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散文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理想的散文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内容摘要:梳理梳理有关语文教学的观点和标准,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有语言学习和应用;语言学习方法;在语言学习基础之上产生的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与之匹配的散文教学内容为赏析精准的言语表达;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透过文字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作者的生活经验。以《背影》为例,确定教学内容: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父子情以及作者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关键词:散文 教学 内容

散文教学,包括所要教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换而言之,探讨散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大问题。中学语文文学类选文一直按照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体裁分类教学,散文不同于其他三个体裁定义清晰,且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多的篇目类型,教学内容选择一直具有明显的教师个人风格,探讨“散文教什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

一.语文教什么

“教什么”的问题,本质而言是教学内容。在谈到散文“教什么”以及“怎样教”,首先要确定“教什么”,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文字、文学、文章和思想情感教学都包含在语文课堂之上,短短一節课时间,教学内容不能过多,只能专注于一两个教学内容。通常,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组成部分,要分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是什么?如何取舍?这样的问题探讨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我国语文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谈到,语文课程标准也有相应的规定。

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1]语言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约定俗称的表达习惯。语文教育基本教学内容为中国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以及在语言学习基础之上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

学习语文即学会正确使用本国语言文字。我始终坚守一个立场,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2]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训练学生对祖国文字不同场合地正确应用。与人交流无障碍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低要求,作文则是书面语的一大体现。作文的好坏程度离不开阅读和老师课文讲解,避免过多的文学性知识进入语文学习中,这是叶圣陶先生特别指出的内容。因为,语文不仅包含文学性读本,还包含科普类读本和应用性普通文章,讲过多文学性知识,学生也不容易消化理解。

学习方法和语言学习并重,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室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到高中阶段才会基本成熟,精力集中时间短,面对众多学习科目,教师采取形式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习集中注意力听课,讲练结合。

学习语文只是学生在读书阶段有教师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上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面对更大的社会学习空间,信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需要学习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加。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就能更好掌握信息知识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钱梦龙先生一直提倡语文教学导读法,老师的角色像导演一样,指导学生有方法的阅读,让学生自己产生阅读体验并提出疑问,减少文章不必要的分析,能让学生理解即可,重在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4]语言技能训练如一般的技能训练,需要讲解、示范和练习,不断地重复练习和试错才能正确的掌握语言技能,自如地使用语言。

学习语言和训练思维同等重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学生作为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生活,拥有逻辑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无论是表达的逻辑性和思考的条理性。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建立在对语言的学习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不仅语文学科具有这样的作用,历史、地理、美术和音乐等学科同样可以达到审美和文化传承。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上,应该避免过多思想性的灌输,乃至于语文课将上成政治课,偏离语文教学目标。

二.散文教什么

“散文教什么”必须建立在清楚“散文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6]作者常常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再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在写这些语言文字的心境和情感倾向,从而通过这一篇文章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散文抒发情感和表达真实的特性,最适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散文学习目标,一是学习语言文字,二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三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散文语言优美,常常扩大、缩小字词含义或者使语言“陌生化”,增加语言使用范围。语言有固定使用环境,散文作家们是运用语言的能手,能够将语言自如地换场景使用,增加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含义,丰富语言库。

散文的语言风格有的隽永、有的气势浑厚、有的充满哲理、有的浅显易懂等等,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展现形式。作者将内心情绪外化为文字,读者阅读语言感知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了解和学习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独特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个性,不同的人文字和经验亦不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文字阅读他人的间接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世界。赏析精准的言语表达,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之后,透过文字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独特人生经验。

