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贫困原因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贫困生贫困原因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分析

摘 要: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关键词: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 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 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 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 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实际递增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1]。然而,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在西南部和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地区。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群体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11年)》要求:“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被剥削或丧失机会,包括疾病、低收入、人力资本不足、社会歧视、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市场竞争力差等 [2]。冈纳·缪尔达(Gunnar.Myrdal)则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习俗等层面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其结论为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则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现状和党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看,中国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致贫原因:

(一)农村贫困群体自身原因

一是农村老弱病残身体原因。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老年人身上,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及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一旦患病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亟需社会保障制度的资助,然而,现阶段薄弱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保障老人的生活。另外,中国残疾人口约为8 296万,占总人口的6%,农村残疾人则占中国残疾人总人口75%的比例 [4]。残疾人肢体功能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技能的缺乏,进而失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总之,农村孤、残、老、幼等无法自立人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有限的农村经济资源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是农村贫困群体的家庭状况。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单一,大部分收入是传统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少,收入低。家庭成员多,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老人由于身体素质差,经常犯病,高额的医药费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多子女抚养负担重,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或失学严重,导致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农业购买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等耕种成本、子女教育、医疗支出负担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三是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受教育少、思想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非农就业。现阶段,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的技能 [5]。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会懂技术、会经营管理、有文化的现代新型农民。

(二)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

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劳动分工是影响农民阶层归属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个农民劳动分工的不同,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进而影响其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一个农业劳动者可以进城务工,从事建筑施工,市政维护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成为进城农民工。在学习了一些技术或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也可以进入工业制造业企业工作,成为有一定技术的工业型农民工;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经验积累和资金积累后,他可以回乡创办一个工业制造业型或其他类型的企业,自己成为农村企业管理者,发展壮大后,成为农民企业家。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农民除了掌握种田、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其他生产和经营技能。由于社会和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劳动成本的升高,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从事非农工作,外出务工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外,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自身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从事传统农业,获取的收入低,导致贫困。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从贫困角度来看,薄弱的基础设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难题,成为地区发展的桎梏。如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与外界联系的困难,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限制了市场范围的扩展。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由于地处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交通信息闭塞;通讯设施不足导致信息瓶颈”,难以获得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的市场交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日常管理不善,导致沟渠淤塞,杂草丛生,不利于农田耕作和灌溉,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

(四)资金性贫困

从生产投资方面看,贫困群体是一种资金性贫困,受制于“启动资金瓶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生产风险大;农产品量大值低,市场销售风险大,利润率低。现阶段,虽然农业税取消后,政府对农民种粮、购买农机等实行直接补贴,但政府补贴金额不高,加上农资成本上升对农民生活改善非常有限。实际上,贫困群体就是陷入了投资资金匮乏与财富难以积累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脱贫。另外,贫困农民由于缺乏实物抵押担保难以取得银行和商业贷款,出现贫困农民融资困难。为此,国家需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来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社会资本缺乏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基础薄弱。一是文化规范方面的落后。贫困农村形成的贫困文化是其贫困程度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许多地区贫困农村,人们小农思想严重、听天由命的宿命观念、落后的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等加剧了贫困的状况。二是网络关系方面社会资本的缺乏。贫困地区人们社会角色单一、社会相对封闭、社会互动少、难形成宽广和复杂的社会网络。由于社会关系网的欠缺而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所以人们从网络关系中获取的资源有限和收益少[6]。三是贫困地区群体依靠血缘、亲缘、地缘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相对小,社会成员由于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需要建立起以信任、互惠、合作为内在行为的社会关系。

(六)党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中国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要求人们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饮用水等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

现阶段,公共政策实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需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药价贵、就医报销少、医院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其二,需要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现行农村低保金,扩大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另外,贫困地区需要不断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其三,需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低保、养老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30/9597704_0.shtml.

[2] 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79-82.

[3] 黄文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4] 汤夺先,张甜甜,王增武.农村残疾人发展困境论析[J].残疾人研究,2012,(3).

[5] 姜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基于辽宁省建昌县的调查[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6.

[6] 刘凤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5.

