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研究评述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也日益增强。以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技术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21世纪以来关注高职教师培训研究的公开发表文献进行整理,选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89个有效样本,立足论文研究概况、关键词频分析、论文研究热点及论文被引情况等维度,分析教师培训研究现状相关和研究趋势,提出高职教师培训研究有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文献计量法;知识图谱

作者简介:邵丽珍,女,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杨海华,男,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都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除为解决所面临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之外,也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奠定根基。而各国无不以提升教育品质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美国教育学家Dr.Beeby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优良的老师,就不会有优质的教育,由于教育专业品质的提高,教师才会有所进步。[1]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时代使命,因而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也影响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其数量、教师队伍、学生人数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需要通过培养培训来改变当前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以满足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随后,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迫切性。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学校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3]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有一定规模的职教师资培训陆续展开。而高职教师培训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涉及高职教师培训的需求、模式和评价等多个方面。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2000-2016年以来高职教师培训的研究,以期理清发展脉络与总结发现研究特点及规律,进而提出建议,使高职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高职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发展。

一、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对某一领域的前沿和热點的把握敏锐而直接,对其进行统计描述,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主题和发展趋势。

笔者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搜索,共搜索到91篇研究论文,为保障文献信息的有效性,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了人工去重,删除会议记录等非学术性质的文献,最后确定有效文献为89篇研究论文。具体检索条件为:条件: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年between(2000,2016)and题名=高职or题名=职业院校and题名=教师and题名=培训and(精确匹配),搜索日期为2016年12月22日。由检索条件可知,检索论文的发表年限为2000—2016年,论文来源为北大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主题分别为高职教师培训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因此,在本研究中,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高职教师培训为相同理解。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处理。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方法。[4]同时,为清晰地表征国内高职教师培训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等信息,还使用了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5-6]为了保证软件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还对分析结果中表现出的关键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分析与总结,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一)知识图谱法概念

自19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共被引分析法即结合电脑图形学、图像处理等视觉化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析文献、作者、期刊和关键字等的相似性及程度,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绘制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所以,知识图谱法是一种采用图形方式对其所探究的学科研究主题领域进行视觉化,其理论基础建立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资讯计量学的引文分析领域。由于这三种计量学重叠性很高,其目标是几乎一致地利用数学、图形学、统计学、电脑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通过一定演算法,进而以曲线形式将学科的知识领域发展规律绘制成二维或三维图形,以视觉化图谱揭示其数量特征、内在规律、扩散的一种重要组成结构状况及关系的计量分析方法。[7]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5.0软件和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的分析功能。

(三)研究过程

将确定的89条有效题录以Refworkst格式导出,经过CiteSpace软件的转换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分析高频词词频和热点领域。对89篇有效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研究主题等分析单元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概况

1.论文发表年份统计。研究数据表明,高职教师培训相关研究始于2003年,因此,从2003年计算文章计量起点。由图1可知,2003-2016年,高职教师培训主题的文章在不同年度有升有降,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多,之后比较平稳,维持在每年8篇左右,表明高职教师培训这一主题受关注度逐渐增强。

2.论文作者、单位分布。数据结果显示,在所有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相关研究的研究者中,彭明成发表的论文最多,为4篇;潘滢、王岚、王毅军、王华等4位作者均发表2篇。其中,彭明成所在的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是全国首批培养职教师资的本科院校,设有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长期开展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除少数本科院校外,发表论文作者单位主要集中于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北京联合大学、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均为3篇。以8所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例的部分高校因于数据收集期间进行了更名,造成数据分散,未进入统计前列。

3.论文发表期刊分布。通过论文期刊分布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本文用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分析软件对89篇论文进行期刊分布统计,发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4家,分别为《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中国成人教育》,其累计百分比达70.8%。统计显示,高职教师培训研究领域的期刊非常集中,主要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其中《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5家期刊载文频次累计百分比达80%以上。国内职业教育界核心期刊的广泛发文势必引起职业教育界对高职教师培训研究的关注,但从整体来看,平均每本杂志每年仅刊发高职教师培训相关的论文1篇左右,仍稍显不足。

4.项目资助分布。由数据结果可知,有91%的相关研究都没有得到项目的资助,只有5篇论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2篇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1篇论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这说明,围绕高职教师培训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较少。

(二)高职教师培训领域研究热点

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6]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炼能表达一篇文章的主题,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8]

1.关键词词频。在去除高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等与检索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外,另外,频次为2次以上的关键词为:校本培训、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培训计划、培训模式、青年教师和胜任力等(见表1),这些都表明了当前高职教师培训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热点。本文运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中高频次关键词的分析来探测高职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热点领域。将收集的文献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5.0软件,以名词术语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30Top per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对89篇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即绘制国内高职教师培训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认为,中间中心度是测量某一节点被其他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穿过的程度指标。中间中心度高的节点,对其它节点两两之间的联系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9]从图谱的分析可以确定,国内高职教师培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按中间中心度的高低):校本培训、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培训计划、培训模式、青年教师和胜任力(见表2)。

同时,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8年左右,主要集中于强调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2008~2016年间,研究热点逐步发散出校本培训、教师培训等新的热点,基本形成两大主题:(1)围绕培训主题的研究,如校本培训、培训模式、培训计划等;(2)围绕教师发展需求的研究,如“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胜任力。可以看出,研究力量形成了一定的分散之势,着力师资发展需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对于“培训”主题的深入研究,造成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较小,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热点。

(三)研究趋势

研究论文引用和被引情况体现了学者的研究兴趣以及近期的研究热点,经过分析也可得出未来一阶段的研究趋势。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分析中心文献互引图的结果,整理出高职教师培训研究论文的被引与引证情况,如表3与表4所示。

由表3可知,共有13篇论文被引频次高于10次,其中,周明星和焦燕灵的研究论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被引频次最高,高达40次;吴强的“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和安艳的“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被引次数分别达到32次和24次。

由表4可知,引用高职教师培训文献到3次以上的总共有15篇论文,多数为硕士论文,由此可知,很多研究生将高职教师培训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东南大学姚萌萌的硕士论文“我国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研究”,引用频次达到13次。另外,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做了引用。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高职教师培训的问现状题及对策研究、青年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在职培训、培训模式及培训体系构建、中外培训比较研究等方面,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并且与高职教师培训研究领域热点基本吻合。

四、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研究的建议

(一)增加研究力量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各地职业教育院校内职教师资培训火热,并有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参与到培养职教师资中来。但“实践热”的同时,却是不相匹配的“研究冷”。通过研究可知,2000—2016年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 )期刊的论文总共只有89篇,总量偏少。同时,计量学结果显示,高职教师培训研究始于2003年,2008年后,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趋于稳定。由此可知,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生命线,高职教师培训这个研究主题却仅引起一小部分研究者的重视。排除著作、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就学术论文而言,高职教师培训研究者多为高职院校的研究者,本科院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较少,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也非常少。希望能有更多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关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领域,对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职教师资培养的好举措和新思路开展研究和思考,以促进高职教师培训成效的提高,促进职教师资培训市场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优化研究内容

