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理想的经典语录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实理想的经典语录(通用8篇)

现实理想的经典语录 篇1

1、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3、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

4、做人的四个准则:生活中不刻意伪装,爱情里不过度依赖,倾听时不着急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

5、一生中,你要找一双至少要找到一双能够倾听你的耳朵。只要你一开口,他就能懂得你。这或许就是一个人的幸福。

6、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乔治桑

7、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8、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9、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0、未来总在想象中变得清晰,在现实中变得模糊!周立波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12、现实中的美,不管它的一切缺点,也不管那些缺点有多么大,总是真正美的而且能使一个健康的人完全满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3、青春里有两个字一直闪烁着,仔细看,却原来是:不悔。

14、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块洁白无疵的净土。要是想认真完成一项必要的事业,为人既要灵活,又要有一副铁石心肠。泰戈尔

15、在这个世界上别太依赖任何人,因为当你在黑暗中挣扎的时候,连你的影子也会离开你。

16、信仰是一种尝试,一种用人类语言解释超越人类现实的高尚的尝试。克达莫利

17、好的事情可能带来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可能带来好的结果。现实就好像一幅巨大的油画,近处是看不清的,只有退后几步才能看清。庄则栋

18、抓住现实中的一分一秒,胜过想好像中的一月一年。

19、人的一生注定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20、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

21、有的人把心都掏给你了,你却假装没看见,因为你不喜欢。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了,你还假装不疼,因为你爱。

22、沉浸于现实的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雷音

23、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24、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卢梭

25、在世上诸般美好事物中,有两者最公平,那就是青春与梦想,它不分尊卑,人人都可享有。

26、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你依靠的人是自己,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自己。

27、人生就好像饺子,无论是被拖下水,扔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

28、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面临一方出轨时,其实能选择的路并不多,只有两条:一是原谅,然后不再翻旧账;二是分手,不再纠葛。

29、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于丹

30、人世间的任何境遇都有其优点和乐趣,只要我们愿意接受现实。华盛顿欧文

31、在任何的童话中都有现实性的成份。列宁

32、友谊的悲哀莫过于,你把一个人当成你最好的朋友,但她并没有好像你一样把当你成她最好的朋友!

33、这个世界非常小,我们就这样遇见。这个世界非常大,分开就十分难再见。

34、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35、当别人都觉得你非常古怪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36、正因为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人们才会珍惜理想。

37、相信有前生的人是在骗自己,相信有来世的人是在骗别人。

38、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和得到不想要的东西一样都是悲剧。

39、成熟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心里在滴血,脸上却在微笑。

40、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所在的位置,就好像超市里的矿泉水才几毛钱,而火车上的却卖三块钱。

41、真的坏人并不可恨,可恨的是伪君子。

42、浪漫就好像漂亮的晚礼服,但你不可能一直穿着他。

43、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

44、把平淡枯燥的工作做得出色,把波澜不惊的日子过的精彩。

4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46、活得轻松,任何事都作一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

47、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限度。特别是信任。

48、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49、可以不美丽,可以不可爱,可以不温柔,但是一定要诚实和善良。

现实理想的经典语录 篇2

不难发现,这些经久流传的故事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是《梁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在西方,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的。它发生在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Teruel),当地人把它叫做《Los amantes de Teruel》,英语译作《The lovers of Teruel》,即《特鲁埃尔恋人》。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可能较为陌生,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

特鲁埃尔(Teruel)是西班牙东部阿拉贡自治区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如果在中国,这只能算作一个小镇。然而,正是在这个西班牙内陆偏远的小地方,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班牙,只要一提到特鲁埃尔,就会首先联想到一对恋人Juan Diego Martínez de Marcilla(以下简称“胡安”)和Isabel de Segura(以下简称“伊莎贝尔”)的故事。

据说,男女主人公都曾经生活在特鲁埃尔小城。他们从少年时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发展到成年后的和心心相印和山盟海誓。然而这又是个贫富悬殊的故事,伊莎贝尔是出身富家的独生女,而胡安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胡安决定离开特鲁埃尔城,外出冒险求发达。他向伊莎贝尔承诺用五年的时间来提升自我,以达到她父亲的要求,实现联姻。于是伊莎贝尔苦等了他整整五年,直到最后一刻。胡安在与摩尔人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因而得到了嘉奖。但是,当他满心欢喜带着受赏的黄金珠宝回到特鲁埃尔城门的时候,却得知那一天正是伊莎贝尔与别人成婚的日子。因为战争的羁绊,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五年的期限。伊莎贝尔因为没有任何胡安的消息,也只得接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阴差阳错,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胡安上门求得伊莎贝尔一吻被拒,悲痛而亡。就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看到一个穿孝服的女子靠近他的棺材,竟是伊莎贝尔,她来偿还生前欠他的一吻,随后她也离奇地猝死在了胡安身边。