作者:李艳

第2篇: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完善路径

当前,我国已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格局,“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目标得以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感恩传统和张扬感恩文化,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们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生的生命教育。

(一)感恩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一贯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是德智体美教育之先,而感恩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项生存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贫困大学生在受助之后能否具有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动,是衡量其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可以强化德育价值功能,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所受资助,心怀感激、充满爱心,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二)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战国策》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唐朝大诗人孟郊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现实中,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感恩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立足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感恩教育,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和弘扬感恩文化,让高校贫困生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三)感恩教育是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中提到第五代管理理论有四个核心理念:感恩、善念、包容、快乐,其中感恩这种理念强调的是个体对组织的感激之情,即个体要对组织提供的培养和帮助心存感激,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相对于其它非贫困生大学生,贫困生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从而产生不满、怨恨和仇视的心理情绪。为此,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培育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需要。

二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淡化感恩教育: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全和改革开放的不继深入,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的问题,媒体上知恩不报的事例屡见不鲜,倒下的老人不敢扶,教出了高徒忘了师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现象和社会风气不同程度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底线,产生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象反差,致使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出现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缺乏的现象。

(二)忽视感恩教育:偏重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获得资助贫困生后续管理缺位。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比较大,社会有识之士也不断给予贫困生资助,奖助金额较大,涉及面较宽。这些奖助学金只是在评定和发放时比较严格,发放以后学校缺乏对获奖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有效管理。贫困生获得资助后没有相应的义务与约束,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没有相应引导其如何回馈学校以及社会,也没有相应规定其如何通过力所能及之行为对学校表达感恩,于是出现不愿意写感谢信或不愿意与资助人见面的情况发生。

学校教育重功利轻人文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国家呼吁和实施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现实的中、小学校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主要关注的是分数与就业率,以至于有人戏称“中学教育是考试的工具,大学教育是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是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功利性,使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视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与情感最好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被错过了,只好留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回炉教育”,这些无疑降低了感恩教育的成效,增加了教育成本,成为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弱化感恩教育:重视成才轻视成人的家庭原因

在贫困生家庭中,父母为了生计而日夜奔波,对子女只重视“养”而忽视“教”或不顾及教育引导,有些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达到溺爱程度,即便家庭再困难,也不愿让子女了解并承担父母的生活压力和艰辛。父母对儿女是最无私的,很多父母为了让儿女过得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这样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久而久之,子女养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的倾向,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不体凉父母的辛劳,不懂得感恩父母。

(四)缺失感恩教育:重视给予轻视回报的制度原因

当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偏重经济资助的给予,轻视受助学生思想教育。从高校的各类奖助学金到绿色通道的减免学费,再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帮助与捐赠,更多是突出了“给予”的特点,更多地强调程序的合法性、过程的公正性、手续的完整性。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享有权利后,不知道也没有明确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没能有效地结合。这样的制度下,学生习惯于“得到”,而忽视“回报”,贫困生虽然物质上获得了资助,但是精神上没有得到激励,出现要不要接受资助的矛盾心理,有的贫困生认为“只要是资助,不要白不要”的贪婪心理,有的则养成“家庭经济困难而理当获得资助”的依赖心理,有的贫困生则形成“接受资助就是接受施舍”的偏见心理,从而躲避资助,选择勤工助学或打工挣钱方式。以上种种情况,都是制度不完善造成学生不良心理和情绪,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强的心理。为此,资助体系和制度的设计者,应把实施感恩教育作为资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不仅仅考虑给予贫困生享受的权利,还应该让每位受助者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并且要求义务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完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紧抓第一课堂:发挥主渠道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加强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蕴藏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人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要识恩、知恩,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教育学生知恩图报,不能只图索取和享受,在接受他人关爱、帮助时,要心怀感恩,给他人以回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施恩不图报,积极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多做善事。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丰富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感召学生,促使学生获得感恩体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以实践活动来感召学生,让学生体验感恩。夸美纽斯说:“道德教育,练习尤为重要。”作为道德教育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必须投身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应多组织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必要时还要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保证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密切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爱校教育;在学生毕业季,开展“我再为母校服务三小时”感恩教育;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国庆节等节庆日开展打一次感谢电话、发一条感谢短信、做一件感谢事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学生资助金发放时,开展“服务社会献爱心”为主题的感恩活动,组织获得资助的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服务老人和帮助孤儿。或者,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开展服务工作,如医学专业可以到医院开展导医服务活动,师范专业学生可到乡村中小学进行义教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历练,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感恩情感,感恩情感再外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三)创新第三课堂:发挥网络思政作用,让学生主动开展感恩行动

网络成为有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已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命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互联网为主体的校园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校园网、校园BBs、博客和微博等网络载体,播放感恩歌曲、朗读感恩诗歌、讲述感恩故事和宣传身边感恩事迹。同时,对那些冷漠无情、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我们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或教师节开展感恩父母或感恩教育微博比赛,开展优秀感恩博文评选活动。

