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

摘要:文章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功能和设计做了反思,并确定了新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把握复习目标和学生起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等,以求达到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单元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单元复习;有效性;教材习题;思维导图;学案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07

一、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反思

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综合拓展性强、注重专项强化训练的总复习略有不同。它的功能归纳如下:一是搭建本单元的知识平台,提纲挈领,构建网络;二是梳理归类本单元的典型考题,及时查漏补缺;三是承前启后,融合前面单元的内容、为后面单元的内容做铺垫,使得每一单元间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状态。此外,它还承载着初三起始年段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功能,让学生逐步领悟“梳理线索,精练多思,温故知新” 的章节复习方式,对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着有力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感觉不给力,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单元复习课的目标单一,往往只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 ”。没有将 “双基”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没有把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复习过程简单而肤浅[1]。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多数是回忆和再认类型,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普遍出现了“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2]。

(2)单元复习课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在复习的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快,没有取舍;在复习的方式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缺少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引导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从而导致“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应付,学困生不进反退”的局面出现[3]。

(3)单元复习课等同于PPT的播放。教师包办多,用PPT进行简单、文本性的堆积,让学生大容量快速的将书本知识重复一遍,大多数学生都来不及记下笔记。缺少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缺少驾驭。缺少小结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这样,随着学习的深人,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出现“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现象。

(4)单元复习课等同于填写学案。学生填,教师对答案,课堂基本是静态的。而且学案的设计一般只是知识点的详细罗列,忽视了思维的培养,缺少方法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问题的变化和拓展的分析。这样造成学生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习题的设计上,不少教师习惯搞“题海战术”,甚至是狂轰滥炸,缺少选择性、针对性,缺少矫正、补偿和巩固的连续性,势必造成本单元知识的遗漏或者不到位。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功效?笔者在经过一些实践后,针对以上不良现象对单元复习模式做了重新定位和设计,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提高初三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1. 把握复习的目标

复习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强化规范、优化思维、提升能力,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搭建好本单元复习的框架。其次要能够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而有针对性,可检测,切忌空泛,在目标设立时要下功夫把握好以下五问:

(1)本单元要复习什么知识?即哪些知识点该详细讲解分析,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即止,哪些知识点需要适当重复,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拔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要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2)本单元用什么形式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

(3)本单元的考点、经典试题是什么?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做好“一题多变”,“导悟归纳”[4]。

(4)本单元的需要及时拾遗补缺、当堂巩固训练的内容是哪些?针对作业和自主完成的学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

(5)本单元的策略形成是什么?所谓策略形成,是指学生在独立面对一问题时,能够有一定的方法策略,知道怎样审题,怎样提取陌生信息,怎样加工信息成为熟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形成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策略形成可以包括审题的习惯、具体的专题的思维策略、题型的应对策略、应试心态技巧的策略,甚至推而广之,学习的策略,如怎样去分析教材,怎样去完成作业,怎样选择课外参考资料,怎样听课记笔记,怎样纠错究错,怎样复习巩固等等。有了一定的策略研究,学生的思维就会流畅起来,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学自得,提升能力[4]。

例如,《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本单元是以水为主线,先介绍了自然水的存在、分类、净化,再到水的组成,进而引出化学式和化合价。显然,学生的难点在于化学式和化合价。所以在单元复习的目标设立时,有必要联合《单元3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进行延续和整合,由于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和化合价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框架式思维导图(如图1)进行知识输理可以消除学生对一下子出现的这么多概念的畏惧心理。除了要理清楚概念间的关联和互相转化,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整理时列出相关联的考点比较恰当,这样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把握题型的应对技巧和策略,并以此考点展开相关的题型训练。

2. 把握学生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在新授课时的进度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存在的薄弱知识点也不完全相同,学困生知识上的弱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单元复习课前,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水平、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上课特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目标的设立时要尊重这些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时则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调整。

