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精选8篇)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1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

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

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

四、大激店村的交通;

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

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

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

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

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

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

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

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

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2015(06)

[2]探析地域性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南阳市为例[J].蔡伟.艺术评鉴.2016(05)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2

本次展览汇集了河北画院“走进太行”活动创作的国、油、版、雕130余件优秀美术作品及部分老画家的作品,较全面地展示了河北美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和整体实力。展览的作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从“走进太行”活动收藏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一批作品;第二部分是向近年来参加“走进太行”活动的画家约稿创作的新作品;第三部分是特邀一批河北老画家代表作品,其中有韩羽、铁扬、费正、赵贵德、李明久、董健生、钟长生等老艺术家。

据悉,河北画院“走进太行”活动从2009年到现在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我省知名文化活动品牌之一。八年来,我省画家走进太行山,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围绕“河北古村落”“中国梦”等主题,集中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

河北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篇3

关键词:河北省;乡镇地名;语源类型;地理环境要素

1.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命名常反映了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我国地名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籍中不仅记载了大量地名,而且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本文将采用统计法、分类归纳法等方法对河北省的乡镇地名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对其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分析。

2.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因部分地区古属冀州,简称“冀”。北距北京283km,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地域广阔,总面积为18.77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现辖1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109个县、6个自治县。

3.河北省乡镇地名的统计与分布

河北省共有乡镇地名2577个。

按地理环境要素划分,河北省乡镇地名大致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地形、水文、方位、建筑、聚落、交通等。归纳整合,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

自然类地名占了32.52%,以“方位”“地形”和“水文”居多,与河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命名所具有的简单性及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性。

人文类地名占总数的67.48%,以“建筑”“聚落”和“交通”居多,可见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4.河北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4.1自然要素与乡镇地名

4.1.1地形与乡镇地名。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状逐级下降,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河北省以地形命名的乡镇地名共有264个,占总体的19.38%。其中“山”“沟”“洼”“岗”出现的次数较多,与河北省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的地貌特点相契合。如武安市的磁山镇得名由来是“因村北磁山得名”。

4.1.2水文与乡镇地名。河北省位东部紧傍渤海湾,且可随港出海。以水文命名的地名一共有个210,占总体的15.42%。

河北省河流众多,主要河流从南到北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4个水系。地名中大多主要以河命名,以之命名的地名共有149个,占水文类地名总数的70.95%。如抚宁县的深河乡的得名由来是“因村旁有河,水较深,故得名”。

4.1.3方位与乡镇地名。方位可以准确地指示地理实体的方向,在地名命名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在命名时采用了如:“东、西、南、北、上、中、下”等多种以方位词与其他命名要素相互结合的构词方法,使地名有了方位感。

在河北省自然类乡镇地名中,方位地名有531个,占总数的38.99%,其中“东”“南”“西”“北”出现次数较多。

4.2人文要素与乡镇地名

4.2.1建筑与乡镇地名。建筑物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娱乐等需求,根据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建立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具有特色地域性的场所。古代为防御外敌修建加固城墙,为了联系河流两岸的人们进行生产生活交流而修建桥梁。

归纳得出,河北省人文类乡镇地名中建筑来命名的地名共有230个,占总数的8.14%,“城”“码头”和“桥”出现次数相对较多。

河北省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为各国建都之地,各国必然会修筑大量城堡以抵御外侵,因此乡镇地名中以“城”命名较多。如鸡泽县的城隍乡的得名由来是“古为军事要冲,修有城池,故名”。

河北省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为加强河流两岸居民的沟通交流修建了桥梁以及大量的码头,则以“桥”和“码头”来命名的地名很多。如阜城县码头镇的得名由来是“明代此地处运河岸,建有船只停靠码头,故名”。

4.2.2聚落与乡镇地名。聚落的形成一般与地理环境好坏紧密联系,如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聚落大多都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归纳得出,河北省的人文类乡镇地名中共有283个以聚落来命名的地名,占总数的10.01%,“庄”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古时,河北省以其优良的自然條件以及发达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批居民定居,也由此形成了很多的聚落,所以以“庄”来命名的聚落类地名很多。

4.2.3姓氏与乡镇地名。姓氏是中国维系亲属关系的依据。河北是文化大省,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因而乡镇地名中出现最多的便是姓氏。以姓氏来命名的乡镇地名共有761个,占总数的26.93%。其中一共涉及到100多种姓氏,众多的姓氏印证了河北省历史之悠久。其中以“王”“张”“李”“刘”“赵”姓氏最多,张各庄、王家庄等姓氏地名的分布极为广泛。

