格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作用: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常用格式: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形状、大小、位置)等。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常用格式:将„„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作用: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常用格式: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打比方,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常用格式: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作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常用格式: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出现题型:能否颠倒顺序。一般不能,要么是按照时间排列,要么按照空间顺序,要么按照逻辑顺序,另外为了上下文照应。

5.概括文章或段落内容。找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找关键的词句概括;找关键信息进行综合。

6.说明语言。①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格式: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③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格式:亮明态度(删还是不删)。“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④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格式:必须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可以找这样的词句: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有概数的句子;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⑤指示代词的含义,“这些”、“这种”“这样”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方法:还原词句到文中,一般指的就是前面说明的事物或道理。

7.筛选和提炼信息,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渗透理解。题型有: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哪些内容等。找中心句、找每段的首括句或总结句、找段落中的重点句。

第5篇: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文学文化常识2012中考试题预测

中考文学文化常识复习——2012中考复习前瞻

[考点破译]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基本要求是:中学生能“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3.重点:

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

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

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

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

现在对文学对常识的考查越来越形式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作家作品生卒年月别号,渐渐地深入到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典型的情节,学习时注意拓展课本内的内容。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名言,要特别留意那些仍“活”在我们生活和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和现今已溶在我们思想里的“语言”。

考查方式:在形式上以选择题和填充题为主;在内容上涵盖作家和作品两个大类。

[典例选讲] 选择题 虽然用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渐渐显得落后和呆板,但在文化常识这一块却发挥它独有的优势,那就是:灵活方便、包容广泛,例如: 例1 下面作品、作者、朝代(或国籍)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A)

A.《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南宋 B.《人类的语言》——吕叔湘——现代 C.《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曹雪芹——清代 D.《我的叔叔于勒》——漠泊桑——法国

[重庆市2002年中考题]

例2 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B)

A.《儒林外史》和《水浒传》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B.《菜园小记》是吴伯萧的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的小说。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后。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桃花源记》、《马说》、《岳阳楼记》、《狼》。[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中考题]

这种考题,其知识容量同样可以包含得非常广泛,一个选择项可以看作是一个小题,可以考查许多方面,体现出极高的效率。在前一例子中,它既涉及到了中国诗歌和小说,也考查了外国名家名著;在时间上,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第二例则包涵更加广泛,与之有关的作家有九个,作品九部(篇),除考查了除作家作品的对应关系外,还注意到作品的文体分类,时间的先后顺序等。 填充题 在形式上比较传统,但在内容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趋向是不再简简单单地就一般记忆性常识来考查学生,而是深入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灵活理解的方面,侧重考查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例如:

例3 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

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鼓励了千千万的读者。[陕西省2002年中考题]

这一题主要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件来对学生进行考查,例如“倒拔垂杨柳”就是我们应该熟知的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而“煮酒论英雄”则是《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的典型情节。其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翁那我们就更应该熟悉了。

对于这些大部头的文学作品的了解,我们中学生不可能去深入得很透彻,很详细,但重要的,典型的,平时耳闻目睹的我们还是要知道一些。例如对《水浒传》中的许多草莽英雄他们大都取有诨名,我们可以从趣味性这一角度去记住几个,如“及时雨松江”、“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在《三国演义》里我们要从了解人物性格和主要历史事件的角度去掌握这部作品。例如对于关羽,人物性格简单,主要就是“忠”和“义”,除此之外就是武艺高强,与他有关的主要故事情节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毒等;诸葛亮则是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与之有关的故事片段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等。在《红楼梦》里,则侧重于理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等主要人物,了解她们的性格特征,如贾宝玉的叛逆乖张,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世故城府,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等。在《水浒传》里,提到武松我们就会想起“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震撼人心的场面,提到林冲就会想起“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等种种曲折的人生遭遇。我们要抓主要人物的典型故事情节,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例4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黑龙江省2002年中考题]