如,前面所述《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有关物质的分类,一般是这样构建图示的: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但“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知识点是在第10单元才学习的,因此在单元4中不宜以这种分类方法延伸下去,而应该寻求另一种的分类方法让学生理解。恰好在单元4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式的书写与命名,所以笔者从化学式的命名特点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如图1),让学生对最近练习中出现的大量化学式及名称有了简明扼要,清晰深刻的记忆和整理。

3.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把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即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是多样的,思维导图是有效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习者用图形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是用文字将学习者的想法“画出来”,用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复习中很有用途[5]。它用直观形象的图示,以点与线把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联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块,带动全盘”,让学生易学难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其实,认真体会初三化学教材(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的《单元小结》栏目,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的雏形,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形式:

(1)表格式。把相关知识点通过表格形式做归纳或对比,如,教材P43《单元1小结》表一氧气,教材P124《单元6小结》表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表二、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等等。

(2)框架式。将隶属关系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网络,如,教材P90《单元4小结》2.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材P66《单元3小结》,等等。

这些内容启示我们,绘制思维导图时,应该回归教材,不能空穴来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查阅教材并从教材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习惯。重视教材的《单元小结》栏目的应用和开拓就是回归教材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如下3个策略引导学生绘制出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

(1)直接引用。如前所述的图2,就是含碳元素的纯净物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思维导图,它直接取材于教材P124《单元6小结》的以CO2为核心构建的知识网络图。

(2)借鉴整合。如前所述的图1,就分别借鉴教材单元三、单元四的《单元小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整合创生的思维导图。

(3)迁移创新。《单元小结》的内容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归纳形式,但毕竟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实际,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实际,此时需要教师在该基础上进行迁移创新。其实,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这些框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思维导图[7]。

如,《单元2我们身边的空气》的复习。复习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要填写好教材P43的《单元2小结》表格后,迁移创新地示范把这些基本知识绘制了一张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3)。这幅图以氧气为生长主干,生长出“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五个支丫,把气体的制法、性质、用途全部构建在网络之中,有利于学生“攀枝摘果”。依样画葫芦的,学生在《单元6二氧化碳》的复习中,也就能顺利画出CO2的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4)。如此类推,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复习中,学生对于构建这种树状网络图便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势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又如,在《单元10酸和碱》的复习中,笔者用手掌式思维导图(如图5),右手掌归纳了酸的化学通性,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左手掌画出碱的化学通性,依次类推,顺理成章地画出了盐的手掌式思维导图。但这样知识是割裂的。因此,到《单元11盐》的复习时,把酸、碱和盐的章节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机器人式思维导图(如图6),从图可见,把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循着短线间的两类物质能反应的原则,分别形成了机器人的头、身、手、脚,既谐趣清晰,又达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效果。

4. 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

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具体途径,习题教学是落实单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基于习题的合理应用则能起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8]。

习题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在当前鱼龙混杂的教学辅导用书充斥着文化市场,教师能够对习题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尤其重要。教材中的栏目和课后习题,不仅是编者编写意图的反映,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诠释,对教学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而且,细心品味近几年广州市的中考试题,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教材中某些栏目或习题的“影子”。所以,教材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样例”,单元复习中选择的习题素材立足教材、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在选择习题之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栏目和习题所蕴含的价值。其次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层次要求进行整合处理教材习题,使应用的习题更具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从而达到复习教学的高效性。教材栏目和习题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一般可归纳为3种:式型转换、整合、迁移[8]。如,在《单元2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中,笔者就以教材P45的实验活动栏目中的图2-18为基点,编制了如下的习题: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

作者:胡绮妙

第2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30分)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u:64C:1

2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透明的金刚石,深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

C、 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不同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刚石切割玻璃B、木炭吸附色素

C、石墨导电D、木炭还原金属氧化物

3、活性炭是冰箱除味剂的主要成分,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A、可燃性B、稳定性

C、吸附性D、还原性

4、古代一些书画家,用墨写的字或绘的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原因是()

A、 纸的质量好

B、 保存方法得当

C、 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D、 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5、某同学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待实验结束后,发现被还原出来的亮红色金属铜又变成了黑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木炭量不足

B、 酒精灯温度低

C、 反应得不够完全

D、 空气进入试管内,其中的氧气把铜氧化成氧化铜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7、下列物质中,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氧化物是() .....

