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2022-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方案的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中职学校建立信息化教学校本培训机制,是学校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该文章主要就金湖中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为我校及其他学校的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方案的有效建立献力献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

当今教育已经进入“互联网 +”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兴起对职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校本培训方案已无法满足现代中职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求,互联网+校本培训的方案将应运而生,成为当今职业学校教师主要的培训方式。使得许多职业学校意识到“互联网+”对中职学校教学的影响,主动地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将“互联网+教育”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但从培训的效果却并非十分尽人意。所以,笔者认为要认真分析找出其问题存在的根源,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提出良好的建议,使其工作落到实处。

1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在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6 张,回收率达 97.5%;有效148份,问卷有效率 94.9%。

1.1 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1)对被调查的金湖中专教师年龄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有4人,占总人数2.7%;31-40岁20人,占总人数13.5%;41-50岁 的为88人,占总人数59.5%;51-60岁的为36 人,占总人数24.3%;根据图表1-1可以看出,该校师资队伍结构已进行中老年化,41-60岁的教师达到 83.8%,而中青年教师仅占 16.2%,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校所处县城的人口少,全县不到30万人口,从而导致生源不足,每年仅招300来学校,使得政府在近十年来为该校招聘新教师少之又少,造成中青年教师严重断层。比例分析见图 1所示。

2)对被调查的金湖中专教师学科进行分析

所调查的教师学科方面分析得知,文化课教师占总人数的33.6%,专业课教师占总人数的43.2%,实训课教师占总人数的23.2%。随着“互联网+教育”发展,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得专业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已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有的专业教师可以从事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可以从事专业课教学,而此处划分主要以教师长期以来从事所授课程为主进行区分。具体分析见图 2所示。

3)对被调查的金湖中专教师职称进行分析

所调查的教师职称方面分析得知,助理讲师占总人数的4.5%,讲师占总人数的45.8%,高级讲师占总人数的58.7%。从比例来看,我校教师已一半取得高讲师,他们中绝大多数认为职称已达到顶峰,对正高级讲师可望不可及,存在着职业倦怠期。具体分析见图 3所示。

1.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实施现状分析

1)对“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的主观认识

从所调查的结果分析得知,对“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内涵 “非常了解”教师仅占 8.5%, “一般了解”教师占26.8%的,“不了解”教师占64.7%,这是造成“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力度不强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的意义及其内涵是开展培训的首要任务。

2)对“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

从所调查的结果分析得知,对学校“互联网+教育”下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经费“少量”教师占13.6%,“足够量”教师仅占48.6%,“一般”教师占37.8%的,“足够量”和“一般”比例占绝大多数,可见,学校的经费及硬件投入并非制约“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的主要因素。

3)对“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的内容需求

校本培训的内容及需求应与时俱进,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选择技术整合占45.3%,信息化教学设计占45.7%,教学能力提升只有5.3%,学校发展需要占58.5%,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占15.8%,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占25.7%。

2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内涵认识局限性

从上面调查分析得知,绝大多数教师对参加校本培训的内涵认识不足,占的比例较大,即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也首先是为评职称和晋级的服务,其次是为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要求情况下等不得已才参加培训,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的认识高度不足。

2.2 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上面调查分析得知,该校的校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年龄、学科、专业都采用统一培训内容。二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没有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教师来选择针对性的内容进行的培训,其内容更多是传统的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理論知识和教学理念的培训,对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课程整合的培训较少。

2.3 培训形式单一性

从上面调查分析得知,该校的校本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根据内容选择,培训主要采用 “专家展示讲解,教师观看听讲”的专家式授课模式;二是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更没有运用移动培训。

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培训内涵的时代性

为了提升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认知,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关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宣传:一是在学校网站增加一栏信息化教学和定期召開全体教职工大会对教师进行宣传,也可采用QQ 、微信及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教师了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内涵、理论及开展意义,目的让他们其校本培训观念。二是学校一把手领导要非常重视并积极对推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对其培训要大力支持配合。三是多去学习有关 “互联网+教育”的校本培训环境氛围好的学校,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学习良好信息化教学氛围,最后使得教师与学校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3.2 制定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校本培训计划应根据学校发展总规划、目标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发展规划进行制定长期计划、学期计划、个人计划,使得学校和教师共同达到发展的目标。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下,校本培训应根据教师不同年龄、学科及专业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注重教师的技术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除此之外, 培训内容最好区分必修和选修,让培训内容具有的针对性。