(四)引导家庭课堂:转变家长观念,营造家庭感恩氛围

转换家长观念,让家长明白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说,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有德有才是全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坏才、无德无才是废才”,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要更关心孩子的情商,重视一个独立完整人格的培养和一个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同时,感恩也应该成为父母自身必修的课程,父母本人对其父母或老师的感恩行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感恩意识与情感的形成。因此,父母在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此外,父母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到父母的工作中来,让孩子了解和体会父母生活和工作的艰辛,不能让孩子“一心只读圣闲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五)规范感恩制度:通过约束机制,促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

建立高校贫困生奖助学金的后续跟踪制度。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和富裕,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与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所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金额较大,辐射范围较广,资助学金对贫困生的覆盖面基本上达到了90%,没有得到资助的同学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补助。我们不仅仅在发放环节要严把条件关,更应该在使用环节建立约束制度,使其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和完善资助学金的后续跟踪制度,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和感恩实践活动记录本。

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素质评价体系对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我们可以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强化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评分项目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考核的指标中来。通过制度强化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如果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在感恩素养的综合测评中达不到标准,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下一年度受助资格。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学生能够坚持进行感恩行为的实践,这将会促成学生感恩习惯的形成,无疑将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较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2]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3]李新.对感恩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4]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作者:林展

第3篇: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据教育部调查估算,学生群体中有一般经济困难者占15%~30%,其中特困生占8%~15%。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加强了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基本形成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所遗忘。

1 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视角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道德取向的模糊性。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导致种种丑恶现象频频发生;文学作品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美化丑恶及挑战道德的现象;电视节目唯收视率是从的“庸俗、低俗、恶俗”现象;网络媒介充斥色情、暴力、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现象等,这些价值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

1.2 家庭视角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多是注重青少年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养子理念和独生子女现象,使得父母认为自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让父母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受“钱可以买来一切”的观念的影响,父母四处打拼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1.3 学校视角

学校抓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目标模糊,课程缺位、内容匮乏,感恩教育途径单一;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涉及极少;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导致高校积极追求“数字就业率”,过多地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就业率的高低上。这些现象导致高校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被严重忽视,使不少学生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汲取的“冷漠一代”。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一方面培养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获取可持续的资助以完成学业。

2.1 形成感恩教育的组织体系

学校应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工作处、宣传统战部、团委、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室以及各系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应该使该机构成为善于学习、紧密配合的常设工作实施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紧紧依靠专业,行政保障有力的工作系统。

2.2 形成感恩教育的教学体系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队伍;其次,高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人员和经费到位;第三,要通过开设相关讲座,或聘请德育专家、校外感恩典型作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第四,在内容选择上,除了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经典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外,还要結合时代特征,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使得感恩教育队伍精品化、课程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以期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2.3 形成感恩教育的实施体系

首先,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要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途径,应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互动。联系家长、获取支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应优化课程、积极组织,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宣传、合理引导,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构建了从校领导到辅导员、从教师党员到学生党员、从教师到管理人员、从课堂到寝室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感恩教育工作格局。

第三,要制度建设为抓手,重视管理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此外,要建设具有暗示作用的校园环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片树叶都飘着书香”,“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力量”,使校园兼具舒适感、温馨感、幸福感、艺术性、文化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

2.4 形成感恩教育的活动体系

在感恩教育中、课堂教学是识恩、知恩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感恩的体验田,社会实践是报恩、施恩的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感恩体验,目的在于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注感恩教育的氛围,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感恩的心态。

例如,围绕“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庆日,开展“与爱同行、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拥有阳光心情;以“阳光心理、感恩生活”为主题,开展感恩知识展、感恩情景剧比赛、许愿树、举办感恩漫画展、感恩征文比赛、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举办各种讨论性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感恩热线电话和网上论坛、通过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逆境成才、知恩感恩的事迹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

这些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长效,使阳光、健康、感恩的理念成为特色活动生长的土壤,唤醒学生感恩的意识,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将更多的感恩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参考文献

[1]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 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王瑛.浅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强化高校感恩教育的途径[J].科技文汇,2007,9.

