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与新媒体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社会与新媒体

设计与新媒体实验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面对实验中心设备和功能整合后管理职能和范围显著扩大的局面,分析了作为实验中心信息化建设一个重要分支的实验设备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目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阐述了利用数据库、网络技术依据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际需求,开发实验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实验室设备网络化集约管理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应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实验中心管理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管理

天津美术学院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提出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课程建设的两翼,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平台和管理机制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的培养。[1]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为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深化教学资源共享,学院于2010年将两个二级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功能和资源的整合成立了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成立后下属实验室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产品模型实验室、装饰艺术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服装染织实验室,实验室下属包含多个工作室,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中心在保障各实验室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同时,如何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优势优化现有设备管理模式,力争实验中心设备使用效能最大化,已成为实验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一、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1.存在的问题

(1)经过市教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连续三个五年规划的投资建设,学院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但实验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由于面向的专业方向不同,设备类型错综复杂,很难进行统一管理、使用。

(2)实验中心管理人员相对短缺(在编人员7名,外聘技师2名),各实验室管理员在所管理的实验室中担当多重角色,不利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实验设备共享机制的有效落实。[3]

(3)随着学院对实验室建设投资的逐年实施,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在面对上级主管部门不定期的统计报表时,一直沿用过去的手工统计模式,这种方式既耗时,又容易出错。[4]

因此,在学院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越来越突出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设备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手工方式转变成以数字化校园网为基础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把实验室工作人员从繁杂的常规事物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和科研当中,将是实验中心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是进一步实现实验中心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保障。

2.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在其他大中院校实验室中心已有类似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但部分功能不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特点;学院国资处、设备科等部门现在仍使用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单机版设备信息管理软件,功能上只限于设备的账目登记、报废用途,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设备维护、使用记录信息的统计功能。因此,在借鉴其他院校已有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中心设备管理的实际特点和国家关于实验室设备使用管理信息统计的规范要求,研制开发实验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弥补实验中心各实验室设备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设备信息记录都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实验中心管理员在各实验室通过校内局域网PC机终端使用分配好的帐号和密码即可登录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设备进行添加、修改、报废等操作。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系统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设备信息模块、设备借用模块、设备维修模块。

(1)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和身份验证操作。根据用户在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角色不同将其分为实验中心主管、设备管理员、普通用户三类(其中普通用户类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实验中心主管负责设备维修申报的审批,设备的使用、升级等情况监督;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的登记、使用情况记录、所管辖实验室设备的借用归还管理等;普通用户身份的管理,为了解决设备借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实名制认证问题,我们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管理模块与图书馆的用户数据管理模块相联接,抽取其用户数据库中的某些字段作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数据源使用,这样既省去了用户数据编排、录入的麻烦,又减少了学生办理设备使用手续的环节,简化了用户管理流程,是学院部门间管理信息互联互通的一个有益尝试。

(2)系统设置模块。实现对实验中心基本信息设置、管理员权限设置、设备信息参数设置。以上三个设置项都包括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3)设备信息模块。作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设备信息登记、设备查询、信息维护、设备信息统计等几个子模块。设备登记子模块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批量数据的导入或单台件设备数据的录入操作;设备查询子模块可以根据设备相关信息实现设备的精确查询或利用设备不完整信息实现模糊查询;设备信息维护子模块解决设备升级、维修时的设备参数变动问题。[5]如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维修、升级更换配件时,需要对设备相关信息记录进行更新,便于以后核实设备情况时有据可查;设备分类统计模块可以按照统计要求对设备具体情况进行统计。

(4)设备借用模块。包括低值耐用品借用、常规仪器设备借用、工作室借用。用户经过系统实名认证后,根据系统规定的权限借用设备或工具,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如遇设备不能如期归还的,可提前延长借用时限。对于设备损坏或无故到期不还的用户,系统将自动降低其设备的借用权限。工作室借用模块设置是根据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专业特点,组间小型设计工作室,满足教师、学生进行设计、创作的设备、空间需要。

