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5中考英语试题分析评价
摘要:河北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英语试卷,以《英语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5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为依据,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充分考虑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试卷难易适中,信度效度较高、区分度较为合理,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诊断、评价和导向功能。
关键词:总体分析 结构分析评价 建议
一、试卷总体分析评价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命题以《课标》和《学科说明》为依据,以检测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试卷布局规范合理,语言材料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融合;试题设计科学严谨,难易适当,考查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试卷既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真实性和时代性,也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严谨性。
二、试题结构分析评价
1.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以及从真实性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归纳判断和正确应答的能力,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英语知识运用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包括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词语运用三部分,分值为30分,主要考查学生在微语境下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试题均借助于一定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对语法、词汇、习惯用语和常见表达法的掌握,把地道的语言呈现给学生。它对“语言必须放在真实运用的交际环境中才有生命力”这一语言灵魂做了成功的尝试,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学“淡化语法观念,突出语篇理解”的教学。专项的语法知识考查侧重在那些可以典型地反映初中毕业生英语学习水平的语法项目。
完形填空题的考查是以语境线索为基础,结合不同的手段来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线索,从语篇层次上把握语言材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正确的答案。本文是一篇以“控制压力”为主题的、夹叙夹议体文章。
词语运用是承接2014年继续使用的题型,侧重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即在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3.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比较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方面的文字材料;试题旨在全面检测学生接受书面信息的能力和反馈能力。
A篇是一篇记叙文,主题是学校生活,通过介绍自己在历史考试之前捡到一张历史试卷的经历,来说明做人要踏实、诚实,培养学生养成坦荡做事的好习惯。文章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
B篇选取的是一个关于大型国际工艺品市场购物指南,主题是“选购工艺品,领略异国文化”,所选内容完全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工艺品介绍,重点考查学生的扫读和跳读能力以及学生提取所需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原则的同时,也督促广大教师努力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英语,积极拓宽教学资源。
C篇阅读是一篇有关“选择工作”的议论文章。题目设置有一定的深度。它再一次突出体现了“考中学”的思想,同时也为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阅读教学不仅仅使学生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取真知。
任务型阅读是一篇介绍邮票保存的科普说明文。本题型旨在引导教师优化语篇教学,注重阅读技巧指导。
4.基础写作部分
基础写作部分包括连词成句和书面表达两部分。连词成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句型和结构的掌握情况,五个句子涵盖了初中阶段所学的主要句型结构。
2015年的书面表达,在内容上仍然继承了以往的风格——贴近考生、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内容更加积极、向上。试题设计了一篇周末计划,由学生根据表格所给内容完成一篇发言稿。试题立意新鲜,把考试命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完美对接。试题立意巧妙,能够满足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让学生有话可说,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三、对中学教学的建议建议
1.英语教学要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英语教学要从原来对于学科及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对于学习者的关注,最终走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从小学到大學的英语教学者需要对英语教育的本质做一个重新的思考,这样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应该回到教育原点,我们要提升人的价值观,思维品质,判断能力等。
教師的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范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践行核心素养?从教师本身来说,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素养的途径之一。之前大部分老师只注重了“言传”教学而忽略了“身教”教学,在看到核心素养的目标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要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该种素养,能否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做到“身教”。我们要教会孩子说话,是构建说话思维的框架,而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只言片语。
2.优化语法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减少单纯语法知识,并降低语法试题难度。”即“淡化语法”,但不是不讲语法,而是要优化语法教学。
Larsen-Freeman(2001)指出,语法随语言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语法教学不是教授死的规则,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法的能力。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主张:改变以语法为纲,过多讲解语法知识,削弱学生语言实践的倾向,要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诱导学生质疑,交流,自学,总结,归纳,提升,使语法的学习为“用”而学,在“用”中学。
3.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
教材中所提供的阅读文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文,而且是写作的样本。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挖掘写作话题,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篇章结构,学习优美的文句,并把从阅读文本中学到的写作基本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进行写作训练。
4.反思让教师收获更多教学的幸福
“读书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高”,是教师特有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源自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学内容新的呈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应以此为指导,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乐于探究教学的背后,对经验进行再思考,成就教育的无数精彩瞬间。
作者:冯红梅
评价是教学的延伸,试卷是评价的载体。试卷制式是反映知识、能力、素养的重要框架,也是体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试卷制式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试卷制式的要素组合与结构调整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试卷制式的名分归属与内容排布也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省思、调整、重构试卷制式势在必行。
