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精选7篇)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1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朱自清《春》)⑵,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⑷田家少闲月。(白居易《观刈麦》)⑸,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⑹越明年,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请帖(tiě)心弦(xián)看(k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 B.纤(xiān)细 烙(1ào)印 卡(qiǎ)脖子 参差(cī)不齐 C.调(diào)换 酣(h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 D.哄(hōng)笑 分(fēn)外 超负荷(hè)捕(pū)风捉影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远离了喧闹的都市,驱车来到世外桃源般的僻静小山村,我们顿觉神清气爽。B.储运罐破裂,致使部分液化石油气泄露,幸亏抢修即时,未造成大范围扩散。C.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碧玉妆成的杨柳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D.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垮塌,昔日的美好家园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4.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4分)(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修改意见: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修改意见:

5.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3分)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6.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3分)北京4月22日电 今天上午,由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素有“中华第一国门”之称的首都国际机场启动。我省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驻足欣赏。

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边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等河北绝技的循环演出,一边是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民间绝活儿的现场演示。此外,在T1、T2两个航站楼也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河北文化展示活动. 第二部分(7-23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14分)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1)出淤泥而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答: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9分)“长信宫”灯 ①“长信宫”灯是著名的汉代镏金铜灯。它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此灯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曾为居于“长 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 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②“长信宫”灯的造型十分优美。全器为宫女跪坐双手持 灯状。宫女身穿广袖内衣,外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襟由右侧 向后掩卷,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 帼,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头略向

前倾,面目端庄,神情恭谨,表现出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左臂伸向右方,左手紧握灯座底部的圆形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的顶部。人执灯,灯映人,人灯合一。灯火的映照,使宫女的形象更加美丽,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其巧妙独特的艺术造型广受赞誉,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

③“长信宫”灯的结构非常精巧。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合拢时呈圆柱形。外屏板一角有直角形缺口,与灯盘方柄相扣。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两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动。盘心有一蜡扦,可插蜡烛。盘的口沿饰宽带纹一周,底部形似圈足,置于灯座上。灯盘有一平出的方形銎柄。銎柄可安装木柄,用来转动灯盘。灯座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上部形似豆座,直接插入灯盘底部;下部形如豆盘,盘口与灯座的上部相扣。

④“长信宫”灯的设计极为科学。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罩、灯盘、灯座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可以拆卸,便于移动和清洗。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照射方向和照明亮度。宫女体内中空,左手执灯,右衣袖似在挡风,实为吸收烟炱(由烟凝集成的黑灰)的虹管。点灯后,烟炱通过其右臂形成的虹管进入体腔内,可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⑤“长信宫”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堪称“中华第一灯”。

12.“长信宫”灯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答:

13.简要说明“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答:

14.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12分)读书杂谈(节选)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⑦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选文略有改动)15.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的建议。

16.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3分)答:

17.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18.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3分)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3题。(15分)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罢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高兴极了 —> —> —> 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答:

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 第三部分(24题 5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

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 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 与隔膜。

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⑧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不

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09 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2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仅次于作文的重要内容, 分值高, 阅读量大, 设题灵活, 变化多样, 是学生失分比较多的“重灾区”。仅以2014年中考语文为例, 试题中有第4小题、第三大题、第四大题, 共计10题属于现代文阅读, 合计分值32分。分量不可说不重。

要全面达成《考试说明》中的阅读目标, 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我认为对文本的阅读需要有以下四个层次。

一要读懂。任何阅读文本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呈现角度, 就像物体都有里外两面一样。内容是指写了什么, 形式是指怎么写的。内容有虚实之分。实, 主要指人、事、物、景;虚, 主要指认识观念、思想感情。读懂就是弄清阅读文本的内容, 明了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或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或阅读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其支撑论点的主要事实和道理以及阅读文本蕴含或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比如回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捕捉主要信息, 指出写作原因、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等题目都需要读懂。像2014年第4题的 (1) 小题给新闻拟标题、14题指出中心论点以及19题回答文章题目的作用等。无论是生活中的实用阅读还是考场上的应试阅读, “读懂”永远是第一位的, 是起点, 是基础, 是底线。如果没有读懂, 回答阅读题是不可想象的。读懂是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二要读透。所谓“透”, 就是透彻, 就是分析研究文本的表现形式。在明白了阅读文本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后随之要弄清阅读文本在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 包括体裁、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把文本中有关布局谋篇、选材组材、写法运用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读出来, 才算是“读透”。这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可以从文本汲取营养、精华, 模仿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比如回答2014年17题事实论据及其特点、22题对文章对比手法的认识等题目都需要以读透为前提。读透是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读细。这是对阅读文本的深层发掘或面上的扩展, 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目的或题目要求去反复品味、咀嚼相关段落、语句、词汇等, 解决有关问题。这个“细”, 包括段的主旨和作用, 线索的呈现形式及用意, 句子的含义和特点, 修辞的选用及效果, 运用语汇的功力和技巧, 标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试题指向到原文找出根据等等。读细可以解决阅读文本中一定区域内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细微问题。“细”, 就是不能粗枝大叶, 不能走马观花, 要沉下心思, 仔细阅读, 深入探究。比如回答2014年第15题, 说出“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第16题确认一句话的修辞方法并说出表达效果、20题阐释一句话的含义、21题对一句话进行赏析等都需要读细。读细是对阅读文本局部、细节的评价和赏析。

四要读出新意。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出“有创意地阅读”, 即要创新阅读。“读”本身是吸纳、接收, 不是如写作那样的输出、反馈。要做到“有创意”, 就需要变被动地阅读为主动地阅读。自主探究文本隐藏的信息、深刻的内涵, 品味作品构思的特点、内在的美质。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 关于一篇阅读文本新意的答案也肯定不是唯一的, 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如果能读出阅读文本的新意, 就可以出色地答出诸如写读后感, 为人物写颁奖词, 以人物的口吻写一段话, 续写论据, 给阅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文本的具体内容或写法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许多开放性试题, 从而夺取现代文阅读的最后胜利。2014年4题的第 (2) 小题谈谈对“孝”字的看法一题, 表面看与原文关系不大, 可以脱离原文作答, 而实际上恰恰是这种貌离神合的题目才更需要有创意地阅读。

阅读时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读和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古代的“学”就是指读书, 是广义的“读”, 而考场上对试题的“读”也是一种学习, 是狭义的“学”。在平时训练和考场答卷时, “读”和“思”是共存的、同步的, 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怎样阅读才能达到上述四个层次的要求呢?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 可以用指读的方法深入阅读, 可以用跳读的方法有目的地阅读, 还可以用默诵的方法反复阅读相关句段, 深入揣摩。当然, 四个层次不是一定要读四遍。平时进行阅读训练时, 可以从读四遍入手, 一遍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 随着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只要仔细地读, 深入地想, 读两遍甚至一遍也可以完美地完成答卷任务。