(5)设备维修模块。此模块包含三个步骤:设备维修申请、设备维修审批、设备维修结果。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如一般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解决的话一般自行解决,并将设备维修申报表的故障描述和维修结果栏填写并保存即可。若实验员无法解决则只填写故障情况描述栏,提交给主管领导进行确认审批,通过审批将由实验中心专门的设备维修人员或设备厂家技师维修。最后将维修结果登记保存,以备同类设备故障维修参考。维修记录电子化将有助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三、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在完成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的基础上,为增强系统的操作简便性和安全稳定性,选择使用PHP和MySQL作为系统开发工具。PHP作为一种开源的脚本语言具有强大的字符串和数组处理能力,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目前很多的Web应用站点都是由PHP驱动的。[6] MySQL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高性能、多线程、多用户特性,专门为速度和稳定性而设计,通过定制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健壮的、可靠的、任务关键的应用程序。[7]利用AJAX技术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服务器平台选择Windows 2003 Server中安装Apache程序提供WWW服务支持PHP脚本语言,辅助开发、调试工具使用Dreamweaver CS3。

2.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标准化技术为核心,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设计数据库模型编写相关的程序,建立基于Web的实验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备管理信息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8]系统数据二维表以学院资产登记时产生的设备号为设备信息标识,建立表之间的联系,实现系统各模块的功能。系统主要功能与数据库二维表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四、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作用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在完善实验室设备管理网络化、数字化,形成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建立实验设备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促进实验室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的数据积累,形成设备从申购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一套完整的数据模型,促进设备管理和使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1)改变以往设备使用环节中的升级、维修、流转只有相关实验室管理员了解具体情况,设备登记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桥梁的局面。[9]减少设备变更与相关帐目记录之间出现错节的机率。

(2)完善了设备的维护记录,利用设备维修申请表规范了设备维护申请、审批、验收的管理流程,建立了设备维护信息电子档案,促进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量化管理,有利于根据量化指标建立奖惩制度,调动了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规范了设备借用归还流程,完善设备使用记录,根据不同类型设备使用特点,建立具有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特色的设备使用模式。如计算机实验室下属的小型设计工作室实施共享时,根据师生完成科研、实践作品时缺乏相关设备和场地的现状,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室设备借用机制。项目负责人向实验中心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为项目小组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由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设备软硬件的技术支持。项目成果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作为实验室设备使用的记录。通过实施此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创意思维的平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满足了用户的专业设计需要,提高了实验设备的整体使用率。

(4)改变设备帐目手工管理方式,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减少因手工统计形成的误差,并可以随时提供上级主管部门需要的设备统计信息。

五、结束语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符合了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填补实验中心缺少设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这一空白,完善了设备从申购——使用——维护——报废整个生命流程信息记录信息化管理。[10]对于学院当前“十二五”投资项目的有效实施具有较强的数据参考价值。随着系统使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根据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系统进行不断地改进,规范管理,使实验室设备配置结构更趋合理化,促进实验中心效益和特色协调发展,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敏,蒋志华.美术类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7-19.

[2]倪晟.基于Web的实验室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171-174.

[3]金小华,崔明.基于条形码输入的实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93-196,199.

[4]孙红敏,沈维政.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34-235,238.

[5]谢健,刘原奇,易先卉.高校开放式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7(3):102-103,107.

[6]Rasmus Lerdorf & Kevin Tatroe.PHP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7](美)Vikram Vaswani.MySQL完全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王连春,佘明高.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13-114,117.

[9]曹威,姚湘娥.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5):231-234.

[10]徐大华.基于COM+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7):70-72.

