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改善策略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一)被审计人员及所属高校的经营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是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审计人员不可能将被审计人员所有的违法违纪行为全部查清,这就给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带来客观上的风险较大。

(二)审计证据资料难认证也是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由于审计工作存在滞后性,相关事项已经发生,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被审计人员的违法违纪线索,但由于相关证据无法反映真实全面的有效信息。可能造成的违法违纪事实无法落实,形成审计风险。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审计效率低下

经济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的严谨性,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规范性。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没有理清程序、没有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程序安排,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计划性,时间被浪费。此外,对任期较长的离任审计工作,往往对审计工作时间要求较高,如果不能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工作,可能导致审计重点的偏移,使得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项目上,最终导致审计效率难以提高。

(二)审计具有滞后性且结果缺乏时效性

我国目前对于高校领导人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大多为“先离后审”的离任审计。这种审计方式的重点是事后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决策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但由于缺少前期的审查和后期跟踪可能难以及时识别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及时解决高校已经存在的问题。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结论难规范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审计评价体系。此外,由于现颁布《实施细则》的部分内容没有足够细化,覆盖范围过于宽泛,使得审计人员仍难以真正贯彻运用中的有关条款,最终造成审计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审计评价指标不够精细化,影响了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客观评价,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改善策略

(一)理念创新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领导行为的鉴证及评价,其主要以财务部门的收支审计为数据支持,对各政策、管理内容综合监督。新时代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注重对自身工作理念创新,促进自身向深层次、新高度发展。

应强化服务意识,在监督的同时,也是服务的过程。可通过审计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发展,避免贪污腐败、违规操作、滥用职权时间发生。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落实国家法制政策,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不科学问题,确保经济稳定发展。从小的方面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分析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问题,实现规范管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应及时更新内容,认识到自身内容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关注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制定区域化经济发展计划,对重大决策及时分析,了解核心内容,了解高校一些经济活动中建设实际情况,监督资产使用。可以结合对应部门特点,发挥部门职能,开展科学审计工作。应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变化,对财务收支、经济收支等数据集中起来,加强对财务资金使用监督。此外,审计工作人员应落实责任意识,认识到时代发展变化对自身的要求,对工作模式创新,不断学习新知,提高专业性能力,在审计监督中能够及时找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创新性建议,并跟踪观察整改落实情况。

(二)审计模式创新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署干部监督重要形式,是审计工作长期任务,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传统审计模式以离任审计、任职中审计等组成,主要对干部管理部门调整,创建“授权审计委托书”,实现管理。被审干部已经退出岗位,上任新岗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署先离后审,这种事后监督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失去主动性,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发挥。对被审计干部方面,传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离任交接。且干部离任审计工作集中,工作开展时间少,对应资源有限,能够完成审计任务程序,深度审计受到限制,问题分析不透彻,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应改变该现状,就要对模式创新,结合相关部门,开展“顶层设计”,以科学制度确保审计摆脱后置地位,发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动性。

审计监督应跟随权利变化,有权利实施就有审计。可在干部任职中增加审计,以离任审计为辅助,多以事前、事中审计,主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推动依法治国方针落实,注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和权威性。

模式创新中,第一,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审计内容。审计工作可在年度计划审计中,和审计领导部门充分交流,授权对应审计项目,对党委、干部管理的调动有充分了解,以沟通交流获取实时信息,以此制定科学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强化干部任中审计,实现提前审计。

应对审计项目分类管理,按照项目特点,以ABC区别。将重点及一般分类管理,项目注重质量,集约上以审计资源为核心,有重点地开展审计工作。

建立干部审计管理台账,每年对干部任中、离职等审计做好记录,对干部所在单位建立动态管理调账。对于单位实力雄厚,下属部门涵盖广阔的部门,应落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监管。若该类干部审计工作负担较大,也可通过定期轮审或抽审方式落实审计。

(三)技术方式创新

新时期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发展,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发展提供契机。可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应构建国家审计数字化系统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减轻财务、经济数据分析搜集上,审计人员负担以及量表填写错误风险,加强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比对,合理判断,为更好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促进作用。传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资料、档案核查分析,需要大量工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投入,成本消耗较大,且实际审计效果具有片面性,易出现误差。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分析中,一些重要数据的处理往往以实物调查、抽样等方式鉴证,问题及隐患的查找具有片面性,无法实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全方位覆盖。而利用信息技术可对被审计重要数据合理分析,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库,根据审计需要建模,观察模型中疑点数据,对疑点数据跟踪落实,快速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审计工作。由此可见,计算机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国家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得重视,要求将先进技术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方针。

(四)审计结果运用创新

干部管理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主要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支持,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需认识到自身对干部发展、单位长久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规范自身工作,认真完成审计。在执行项目的审计机关上,应发挥自身主动性,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审计结果对自身发展整改,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制度,配合审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定运行。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构运用上,应创新审计整改机制,完善自身对问题的发现制度,发现问题后,及时跟踪,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整改成效,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向全覆盖方向不断和进步。对审计机关而言,其需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问题整理出来,集中记录并分析,提出整改清单,规范问题解决的要求及日期,保证问题在规范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被审计单位要积极配合审计单位工作,提供自身整改实情、证明材料,按照审计部门总结的问题,逐条对应整改。此外,创新审计结果的应用上,应发挥最大化价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上对项目问题定期整理,汇总之后分析常见问题发生原因,探讨解决措施。可以制度及模式上给出中肯建议,以报告形式提交上级党委,上层领导部门了解实际问题后,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实现对领导干部管理及决策机构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为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存在的。所以,审计机关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其危害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仔细研究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摘要:随着审计的范围不断延伸,且对审计要求的提高,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也日益突出。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有很强的政策性,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导致的审计风险。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由于对于原因的不确定导致防范工作难以开展,所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如何降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改善策略

上一篇:创新能力培养视域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下一篇:基于信息化背景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