三.《背景》教学内容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作者28岁时,经历生活的曲折后,对父亲的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心中产生诸多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回忆20岁时,父亲和“我”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离别这一场景,朱自清先生终于理解父亲对自己至深的爱。该篇课文一直是描写父爱的经典文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朱自清先生是如何通过语言,将自己对父亲的爱表达出来,换而言之,这篇文章使人感动,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教什么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背影》这篇散文而言,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二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三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第一个学习内容为正确理解文章含义,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的过程,一个略显吃力的活动形象展现在眼前。带领学生抓住句子中名词和动词的搭配使用:手攀、脚缩、身子微倾。按照同样的方法,找到描写父亲外貌和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语言描写: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蹒跚的走、慢慢探身、慢慢爬下、扑扑泥土。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包含深情。本是人生中悲伤的大事,平静地语言叙事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作者的情感收在了简短的文字中。照这种方式,找出文中语言白描部分,细细分析包含的情感。

第二个学习内容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背影》的教学经历了春晖时代、寒冬时代、夏日时代。[7]在1925年后的写作初期,作为一篇描写亲子之爱的美文,深受赞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背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政治化,要使学生们认识到这是小资产阶级颓废不健康的情感,父亲竟然是肥胖的形象,大肆对《背影》进行批判,并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1980年以来,文章解读争奇斗艳,孔庆东教授认为,课文抒发了漂泊京城知识分子的孤独之情,“孤独”二字就是背影的精神内涵。过于深刻的精神内涵不适合与中学生过度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父子情即可,若学生感兴趣则可以适当延伸。《背影》的主要目的应落脚在教学上,如何教好课文是最重要的。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中学教材的选文,结合教材编写者意图和课文在教材中位置确定教学内容。《背影》属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单元提示为:“学习这个单位,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将本篇课文中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处理为父子情,细细地品味文中场景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文中朱自清和父亲的深厚情感。

第三个学习内容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在老师地讲解和训练下,学生能够独自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通过方法讲解课文和分析知识点,采用注释法、查工具书、朗读法辅助学生。方法从感知文章大意到细读,复述法、跳读法和关键字词分析法。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教学生读书,这才是“教”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3):11-17.

[2]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N].中国教师报,2015:04(01)

[3]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1994(06)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杂志,2009.(04):27

[5]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

[6]赵焕亭.《背影》教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28):51-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注 释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N].中国教师报,2015-04-01(009).

[2]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 2016,36(03):11-17.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杂志,2009.(04):27

[4]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J].课程.教材.教林非.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J].文学评论,1987(03):37-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

[7]赵焕亭.《背影》教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28):51-56

(作者介紹:周曾芹,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作者:周曾芹

第2篇:关于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的分析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丰富的人文道理。而散文篇幅短小,通过鉴赏散文,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人格,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重点探讨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以望对后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

散文一直是语文教材的主导文体,当代散文篇幅较小,蕴含丰富的人文道理,语言使用具有自然灵动性,阅读当代散文,可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同时也能够考查一个人的鉴赏、感悟能力。然而,高中当代散文教学并未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加上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混淆,并未突出散文自身的特点,降低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应突出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熏陶感染,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一、当代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如同小说、诗歌及戏剧一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来对社会、自然、人生给予挖掘,使读者感悟人生真谛。散文具有自身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最为主要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指散文在选材上自由,不受拘束,可以是日月星辰、宇宙星空,也可以是一棵草、一朵花、一个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都是富于哲理性的散文,其选材不拘一格,形式自由。所谓“神”即文章中的思想及情感,也就是文章主旨。散文最为基本的特点即神聚,散文因形散而美,因神聚而高神。

2.短小而意深

一篇优秀的散文往往短小而意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较短,但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荷塘的淡雅及幽静,来表达自己淡淡的哀愁、喜悦之情,若探究更深层次的情感既表现出一种苦闷与彷徨,又希望能够解脱的矛盾心情。

3.以小见大

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散文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以小见大,尽管篇幅较短小,但所蕴含的主旨较精深博大。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能够见微知著,通过细小的描写就能够引发作者的思索、感悟。如,《囚绿记》中选取一株常春藤来表现作者爱国之情,并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充足的理论,仅仅轻描淡写地记述作者到北平的所见、所闻。

