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和体例上都有所变化,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教材分析,梳理教学线索,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确定了本章的三个关键点位,即“经济危机的本质”“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并从这三个关键点位切入,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一、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关键点位一:经济危机的本质

1.内容剖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经济活动,他主张私人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漠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资,使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最终酿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视资产所有权的现状,不问获取过程是否公平、合理,这也是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内在根源。

2.教学策略

针对本关键点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形象直观地揭示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资本家的富裕生活与工人艰苦生活之间的反差,便于学生了解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分化和潜在危机;通过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音频,聚焦罗斯福针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危机“病根”入手,推理出减少生产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键措施在于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看完、听完上述材料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引导学生认识美国新政是在照顾到资本家利益的同时顺带考虑普通民众的福祉,这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为了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时,揭示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关键点位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

1.内容剖析

(1)美国的经济危机对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力量,局部调整了大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及中间阶级的关系;对资本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稳定了美国的局势。

(2)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危机对策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在德国,纳粹党利用中下层人民对失业和破产承受之苦及其对现政权的不满,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同时积极寻求大资本家的支持,建立法西斯专政,并通过大修基础设施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了社会大动荡。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最早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形式;日本通过近代天皇制,逐步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在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取得对国家政权的支配。

2.教学策略

要突破本关键点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史料分析。选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分别采取的应对危机的策略的相关史料,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展示,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揭示不同国家选择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教师可以预设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小组进行分析。例如,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和罗斯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理论依據?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美国的资本家或普通工人,你希望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假设你是当时罗斯福政府或希特勒政府的官员,你会如何认识本国和对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带来的影响。请说明理由。如此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厘清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也可使学生反思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抉择。

(三)关键点位三: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

1.内容剖析

20世纪,凯恩斯通过对一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需要变革,资本主义必须进行国家调节才能获得现代的生存。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摆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其做法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经济危机的应对也给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选择了以合作代替分裂和对抗。

2.教学策略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国际会议节选史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类应对危机之后的反思,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归纳概括所形成的智慧,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模拟战后联合国大会场景。分组讨论,推选美国代表、欧洲代表、中国代表等,围绕二战对本国或本地区带来的影响,从本国或本地区利益出发希望构建怎样的国际秩序。联系实际举例,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这一理念将为推动建立新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成果交流,思维碰撞,实现“教得多→学得多→学得透”的三层转化。通过历史理解得出历史解释,形成家国情怀。

二、启示

本文尝试以选取关键点位,设计教学主线,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策略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此做法兼顾了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关键点位分析教学策略,把关键问题挖深挖透,让必备知识丰满起来;以一主线理顺复杂的历史知识,构建内在逻辑关系,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感和厚重感。这种教学策略下的课堂,能够带动学生的学,引发其思考,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作者:何宏武

第3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象、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封建统治,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纪录片《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片段,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鸿章。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却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鸿章的步伐,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了解一下李鸿章的另一面。

【课内探究】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将学案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照课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标注课本时给大家几个建议:注意:(展示幻灯片:标注提示:1.2.3.4)

教师:巡视课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找到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标注法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统一答案,并记忆基础知识。

3、学生自己根据大屏幕对答案,看标注得是否准确。

4、精讲点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有疑问吗?老师有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朝内外交困,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生共同探讨此问题)

环节二:篇章学习

(一)李鸿章之识 —— 洋务运动的兴起

教师过渡: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集团不得不深思,该如何摆脱困境呢?作为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倾听李鸿章的心声一:“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认识到了什么?

(二)李鸿章之才 —— 洋务运动的发展

1、倾听李鸿章心声,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李鸿章等人为了发展洋务,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呢?刚才老师已经强调过,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活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活动名称是:智勇大闯关----倾听李鸿章的心声:这里有李鸿章的几段心声,相信大家都想了解,但内容有限,每个组只能选一段,派一位代表来闯关。

李鸿章的心声二: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为什么?请举出这一内容的具体事例。

李鸿章的心声三:“常存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讲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这些举措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鸿章的心声四:“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为此他有什么举措?请举例。

李鸿章的心声五:“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他有什么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2、教师指导材料题答题技巧

教师:刚才咱们同学了解了李鸿章的几段心声,咱们同学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也不错。那刚才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材料分析题。这是我们考试的重要题型,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多加训练,逐渐积累答题技巧,以便提高答题能力。这里老师有个温馨提示给大家“材料解析题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幻灯片展示)

师生总结:请同学们再次核对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阶段、口号、内容)”巩固一下这一知识。

(三)李鸿章之遇 —— 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过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其结果如何呢?