解题时,要知道它所包含的故事情节,“勉从虎穴暂栖身”指的是刘备,“说破英雄惊煞人”的是曹操,当时他们两人喝酒时,刘备听到曹操说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大吃一惊,竟把手中的汤匙和筷子都掉在地上了,恰巧此时雷声大作,即借此来掩饰,所以这首诗就说的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这一题已经深入到了故事中的细节,属于一种难度较大的题。

[能力提升] 1.从初中文言课文中选择篇目,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处只填一例。 说:________记:________ 铭:________世家:________ 表:________序:________ 2.根据下列作品中的主人翁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作家。 卖炭翁——(

) 夏洛克——(

) 寿镜吾——(

) 赫留金——(

)

3.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下面三篇课文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对“古仁人之心”作了阐释,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的内容分别表述出来。 5.图书馆里的文学书籍都是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排列的,如可按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这样以时代来区分,再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来分门别类,如果你到图书馆去查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有关学习资料,那么你将怎样找出一些来,请说一说你的方法。 6.指出下列词所表示的具体年龄

①而立之年

②花甲之年

③豆蔻年华

④古稀之年

7.从我们学过的语文教材中列举几篇鲁迅的散文作品。

8.我们学过的语文教材中,列举两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分别是:______ _______ 9.在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有个因打死人被迫到五台山出家,又在东京相国寺看菜园时结识林冲,并为营救林冲大闹野猪林的人,这个人英勇豪爽,粗中有细,他就是____,绰号 ____;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虽然鲁莽,却粗中有细的人,他曾大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喝退百万曹军,智擒严颜、智取瓦口隘,这个人就是____ 10.将你所知道的人物及性格与对应的书名填入空格处。

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塑造了许多生动活泼、丰满可爱很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鲜明突出,如《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如《

》中____ ___ ;如《

》中______;如《

》中______。 11.古往今来,有多少巨笔赞美过石头:________曾以石补天,________曾以石填海,《

》曾名为《石头记》,________笔下的美猴王竟是一尊猴子。 12.指出下列称呼各指的是哪些诗人 诗圣——(

) 诗仙——(

) 诗魔——(

) 诗鬼——(

) 诗佛——(

) 诗豪——(

)

13.请指出下列各包含哪些作品。

四书: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中国小说四大名著:《

》《

》《

》《

中国近代四大遣责小说: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4.请指出下列各包含哪些作家。

初唐四杰:

苏门四学士:

吴中四杰:

元曲四大家:

当代四大散文家:

15.指出下列号和别称各是指的哪位诗人或作家。 杜陵野老——(

) 柳河东——(

) 四明狂客——(

) 青莲居士——(

) 靖节先生——(

) 香山居士——(

) 六一居士——(

) 东坡居士——(

) 易安居士——(

) 柳泉居士——(

)

16.把下列作品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回延安》《天净沙—秋思》《有的人》《汉江临眺》《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坡羊—潼关怀古》《雁门太守行》《夜雨寄北》《清平乐—村居》《观书有感》《泊秦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在下列作品中,体裁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七根火柴》 B.《最后一课》 C.《藤野先生》 D.《勇气》

18.先阅读下面两则对联,然后请指出它里面包含哪些兴趣和爱好。 ①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② 和二弦撷趣生旦净;调七彩寄情梅竹松 ①________②________ 19.注意对联中所包含的文史知识。

①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幅对联所称颂的作家是: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是________,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

②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中,上联的“三词客”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下联的“四大家”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 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湖”指的是________,它所纪念的作家是________,由这幅对联我们可以想到他的两句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 ④ 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中的“翁”指的作家是________,这幅对联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很有关系,这篇文章是________。

⑤ 在蒲松龄所作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所包含的成语有:________ ________

20.用成语寓言故事的篇名形成趣味对联。 《愚公移山》——《

》《买椟还珠》——《

第6篇: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备考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往往通过叙事来表达。

一、内容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叙文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2)把握记叙的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 (4)注意记叙的人称。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7)分析人物形象。 (8)把握材料的详略。

(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

二、命题规律:

近年来全国各地记叙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

(1)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精悍。其中有散文、有小说。

(2)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3)题型更加灵活。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三、考题回顾: 记叙文阅读02-09年的分值都是