A、CB、CO2C、H2D、CO

8、检验集气瓶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D、 在集气瓶口上方闻气味

9、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闻瓶内气体的气味B、捉一个小虫子放进瓶内 C、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D、用燃着的木条

10、制取二氧化碳的第一步操作是() A、 将药品放入试管中

B、 将仪器连接好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于水槽中

11、为了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向鸡蛋壳上滴加的药品是() A、澄清的石灰水B、稀盐酸 C、稀硫酸D、浓盐酸

12、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B、 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密度

C、 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D、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13、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拔打急救电话120

C、 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1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15、某同学为了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广口瓶内装有石灰水和一袋正在萌芽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

C、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仍保持水平

D、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班级:姓名:学号:

二、填空题(21分,每空一分)

16、在O2,CO,CO2三种气体中,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人中毒的是;可用来制取“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是,呼出的是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7、据报道,某地民工在工棚中用炭煮火锅,发生了中毒事故,他们中毒的原因是:。

18、在家中除去暖水瓶胆内的水垢,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第二卷(70分)

20、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色,这是因为CO2溶于水生成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CO有剧毒是因为CO与人体血液中 结合,使其不能与O2结合。

三、 简答题(18分)

22、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5分)

(2)(3)(4)

CO

(1)(2)(3)(4)(5)

23、(3分)电视剧《西游记》里,我们总能看到孙悟空及众神仙在云雾中走来走去,

嫦娥在云雾缭绕的仙宫里翩翩起舞。产生仙境般的场景所用的物质是。 此物质能形成云雾缭绕的原因是

24、(4分)为了研究CO2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实验他可得到什么结论?

25、(3分)“纳米材料”特指粒径为1~100nm(1nm=10-9m)的颗粒。纳米材料和纳

米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汽车尾气的CO跟NO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程式。

26、(3分)当我们打开饮料瓶或啤酒瓶时,常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冒出,这主要是因

为饮料和啤酒中溶有一种气体,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你猜想该气体是:,证明方法是:

四、

实验题(22分)

27、(3分)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分析并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

(2) 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由此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稀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

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进行收集(浓硫酸可吸收水分,常作干燥剂)。请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1)(2)(3)(4)

29、下列是实验室常用仪器示意图(10分)

请用上图所示仪器分别组装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高锰酸钾制取)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装置。(填写标号)

(1)制取氧气。若只用你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会产生的后果是。所以应该为:。

(2)制取二氧化碳对此装置的评价是:式是:。

30、(5分)在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密

度比空气(填“大”或“小”),能溶于水。实验室里硫化氢可用硫化亚铁固体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填“高锰酸钾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原因是。(提示:空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9,其它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之相比较,大于空气的,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反之比空气小)

五、计算题(9分)

31、(4分)用一氧化碳还原80g的氧化铜,可得到多少克的铜?

32、(5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H2O2)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3.2 L氧气,需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o1.43g/L)

第3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自测题

九()班姓名

相对原子质量:Ca-40C-12O-16H-

1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15小题题后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B.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C.用石墨作干电池电极D.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2.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原因是

A.不同元素组成的B.不同种原子构成的C.碳原子数目不同D.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B.一种单质可以由几种元素组成C.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完全相同D.同种单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4.CO2的下列用途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灭火B.作化工原料C.制干冰D.温室中做肥料5.常把木制电杆埋在地下部分的表面烧焦而形成,这是因为

A.烧掉木材表面的水分以免毁坏B.表面生成的碳不吸水

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碳易与土壤中的物质反应 6.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B.集气瓶、锥形瓶、带橡皮塞的导管