一、省思
以前,中考语文试卷主要分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板块,课改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纷纷进入试卷,原来的试卷系统被打破,试卷的结构随之变为积累、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文学作品阅读、非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板块。虽然试卷的内容愈加丰富,但也越来越呈现出臃肿化、碎片化的趋势。
1.“积累与运用”板块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积累与运用”向来是考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板块。实际上,“积累与运用”这个板块名称,也折射出某种无奈。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注音、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古诗文名句默写等考点侧重于积累,而综合性学习则体现出较强的运用特征。虽然运用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之上,但是将积累与运用生硬地放在一起,从学理上似乎也经不起推敲。积累考查的是知识,运用考查的是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具体的情境。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看,只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也是一种运用,换句话说,运用在特定的情境中是能够涵盖积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累与运用”有更名的必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积累与运用”板块逐渐加入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阅读。平心而论,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放在“积累与运用”板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综合性学习强调宽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口语交际强调实践性、情境性的对话,二者都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然而把名著阅读放在“积累与运用”板块,则不太合理。名著阅读虽然也可以设置成对某个语境的言语活动的考查,但是整体而言,它侧重于对整本书的审美、鉴赏、评价,本质上是一种阅读活动。“积累与运用”板块不能因为相对开放,就成为什么都可以加入的大杂烩。
2.“阅读”板块
“阅读”板块一般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两部分,再细分为文学作品阅读、非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这种安排做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搭配,诗词与文言文的兼顾,总体来看是合宜的。
其中,非文学作品阅读是机动的,有时是说明文阅读,有时是议论文阅读,有时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体选择什么文类,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自媒体时代,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十分必要的。非连续性文本在试卷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足性文本组合,如文字、图片、表格构成的组合;二是跨越式文本组合,如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组合在一起,也使得文本与文本之间具有非连续性。
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来说,如果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组合的信息指向一致,则这种跨越式文本组合是相对成功的;反之,如果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组合的信息指向相悖,则这种跨越式文本组合是存在问题的。跨越式文本的组合,要避免两个文本信息的繁杂与错乱,应追求信息的同化与顺应。这种跨越式文本组合的考查,其成败全依赖信息编码的顺遂与畅达。
由于材料来源的关系,古诗词赏析与文言文阅读往往联系紧密。单就古诗词赏析而言,常以一首诗歌进行考查,近年也出现多首诗歌进行考查的情况。多首诗歌的考查,一般以两首为宜。两首诗歌可以形成对比阅读,可以形成主题阅读,可以形成互文阅读。
近年来,中考中也出现了古詩词与文言文组合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很好的实践精神与探索意识,但由于组合文本对古诗词信息的掩盖、遮蔽,特别是文言文考查对古诗词的牵制,使得古诗词赏析沦为文言文阅读的附庸。从理论上说,古诗词赏析涉及基调、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文言文考查的指向是不同的,理应享有独立的地位。
3.“作文”板块
这一板块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是正名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于这个问题,要从“作文”与“写作”的区别说起。从内涵看,“作文”意味着静态知识主导下的练笔,写的是那些四不像的“教练文体”,是给教师看的,只要求立意高远、文从字顺;“写作”意味着动态知识主导下的写作,是写给特定读者看的,读者也是文章的塑造者。从行为看,“作文”重视审题,弱化了主体性,作者成为教师命题的揣摩者和体现者;“写作”重在发现、感悟、猜测、质疑,关注写作的过程,作者是写作的主体。从本质看,“作文”是指在教学情境下的写的训练,不考虑读者对象的状况,不考虑文章写给谁看,是虚拟的写作;而“写作”是指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进入“流通”领域,接受读者的检验,是真实的写作。尽管考场上的“写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但是用“写作”取代“作文”,不仅是对写作教学观念的校正,也是对语文教学行为的良性引导,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调整
在省思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对初中语文试卷制式进行调整,使试卷结构更加科学、简约、灵动。
1.把名著阅读纳入“阅读”板块
当初,名著阅读进入试卷的时候,命题者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往往是选取名著中的章节,据此判断人物的身份、姓名,或者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回忆名著中的情节内容;认为名著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因此把名著阅读安排在“积累与运用”板块。现在,我们对名著阅读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名著阅读虽然有别于单篇阅读,但也是阅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不能死记情节甚至细节,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感悟、体验、思考。把名著阅读置于“积累与运用”板块有历史原因,但毕竟是权宜之计。最近几年,许多地方中考语文试卷都将名著阅读纳入“阅读”板块,这应当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名著阅读的分值一般在6~8分,由于不是很高,放在“阅读”板块的最前面比较合适。
2.把综合性学习融人“积累与运用”板块
现今仍有许多地方的中考语文试卷将“综合性学习”单独列出,作为与“积累与运用”并列的板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往往就会遇到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问题,包括注音辨音、识字认字、选词用词、标点运用、语病辨析、古诗文默写、图文转换、缩写扩写、讲述转述等。综合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而且应该整合到“积累与运用”板块中。
2018年北京市中考“基础·运用”板块的试题就是很好的样例。整个板块以“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来统摄所有试题,依次设置了五个具体情境。第1题是填空题,情境是“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要求学生写出“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出处。第2题是选择题,情境是“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要求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根据语境选出汉字和词语。第3题的情境是“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要求学生选择标点符号、修改语病。第4题的情境是“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巧妙链接课文,考查文学常识以及在微信中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第5题的情境是“当活动进行到‘缅怀先烈’的环节时,校团委书记拿出了一枚珍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与同学们共同缅怀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小全张上的题词和碑文。该试题编制集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熔语言、思维、文化为一炉,值得借鉴。