作者:张娟

第4篇:贫困户致贫原因及帮扶措施

贫困户致贫原因

1、因病;

2、因残;

3、因学;

4、因灾;

5、缺土地;

6、缺水;

7、缺技术;

8、缺劳力;

9、缺资金;

10、交通条件落后;

11、因婚;

1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注意:选择贫困户致贫原因,一定要精准、切合贫困户实际情况,例如:因病,要具体写出什么病。如果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应选择最主要的一项。结合当地情况,缺水和交通条件落后一般不作为致贫原因。

扶贫帮扶措施参考样本

1、医疗帮扶:协助申请办理大病救助;

2、种植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培训种植技术,例如种植大蒜、大葱、甘蓝、韭菜、芦笋、柿子、黄瓜、西瓜、苹果、葡萄、牡丹等小麦玉米之外的高效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3、养殖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培训养殖技术,例如养殖鸡、鸭、鹅、猪、牛、羊等其他规模养殖增加收入;

4、务工就业帮扶:介绍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到XX地方XX企业务工,提供就业岗位;

5、技术培训帮扶:培训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学习养殖技术或种植技术,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培训学习驾驶技术;培训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钳工等技术;培训学习其他加工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未完,见背面)

- 1

第5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

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2000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据2010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

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 年前, 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 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988 年, 城市的贫困率为2.7 % , 1995 年为4.1 % , 2002 年进一步上升到5.8 %。城市贫困有扩大化趋势。

2、城市贫困人口的行业、地域分布上的集中性。从行业分布来看, 贫困人口大都来自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2000 年的统计显示: 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 % , 建筑业为5.52 %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52 % , 煤炭等采掘业为3.51 % ,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 %。而在金融保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贫困发生率几乎为零。

另从地区分布来看, 贫困人口多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 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 % , 西部为3.03 % , 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54 %。尤其在资源枯竭的矿区, 一些老工业基地中受经济结构调整冲击大的行业和企业, 已形成了大大小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在这些贫困区,人气低沉, 即便是寻求非正规就业的机会也不多; 开展相互救助也有困难。例如, 重庆市主城区已出现多处贫困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和嘉陵江沿岸。困难企业比较多的沈阳市铁西区、齐齐哈尔市碾子山等地, 由于下岗失业职工集中, 被戏称为“工人度假区”。

3、贫困人口年龄下移,有趋向年轻化趋势。目前,在城市贫困人口中,下岗和失业人员占有很大比重,而下岗无业人员又以25-44岁的中青年居多,占

70. 400,平均年龄为39岁,基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艰难阶段,对生活影响较大,其中的不少人已进人或徘徊在贫困边缘。

4.以相对贫困为主,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5.中西部地区城市贫困问题较突出。

6.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困难。据有关方面调查,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5700;小学文化程度占1400;二者合计占7100。这些低素质的职工就业面窄,易被精简,再就业比较困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贫困问题比农村贫困问题更严重。

城市贫困人口的分类可大致分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孤寡老人和流浪者几类。

1、下岗职工:90年代的国企改革使一大批员工成为了下岗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所以造成了他们再就业困难。

2、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因此收入较低。再加上从农村来到城市,并未纳入医保和社保的保障体系中,生活更加得不到保障。

3、毕业大学生:刚毕业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的聚集群体及“蚁族”。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公司的基层,虽然有宽广的知识但工资较低。有些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成为了“啃老族”。

4、孤寡老人和流浪者:没有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得不到社会的保障,成为了流浪者。

二、城市贫困的原因:

面对如此多的城市贫困者,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城市贫困人口的出现。总的来说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有几点

1、社会转型产生的结构变迁和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转型使原本从事

一、二产业的人员转为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改革裁剪员工产生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如90年代的企业转型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裁员。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国的社保体系比起西方的社保体系来说差的还很远。西方人从生到死都包括在社保体系中,即使是失业也能依靠国家发放的低保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从前中国的农民没有纳入到社保体系中,现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将农民纳入到社保和医保体系中。由于社保体系不完善使下岗职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3、分配体制不合理:在我国由于分配机制、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趋势明显,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城市居民出现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从而陷入贫困。

4、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无论是农民工还是下岗职工难以就业或收入低的一大原因是其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文化和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

5、公共实施和慈善机构的不完善:面对流浪人群和孤寡老人,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慈善机构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困难,但现今慈善结构组织的不完善使其随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因此这些城市贫困人群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持续的保障。

三、城市贫困的治理方法:

1、政策救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治理当前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对策,要加大“三条

保障线”的保障力度。“三条保障线”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城市贫困群体的“安全网”和“生命线”。其中低保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救助对象单

一、救助方式单

一、覆盖面低,低保标准低等问题,所以应加快建设低保体系,使之尽快覆盖符合条件的全体城市贫困群体,还要确保低保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2、积极促进就业,采用积极地就业政策。

就业是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之源,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是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失业、就业不充分和就业质量不高是城市居民生活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对于贫困居民而言,就业是消除贫困的最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应该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吸引外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增加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为城市贫困者提供文化知识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也要积极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就业观念,摒弃行业偏见,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再就业扶贫。

3、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只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的公平。