4.贵在写真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一定要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对于散文而言,也追究真实性,在记述的过程中流露出情感,或借景生情,或情景相生,其取材应来自于真人、真事、真情。如,《背影》作者通过以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通过铁道而留下的背影作为取材内容,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但文章中并未用到“关爱、感激”的词语,然而从文章中的描写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这就是散文的特色。

二、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策略

1.读凝练精当的语言

我们都知道读戏剧应读出戏剧的矛盾冲突;读小说应读出小说的高潮;而读散文应读出散文的语言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读散文凝练精当的语言,阅读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极易忽视散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学习陆蠡的《囚绿记》使用了较多的拟人、比喻及排比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其中有这样一句“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其意思主要是表达我等绿色等得焦急,但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说绿色把我等急了,通过文字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2.绘优美深远的意境

散文所描写的画面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可采用画笔将其中的景色画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内容。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描写了故都秋的悲凉,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拿出手中的画笔,将文章所描绘的牵牛花、庭院、蓝天等景色画出来,每一位学生所画出来的风格都不同,但并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画画一起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天,领悟作者的悲凉之情。

3.泡朦胧含蓄的情感

所谓“泡”是指如同泡茶一般,慢慢品味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在散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散文中常常为读者留下了较多的想象空间,这也就是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此,应放开想象的翅膀,畅游在广阔的天空中,将简洁的语言泡出浓浓的情感,将繁杂的东西还原到原先最自然的状态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文章第四段写了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荷香等,没有一个“月”字,但处处都透着“月”光,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细细品味,理解朦胧含蓄的构思及深远的文意。

4.仿新颖独特的结构

模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仿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后,将文章中“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有的学生将其仿写为“我出外,学校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学校是我幸福的终站”。这种仿写看似很通俗,但在描写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演赋予内涵的角色

通过表演能够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领会作者情感,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学生具有表演能力,通过表演能够让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学完《雷雨》课文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自行编排话剧,通过舞台编排来体会雷雨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散文,能够提高学生人格,陶冶情操,并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突出散文特点,让学生置于散文之中,感受散文之美,最终提高语文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海彦.新课改下高中现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誗编辑 董慧红

作者:胡红

第3篇:关于初中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散文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具有自身的艺术特征。教好散文要了解其作为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征,在明确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教学。

关键词:散文 散文的艺术特征 散文教学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比如,最新版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就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杨绛的《老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琦君的《春酒》等优秀的散文作品选入其中,并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教材中重要的名著导读篇目。

笔者认为,要教好一篇散文,必须先了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征,基于散文的艺术特征发现散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对散文教学有较好地把握。

一.散文的艺术特征

1.何为散文

散文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散文与骈文对举,韵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一般认为萌芽于1918年《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1]。1917年,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学散文”的概念。他在此文中说:“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2]

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出现了同步发展的情况,现代散文理论也经过了萌芽、成长、繁荣、论争的不同时期。葛琴1942年发表的《略谈散文》可以说是在论争影响下产生的对散文概念有较为准确理解的一篇文章。葛琴认为:“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触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或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一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3]

对散文内涵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抒情性强的才是正宗的散文;另一种意见较宽泛,认为特写、随笔、游记、书信、感想、回忆,甚至一些带上文学色彩的议论文字和报告文字,均可归入“散文”之中。[4]本文中的散文指宽泛意义上的散文。

2.散文的艺术特征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更加“私人化”“自由化”的文学样式,往往打上了作家本人的烙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不像小说,讲究人物、情节、环境,也不像戏剧强调语言、矛盾冲突,更不像诗歌注重合辙押韵。散文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它可以写景,可以记事,可以抒情,可以阐述哲理。散文的形式也是自由、不拘一格的,作者可以采用各色的文章结构来组织一篇作品。我们在谈论诗歌、小说时,有时可根据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给作品“定名”,比如朦胧诗,新写实小说,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但我们谈论散文时,更多想到的是某个人的散文特色。比如,周作人散文的平淡冲和,汪曾祺散文的恬淡从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杨绛散文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出的深刻。