关于高职教师培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培训计划、培训模式、青年教师和胜任力等。新出现的研究内容由于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关于高职教师培训研究内容及热点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应逐步聚焦于高职教师培训模式与实践策略等问题,加强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需求、方法、模式、评价的研究。高职教师培训的培训需求、培训对象、专业科学及教学论、职业指导技能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有多样性,也有特殊性。要更加侧重高职院校培训模式与本科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差异性研究,真正形成可操作又符合高职教师特色的培训模式。同时,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评价的研究,走进培训课堂,走近培训教师、培训学员,通过以微信为例的移动网络平台,开展质量跟踪调查等研究,只有对当前高职教师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才能更富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成果质量

由研究可知,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研究主要发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北大核心期刊,可以说,这些期刊为高职教师培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此外,带有研究项目的论文发表较少,说明了学者们进行教师培训研究较多的为临时的工作或研究兴趣,未形成较为深入的研究方向,论文质量难以提升的同时,也很少会形成研究团队,成果无法达成规模,难以“扎堆”成为期刊聚焦的专题研究,故而难以引起学界的关注,发表于CSSCI期刊的论文也相应较少。鉴于以上原因,希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及各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厅职教相关处室、职教学会在规划研究项目指南时适当考虑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领域,有助于引导学者开展专题研究,以项目申报为引导,凝聚研究力量,提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基地等培训组织方,可考虑在培训中加入教师教科研能力模块,开展课程教学和研讨活动,引导培训师或参训人员形成研究小组,即可能的研究团队,积极申报有关科研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整合校际资源,以提升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持续的、聚焦的研究也可能催生新的研究熱点,并最终扩大研究队伍,提升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谈辉.台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概况[J].职业技术教育,1993(7):45-4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6-24.

[4] 郑文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6(5):31-33.

[5] Chen, C. Cite 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3):359-377.

[6] 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Suppl.1):5303-5310.

[7]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9.

[8] Chen, C., etc. 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9(3):191-209.

[9]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 Space 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 (3):401-421.

[责任编辑 张栋梁]

作者:邵丽珍 杨海华

第2篇: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思考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深入应用,因此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关系到学校信息化教学,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的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是教育界比较重视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在网络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进都应该以教师为基础进行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真正的反映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基本包括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教育技术培训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我国的教师培训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等,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我国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规范,并且我国的职称评聘制度使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变得更加的严重。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现状下,学校要不断的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一定的教育管理人员

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对教学进行主观的领导或者是工作人员,我国很多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受训主体是一线的教师,没有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对于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来说,教育管理人员对教师有着很深的影响,例如一些学校的主管和领导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所使用的媒体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手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有一些教育管理人员之前的工作就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对以后的管理工作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2.2 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很多的学校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大量的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培训,但是集中授课的时间比较的短,包含的内容比较的多。另外,考核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以至于很多的教师在短时间对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不能使培训达到其原有的效果。教育技术培训一般都采用讲授与自主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不能有效的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仅仅注重教师的讲授,导致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传授。所以,很多学习者在听完课之后,没有自己的收获,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没有特别大的帮助。

2.3 缺乏应用培训

我国教学技术培训的大多数内容都采取模块化设计,把所要讲解的内容分为独立的模块进行授课,其中包括基本理论模块和技术应用模块。技术应用模块比较注重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主要讲授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技术应用策略的培养,进而导致技术培训和理论培训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理论模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者进行一味的灌输。学习者在讲解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不能对所学理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记忆。

2.4 评价的方式过于简单

培训后的评价能够对培训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如果在培训之前就把科学的评价方法告知学习者,那么能够有效的提高后期的培训效果。我国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对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就是在培训结束之后采取上级操作或者进行笔试等方法。但是这种形式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也不能有效的测试出他们的真实水平。

2.5 培训方案比较单一

学校的人员构成比较的复杂,年龄的层次比较多,学科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这种情况不适宜采取统一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一些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教学中模拟或者演示教学内容的的技术。对于教育类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充分的把握,那么在培训的过程中,讲授者就应该简化着一部分的内容,另外还要将信息技术水平不同的教师分开培训,接受能力差的教师和接受能力强的教师也要进行非开授课。

3 改进的策略

3.1 将培训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并且不适合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虽然传统的教学在方法上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培训课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而且也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进而掌握其操作方法。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培训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培训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例如大唐镇中开展的多媒体教室的培训工作,学校首次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师培训的工作中去,其中许多年长的教师也跃跃欲试。首先向教室们介绍了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其次向教师普及了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结合着先进的信息文化技术对教师进行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2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

行动在意识的指导下才能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首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才能主动的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其中一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将教育技术看成是技术或者设备的使用,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没有专业人员对教师实施正确的领导,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教育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进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就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3 使用分层培训的方案

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信息技术水平和年龄等方面,设计出适合不同教师的培训方案,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年龄相差较大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慢班和快班的分层教育。对于科学不同的教师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班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的教师来说,可以采取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符合自己情况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加快学习的效率。另外,统一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相互交流,进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4 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的保障培训的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培训的过程进而支持后续的培训环节。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主体要在改变以往的单一主体的评价方法,进一步的建立受训教师自评、受训教师互评和授课教师评价等评价体系。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不仅要包括学习结果而且还要包括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的方式,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反馈作用。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培训的最后结果,而且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采取过程与目的并重的方法。

3.5 发展混合的培训模式

在培训的过程中,受训教师的学习状况具有学习能力强、时间紧和任务重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的发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面授是学习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方法,它能够高校系统并且全面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进行传授。学习者对于技术的掌握必须要建立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如果对现行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将受训学员和授课教师建立联合机制,那么能够对学习者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行经常的、长期的指导,进而会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和专题网站来实现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进而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都比较的强,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的与授课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案例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青岛一所外贸类的职业院校,其中开设有商务英语、国际物流、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专业的类型包含了外贸行业的主要领域,为我国的进出口公司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教师的学科背景都比较的接近,教师队伍主要是由文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近几年,学校对教师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机技能培训和现代教师技术作为了培训的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结果,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对培训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总结。首先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年龄、专业和计算机技能当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很难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培训过程会出现一些教师很轻松而一些教师很吃力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培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很多最初的时候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随着培训的开展,教师的参与度直线下降,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培训的效果。很多学校的培训工作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培训制度,教师缺乏统一思想的认识。最后由于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培训的形式比较的单一,缺乏合理的组织。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以面授与辅导为主要的方式,但是行政人员和教育人员的工作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难以保证培训工作的的统一进行。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培训工作能够采取分散的授课方式,将网络授课、面授和讲座三种授课形式进行结合,并灵活的选择学习的地点和实践,进而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 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效果