在动笔解答阅读题目的时候, 还要做到四个“顾及”:一是顾及阅读文本的中心, 不论是关乎整篇的题目还是牵涉局部的题目, 答案都要从文本的中心出发。二是顾及阅读文本体裁,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 答题语言都要注意体现文本的体裁特征, 学会使用语文知识术语。三是顾及作者感情, 答案反映出的感情基调要与文本本身切合一致。四是顾及试题要求, 问啥答啥, 扣紧题干, 赋分高的试题最好分条写出答案。

读时注意四个层次, 想时、写时注意四个“顾及”, 答案才可避免答非所问、言不及义或不得要领、南辕北辙, 进而无法得分的后果。

二、作文

作文题是语文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 历来被教师、学生、家长重视而得分又经常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 那么语文学科的总成绩将会得到改观。怎样提高呢?从理论上说, 平时在于认真观察、感悟生活, 多读多写;而考场上的限时作文, 就要掌握四个层次要求。

一是写对, 就是与题目相符、相配, 这是基本的要求。考场作文从命题形式看, 有题目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大类。题目作文有全命题、半命题之分, 另两种类型大都要求“三自”: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体裁。作文考试不论怎样命题, 对学生来说都是被动作文, 是执行指令的作文, 不是平时的写日记、随笔或有感而发的自由写作, 所以也就有了“对”与“不对”的区别。所谓“对”, 就是要与印在试卷上作文题目下的所有文字———不论是题干上的还是“要求”里的———吻合。这大致包括拟题方式、文章体裁、内容题材、话题范围、材料使用、字数限定以及一些特殊的单项要求等。比如, 201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的题干是“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这等于告诉考生下面有一段文字、有具体要求。文字是提示语:“衣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衣着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爱好、修养、追求……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生动的故事, 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提示语引出作文题目:“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是几年来一直在强调的常规要求:“题目自拟, 文体自定;有真情实感, 不得套写抄袭: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表达;不少于600字 (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些文字明确了话题范围, 对于打不开思路的同学做了必要的点拨。其中的每一条、每一项都要落实到作文里才算是写对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写“对”还指文章要体现正能量, 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 反映生活的光明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也就是“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写对”是对考场作文的最低要求, 起码要求;如果没有写对, 即使是“一点点儿”没有写对, 也将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还以2014中考作文为例, 如果将“衣着”看成或理解成“衣服”, 那写作的重心就要发生偏移, 导致游离话题之外的后果。

二是写实, 就是内容丰富、饱满, 这是主要的要求。考生在作文上犯的毛病大多情况不是写得不对, 而是写得不实, 内容空洞。所以写实是作文出彩的一个点。写实, 可以使文章通过限定的文字反映比较充足的信息, 显示文字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而“虚”和“空”, 是写作的大忌。不同的文体, “实”的呈现形式不一样。写事情需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要把笔墨放在写经过上, 要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把经过写得有详有略, 有曲有直。只有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 文章才显得波澜起伏, 摇曳多姿。写人需要写出人物的个性、有别于他人的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之所以有多种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写人。要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 还要注意写好人物某方面的细节, 这样才可以把人物写得特点鲜明, 活灵活现。比如写人物说话时, 在“说”前加上个状语, 把说话的情态写出来, 既充实又生动;写人的行为时恰当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则既直观又形象。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闰土捕鸟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形象地写出了用筛子捕鸟的过程, 读来不但清楚明白, 而且印象深刻。写景要写出这一处景物与其他景物的区别, 即景物的特点, 要善于运用形容词和修辞方法, 还要做到有层次、有重点。写说理文章就要遵循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结构上分清引论、本论、结论。写说明文, 要明确说明对象以及本质特征, 说明顺序要合理, 说明方法要恰当。

三是写美, 就是生动、有文采, 这是较高的要求。美, 不是堆砌辞藻, 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美在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中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记叙文, 包括散文的美主要表现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生动上;议论文的美主要表现在说理的深刻、语言的严密上;说明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层次的合理、语言的准确上。而不管什么文体, 文章的结构呈现“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 才会给人以美感。大头小尾、两头大中间小、一段到底等结构形式都是考场上应该避免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情”。文章传递的是思想, 表达的是感情。没有感情, 或者感情不真挚、不充沛的文章缺少深刻的美, 因而也很难感动读者。文贵有情, 情贵存真。要把文章写得美, 不能排除方法和技巧。在初中阶段, 学生学习了大量课文, 阅读了大量文本, 要善于借鉴、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技巧, 有机地运用到平时及考场的写作中, 以提高文章的水平。比如欲扬先抑、首尾呼应、过渡照应、景物烘托、对比衬托、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等等, 如果能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方法、技巧中选择一二运用到写作中就会使文章美不胜收。

四是写出新鲜感, 就是要有创意, 这是最高的要求。成语有“独具匠心”这个词, 意思是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 具有创造性。中学生谈不上具有“匠心”, 但是作文确实是考生最能表现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处。考场作文要想取得高分, 就不能忽视这一点。新鲜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能够出新的地方很多, 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立意出新。立意是确定文章中心, 立意出新, 就是观点鲜明、认识深刻。一则材料或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 可以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有的角度, 虽然与众不同, 但流于表面, 就难以出新;有的角度, 单刀直入, 鞭辟入里, 就可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比如写《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 大多数人会指责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 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但是有人提出如果于勒是你弟弟, 你会认他吗?然后从人性的角度, 列举于勒好吃懒做, 挥霍父母钱财, 侵吞哥哥应得的遗产等丑陋行径, 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出了这样的“弟弟不认也罢”的结论。如果行文论述也充分, 这个立意不但可以让人心服口服, 而且可以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2.结构出新。虽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但同写一种文体也可以做到与众不同。记叙文大多采用顺叙的结构方式, 但如果采用合理的倒叙或插叙, 就会略胜一筹。议论文一般采用并联式结构, 但如果恰当地采用对比式或递进式就会给阅卷老师带来新的喜悦。说明文很多人采用总分式结构, 但如果较好地选用归结式, 先介绍特征、用途、作用等, 最后点明所介绍的事物, 可能会给读者留下一点悬念, 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评。