4、完善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中国,为贫困群体提供保障的主要平台是街道和社区,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越来越成为社区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构建以城市社区为平台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各项措施能够真正惠及贫困群体。

我认为城市贫困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贫困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带来以后几代的延续性的问题,同时贫困文化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反贫困也应依照国情。在专家看来,城市贫困还不仅指贫困者的全部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而且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肉体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匮乏。从表面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低而难以满足起码的生活水平,缺乏物质和服务,从而不具备与他人相同的权利去选择健康、长寿、自由和体面的生活,受到社会排斥,但深层原因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在未来我们不仅要追求解决金钱上的贫困,更要解决精神上的贫困,达到社会的公平。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学30年》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张润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第40卷第6期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2011年中国社科院

第6篇:Xx市农村贫困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xxx

摘 要:现时期的农村贫困,灾害和环境恶劣仍然是当今农村贫困的首要原因,而缺少劳动力致贫和因教育致贫是新的贫困原因。对于我国农村为何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问题,是众说纷纭。本文从xxx市农村贫困现状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找出农村贫困的一些新的特点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对策,将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用最直观的视角来探究农村贫困的的原因,并针对具体的情况作出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和消除农村贫困,从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特点;对策

Abstract: Now period of rural poverty, disasters and conditions are still the leading cause of current rural poverty, lack of labor education nationwide for nationwide and is new poverty reasons. For I have why always get rid of rural problem of poverty, is twittering. This article from liupanshui city rural poverty status qu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rural poverty particularity, fin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verty and we mad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ll help to eliminate rural poverty. With the most intuitive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rural poor, and in the light of specific conditions mad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eliminate rural poverty, thus promoting rural poverty well-off society.Keywords: Rural poverty reason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依旧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许可以说,贫困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这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1]。农村能否脱贫致富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2]。自1994年国务院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此前长期累积,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还有不少地区大部分农民贫困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因此,农村贫困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为何中国农村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纠缠?对此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贫困的历史论认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生活水平一直很低,在这样单薄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贫困的政策论认为,在计划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对城市经济的政策倾斜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贫困的自然条件论认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交通封闭等自然条件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贫困的文化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即农民所持有的贫困文化,是影响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3],等等。

我们认为,农村贫困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农村贫困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与自然条件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是历史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有现实政策应对不当及农村自身的问题等所导致新因素的作用,从而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从理论上说,国家政策对农村发展有双重的影响:适当的政策不仅会促进欠发达地区减缓贫困走向富裕,而且也有助于较发达地区更加富裕;不适当的政策则会延缓、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发达地区停滞不前,使欠发达地区更加贫困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所实施的多项国家政策,包括城乡隔绝政策、农村经济政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消极的人口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本来贫困的农村变得更加贫困;改革开放后,尽管上述政策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其恶劣影响暂时还难以消除,对农村发展依旧发生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本文就以xxx市农村贫困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为例进行探讨,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xxx市农村的贫困现状及特殊性

xxx市农村贫困现状及其导致原因可归纳为以下诸多因素:

(一)xxx市农村贫困的地理现状

xxx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xxx市特殊的自然环境。xxx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xxx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这些地区形成了xxx市农村贫困的六个叠加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是xxx市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1. 明显的深山区。xxx市地形起伏剧烈,农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

深的自然环境里,这样的地形经济发展困难。

2. 明显的石山区。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其决定了xxx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性。土地产出量极低,人口较多,形成了农业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状况。

3. 明显的高寒山区。收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冬春干旱,夏季又多雨,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4. 严重的石漠化区域。严重的石漠化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的境地。加剧农村贫困程度,制约农村的发展。

5. 严重的地质灾害区。xxx市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城市,而开采煤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成为农户致贫的原因之一。

6. 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历史、经济、社会诸多因素想、影响,xxx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的村情特点。

(二)xxx市贫困特殊性

1. 贫困人口多。全市列为重点扶贫开发工作的县有4个,到2007年,还有490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0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2.贫困程度很深。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而且呈现出逐步拉大趋势,二是农民收入差距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127元,是全国的51.3%。三是总体处于温饱,农村人均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56.6%,只是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

3. 贫困人口素质低。一是农村人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够。四是部分贫困群体还存在依赖思想。通过对xxx市一些乡镇的调查发现,很多劳动力中最高文化仅仅为初中,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外出谋生主要是打零时工,背背兜等体力劳动,强度大,收入少。

4.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应该说,该地区农业没有产业化生产,贫困农村的农业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科技含量,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较差等因素,目前

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

二、农村贫困的人性化因素与非人性化因素

(一)农村贫困的人性化因素

1.从贫困的性质上而言,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是“五保户”,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其次是特别贫困户,因大病、重残或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最后是其他救济对象了,这类人包括因各种特殊原因需要救济的困难人员。