3.3 丰富形式,健全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校本培训方案设计一定要具备一线教学经验和培训学习的氛围,才能使其培训有效实施。尤其是通用“互联网+”平台化思维,更深层次挖掘、拓展、创新。一是请外聘信息化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让专家对本校教师及资源情况有所了解,才能使专家的报告起到发挥真正的作用。线上可以利用微信、QQ 、个人网站等手段进行交流指导,从而使教师在与专家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或手段。二是有效运用学校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聘请本校获得省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奖项或请信息化技术能力高的教师作为责任人,建立“信息化教学工作室”,以一带一或一带四的形式,逐步提升他们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对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培训,将大数据技术渗透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校本培训中,让全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在反思的过程中,使他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逐步提升。

3.4 设立机制,建立培训制度的激励性

建立“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校本培训管理机构,设立校本培训专业负责人,组建互联网+专业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主要成员由校长、副校、教务处主任、各部教学主任、信息中心主任、教师代表、外聘信息化专家等,校长任该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建全该校培训的制度如管理、评价以及激励等制度。对于激励制度而言,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可通过他们取得的成绩颁发荣誉证书,而物质层面重要是对有突出成绩教师的物质奖赏。而让他们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做经验交流等,通过设立机制,组建机构、健全制度等方式,采用各种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校本培训的方案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素英.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以G省某中职学校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7:1-57.

[2] 孙文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设计[J].职教通讯,2015(6):58-59.

[3] 胡宏勋.中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0.

[4] 闫丽芳.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实践及思考[J].职教通讯,,2017(6):58-59.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吴许建

第2篇: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探索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与意义,阐述如何构建校本培训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校本培训

高职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师资培训。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开展了学历提升、岗前培训、企业实践等形式的师资培训,但大多数的培训都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立足于学校,由学校发起和规划,旨在形成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师资培训形式。在新形势下,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探索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意义及运行机制,对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及特点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

对校本培训内涵的理解可以先从“校本”入手。有的学者认为,“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校本培训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等国首先兴起,它是在对当时已有各种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批评与反思以后而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推广,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关于校本培训内涵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校本培训是学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决策、规划和组织的;校本培训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校本理念以及校本培训最先在中小学教育中兴起,但高职院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并不是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而是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高职教育在办学功能定位上,它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兼具职教性和高教性;在办学模式上,它是政府主导条件下学校主动和企业合作的有机统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它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统一;在师资构成上,它是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机统一。综合高职教育上述办学特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是:高职院校进行规划并组织实施的,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互动培训、学习和研究的培训活动,旨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并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培训对象来源多元化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有的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校本培训对象来源的多元化使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使各类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培训内容的综合性和适应性。校本培训内容是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来确定的。由于高职教育兼具职业性和高教性,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有专业技术能力,并且要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走向。同时根据培训对象来源的多元化,校本培训内容要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校本培训内容不是单纯的理论培训,而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培训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校本培训内容具有综合性和适应性。三是培训形式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校本培训虽然是基于教师所在院校,但校本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开展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以及校企间横向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等,以突出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二、校本培训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学校实际,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其办学质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简单的数量粗放型发展转向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因此,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都在努力探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更重视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校本培训是学校自主规划、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学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制定符合学校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规划。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实际,其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培训形式,更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目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以后,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才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激发教师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同时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即“立地式”研发的能力,还需要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高职教师只有具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学习得的能力,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也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以往的师资培训侧重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得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而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利用任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种培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学习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得教师不仅教育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其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研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科学制定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教师需要为本、以提升能力为本、以促进发展为本,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

1.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教师在进行校本培训过程中,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可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新的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该项培训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3.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培训,还包括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这既是教师任教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高职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4.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高职教学内容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的必备能力,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5.科研能力培训。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能力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培训目的,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1.导师指导式。例如,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跟班听课、备课、辅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逐渐熟悉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是学校聘请校内外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为导师,培训有学习需求的教师,或担任他们的助手,导师和教师们能直接沟通学习,教师在学习和协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2.实践反思式。主要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改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进步。开展实践反思式的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的形式,即由一位教师上研讨课,并反思性说课,最后由授课者、听课者和专家共同进行评课,或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在不同班级教授相同内容的课程,并进行反思性说课,并请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当场进行点评。