5.1 组织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比赛

授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扩展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北京市高校教师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且促进教育技术的深入普及,北京市举办了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奖项分别有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两大类,并从20多所高校中收集到了400多件参赛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优秀获奖作品。在大赛不断开展的过程中,主办方及时的发现大赛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的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把PPT多媒体课件纳入了参赛的项目,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制作PPT的热情而且也促进了PPT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施规划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果要继续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就必须要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努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规划。首先要制定教学应用和技术培训方面的目标,促进北京市高校教师将教育技术深入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去,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制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行为规范,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在应用方面的能力,教育中心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规范》的指导用书进行了多次修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5.3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那么就能够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加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课堂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在讲解机械图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实验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机械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能够正确的分析机械工程图。还可以通过二维图像或者三维图像整合等多媒体技术,采用模拟形体的组合与切割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对二维投影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机械的构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6 结语

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使教师充分的利用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改革,进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将应用教育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去,才能够进一步的发挥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而形成教师自觉学习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确保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静,王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0):86-88.

[2] 王辅君,王蕾,年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10):103-105.

[3] 宋暖.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4):71-73.

[4] 邵春艳,李祖吉.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方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28-29.

作者:陈美华

第3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情况调查

摘 要 在职培训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充当着补给站的作用。通过对湖南省3所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存在培训目标机械、单一,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教师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体验感有待增强,培训周期缺乏连贯性和周期性等问题。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需要实现培训目标多元化,培训内容兼顾理论和实践,激发和尊重培训主体的体验感,合理规划培训时间。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笔者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在职培训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其中,湖南工艺美院和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办高职,湖南都市职院为民办高职,力求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选择调查样本,即在3所学校中,针对不同职位、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随机抽样并匿名调查,以确保样本的客观性。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135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30份,有效率约为96%。个别访谈是在3所学校中随机采访了7名教师。

(二)调查结果呈现

1.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上看,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30位教师中,女性为88人,占样本总数的67.69%;男性为42人,占样本总数的32.31%。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共有71人,占样本总数的54.62%;36~45岁的共有43人,占样本总数的33.08%;46~55岁的共有12人,占样本总数的9.23%;56岁以上的共有4人,占样本总数的3.08%。

从教师入职的时長来看,从事教师工作1~3年的有22人,占样本总数的16.92%;工作4~6年的有31人,占样本总数的23.85%;工作6~10年的有22人,占样本总数的16.92%;工作10年以上的人数最多,为55人,占样本总数的42.31%。

从教师现有的职称情况来看,被调查的130名教师中,具有初级职称的共有48人,占样本总数的36.92%;具有中级职称的共有44人,占样本总数的33.85%;具有高级职称的共有38人,占样本总数的29.23%。

从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专科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最少,博士学历的没有。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整理,调查结果分析主要归纳为六个方面,分别为培训认知、培训机会、培训内容、培训考评、培训效果以及培训期望。

(1)教师培训认知清晰

教师对在职培训的了解和认识是学校开展在职培训的前提条件。在“您认为有必要进行在职培训吗”的调查中,认为“有必要”的教师有121人,占调查总数的93.08%;认为“没有必要”的教师仅有5人,占调查总数的3.85%;认为“无所谓”的教师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3.08%。同时,在有关“您是否愿意参加在职培训活动”的调查中,有69.23%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有27.69%的教师回答“一般”;只有0.77%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2.31%的教师则表示“完全不愿意参加”,只是迫于其他压力而参与。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开展在职培训十分必要且相当重视,并积极参与。

(2)教师培训的机会有限

参与培训次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的需求和满足度之间的差异。在“您在近一年内参加过几次培训”的调查中,19.23%的教师一年内参加过两次以上培训;20%的教师一年内参加过两次培训;28.46%的教师一年内参加过一次培训;32.31%的教师则在一年内一次培训也没有参加过,见图3。

在“您所在学校多长时间组织一次教师的在职培训”调查中,4.62%的教师回答是学校每个月都在组织在职培训;30%的教师回答是3个月至半年才组织一次;36.15%的教师回答是一年组织一次;25.38%的教师回答是几年才组织一次;还有3.85%的教师回答是每两年才组织一次。见图4。

从数据上不难发现,学校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的活动不多,频率不高,甚至有些偏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明显不足。

(3)教师接受培训的地点比较稳定

调查显示,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构和地点都比较一致且稳定,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教室,企业和车间很少。在“您参加的在职培训举办机构”的调查中,有26名教师填写的是“任职学校”,占调查总人数的20%;36名教师填写的是“国内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占调查总人数的27.69%;32名教师填写的是“培训中心”,占调查总人数的24.62%;5名教师填写的是“企业”,占调查总人数的3.85%;有31名教师填写的是“其他”,占调查总人数的23.85%。

除举办机构外,在对主要实施地点的调查中,76名教师选择了“教室”,占调查总人数的58.46%;5名教师选择“车间”,占调查总人数的3.85%;10名教师选择了“实验实训室”,占调查总人数的7.69%;3名教师选择“户外场地”,占调查总人数的2.31%;36名教师选择了“其他”,占调查总人数的27.69%。

(4)受训教师的考评有待改善

培训考评是对培训活动实际效果的考察,能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笔者主要从培训对象自身及培训组织和机构两方面对培训考评进行调查分析。

在培训对象自身的考察上,关于“培训结束后,您会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温习和整理吗”的调查中,经常整理的教师共有15人,所占比例为调查总数的11.54%;偶尔整理的教师共有102人,所占比例为调查总数的78.46%;从不整理的教师共有13人,所占比例为调查总数的10%。

关于培训组织和机构的考察,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有/无对您进行阶段性考评”的调查中,60%的教师认为在培训结束时,培训组织对其进行了考核或评定;40%的教师则持否定态度。

可见,无论是受训教师自身,还是培训组织,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考评尚需加强,从而有效地保证和巩固培训效果。

(5)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在“您觉得参加过的培训对您个人发展有/无帮助”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帮助的有6人,占调查总数的4.62%;认为有点帮助的有83人,占调查总数的63.85%;认为很有帮助的有41人,占调查总数的31.54%。

在调查中,针对“在接受培训后,能否将培训中所学内容恰如其分地运用至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教师们也给予了不同答案。有7.69%的教师回答“能够完全应用”;有85.38%的教师回答“有一点应用”;有6.92%的教师回答“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对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完全没有用”。

以上两个调查结果都是占中间比的教师人数最多,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可在职培训对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得不承认,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无用。说明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亟待提高。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在全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不断发展,但尚存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一)培训目标机械、单一