2.农村贫困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贫困,一直以来,政府在贫困地区的投入只是物质方面,政府强调物质投入对于消除贫困的作用,反而忽视了导致长期贫困的其他因素,可以说从未关注过导致贫困的其他因素。其实贫困的大部分因素是贫困主体本身导致的,因为贫困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贫困,也包括思想上的贫困、知识上的贫困。如果从这方面着手,贫困地区的人们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那么贫困主体本身就会创造一定条件改善自身的生活。他就不在依赖,有一定的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

(二)农村贫困的非人性化因素

1.在我国,其实造成当前农村贫困现实的根源之一也离不开我国城乡隔绝政策的影子。虽然这一政策早已调整,但是所留下的阴影,始终覆盖在农村的上空。长期的“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政策致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了城市的发展。从1985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60∶1,至199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3倍以上,到了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7∶

1。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为3.28∶1,200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4]。

2.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周期变短、危害却在加大。农村在面临自然灾害时非常脆弱,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历史上我国本身就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暴灾害占8%,霜冻灾害占5%。这个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这在xxx市农村地区统一如此。

尽管扶贫开发已使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明显改变,但贫困农

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面临就业压力,这必然会影响到贫困人口的就业,使很多本来能够奏效的扶贫措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和社会服务水平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反差较大。

三、改善xxx市农村贫困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个贫困农村的贫困是否改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有无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化建设,创造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渠道。再有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引导与服务的新理念,积极创建由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带动、开发,农民合作等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给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搞发展

xxx市的地形决定了很多地区有很多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等等,他们的特色就是财富,特色更是生产力。我们可以立足于此来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把其转化为经济和财富,加快发展。根据实情,将农村地方的发展个性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围绕特色这一优势,尽快的让贫困农村跟上致富的脚步。

(三)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贫困地区的人民平均个人的知识水平很低,而且绝大部分人没有一份技术在手,就算是外出打工,也只限于出卖劳动力,赚取的辛苦钱。从这点上,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学校的建设,或者是技术学校的开办,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一门技术,靠脑力来发展农村经济,而不是一味的劳力劳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8年为止,全国人口的10%左右是文盲、半文盲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到了9%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1%左右。

(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体经济

贫困地区也有一些的个别先进人员搞些民营性质的经营,我们的政府对此应该给与大力的支持,更不应去横加阻扰。对于此民营,应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行发展引导,权益保护,促进民营的经济发展速度,健康发展。时下

在我国很多地方兴起的旅游观光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设施,吸引游客,旅游活动的内容除游览田园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旅游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十分明显的收入增长。另外,就是要鼓励发展外向型农业,政府可以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其形成有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五)扩宽发展渠道,比如抓项目争取国家的投入、加大信贷投入、创造环境引导外商投入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要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工业可以反哺农业。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政府已经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关注,进行了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改善投入结构,增加对低收入农民的生产资料补贴、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以及运用新技术的补贴。

总之,我过农村贫困问题是全国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如何解决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在此问题解决后,如何使他们过上小康生活水平是我参们各界人士所热衷于讨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蔡昉.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

[3]王征兵.农民贫困的根源浅析[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

[4]王锐.xxx市农村贫困的一般现状及特殊性[J].xxx市扶贫办.2009.

[5].车美娟.农民贫困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6.

[6]张明沛.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J].农家之友。2008

第7篇:我县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6年6月20日至6月30日,安县政协组织部份政协委员由政协副主席XXX带队分成三个组深入乡镇、村组,就我县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的部署,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业实用科技推广应用步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总农户141505户、422610人。2005年底,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1000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户有2949户,占总农户2.1%,贫困人口664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贫困人口经济总量占农业人口经济总量的0.41%。

(一)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 67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务工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4%。

(二)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1.97%,小学、初识字占49.46%,文盲率为48.5%。全县人均受教育为6.57年,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2.92年。

(三)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农业人口平均年龄为35.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54岁。

(四)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我县有贫困户2949户、6643人,其中:缺劳力贫困1135户,2306人;灾害造成贫困57户,150人;自然生存条件差贫困331户,833人;缺乏增收项目贫困240户,620人;就学造成贫困138户,398人;因病致贫968户,2149人;其它原因贫困85户,186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为60%。其次是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财力不足,扶贫资金缺口大

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份乡镇是贫困财政,由于财力不足,扶贫资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两年脱贫计划时间紧、任务重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旧的贫困户消除了,新的贫困户又会产生,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基本任务之一,扶贫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这次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县上下达两年内完成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艰巨,大部份贫困户突击性地脱了贫,由于返贫防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因灾因病容易返贫。