3.以“语用”取代“积累与运用”
不仅综合性学习可以整合到“积累与运用”板块中,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也可以整合进来。为了进一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综合性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本身还可以成为建构“积累与运用”板块的框架。有了综合性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的统摄,原先零碎的静态知识的考查得以整合,“积累与运用”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异化,而是优化。此时,以“语用”作为板块名称更加合适。
4.以“写作”取代“作文”
当“作文”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成“写作”之后,“写作”就与“语用”“阅读”构成相对完满的并列关系。
“写作”板块一般分为微写作与大写作。其中微写作写片段作文,以补大写作之短;大写作写整篇作文,以克微写作之弊。二者组合是相对合理的。那么,微写作与大写作如何调配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随着写作研究的日益深入,开辟交际语境写作的新天地,是初中语文写作考查的应有之义。交际语境写作是任务驱动下的写作,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写作对象不仅是写作过程的参与者,而且是写作成果的塑造者。交际语境写作是联系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的一座桥梁,具有很强的考查功能,理应得到推广。
但是交际语境写作也存在固有缺陷,它将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束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写作情境中,导致学生难以发挥灵动的才情、深刻的思想。因此将交际语境写作安排在微写作中,而将文学写作或思辨写作安排在大写作中,是比较合宜的。这样,“写作”板块就形成了交际语境写作与文学写作(或思辨写作)的二元结构。
三、重构
根据以上调整,重构后的中考语文试卷制式可列表如下:
安德森等学者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类目,其中记忆、理解、运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这对完善中考语文试卷制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面笔者尝试用安德森等学者的认知框架对上表相关内容进行描述。
1.“语用”板块
在“语用”板块,初中阶段的记忆主要体现在生字新词和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就生字新词的考查而言,虽然强度不同于小学阶段,但是初中阶段同样不可或缺,最好是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在任务驱动中运用。对音形义、字词句的考查,可以分再认、回忆两类。就古诗文名句的考查而言,除了识记性默写,还应设置理解性默写、运用性默写等情境。仅有语境是不够的,还要有情境的设置。
从学生考试的心理而言,“语用”板块的试题难度不宜过大,但并不妨碍在该板块设置高阶思维的试题。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高阶思维的试题,应该围绕综合性学习,在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方面要突出综合性,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如QQ、微信、博客的语言运用,获得信息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设置“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的情境,检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考查学生基于高阶思维的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
2.“阅读”板块
名著阅读的考查,短短几年就经历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判性阅读等阶段。积累性阅读指向识记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主要考查的是作品里有什么,体现了文本中心理念;理解性阅读指向理解作品的内容、形象、主题等,主要考查的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体现了作者中心理念;评判性阅读指向感受和思考作品的思想、观点、态度等,主要考查的是读者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了读者中心理念。如果说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还属于低阶思维的话,那么评判性阅读就属于高阶思维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试题的编制既要关注语感,也要关注文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试题主要有四类,即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属于低阶思维,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属于高阶思维。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包括说明文、议论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其分值应该低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说明文阅读的考查,重点要落在說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顺序的梳理上;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应该围绕文章的观点、论证的方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设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可借鉴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依照“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设置试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至少要设置一道高阶思维的试题,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评判、推断、设计、建构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古诗词的赏析最好分两小题,第一小题“示方法”,提供支架;第二小题“用方法”,用提供的支架读出诗歌的情感。第一小题为低阶思维的试题,第二小题为高阶思维的试题。
文言文的阅读除了常规的字词解释、断句、翻译之外,还应设置一二道基于高阶思维的主观题,考查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品位。文言文阅读试题也要脱胎换骨,应命出各种新颖活泼的变式题,以改变僵化可憎的面目。
3.“写作”板块
微写作要求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表达,能准确使用常用词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做到简明、连贯、得体、流畅地表达,而且做到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大写作最好是在文学写作与思辨写作中二选一。文学写作旨在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要求能用叙述技巧,诸如细节描写、对话及叙述顺序等,表现真实或虚构的经历,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思辨写作旨在考查学生针对生活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评析能力,要求能恰当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地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效。当然,微写作与大写作都属于高阶思维。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试卷制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而变的。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语文试卷制式必将趋于完善。
作者:林忠港
【摘 要】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与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明确表明,命题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本文以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为基础,论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方法,并以北京、天津、南京、重庆、深圳五个城市的2019年中考试卷为例,进行一致性分析实践,为中考数学试卷命题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试卷