3.材料出新。一切文章都是由写作材料组成的, 因此材料是否新颖, 关乎文章的新鲜程度。在考场作文中, 材料雷同现象较多, 因而形成了不是抄袭却像抄袭的现象, 不免要影响成绩。材料出新就要打破常规, 尽量不使用大家都熟悉的东西, 像大众英雄人物雷锋、张海迪、焦裕禄等等。使用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 但要出新意比较困难。新颖的材料可以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 耐人寻味, 从而取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4.语言出新。相对于前三者, 这点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语言的新不是自己生造词语, 而是巧妙使用熟语。很多作文平淡无味就是因为语言贫乏、苍白。为了使语言有新鲜感, 在作文中要注意使用成语, 言简意赅, 信息量大;还可以使用流行语, 生动有趣, 富有时代气息;最好的方法是恰当地引用古诗文, 可以大幅提升作文的品位, 为文章添彩增色。

彰显个性、独辟蹊径、不按常规出牌、反弹琵琶等都是出新。出新需要较高的理论认识能力、较娴熟的写作技巧、较丰富的语言积累, 因此, 才弥足珍贵, 才会获得高回报。但出新也是有风险的, 需要一定的胆识。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新”而出新。“新”要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 要为凸显文章中心助力, 不能以辞害意, 弄巧成拙。

如果以上四个层次要求都达到了, 作文就会进入高分段的行列, 从而取得理想成绩。

考场作文还需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审题要细, 提纲要粗, 构思要稳, 成文要快。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 深入体悟, 善于思考, 注意积累;考场才会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3

2012年是湖北省实施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九年,同时又是告别传统高考、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作为湖北省第一份新高考试卷,大家对今年的湖北语文卷有着更多的期待。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旧”高考之间的顺利对接,早在2012年3月下旬,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举行了语、数、英三科新高考的适应性测试。这次测试可以说提前缓缓拉开了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神秘面纱。有了这样的铺垫,人们对于我省第一份新高考语文试卷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心里已经有了底。因此,当6月7日湖北语文卷面世后,大家能够更为理性和平和地看待这份试卷。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顺利完成了我省“新”“旧”高考语文试卷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试卷贴近我省的课改实际命题,理性回归学科测试本体,全面反映我省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试题朴实、灵动、大气,既符合我省第一轮语文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又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甄别选拔的测试功能,对稳步推进我省新课程改革和中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具体来看,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坚持变中求稳,实现平稳过渡

2012年高考是我省首届新课程高考,今年的高考湖北语文卷顺利实现了由传统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作为我省第一份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必须站在新课程、新高考的高度,以新课程理念为命题支撑,贴近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全面反映我省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变”是必须的。但如何变、变的幅度多大,这是广大高三师生特别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了解除疑问,稳定人心,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正式发布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之后,于2012年3月举行适应性测试,解除了一线师生备考中的种种疑虑。适应性训练试卷实际上起到了备考向导的作用,自然也成为2012年湖北语文卷命题的重要参照。

从“变”的角度看。2012年湖北语文卷在守正中继承,在继承中出新。与2011年湖北语文卷(大纲卷模式)相比,今年试卷的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考试大纲》变了。今年命题遵循的是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2)《考试说明》变了。今年我省根据高中语文课改的实际,制定了与本省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考试说明。今年的湖北语文卷严格遵循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规定命题,试卷对板块分类进行了整合,将原来的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名著阅读整合为“语文基础知识”;将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文言断句、古诗鉴赏、名句填空统一归并为“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将“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明确地标示在试卷上,概念的表述更为准确,板块分类和考试指向更加明确。(3)考核目标与要求有所调整,增加了探究能力(F层级)的考查。(4)考试范围与要求变了。考试范围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教材由人教社大纲版高中6册教材变为人教社课标版“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教材为选修ⅠA中的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必修加选修共7本教材。增加了识记“中外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考查,同时渗透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第5题)。在名句名篇填空部分设置了选考题(第15题,8选5)。(5)试题类型有变化。增加了古文断句题(第13题)和多项选择题(第16题)。(6)古诗文背诵篇目有变化。今年根据新考纲及新考试说明,调整了相关篇目,做到了“三个兼顾”:兼顾学段(初高中)、兼顾体裁(诗歌散文)、兼顾必修选修。

从“稳”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从学科内容的测试要求、教育测量的技术规范以及考生作答的适应性等方面考虑,只是在2011年湖北语文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湖北语文卷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保持了稳定,试卷的总体结构、考点覆盖、主干题型和赋分比例等方面与2011年湖北卷是一脉相承的,湖北语文卷多年形成的传统特色在传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其二,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与2012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在结构、赋分、内容、题型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时,还以适应性训练的反映和数据分析为参照来调控和校正高考试卷的难度,确保高考试卷的难度合理、适当。

这些“变”与“不变”,全部在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控制范围之内,考前的预设在试卷中一一兑现。这对于维护我省《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实现“新”“旧”高考的顺利对接以及深入推进我省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回归学科本体,丰富人文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繁杂而又缺乏像数理化那样的严密体系,因此有些人称语文为“小百科”。语文教学也曾经陷入到“重知识传授,轻审美感悟”的误区。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本体和学科文化被异化和误读的局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偏。在这个过程中,湖北语文卷也自觉地承担起了回归学科测试本体的责任,在命制过程中不断丰富试卷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八年来,湖北语文卷在总结与扬弃中形成了“强调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传统特色,这一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例如字音、字形题,两题中的四组词语材料均为二二/四四结构,排列整齐匀称,读起来具有节奏和韵律上的和谐美。第3题(词语运用)、第4题(病句辨析),试题材料极具文学性,很多句子非常典雅。论述类阅读材料选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文本哲理蕴含深厚,文化思辨缜密。试题的编制十分考究,每个题都有明确的阅读区间,既有利于考生阅读操作,也体现了试题设计的层次感。每个小题中的四个选项,不仅表述的角度紧扣题干,且字数相当,整齐对称,呈现出一种建筑美。文言文阅读文本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相关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代笔记小说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其语言简约传神,辞意隽永;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的注解同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上相得益彰,融通成趣,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拓展了命题的空间。文言文断句是今年新增的题型,命题选择了一段与前面文言文阅读选文有关联的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保持了文言文阅读风格的一致,也进一步丰富了选材的内涵。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分别是名篇、美文;语用三题,20题凸显全民读书的主题,21题考查名著阅读,22题要求题诗或配文;作文材料以杜甫《春望》中的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为议论的触发点。这些试题文化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有利于引导考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

nlc202309011158

(三)立足课改前沿,引导中学教学

高考试卷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要有利于中学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后的第一份高考试卷,必须立足课改前沿,给中学教学以积极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