(五)在宣传报导上没有把握好重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扶贫攻坚的宣传报导,应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宣传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外力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典型事例。过多地宣传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第一,给党员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般干部收入低,见领导干部为贫困户捐钱捐物,自己借钱也得捐。县城搬迁,被迫到新县城购房,干部职工经济十分拮据,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差异大,大多数干部不堪重负,县、乡镇干部反映十分强烈。第二,容易滋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心理。如县上一名领导捐资3000元为安昌镇双福1组贫困户邓从贵建房,该村3组叶正友认为自己的房子比邓从贵的房子还烂些,也要求为其建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 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我们建议:(1)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2)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3)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四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如宝林镇依托镇信用社,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解决因发展种养殖业而无资金的问题。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判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今年全镇已针对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56300元,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

(三)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专用资金 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

(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五)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各乡镇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蚕桑、水产养殖、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养殖、优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除抓紧实施县上规划的扶贫新村、村通公路、卫生院改革以及“五改三建”等项目外,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城乡实用技术、经济信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乡镇、村基层政府在加强对贫困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家庭经济,脱离贫困的路子。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的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令其限期改正,不应把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七)扶贫攻坚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此外,在干部联系贫困户工作中,应该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提供信息、技术,协调各种关系,有条件的可从资金、物资上给予适当扶助。不要搞成法定的供养关系,承包到底。贫困户脱贫,内因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8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 与脱贫措施研究

目 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1

二、 城市人口贫困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三、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 3

(一)企业职工下岗 „„„„„„„„„„„„„„„„„„ 3

(二)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 4

(三)子女教育费用增加„„„„„„„„„„„„„„„„„„4

(四)高昂的医疗费用 „„„„„„„„„„„„„„„„„„ 4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5

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对策 „„„„„„„„„„„„„„„ 5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5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

2、扩大保障范畴„„„„„„„„„„„„„„„„„„„„ 6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 6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6 结语„„„„„„„„„„„„„„„„„„„„„„„„„„„6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

与脱贫措施研究

【摘要】贫困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

革、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立足社会实际,探讨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寻求贫困人口脱贫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贫困人口

现状 措施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广义的贫困包括经济上的生活困难,获得生活物质资料的能力不足,享受社会政治文化权利的缺失等。我们通常讲的贫困是针对经济收入方面而言的狭义贫困。人们经常用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划分,狭义贫困指经济上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缺乏从而使得日常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8月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是5000万人。

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20世纪90年代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较少。根据世界银行1992的《中国减少贫困战略》研究报告表明,198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达到28%之多,以当时的人口总量推算出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亿多,而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为4万左右,比例仅占2%左右。198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约0.4%,数量不到100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贫困人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贫困问题的焦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伴随改革开放深入与开展,社会结构迅速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城市下岗职工,他们与部分离退休的老年人、长期伤残人员构成了现价段的城市贫困人口。2007年3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人的社会救济人员,即传统上的“三无人员”为89.8万,占低保总人数的90.3%。还有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面临着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的社会问题,也极易成为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人口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据2008年8月开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摸底调查,以各地区最低生活

保障为标准,只要是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享受低保的,都视为城市贫困人口计算,全国标准的平均水平为130-150左右,保障人数约为1382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了他们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医疗保障,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突出。城市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了许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社会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供给造成影响。这部分人经济能力较低,社会消费能力低下,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日益增加的贫困人口严重的束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另外,随着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极易造成社会犯罪,危害社会团结安定。

城市人口贫困原因

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体制及政策变动的原因,也贫困家庭人员组成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职工失业下岗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80年代以前我国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国企的大量存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因自身的技能与素质不高沦为下岗职工,而再就业也成为一个难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技术能力不强而下岗的工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直接导致他们生活的困顿,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

2、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伴随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薪酬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扩大。垄断行业的收入比其他竞争性行业高出许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工资是其他行业的5-10倍。而工资阶层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比例高达50%,占总人口20%的富人阶层还不到10%。

政府没有在税收、经济补贴和其他政策上做大的调整来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

3、子女教育费用增加

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家庭不论收入的高低,都愿意在子女教育经费上进行大投入,使得教育费用成为城镇居民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已经免除,但许多家庭仍要面对种类繁多“杂费”,如补习费、赞助费、住宿费等。根据审计署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06-07年之间,全国的19个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费、补课费等5.02亿元。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的其他特长。从幼儿园开始学舞蹈、学画画、学钢琴,高额的培养成本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并且近年来的出国留学热高温不降,有的家庭宁可背负债务也要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