Analysis o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Mathematics Test Paper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Qingyanggang School,China) HUANG Yique
【
【
一、初中數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方法
在一致性分析中,常用的一致性分析模式包括韦伯分析模式、SEC分析模式及Achieve分析模式。
1.韦伯分析模式,以“金字塔”式课程内容目标体系为基础,研究维度包括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及知识分布平衡性四部分,在课程标准与中考试卷一致性分析中,研究信度较高,研究精度较好,是SEC分析模式及Achieve分析模式的基础。
2.SEC分析模式,将学习内容与认知要求二维矩阵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与整理,进行一致性P值计算与分析,分析内容相对粗放,结果局限性较高,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学业评价。
3.Achieve分析模式,以深度质化方法为基础,邀请学科专家学者及教师组成编码小组,分析试卷题目与课程标准的匹配水平、试卷的知识水平难度、试卷知识分布的平衡性及知识广度,分析的难度较高,分析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
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一致性分析实践
综合对比上述三种分析模式,本文选择韦伯分析模式开展一致性分析。以五个城市的中考试卷为例,开展其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评估试卷的不足。
(一)分析框架
在韦伯分析模式中,每个分析维度有对应的可接受水平。
1.知识种类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中至少存在六道题目用于检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及的知识内容。
2.知识深度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中至少存在50%的题目认知深度达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
3.知识广度分析要求中考数学试卷内容贴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某领域的目标范围超过50%。
4.知识分布平衡性,按照知识分布平衡指数计算公式,计算的数值大于0.7,则评估中考数学试卷在知识分布平衡方面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知识分布平衡指数其中, 是指中考数学试卷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的目标数量; 是指目标下对应的中考数学试卷题目数量; 是指领域目标下的中考数学试卷题目总量。
(二)分析过程
1.知识种类分析
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可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领域,结合初中数学教材、课程标准要求等内容,可将课程标准划分为8个学习领域,如数与式;图形与变换、坐标、证明;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2)主题,根据每个领域的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以数与式领域为例,其主题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整数与分数四类。(3)目标,根据每个主题的内容,划分不同目标要求。以有理数主题为例,其对应的目标要求为“能够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知识深度分析
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可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深度划分为四个思维等级,分别对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层级。(1)了解。要求学生知道、认识或距离知识内容、特征。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知识内容、特征、内涵,并阐述不同知识间的异同或关系。例如,要求学生利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及立方根。(3)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将知识内容用于不同情境中。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代数式表示问题的数量关系。(4)灵活应用。要求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编码处理
在基于韦伯分析模式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初步处理后,需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试卷进行编码处理。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码中,划分的8个领域分别用数字1~8表示;划分的二级主题,分别用1.1,1.2……n.n表示;划分的目标,分别用1.1.1,1.2.1……n.n.n表示,汇总为编码表。例如,1.1.1表示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2-理解”;1.1.2表示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2-理解”;1.3表示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其对应的知识深度为“3-掌握”。本文共邀请两名学科专家和一名骨干教师分别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码评价,评价结果具备较高信度。
在初中试卷编码中,应根据试卷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码中进行选择,进行编码统计。例如,某市中考数学试卷的第13题考查5个知识点,分别是(1)实数的幂运算,其对应的编码为1.3.1;(2)求三角函数值,其对应的编码为1.3.2;(3)求非负数的平方根,其对应的编码为1.3.3;(3)比较实数的大小,其对应的编码为1.3.4;(5)有理数混合运算,其对应的编码为1.3.5。将试卷的题目编号(即13)填写至五个编码处,如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不属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内容,将题目编码填写至非目标编码处。
4.数据统计
在数据统计中,不同分析维度的处理方法不同。(1)知识种类分析,计算编码表内每个领域中主题编码和目标编码的总数,计算每个领域中填写题目编号的主题编码与目标编码总数。(2)知识深度分析,计算每个领域中填写题目编码的主题编码与目标编码个数,并统计高于、符合和低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深度的题目个数及占比。(3)知识广度分析,按照“填写题目编码的目标编码个数/目标编码总数×100%”的公式计算,受考试时间限制,中考数学试卷的知识广度难以达到50%的要求,在本文分析中,如该数值大于40%,则判断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具备一致性。(4)知识分布平衡性分析,按照上述计算公式进行统计与计算。
(三)分析结果
在五个城市(北京、天津、南京、重庆、深圳)的中考数学试卷中,每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如下:
1.知识种类分析结果:在数与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4个领域中,5个城市的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在方程与不等式、统计与概率2个领域中,1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在图形与证明领域,2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在图形与坐标领域中,3个城市的试卷与标准不一致。
2.知识深度分析结果:在图形与变换这一领域中,试卷与标准不一致,其余领域均与标准一致。
3.知识广度分析结果:仅有2个城市在方程与不等式、函数2个领域中,试卷的知识广度与标准一致。其余领域的知识广度占比约20%,相对较低。
4.知识分布平衡性分析結果:5个城市的中考数学试卷知识分布相对均衡,并未出现集中于某个知识目标的现象,均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数学试卷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中,可选择韦伯分析模式,从四个维度分析两者一致性。根据分析结果,可评估中考试卷在考查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及知识分布平衡性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中考数学试卷的命题,提高中考数学试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确保中考选拔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帆,张胜元,孙庆括.初中数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以福建省五套中考数学试卷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9(03).
[2]李明山.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数学试卷的一致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5).