湖北语文卷重视观照教学过程,强调课内外衔接,一贯致力于引导中学教学及备考复习依纲据本,远离题海,回归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一命题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很多道试题的考查材料,要么直接选自教材,要么与教材关联密切,教材内容所占分值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例如第一大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尤其是第2题,四个选项中的所有词语材料全部出自必修教材,每个选项的四个词语都选自同一篇课文,可谓用心良苦。第5题,四个选项的考查内容基本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必修和必选教材以及名著阅读篇目。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词语和句式,大多是教材中的“旧时相识”,均在高中语文积累范围之内。第14题诗歌鉴赏题干中的“贾岛注重用字推敲”,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8课《咬文嚼字》课后(第44页)的一段补白《“推敲”的来历》互相应和。第15题要求填入的名句全部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教材篇目。第21题直接勾连课文,试题材料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宝黛初会”片段。就连作文材料也设置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杜甫诗《春望》。凡此种种,都是要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明确的导向:立足教材,抓纲务本,优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实现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健康对接。这一导向应该会在未来的湖北语文卷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关注“三维目标”,引导中学教学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规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今年湖北卷同样关注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检测。

首先是注重基础考查,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试卷中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到必修本、选修本、读本;必修本的考查不仅考“阅读鉴赏”,也涉及到“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和“附录”。例如第15题名篇名句默写,八个名句就兼及初中、高中,诗词、散文,必修本、选修本,覆盖面是十分广阔的。

其次是在“三维目标”的交叉点上命题。例如14题诗歌鉴赏,选材难易适度,拟题精思巧构。两个小题落实了三个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2)题要求考生结合贾岛用字注重“推敲”的特点来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的表达效果。考查的角度既独具匠心,又十分合理,非常自然地将文学鉴赏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于一题,综合考查。“一石而三鸟”的效应无形之中优化了试题的测试功能。

第三,注重语言运用,引导中学语文学以致用。

经过多年的积淀,“语言运用”板块已成为湖北语文卷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语用部分三道试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非常合理地检测了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第20题以湖北省今年的“全民读书月”为背景,要求为《楚辞》或《史记》写一则阅读宣传语。取材于现实生活,彰显新课程阅读理念。设题情境传达了时代文化风貌,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时代新风。第21题要求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命题勾连课内外,融名著阅读、分析理解、鉴赏评价、修辞运用、语言表达应用等多考点、多能级于一题,多管齐下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第22题是今年的创新试题。湖北语文卷以及其它省市语文卷语用部分以前虽然考过漫画材料,但为漫画“题诗或配文”的题干设计还是首创,画面上那只笑容可掬的小猫会让你忍俊不禁,从而灵感闪现,欣然命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今年语用部分的三道试题创意迭出,使湖北卷的“语用品牌”再放异彩。

(四)突出能力立意,彰显课改理念

新高考如何彰显课改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尤其是突出探究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是今年湖北卷命题彰显课改理念的重要着力点。

探究能力是今年新设置的考查点,自然成为今年命题的重点。《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之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为了落实这一重要考点,今年的湖北卷设置了一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第19题)。散文《耳边杜鹃啼》人文蕴涵深厚,探究点较为密集。命题时首先力求选好探究的切入点。探究题不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而是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对文本内涵和意蕴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多向拓展。试题选定文末“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作为切入点,切口虽小但可以洞察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确定命题指向。题干不是笼统地问“为什么被美化了几千年”,而是要求“选取一个角度探究原因”。考生只要细读全文,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杜鹃被美化的原因。但这“原因”在文中若隐若现,或浅或深,呈现出多维的向度。考生只需“选取一个角度”,找到自己感悟最深的那一个“原因”,便能得心应手,一探究竟。这样的设计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定探究视角:或是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或是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符号,或是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等等。各种有创意的解读,有个性的见解,让广阔的探究空间异彩纷呈。而这正是探究能力考查的要义。

作文试题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是命题精心设计、建构的亮点工程。新课程理念为作文教学搭建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彰显新课程理念,今年的作文试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有较大的变化。作文材料是一段讨论型材料。这一段关于“书信”的试题材料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段的形式呈现,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及语文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以真实的课堂情境作为写作支撑。90后考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代科技进步的加速、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的丰富性以及因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时空无限性的现实,必然会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情感依托、责任意识、社会交往、个性展示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针对这一特点,试题的命意指向直击考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理性的高度辨析“变”与“不变”中所蕴含的意义、哲理和价值观,激发考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试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内容具体,内涵丰富,蕴含多向,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便于考生写作思维的发散。

nlc202309011158

二、统计数据分析

2012年湖北卷全卷共23题,总字数约为7409字,阅读材料总字数约3460字。由于今年新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和题型有所调整(增加了文言文断句、多项选择题和探究题),全卷篇幅较去年湖北卷6761字相比有所增加,阅读材料篇幅较去年湖北卷3337字相比略长;考生最低书写量约为1760余字,与去年1700余字的书写量相比基本持平。由此看来,尽管试卷总体篇幅有所增加,但是试卷的书写量控制较好,绝大部分考生能够在规定的150分钟内完成试卷。

从全省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全省语文试卷难度0.67,是近五年来命题难度偏易的一年(仅难于2011年,与2010年难度持平),考虑到今年是新高考开局之年,命题预期的难度是既要与2011年相比有所回调、不能太容易,又要有利于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不能太难,因此实测0.67的难度尽管略微偏易,但应该说还是实现了命题预期;差异系数为12.37%,试卷对考生的区分程度与2011年较为接近;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为0.67,处于自主命题九年来的中间水平。今年是湖北省自行命题的第九年,也是湖北新高考的开局之年,尽管语文成绩得分较好,受到中学语文教学界广泛欢迎和认可,但是从教育测量和招生选拔来讲,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在试卷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两科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湖北卷难度,文科(P文=0.67)与理科(P理=0.68)基本相当,其平均分两科相差1.68分。2012年湖北卷总分差异系数,文科(CV文=13.55%)相对高于理科(CV理=11.77%),这与往年反映一致,即文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仍然相对强于理科。2012年湖北卷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文科(α文=0.71)相对高于理科(α理=0.64)。