C.酒精灯、锥形瓶、集气瓶D.集气瓶、量筒、长颈漏

7.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大的正确方法是

A.放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放入一杯水C.放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D.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8.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留传至今。请你从化学的视角,找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顺序正确的选项A.CaCO3~Ca ( OH )2 ~CaO~CaCO3B.CaCO3~CaO~Ca (OH )2~CaCO

3C. CaO~Ca( OH )2~CaCl2~CaCO3D.Ca(OH)2~CaCO3~CaO~Ca(OH)

29.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C.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10.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①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②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⑤点燃。A. ①②B.③⑤C.③D.④

11.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

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人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D.②③④①⑤ 1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A.点燃混合气体B.把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D.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水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锥形瓶中加入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 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A.没有加热B.锥形瓶的橡皮塞漏气C.加入的酸是硫酸D.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14.根据O

2、CO2的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在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时不需考虑A.反应物的状态B.反应条件C.气体的性质D.气体的用途 15. 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用途与性质不相关的是

A.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充灌探空气球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灭火C.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冶炼钢铁D.二. (本大题共 16分) 16.(1分)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最后剩余的气体是(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17.(1分)现有含碳的物质: ① 金刚石 ② 石墨 ③ CO ④ CO2 ⑤C60⑥C70 ⑦ H2CO3 ⑧ CC14 ⑨ Na2CO3 ⑩ CaCO3 等,其中属于碳的单质的有。属于碳的氧化物的有(均用序号填写)

18.(1分)一种无色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

则X;Y是。(填写化学式) 19.(

3(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________;(3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

________;(4)有毒的气体_______;(5)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6)具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20.(2分)是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物质,是很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物理性质的石

墨可作电极的原因:;活性炭放在防毒面具中的原因是:。

21.(1分)现有

A、B 两个塑料软瓶, A 瓶内装有CO和O2 的混合气体, B 瓶内装有CO2气体。

某同学从野外捉来了两只活蝗虫,分别放人两个塑料软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蝗虫很快都死了。请分析蝗虫死亡的主要原因:A 瓶 。B 瓶22.(1分)某同学将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图所示,并轻轻 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分)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几种单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证明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碳元素组成的。24.(2分)有 A、B 、C、D 、E 五种物质,它们之间有下列相互转化关系: (4)尾气处放置一燃着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7分)

29.小明从湖中捡来一些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了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

( l ) A + CuO( 2 ) C→B 十 H2O( 3 ) B+H2O→ C( 4) D+氧化物 ( 5 ) B + Ca ( OH ) 2 →D + H2O( 6 ) B + A ;试推测: A 是, B 是, D 是, E 是 。

25. (4分)只用C、CO、 O

2、CuO、CaCO

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或两两反应,可能产生

CO2的化学方程式有:(必须有一个分解反应,两个化合反应)①②;

③④;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2分) 26.(2分)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实验中通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能否与制取CO2的装置相同(填写相同或不同)

( 2 )氨气可以用法收集,收集氨气的集气瓶必须十分干燥,因为( 3 )现欲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除已有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外,要完成 该实验,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集气瓶和。(填写仪器名称)。 27.(5分)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的方案。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加人试剂,结果发现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又立即变清。

(1)描述Ⅰ中出现的现象

(2)分析Ⅳ中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根据Ⅲ中的现象,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4)为了达到该同学的实验目的,该生所用原料最好将换成,且请你指出该 生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实验现象。

上述方案中多余的实验是。

28.(5分)如图是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所产生的现象:

A中 ;

C中.ABC(2) 实验步骤: ②先通入CO一会儿①加热④停止加热③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致冷却为止,

其正确的操作步骤为。(填写序号)

3)先通入CO一会儿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的目的是。

首先称且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他杂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 2↑)

12)若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克? 3)小明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第4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C + H2O高温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5篇: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主题词:走近化学走进化学亲近化学

[单元教材概览]