3.团队互助式。学校按专业团队、课程团队分组,发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开展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为重点内容的培训。

4.网络教学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校本培训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实现校本培训的个别化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三)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系

1.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为了能顺利开展校本培训,高职院校要建立院(校)长负责、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相互配合、监督的管理机构,在整个校本培训中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职能。院(校) 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直接领导者;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是主要负责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教师参与制定培训规划、制定并具体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培训经费预算,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负责组织安排培训事宜;教学督导部门负责对培训过程及培训效果进行督查指导;教学系(部)配合职能部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2.合理规划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与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联系的,进行校本培训规划,要充分了解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师校本培训规划。因此,在制定校本培训规划时,第一,应处理好学校整体培训规划、教(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9页)师年度与学期培训计划以及教师具体培训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培训规划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第二,应协调教师整体、专业教学团队以及教师个人三个层次的培训需要。第三,应充分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开展培训,同时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校本培训规划的制定。第四,应校本培训规划的制定要灵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进行调整和修改。

3.健全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障校本培训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使校本培训与教师的职称评聘、选拔任用、生活待遇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学校通过制度建设,使校本培训成为一种制度,并把制度转化为实践者的行动,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开展校本培训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年度的培训经费预算,确保经费足额到位,并制定根据学校办学效益,逐年按比例调整培训经费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校本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培训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质量保障机制。前两项保障机制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保障,教师在培训中能否有收获,是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提高,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校本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即对校本培训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开展监督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避免出现终结性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把树立自信、积极参加培训,同时也有利于对校本培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4]陈新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探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5]阮彩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中的“校本培训”再思考[J].教育与职,2008(11)

[6]王全,陈太忠,何芳.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3(19)

[8]于华梅.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委托重点课题(2010A27)

【作者简介】余 鑫(1983- ),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余鑫

第3篇: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向琼(1979-),女,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汉语言文字学。(广东 河源/517000)

刘安华(1960-),男,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广东 河源/517000)摘要: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将校本培训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施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可从根本上推进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转变,从而更加适合高职教育教学需求。

关键词:校本培训;职教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简称“职教能力”)是衡量一名高职教师的基本标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总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在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方面,除了国(境)外学习、国内专家培训、进企业锻炼和人才引进等常规途径之外,从2008年开始,倾力实施了校内“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学校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校本培训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设计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渗透职业道德、渗透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总体方案。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是河职院建校以来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效果显著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从根本上推进了学校课程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对学校教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职教能力的意义

(一)通过培训与测评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全校上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高职教育必须确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类型特色;二是形成了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构建有特色的专业格局和专业建设思路;三是认识到举办高职教育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四是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通过培训与测评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我校通过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注重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职业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三、教师职教能力校本培训实践

1.核心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处于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中心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内容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经由职业实践——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师的职教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就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运用“6+2”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6+2”原则中的“6”是指:

(1)工学结合、行动导向。行动导向就是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坚持“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基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2)突出能力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

(3)项目任务载体。在归纳出职业能力之后,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要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要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典型性、可行性、趣味性。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因此,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最考验任课教师的功力和水平。

(4)能力训练。教学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在项目下要确定若干个训练任务,用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操情况及时给与指导,解决各种问题与难点,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5)学生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与主体。学生主体性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

“6+2”原则中的“2”是指:(1)把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等)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简称渗透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外语、自学、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能力等)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去(简称渗透职业素养),而不仅仅依赖独立的某种通识课程。

·师资建设·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探索与实践2.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职教能力培训要求教师本人先做好课程设计,再与指导教师讨论,完善设计。这个过程始终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以发挥全体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为目的,教师是主动参与培训而不是“被培训”。同时整个培训过程需注重教师的信息反馈,关注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看法,包括对培训内容、指导教师、培训方式等各方面的反映,强调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2)学校统筹,按需培训。职教能力培训由学校自主规划、自行组织,不仅培训的目标和理念由学校确定,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培训的内容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紧密相关,可以结合实际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学其所需、学以致用。此外,职教能力培训采用的是指导教师一对一培训、二级学院评委集中点评的运行机制,培训力量多数来自学校内部。