22、20、

17、

17、20、

15、

16、15分。阅读语段02年是“木笛”,03年“聘任”,04年是“轻点关门”,05年是“白苍鹭”。06年是“我看到了一条河”,07年是“江南陶公柳”,08年是“小扇轻摇的时光”,09年是“昙花终于怒放”。 2002——2005的选文均为写人记事类文章, 2006——2009年的选文为散文与小说间隔,旨在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答题原则: 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五、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荟萃:

预测2010中考记叙文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11种: 1.字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几种常见的照应。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1.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特别提醒】

近年来,在中考的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出现了较多的开放型检测题。这类题分值较高,颇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综观各地的语文试卷,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检测类型:一是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二是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三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等。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六、样题点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2009,河北)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罢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

—>

—>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4.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3.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4.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5.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2008,河北)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邢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4分)

2.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2分)

3.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5.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八、真题冲刺: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3—18题。(40分)

为我唱首歌吧„„

〔 英〕 安德里安

①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合,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孩子。

②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③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哎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注】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④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著一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

⑤“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 ⑥这时候,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⑦柯尔比找到了全是最著名的音乐辅导老师玛丽,玛丽老师感动地说:“我去,我去!”⑧在玛丽老师娴熟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练习唱歌,当然是在伊丽莎白接受治疗的时候。正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⑨同样出色的是,这个秘密的保守十分成功,在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在一辆手摇车里,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的惊奇显而易见,激动使她苍白,漂亮的面庞长的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种地听着。

⑩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后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在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非常的微弱,因此,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

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谁都知道,这些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要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得忍受多么大的病痛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从不希望在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音符。

如今,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正在地下安睡长眠,但伊丽莎白记忆的耳朵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幼稚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

【注】扑簌簌(sù),形容掉眼泪的样子。

1.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从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 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其体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横线在③两段中划出描写伊丽莎白外貌的文字,并说说这些文字反映出她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2分)。表现出6个孩子关爱同伴、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2分,“关爱”、“坚强”各1分)

2.(4分)

(1)表现了孩子们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很迫切。(2分,答到“心情迫切”即可)

(2)表现出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的情景。(2分,“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各1分)

3.(4分)“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2分)“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6个同伴已长眠地下。(2分,“失去听力”和“长眠”各1分)

4.(3分)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心都快要碎了”,表现出“我内心的无比痛苦”。(或“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到‘今天’仍然感到震颤,表现出我极为感动的心情。”)(无比痛苦或极为感动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

5.(4分)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由忧伤痛苦变得欣喜快乐。(句子2分,心情2分)

6.(3分)能围绕文本,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即可。示例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我们要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示例二: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阅读下列短文,简要答题:

为爱挺直 郭华悦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1期)

1、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3分)

2、“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3、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3分)

4、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

1、(3分)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意思对即可给分)

2、(3分)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3、(3分)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4、(3分)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3分)

第7篇:河北中考语文2004

2004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一部分

(

1、2题1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③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④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根据要求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题2分,共8分)

①《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③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劳动”有关的完整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篇小说《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姓名)______。他(她)___________的故事家喻户晓。 第二部分

(3-26题

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空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______。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文章的作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你还学过他的《_______》。(1分)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3分)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__________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置:_________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去: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环堵萧然,不避风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概括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走近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 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niǔ) 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木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适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物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qī) 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 ~ 30吨氧气。

。据有关专家研究,一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擢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⑨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8.根据注音写出汉字。(1分) ①(ni ǔ) 带 ②(qī) 息

9、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2分)

答:

10、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1分0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①

、微生物资源

:林地土壤、水分等

11、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2、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3分)

答:

13、文章第⑧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说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请写在下面。(3分) 答:

14、据报道,目前我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防治土地少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 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 ,能 ; 谅解是

。 这生动地道 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遥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关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得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人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2分)

答:

16、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7、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8、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答:

19、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4分)

答: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轻点关门

石 文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运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 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头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和与妻子 深深地鞠了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来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 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哪。“生活就是这样,

(选文有改动)

20、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膝(

)