有学者根据散文的特点,分析、总结出了现代散文的五个艺术特征,认为“散文的第一个特征是:写真。散文所描写的种种形象和所记述的种种事情,不能虚构,应从作者的实际生活经历中撷取;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表现作家的人格和个性上比小说和戏剧文学来得直接、显明;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散文通过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表现出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散文的第四个特征是:体式不拘一格,姿态万千,笔法随便自然,千变万化;散文的第五个特征是:语言既优美、凝练、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饱满的感情色彩和一定的节奏感等,同时又接近说话和具体实在。”[5]这五个特征为我们认识散文提供了较大的参考。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大体上可以归纳、总结出散文所共有的三个艺术特征:一、散文充满了个性,体现了作者文化人格的主体性;二、散文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客观对象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三、散文体式自由多样、题材广泛,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真实;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进行补充说明:其一,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真实是带有虚构色彩的文学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其二,“形散神不散”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散文作品。此理论源于萧云儒1961发表的《形散神不散》一文。“神不散”主要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言。[6]这一理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确实描述出了某些散文作品的特点,比如杨朔的《荔枝蜜》。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散文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既可以“散”,也可以“不散”;其次,散文中“神”也就是散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既可以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也可以意在不言中,比如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形散神不散”并不能概括所有散文的特点,在解读散文作品时,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由散文的艺术特征得出的散文教学建议

1.树立大家意识,统领单篇教学。

散文充满个性,体现了作者文化人格的主体性。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可以树立大家意识,即充分了解某一大家散文的风格特点,以期对单篇散文的解读起到一定的统领作用。在中学阶段,朱自清、鲁迅、杨绛、老舍、汪曾祺等人的散文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较多,教师可以先从宏观上把握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特征,继而再具体细致地分析每一单篇作品。

2.把握主观和客观两个言说对象,分析作品中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

散文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客观对象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散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思想是作品的主观言说对象,触发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客观事物、事件、自然景色、外在环境等是作品的客观言说对象。我们在分析散文作品时,可以从把握主观、客观两个言说对象入手,当我们明確了这两个言说对象,实际上就抓住了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

例如《春酒》(琦君)这篇散文,文章的客观言说对象是“故乡的春酒”,文章的主观言说对象是通过“故乡的春酒”表现出来的浓郁思乡之情。相应地,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故乡的春酒及与春酒相关的故乡往事的追忆,这篇散文的核心情感就是作者由“春酒”触发的思乡之情。

3.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散文体式自由多样、题材广泛。所以,面对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要做到具体篇目具体分析,不能使用同种教学模式套用任何一篇散文作品。同时,也不能一味贪多,要选择合适且具体的一两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些内容可以是作品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但不局限于这两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设计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本文的核心情感——“阿长与哥儿之间的感情、阿长对哥儿的疼爱”作为本篇散文的教学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教学点,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再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个篇目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将“散文语言赏析”作为教学点,再辅以语言积累方面的教学活动。

总之,当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要满足如下原则:选择作品中最值得被挖掘、最有意义、最具特色的内容与情感;立足学生的具体学情,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A].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66.

[3]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

[4]傅德岷等.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3.

[5]鲍霁.中国现代散文艺术鉴赏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1-29.

[6]萧云儒.形散神不散[A].本社编.笔谈散文[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33.