(3)注重教师“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职教能力培训完全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根据教师的个性差异开展针对性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并及时关注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对教师参加培训前后课程设计的比较,教师培训前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变化,了解培训的效果。

(4)实现培训机会均等。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不是极少数教师参与的培训活动,而是将培训面扩大到全体教师,建立和实施了均等机会的培训,避免传统师资培训中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3.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实施

2008年河职院启动第一轮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每位教师自选一门正在讲授或已安排要讲授的课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集中培训、指导教师“一对一”培训,反复修改,根据学校的条件实际,设计最恰当的训练项目和教学任务,在完成项目设计后参与测评。测评过程分三个步骤:5分钟整体设计说明,15分钟单元授课,并接受评委的质询。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反复点评、接受测评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

2011年,为了巩固培训测评成果,防止出现上课与测试“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又启动了“回头看”工作,即职教能力培训与复评工作,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随时督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2013年,启动了第三轮培训与测评。在复评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了团队测评环节。目前,学校已形成职教能力培训测评与复评的常态化机制。常态化职教能力培训、测评与复评程序见图1。

4.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组织保障。任何的教学改革,都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启动之初,学校成立了职教能力领导小组,由设人事处负责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常务工作。

(2)制度保障。2008年学校出台了《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办法》,实施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两年后,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又于2010年和2013年两次对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相继出台《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管理程序》、《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复评工作管理程序》,使职教能力测评与复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文件进一步对该项工作的管理职责、测评标准、奖罚标准以及申请、培训、测评、复评、资料归档等工作环节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程序作出规定,建立了完善的申报、培训与测评程序。

(3)经费保障。在每年的师资培训预算中,设立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测评教师的奖励、指导教师的津贴、各级评委的补助等,以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四、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成效

1.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静态的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

2.促进了学校教学条件建设

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学条件的建设。职教能力培训的核心是以“6+2”为基本原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项目任务对学生能力的实训,做到知识、理论和实操的时间、地点合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学校为师生教学提供真实的环境。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条件、环境的创造与改善,使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过程实现生产化。

一是全方位加强实训室改造与建设。通过撤销、合并和新建的方式,形成了机电类、电信类、管理类、人文类和艺术类5个校内实训室集群,各专业将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建立了多个一体化实训室、实训车间。

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引企业进校园,融专业入产业,共建了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丰达微电容车间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是建设技术推广及来料加工型实训基地,以产带训,以产养学。主要通过开发和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承接社会产品加工等方式,将工作任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如西安交大快速成型粤东推广基地、河职院工模生产车间等。

3.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

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使全体教师树立了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全面提升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通过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强化了教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不仅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校也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及教学团队,他们认真而严谨地设计了一大批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师在职教能力培训中精心制作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以及富有特色的讲义为基础,组织教师编写富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开发或改编课程、设计方案,以此巩固和固化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准。

4.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大面积快速凸现。通过教学任务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校还推行以赛促学,以各种竞赛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性高。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共有700多人次在各类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二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36项,获奖名次、数量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在被誉为高职院校奥运会的“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向琼 刘安华

第4篇:教师校本学习培训方案

XX学校教师学习及校本教研方案

一、 每日一反思:总结当天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记录在教师反

思本中。紧扣工作实际,字数不限。

二、 每周一读书:教师在课余加强学习,自觉阅读关于教育教学的报刊书

刊,每周拟写不少于300字的读书笔记。

三、 每月一集中学习: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集中学习,可采取观看优

质课或专家讲座视频、学习论文或教学案例等方式进行。

四、 每学期一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实情,讨论拟定该学期主

要研究攻克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工作。逐月推进、交流、总结,每月末由教研组长组织阶段总结并拟写课题研究推进情况汇报交教导处,学期末每人拟写主题教研论文(45岁以下教师必须交电子版)交教导处,存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五、 每月末,教导处组织对教师反思、读书笔记、教研组工作进行过程评

比,学期末综合评比出优秀反思、优秀读书笔记、优秀校本教研论文、优秀教研组,并对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

第5篇: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宁东中学 2013.2

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先导,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为依据,把学校当作教师成长的摇篮,把课堂当作教师发展的舞台。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努力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二、现状分析