(编辑:杨馥红)

作者:张海江

第2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媒体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本文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可以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为媒体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意义;融合策略

传统媒体虽然受到形式固定、信息反馈较慢等因素的限制,但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号召力,提供了传统媒体生存下去的可能,至于新媒体,灵活、时效、受众面广则是其将来与传统媒体抗衡的资本。展望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融,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未来信息媒体最理想目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网络所引发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拉开帷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的活动空间、节奏和态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9.9%,较2015年底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亿,较2015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89.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傳统PC网民规模。随着网民及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逐年增加,新媒体在用户数量和技术手段上占有优势。但在以内容为主体的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占据着主要优势,受众对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信任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这是因为只有大众化的媒体,才能够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彼此互补,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策略

(一)完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规则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建立健全阅评制度,旨在通过制度的限制,来保证对新闻媒介的管控,从而在大的方面,调控新闻的舆论导向;建立相应的追惩制度,则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阅评制度的顺利进行。其次,要规范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在信息传输技术和市场经营理念等方面会发生诸多变化,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媒体产业端的矛盾与冲突,故而建立媒体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了两种媒体融合的根本保证和先决条件。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重点在于解决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点,这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体行业的传播秩序。

(二)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媒体从业人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在媒体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每一位媒体从业者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适应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在4G网络时代,人们收集信息非常便捷,对质量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进行描述或者报道的内容往往更需要几个字或者几个图片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对媒体从业者有着更高的图片编辑、视频剪辑、数据图表设计与制作的能力。所以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要求现有的媒体人不仅文字功底扎实,媒介素养高,还要有犀利的洞察力。媒体负责人也需要有果敢的魄力,敢于尝试并勇于承担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知人善任。

(三)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企业自身建设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企业自身建设,即加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增强媒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这两种媒体相互融合后的竞争力能够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放眼于全世界,我国媒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这种趋势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必须明确各自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从而使融合后的未来信息媒体能不断发展壮大。

(四)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的新技术引领媒体界的信息发展。新媒体业务在飞速发展,它的主要形式以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为主,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新媒体顺势快速崛起。媒体传播形式的创新,要依赖于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实现智能匹配和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传播的广度相融合,就需要重构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更新媒介技术,统一采集内容信息,并且进行内容的加工编辑,再重组,保证信息首发速度的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传统媒体在发展中可以借助新媒体营造的舆论氛围,利用采编人员收集的一手信息以及资料确认信息的可信度,使可读的内容升级为可听、可视、可评论。从一维升级到二维、三维、甚至多维;从单一的电视台终端升级到手机终端、PC终端、IPAD终端等多屏幕终端,满足大众的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物质世界丰富的同时也对精神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二者相互发展,提高整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晓云,胡可杨.新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出路[J].实事求是,2017,01:29-32.

[2]徐丽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01:65-66.

作者:刘飞

第3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道。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对比二者的优劣,并总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路径,旨在促进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媒体事业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体融合;融合路径

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媒体传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大众可以随时了解更多信息,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大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优势。传统媒体可以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的普及、海量的信息、扁平化的传播结构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机构之间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更有利于受众互动。

由于受众需求的个性化、空闲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2]。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着挑战。传统媒体的受众被新媒体抢夺,而新媒体在公信力和影响力上弱于传统媒体,两者不只是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

文章将介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缺点,以及二者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路径。

一、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影响深远。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和话语权的主导局面,开创了新媒体时代,对媒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受众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传统媒体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3]。

新媒体凭借信息传播交互性更好、信息内容多样性和信息阅读流动性更强,迅速占领传统媒体的传播领域,依托互联网、手机、数字媒体等媒介将信息传播的话语权还给受众,改变了过去少数人主导话语权的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劣势对比

媒体作为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信息。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加剧了新旧媒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功能不同,因此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劣势[4]。

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庞大的受众群体,其在运营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公众来说是可靠和有效的。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劣势,主要表现为传播形式的刻板单一。此外,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往往会削弱信息的时效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使受众和信息生产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于流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但其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新媒体信息生产者、发布者缺乏媒介素养,无法保证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推动着媒体行业不断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22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预计媒体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二者在融合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5]。

(一)内容生产混乱

内容生产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但在实践中,部分媒体虽然生产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新媒体内容,但离创造一个全新的媒体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传统媒体虽然建立了新媒体传播渠道,但内容生产依然是传统模式,只是做传统媒体内容的搬运工,看起来新花样、新事物层出不穷,事实上仍然是“老一套”,并没有真正做到内容创新。

例如,有些传统媒体设立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但并没有生产新的内容。传统媒体的“烙印”无处不在,新闻客户端的内容更像是传统媒体的复制版,而不是升级版。