(作者介绍:龚玉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16级硕士)

作者:龚玉爽

第4篇:抓住理想的尾巴散文

理想是什么?是方向?是动力?是航标?是小学老师对着懵懂眼神的几句叮咛?是中学老师对着叛逆神色的敦敦教导?还是高中老师对着意气风发的志士们的精炼重语?经历了这么多但在我心中一切关于理想的定义却总是模糊的。

理想是什么,我试图抓住理想的尾巴。

孩提时代,对着那些长辈慈祥的笑容,我总会一手抓着毛绒小熊,一手抓住爷爷的衣领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造大飞机去月亮。听着他们漏风的笑。爷爷总是用他的胡茬扎我的小脸。咯咯咯、

可那时候的“豪言壮语”仅成了现在回忆的资本,而没能在那时还算是纯净的心里扎根,也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将那“豪言壮语”断了养料,只是重新回想起来,感觉混遥远。

记得老师在初中的时候老是说什么分水岭啊,什么黄金时期啊,n遍的苦口婆心,犹如清风拂柳叶,朗月映满江,好虚啊,好远啊,在哪啊、

时光的轮盘一次次的轮回,在明白了什么叫白驹过隙之后,或许心底的某种物质使你沉稳下来,使你认真起来,是你随时随地的恍惚起来: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盯着吊着的小风扇在头顶旋转的时候;两手托着腮,望着街道上车水马龙的时候;躺在麦田里,嗅着青草的气息,眼睛望着蔚蓝深邃的天空的时候。我恍惚了,恍惚的很彻底,恍惚之后,甚至都忘却了自己恍惚出了什么。

但据事后的慢慢渗透和回忆,我总会发现这恍惚总与想到了什么深奥、深邃、深不可测的事情有关,其实这事情我感觉就是理想。

最起码,理想对我是既现实又模糊,既羡慕又飘渺。现实很模糊,羡慕很明确。真的,我非常羡慕那些能、敢、可以、大胆、干脆、直截了当、斩钉截铁地喊出自己理想的人,非常,非常,非常羡慕。

在读《拿来集》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是《你凭什么上北大》,读完之后,我的心里有一种冲动。那是晚上,在舍管大爷查过了之后的202宿舍,我平生第一次喊出了一句让自己都被震撼的话。那一刻,我挺佩服自己的。

时光总是匆匆,这一周我来学校,让我惊奇的是,那一树的沧桑竟在柳条的地方爆满了嫩芽,是那种淡淡的绿,似一抹淡淡的云。奥,春天,是春天的旗帜。

春天来了,可那模糊的理想……

理想是什么,我试图抓住理想的尾巴。

第5篇:我的理想经典散文

三尺讲台,两本书,一支粉笔!方寸之间,举手投足,尽显风华!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长大后,我要成为您!这就是我的理想----当老师!

每一个日出的清晨,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总会有一个身形瘦小,衣着破旧,斜挎书包的小女孩,行走在通往三十里外的泥泞小路上。她,这是去小镇上学。

这个小女孩就是我!

长在大山里的孩子时常会有一句话回响在耳边,那是爸爸的“不好好读书,一辈子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那句。可是,要想好好读书,只有步行到三十里外的镇上去学习。所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我都会踏上这条必经之路!

幼小的心灵渴望着,有朝一日,在我们村里就有老师可以教我们学习知识和文化,足不出村就能感知山外的大世界。于是,我暗自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老师!

从此……

在家里,昏暗的煤油灯常常伴我到深夜,冥思苦想不知解答了多少数学难题;认认真真不知查找过多少学习资料;来来回回不知背诵过多少大家文章;反反复复不知记住了多少英文单词。

在课堂,积极举手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虚心请教总是让老师们暗自欣喜;勤学苦练总是让同学们自叹不如;乐于助人总是受到师生的肯定与夸奖。

在考场,争分夺秒认真作答每一道题;先易后难总能把握答题的技巧;书写工整总能让老师们刮目相看;仔细检查次次都能获得满意的高分。

时光飞逝,转眼我就快要小学毕业了。回首这六年的光阴,数不清已有多少次站在期末的领奖台上接受了全校的表彰。在梦里,仿佛也已无数次站上了三尺讲台一般的令自己神往!