从试题难度分布曲线的走向情况看,卷首第一大题5个小题由浅入深导入,有利于考生迅速稳定紧张情绪,顺利作答;从客观题部分即单项选择题来看,难度设置总体上呈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除了第11题难度过高(文、理科均仅为0.05)外,难度梯度设置尚可。但从主观题部分即简答题、翻译题、填空题和写作题等来看,难度明显降低,卷末第23题作文题也偏低,整个主观题部分难度低于客观题部分,在全卷难度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的规律”还不够明显,整体上未形成理想的难度梯度。全卷23道题目的难度取值,文科在0.05~0.82范围,理科在0.05~0.86范围。从全卷题目难度等级构成情况看,两科都有高、中、低三个难度等级的试题,但难度等级分布反映不完全一致:文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4题59分,低难度试题有7题85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4:7、分值构成比为4.00%:39.33%:56.67%;理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3题54分,低难度试题有8题90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3:8、分值构成比为4.00%:36.00%:60.00%。由此可见,两科的低难度题分值偏多(均超过50%),中等难度题分值偏少(均不到50%),卷中第11题文、理科难度均高达0.05——自主命题九年以来最难的试题,卷末第23题60分的作文题两科难度均为0.75,显得相对偏易,这说明全卷难度结构分布和难度梯度形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差异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差异系数基本以文科相对较高,这与往年的测试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文科考生试卷的差异程度较之理科考生的试卷要强,这一方面与文科考生人数较理科考生人数少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科考生的水平差异大、而理科考生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也有关。全卷23道计150分题目的测试区分度,其优、良、可、差等级的构成比例,题量相对比为,文科10∶7∶3∶3,理科为7∶9∶3∶4;分值构成比为,文科72.67%∶14.67%∶6.00%∶6.67%,理科为65.33%∶20.00%∶6.00%∶8.67%。从试题区分度的优良率看,文科为87.34%,理科为85.33%;从试题区分度的差等率看,文科为6.67%,理科为8.67%。

从2012年全省考生试卷总分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基本呈正态分布。从文、理科各分数段试卷总分频率分布表看,文、理科均在100~110分数段发生人数最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33.86%、37.87%;在90~100分数段发生人数次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24.22%、24.20%;文、理科10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累计频率分别达57.21%、62.45%。按照题目难度曲线形态特征和题目选拔功能进行考察,两科全卷23道试题,属于Ⅰ型(优等)、Ⅱ型(优等)、Ⅲ型(良等)和Ⅳ型(尚可),选拔功能的优良率均为95.34%,说明本年度语文科考试结果实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较好体现了高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4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拜谒/枯竭 冲锋枪/冲击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陨石/功勋 倒胃口/倒栽葱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答案】B

【解析】A.项的读音分别是:yè/jié,chōng/chōng,zì/zī;B.项的读音分别是:yǔn/xūn,dǎo/dào,jùn/quān;C.项的读音分别是:gěng/gěng,pǎi/pò,dì/tí;D.项的读音分别是:zhuàn/chuán,kòng/kāng,yú/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答案】C

【解析】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推心置腹,D.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答案】B

【解析】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弥漫: ①充满;到处都是:烟雾弥漫|黄沙弥漫的山野。②漫远:路途弥漫。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精致: 精巧细致:~的花纹ㄧ展览会上的工艺品件件都很~。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答案】D

【解析】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是由……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造成的”;B.“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搭配不当,改为“听到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C.“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答案】D

【解析】A.是陈述句,所以句末应该用句号;B.冒号统辖范围应该到句末,所以“如”后冒号应该删去;C.括号应在引号外。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答案】A 【解析】文中说“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可见数字海洋不仅仅是数据,而是一个数据构建的虚拟的海洋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数据的集成)。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答案】D 【解析】A、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见第二段。B、原文说“数字海洋通过……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 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计算在前,建立模型在后。C、原文说“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 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可见二次开发的主体是“不同用户”。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答案】C 【解析】化未然为必然,文中说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一种预测,而不是“完成了”这样的结果。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答案】B 【解析】文中说“数字海洋……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是说数字海洋提供的方案可以让海洋可持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案是“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 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 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 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 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 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答案】D 【解析】庶几:希望。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C 【解析】A.前者叙述了孟德没有实现自己想的志向,不是“生存艰难”;B.后者是老虎的行为;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解析】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乃使为自告者”,意为“(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解析】(1)注意“易”和两个“以”的翻译;(2)注意“适”“知”“除”的翻译;(3)注意“意”“被之以威”(翻译、介宾短语后置句式)“而”“之”的翻译。

【文言译文】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后,没能够实现自己想的志向。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 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我是禁军中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 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吃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病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懑,全都出现了。数月以 后,吃这些一样平安,象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 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不到十几步,就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低垂着 耳朵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那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 情的始末。(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 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仰慕的事,对有畏惧的事;仰慕畏惧交织在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 中,旁人一望就知道。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不觉得,但 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孟德传》寄给我,我听说了这件事后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 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它。但以前我听说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径自从山上奔 来,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小孩能害怕,但是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 了。推测老虎要吃人,现用威风压倒对方,而(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 子。“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 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 分析。

【赏析】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 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 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 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 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 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 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 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15.填空,补充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 ①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 ”。(郁乎苍苍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③ ”,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④ ”。(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3)雨果是19世纪 ⑤(国别)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法国)

(4)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 ⑥ 》中的主人公。(《围城》)

【答案】①郁乎苍苍,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焚百家之言,④多于南亩之农夫,⑤法国,⑥围城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 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 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 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 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 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 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 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 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 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 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 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 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赏析】

杨振声(1890─1956)字金甫,又作今甫,山东蓬莱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北方渔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四运动期间,他正在北 京大学读书,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为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负笈美国,入哥仑比亚大学攻读心 理学专业;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他与朱自清一起筹办了中文系,并担任系主任。20 年代末,作为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选,他离开清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一道,给这所大学带去勃勃生机。

杨振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发表在《新潮》《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刊物上。其中有《玉君》《渔家》《一个兵的 家》《贞女》《阿兰的母亲》《她的第一次的爱》《抛锚》《报复》和《荒岛上的故事》等。杨振声虽然比胡适还大一岁,但是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可以看到,作为学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是非常敬重的;他的小说《玉君》之所以获得较大成功,与胡适对他的鼓励和指导有关。

汪曾祺的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的老师是杨振声,杨振声的老师是蔡元培。

《书房的窗子》是一篇学者散文,处出透漏露出学者的情怀。

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文章开篇却说“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岂不怪哉!原来,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这想像中 的窗子又是怎样的呢?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却独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线清淡而隐约,能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 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能让人产生独立的个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几许灵性。而所有这些,都源于窗子能 “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我喜欢冬日里的南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辉映照着人的心灵,清爽、温适,满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欢哪扇窗呢?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本身的作用,文章名为“书房的窗子”,用意不在写窗子,而是表明一种人格和生活态度,所以窗子只是文章的线索。还要考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在开头,就主要考虑与题目和下文的关系。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解析】注意题目要求,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一特点。“典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具体在本文第② 段中,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举例赏析。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解析】题目提示了从第④、⑤段做答,首先解释句子本身的含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指月下的梅花;“晴雪梅花”指 白天的梅花。作者说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前面说的“光度”与“想象”“人格”的问题。第⑤段又说与“态度”有关。搜寻文中关键词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解析】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的本身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于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

六、语言运用(12分)

20.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答案】示例:(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