听完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流传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甚至中西方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会有高度的相似。两者都是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首先,年轻人间产生的爱情轰轰烈烈,无论梁祝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还是胡安和伊莎贝尔的青梅竹马、山盟海誓之恋,都非常纯洁美好,让人无法不对婚姻产生向往和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两对恋人的爱情都因为家庭原因而遭遇到了阻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顺利实现联姻。由于家庭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等而招致封建家长的干涉,两位富家小姐的婚姻都无奈接受父亲的安排,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相爱的人结婚。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能在古今中外都不足为奇,任何文化中似乎都存在有类似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而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至今,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臆造的。应该说,很多民间故事是基于史实的。对于这些史实的求证,人们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相比较而言,关于梁祝的真实性探究的书面材料有很多。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佐证,其中最早的出现在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另外其在《十道志》又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之后,晚唐的张读所著的《宣室志》、北宋李茂城的《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它作品中都有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记录,这些都为梁祝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推断,梁祝的故事原型应该发生在唐代以前,很有可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书面记载之外,国内多地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在自己的地界上积极寻找梁祝的线索,还真有诸如祝庄、梁庄、书院、草桥、梁祝合葬墓等所谓遗迹的发现,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就是梁祝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四个版本分别位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和山东微山。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再来看我们刚刚了解的《特鲁埃尔恋人》,它的发生地就是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位于该市圣彼得San Pedro教堂内他们的陵墓。今天拜访特鲁埃尔城的游客必会前往凭吊这对恋人。在两个白色大理石的棺椁上方,分别平躺着一男一女两尊雕像,他们就是胡安和伊莎贝尔。这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Juan deÁvalos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个人安详地躺着,身体紧挨着对方,胡安的右手轻轻托着伊莎贝尔的右手,一切显得非常美好。

而在底下的棺椁里面确确实实存在有男女两具尸骸,并且这是已知的他们第四次(1950年)被挖掘出来,重新安葬。第一次是1555年在圣彼得教堂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工人将他们挖掘出土。据说,当时他们被发现共同安放在一个棺木内,保存完好,尸体并未腐烂;第二次重新挖掘,是受当时的特鲁埃尔城主教Don Andrés Santos之命,将他们从原处移动到教堂的San Cosme y San Daimán神龛下方,也就是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第三次再被挖掘出来是在1619年,这次挖掘的结果是由当时的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签署的重要文书记载的。在这份文书中,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所见的男女尸骸的状态(已成骷髅),而且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特鲁埃尔市立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份手抄文稿,真实记录了胡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姓名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217年。作为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出具了这份文书。这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能间接证明特鲁埃尔恋人故事真实性的书面材料,尽管之后关于公证员所述亲眼所见那份手写文档,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总体来说,有出土的两具尸体以及公证员的文书作为佐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从以上两个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来看,那些经典的,能够在民间千百年流传的,还是需要依托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基础的。民间故事并不完全等同于神话传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那些越是贴近生活、越是反映人类理想追求的故事越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梁祝流传了至少一千五百年,而特鲁埃尔恋人也有七百多年。

然而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中国和西班牙的这两个爱情故事,它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加入了一些幻想的、超越现实的成分。作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它们竟然都会以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方式作为结局。据说祝英台在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能够同葬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竟然双双化蝶。特鲁埃尔城的胡安在伊莎贝尔婚礼当天索吻遭拒,竟然悲愤而死,而伊莎贝尔在其葬礼上偿还她亏欠胡安的那一吻之后,也猝死在他边上。两对恋人都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情。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都以殉情的情节作为结局(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这或许无法用现实中的逻辑加以解释,但却反映了人民大众最朴素的心愿,现实生活那种无望的爱(西班牙语:amor imposible)人们总是想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CARUANA GÓMEZ DE BARREDA,Jaime:Los amantes de Teruel:tradición turolense con estudio y anotaciones Valencia:Ecir,1979

[2]GURADIOLA ALCOVER,Conrado:La Verdad actual sobre los Amantes de Teruel:orientación crítica de los estudios amantísticos Teruel:Instituto de Estudios Turolenses,1988

[3]TANGHERLINI,Timothy R.It happened not too far from here:a survey of legend theory and characterization Western Folklore 49,1990 http://tango.bol.ucla.edu/publications/A05.pdf

[1]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人民文学》1952年2期

[2]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光明日报》,1952年12月17日

现实与理想的“幻化”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俗性的感性享受欲望甚嚣尘上,人们把目光从理想的天空收回到脚下的现实;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自省置换为日常活动的物质要求;那种自我超越的、充满深刻内在矛盾的“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被当作一个遥远的神话故事逐出了日常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当代美术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平面化、碎片化、世俗化的倾向。以超越性为自身价值根基的艺术在世俗化的潮流中不是被冷落,便是被消费文化所利用。在此境况下,艺术要承载什么,如何重建自身的价值再一次成为问题,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怎么画”的问题。画家纪连彬也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遭遇这一问题的拷问,我们在此也带着这一问题来观照纪连彬的创作。