我深深地知道,未来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很长,还要历经各种各样的大考小考,还要面对各种各样学习上的困难与挑战。但我一定不改初心,永远怀揣老师梦,让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学习好每一门功课,一天一天离讲台的距离越来越近。

待到某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一定会站上三尺讲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6篇:我的理想_高中散文

前进的路上,因为你,才使我的生活溢满光彩。

题记

幼年的我,玩耍、吵闹,似乎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直到你的出现,才让我发现,原来我的世界竟可以如此不同。于是,我在朝霞中寻找你的影子,跟随你走向未知的远方;于是,我在暮鼓中倾听你的呼唤,追随你踏上遥远的征程;于是,我在夜晚的星星中与你对视,那流动的眼眸啊,那轻轻的低吟啊,是你,予我走向成熟的勇气。

年少轻狂的我,曾与你并肩同行。然而,现实的脚步却让我与你渐行渐远。曾经追随你的脚步慢了下来,曾经与你对视的眼眸似乎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开始迷茫,开始失落,开始不知所措。那些逝去的日子里,我以为我已经倾尽全力与你相遇,孰不知,那仅是一场美好而华丽的错过。

如今的我,游走在生活的边缘。渐渐开始明白,生活中的苦,是你在为未来铺路;日子里的乐,亦是你给予我努力后的收获。我开始不会患得患失,我开始学会慢慢尝试。在有你的的日子里,我会学着用心珍惜;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仍然会坚持到底。我开始相信,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开始珍惜,每一次你在我生命中闪现的契机。

亲爱的你啊,未来还那么远,就让我们一路携手并肩,用陪伴诉说那最长情的告白吧!

第7篇:现实与理想的落差_文学散文

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之一,二人相投甚欢,为何二人突然绝交,而且嵇康还有把他公之天下,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不欢而散。这值得考虑。从前我模模糊糊接受了一些看法,说是山涛屈服于权贵当着司马家族的官,而嵇康是非常高义的。山涛要嵇康出马做官那真的是为人所难,在道德上说不过去。但话说回来,这至于绝交吗,嵇康推辞了不就完了么?疑点还有,当时嵇康是做着官的,官衔不大,是个闲差,并无多大油水,甚是不能保证潇洒的生活。你看他领着中散大夫的俸禄,还有抡起袖子打铁。也就是说公务员兼职,来买喜欢喝的酒,提到阮籍家去接受他的青眼。想来这样的生活也并不宽裕,既然已经做了官了淌了浑水,何不干脆把官做得大点呢。我们推测,山涛绝对是出于好心帮自家兄弟一把,而绝不是把嵇康往火坑里推。山涛要去当更大的官,把自个的肥缺让给

陈庆元先生给嵇康写的传的大标题是“龙性难训”,也就是嵇康身上太有自我的个性,不容妥协不许被收买,这个性格是难以驯服的,像传说中摸不着而且神秘的龙。嵇康就是这样的人,才会得罪钟会,得罪司马昭,而这一切,都要从《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起,这是一个伏笔。嵇康所任的小官不能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不往上爬也不辞官,这是由于他对理想世界的幻想,或者说对以往时光一种追悼式的怀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嵇康是曹家的女婿,这个官是曹家给他的,不论大小,嵇康都十分珍惜。嵇康所在的年份处在魏朝末年,朝政已经被狡猾的司马家族把持着,魏朝天下俨然改姓司马了。当时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司马家的野心勃勃,而且公然在政坛上耀武扬威了。司马家族扮演着篡夺者的身份,企图拉拢天下名士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山涛也许就是那个识时务的,但不能说他品格低下。显然如果让朝廷比自己才能差的人来管理,那么社会不是更为黑暗么。何况山涛自幼家道中落,重新振兴家族的愿望需要政绩来实现。其实山涛的选择说到底也没有过错。只是嵇康身上更多一份不羁,更多一种不合适宜的想法而已。