5.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得知,河北省乡镇地名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河北省乡镇的命名以人文类占主要比重,约是自然类的2倍。二,人文类乡镇地名中以姓氏所占比重较大。三,河北省乡镇地名的命名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地名中含“山”“河”较多,与当地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要素具有一致性;而地名中含“城”“庄”等则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通过对河北省自然类地名如地形、水文、方位等的研究,可以对河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有大致了解,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数量多,河网密集等,而对于人文类地名如建筑、聚落、姓氏等的研究,可以感受到河北省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历史发展的足迹。

参考文献:

[1]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一卷)[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论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辞源[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范瑞霞(1996-),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3级本科生。

贾文毓(1960-),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4

为做好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的验收认定工作,按照《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冀乡建﹝2016﹞1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验收任务

对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中达到省定精品村(省级美丽乡村)标准的村庄,按照《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达标村标准》(见附件1),由市级于7月份和11月份分两批进行推荐,省级负责进行认定。

二、验收程序

(一)县级自查

1、由各县(市、区)美丽乡村办统筹协调县(市、区)项目建设主管部门组成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帐及资料、现场检查、技术检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辖区内申请认定为省级精品村的村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自查。

2、每个村庄达标评价情况按照《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达标村标准》逐个验收,初评为精品村的,填写《河北省精品村申报表》(见附件2)。

3、验收结束后,各县(市、区)美丽乡村办将验收情况形成专项报告报各设区市美丽乡村办。验收报告包括精品村总体情况、各个村庄12个专项行动完成情况及视频或实景照片。定 州市、辛集市直接报省美丽乡村办,由省级负责核查验收。

(二)市级核查

1、由各设区市美丽乡村办统筹协调市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初评为精品村的村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核查,主要任务是核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整改。

2、各设区市对县(市、区)认真核查后,将评定为精品村的村庄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的候选村向省推荐,填写《河北省精品村市级汇总表》(见附件3)。3、7月底和11月底前,各设区市美丽乡村办将核查验收情况形成专项报告上报省美丽乡村办。核查验收报告包括辖区内精品村推荐总体情况、各个村庄12个专项行动完成情况及视频或实景照片。

(三)省级验收。

1、省级验收工作2016年8月份和12月份进行。省美丽乡村办和省直相关单位、各设区市抽调人员组成省验收组。

2、省美丽乡村办对各设区市上报的精品村资料按照《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达标村标准》要求进行审核,对12个专项行动全部达到精品村要求的,由省美丽乡村办组织验收组逐村逐项进行现场验收。

3、省验收组根据验收情况提出初步验收意见,经验收组集体研究认定后,报省领导小组审定。

三、验收结果运用

1、对认定的省级美丽乡村,以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名义表彰,并给予村或所在县(市、区)一定量的项目资金奖补。

2、省级美丽乡村数量是各设区市、各县(市、区)2016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排名的重要依据。

五、验收要求

1、各市、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责,认真组织验收工作,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

2、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办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工作衔接、信息通畅、程序严谨。

3、省、市验收组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省级美丽乡村验收认定工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确保验收结果客观、准确、公平、公正。

附件:

1、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达标村标准

2、河北省精品村申报表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篇5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或者在本省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在我省管辖海域外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造成我省管辖海域污染或者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条 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陆海统筹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损害环境与承担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补偿、渔业资源损害赔偿等制度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级政府管辖海域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防治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政府管辖海域内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科学研究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其他海洋开发活动及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管辖海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进行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本级政府管辖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其他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做好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应当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考核范围。

第七条 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环境保护资金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

第八条 本省鼓励、支持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清洁生产、海洋环境保护公益性活动,投资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建设和治理工作,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海洋环境的单位、个人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因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海事行政主管部门等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社会监督、举报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根据上一级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本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沿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编制相关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级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共享机制。

各级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获得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应当纳入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统一管理,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国家、本省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组织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工作,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专项通报,并加强对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信息的管理。其他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管辖海域内海洋环境的相关监测、监视工作。

第十四条 向社会提供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资料的单位应当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设置,并依法通过计量认证。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级政府管辖海域进行海洋环境调查评价。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重点海域、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等基本情况。