纪连彬在《心象的幻化》文章中说:“我喜欢夜,在黑色的空间里,生命没有了修饰和伪装,大地与夜空充满了生命的隐秘,千万精灵挣破冻土而出,我全身心的细胞感知向你悄然涌来,在虚空中歌唱。”我们可以由这段文字走进纪连彬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沁润在夜一般的寂寥之中,充满了对生命韵致与意义的冥想。正是这种来自生命冥想的感动和振奋给纪连彬的画笔灌注了理想的光辉。这种理想是“千万精灵挣破冻土而出”般对现实沉沦的抗争,在抗争中追问人的生存意义,虔诚守护和歌唱生命的神圣性。

在这种理想的驱使下,纪连彬要让自己的艺术承载一种圣洁而纯真的精神,要让自己的作品将人的意绪引向一个充满宗教感的精神世界中去,以摆脱现实的纷拢。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世俗情趣的表达。这一目标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对艺术超越性价值的坚守与弘扬,对于当代文化的世俗化潮流无疑具有鲜明的批判意义。

在这种理想的感召下,纪连彬的目光从东北黑土地投向了雪域高原西藏。西藏在纪连彬的眼中不是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而是一个充满神灵敬畏的精神领地,一个质朴原始而又流淌着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所以,这一题材在纪连彬的笔下得到了意象化的表现。这一意象主要由腾盘绕的祥云构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云是一个祥和、高贵、充满灵气、象征天界的意象。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就蔚为大观。云的形态变化万千,流转自如,不仅是民族审美情感的表征,也是积淀了民族形式美感的艺术语汇。这一语汇在纪连彬的画面中得到了新的表现。画家以写意笔法勾出的云缭绕翻腾,交错盘旋,奔涌鼓荡,充满力度和体积感,而没有了传统绘画中所描绘的那般轻灵飘逸。在他的作品中,云所具有的张力甚至强过了那连绵横亘的峰峦,使人感觉峰峦向后退去,而云团则像自由的精灵,翻滚着、涌动着扑面而来,将人的目光由脚下带到天空,让人的心胸随着云团战挚和鼓荡不断开阔、升腾……可以想象,“云”在纪连彬的艺术里已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和自然现象,而是极具表现性的意象,它承载着画家心灵的活力与惊悸,又是画家沉潜到内在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如纪连彬所说的“画画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试比较他上世纪90年代末创作的《祥云》、《珠穆朗玛》,可以看出,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云团的整体感和意象性较以前得到了强化,而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简括,像云团中的人影。在这个意义上,纪连彬的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浓厚“表现主义”色彩。从画面构成的角度看,云团也是“幻化”的方式。祥云缭绕,将凝定厚重的人物带出了尘世而置身于一个灿烂而明净的幻境中,增强了画面似幻似真的意蕴,也打破了一切事物的坚硬外壳,为它们注入云的灵动。

在纪连彬的画中,云团不仅是有张力的,也是辉煌和神圣的。如果说那种张力来自云团的形态和凝重的线条,那么辉煌和神圣则出于以藤黄和青色为主调的色彩。这两种色彩使画面顿时变得响亮而辉煌,壮丽而又有些许神秘,极富视觉冲击力。这种常见于古代庙堂之中的色彩固然有其象征含义,但在纪连彬的画中,它又是极富有情感的,在让视觉振奋的同时,也把人的想象引向了自然:青色让人想象到纯净的天空,黄色则让人联想起透过云层洒向大地的太阳的辉光。两种色彩随着云团的变幻相互穿插,让视觉眩晕的同时,又让情思神游于幻境。

纪连彬强调艺术的“幻化”,“幻化”既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又是一种艺术感悟方式,后者支撑着前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幻化”没有因描绘梦想而走向神秘,也没有因超越尘世而走向空寂,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充盈着昂扬健朗的气度和质朴的生活感,就像藏族民歌一样高亢而嘹亮。奔涌的云团和响亮的色调虽然营造了一派神圣辉煌的氛围,但置身于这种氛围的人物却是自然而真实的。如《高原》中藏民的面部以重墨勾划,肤色自然,人物特征鲜明,身上的佩饰也画得很具体,身体虽与云团相交织,但轮廓结构依然可见。《祥云》中的藏族少女以富有力度和变化的线写出,显示出画家扎实的写实功底。人物形象的线条虽在云团中穿行,但又与云团的用笔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人物没有消匿于云团中。可以说,纪连彬的“幻化”是立足于现实的,是将现实与理想意象交织在一起的“幻化”而不是让现实形象被幻境所遮蔽。由此可见,纪连彬的“幻化”是关注现实生活,并将现实生活加以理想化的表达,这种理想化的表达不是依靠一种形式的美化或“典型情节”完成的,而是借助云团、色彩所特有的形式趣味和象征意义来表达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背后隐含着纪连彬对于现实的尊重与美好企盼。这种“现实主义”的心态便是纪连彬作为艺术感悟方式的“幻化”。