目前教师的在职培训几乎都是将培训目标着重放在教师理论知识的充实上,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标准化。每位教师希望通过在职培训达到什么目标,相关部门显然很少有人去做调查和统计[1]。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对参加在职培训的目的和需求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希望提升理论水平;有的希望提升职业能力;有的希望提升整体专业素质;有的更期望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显然,目前单一、机械的培训目标不能很好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二)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知识

教师的在职培训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员在台下听,教师在台上讲。培训师主要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专业培训公司。对于这个问题,湖南工艺美院人事处的培训组织者就认为,目前培训还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占据主流,很少有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培训实施前学校几乎没有与培训机构就培训内容进行细致的沟通与讨论,而是按照既定的培训项目计划直接进行培训,教师在个性化和操作性方面的诉求难以实现。即使有些院校意识到实践操作技能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加大实际操作的比重,但是,在具体课程安排时却是大多为走马观花式的企业观摩或者实地考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际培训师的指导和岗位的实际操作锻炼。

(三)教师主体地位被忽视

受训教师是培训过程的主体,在职培训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然而,现实的培训因为强调理论知识,偏重教师讲授,采用课堂教学,所以,往往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使得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处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难以实现。在“教师参与培训机会”的调查中,高达43.08%的教师认为只有少数教师才拥有这样的机会。培训过程中忽视学员的主体地位,便无法真正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和个性心理,无法根据需求对培训活动进行调整和规划,培训内容和活动难免机械、重复和笼统,会极大影响甚至降低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体验感有待增强

教师主体地位的忽视必然导致培训过程中教师体验感的淡薄。通过访谈发现,不少教师表示很难出现将接受培训学习作为自身体验的感受,再被问及是否希望以亲身体验、参与的形式进行培训时,他们都给予明确的肯定回答,都期望能以体验的方式接受培训,真正参与其中。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培訓几乎都是将受训教师视为培训课程的接受者,并未鼓励和引导其亲身参与和体验。只有真正亲身参与、实践后所获得的感受,才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受训教师体验感的不足势必阻碍在职培训目标的达成以及培训实效性的提高,无法真正实现在职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承担的重要职能。

(五)培训周期缺乏连贯性和周期性

在关于培训时长的调查中,有70%的教师回答为一周以内,甚至更少;培训长达一个月以上的仅仅占3.85%。60%的教师都认为培训时间不够充裕,仅有5.38%的教师认为是非常充裕的,这个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职培训的时间不够充裕。不仅如此,缺乏连贯性和周期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访谈发现,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把有组织的在职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有的即使纳入了,却并没有真正实行。不少学校在一学年或者一个学期举办多次培训,然而在下一学年度或者学期一次培训也没有安排。事实证明,很多高职院校是利用假期和教师课余时间进行补偿性教育的[2]。没有规律和计划的在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计划与安排。过于频繁的培训也可能导致教师的倦怠和敷衍;反之,培训间隔太长,教师会失去许多进行继续教育的宝贵机会,甚至完全漠视在职培训的重要性。长此以往,都会严重影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阻碍其专业成长。

三、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现存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组织教师在职培训时,学校应该进行充分和全面的需求分析,在培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勇于尝试和创新,充分尊重和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职培训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培训目标多元化

只有多元化的培训目标才能真正满足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内在需求。培训目标主要由校方制定,对教师培训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和重视度、对接受培训的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需求是否有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尊重都将直接影响目标的规划和制定。所以,在规划和组织培训之始,学校就应该对此有全盘了解和考量,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体现个性化和多样性并有利于落实到位的培训目标。

在职培训不仅需要达成学校对培训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和引发接受培训教师的兴趣和关注点,每所高职院校教师都有不同的情况,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教师需求也不一样,常规统一的目标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应根据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比如,有的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待深化;有的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有的感觉上课时常提不起兴趣,或是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感。凡此种种,培训组织者应该尽量制定多样的培训目标,或充实专业理论知识;或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或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其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尊重和深度挖掘教师真正的需求和兴趣,提高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培训内容兼顾理论和实践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指向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十分鲜明的“双师”特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早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师范院校及其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缺乏、实践技能薄弱依然是突出而严峻的客观现实,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惟其如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而在这个重大时刻,对于已经走出大学校门,站上教师讲台的教师来说,要帮助和引导他们顺利实现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在职培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无法回避的职责。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查漏补缺,在教师实际操作的“短板”上下功夫,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更新和补充,更要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巩固。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有关行业的发展及教师的真正需求而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3],真正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三)激发和尊重培训主体的体验感

体验性实则涵盖较广,不仅指教师的参与,还指教师的互动、体验、参观等。体验感是主体在参与活动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活动主体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周围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参观、感受等对活动产生深刻的印象,继而引发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为相应的行动提供动力。

在职培训中所有受训教师是整个培训的主体,其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受到认可和尊重,这也是强化体验的前提。要激发教师的体验感,就必须积极引导受训教师在培训中主动参与和行动,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尤其作为学生的受训教师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心灵感悟的在职教师,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能够促进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工作岗位的教师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互助,有利于培训效果的达成。因此,在职培训不仅要关注受训教师个体的参与和感悟,同时也要重视受训教师群体的互动和交流,引导他们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关系,帮助他们在体验获取知识和能力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所带来的幸福感。在激发和引导教师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的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会更加高涨,伴随着强烈情绪体验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培训的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四)合理规划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的充足和合理安排是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倘若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合理的计划接受在职培训,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同时又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成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优秀成员。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教育教学岗位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保持培训的连贯性和周期性,让教师有章可循,合理规划,为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陈齐苗.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69-70.

[2]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7-49.

[3]于辉.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雷小波 李佳嘉

第4篇: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

免试条件的说明(V2)

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鲁教师字〔2009〕1号)精神,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笔试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结合进行,其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高校教师资格申请人员可以免试科目一《高等教育学》、科目二《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免试条件及所需材料

符合免试条件的申请人有三类,应上传如下佐证材料:

1、高等学校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者应提供高校教师系列教授、副教授的聘书或聘用文件,其他系列职称无效;

2、具有博士学位者应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在国外取得的博士学位,需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鉴定认可,并提供相关鉴定。

3、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应提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单,须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日制教育类课程修习成绩及毕业教育实习成绩,成绩单中未注明教育实习成绩的需提交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鉴定表。具体说明如下:

(1)师范教育类专业是指各级师范院校或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高等院校开设的,以培养培训教师为目的,并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师范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的师范专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别的综合类院校开设有师范教育类专业(师资班),师范院校也开设有非师范教育类专业,要以上述标准界定是否为师范教育类专业,而不能单纯凭学校的类别来界定。师范教育类专业其课程设置上应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实习等课程。

(2)专科、本科阶段都是师范类专业的情况

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为师范教育类专业,升入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后免修教育学、心理学,此类毕业生需提供专科阶段成绩单(须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日制教育类课程修习成绩)、本科阶段成绩单(须含毕业教育实习成绩,成绩单中未注明教育实习成绩的需提交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鉴定表)。