1.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合理,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有良好的威信。

2.教师队伍。目前我校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2.6岁,教师年龄大,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个别身体素质差,请假频繁。但大多数教师虽然存在较多不利的因素,但是在工作中仍然充满责任心、充满活力,是一只经得起考验和锻炼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2名,其中专任教师37名。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22人。区级骨干教师2名,灵武市级骨干教师1名。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是指学校的所有教师。根据我校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分为五部分:

(1) 班主任教师。

(2) 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

(3) 新聘任临时教师(4人)。

(4) 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贾莉莉

丁海军

李智

王平和)

(5) 区、灵武市级骨干教师。

四、培训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学习必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相结合,必须与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需要相结合,做到培训教育教学化,培训教研科研化;坚持理论学习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相结合,真正把教育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2、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学习教育理论,目的就是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有新创造。通过学习,使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

3、坚持教师主体性原则。在校本教育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要将教师从制度和权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激发、唤醒沉睡的教师主体意识,鼓励主体性的成长,才能真正达到校本培训演变为校本发展,才能使培训变为教师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自觉行为。

五、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教师群体政治思想及道德修养好,师德水平高;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 新上岗的教师,以熟悉了解学校、尽快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师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熟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熟悉教材教法、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为目标。

2、 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改需要为目标;

3、 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转变。

4、区、灵武市级骨干教师。以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尽快成长为银

川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其这部分教师尽快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内容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本着“观念先行、行动跟进”的要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理念、新思想。基于我们多年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我们确立了“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紧紧把握住“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把一切教育行为都落实到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上。为此,每一个教师都要深刻领会这一办学理念的科学特质,积极实践这一教学理念。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著作。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特别是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必须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使校本教研有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我校开展了“成功教育”、“目标教学”、“精细化管理”等理论的学习。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等问题。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

教学的研究。为此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公开课教学,每学年举办优质课预赛决赛,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开展集体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使教师之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意识,进而争取在教学领域中呈现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二是大力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4.抓好集体研讨备课

集体备课是交流教学内容,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环节。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各个组除了参与区、市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外,每两周还要扎实安排一次自己的组内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专业学习。或就某一个专题,一次确定一个人或两个人主讲,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讲过以后进行交流讨论,有记录,有主持,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参与,形成一种集体研究的氛围。

5. 教师培训具体内容

(1)师德师风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2)教育理论培训。其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内容,课程改革背景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目的在于更新教师观念,吃透课改精神。

(3)课程标准培训。重点学习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学初利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培训学习教育法规、教学策略、班主任艺术、新教材学习体会等。

(4)教材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驾取教材的实际能力。

(5)科学素养的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6)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包括备课上课、说课、批改、辅导评价、粉笔字、书法比赛等。

(7)信息技术培训。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的使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相关知识,目的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服务教学能力。

(8)新、青年教师拜师结对。每学年组织新上岗教师、青年和老教师学习拜师拜师结对,学习老教师的、备、教、改、辅、批等技能。

(9)向兄弟学校学习交流。方法是参观学习,相互交流。

六、措施

制定制度和奖励政策,采用专题学习、理论研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培训,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

(1)提高对教师培训的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要加强学习,把校本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有特色结合起来,切实搞好培训工作。

(2)加强教师培训的组织领导,加强过程监控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做好相关记录,认真落实培训方案。

(3)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建立广泛联系,交流教改观念 → 互听教改课并进行研讨→教改展示课。(请银川教科所专家到学校做课、指导教学常规、教研)

(4)发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指派他们承担学校子课题负责人之任,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在理论与实践两层面都提高,促其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教师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确定学校教科研课题,成立若干子课题

小组,把每一位一线教师依据任教学科和专业特长编入课题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6)师徒结对。秋季学期拜师结对,春季学期青年教师献上一节汇报课。

(7)推动"五个一"活动。即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研读一本业务杂志;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心得;每天写教学随笔;每学期开放一节教改课。

(8)充分利用教师例会(周一)、教研活动(每周四)时间组织教师培训、研讨。

七、组织管理

长:冯学清

组长:姚春

尹占斌

员:牛晓军

葛永毅

各教研组长

第6篇:2013暑假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浦口实验小学暑假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2013.7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关于2013年教师暑期培训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了此暑假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师德与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培训形式