很现实的经典语录 篇4

1、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2、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人品。

3、即便你是天鹅蛋,但你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4、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5、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7、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

8、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一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对自己所爱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9、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0、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1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12、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

13、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

14、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

15、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

16、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17、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18、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巳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19、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

20、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

21、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

22、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23、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

24、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

25、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26、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27、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28、看别人不顺眼,只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29、做好人靠的是一个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30、尽量充实自己。不要停止学习。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

31、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永远的,除了死亡,什么都可以试着去信,唯独“永远”这两个字不能信。

32、我的上课时间就像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长。

33、想要理性地去看待一切,就不要用乞讨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无论任何时候,尊严都是最重要的。

34、听到甜言蜜语的话,可以动心,但不能忘形,不动心那是假的,忘形了就有可能会变成真的。

35、放下该放下的你,退出没结局的剧。

36、每个女人总会为某一个男人而变得卑微。

37、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

38、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0、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听到或看到这句话能够会心的一笑就可以了,相信群众,那是葛优挣钱的广告词。

41、对付小人就像是对付没烧透的碳,碰碰就燃烧,晾着就会熄灭。

42、誓言再美也是假的结局再惨也是真。

43、最现实的爱:我想有个家。最本能的爱:老鼠爱大米。最贪婪的爱:爱你一万年。最没自信的爱:明天是否还爱我。最折磨人的爱:你到底爱谁。

44、俗话说,认识时间不论,长短,就看感情,发布发展,朋友,我只在乎质量,不在乎数量。

45、舍得不曾舍得的舍得会舍得,习惯不曾习惯的习惯会习惯。

46、信佛,信因果,在真正的因果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47、这社会对我不太客气。

48、孝顺父母。不只是嘴上说说,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是很好的。

49、都说姐漂亮,其实都是化妆化出来的。

现实的社会经典网络语录 篇5

2) 不能为了任何人都不明白的某种荒谬理想而工作,应该始终以现实为基础,为如今生活的具体人,为明天和后天生活的子孙后代而工作。

3) 电影不是现实,是童话般的世界,但却是表现人真实感情的工具,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对每个人来说,艰辛的生活中都会出现一道灿烂的阳光。

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5) 笑只是个表情,与快乐无关。

6) 对于喜欢和你对着干的人,首先要客观的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消除自己的原因。其次,看清楚她是多么幼稚,让她一个人不开心好了。

7) 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8) 生活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不要轻易地将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你不是那个天真的孩子了,你得坚强,将现实看透,这是生存的法则。是呀,生活就是一杯美酒,慢慢品,微微醉。

9) 除了父母,没有什么人是不求回报的。恋人对你好是以爱情和谐为前提的,朋友对你好是以共同利益和消除寂寞为前提的。另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现实生活中经典的语录[范文] 篇6

1、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于天地之间。

2、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4、别人和你说的话,不管出于啥初衷,能信但不能全信。但是,别人说的时候,尽量认真听,仔细回应,这是对人的尊重。

5、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还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

6、若是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7、健心关键在于养神,养神关键在于懂得精神内守,不使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过极,不当名誉、金钱、物质、地位的奴隶!

8、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0、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1、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是让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12、若是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3、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若是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4、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5、生病的时候,自己要重视自己,不能等着哪个谁来重视你。等到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已经很难受了。

16、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

17、男人——当他不属于你时,让你感叹啥是完美;当她属于你后,让你感叹啥是真实。

18、不要轻易试探你的好朋友,要不你不是很失望,就是多了个“神经病+想太多”的帽子。

19、别人碰过的不算壁,不亲自栽过的不算跟头,少年气盛与现实交手,永远是现实胜。

2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21、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22、人的成长要接受4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三者背道而驰。

23、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24、若是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若是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若是沉默时候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25、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6、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27、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与青春,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赖自我。”

28、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30、艰辛的路之所以艰辛,就在于步步荆棘,每脚踩下去都是刺,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各式各样问题。

31、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32、一样的瓶子,你为何要装毒药呢?一样的心理,你为何要充满着烦恼呢?

3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4、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35、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36、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37、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8、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39、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飞;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首,幽情如蓝静夜清。

40、若是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1、好兄弟,明算账。不要把账目搞地太复杂,钱是父母给的,不是自己赚的,要省着花。

42、都是背了太多的心愿,流星会跌的那么重;都是藏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分手才会那么伤。

43、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4、若是你为自己定的所有目标都已达到,那么说明你定的目标还不够远大。

45、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4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7、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48、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49、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着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5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1、我喜欢你,很久了,等你,也很久了,现在,我要离开,比很久很久还要久内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5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4、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若是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吗?