②不禁(

)

21、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答:①第一次:

②第二次:

22、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2分)

答:

2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李先生的什么心情?(2分)

答:

24、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25、李老先生临终前对儿子交代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26、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3分)

答:生活就是这样,

第三部分

(27题

50分)

27、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当幼鹰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被树枝上的会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8篇:河北中考语文2006

2006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一部分(1—3题12分)

1.用古诗词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诗经》)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①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 。

②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含有“草”字的完整诗句:

, 。

3、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名人传》是《语文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读物,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你概括叙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

第二部分(4—25题5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答: , 。

7.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译文:

9.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金字塔之谜新说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 难实现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

③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非常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④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另外,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⑤二十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发现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后来,很多科学家都做了类似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单能够保存动物尸体,

发芽率。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较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它有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所以,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

⑥最初发现金字塔具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调、意识模糊。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 (选文有改动) 1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①堆砌( ) ②混( )凝土

12.文章第①段中加线的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答:将 改为

1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木乃伊”?(3分) 答: 14.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这一惊人见解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

15.“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其中“这种现象”具体指什么?(3分) 答:

16.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胡夫金字塔”作一简要说明。(从形状、

规模、功用等方面说明)(3分) 答:

17.“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每天吃过午饭,总有孩子的(xī) 闹欢笑声在隔壁院子里响起。那是我的新邻居索尼亚在同她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有午休的习惯,他们欢呼的声音,每每将我从美梦中惊醒。有时,我也会好奇地将头伸出院墙观看。

索尼亚正在给其中大一点的女孩蒙眼睛,她一边系纱巾,一边喊:“杰瑞、迈克,你们都藏好了没有?,两个小男孩儿的声音就从院子的另一头传来:“我们都准备好了。”索尼亚又小声地叮嘱身边这个女孩:“琳达,你可不准偷看哦!”琳达脆生生地回答:“妈妈,我没偷看。” 索尼亚将琳达轻轻地往前一推,说:“好了,你现在就去抓住那两个小家伙吧!”琳达小心地迈开了步子,抬起双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索尼亚则远远地站在后面进行指挥:“琳达,小心!那里是台阶。注意!你的左边是公路,右边是商场,再过去就是电影院了。前边左转,很好,你已经到学校了。现在,杰瑞站在公路边上,迈克蹲在商场附近。琳达,你只要往后一点就可以捉住他们了。”琳达转身,果然就捉住了迈克,很快又捉住了杰瑞。这时,院子里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欢笑声。然后,索尼亚又用纱巾蒙住杰瑞的眼睛,让他去抓琳达和迈克。

我觉得吃惊,这样捉迷藏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要知道,那宽(chǎng)——的院子里其实

?

出于好奇,也因为他们这样的玩闹实在是打搅了我的睡眠,我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新邻居。我心里盘算着,如果她能答应每天中午都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我很乐意为他们支付门票钱。

我敲开了索尼亚的院门,表达了想请孩子们去看电影的意愿。我的视线不经意间越过了索尼亚的肩膀,看到她身后院子里横七竖八画满了线条,三个孩子在线条构成的奇怪图形里玩得正起劲。

“哦,看电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乔克叔叔,他说要请你们去看电影。”索尼亚向孩子们介绍我。尽管看上去索尼亚很热情,但她好像对我的邀请并不感兴趣。趁着孩子们玩得入迷,她向我眨眼睛,示意我随她走到一边说话。

她告诉我,这三个孩子是她从孤儿院里领出来的。由于担心邻居的孩子对他们不友好,也怕人们知道孩子的身世后对他们有偏见,她跟先生才决定迁居到此。“喏,在这里我们就你一个安静的邻居。”她对我笑得很友善。她说最近她正在以捉迷藏的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在这个小区里生活,如何独自去上学。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院子里画的原来就是这个小区的地图。