1.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课题2的是新增的内容,体现新课标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的内容,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与体验。.课题3与老教材中学生基本操作实验相比,减少了浓酸、浓碱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仪器的连接等内容,将这些操作分散在气体制取实验中。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学习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趣味,增加了给学生亲身感受的机会。

本章学习的地位主要是: 激发兴趣,学习方法。

其作用是:

开启化学的大门——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化学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课题1) 激发兴趣的起点 ——在化学的探究中感悟求知的乐趣(课题2)

学习方法的启蒙——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方法(课题2)

化学实验的起步——在实验的尝试中学习基本技能(课题3)

[知识结构透视]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与化学有关的事例说明什么是化学及化学研究的对象;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化工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化学研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扫描]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单元学情分析]

1. 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

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2. 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

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3. 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实验与活动分析]

1. 学完课题1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科

技、社会的关系,了解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哪些属于绿色化学,哪些不符合绿色化学,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并与同学交流。

2. 课题2第一课时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先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并记录观察

的现象,同时查阅、收集有关蜡烛性质、用途的相关资料,并尽可能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蜡烛,用于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这些活动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用于交流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化学学

习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

3. 课题3的操作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这

个学习过程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因此不能用学生演示代替,更不能仅做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教师要演示试管的具体位置,否则实验耗时长且容易失误或造成试管炸裂。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 一课时

课题2---------两课时:一课时用于探究蜡烛极其燃烧。一课时用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课题3——-两课时:一课时用于了解实验室及其守则、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学习药品的取用。一课时用于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

[单元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课题1(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与原教材绪言相比新教材删去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而现在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人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入手,使学生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奋点,不要远离学生原处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去让学生记住或背诵化学研究的对象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在问题解决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精髓。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采取引导式,如实验引导、问题引导、实物引导、事例引导等,然后可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讨论哪些与化学有关,还有哪些你知道的事或物也与化学相关等问题,教师可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对化学了解的程度,学生可以在互动的学习中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化学的体验。(课题1的设计)

2.通过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走进化学。课题2分两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以两个探究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教师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重点追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的时空,在体验中学会观察,学会设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合作。(课题2的设计)两个实验的体验点有所侧重,蜡烛燃烧侧重观察方法的体验,可通过学生实验——交流———再实验的方法,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

对蜡烛的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则侧重实验的设计,体验对比方法的应用。必须注意,在这个课题的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归纳和总结观察的方法,探究的思路,将体验的过程得以升华和提炼,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的探究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如何取气的问题,教师可布置学生先在家中试一试,有了先前的体验,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进集气的方法,可使学生体验更深,动作更加娴熟,这也可以作为实验设计的探究。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可增加点燃镁带的反馈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蜡烛燃烧对比在火焰及其亮度、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学生对燃烧的现象观察更加仔细,更加全面。对于探究实验报告,教师要告诉学生它的作用,同时可提供范例,但不一定要求学生模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实验最好由学生完成,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又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过蜡烛燃烧产生CO2的验证实验有一定难度,

建议由教师完成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

3.通过实验操作及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热爱化学的情感,应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求知欲,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化学,亲近化学。课题3是实验基本操作课,分两课时完成,其重点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建议先让学生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参观之后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对化学药品的归类、保存、放置的方法有大致的印象。对实验的规则有大致的了解,为走进实验室做准备。参观前要提示学生看什么,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印象更深(课题3设计)。基本操作的教学要和附录1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结合起来。我们建议采用任务教学法,即将物质的取用、加热等操作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应用提供的仪器去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选择仪器,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法,手脑并用,建议采用先由学生操作,再由学生演示,学生评价、矫正的方式组织教学,在生生互动中完成任务,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在操作中暴露学生的错误,在矫正中掌握规范的操作,经过错误的尝试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4.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会有出乎意料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的想法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找出其亮点,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千万要避免把学生硬拉进教师预设的“轨道”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入误区。

[单元评价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20%):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也可加在纸笔测试题中。

1. 你同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个观点吗?