历史教学的现实诉求与理想追求 篇7

一、历史教学的困境及成因

1. 课本难学, 学生难有学史兴趣

当前,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态:一是为了考试升学, 二是因为兴趣所致。考试和兴趣二者互为因果, 但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 而是分数的奴隶, 中学生对历史课是爱憎分明:爱其故事性、形象性、哲思性, 憎其难记、难背、难得分, 所以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其一, 较之其他学科, 历史课内容芜杂, 知识容量大, 丰富生动的历史被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所取代, 而且初中、高中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难易上区分明显, 缺乏衔接性, 不像其他学科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所以初中生学起来吃力, 高中生学起来乏味。其二, 高考命题试题覆盖面广, 难度系数大, 历史科“高投入, 低产出”。其三, 不少历史教师把高考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 上课讲书, 学生背书, 考试考书, 挖空心思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各类考题灌输给学生, 而很少潜心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难教, 教师难有教学热情

由于很多地区初中升学考试取消历史学科, 历史科理所当然地成了“副科”, 平时不按标准开足历史课, 随意乱停乱占, 上课照本宣科, 念完了事, 所以到了高中, 常常是高一重起炉灶, 高二应付会考, 高三 (文科) 死背、背死。历史成为几乎所有高考学科中难度最大的一门, 学生最不喜欢历史课, 历史教师吃力不讨好。

3. 地位难正, 师资难有科学配置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地位存在着理论上的溢美和实践上的乏力两种倾向。由于历史课在相当部分人的心目中可有可无, 于是就出现了历史学科教师缺乏, 师资配备欠科学的不正常现象, 表现在:在以历史科为“副科”的大前提下, 有不少历史教师是半路出家的, 没有受到系统的大学历史教育。甚至一些中学在历史教师缺乏时, 有时由校长或行政人员代替, 有时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

二、反思与对策

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勇于开拓, 大胆改革,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中学历史教学焕发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1. 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

虽然高考在目标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但问题的症结是僵硬的考试模式和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命题专家认真利用好手中的“指挥棒”, 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和偏题、怪题, 多考些历史基本知识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 这样能更好地把历史教学引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以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和研究问题,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针对目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 建议调整初中历史考试的方式方法:一是全国各省市都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 可采取政治、历史、地理综合或开卷考试等形式, 以引起重视, 实现初中、高中良性衔接。二是因地制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 将它作为考查成绩记录, 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史兴趣。

2. 编写科学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站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角度, 同时根据初中、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整合出不同层次的学科知识体系。现在初中段教材以历史基本知识为内容、以编年体形式编写。而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 将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内的专题型编排体系, 跨越性太大, 抽象性太强, 是否可以考虑多元开发一些初中、高中的衔接教材。

3. 将历史教育由“考试性教育”转变为“社会性教育”

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着眼于国民素质的养成问题, 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把先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和全体国民, 从而增强他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基于此, 学校中的历史教学绝不能仅仅致力于少数人和高分数, 还应致力于以鉴资治、人文道德等史学价值的播扬。另外, 信息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 人的一生在各个不同阶段必须经常学习新东西, 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点, 仅仅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小部分, 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 学校也不再成为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场所, 因此, 中学的历史教学应强调它的创造性和适应性, 思考如何发挥学科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握时代与自我, 增进个性发展, 锻铸健全人格, 使学生终身受用。

4. 应提高广大历史教师的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 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因为历史的兴趣性、学生的向师性和社会的实用性是环环相扣的,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到历史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来。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 打造人格魅力, 修身治学。教师良好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情操,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兴趣,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很难想象一个不负责的历史教师怎么能够上得好课?学生怎么能够喜欢上历史课?

第二, 优化评价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评价其历史教学质量高低, 既要注意考查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理解和实施程度的显性标准, 如教案的优劣、学案的优劣、教学过程的得失、教学成绩的高低, 又要注意考查隐形指标, 如研究型学习成果、学生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识等方面。在建立评价标准系统过程中, 要把“标准”当做变量而非定量, 要以发展眼光看问题, 具有前瞻性。

“理想”政策的“现实”困惑 篇8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教育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进入毕业年,原本就业有保障的部分毕业生却心存疑虑,进退两难,理想的政策遭遇到现实的困惑。困惑之余,人们发现:作为一项反映国家意志的教育政策,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落实,还有完善和思考的空间。

4月6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的18名免费师范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已经“准备好”成为一名教师。读过信后,温家宝总理非常感动,并在信上作出批示。

6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席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这是继温总理在东北师大免费师范生来信上作重要批示后,关心免费师范生的又一举动。这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免费师范生的广泛关注。