(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解析】这是仿句和名著阅读的结合类题目,首先要明确玛蒂尔德和水生的人物性格,然后要套上 “我的幸福就是……(名词,与人物相关),……(动词)……(名词,与前边的名词有密切关联或者直接是前一个名词),就……(和前一个动词相同)了我的幸 福”的句式即可。

21.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 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题目要求概括“王羲之的贡献”,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先概括文中介绍的王羲之的贡献——变革楷书、开创今草、让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然 后采用排比句式表述;注意“不超过30字”的限制,意味着对“让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还要进行压缩。

2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4分)

我喜欢的书名:《 》

理由:

【答案】示例:

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

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答案示例二: 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

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喜欢哪一种都可以,理由要扣准两个方面:一是书名本身的在语言上的优点(比喻、借代),一是书名所表现的情感。

七、写作(60分)

23.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④不少于800字。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参考答案解析

一、(15分,每小题3分)1.B 2.C 3.B 4.D 5.D

二、(12分,每小题3分)6.A 7.D 8.C 9.B

三、(9分,每小题3分)10.D 11.C 12.B

四、(24分)13.(10分)(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14.(8分)(1)(4分)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4分)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5.(6分)(1)①郁乎苍苍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③焚百家之言④多于南亩之农夫(3)法国

(4)《围城》

五、(18分)16.(3分)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17.(6分)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18.(5分)

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19.(4分)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六、(12分)20.(4分)答案示例:

(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

(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21.(4分)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22.(4分)答案示例:

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

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答案示例二: 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

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七、作文(60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 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 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 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 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 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 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 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 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5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6

A.饭店的服务 B.饭店气氛 C.饭店信誉度 D.饭店的形象 2.西蒙曾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其代表作是()。

A.《系统理论和管理》 B.《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 C.《管理学》 D.《管理决策科学》 3.饭店的供应商、营销中间商、竞争对手、社会公众以及饭店内部参与营销决策的各个部门,组成饭店的()。

A.饭店的外部营销环境 B.饭店的内部营销环境 C.饭店的宏观营销环境 D.饭店的微观营销环境 4.客账控制的程序是()。

A.入账、建账、交款、编表、夜审 B.建账、入账、交款、编表、夜审 C.编表、建账、人账、交款、夜审 D.入账、交款、编表、夜审、建账 5.双床间又称()。

A.大床间 B.单间房 C.单人间 D.标准间 6.食物中毒有多种分类,铅化合物中毒、有机磷中毒等,属于()。

A.有毒植物食品中毒 B.有毒动物食物中毒 C.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 D.人为的中毒 7.客房预订中心、客房管理系统、文字处理和销售点结账等属于饭店安全硬件系统设备的()。

A.信息处理系统 B.钥匙系统 C.防火系统 D.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8.饭店财务部门对设备的管理着重于资产管理,根据《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饭店设备分为七大类,其分类是()。

A.按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分类 B.按技术管理的要求分类 C.按设备的工作性质分类 D.按设备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程度分类 9.在最高管理层下按专业横向分设管理职能部门,各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发布命令、下达指示是()。

A.矩阵制 B.职能制 C.直线一职能制 D.事业部制 10.根据放弃使用货币时间的长短而获得的报酬就是资金的()。

A.利息率 B.时间价值 C.利润率 D.投资收益率 11.酒店促销是指酒店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向目标宾客传递产品或服务的存在及其性能、特征等信息,帮助宾客认识酒店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从而引起宾客的兴趣,激发宾客的购买欲望及购买()的活动。

A.心理 B.需要 C.兴趣 D.行为 12.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制定评价期内要实现的工作目标,然后,由监督者和员工根据业务或环境变化修改或调整目标,是绩效考评方法的()。

A.关键事件法 B.排序法 C.角色扮演法 D.目标管理法 13.酒店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主体是(),客体是酒店员工及其所从事的职业,酒店对其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A.当地政府 B.旅游局 C.酒店 D.旅游行业协会 14.酒店服务质量的首要特点是()。

A.对员工素质的依赖性 B.评价的主观性 C.内容的关联性 D.构成的综合性 15.拥有或管理两家以上的酒店,这些酒店使用统一的店名、店标,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进行联合经营。这种酒店企业形式是()。

A.独立经营 B.酒店集团 C.酒店自联组织 D.酒店企业集团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共10分)16.饭店管理者要完成任何一项具体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使各种管理作用形成闭合回路。这些管理作用主要是()。

A.指挥系统 B.执行系统 C.监督系统 D.反馈系统 17.饭店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管理有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综合系统的管理体系 B.善变求新的应对机制 C.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D.供求相适的经营策略 18.饭店财务管理中体现出的经济关系主要有()。

A.饭店和国家税务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B.饭店和投资人之间的权责关系 C.饭店和债权人之间的权利关系 D.饭店和其他企业、相关部门产品的交换关系 19.随着宾客需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饭店配置了特殊楼层(客房),如()。

A.总统套房 B.女士客房 C.无烟楼层 D.行政楼层 20.以下属于问询处的职责有()。

A.回答宾客有关饭店部门服务的一切问题 B.代客对外联络 C.电话总机服务 D.商务服务 21.按照饭店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同,可以将客房预订分为()类型。

A.临时类预订 B.短期预订 C.确认类预订 D.保证类预订 22.设备在饭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饭店设备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A.提高员工素质 B.保证饭店生产的正常进行 C.提高工作效率 D.提高饭店整体管理水平23.饭店安全事故处理的原则是()。

A.谁主管谁负责 B.三不放过 C.依法办事 D.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24.从等级链原则出发,引出了组织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是()。

A.权力和责任原则 B.信息反馈原则 C.服从命令原则 D.命令统一原则 25.饭店市场细分的原则有()。

A.可衡量性 B.可达到性 C.可行性 D.效益性 三、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纸上划“√”,不正确的在答题纸上划“×”,每小题2分,共20分)26.酒店等级是指一家酒店的豪华程度、设施设备、清洁卫生、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等各方面指标所反映出的其在酒店业内的级别与水准。(√)27.管理幅度是指一位管理者有效管理直接下属的人数。管理层次越高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低管理幅度越大。(√)28.客房清扫是客房部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清扫中,没有太多操作要求,打扫干净就行。(×)29.餐饮部员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量大,在工作中还会受委屈,这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30.酒店的设备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长期、多次使用的机器、机具、仪器、仪表等物质技术装备的总称,是酒店的固定资产。(√)31.酒店安全管理中的“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制定类似事故的防范措施不放过。(√)32.酒店产品(服务)制订价格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还应该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33.酒店服务人员的个人素养、操作技能、应变能力、即兴表现等不会对酒店服务质量产生影响。(×)34.酒店业结构对酒店竞争原则和战略的制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35.酒店战略涉及酒店的生存和发展、酒店整体经营目标,以及具有共性和指导全局作用的决策和行动。(√)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什么是酒店危机管理?请说明如何防范酒店危机? 答:(1)酒店危机管理就是酒店通过对危机的监测、防范、决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危机进行及时处理,达到避免和减少危机的产生,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过程。(2分)(2)酒店危机防范的措施有:

①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收集各类信息,捕捉危机预兆。

(1分)②强化危机意识。酒店必须对环境保持高度警觉,通过培养、强化酒店内部人员的危机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2分)③设立警戒指标。设立警戒指标是酒店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防范危机发生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警戒指标应表现为具体的数字指标而不是空泛的文字。(2分)④拟订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应变计划是酒店处理危机的行动纲领,它表现为各类可行的操作程序。它要求酒店设想可能发生的诸多危机威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行动对策。(2分)⑤进行危机模拟训练。通过定期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订的危机应变计划是否充实、可行。(1分)37.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是什么? 答: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有下列七步:

第1步: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指员工通过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和行为倾向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1分)第2步:环境分析。对职业环境可采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法进行分析。

(1分)第3步: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清晰地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1分)第4步:确立职业目标。通常,职业目标有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目标以及人生目标。职业目标的确立是以职业定位为根据的。(1分)第5步:确定职业生涯路径。职业生涯路径包括了由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职业阶梯,主要描述个人职业发展的一般路线或理想路线。(2分)第6步: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职业生涯行动计划是指员工为了达到长短期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制定的措施方案。(2分)第7步: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去检验,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2分)五、案例分析题(20分)38.用心的回报 经过两个月的实习,小白在某高端度假酒店客房部已经学会独立完成一个海景套房的清洁工作。某天上午,小白礼貌地敲了1806的房门准备打扫客房,确定房间内没有回应后,她打开房门,准备打扫客房卫生。当小白轻声走进房间准备拉开窗帘的时候,她发现宾客李先生正坐在房间看书。

小白马上跟宾客打招呼,李先生爱理不理。打扫中,李先生对小白的善意交流毫无回应,气氛非常尴尬。小白在整理完客房后即将离开时,问道:“李先生,房间打扫好了,请问您还有什么需要吗?” “牙签。”李先生小声地说。

“请您稍等!”小白迅速取来牙签,李先生对小白的服务没有回应。

第二天早上,当小白再次打扫1806房间的时候,相同的事情发生了,李先生仍然对她不理睬,并在打扫结束的时候又向小白要牙签。

第三天,小白在敲门进入客房,见到李先生便说:“早上好,李先生!给您准备了牙签,我先放桌上。”这时,小白注意到李先生抬起头,微微一笑说:“谢谢你!我今天不需要了,不过谢谢你还记得关心我。你随意打扫吧。”尽管李先生和小白还是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让小白开心的是,午饭后,在走道上遇到李先生时,李先生主动跟小白点头,微笑示意并问好。

问题:

(1)实习生小白是怎么通过自己的服务取得宾客信任的?(2)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客房服务质量是酒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的看法。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7

关键词:政治教学,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试卷特点,办学建议

笔者参加了石家庄市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 并从三万多份文综试卷 (II) 中, 抽取1000余份政治答题, 通过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 写在这里供同行参考, 并请批评指正。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有一定调整

(一) 试题数量及分值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思想品德说明中规定, 选择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4:6。今年的试卷主客观分值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主要体现在主客观试题的政史综合部分。一是客观题部分由原来的27个小题变为25个小题, 综合部分政治和历史各减去一个小题, 客观题部分分值也由原来的50分调整为46分。二是32题政史综合部分由原来“一史两政”三问调整为“一史两政一综合”四问, 分值由原来的14分变为18分。客观题分值减少, 主观题分值增加, 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 这些变化更加凸显了对学生能力考核的要求。

(二) 试题内容的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文科综合》中规定,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范围除了往年的法律、国情及时事政治外, 首先增加了《民族政策常识》的内容。而且在试卷结构部分明确规定“民族政策常识分值约占思想品德分值的15%”。这一要求在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卷Ⅰ选择题的9-10题、卷Ⅱ27题第二问分别考查了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等内容, 总分为7分, 占思想品德总分的12%。

二、试卷主要特点

(一) 坚持正面价值导向, 以认识成就、关注发展为试卷的主旋律

卷Ⅰ部分选择题1~2题展示了我国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充分显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丰硕成果;7~8题以县乡换届选举为切入点, 不仅反映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成果, 更表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2题用中国入世十年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表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24~25题则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上述卷Ⅰ部分的选择题正好涵盖了我国科技、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就。这样建构试题, 符合思想品德学科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核心理念, 有利于唤起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体现学科说明要求, 灵活、有机整合各模块知识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思想品德学科说明规定, 国情和法律两个模块是考试的主体内容, 但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规定, 为适应初中生成长需要, 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模块内容。因此, 试题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灵活把握, 有机整合, 对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1. 以不同生活主题为统领, 有机整合不同模块知识。

卷Ⅱ主观题部分以“参与生活”、“知晓国情”、“珍惜权利”为引领, 主题鲜明, 给考生以启示。并且尽量在每一主题下融入不同模块知识的内容, 实现了不同模块知识间的有机融合。如, 26题以道德主题为引领, 巧妙的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的维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2. 凸显对公民道德、法律素养的关注。

上表为2009年~2012年各年度河北省中考中思想品德四大模块知识所占比例的粗略统计, 因为有些试题综合性非常强, 既涉及法律, 又涉及道德, 可能还涉及国情, 甚至民族政策, 难以细分。但从此表中不难看出, 2012年中考试题中国情部分比例减少, 法律部分基本稳定, 道德部分比例明显提高。即试卷更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考核。这一变化既没有回避近两年来社会中普遍关注的“道德缺失”这一热点, 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 彰显了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三) 坚持试题的开放性, 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1. 背景呈现形式多样, 问题开放性、综合性增强。

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样, 除了文字形式之外, 还使用了图片、扇形图表、网络论坛等形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片和网络论坛。选择题5的图片“安全连着你我他”改原来的单一内容为复合内容, 融合了四个场景, 包含了四个选项, 设计新颖;28题以“主题探究论坛”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融入论坛中, 不仅形式独特, 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32题第四问首次将历史人物与政治中的热点人物结合起来, 让学生共同探究, 凸显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2. 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独立思考。