第十六条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国家、本省有关规定,制定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可能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赤潮、风暴潮、海啸、海冰及海上大风、大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沿海地区石油、化工、造纸等行业可能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海上运输、海底管道运输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并将应急预案报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可能发生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单位的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当地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立即就近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事人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规定的职责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所需的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十九条 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者可能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和污染事故处理工作。

第二十条 相邻海域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建立相邻海域污染联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因进行入海排污口设置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可能影响相邻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海洋环境的,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前,应当征求相邻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意见。相邻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二十一条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在巡航监视工作中发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时,应当立即制止并调查取证,必要时可以采取防止污染事态扩大的有效措施。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发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三章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二条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和海洋景观的保护,组织开展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滨海湿地、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并实施近海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等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措施。

第二十三条 本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选划和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并将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二十四条 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确定保护区所在海域的环境容量,建立保护区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制度,防止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保护区的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造成损害。

第二十五条 在海洋自然保护区从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保护区的有关管理规定,承担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保护义务,并协助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工作。

第二十六条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岸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并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第二十七条 从事填海工程的,应当采取先围后填的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围海、填海。

第二十八条 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严格限制在岛上进行爆破、采石、挖砂或者建设实体坝连岛工程等活动。

第二十九条 严格限制在重点海湾、重点河口区建设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因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的需要确需建设的,不得对水体交换、潮汐通道、行洪和通航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并在进行项目建设时采取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第三十条 在国家和本省禁止开采海砂、取土的海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海砂开采、取土活动。

严格限制在海岸采石、挖砂、取土,防止造成海岸侵蚀。

第四章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第三十一条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海控制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海控制计划,分别制定本级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沿海设区的市制定的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应当与本级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设置入海排污口及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有关污染物排放的资料应当及时报送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盐场纳水口水域和海滨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新建入海排污口。

第三十五条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组织建设和完善沿海城镇及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城镇和工业园区的污水实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覆盖区域外海滨的宾馆、饭店、旅游场所,应当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本单位产生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达标排放。

向海域排放冷废水、热废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达标排放,保证周围渔业水域的水温符合国家颁布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第三十六条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和完善与港口配套的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

沿海大中型港口应当建设船舶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委托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对船舶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

第三十七条 从事海上运输和生产作业的单位、个人不得向海洋排放含油废水、压载水、废弃物、船舶垃圾或者其他有害物质。

来自疫区船舶的生活污水、压载水和船舶垃圾等污染物应当经有关检验检疫部门依法检疫后方可接收处理。

第三十八条 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渔业养殖规划,合理划定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十九条 因进行工程建设、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或者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代表国家向责任者提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和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要求,所得款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

第五章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十一条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应当依法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规定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规定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或者核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查批准权限,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依法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核准手续。

下列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由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一)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填海面积不足五十公顷的建设项目和围海面积在六十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的建设项目;

(三)跨设区的市管辖海域的建设项目;

(四)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项目;

(五)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分工管理权限办理核准手续。

第四十四条 在申请办理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或者核准手续前,建设单位应当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以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

在申请办理围海、填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或者核准手续前,建设单位必须举行听证会。

第四十五条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或者核准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

第四十六条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准、核准程序及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或者核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海洋环境污染、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改变,以及建设项目自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或者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开工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准或者核准手续。

第四十八条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者应当及时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影响海上交通安全的废弃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拆除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废弃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工作方案,报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原核准部门备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发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未依法制止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的;

(三)贪污、截留或者挪用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的规定,在国家和本省禁止开采海砂的海域内开采海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在国家和本省禁止取土的海域内取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对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能计算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 则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6

第一条 为加强本省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防止建设项目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区域开发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第三条 建设项目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

第四条 建设项目应当全面考虑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采用能耗物耗较少、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采取综合利用等防治污染的措施,保护环境。

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国家、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第五条 禁止新建国家和本省明令禁止的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制定或者制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负责核发和审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三)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四)参与审查或者审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章;

(五)监督、检查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的施工情况;

(六)组织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的竣工验收;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计划、经贸、建设、规划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预审,监督、检查防治污染设施的施工、运转和使用情况,参加防治污染设施的竣工验收。

第三章 项目设立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第九条 建设项目立项前,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说明,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办理环境影响报告审批手续。

第十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当向有关部门报送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环境影响说明。计划、经贸等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文件,按照有关规定抄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立项后,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不需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当在建设项目设计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