高就业率下的“尴尬”

2007年,教育部在6所直属师范大学中重启免费师范教育,恢复了改革开放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政策。春华秋实四载过,2011年,首届1.1万名免费师范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年”。

作为首届毕业生,示范作用显而易见。他们的就业状况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影响到在读的免费师范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一次“中考”,结果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项政策的走向。

中央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前一年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了议事日程。早在2010年5月18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随后,各省依据办法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记者在教育部专门开设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服务网”上也了解到:针对免费师范生,各省都专门出台了就业政策,并公布了具体的岗位需求。

从各省发布的即时信息看,目前各省免费师范生签约率比较高。截至4月30日,山东省首届233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签约211人,签约率达90.56%;作为生源最多的省份,截至5月3日,陕西省130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1233名,就业率为94.48 %。其他各省工作也“进展顺利”。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如果单从就业率看,免费师范生就业状况令人欣喜。但一份份漂亮的就业“成绩单”,却难掩背后的“尴尬”——

事实表明,尽管有国家政策“护航”,但免费师范生的就业之路并不轻松。在今年2月份《人民日报》对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所做的一项就业调查中,57.5%的人认为就业前景“难”,27.1%的人认为“凑合”,认为就业前景“不错”的比例只有9.4%。

针对首届免费师范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就业压力”的调查中,56.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非常大”。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班主任胡志峰认为,免费师范生承担心理压力很正常。“以前他们可能觉得怎么都能当老师。现在真正去找工作,才发现,原来当老师也没那么容易,竞争非常激烈。”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就业率背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教师职业并没有归属感。按照入学约定,免费师范生都要从事中小学教学,但在一项调查中,有58.5%的毕业生选择了“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从教。相比之下,选择“愿意”和“很愿意”从教的为27.7%。

在对待违约问题上,只有13.8%的免费师范生从来没有想过违约,已经决定要违约的有16.9%。而另一项调查中,在就业方向意向上,仅31.9%的学生选择从事教学类职业。

在最近一次网络调查中,谈及未来职业发展,有26.5%的毕业生选择“脚踏实地,在基层从教一辈子”,有32.4%的毕业生选择“完成协议规定的十年服务期”,而41.2%的毕业生则盘算“边工作边发展,如有好的机遇就跳出原单位,即使做出一些赔偿”。

众所周知,政府出台这项政策,初衷是补充基层中小学师资,促进教育平衡。尽管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但在调查中发现,在城市任教才是他们的上上之选。

一项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时,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华东师范大学对本校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中也显示,38.0%的学生表示“不大愿意”回家乡农村任教,44.1%觉得“还行,但多少也有些无奈”,17.9%的学生表示“比较愿意”。而一项由华中师范大学完成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显示,近九成免费师范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选择农村的仅有2%。

对此,厦门大学教授周显宝表示,如果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取向不是从教,无疑就违反了在入学前和有关行政部门所签订的就业协定,也就违背了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初衷。当然,应该反思的也包括免费师范生。有学者认为,免费师范生缺乏基本的契约意识和责任,只想着免费上大学,而不愿意履行职责。

显然,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达到“双赢”的效果。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不难想象,尽管一些免费师范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最终选择到基层从教,但如果对基层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没有热情,缺乏教育情怀,是难以培养出合格学生的。不能够专心于教育事业,也就远离了此项政策的初衷。

周显宝指出:“4年前投身教育事业的选择,4年后大部分人不愿意坚守他们曾经许下的诺言。这种失信的就业意向,理应值得相关教育部门好好反思。”毕竟找到了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免费师范生为何顾虑重重

面对免费师范生的“犹豫”与“徘徊”,许多学者给予了理解。有学者指出,尽管社会可以批评免费师范生缺乏信用和责任,但也需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毕业生的想法。目前,免费师范生全部来自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总体上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师范生。他们向往大城市生活、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今天对免费师范生的诸多非议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那就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签订协议免费入学开始,4年的师范教育就能培养出热爱教育的教师。显然,这忽视了免费师范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而“变化”的种子早在选择签订入学协议时就已经埋下了。虽然做出了成为免费师范生的选择,但一些学生一开始就不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之所以签订免费师范生协议,实属无奈。免费师范生今天的就业困局,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免费师范生“临阵退却”,又让部分毕业生“顾虑重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免费师范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免费师范生制度设计和落实不到位的因素。其中,教师待遇偏低为首要因素。

《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63.5%的受调查者在进入大学前,主要居住在农村;61.7%的受调查者父亲为“农民或打工者”,这一数值在母亲身上更高,达到了71.3%;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52.8%的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元。正是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51.4%的学生将“不用学费,为家庭减负”作为自己报考免费师范生的首要动机。相较之下,“想成为一名老师”的选择比例只有29.1%。相应的,在违约问题上,55.7%的学生将“做老师收入太低”作为首要原因。