嵇康和山涛绝交,实质的说法应为,嵇康和司马家族的绝交。如果一个大名士不为我所用,他的下场只有一个,杀,这是司马昭的想法。嵇康不是想对世界宣布和山涛断绝来往,而是张扬和司马的决断。嵇康一日不辞官回家打铁去,其实就是对曹魏王朝还保留着美丽的幻觉。如果司马家早两年夺位,也许嵇康便不在任上了吧。嵇康虽然官位低,生活作风有点像隐士,但是名气很大,几乎当时无有过其者,因为何晏等人早被气量狭隘的司马家以某种接口杀绝了。钟会,大名士钟繇的儿子,像在玄学上混出点名堂来,于是就前来拜会嵇康。第一次,他是很虔诚被抱着自己的论著过来的,但是没有进嵇康家门便匆匆离开。或许是因为觉得文章不够分量,不敢在高人面前出丑。第二次过来拜访,他已不带著作来,而是带着马车仆人来——他在官场得意,于是感觉有资本吧?但是嵇康没有理会这个人,把他晾在一边,自顾着手上的铁和槌子。钟会很没有面子,想走。嵇康就问他,“听到什么了过来,看到什么了就回去呢”,钟会说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说听闻嵇康先生的声名过来,看到今天如此对待来客就走啦。钟会这个来茅草屋看寒士,带着车马,这架势似乎故意不给嵇康台阶,而且有点仗势充胖脸的意味在里头。嵇康怎么要理会这种人呢,当然不理了,钟会不免怀恨在心。如果说嵇康和山涛的绝交只是表象的真实,那么嵇康拒绝钟会就是从骨头里面的排斥。钟会会陷害嵇康,这个世界的黑暗势力同样张开犬牙对付嵇康。嵇康本意调解他朋友兄弟的失和,却无端陷入冤狱莫可辩白。司马集团暗暗道,这下好了,可以拔除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了。当嵇康被处死的消息传开,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走上街头,拜嵇康为师。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请愿运动并没有得到效果。嵇康弹奏绝调《广陵散》后就慷慨赴死,带着他中散大夫的官衔走向坟地。

嵇康的死,是对司马家族的血色宣战,也是他为他一生不羁的性格埋单。会有人说这个代价太大了吧,不值得,但是这一切似乎又符合情理。千百年前的嵇康,被今时的我久久怀念着。因为他的傲骨风度,也因为他的悲惨结局。想着嵇康的绝决,想着嵇康在独自抚琴把绝唱传远。这时候,想起余秋雨的一篇大作《遥远的绝唱》。

第8篇:理想抒情散文

感情方面,我的理想是能和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一起生活。当然知道这很难,要不怎么叫理想呢。甚至可以称为梦想。

如果很爱一个人,和他在一起心无旁骛。眼中只有他自己,也只为他的一切牵动思绪……

我还没体验过这种感觉。什么样的异性有这样大的魅力,可以令一向冷静的人非理性啊。如果有,也是一种幸福吧。

看到甄子丹版《精武门》中的蔡六斤,油然而生这种想法。

他注视着琦翘的眼神,是发亮的。在他独自坐在那里,自斟自饮,聆听台上她的歌声时;在他决定放她自由,她又跟随他时,他的目光在那一瞬间都是发亮的。诉说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慕。

希望有一天,身边有一个人,同样点亮我的眼眸。让我可以如此倾慕。

我知道自己的愿望都会实现。如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个老太婆,总是在达到目标后,又生出新的渴望。

想起读西游记这本小说时,猪八戒夜里归来,见娘子啼哭,问:自从跟了我,你一年锦衣玉食,四时有瓜果梨蔬,有甚不知足处?

不知道冥冥中的上苍是否也会这样问我。

曾经我以为离开那个人,世上不会有人再对我那样好。曾经我以为年华已经远去,有一些称呼已经不再适合自己。曾经我以为有的心愿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曾经我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不会再有浪潮……”

可是佛佑众生,得到了不曾敢祈求的,遇到了不曾敢盼望的。

被珍惜,被温暖,被照顾。

还有甚不知足处?