(责编 张 欣)
作者:黄贻鹊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分析
唐县启明中学——赵娟
一、命题思想及特点
2018年中考试题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本次试卷是120分。 整套试卷题型仍分为I卷(客观题)和II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英语试题整体上难易适中,符合新课标对于初中毕业生毕业达到的五级要求。本次命题在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考察,注重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的设置,减少了词汇、语法等单纯知识性的试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综合性。 总的说来,该套试题体现了以下命题特点和趋势:
1、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本套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核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点,既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测试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考查。试卷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符合新课改要求。
2、试卷内容贴近现实,体现生活,时代感强
无论是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一直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非常强。此外试题的试卷结构严谨合理,试题类型丰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试题活而不乱,又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感、综合性较强,内容科学规范,难易度和区分度适中。让考生普遍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试题在体现生活,答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无形当中试卷也在指引着考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扩充生活知识,了解社会背景。能让考生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样的选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点拨作用。
二、试题具体分析
1、单选题:
与2017年试题相比,2018年单选题中没有对冠词、情态动词、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考查。
新增考点是:名词辨析、并列句中连接词的考查。
名词在2012—2016年中每年都有一题,仅2017年没有考题,而今年又出现了考题。在2012—2017年中,对并列句&复合句中连词的考查,共有11个小题,今年2个小题。因此,无论是名词辨析,还是连接词的辨析题,都仍是近年重点考查的对象。
2、完形填空:
与2017年相比,2018完形填空中出现了对连接词but、介词in的考查。但对连词、介词的考查,在2012—2017年中,也分别考查过4和2次,因此并不陌生。2018年完形填空题中考点,仅是名词、形容词、动词、连词、介词。与2017年相比,没有对动词短语的辨析题,也没有对副词的考查。
3、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比往年多了一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题量由原来的5/5/5式变成了今年的2/4/4/5式。所选体裁大致没有变化,对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大意类型题的考查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4、任务型阅读:
与2018年相比,仅有69题由原来的全文主题句变成了段落主题句,但对于段落主题句的考查,在20
13、2016年中均有出现,因此并不陌生。
三、命题趋势
2018年中考试题与2017年相比,听力做了微调,阅读理解由三篇增加到了四篇,作文改为看图写文章,重视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图片转换信息的能力。其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四、核心素养的体现
完形填空以国王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入手,进而介绍文章主题 “盐” 及其重要性,它在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阅读理解A篇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顾客反馈书信为话题,阅读理解B篇是一则感人的小故事,以一个小男孩在过新年时拿着爸爸给的两美元去买书,路上却将自己的钱送给了穷苦的一家人这样一个善举的故事。故事虽小,折射出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面,乐于助人会让你的新年更快乐。阅读理解C篇是一则DIY甜点课程的广告,内容接近生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理解D篇首先介绍了志愿者的重要性,接着列举了如何成为一名志愿者,最后点题并总结志愿者的经历能使我们意识到小的事情却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样一个道理。任务型阅读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创建、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社会发展。试卷的语言素材都是真实、地道、典型的英语素材,选篇体裁和题材丰富,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又重视思想内涵,选取富有时代感和积极向上的正面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与往年作文题目相比,今年的作文是一个大的创新,形式是看图写文章,从两个要点入手,其一是图片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这需要首先要看懂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与表达能力;其二是当你看见人们像这样扔垃圾,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考查学生对于环保意识重要性和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办法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说,环保这类主题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图片的基础上写这样一篇文章属于创新之举,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也能充分地表达出对这类问题的看法的。
五、改进的教学措施和策略
今年的试题,都反映出阅读量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拓宽学习资源,扩展文化视野,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听力和阅读输入量。总之,语言学习是一项综合工程,词汇、语句的学习是基石,课内、外活动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舞台,阅读量、知识量是根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使用英语去做事,去做人,把阅读作为维系一生的习惯,好好培养。
2011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既注重基础,又有部分试题灵活开放,使得整篇试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拔性。
试卷在结构上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听力第四题的材料由四篇减为三篇,题量10道小题3-3-4每小题1分,总分值不变,其他题型保持不变。
试题特点:
一、注重知识与语境的结合。2011年英语试题通过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考查,衡量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及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个试卷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点,而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通过一定的语境来实现。基础知识立足于课本,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强调运用,贴近生活,选材丰富多样。完型填空讲述的是一篇明信片的由来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理解中文章选材丰富,比较贴近生活,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2011年的基础写作使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增大,体现新课标理念。本套试题写作形式上是E-mail,主题是弘扬正气“介绍题材生活化,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都有话可说,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恰到好处的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现在广大未成年人中正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在此背景下,本题的命制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感。