主要采用集体学习和理论讲座的形式。

四、具体工作

1、师德学习。学习相关师德建设的文件以及教师中的典型事迹,通过学习为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并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师德反思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

2、党性学习。通过组织学校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相关党性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党性素养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形成学校教师敬业爱生的良好局面。

3、专项学习。开展“班主任、教研组长、青年教师、教研组长”四个专项团队的学习。

4、学科课标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和新教材的学习,了解新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6、专家引领。聘请相关教育专家来校讲座,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四、具体安排

1、领导小组

组长:高发扬

副组长: 任东耕

具体负责:师训处

2、校本培训安排

第7篇: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XXXXX职业学校师资校本培训方案

2015年9月

一、指导思想

在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属于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这不仅是当前教师管理的一件大事,也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校本培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序、高效的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全力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作风过硬、善于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具有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目标

总体目标: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具体目标:1.高级职称教师学习、整合新知识和信息,提高对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的能力;2.中级职称教师学习、整合新知识和信息,提高教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教学能力;3. 初级职称教师学习新知识和信息,提高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践能力。

三、管理机构

为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特成立师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方案,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校长室对培训的方案制订、实施予以关心和指导,同时负责和组织师德培训;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是落实培训的时间、地点、参加培训教师的出勤、参加培训教师的考核和培训科目教学情况的反馈;教研组、备课组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督促组员参与具体的培训活动,收集教师对培训的反映,了解学生需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XXXX 副组长:XXX、XXXX、XXXX 组 员:XXXX、XXXX、XXXX、XXXXX

四、培训师资

一方面,本着以能者为师的原则,从本校及外校、上级教育部门中选聘具有执教资格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来校授课。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操作水平,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学校还将与相关合作企业联系,聘请单位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赴企业参观实践,利用校外资源进行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

五、参训对象

培训的对象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其中以管理人员、专任教师为主。对教师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培训目标。 (1)新教师:工作5年以内;(2)青年教师: 35岁以下;(3)中年教师:35~45岁。由于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年限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对培训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区别。具体地说,新教师侧重于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工作技巧、爱岗敬业意识等培训;青年教师侧重于基本教育思想、基本教育理论、基本教学原则的培训;对中年教师,要求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提炼,即对经验加以去伪存真,将经验与理论加以对照,使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使之更具有实践价值。

六、校本培训的课程计划

1.培训课程总体思路:

一是在学科与跨学科专业领域,提高教师学科和学科整合素养,优化其专业知识结构。二是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优化教学质量。三是在师德建设领域,提高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坚持职业操守。四是在信息技术与工具领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借助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质量。

2.培训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选修、研修课程。

三大模块既有区别,又有所整合,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精心开发课程、精心组织实施。 (1)必修课程(暂开设三门)

A、《师德修养》 B、《微课制作》 C、《教育心理学》 (2)选修课程

根据课时及容量大小,分为常规课程、微型课程以及系列讲座。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A、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针对论文撰写);B、课程教材研究与实践实施策略(针对课题研究、校本教材编写);C、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技能训练(针对各类竞赛)。

(3)研修课程

以教师研修为基本培训手段,主要形式采取四种类型。A、读书自学:教师在学校推荐的书目中自主选择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书籍,认真自学,完成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B、教学展示:要求展示的教师,提前一周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手续,由学校发出通知,聘请有关专家来鉴定,邀请同学科教师来听课教师。C、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加校级、县级、市级、省级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完成开题、结题等工作。D、论文撰写: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教育刊物上发表,或参加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

七、激励机制

1.必修课考核分三种形式:(1)考试 (2)制作完成作品(3)撰写论文。所有参训教师必须全部合格,方可通过考核。

2.选修课的得分根据出勤及作业情况认定。

3.研修课的得分根据各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和获奖情况等认定。

4.把培训的成绩,纳入对教师的表彰和奖励范围,对积极参加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予以鼓励。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或无故中断培训致使考核不合格者,年终不得评优,不得推荐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和培训活动。

第8篇: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方案

为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中职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加快中职教师队伍的培训,改革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课题,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为提升我校教师教育素质与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坚持按需施教培训原则,突出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学研用相结合的培训理念,推行教研、培训、自修一体化,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高职业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培训目标