(3)关于成绩单中科目名称

部分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成绩单中教育学、心理学的名称不严格相符,如教育学的名称为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等,心理学的名称为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可以作为免试依据。

(4)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在学期间取得的教育学、心理学成绩,不能作为本次考试的免试依据。

(5)国外学历一律不区分师范和非师范。

(6)全日制教育硕士享有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同等待遇,须提供毕业证。 全日制教育硕士有学历证和学位证,学制一般2年,学历证书毕业专业一般为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学位证书授予教育硕士。它与学硕里的教育学硕士和专硕里的体育、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同。

二、关于面试免试等有关问题另行通知,面试工作开始之前,谢绝来电或网络咨询有关问题。

三、各高校有不低于本免试条件说明的规定的,遵从各高校规定。

四、未尽事宜请咨询学校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部门汇总情况后与高师中心联系。

第5篇: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

免试条件的说明

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鲁教师字〔2009〕1号)精神,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笔试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结合进行,其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高校教师资格申请人员可以免试科目一《高等教育学》、科目二《高等教育心理》。

一、免试条件及所需材料

符合免试条件的申请人有三类,应上传如下佐证材料:

1、高等学校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者应提供高校教师系列教授、副教授的聘书或聘用文件,其他系列职称无效;

2、具有博士学位者应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在国外取得的博士学位,需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鉴定认可,并提供相关鉴定。

3、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应提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单,须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日制教育类课程修习成绩及毕业教育实习成绩,成绩单中未注明教育实习成绩的需提交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鉴定表。具体说明如下:

(1)师范教育类专业是指各级师范院校或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高等院校开设的,以培养培训教师为目的,并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师范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的师范专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别的综合类院校开设有师范教育类专业(师资班),师范院校也开设有非师范教育类专业,要以上述标准界定是否为师范教育类专业,而不能单纯凭学校的类别来界定。师范教育类专业其课程设置上应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实习等课程。

(2)专科、本科阶段都是师范类专业的情况

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为师范教育类专业,升入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后免修教育学、心理学,此类毕业生需提供专科阶段成绩单(须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日制教育类课程修习成绩)、本科阶段成绩单(须含毕业教育实习成绩,成绩单中未注明教育实习成绩的需提交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鉴定表)。

(3)关于成绩单中科目名称

部分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成绩单中教育学、心理学的名称不严格相符,如教育学的名称为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等,心理学的名称为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可以作为免试依据。

(4)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在学期间取得的教育学、心理学成绩,不能作为本次考试的免试依据。

(5)全日制教育硕士享有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同等待遇,须提供毕业证。

二、关于面试免试等有关问题另行通知,面试工作开始之前,谢绝来电或网络咨询有关问题。

三、未尽事宜请咨询学校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部门汇总情况后与我们联系。

第6篇: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办法11

附件1:

某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免修办法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规范课程免修办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免修条件

第一条大学本科毕业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员,在校期间必修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并且成绩合格的,可免修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学本科在校期间必修过与所学专业相应的教材教法课程及成绩合格,并有教育实习学时及成绩合格的,可免修大学教学技能。

第二章 免修办理办法

第二条 办理免修需要的材料

(一)国内大学本科毕业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员,办理免修所需要的材料为(1)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其复印件;(2)成绩单。请到档案所在地从档案中取出大学期间或研究生期间完整的成绩单,复印此成绩单,并在其上加盖该档案室章。

(二)国外大学本科毕业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员,办理免修所需要的材料为(1)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其复印件;(2)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3)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公证书的原件及其复印件;(4)可做为公证材料使用的成绩单原件的翻译件及复印件。

第三条办理免修方式

(一)集体报名:按规定时间将免修材料交所在学校人事部门,由学校统一在现场报名时办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经学校人事部门审核确认后,退还本人,复印件由学校人事部门交高师培训中心。

(二)个人报名:由个人在现场报名时办理。

第四条 办理免修时间

(一)在现场报名时办理。

(二)办理免修的截止时间为开学第一周,逾期不再办理。

依据本办法及学员提供的相关资料,确认学员岗前培训课程免修资格,并在网上公布。已在网上公布具有免修资格的学员可以不参加相应免修课程的培训及考试。

第三章 附则

第六条 本办法中提到的“大学本科”均指四年或五年全日制本科,不包含专升本和成人续本、函授本科、夜大本科等非全日制本科。

第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八条 本办法由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第7篇: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国家教委于1996年4月8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

第三条 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教师法》的规定,保障教师培训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贯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原则。

第四条 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敬业奉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高等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

第五条 培训对象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更好地履行现岗位职务职责,并创造条件,及时选拔、重点培养在实际教学、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章 培训的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统筹安排重点高校接受培训教师工作。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规划、管理和经费投入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所在地区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中的职责是:

(一)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保障经费投入。

(二)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关系;

(三) 定期检查、督促教师培训规划和学年度计划的落实;

(四) 不断完善各种培训途径和形式,总结推广经验;

(五) 加强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师资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

(六) 定期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九条 高等学校直接负责本校教师培训规划的制定,并有相应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 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切实做好教师培训规划,保证培训经费的落实;

(二) 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合理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和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三) 关心外出培训教师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配合接受单位做好工作;

(四) 明确校、系、教研室的责任,并纳入对其工作实绩的考核。

第十条 受主管部门委托接受培训教师的重点高校,应为其他院校培训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培训要给予优先和优惠。其职责是:

(一) 制定和完善有关培训教师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二) 关心培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配合原学校做好工作;

(三) 加强学校各部门,尤其是教学和后勤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开展有关的师资培训、研究咨询、信息服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培训的主要形式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应根据教师职务的不同,确定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

第十三条 助教培训以进行教学科研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为主,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 岗前培训。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职业要求等内容。

(二) 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助教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

(三) 助教进修班。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助教进修班,学习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

(四) 凡新补充的具有学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符合条件者可按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或以在职攻读研究生等形式取得硕士学位。

(五) 社会实践。未经过社会实际工作锻炼,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社会实践。

(六) 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和特点,对教师计算机、外语等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主管部门或学校提出要求并做出安排。

第十四条 讲师培训以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 根据需要和计划安排,参加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内容的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和单科培训,或选派出国培训。

(二) 任讲师三年以上,根据需要,可安排参加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访问学者培训。

(三)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按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 对连续担任讲师工作五年以上,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安排至少三个月的脱产培训。

第十六条 副教授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 根据需要,可参加以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为内容的短期研讨班、讲习班。

(二) 根据需要结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可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参加培训,或参加以学科前沿领域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

(三) 根据需要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或选派出国培训。

第十七条 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安排至少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