2012年试题与往年相比,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原来“大背景, 小角度”、多关注微观转变为微观、宏观兼顾, 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 通过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成长。卷Ⅱ26题第二问“你最赞赏的做法, 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27题“谈谈国家实施减贫规划和西部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第四问“概括一个有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认识?”32题第二问“联系施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谈谈他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以及第三问“简述郭明义爱心团队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共计五个问题, 都是要求从宏观角度谈影响和意义。

3. 试题评价标准更加开放。

2012年试题的评分建议及标准制定科学、合理,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与试题的开放性紧密融合在一起。在评分建议中, 给出的答案言简意赅, 对考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充分, 评价得当,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和发挥。

4. 充分发挥情境材料在能力考查中的价值, 突出问题的探究价值。

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都必须基于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材料, 回答问题必须密切结合情境材料, 是2012年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如, 26题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扇形图中ABCD的结构和所代表的信息, 否则设问中的问题无一能回答;再如27题第一问, 给出了固定的逻辑结构,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三则材料, 正确理解材料的主题, 并理清每则材料中所反映的国情-政策 (国策、战略) 的关系, 才能正确填写各项对应的内容, 问题的探究性极强。更具有代表性的是27题第一问, 考生如果没有认真阅读情境中的两句话, 就很难准确地答出“哪些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5.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情境创设, 关注地方特色。

试题的情境生活化是2012年试题的又一特点。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除了政史综合两个一拖三的选择题只明确主题, 未设计情境外, 其它政治试题都是在当前的时事热点背景和生活情境中引出的。特别是“安全连着你我他”、食品药品虚假宣传、理财短信、推销保险、法制人物施杰的醉驾入刑提案、“当代雷锋”郭明义等, 以现实生活或身边人物为情境, 使整张试卷充盈浓郁的生活气息, 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生活化的理念。邢台援疆医师余文丽事迹的选用, 彰显了试卷对河北地方建设和先进人物的关注。

三、具体试题分析 (主观题部分)

(一) 卷Ⅱ26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8分, 抽样平均得分6.93, 得分率86.6%;第一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5, 得分率86.2%;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8, 得分率87.1%。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参与生活”为主题, 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为背景材料, 情境创设充满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主要考查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图在引领当今中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问题在设计上既有一定的开放性, 又有一定的限制性。“他们的哪些品质值得你称赞?”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则体现了一定的限制性, 需要考生联系第一问的回答, 从社会的角度谈积极影响。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第一问“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有部分学生答做法而不答影响;“你最赞赏哪类人的做法”括号中有明确要求“用字母表示”, 部分学生用文字表述。 (2) 学生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差。第二问“积极”“社会影响”是关键词, 部分学生视而不见, 答案离题万里。

(二) 卷Ⅱ27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6.59, 得分率65.9%;第一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1.98, 得分率66%;第二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32, 得分率77.5%;第三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3, 得分率91.4%;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0.46, 得分率22.9%。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知晓国情”为主题引导学生, 从内容上考查了国情和2012年新增的民族政策常识, 从能力上主要体现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转化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试题背景材料选取面宽, 覆盖知识面广, 材料与问题结合紧密。第一、二、四问均从宏观角度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设问方式和角度别出心裁, 但材料一、二内容略显陈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忽视对问题的分析, 思考深度不够, 特别是在回答第一问的三个填空中, 缺乏对问题的概括, 直接抄袭内容的较多。 (2) 缺乏对设问中关键词的把握, 阅读能力差。如回答第二问中忽略设问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这一限定词, 过于宏观, 有的只回答对新疆或西藏的影响, 简单抄袭材料, 缺乏变通。再如, 第三问回答抓不住“水资源”“日常生活”这些关键词, 答出企业、国家如何做, 或如何节能环保。 (3) 此题区分度大、难度大, 对学生概括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只能从单个材料提炼出信息进行回答, 不能从宏观上理解, 亦不能准确概括。

(三) 卷Ⅱ28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1分, 抽样平均得分7.98, 得分率72.5%;第一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25, 得分率62.7%;第二问总分6分, 抽样平均得分3.90, 得分率64.9%;第三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83, 得分率94.3%。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珍惜权利”为主题, 考核了法律模块的内容。在背景材料上选用了当前社会中大家比较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个人信息被泄露、被出售的问题, 呈现方式比较新颖,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试题第一问切入点小, 限制性强, 第二问考查公民权利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宏观, 两问都对学生解读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问的设问和答案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审题不清, 不理解题意。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第三问中的“具体做法”, 都是两问中的关键词, 学生忽视或注意不到。第二问学生又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 答出隐私权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2) 表述不准, 基础知识不扎实, 表述随意, 不运用学科知识答题。如第一问“个人信息”学生表述不准确, 随意性强;第三问权利名称写不对或出现错别字, 甚至有的考生不明确哪些权利与学生相关。 (3) 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在材料中有明确的体现;第二问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探究二中的问题叙述中至少能概括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问“最应该尊重同学的哪项权利”忽略了题目的背景和情境, 答出了平等权等内容。

(四) 卷Ⅱ32题 (政治、综合) 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7.91, 得分率79.1%;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2.51, 得分率62.7%;第三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55, 得分率88.7%;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5, 得分率92.6%。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为主题, 从题目的设计上匠心独具,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在政史综合部分, 很少以人物为切入点命题。从考查内容上来讲, 即关注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年度法制人物等热点, 又巧妙的将法律和道德两个模块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增的第四问, 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或历史题, 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题。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主要问题体现在不能明确设问的指向性, 抓不住关键问题。如第二问抓不住“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第三问抓不住“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第四问抓不住“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教学的建议

(一) 试卷分析

1.试题结构稳定, 阅读量逐年增加。

2.科学研读, 明确目标, 使复习过程有章可循。作为毕业班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近三年中考试卷, 目的在于了解中考发展变化的趋势、全面把握命题的思想, 明确备考方向。特别是对于中考说明, 要逐句的研读, 新旧对照, 找出变化, 研究变化可能带来的命题方向的调整。

3.夯实基础, 强化落实, 使复习达到固本提效。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根本。抓好教学环节落实, 向过程要质量, 向环节要效益。基础知识是考试成功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按照中考试题比例难易结构3:5:2的比例, 基础知识仍是重点。无论是“难题”还是“活题”, 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 学科综合试题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综合。加强基础的巩固和训练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础必须要夯实。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强化落实和检查。尽量做到落实有措施、检查有手段、复习有效果。

4.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抓住提高复习效果关键。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是提升复习效果、提高成绩的关键。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 总结中考的历史经验, 学生表现得比较薄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选择、归纳、概括有效知识的能力及答题技巧。其中, 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材料, 如何把握设问, 提高学生快速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近几年试卷阅读量不断增加, 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能够迅速、准确的把握住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 将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圆柱力量大下一篇:历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