“不瞒你说,现在,琳达已经能够独自一人往返于海德学校了。”索尼亚说起来十分骄傲。

“海德?你的意思是„„琳达她是盲童?”我非常吃惊,因为海德是附近一所有名的盲人学校。

索尼亚点了点头,补充说:“不仅是她,杰瑞与迈克也快要入学了。”她招呼着孩子们过来。三个孩子摸索着慢慢走到她身边,拽着她的手叽叽喳喳地问:“妈妈,妈妈,看电影有捉迷藏好玩吗?”索尼亚对我一笑,说:“这个,我们还是请你们的乔克叔叔来回答吧。”

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抚摸着他们的头,看着他们仰望着的无忧无虑的眼神,高声说:“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

当我走出索尼亚家的院门时,我轻声对索尼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但我还是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孩子们什么也看不见,在捉迷藏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用纱巾蒙上眼睛呢?”

索尼亚认真地说:……

(选文有改动) 1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Xī) 闹 ②宽(chǎng) 19.“我”决定拜访新邻居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0.“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1.“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3分) 答

22.对于孩子们的提问,“我”高声回答:“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我”为什么这样回答?(3分) 答:

2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索尼亚这个人物作一评价。(3分)

答:

24.文章结尾,对于“我”提出的问题,索尼亚作了认真的回答。请你补写出索尼亚要说的话。(3分) 答:

25.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索尼亚和三个盲童说的一句话分别是什么?(4分) 答:对索尼亚说: 对三个盲童说:

第 三 部 分(26题50分) 26.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真正富有的人生。请以“财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③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3题12分) 1.(4分) ①所谓伊人②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长夜沾湿何由彻④江山代有才人出 2.(4分)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

近却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4分) ①罗曼•罗兰 米开朗琪(基)罗

②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

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

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二部分(4—25题58分)

一、(18分) 4.(2分) 北宋(宋代) 范仲淹 5.(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6.(2分)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4分) ①边 ②迫近③一起 ④面对 8.(2分)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9.(3分)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

高尚情操。 10.(3分)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

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二、(18分) 11.(2分) ①qì ②hùn。 12.(2分) “实现”改为“完成”。 13.(3分) 指脱水变干而不腐烂变质的尸体。 14.(2分) ①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巨石的构造而得出的化验结果。②在石头中发现

的一缕掉进混凝土中的人发。 15.(3分) 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 16.(3分) 示例:胡夫金字塔是埃及国王胡夫的陵墓,它的外形近似汉字的“金”字。该塔高约 146.5米,共用230万块巨右砌成,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规模巨大,

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17.(3分) 示例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奇迹,为后人所景仰。

„示例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揭开科学的奥秘。

三、(22分) 18.(2分) ①嬉 ②敞

.(2分) ①出于好奇。②新邻居的到来打搅了我的午睡。 20.(2分)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索尼亚一家活动的见证人。 21.(3分) 听了索尼亚的介绍,“我”对孩子们的处境非常同情,被索尼亚对孩子们的爱心深深感

动,并为自己因不知情而想责怪对方的做法感到惭愧。 22.(3袋)。

这样回答,是对不能看电影的盲童的尊重和安慰;对这些盲童而言,捉迷藏不仅是有

趣的游戏,而且是在活动中培养其适应生活能力的好方式。 23.(3分) 索尼亚热爱公益事业,富有责任感,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懂得教育艺术。 24.(3分) 示例:因为他们的心灵永远是明亮的。在母亲的眼里,他们跟常人一样,什么都看得

见! 25.(4分) 示例:对索尼亚说:你不是盲童的亲生母亲,但你是世界上最有爱心的母亲。

对三个盲童说:你们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但你们有了索尼亚这样的亲人,又

是最幸运的。

第三部分(26题50分)作文(略)

第9篇: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

守正显本色出新求发展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试卷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方向,选材贴近学生生活,题干设置简明科学,彰显了导向功能。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既具有良好的甄别选拔功能,又能有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良好作用。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改革呈现方式,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力度