总体目标: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具体目标:1.高级职称教师学习、整合新知识和信息,提高对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的能力;2.中级职称教师学习、整合新知识和信息,提高教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教学能力;3. 初级职称教师学习新知识和信息,提高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践能力。

三、管理机构

为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本次教师培训工作,特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培训的目标和方案,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校长室对培训的方案制订、实施予以关心和指导,同时负责和组织师德培训;教务处负责教师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是落实培训的时间、地点、参加培训教师的出勤、参加培训教师的考核和培训科目教学情况的反馈;教研组、备课组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督促组员参与具体的培训活动,收集教师对培训的反映,了解学生需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培训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xxx xxx

四、培训师资

一方面,本着以能者为师的原则,从本校及外校、上级教育部门中选聘具有执教资格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来校授课。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操作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学校还将与相关合作企业联系,聘请单位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赴企业参观实践,利用校外资源进行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

五、参训对象

培训的对象为学校全体教师

六、培训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教师培训目标,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工作技巧、爱岗敬业意识等培训,创造一个能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特点,并与我校职业教育现状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对于技术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将通过专题讲授、互动研讨、观摩教学、实训操作、现场参观等方式完成培训项目。

七、培训内容

一、在学科与跨学科专业领域,提高教师学科和学科整合素养,优化其专业知识结构。

二、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优化教学质量。

三、在师德建设领域,提高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坚持职业操守。

四、在信息技术与工具领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借助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质量。

八、培训考核

1、教师培训结束后考核方式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级。

2、教师的成绩由以下二部分组成:

(1)教师的出勤(30%):出勤不得低于总考勤量的80%。

(2)教师提交的报告(70%):专业实训报告一份;学培训总结报告一份。

第9篇:古溪小学新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为了加强我校新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助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推进新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我校各项规章制度,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并进一步引导新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特制定新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以培训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校情,通过网络学习、自学互学、专题讲座、教学实践、个别指导、检查督促、比赛等方式方法,进行校本培训,促进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业务水平、班级管理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快速提高,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并引导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二、培训原则

1.以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为前提,实行新教师、新班主任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以新教师、新班主任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2.实行集中管理,以老带新学习与校本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指导;

3.重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训练,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以训促教。

4.新教师、新班主任培训要走规范化、程序化、校本化、课程化和系列化之路。

三、培训目标

通过加大对新教师、新班主任的培养,促进新教师和新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新教师、新班主任成长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实现“一年站稳讲台、二年基本合格、三年基本成型”的培训目标。

1.引导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规划,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发展新教师的专业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他们的教师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初步形成职业理想;

3.引导新教师了解校情、生情和教育政策法规,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背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4.增强新教师的实践意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初步掌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科研的基本技能、方法与技巧,以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

5.激活新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参与培训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赏识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经验等良好习惯,为可持续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训内容和要求

1.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的趋势。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自觉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参加校本教研

要求新教师提前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授课程序,上出最佳效果。授课教案要手写版,课前交指导老师签名并上交存档。课后要及时反思,把所得的体会、心得及时记录在教案后面。要按时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和上级举行的教研、培训等活动,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反思,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把所得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教研组要特别重视对新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工作,多给些善意的指导意见,促进其提高。

3.“师徒结对”跟踪培养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与新教师、新班主任结对进行跟踪培养。每学年初确定“师徒结对”名单,由学校办公室以文件形式公布。教学方面的

指导教师要从业务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试、反思等各个环节精心指导新教师,指导要中肯、具体,不要花架子,切切实实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新教师拜师要诚恳,虚心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艺术。指导教师除了上好示范课外,还要随时向新教师开放课堂及不定期的进入新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指导,让新教师尽快成长,承担起教育教学的指导重任。新班主任方面的指导教师要从班级常规管理、处理问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主题班会课的设计、开展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指导。

4.参加教育教学实践

新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包括观摩学习、上公开课、说课、编写教案、编制试卷、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技术能力训练、写教学论文、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等。新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的主题活动,上主题班会公开课,编写班会教案、德育论文和班主任工作反思和工作心得等。

5.考核

每学年举行一次新教师公开课(学科和主题班会课)、说课或教学技能等比赛活动,作为对新教师和指导老师的考核之一。

上一篇:双语热词下一篇:课程顶层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