环境影响报告的形式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十二条 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国家限额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和国家限额以下的技术改造项目应当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特殊情况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建设项目的.污染程度确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区域开发项目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由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编制。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公开招标或者委托的方式,择优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或者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单位填写。

第十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按照核定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承担任务,遵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对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对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同时遵守我国认可的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及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评价,并规定防治污染措施。

第十六条 对环境和当地生产及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征询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并将具体意见编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经建设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应当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属于企业自主立项、外商投资的建设项目及无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可以直接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区域开发管理机构编制的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报批准区域开发建设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在该区域内设立建设项目。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应分别在三十日、十五日内,对环境影响报告的结论进行审查,决定批准或者签署意见。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后,需要改变建设项目的地点、规模、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的,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的程序重新编报环境影响报告。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环保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 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 是在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 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目前的情况下, 农村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变迁, 居民的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将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河北省东南部的D村为例, 对居民的环保意识、村庄的环保现状展开调查。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7月在河北省D村的调查, D村是河北省的典型乡村, 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 行政上隶属S县。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人均土地2亩左右。农闲时节, 很多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在附近县城以干建筑工或其他零工补充家庭收入, 35岁以下的年轻人也以在外务工为主, 打工地点大多是北京、天津等离家比较近的地方。

二、农村环保的现状

(一) 居民缺乏科学的环保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很大改变。近年来, 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已经波及到农村社会。在农村,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废旧电池危害、白色垃圾污染、水污染等已经侵害到农村的整体环境, 甚至一些工业污染正在朝农村社会蔓延。由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对农田也造成一定破坏。在自然环境中, 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 即使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 残膜仍留在土壤中[1]。但是从调查来看,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很多居民对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没有科学认识, 甚至很多居民认为, 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 与居民无关。一些农村居民通过电视等媒体也知道了环境污染的概念, 但缺乏明显的科学认知。农民环境意识的程度不高, 他们对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方法等专业性知识了解甚少, 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等都比较模糊。农民对环境的认识多属于浅层环境意识阶段。农民对这些生活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根本谈不上明确了解。而且, 在农村还存在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就是农民对于一般的污染已经习以为常, 即使污染了只要没有伤害到自身的利益也不去关心[2]。

(二) 环保行为不足, 生活垃圾随意丢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物质购买力大大提高。随着购买商品的日趋丰富, 家庭生活垃圾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居民的生活行为仍延续传统的方式, 缺乏科学的引导。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 并且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马路边、池塘边随意倾倒, 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在农村尚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点。在农村的路边、房屋旁边等随处可见成堆的生活垃圾, 其中白色塑料袋尤为明显。农村生活中电池的应用也较多, 废旧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极大, 但是很多农村居民都曾经有过乱丢弃废旧电池的行为。在D村的调查发现, 建筑垃圾堆在街边村边或地边, 任其蔓延、扩散;农药瓶使用完之后随手丢在地边地头, 在利用农药消灭害虫的同时污染了土壤水源;地膜年复一年地使用, 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残留物减弱了土壤的肥力和产量[3]。在D村, 生活污染物都是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造成整个村庄环境的“脏乱差”。对于村庄集体的环境卫生, 大多数居民是抱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 对村庄公共环境的卫生无人问津。在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延续传统的路径, 尽管生产方式、劳动对象已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与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并没有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变迁发生改变。

(三) 政府对环保的引导不足。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的出现与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意识有一定关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政府把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衡量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政府在发展战略中, 突出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对一些环境污染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政府制定的文件中, 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在一些落后地区, 政府部门并未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政府的环保引导作用明显不足。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宣传与教育, 充实农村居民的环保知识。

大部分农村居民学历水平比较低, 对这一群体的环保宣传要采用多种形式, 尤其要以具体的生活现实为依托。从生活环境的前后比较中让其产生环保意识, 掌握环保知识。对于农村年轻人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居民, 可采用文件灌输、宣传片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使环保知识与环保意识内化到这一群体的内心深处, 并化为自觉的行动。政府在文件制定、政策宣传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长期下去, 让环保意识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价值观。同时在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中, 要强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让年轻一代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 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 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与环境保护参与动力。

农村居民是当地环保行动的主体, 要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增加这一群体的环保动力。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环保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奖励机制。促进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热爱家园, 在实际行动中处处为环保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杜绝污染、破环环境的行为。农村居民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也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 从这一角度看, 要发挥农村居民环保主体的监督作用, 建立环境保护举报、监督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密切关注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变化, 对生态环保工作开展较好或生态环保意识有较大进步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进行奖励, 以点带面扩大影响, 激励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与环保参与积极性的提高[3]。