第十八条 教授主要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其培训形式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等活动为主的学术假。第十九条 连续担任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给予至少半年的学术休假时间,并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第二十条 各高等学校要结合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四章 培训的考核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教师培训超过三个月以上,应按有关规定及培训层次、形式的要求进行考核及鉴定,并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职务任职资格、奖惩等方面的依据。外出培训教师的考核主要由接受学校负责。

举办助教进修班必须由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批准。参加助教进修班,学完硕士学位主要课程内容并考试合格,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未完成此项培训的教师,不得申请讲师职务任职资格。

社会实践主要结合专业进行,面向社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一般应集中安排,特殊情况者可分阶段累积完成。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在晋升讲师职务之前完成;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应在晋升副教授之前完成。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保障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对按计划已安排培训任务的教师,教研室、系和学校一般不得取消。教师应当服从教研室、系和学校安排的培训计划及培训形式,无正当理由和特殊情况,不得变更。教师在培训期间,一般不得调整或增加培训内容、时间及形式。确有需要的,须经所在学校系以上领导批准。接受培训教师的学校根据参加培训教师提出的申请和可能的条件,在教师原学校批准的前提下,予以安排和调整。

第二十三条 教师参加半年以上培训后,未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或未履行完学校合同即调离、辞聘或辞职的,学校可根据不同情况收回培训费。出国留学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参加培训的教师获得优异成绩、取得重要成果、发明或对接受培训教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所在学校或接受培训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教师所在学校和接受培训教师院校分别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理:

(一) 无正当理由,未认真履行职责或尚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应中止培训、不发给结业证书,情节严重的可以解聘;

(二) 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培训的,应当解聘;

(三) 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不发给结业证书,并按照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四) 培训期间违反学校纪律和有关规定,影响恶劣的,应当给予必要的处分或予以解聘。

第五章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第二十六条 接受培训教师应纳入接受学校的培养规模,按接受培训半年以上教师的不同职务进行折算,初、中、高级职务分别按15,25,3折合本科生,计入学校招生规模,作为计算人员编制、核定教学工作量和办学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编制方案时,要考虑到教师培训提高的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应留出一定比例的“轮空”编制数,以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各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按不同层次和规模学校的情况,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根据需要和计划安排教师培训的费用必须予以保证。

第二十九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习及差旅费用应由学校支付。

第三十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的教师在本校或外出参加培训期间,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实行减免,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指导教师培训的导师,其工作应折算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十一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期间已符合条件的,其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应受到影响。

第三十二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培训的教师,其工资、津贴、福利、住房分配等待遇,各高等学校应有明确规定,原则上应不受到影响。第三十三条 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要根据各地不同物价水平和教师的实际困难,由学校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接受培训教师院校对培训期间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等实际工作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十四条 外出参加培训半年以上的教师,接受学校按计划同意录取的,必须为住宿、图书借阅、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提供保证,并在计算机及有关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一般不低于研究生的待遇。

第三十五条 接受培训教师费用收取办法及标准,按现行财务收费规定办理。所需费用应一次性收齐,不得中途追加或变相收费。

第三十六条 符合第二十九至三十四条规定,而未予以落实的,教师本人可向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诉。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当作出答复,情况属实的,必须予以解决。

不能履行前四章涉及的有关义务和违反前四章有关规定的,不应享受上述相应待遇。

出国培训的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规程解释权属国家教育委员会。

第四十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8篇: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岗前培训

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单位:

姓名:

学号: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在用人方面提出了四个层次要求,一是德才兼备,二是有德无才,三是有才无德,四是无德无才,宁愿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愿用有才无德之人,这说明一个人的道德高尚远远胜过能力大小,更何况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果自身都没有职业道德,如何承担起“传到、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让身边的学生潜移默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协调、健康发展。

近段时间,遵义五所高校教师共同在遵义师范学院参加岗前培训,分别学习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四门课程,笔者通过认真研读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本书,对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就本书的十个章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书共十章, 三十节,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十个方面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每一位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章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在本书中提到教育伦理就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中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教育伦理关系确认了我们作为教师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理”源于我们的自己所居之“伦”的。在教育伦理关系中我们重在领悟“为师之道|”,培育“为师之德”。首先,教育的职业伦理关系是多维度的伦理关系,所以领悟“为师之

道”必须在这多维度的伦理关系中来综合把握。其次,师生伦理关系作为老师职业伦理的主体,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师生伦理属于不对称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的行业规范。这些要求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他们的教育伦理关系。“为师之道”源于蕴涵在教育伦理关系中的“为教之道”,我们只有从把握我们职业伦理关系出发,才能深切领悟作老师到底应当遵守哪些“行为应当”,才能最终“得道化德,培养自己作教师的良好德行与品行。

第二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功能

本章分为三个小节,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劳动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征:目的的又重性、对象的特殊性、手段的示范性、过程的复杂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效果的滞后性。这些职业劳动,必然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先进性、崇高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继承性、无私性、奉献性、挑战性、创造性,复杂性、艰难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高校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重要的是,它也是提高全民族道道素养的手段。它不仅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本章分别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以及从业者做人的内在品质论述了高校教师职道德与职业素质。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丰富感情、自我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教书育人实践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行为过程,高校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对这一过程有效的行为把握与控制。这与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准对其开展教书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在职业分工中扮演着社会代言人、文化传播者、学生引路者的多种角色;其劳动必然具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与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影响的滞后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等特点。根据高校教师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体验,现实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师: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在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高校教师应努力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

者。自觉承当起“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书育人,依法从教”、“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道德责任。

第四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本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基本原则、指导作用三方面来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公平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公平,就要在学生之间体现一种均衡和合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体现一种均衡合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诚信也是非常重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道德原则的确立是为了指导人们行动服务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也是为了指导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行动。

当前,“学术腐败”是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只要教师对自己诚信,才能还学术一片净土;三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高校教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四是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要求高校教师全面地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各方面关系,关心尊重他们,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第五章 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师在大学教育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的出现都源于管理不善,这充分说明管理的重要性,一个高校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其中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这里笔者比较看重微观管理,这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二是对高校教育事务活动的管理,包括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高校只有秉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这个学校的发展才有活力、才更加蓬勃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六章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双重目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操守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

教师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天职是教书育人,因而,教师在从事 3

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既要做到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第七章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探讨了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学术不端的危害及其社会调控这三个方面。

当前,学术剽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高校作为传播教育的殿堂更应该提高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这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术的研究过程中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养成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不怕艰苦,奋勇前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客观事实,平等对待学术活动,以及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相互学习,促进交流,提升自己。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本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的基本特点,道德选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师德评价及影响来阐述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发生之前思维过程,是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教师在职业道德选择中要处理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使三者在道德上形成统一,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同时要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己。

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把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树立起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倦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以及率先垂范的榜样精神。

第九章 第十章 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及途径

本书的最后两章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及培养途径。 要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就必须懂得教师从教的“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内化为我们自身内在的职业品质。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得道化德”的结果。

高校教师可以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三方面来培养自身的职业品质。道德教育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古人说:“言传身教”,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人格的道德修养,在从业的过程中通过“德之自修”来塑造自我的高尚人格。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高校教师。

第9篇:【精心整理】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全

【精心整理】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参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一、 简答题

1.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有选择地进行传授,使人类的文化绵延不断地传递与发展。 2. 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意在实现3个转变

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 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 3. 实施创新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哪三种创造力?