而在对6所部属师范院校最新一届入学新生所做的调查中,在生源结构上,中西部生源占招生总人数的90%左右,农村生源比例约为60%。按照免费师范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就业方向,意味着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回到中西部省份。受限于经济和财政状况,这些地方恰是教师待遇偏低而教师最短缺的地区。

有学者表示,“免费”最有可能吸引的是那些家境贫寒、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却不一定能保证这些学生有志于教育事业。显然,对于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的免费师范生而言,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选择,而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入学和就业。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免费师范生对于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着实际的需求,也有着强烈的渴望。

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只要稍微做一个“换位”思考,就能够感受到免费师范生在一纸协议面前的 “纠结”。

除了经济收入,还有个人发展问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考研”问题上。按照现有协议,在协议规定10年服务期内,免费师范生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经考核合格的免费师范生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办公室葛文双认为:“这一政策将很多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免费师范生的道路堵死,只能走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这一条道路,这对于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专业学术性人才培养很不利,严重影响了免费师范生的专业进取心。” 而众所周知,虽同为硕士,在职硕士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显然有限。

如果说“前途”是一个长远问题的话,那么眼下的“违约”问题则显得迫在眉睫。按照协议规定,如果免费师范生违约不履行协议,将被规定返还教育费用,承担违约金,并且各省市(地区)行政部门将对违约学生记录并公布不诚信信息。高昂的违约代价,让刚毕业的学生难以承受,这“变相”要求他们不能违约,即便心里不愿做老师,也轻易不敢违约。

而目前的政策对“违约”只有惩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观意愿和兴趣变化。一位免费师范生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现一些学生压根就不愿意、不适合做教师,也有一些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兴趣转移或者有意攻读学术性研究生而有意放弃。“即便愿意做教师,也不能够保证师范生都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这些突出的问题反映了目前缺少对免费师范生的转入、淘汰及退出机制。

除上述原因,“跨省就业难”也成为毕业生的顾虑。按照协议规定,免费师范生原则上不能够跨省就业,即便现在个别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为跨省办理手续相当烦琐,让有跨省就业意向的考生难以如愿。

一纸协议,让免费师范生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意味着,在高考报考志愿的那一刻,免费师范生就选择了自己的未来。至于4年中的“变化”——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前途未来等,都不在考虑之中。“一考定终身”在师范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政策本身,政策落实过程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尽管教育部文件明确了确保免费师范生“有岗有编”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岗位、编制问题并没有完全落实。“国家推出这个政策是好的,但政策到了省里就推到市里,市里再推到县里,执行起来就变味了。最终工作落实很不到位。”谈起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问题,一位受访者颇感无奈。

免费师范教育迎来“拐点”

一项“惠民”政策之中,有强制性的“协议”加以约束,其中也有诸多无奈。许多免费师范生不愿下基层,不愿从教,并非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师范教育“结构性”矛盾的显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曾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了需求量,师范毕业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问题在于,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多在基层、在农村、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没有特殊保障政策的条件下,这些地方无法吸引到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免费师范生身上,矛盾依然没有化解,反而更加突出。

看到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局,不免让人对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前景多了几分担忧。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受“追捧”后,从去年开始,免费师范教育有“降温”的苗头,有学者甚至就此断定:免费师范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几年来的招生状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有关统计显示:6所高校每年免费师范生招生总体规模基本控制在1万人左右,从2007~2009年三年间,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人数以年均6%的增长率逐年增加,分别为10737人、11383人、12112人,呈现出稳步向上的发展势头。与招生数量一起稳步提高的还有生源质量。资料显示:从2007~2009年,免费师范生的平均录取成绩同政策实施前相比略有提升,6所高校在各地平均录取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0分,录取最低分数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生源质量和数量保持较好。

对此,葛文双认为:这说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得到了社会较大程度的认可,给志愿成为教师、渴望进入大学的广大贫困家庭的学生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希望。

转折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处于上升通道的免费师范生招生人数“掉头”向下,从2009年的12112人降为2010年的11315人,人数减少797人,降幅超过6.5%。以东北师大为例,2007年到2009年,免费师范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529人、1610人、1701人,增长势头明显,而到了2010年,招生人数变为1540人,比2009年减少161人。

风生水起的免费师范教育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在此之上,随着就业问题的显现,人们担忧是否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政策的走向。从招生情况看,免费师范政策对考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则有可能是生源质量的下降。

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只是一个表象。由于政策自身以及政策落实中诸多方面的问题,从招生到就业,尤其是人才培养过程,免费师范生政策都面临调试。

好政策如何能够“开花结果”

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在对政策的认可基础之上。但在一些人眼里,免费师范生是“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贫穷,所以更应该艰苦朴素;他们享受“免费午餐”,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他们要回原籍工作,所以在校期间谈恋爱很不现实……