(三)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在很多农村地区, 环境保护法规明显落后。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些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就整体而言, 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完整体系, 呈碎片化的状态, 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条文已不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 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 从农村综合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一些环境保护的领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应该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制定统一、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也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的力度, 从法律规制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四、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 农村环保意识的薄弱、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提醒我们在新的时期必须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在目前的发展中, 要加强宣传与教育, 充实农村居民的环保知识,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与环境保护参与动力, 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变迁。

参考文献

[1]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 2004, 9:86

[2] .刘德宏.农民环保意识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视角的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 2009, 3:56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 篇8

摘 要:当前,我国处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全新时期和重要阶段,为使高等教育满足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把全新的“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融合。本文简述了“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融合的意义,并着重探讨了“互联网+”形势下河北省高校是如何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的。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平台

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就要将全新的“互联网+”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才会使创新创业教育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5年11月,河北省召开会议,讨论了《针对高等学校创新和创业教育革新的若干问题》文件的贯彻问题,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在会议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源就是创新创业,国家和政府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高度重视。各高校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河北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和机遇,如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电商网等众多创新创业机构,并成功整合“三园二地一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虽然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河北省目前处在上游的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和挑战,如河北省人口众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不平均,和国内其他优秀省份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并积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首先,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进行“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生很难在“互联网+”时代立足。

其次,“互联网+”不仅是信息技术交流与应用的平台,更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有效武器,并且这种武器还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超低的创新创业成本等优点。

最后,高校教育目前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方面的要求,将“互联网+”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全新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这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视角,也使高校能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提升教学质量,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便。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手段

1.传统制度的改革

以传统教学中的课程学习为标准,转变为以课程为主、创新创业为辅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不但要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为另一部分考核和评判的标准,并将实践内容与学分挂钩。例如,在创业期刊中发表了专业性论文,或者在创业中的新发明等,都会转化成学生的学分。同时,针对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而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高校要积极为其提供便利,并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在奖励制度中加入创新创业标准,使有能力、有想法的大学生能够得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资金资助。

2.课程体系的健全

河北省各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互联网+”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之中。例如,保定某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设立了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创业学等选修课程,并将这些选修课程纳入考核范围,学生不仅需要积极学习相关课程,还要修满学分,使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此类课程。此外,保定某高校还在校园网络中开设了慕课(MOOC),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并能够同步进行移动互联网APP下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逐步的健全。

3.教师能力的强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从高校角度出发,聘用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成功人士,对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精神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对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较弱的教师进行整体的教学前培训,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够为“互联网+”形势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4.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

在大学校园内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平台,使创新创业在校园内得以实现。

首先,让大学生使用身份证注册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例如淘宝、京东、贝贝、唯品会等,并根据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开设创新创业网店。与此同时,高校运用外联等功能,在线上和线下为大学生寻找相关产品的厂家和企业,与他们达成合作,进行产品的代销。这样不仅对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还能使他们在创新创业初期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

其次,对开办网店缺少兴趣的大学生,可以使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创新创业知识,在网络上获得报酬,以提升他们的创业兴趣。例如,一些网站通过整合网络用户的需求成立了“威客网”,上面罗列着各种各样的任务和对应的任务金额:制作图表100元、为婴儿起名200元、为公司制作企划案300元、为公司设计Logo500元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接下相关任务,任务完成后提交回网站,由任务公司或任务发布者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将对应的任务金额转入到学生注册时填写的银行卡号内,这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体现形式。

最后,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小型企业认识到企业网站或电商网站对自身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建造本企业的网站,而相关网站制作公司的设计费用高昂。此时,高校就可以与具有网站需求的企业联系,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设计。大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其制作各种类型网站获得相应报酬,高校利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不同方式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方式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有效实现。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勇于改变,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更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能够为我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全新的创新型国家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雪.“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17):446.

[2]杨品林.基于“互联网+”商务服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辽宁省大创项目“E掌门网商服务工作室”为例[J].电子商务,2015,3(11):82-83.

[3]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2):54-56.

[4]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9(35):31-34.

[5]王兴龙,杨福光.“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6,1(7):212.

上一篇:科技信息部职责下一篇:童年的回忆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