实施创新教学需要教师创新,强调三种创造力,一是综合能力:学术、技术、方法;二是分析能力:学生差异、学习成就、教学环境;三是实践能力:行动力、执行力。 4.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5. 5.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案例来个别说明、展示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

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方法。

二、 论述题

1、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源?

一、动机。即学习态度的树立,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二、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压力与成功的动力。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学习中,适当引入竞争是很有必要的。有竞争必然会产生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战胜困难,挑战压力并获得成功,则可以体会成功的快乐。

2、大学新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

一、操作性

二、简约性

三、指向性

四、整体性

五、更新性

一、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学程序有比较清晰的呈现,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二、简约性: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主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或者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三、指向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四、整体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

五、更新性: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充实与提高,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它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为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养料。

3、大学课堂运用讲授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善于处理教材的系统性,讲授时要突出重点; 2)讲授要“深入浅出”,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俩表达深度理论、深邃思想、深刻思路; 3)善于应用启发式,吸引学生同步思维; 4)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

5)不断提高讲授的艺术性——备课,既要备内容,也要备方法。

4、试论述世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趋势。

一、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由传统的讲授法、调查法到新的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我们发现在教学方法的功能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符合变化的时代特征,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由注入式到启发式

教学方法功能上的变化,是客观变化的环境之影响,本质上它反映了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上的变化。思想上的变化,是深层次的变化、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变化。符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哲学理论

三、教学方法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 符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校教育教学规律

二、简答 1 简述调查问卷研究方法运用的一般流程。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式>设计问卷>实施调查>调查结果分析

2简述确立课题研究方向时要考虑的因素。当代发展形势,硬软件条件,预期结果及成果。第二种答案(第一,学科背景。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第二,经验基础。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教师原有的教学、研究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第三,兴趣爱好。课题研究要是能反映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则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教学意义。教学意义是研究课题的价值定位。第五,实际可能。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 时间投入、学术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3简述科研团队的基本类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科研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三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科研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三类。

4简述课题选题创新的基本角度。1.价值;2.创新;3.可行性;4.科学性

5以教育科研课题为例,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功能。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创造力;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于纠正对人才观念的错误认识."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必将扩大校长创办特色学校的运作权限和时空环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三、论述

1以教育科研课题为例,阐明课题申报题目应考虑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概括来说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1. 选题必须有价值;2. 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 选题必须具体明确;4.选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选题要有可行性。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

2试论基础研究的基本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基础研究,除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等基本特点外,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基础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更加密切。基础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合作,合作领域更加广泛,规模日益扩大。

3试论课题研究的几个基本过程。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下面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

4试论课题研究述评的论证应注意的问题。

1、开题论证是对课题申报的深化;

2、申报时,着重在该课题的重要意义、价值和自已能;

3、在课题申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要研究的对;

4、继续搜集最新资料,进一步提高对课题研究目的和;

5、确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法;

6、规划出课题的研究程序;

7、提出更加具体的课题成果设计;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成功申请基金的关键点有哪些?

一、未雨绸缪 精心准备

二、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三、标新立异 务实创新

四、适当搭配 聚集队伍

五、精心设计 清晰铺陈

六、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七、精准构思 言简意赅

八、斟字酌句 画龙点睛

九、形式清新 夺人眼球

十、心态平和 百折不回

2. 为什么基金申请书中摘要部分十分重要?

论文摘要如同人体中的心脏,起着核心的作用。由于读者是基于摘要来决定是否阅读论文全文的,因此,摘要的不完整可能会减少论文被阅读和被引用的机会。 3. 立项依据的要点是什么?

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

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

3、由国家批准的资源报告,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和工业基地规划、对于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要有有关的江河流域规划与路网规划等;

4、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

5、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

6、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

7、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

8、包含各种市场信息的市场调研报告。

4. 基金申请书中研究内容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关键点是什么?

提出问题:要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研究方向上的文献综述)

解决问题:别人是如何解决的,还存在哪些问题;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如何解决:解决的初步理由,对该研究领域的意义

如何解决:具体研究内容(紧密围绕上述存在的问题),要回答:做什么?注意有系统性

解决方法:要回答:怎么做?给出研究方案(注意先进性和可行性) 方法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紧密围绕研究方案),可利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或理论佐证,尤其也要结合申请人的研究。

5. 什么是思维导图?如何在日常科研和基金申请中加以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6. 国家基金项目中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的不同点或要求有何不同?

一、资助限制:青年基金:男≤35岁,女≤40岁;

面上基金:除了在读费在职研究生不能申报,其他科研人员基本可以申报

二、资助额度:青年基金:25万/项; 面上基金:80万/项

三、资助年限:青年基金3年;面上基金4年

四、评审特点:青年基金:创新潜力,独立主持项目,对研究基础相对宽容

面上基金:充分了解国内外动态,领导一个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论述题

1. 你认为申请基金如何着手?为什么?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1.选题的酝酿,2.研究思路的酝酿二个方面的准备。 在选题的酝酿方面,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及时总结,找出自己现有工作中的新苗头,发现的新学术问题或通过文献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新工作内容。通过工作总结或文献调研要注意做到从一般性工作中提炼学术问题,从文献中及工作中发现新的创新思路,争取使自己的学术思路提高一步,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基金申请中的获准率,

在研究思路的酝酿方面,注意在选定课题之后,填报申请书之前,应考虑一下关于这个课题别人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我再做此工作应从何处着手,以体现自己的工作特色。选定大体工作思路后,应进一步考虑,我这样去研究可能遇到那些重要学术、技术问题,对这些学术、技术问题,我准备如何去解决或如何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为最终认识或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条件。 2. 在申请基金以及日常科研工作中,写作要点是什么?

1、是否是重大卫生与健康问题, 是否是目前地方或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2、对国内外的动态是否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3、有否雷同的研究、相似的研究计划

4、提炼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否准确

5、有否创新

6、使用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是否合适

7、工作基础是否扎实

8、研究梯队的状况和实力

9、合作单位的工作及技术所占整个课题的分量

3. 学科建设以及基金申请团队组成的重要性在哪里?

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是实现高校职能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本科办学的发展需要;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是搞好新建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需要;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4. 基金申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应该注意什么?