2 学生:失败破产

教师: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终破产。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精讲点拨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合作探究:评价洋务运动

教师: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之辛苦为之忙的李鸿章发出了如此感慨: 学生倾听李鸿章的心声六:(视频)“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教师:可见李鸿章承认洋务运动失败了的无奈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呢?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还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具有进步意义。”… …

请根据视频及材料,结合课本30页内容,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教师:(补充提示):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标准有以下三点:(展示幻灯片)材料

二、

三、四:(见导学案)

3、师生得出结论,幻灯片显示:洋务运动的性质、局限性、积极意义等

教师:提示学生将课本内容标注清楚,便于记忆。

(此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局限性,解决本课难点,并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拓展延伸(布置课后评价李鸿章)

教师:本节课我们倾听了清朝大臣李鸿章的许多心声,也看到了他对洋务运动的付出和对结局的无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出示幻灯片) 教师:看了这些,相信同学们对于李鸿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评价一下这一历史人物。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出示幻灯片)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以上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面请你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提示总结所学知识可用不同方式:(出示幻灯片) 环节五 当堂检测 环节六 教师总结

一个落后的国家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还要废除落后的社会制度,取得国家独立;洋务派面向世界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值得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虎添翼,提高学习效率,报效祖国!

第4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岳麓版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中央“八大”“大跃进”的目标、中心和危害 人民公社的性质、特点和危害 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及其原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英模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①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预学】 学生自主学习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1) 已经确立;(2)对 缺少经验。

2、中共八大:

(1)时间: 。 (2)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 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3、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

①目标: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的,以 为中心。 ②口号:“以钢为纲, ”。

③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特点: ,政社合一,平均主义和 。 ②结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①结果:造成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 背信弃义的行为。

4、“左”倾错误的纠正:

(1)实行全面调整。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 、巩固、 、提高”。 (2)结果:从 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油田、第一颗 爆炸成功等。

2、英雄模范人物: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 、解放军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 【探究】

方法:小组讨论解决预学中的疑难点,教师下组指导。 【精导】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2、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4、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5、谈谈你对“大跃进”运动的看法,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从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提升】

1、1956年—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 2

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动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训?

3、1958年建立的人民公社能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吗?请说明理由。 课后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概括如下:①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②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③建设成就:可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④取得成就的原庆: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反思:

第5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1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1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2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 (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

(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

(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

3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第6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作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

1、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1)中共八大的指引 (2)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3)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1)(2)(3)B(2)(3)(4)

B、 C(1)(2)(4)D(1)(3)(4)

2、“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首“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1)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2)“共产”风盛行

(3)全国陷入**(4)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1)(2)(3)B、(2)(3)

C、(1)(4)D、(1)(2)(3)(4)

3、下列各项中仅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D、中共八大制定党和人民的任务

第7篇: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何家店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年

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总路线:时间

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 _________。 严重失误

内容:“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在工农业上的表现: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大炼钢铁),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和“_________”。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两弹元勋 、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______、还有好人好事和为人民服务的典型 等。

【合作探究】

1、 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如何?

2、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达标】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2、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 D急于求成

4、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C.“文化大革命”**局面的影响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5、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孺等被誉为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时代先锋。下列人物中属于此类的是() A.雷锋 B.焦裕禄 C.黄继光 D.邓稼先

6.某同学在画报上看到右图及其配文“铁人王进喜,一个朝气蓬勃时代的象征”,你知道这个时代是指(

)

A.抗美援朝时期B.社会主义手工业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7、坚持“八荣八耻”,下列历史人物中是属于“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典型是(

)

①周恩来②焦裕禄③雷锋④王进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最能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阶段特点的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失误时期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严重的挫折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简答题:

(1)请将下列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铁人” ──(

);

“两弹元勋”──(

); “党的好干部”──( )

(2)介绍其中一位人物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3)这些人物既伟大又平凡,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精神?

课后反思:

第8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 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 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 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 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 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上一篇:红十字会示范校申报表下一篇:微课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