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对待数学的消极态度及解决办法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可能时常能够体会一个场景,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 激情四射, 讲台下学生提笔做笔记的寥寥无几, 有的学生昏昏欲睡, 有的学生自顾自的把玩手机, 有的交头接耳的说话, 对于教师的提问, 多数学生充耳不闻, 教师有时也只能自问自答, 感觉很无奈。部分班级上交作业的比例不到50%, 交上来的作业也有部分是照抄, 更有甚者照抄也会抄写错误。由上可知,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困惑”“曲解”或“误会”等消极心理, 造成这些消极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数学目的性不明确。就当前中职学生中的多数而言, 还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 期末考试只要求60分就OK, 多一分嫌浪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 比如跟风, 他不学习, 我也不想学;手机魅力强大:打游戏, 聊QQ, 看小说等。正因为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所以, 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 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 学习数学无动力。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中学教育几乎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中学高强度的管理压制下, 使学生有些疲惫, 于是当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心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认为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不学习数学无所谓, 反正今天学的数学内容也不会用在实际中。再者, 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的重心是学专业、学技能。随着学习重心的转移, 中职学生逐渐对数学一类的文化基础课采取淡然甚至是漠视态度。

3) 学习数学心态消极。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效果不佳;不安心学习, 经常迟到、旷课;时常以各种借口请假, 想方设法离开学校, 逃避学习;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不爱看书, 不专心听讲, 不能积极思考。作业也是抄来抄去, 有的甚至抄也不抄。有一种“我反正都不想上学了, 你把我能怎么样”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说“如果我数学学得好, 也不会在这儿来了”;也有学生说“是我父母逼我来的, 叫我把岁数混大些”。

4) 学习数学缺乏持久性。有部分学生刚进校确实真心想学, 但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均较其它普教学生差, 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 而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对数学问题很少去主动寻找致错的原因, 因此, 常重犯某些错误。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常常还没有听完, 就急着说“不会”。久而久之, 感觉自己无明显进步, 干脆放弃学习。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一旦学生中途放弃, 再想重新学习, 就比较困难。

当前中职学生对待数学的消极态度既有智力因素, 也有非智力因素, 当然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本身。本文主要是浅析如何改变中职学生对待数学的消极态度,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喜欢数学。

1) 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 间接建立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中职数学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之目标, 以满足基本的数学素养, 基本的数学需求为基础, 以服务专业课程, 以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中心, 从适应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出发、从适应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1)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作进一步了解、分类, 并及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还要不断的给学生灌输中职学校不同于培训学校, 不光是要学好专业课, 还应学好文化基础课,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好务。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 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 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 不能不学,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应让学生由“要我学, 到我想学”。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讲课时把某一本教材, 某一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作用, 每一节课的目的先告诉他们, 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整体认识, 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再有上课时明确地告诉学生, 这节课需要掌握什么, 需要了解什么, 实施目标教学, 对学生学习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 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 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获得优良的成绩。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能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介绍数学史及数学家的光辉事迹, 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对数学史和数学家的光辉事迹是极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片断或一些著名的教学家的事迹,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 专题阅读康托尔与集合论,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来源及作用;在讲圆周率时, 又可指出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算出3.141 592 6<π<3.141 592 7, 比其他国家早发现近一千年。在数学发展史上, 我国劳动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诱发学习动机。中职数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 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 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诱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中, 讲解潮汐与海钓,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可以处处发现数学美。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 它有丰富的内涵,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例如买东西必须会计算, 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 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 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 这些都以数学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数学。新课程也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通过对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 让学生重视和加强自我养成教育, 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 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最有效最成功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真善美的我。一个是假恶丑的我。所谓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的优良品质用真善美的我战胜假恶丑的我的过程。有个哲人说, 人的心田就好比是一块土地, 如果不用真善美的种子将它种满, 那么荒草就会长满它的每一寸面积。因此自我教育就要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让它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5) 让学生体验成功,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 便会激发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 故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应尽量多表扬, 少批评,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可定、表扬, 即使是教师的一句话, 不经意的赞语,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一种鞭策, 使学生觉得“我能行”。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 就应不失时机的在课堂上表扬鼓励, 称赞他们爱学习, 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 只要他愿意展示自己所做的课堂题, 哪怕是错误的, 只要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均要予以鼓励, 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 只要你能不断努力, 一定会学得很出色”。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我觉得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不是一天造成的, 因此, 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学生长期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 好三天, 坏两天, 今天做到了, 过几天就做不到了, 我曾经在一节数学课上问过一个上课趴在课桌上的学生, 问他为什么今天学习无精打采, 他说我今天心情不美。出现反复无常是正常的事, 这是进步中的曲折, 绝不是徒劳无功。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 等待花儿绽放的时刻。

总之, 通向学生心灵之路的并不都是肥沃的田野。在这片土地上要想获得丰收, 需要辛勤耕耘, 加强田间管理, 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教师更要倾注爱心, 耐心, 责任心, 以尊重、赏识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努力消除他们对待数学的消极态度, 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

上一篇:创新传播渠道建设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成效下一篇:论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