2. 你认为学习化学是否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3. 你愿意上化学课吗?为什么?

4. 对你生活的自然环境你是否满意,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也可加在纸笔测试题中。

1.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时,你会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2. 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后,你是否发现了更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3. 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后,你是否对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你是怎样做的?

4. 利用身边的材料,在家中你已经做了哪些实验?

第6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记住常见的碳单质、性质、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3、 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污染 知识要点: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六单元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四种用途中,有一种使用的原理不相同的是( ) A、冰箱中放入去味剂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 C、用石墨做铅笔时加粘土 D、滤毒罐中加入活性炭

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C、通过观察并闻气味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式不同的是( )

A、红磷与白磷 B、水和冰 C、金刚石和石墨 D、氧气和臭氧

4、确定某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不需要考虑的是( )

A、反应所需的药品和反应条件 B、实验装置 C、气体的验证 D、气体的用途

5、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应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 ) A、碳能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B、碳能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C、碳能与纸的成分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D、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6、关于下列转化过程:H2→ H2O、CO→ CO2 、CO2→CO、C→CO2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有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B、都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实现 C、都有可以与单质反应实现 D、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7、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C60 是形似足球结构的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单质

B、它们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C、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二、填空题:

8、“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可做冰箱去味剂。”请你另举两例,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1) (2) 。

9、为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1)科学家采取分组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2CO2 + 6H2 == ( )+ 4H2O 该重要化工原料化学式为 ;

(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的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

第7篇: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和性质

1、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装置:水的电解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燃烧能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3、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结冰),沸点是100℃。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的导电能力较弱。

4、水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条件下也不易分解,难以用水作原料直接制取氢气。水的pH为7。

(二)、分子和原子

1、分子 (1)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1

注意:

①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相同,水是液态,冰是固态。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出来。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该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就由什么粒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例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性也是这些)

2、原子

(1)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原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裂”。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在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和质量不变。

②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还可以再分(如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原子也是在不停地运动;原子间也有间隔;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显电性。

(三)、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

纯水是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纯净物,天然水(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1)静置:有时又叫沉降或沉淀,用来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于水的杂质。 (2)过滤: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的方法。

2

(3)吸附:利用明矾或活性炭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而沉降。 (4)蒸馏:除去溶于水的杂质的方法,相对净化程度较高。

(5)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常见的净水操作有哪几种方法?单一操作,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答: 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 过滤、 蒸馏。

3、硬水和软水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取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分别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出现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很少泡沫但起很多浮渣的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的危害:衣服洗不干净、变硬,锅炉浪费燃料、引起锅炉爆炸,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 ④硬水的软化方法:a、生活中通常用煮沸法b、实验室用蒸馏法c、工业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

4、过滤的操作技巧

过滤适用于液体和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 。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②待过滤的液体要低于滤纸的边三靠:①倾倒液体的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处;③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备注: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

液体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流下,使过滤不充分 倾倒液体的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 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穿滤纸 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A、滤纸破损 B、液面高出滤纸边缘

C、承接滤液的烧杯水不干净

5、蒸馏操作技巧

①在加热时,烧瓶中应放入几粒沸石(碎瓷片),防止暴沸;

②刚开始蒸馏出的液体不能要,因为有些杂质混在水中,蒸馏开始会先蒸馏出来; ③注意温度要指在100℃。

④温度计的水银泡要在蒸馏瓶的支管处; ⑤冷凝管内的水流从下往上。

6、爱护水资源

缘。 滤纸

3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3)新千年节水标志及含义“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四)、氢气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Zn+H2SO4=ZnSO4+H2↑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是块状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不需要加热。有关装置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①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药品;④验纯;⑤收集气体。

(4)收集方法:①向下排气法;②排水法。

(5)验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较小,表明氢气较纯。

(6)放置:倒放在桌面上,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五)物质的分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上一篇:暑假作业读后感下一篇:工程简报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