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占仁认为:免费政策,表达的是政府的一种态度,是国家重视教育事业、重视教师培养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扶贫”。免费不是师范教育的前提和终极目的,而只是其中的手段。

实际上,除了政策战略意图的误读,在一些政策细节上也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就是“农村导向”问题。对此,在今年“两会”教育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就做了澄清: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不是回生源所在地,而是回生源所在省,这是非常大的差异。政策不明,完善制度、落实政策也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不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老师、学生,都在积极努力。他们表达着共同的心愿:让这项立足长远的政策走得更稳、更好。然而,如何才能打破瓶颈,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专家、学者给出了建议。

政府:完善制度,落实政策

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有好的效果。不难发现,现有政策中有许多环节都困扰着免费师范生,比如跨省就业问题、攻读研究生问题、就业年限过长问题等。

这其中,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对此,葛文双建议:应授权部属师大建立免费师范生考核评估制度,对不适合或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通过相关程序规则允许退出,对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通过相关程序考核允许进入。

面对各省政策不一致的问题,一些专家也开出了“药方”:规范地方文件,建立统一尺度。地方文件全部出台以后,应根据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遇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对地方文件进行完善,同时对于跨省、民办中小学就业等政策关键点,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从而打通影响免费师范生就业的政策瓶颈。

针对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跨省就业等特殊情况,湖北等地专门出台解决跨省就业及异动手续办理办法。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本省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外省中小学就业,只需在规定的时间段提供就业单位及所在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接收其就业及负责后续履约管理的确认函件,再到省厅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后,即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派遣手续。外省生源到本省就业,以及就业后跨省(区、市)异动的也可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办理。

此外,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把握“公平”原则。据了解,在一些地方,市区生源的安排到市区高中学校任教,属于县生源的安排到县高中任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免费师范生就业原则,严重影响了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学校:提高培养质量

免费师范生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保证每年1万多名免费师范生能够合格地站在基础教育战线,对于6所部属师大来说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随着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刚性要求,6所试点高校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提升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上做了多方面工作。但由于师范院校积累和筹措资金有限,同时师范院校面临自身综合化发展的压力,这极大地限制了6所部属师大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投入。

从目前情况看,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水平与高端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强化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探索新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6所部属师大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难点。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率先发起建立“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从2008年起,3年内在10多个省区市建设80个实验区、600个实验基地。该校校长马敏介绍说,实验区是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他们希望借此平台实现城市与农村教育对接、学校培养与社会锻炼对接、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

近几年来,师范大学有往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有所消减,一定程度上也对免费师范教育有所影响。对此,有学者认为:免费师范教育院校应思考如何才能够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

也有学者表示:免费政策不能为6所部属学校“专有”,主张取消现有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政策,选择在各省一般师范院校推广。因为承担基层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重任的不是6所部属师范大学,而是各省一般师范院校。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就认为应扩大免费政策范围,即在保持现有政策基础上,将免费政策向省属师范院校推广。

葛文双认为,要继续发挥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稳定并适当降低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将6所高校发展重点转变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转型和培养高端优秀师资,通过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部属师大、地方师大的联系、参与,面向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不同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生:有的放矢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许多免费师范生在签订入学协议时,对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这为后来的学习、就业埋下了隐患。在《人民日报》调查中,尽管86.2%的受调查者在报考时将免费师范生列为第一志愿,但他们当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了解一点”的占57.2%,“不了解”的占12.8%,而“非常了解”的仅占2.8%。

胡志峰认为,实际上,一些政策所谓的限制都是能解决的,关键是学生自己是否积极主动。他建议,在招收免费师范生的时候,相关部门应该给学生和家长解释清楚政策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考虑清楚,把“入口”关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同时,通过一些测试来评估、检验学生对这项政策的认可度。

王占仁表示,免费师范生政策还存在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足的问题。建议在培养过程中,利用周期考核等方式,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不适合从教的学生进行淘汰,从而解决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相关问题。其次,建立多元化、可选择的免费制度。现在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主要是“两免一补”和“服务十年”,还应该逐步建立多元的享受额度与服务年限对应的免费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免费额度。这样,既能增加政策的吸引力,也有利于降低培养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免费师范生即将踏入社会,很快将面临婚姻、购房、子女等生活问题。对于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的他们而言,待遇问题,不是雅与俗、境界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生存问题。

基层教师待遇偏低,已经影响到了教师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职业的就业环境。在对免费师范生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在被问及哪项措施最能激励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时,“提高工资水平”以72.4%的选择率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

一些专家也表示:农村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教师,主要在于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师收入少、待遇差。但单凭免费师范生的经济条件劣势,就让他们失去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即使到了农村也可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只有彻底解决农村教师收入低、教学条件差的问题,才能使免费师范生在农村教师岗位上安心工作。而这需要依靠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

上一篇:我是90后8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