原因:首先是申报单位对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重大性、公益性、精品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重视不够、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因而申报的项目选题往往层次不高、格局不大。

其次是没有突出学科重点。各学科需要出版的项目很多,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持的主要是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性、基础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项目,为此出版单位要在把握学科全局的基础上,对照国家出版基金的要求来设计论证申报选题。

最后是选题重复。出版单位在选题设计上虽然努力符合国家大局的要求,也注意突出学科重点,却被专家评委发现同类选题已经在其他较高水准的学术机构或出版单位启动运作,当然无法通过此类重复选题。

注意点 (一)要坚持开拓创新。要自觉站在国家大局和学科全局的高度来推选项目,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性思维。出版选题的价值通常分两类,即“提高和普及”,以我个人之见,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项目还是以提高为主,要坚持“高举高打”,即便是普及性读物,也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读物。

(二)要建立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的长效机制。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一项长期任务,出版单位既要高质量地做好每一年度的申报工作,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为此,出版单位应当形成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忌临时抱佛脚。

(三)要建立重大项目查重机制。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选工作中,有些申报的重大项目因为被专家评委指认选题重复而落选。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出版单位在申报前不妨主动请求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高层次专家帮助查重。

5. 如何凝练科学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研人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问题并非易事。前人留给后人研究的问题通常是历经几代人不懈研究尚未彻底解决的“经典问题”, 此类问题的“悬而未决”多是由于实验条件或理论依据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对此类题即使是最有才华的研究人员, 也只能揭开“冰山一角”。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

科学问题的凝练过程可分为问项和答域两个阶段。问项涉及提问的内容, 而答域则是对求解范围的限定。根据答域的限定范围度, 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全域、类域和特域。 对于解答范围不给予任何限制的科学问题, 其答域称为全域。例如“疟疾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个问题肯定了疟疾病因的存在, 却没有规定答案的范围。此类问题对科学探索的指导作用较差, 这样的问题往往会作为“潜问题”而植根于研究者的脑中, 对其解答一旦获得突破, 通常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当对一个科学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希望能进一步地深入时, 问题的解答范围就相应地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此种问题的答域被称为类域, 如“清除污水为何能减少疟疾的发生”。对此类问题的限定范围越具体, 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性就越强, 相应的研究也越深入。此类问题往往代表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致力于解决此类问题的研究人员必须不断跟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 改善自己的研究策略。 一旦科学问题的答域限定为某个具体的答案时, 此时的答域称为特域。特域通常是随着信息的逐渐积累, 研究者根据科学推理给出的尝试性解答或假说。例如,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解答或假说提出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判断其是非的可能

二、简答题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重他人隐私;信守自己的承诺;抵制不良信息。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知识丰富多彩,教育理念更新也层出不穷,必将为教育带来一次革命。面向21世纪,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会启迪、开发、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教育工作竞争发展形势的需要。

2、什么是修养?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修养是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一个人在待人处世过程中的风度、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活动及其结果。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原则是: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4、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结合。

5、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2、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3、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4、教师为何要学习和成长?

1、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3、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是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5、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了一个好老师的“四有”标准。这“四有”标准是什么?

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其次,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再次,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最后,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三、论述题

1、怎样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1)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有可能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讲好每一堂课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 (2)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青年教师除了要多读一些本学科范围内的经典著作之外,还应该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尽可能懂得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多多益善。此外,我们还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方法技术等,就可以建立起自己严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教学体系,能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

(3)坚定的意志品质。学生更喜欢有事业心、进取心,并且执着坚定、果断自立、自制力强的老师。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等缺点,具有坚定意志品质的教师更容易感染学生,我们要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去带动学生,使之形成坚定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品格。

(4)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幽默感、谦虚谨慎、热情开朗、为人正直、自信大方、诚实守信、沉着稳重的老师最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其中,幽默感是学生们最为看重的一个因素,大家更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优秀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能虚心求教、谨慎负责、精益求精,当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能沉着冷静果断妥善处理。

2、结合对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学习,试论述高校应当从哪些方面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五是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六是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高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章程,明确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3、为什么说,讲台是展现师德的大舞台?

(1)讲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实验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其中近一半的时间处于听课状态。上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替代性上课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教学手段上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讲台对教师是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可多得的机会。现实情况是,师生接触基本上限于课堂。学生通过课堂可以领略到优秀教师的学术造诣、治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方法、思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质、价值取向、为人处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站讲台”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生期望老师的讲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有艺术。课堂的时间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教师应珍惜课堂的分分秒秒。站好讲台、讲好课,取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信任,进而体现了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4、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怎样做到保持优良学风、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静心读书,用心做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完善学术人格;第二,传承优良学风与品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第三,净化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基于多媒体演示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形式,以实现对宏观或微观现象的直观再现,或者用来对情感类教学目标进行铺垫和情境的创设;二是学生主要通过聆听和观看的方式单向参与教学过程,往往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机之间的双向交互活动。

2.简述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交互性,更能突出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应具备网络环境下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组织小组协作活动的能力。

3.什么是创新能力? 答:是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 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产品的能力。 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方法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等在创新主体上的综合表现。

4.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答:指那些在社会实践中具有

一、两门专业知识,在广泛领域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水平,并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方面做出某种贡献的人才。

5.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优化教学设计2)重视学习方式转变,关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应用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网络课程建设的作用有哪些?

答: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来表现的某门学科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网络课程基本内容:1)开放学习指导信息;2)引入先进实用、适宜自主灵活学习的内容;3)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转变学习方式;4)整合各类教学资源;5)引入交互工具,建立师生互动平台;6)开展多种学习评价;7)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网络课程建设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公开、充实发展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评价方式。

2.论述“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施步骤。

基本内涵:所谓“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主要特征:①强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引导并监控整个教学进程。②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关注,但不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排除,但却被置于较次要的从属位置。

实施步骤:① 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② 介绍与呈现新的学习内容;③ 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④ 促进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3.论述“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施步骤。

基本内涵: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主要特征:① 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A) 当前探究性学习的主题要由教师确定;B) 进行探究之前的启发性问题要由教师提出;C) 进行探究过程中要由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D)探究过程完成后要由教师帮助总结与提高。②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施步骤:① 创设情境;② 启发思考;③ 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④ 协作交流;⑤ 总结提高。

4.论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施步骤。

答:1)基本内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实际问题。

2)主要特征:① 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完成。② 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③ 强调学习的体验性。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的基础。④ 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⑤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的主题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的、涉及领域极为宽广的。

3)实施步骤:① 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引出学习的主题。② 分析问题:教师介绍、教授分析研究方法,并对学习的策略给出建议和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基本性质及解决该问题的关键。③ 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④ 实施解决问题方案:学习者个人或学习小组实施方案,教师提供工具支持和方法策略的指导。⑤ 总结提高:总结包括个人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教师总结。

上一篇:总裁秘书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