即使没有一个让自己动心的人,我一样是可以生活得很好,不是么?一样会渐渐走向远方,走向属于生命这一程的归宿。有什么区别吗。

第9篇:理想与现实优秀散文

有人说,天刚刚黑的时候,天边出现的第一颗星星,叫做黄昏晓。可它,却让人可望不可及。

——题记

理想就像春天,孕育着希望的生命;理想就像夏天,开出了希望的花朵;理想就像秋天,收获了希望的果实;希望就像冬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四季轮回,我依旧编织着那橄榄绿的梦想。可是,追梦路上,总有荆棘,现实和理想总是背离,却又同时共存着。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的冷风如尖刀般地割着我的我的面颊,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天空也铁青着脸。我和发小坐在雪地上,我们的心,无法沉淀,因为,在追梦路上,我们又一次遇到了坎坷。

头一天,我们商量好把深藏在心底的梦想告诉父母,然后获得一些小小的鼓励和支持。却未想到,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打击。

我的父母听完我的想法,都以沉默相对。我记得爸爸说:“女孩子家跑去当兵,做梦呢吧?!你从小被我们宠着,去部队,你能受得了那些苦吗?我敢保证,要是去了部队,你是第一个哭鼻子的人!别胡思乱想,做那些空虚又不能实现的梦了,好好学习吧,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了。”听完爸爸的话,我难过的跑出家去找两个发小,没想到,她们的爸妈也是一样,不同意!婷婷说:“我爸妈说我们那就是一时兴趣,以后会有真的理想,现在不用这么当真。”我听完以后,两朵泪花在眼眶里“绽放”,我想着:为什么,为什么连父母也不理解,也不支持。也许这个理想却是有些荒唐,但是我们有坚持下去并实现它的决心,可是没人理解,难道真的是我们的想法太荒谬?也许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样子吧,两者总是背离,却又共存着,怎么也无法将它们扯开。但是,既然都坚持了三年,我不会因为他们的不理解而放弃。我紧紧的拉着发小的手,告诉她们,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要证明给他们看,证明我们的坚持不懈,还有执着。

从小一起长大,我们把这共同的理想当作一种使命,去追求,去努力完成。所有人都认为三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去参军,去自讨苦吃,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是脱离现实的想法。也许他们没错,但是为了这橄榄绿色的梦想,我们可以承受一切,包括那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讽刺、打击、挖苦,甚至嘲笑。然而,在我们心中,理想不会因为现实而被放弃,虽然理想与现实总是背离的。

现实,往往没有理想那样美丽;而理想,也不像现实那样真实。可是,我们都坚信,只要坚持,理想就会变为现实!如果说理想是一粒种子,那么它终究会变为枝叶繁密的大树;如果说理想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终究会长出累累的青涩的果实;如果说理想是一个青涩的果子,那么它会在风雨中变得甜蜜可口。所以,在我们看来,只要坚持,我们一定能实现理想。

如今,我们依旧编织着橄榄绿的梦想,而父母们也都看到了我们的执着,并给予了很多鼓励和支持。现在,我们懂得了——理想不一定只会与现实背离,付出后,努力后,现实和理想是和谐共存的!

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名叫“黄昏晓”的星星,虽然现在还无法触及,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后,我们会亲手把它从遥远的天际摘下来,黄昏晓,不再是那么让人可望不可及。

在梦里,天亮了,我和发小穿着一身庄严而美丽的解放军军装,在晨阳下笔直的站着,向我们的爸妈敬着军礼,最后,踏上了去往军营的列车,载着我们的军旅梦,缓缓驶离了车站,那是橄榄绿的理想,悄悄变为现实的梦……

上一篇:校长接待日工作制度下一篇:九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