语文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试题形式丰富多样
今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选材注重名家名篇,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形式丰富多样,难易比例搭配合理。卷面布局美观大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也有利于发挥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考查语文素养又关注学生人品素质。第4题(2)是试卷亮点,让学生就“孝”字谈自己的看法,这道开放题的设置既考查语言表达,又能考查学生对“孝”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领悟。“百善孝为先”,要学好语文先学会做人。第5题修改“请假条”是今年新题型,试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今年默写没有理解型默写,学生反应难度不大。
二、文言文阅读注重迁移,体现课内知识课外用的原则,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文言文阅读共甲、乙两段,甲文出自《出师表》,乙文为课外。题型变化不大,分值增加到15分。考查了断句、虚词“之”、实词、翻译及概括能力。文言文课外迁移阅读的大趋势,避免了部分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含义和用法,忽略对文本的分析和欣赏的做法。诗
歌赏析考查的是《己亥杂诗》,命题兼顾了常识、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理解,难度不大。
三、现代文阅读命题选材考究,注重名著阅读,旨在弘扬大家风范。
阅读文本为《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第18-22题分别考查了题目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写作方法的分析等知识能力点。题型均为简答题,都是平时各校训练到的能力点,学生做起来感觉得心应手。
今年记叙文阅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试题之外,它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今年试题对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议论文阅读所选文本浅显,设题比较灵活。其中第15题考查俗语“坐冷板凳”的语境意思,第17题考查论据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但客观上能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积极应答。
四、作文拟题另辟蹊径,杜绝猜题押宝,引领学生吾手写吾心。今年作文试题为材料话题作文,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作文,题目中的开放与限制都比较明确。这种题型虽在我省试题中多年
没有出现,但是命题人也没有为难考生,只要考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围绕中心来记写便不难完成。
今年的试题,从考查的指向性、考查的能力层级、试题类型来看,是一份思路清晰,学科特点鲜明,选拔性与导向性并重的试题,对我省语文教学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4年河北中考作文试题浅析
清代诗人黄遵宪在《杂感》中有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摈弃假大空而侧重考生的“独抒性灵”,正切合语文改革的题中之义。纵观近五年的中考作文题— 2009年“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的命题作文、2010年“ 来了”的半命题作文、2011年“陪伴”的命题作文、2012年“我与 的亲密接触”的半命题作文以及2013年给了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的自命题续写作文— 我们不难发现,中考作文的考查维度渐渐趋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当作文题目摘下“高冷”的面纱,变得“日常化”无疑会更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而今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是话题作文—“这样的衣着”,更是一次特点鲜明的作文题设。
一、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
对于话题作文来说,其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考生的“发散思维”,即围绕某一材料(或某一触发点)—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在
已占有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全面拓展思维空间,而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是话题作文的两大显著特点。“这样的衣着”,衣着,即一个人身上的穿戴,包括服装的式样和穿戴的方式等,而这恰恰是考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之一,这就给了考生非常广阔的选材空间,只要与衣着相关的材料皆可入文。而且从体裁选定上也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围绕“衣着”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二、隐现的限定性与多样的指向性
闻一多先生曾用“戴着枷锁跳舞”形容自己写作,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次写作。“跳舞”自然指的是文思涌动,行云流水的行文,而“枷锁”则指的是写作过程中的主题限定等需重视的约束条件。“这样的衣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衣着”,前面有一个定语成分—“这样”,这就说明,一方面,当考生在写“衣着”的时候,必须要凸显出是特定的衣着,即一定是某一时间、某一事件或某一场景中的衣着,绝然不是漫无目的的信马由缰;另一方面,一旦当其被限定在某一时间或事件或场景中是,其指向性也就不能被忽略,通过“这样”的“衣着”,考生要表达什么?一段难忘的时光?一件难忘的事情?一个难忘的场景?„„无论是什么,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叙写的“这样的衣着”到底是什么样的衣着,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类衣服?是谁的衣服?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衣着?等等。同时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抒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好这次话题作文呢?
一、审题准确。“这样的衣着”,很明显,写作的核心内容必然是“衣着”,而且“这样的”的限定也说明一定是特定情境中的衣着。
二、立意独到。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抒发什么感情或者表达什么感悟等等),力求立意独到,即使选材雷同,也要在立意上写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吊僧诗》中说道:“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显然,立意的好坏比辞藻是否华丽更为重要。
三、拟题别致。正所谓“题好一半文”,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无疑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自拟题目,对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赚分”的好机会。一个好题目的拟定,通常是使用了恰切的修饰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等。
四、选材典型。前文所述,衣着是考生最为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在选材上出现草率随意的弊病。选材典型,就是要选择很有代表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衣着进行叙写。
五、文体明确。由于此次作文的自由度很灵活,各种体裁都可以运用,那么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考生在行文过程中没能把握好体裁的文体特点,出现了文体不明的问题。
六、卷面整洁。考生作文书写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作文得分(其实不只是作文题,语文试卷整体对卷面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潦草、污损、勾画涂改是大忌,当然,需要说明的是,
作文对书写的要求也并不是一定要写成标准楷体或其它书法字体,也不是不允许出现一点涂改,只要工整规范整洁即可。
关于“这样的衣着”的拓展延伸。正如材料中所言,一个人的衣着往往代表了这个人的喜好、秉性、素养甚至心灵。常见的写作思路就是对一件或一类衣着进行描写,借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考生完全可以摆脱这一思维窠臼,将“衣着”象征化,深化其现实意义,这样写来,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厚重,也容易出彩。
正如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所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只要考生在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信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的!