4、高昂的医疗费用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还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家庭的一个重负。2010年,在医院门诊看病的病人的每人每次平均医药费用为166元,住院的人均费用超过了6193.3元。一次生病住院的费用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对于那些常年患病的人,医药费更是压得他们无法喘气,累及家庭。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中,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加之现在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大处方药品的大量存在,使患者因看病而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员。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用于维持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存,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质是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障范围比较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参加社会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3亿人左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的57%,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都远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

解决城市人口贫困的对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实施以来,成为维持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承担着扶贫帮困的社会重责,但社会救助体系还未完善发展,法制还不健全,社会反贫工作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力量在反贫工作中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应该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全面发展,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社会互助为辅,配以相关的优惠政策,集中社会的多方力量,使城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竞争力,为实现其下岗再就业提供保障。改变传统“授之以鱼”的救助方式为“授之以渔”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政府应当重视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劳动者实行免费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就业面,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增强“创业意识”培训,改变以往“没面子”“眼高手低”的思想,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正常的劳动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了解国家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措施,增强职工综合能力。 政府应当在政策上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再就业,为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解决其资金缺口同时在税收政策予以适当减免,支持小企业在建成初期的发展。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企业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企业的离退休工人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和社会团结稳定。

2、扩大保障范畴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把应参与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城市农民工、还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纳入保障的范畴,做好集体企业和私企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为丰富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将社会公益组织看成是政府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者。政府可以积极提倡社会捐助,设立各种公益组织推动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对实行捐助的企业予以政策的优惠,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保障金的筹集。政府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降低社会保障金运行风险。在加强积极征缴与努力寻找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严格审查各项社会保险金,严禁挪用滥用,来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不全,各地区部门之间规则制定不统一,保障的范围有限。加快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刻不容缓。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及杂费可以适当的免除,保证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高等教育的巨额学费,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高学费的门槛阻挡了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社会与学校应该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救助,可以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还可以提供他们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到学费。 结语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解决中国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制定适合城市人口脱贫的对策。我们国家对扶贫问题一向重视,在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新时期的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特点,有更长远的路要走。

第9篇:贫困生证明-贫困生证明

贫困生证明范文-贫困生证明范文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日

贫困证明要求: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

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

3、贫困证明中明文出现“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国家贷款”字样。

4、贫困证明要求用材料纸或文稿纸,且用钢笔或水性笔书写,用圆珠笔书写无效。

证 明

××××大学:

兹有我村村民××× (父亲名字),×××(母亲名字)系你校××级××系(院)××专业××班×××(申请人名字)的父,母亲。双双均务农,家庭收入微薄,难以供给其子女上学,望贵单位给予救助。

特此证明

××市××乡××村民委员会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大学生贫困证明范文的一般格式:

贫困证明格式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000元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盖章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000

贫困证明范文: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

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

【扩展阅读篇】

用文字记载一个星期来的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文字记录。

它有别于“流水账”,日记,在于流水账是有什么就记录什么,不需要作任何修饰和认识的升华,而且内容不限,一周之内可以记录您每一天的任何事情。而周记就是:每周一次,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升华。 周记是对个人和某个团体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获的记录。贫困生证明范文还可以写一件在这一周里让你有所感触的事。

从学生角度来说,周记用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答疑解惑,并通过周记的形式而置一些跟教育主题

有关的主题作文,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在全班范围内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并为主题班会准备材料,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周记用来回顾一周的得失,提出经验教训,让班主任对班上情况有一个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了解,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老师除了用来了解同学一周发生的事情外,还用来锻炼同学的文章水平,使同学文章水平得以提高。

周记的题目(写作范围:读后感;见闻;趣事;数学周记......)

1.记事

2.自评(优,缺)

3.解决措施

4.下周计划

5.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实周记并没有一种标准的格式,只需要同学们每周把自己的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东西记下来,形成的文字片断或一篇文章,一周写一

则就可以了。

不少同学又开始问了,周记怎么写?小学初中周记开头怎么写?

如果是一个片断,将事情写清、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完整就行了,当然,时间充裕,你可以将前因后果,你的想法补充完整,形成一篇文章。不论无论,周记没有什么特殊规定的格式,跟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一样,要求就是条理清楚地说清一件事、一个想法。

周记的关键是要真,真事、真情、真想,不要虚构。贫困生证明范文用力表达你正经历的、正思考的事,对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要当作负担,也不要觉得有任何压力,因为真的,只要排列一下就行了。

上一篇:医院质控员工作职责下一篇:设计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