今年的语文试卷改变了以往名著阅读的呈现方式,把名著阅读与记叙文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在我省中考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说这是今年语文试卷的最大变化。试卷从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中选取了《五猖会》作为记叙文阅读材料。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这篇阅读材料既符合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的实际,同时也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往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大多只是试卷的点缀,既不能考查阅读的广度,更不能考查阅读的深度。今年我省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把名著阅读引向了深入,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试卷中的几个题目,既有对文章关键性句子含义的理解,又有对具有丰富表现力句子的赏析,也有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同时还有对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简要分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深入思考,才能正确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今年名著阅读试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并且,在“附录”中推荐了《朝花夕拾》等10部名著。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名著阅读的教学远远没有落到实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目前,学生阅读量过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浅阅读(用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或走马观花了解个故事梗概)、伪阅读(只是背诵别人总结好的名著导读材料,根本没有接触名著)的风气依然盛行;没有时间阅读、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比比皆是。今年的名著阅读试题,就是要扭转这种倾向,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二、深入文本,提高阅读层次

以往语文试卷,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考查,侧重在“写什么”的层面上设置试题。今年的语文试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考查“写什么”,还考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只有走入文本内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层次。

古诗词阅读选取的是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其中的第7题: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加线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这句诗的含义不难理解,如果从内容理解角度设题,就缺乏思维含量。题干要求回答是“怎样写”的,就需要学生深入解读这句诗,否则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这句诗用“浩荡”写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进一步烘托“离愁”,这样就把深重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议论文阅读选取的是《寂寞出学问》,其中第17题: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这道题不仅考查选文运用了哪些事实论据,而且进一步考查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和使用上的特点,这就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认真阅读选文不难发现,选文的事实论据非常丰富,短短的一篇文章就选取了六位名人的事迹,这些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并且都很典型,富有说服力。这就是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上的特点。选文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也不是平均用墨,有的只用一句话概括,有的详细叙说,可谓详略得当。这是选文在事实论据使用上的特点。这道题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好的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因而了解文章的形式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解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内容,亦即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亦即文章是怎样写的。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就从浅层次阅读走向了深层次阅读。

三、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发展

今年的语文试卷,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设置都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第4题,选取了一则有关传统道德的新闻材料,其中的第(2)小题是: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的设置,一是考查依照原文形式仿写的能力;二是考查对“孝”这一汉字的理解能力;三是考查对于“孝”在传统文化、道德层面的认识能力。“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是每个人良好品德意识形成的基石,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这样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变。学生在答题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这道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是我省今年试卷的一道亮点试题。

古诗阅读材料选取的是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传统名篇,这首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题第8题: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这道题既考查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语文学科应当在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学好用好汉语言工具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今年我省的语文试卷,从考查工具书的使用、汉字的解析到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从经典美文的赏析到服饰文化的写作,无不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运用能力

今年的试卷采用大作文与应用文修改结合的形式:小作文要求对提供的“病假条”提出修改意见,填补了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的空白;大作文运用传统的话题作文形式,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大小作文,其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发挥真实的写作水平。今年的大作文试题的特点如下:

其一,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宜于表达真情实感。人都离不开穿衣,话题中的“衣着”与每个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东西可写。围绕话题可写校园生活,可写家庭生活,还可写社会生活;围绕话题可写自己,可写他人,还可以写群体;文体上也比较宽泛,可写成记叙文,可写成议论文,还可写成说明文。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其二,开放性与限制性有机结合。该话题为偏正短语,其中的“这样”限定了话题中心的外延,缩小了范围,而“这样”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指向性,加深了话题中心的内涵。从而避免了以往中考因话题过于宽泛而容易被宿构或套写的弊端,这样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很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其三,切入点小,易于驾驭和发掘。“这样的衣着”规定了立意的视角要“小”,选择的材料应为日常生活小“事”,表达方法须以“小”见大。这样,考生易于选取自身或身边的小事表达出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效地规避因作文题目大而写得空泛、肤浅的现象。

其四,“提示”与“要求”,利于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试题中的提示语,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为考生拟题、确定文体以及选择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目自拟”的写作要求,也便于考生发挥特长。此作文题落实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之,该话题小而不狭,宽而不泛,真而不俗。今年的大作文试题无疑会为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展示写作才能,搭设一个很好的平台。

上一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实例下一篇:政治思想工作表现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