守正创新 领风标向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顺时而变,全面关注核心素养,在整卷的布局、考点的选择、考查形式的呈现和考查手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试题又坚持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坚持历史教学的规律和方向,可谓是守正出奇。
风格稳健,全面考查学科目标
今年的试题延续了近年来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稳健风格,整体稳定,适度创新。具体特点是:
1.考点覆盖率较高,注重基础。
试题全卷共有11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共涉及18个主题、64个知识点。80%以上属于基础知识。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还是坚持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一道非选择题,合理压缩了整卷题量,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控制了试题难度。
2.考查领域广泛,注重综合性。
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如
11、
12、
13、
14、21题等;也有科技史、社会史,如
15、
19、
26、27题等;还有经济史,如
16、18题;国际关系史,如
17、20、27题等。总之,试题涉及领域广泛,凸显了综合性特点。
3.突出重点、热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现实的根脉,现实是历史的果实。《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习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发挥反映现实热点、服务现实发展的功能。如第17题:
下列国际会议中,由美国完全主导的是 A.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会议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会议 C.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 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会议
该题考查了世界现代史上影响国际格局的四次重要会议与美国的关系,其命制的现实背景显然是当前国际社会正处在秩序重构过程中,美国依然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我们对此既要保持清醒认识,也要积极应对。
26题:(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该题通过提供史料和设置问题,在苏联国防现代化这个历史话题与俄罗斯当前国际地位这个现实话题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考生将把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将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关联。
引领方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河北省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确定历史学科考试要求:“应适当关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今年的历史试题适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其突出亮点,具有合理创新、引领方向、推动教学改革等多重意义。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贯原则,是新旧版本《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如26题第(2)问:
据材料
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该题选取苏联武器装备发展情况为考查目标,并以此作为苏联国防现代化历程的缩影,反映其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主要特征。解答该题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有关观点的过程。
2.强化时空观念考查。
时空观念是最具历史学科特征的观念之一。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如11题:
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 “洋夷”是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该题通过提供光绪二十七年和山西这两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先确定“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的“和议”与《辛丑条约》相关,然后才能确定“洋夷”这个人物指的是八国联军。
3.注重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被解读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史料和史事解读能力是历史课程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如12题: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该题通过提供时间和人物信息,要求考生首先确定需要分析的历史现象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背景的。进而通过归纳、比较等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维新派缺乏经验。
又如14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心的向背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D.外部势力的介入
该题属典型史料解读类试题,提供的史料来自著名史学家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需要考生解读出史料中包含的信息有:蒋介石、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战争)、兵员损失等。然后运用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认识到作者的观点是认为蒋介石指挥不当导致了其兵员损失的后果。进而再由蒋介石这个具体人物抽象到决策者这类人物,由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抽象到战争这类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全面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目标。对此,《课标》和《考试说明》都有明确的要求。今年的试题在全面培养家国情怀方面,可谓浓墨重彩。如19题:
下列科技成就在彭树智《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一书中,应重点阐释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 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
该题考查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不仅会使考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树立科学态度。
再如27题第(2)问:
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试题立意反映了命题者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大爱情怀,必将激发考生对战争的警惕感和对和平的珍惜感。同时,通过分析成因,又会让考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破坏和平的因素更加警醒,树立忧患意识。
2018年河北中考政治试卷分析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依据《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植根于生活沃土,多维视角全面考查课程目标,实现了考试的各项功能。
一、站位有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卷的开篇,以党的十九大主要内容为考查目标,让考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浓郁气息。试题重点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进展和成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始终,统领整张试卷。第
5、
6、
7、
8、
9、
10、24(3)、28(5)题,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
3、
4、24(1)、
25、28(3)题,体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
2、24(2)、28(3)(4)题,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第
8、10题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为切入点,让考生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力。第28题以传唱经典歌曲为主线,让考生感悟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自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故事有温度,以真实可感的中国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试题讲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这些中国故事贴近学生实际、真实可信、鲜活灵动。“起航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塞罕坝的变迁”“农业现代化”“国土绿化”“修改宪法”“审议监察法”“实施国歌法”,这些国家大事,主题鲜明、高峰突起、宏观大气。
“为迷路老人寻家”“为快递小哥送水”“知错能改的交警”“礼让斑马线的司机”“回家过年”“洋粉丝过春节”“网上热议三月三”,这些平凡小事,温馨可感、静水流深、润物无声。
三、视角有宽度,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多维视角考查课程目标 试题围绕着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领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维视角呈现问题,全方位考查学科目标。“吸烟者应提高哪些道德素质”“大多数观众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哪些要求”“归纳当代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这些设问是从道德视角呈现问题。“提出实现无烟环境的设想”“说明权大还是法大”“体会国歌法与我们的关系”,这些设问是从法治视角呈现问题。
第2,8,10,24(2),28(4)题从个人层面呈现问题;第24(3)题从社会层面呈现问题;第5,6,9,22,23题从国家层面呈现问题;第10题从国际层面呈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让考生形成立足现实、从我做起的态度,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
四、思维有深度,以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为重点,引导教学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
坚持能力立意,是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的执著追求。整张试卷没有单纯识记能力的考查,综合能力考查的分值占比由去年的24.5%提升到了58.3%。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以24题最具典型性。该题有两个情境材料,一是我国各地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共诉求。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必须具备从资料中获取信息、提炼观点能力,认识、理解、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守正显本色出新求发展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试卷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方向,选材贴近学生生活,题干设置简明科学,彰显了导向功能。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既具有良好的甄别选拔功能,又能有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良好作用。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改革呈现方式,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力度
今年的语文试卷改变了以往名著阅读的呈现方式,把名著阅读与记叙文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在我省中考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说这是今年语文试卷的最大变化。试卷从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中选取了《五猖会》作为记叙文阅读材料。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这篇阅读材料既符合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的实际,同时也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往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大多只是试卷的点缀,既不能考查阅读的广度,更不能考查阅读的深度。今年我省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把名著阅读引向了深入,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试卷中的几个题目,既有对文章关键性句子含义的理解,又有对具有丰富表现力句子的赏析,也有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同时还有对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简要分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深入思考,才能正确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今年名著阅读试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并且,在“附录”中推荐了《朝花夕拾》等10部名著。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名著阅读的教学远远没有落到实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目前,学生阅读量过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浅阅读(用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或走马观花了解个故事梗概)、伪阅读(只是背诵别人总结好的名著导读材料,根本没有接触名著)的风气依然盛行;没有时间阅读、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比比皆是。今年的名著阅读试题,就是要扭转这种倾向,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二、深入文本,提高阅读层次
以往语文试卷,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考查,侧重在“写什么”的层面上设置试题。今年的语文试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考查“写什么”,还考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只有走入文本内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层次。
古诗词阅读选取的是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其中的第7题: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加线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这句诗的含义不难理解,如果从内容理解角度设题,就缺乏思维含量。题干要求回答是“怎样写”的,就需要学生深入解读这句诗,否则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这句诗用“浩荡”写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进一步烘托“离愁”,这样就把深重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议论文阅读选取的是《寂寞出学问》,其中第17题: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这道题不仅考查选文运用了哪些事实论据,而且进一步考查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和使用上的特点,这就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认真阅读选文不难发现,选文的事实论据非常丰富,短短的一篇文章就选取了六位名人的事迹,这些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并且都很典型,富有说服力。这就是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上的特点。选文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也不是平均用墨,有的只用一句话概括,有的详细叙说,可谓详略得当。这是选文在事实论据使用上的特点。这道题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好的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因而了解文章的形式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解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内容,亦即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亦即文章是怎样写的。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就从浅层次阅读走向了深层次阅读。
三、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发展
今年的语文试卷,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设置都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第4题,选取了一则有关传统道德的新闻材料,其中的第(2)小题是: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的设置,一是考查依照原文形式仿写的能力;二是考查对“孝”这一汉字的理解能力;三是考查对于“孝”在传统文化、道德层面的认识能力。“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是每个人良好品德意识形成的基石,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这样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变。学生在答题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这道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是我省今年试卷的一道亮点试题。
古诗阅读材料选取的是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传统名篇,这首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题第8题: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这道题既考查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语文学科应当在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学好用好汉语言工具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今年我省的语文试卷,从考查工具书的使用、汉字的解析到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从经典美文的赏析到服饰文化的写作,无不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运用能力
今年的试卷采用大作文与应用文修改结合的形式:小作文要求对提供的“病假条”提出修改意见,填补了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的空白;大作文运用传统的话题作文形式,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大小作文,其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发挥真实的写作水平。今年的大作文试题的特点如下:
其一,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宜于表达真情实感。人都离不开穿衣,话题中的“衣着”与每个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东西可写。围绕话题可写校园生活,可写家庭生活,还可写社会生活;围绕话题可写自己,可写他人,还可以写群体;文体上也比较宽泛,可写成记叙文,可写成议论文,还可写成说明文。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其二,开放性与限制性有机结合。该话题为偏正短语,其中的“这样”限定了话题中心的外延,缩小了范围,而“这样”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指向性,加深了话题中心的内涵。从而避免了以往中考因话题过于宽泛而容易被宿构或套写的弊端,这样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很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其三,切入点小,易于驾驭和发掘。“这样的衣着”规定了立意的视角要“小”,选择的材料应为日常生活小“事”,表达方法须以“小”见大。这样,考生易于选取自身或身边的小事表达出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效地规避因作文题目大而写得空泛、肤浅的现象。
其四,“提示”与“要求”,利于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试题中的提示语,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为考生拟题、确定文体以及选择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目自拟”的写作要求,也便于考生发挥特长。此作文题落实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之,该话题小而不狭,宽而不泛,真而不俗。今年的大作文试题无疑会为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展示写作才能,搭设一个很好的平台。
推荐阅读:
2024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分析11-03
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说墙07-17
河北省初三语文模拟试卷09-06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09-14
河北音乐教师招聘试卷10-09
河北中考模拟试题数学06-05
河北高考文综试卷07-05
2024年上半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法律考试试卷07-24
河北省电力公司制度07-20
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