此外,有些媒体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不了解受众的阅读喜好,导致受众不爱看、看不懂、看不上,在内容生产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内容创新上缺乏整合思维;还有些媒体的多个终端的内容观点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6]。

(二)采编流程烦冗低效

传统采编模式中,采访、编辑、审核、反馈等环节都是线性传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审核程序,以确保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采编流程烦冗低效。

首先,传统采编模式时效性差。例如,一份报纸要经过采写、审稿、编辑、校对、签版、印刷、物流运输等环节,才能到达受众手中,耗时耗力。

其次,流动性差。从理论上讲,电视直播可达到与新媒体相同的时效性,但由于传统电视直播系统相对臃肿,启动电视直播须用到多台摄像机、多台直播车、光纤网络广播等硬件设备,因此很多事项都须提前准备,耗时耗力。

最后,交互性差。電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通常有严格的节目表,播出时间以秒为单位加以限制,节目的播出必须做到分秒不差,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受众互动的时间并不多,往往只能通过播出前的采访或播出后的反馈来实现互动。

(三)体制机制未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有些媒体看似实现了媒体融合,但本质上却是支离破碎的,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差很远,更不用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进行了改革,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实质性的变化,体制机制创新与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相去甚远。

例如,一些传统媒体在内容创作机制上沿用传统的内容生产流程,部门设置层级多,内容采编流程长,严重降低了内容生产效率。还有些传统媒体在运用人才、考核人才方面存在极大的制度惯性,缺乏能完美匹配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仅关注点击率和转发量。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信息内容组织优化

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中须充分运用整体思维,优化信息内容组织,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线上线下融合。数字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首要选择。传统媒体应充分运用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报刊结合线下零售和线上电子版,基于线上线下不同受众的阅读偏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多种形式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构建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内容库,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满足线上线下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户群体[6]。

其次是新媒体平台的拓展。微信、微博、B站、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正在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媒体要加紧开发和推广新媒体平台,打造行业的“微门户”,同时凭借纸质媒体资源优势包推广新媒体业务,如新媒体平台的广告服务、快捷支付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内容传播。

(二)精简采编流程

传统媒体记者一般都是直接采集新闻素材,而新媒体新闻素材多为间接采集,后者比前者更加灵活多样。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传统媒体记者在厘清新闻要素后根据编辑的需要采写收集各种新闻素材,写成新闻稿,并将稿件提交给编辑中心汇编,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引入或培养全媒体记者,建立全媒体新闻报道组。

全媒体记者或新闻报道组采用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生产新闻产品,扮演记者、摄像师、摄影师、联络员等多个角色。在收集到新闻素材后,全媒体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将素材发布到全媒体中心,从而为全媒体新闻制作提供第一手新闻素材。

同时,传统媒体还可以招募大量兼职的新闻爆料员,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第一手新闻的提供者,虽然专业性比不上专业记者,但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各有不同,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可以对新闻爆料员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核实加工后第一时间上传至全媒体中心。

(三)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化运营整合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服务整合资源,进而实现业务整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市场出现了受众细分和信息碎片化格局,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方式逐渐被淘汰,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广告为主的传统市场运作模式。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和接收信息的习惯,关注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依托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展多种业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发展规模经济。

例如,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必须重新掌握话语权,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更加符合全媒体模式的广告资源,以更好地吸引广告客户,基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为广告客户提供动静融合、全时在线、准时投放、互动联动的全媒体广告资源,可以推出自己的手机新闻APP,同时借助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整合推送广告内容,放大广告营销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增加广告收入[7]。

(四)完善媒体融合规则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奖惩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实现对全媒体内容生产及传播的有效管理。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完善的审查制度将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审核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奖惩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全媒体新闻审核机构,落实新闻审核责任。通过设立审核机构,可以明确媒体融合中的内容审核职责,有效跟踪问责。同时,专业的审核机构可以更有效地把控媒体发布的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建立信息审核标准,目的在于确保审稿人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有据可依,确保审核过程科学合理。

三是建立新闻责任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法律法规的个人和组织给予处罚,维护全媒体时代媒体良性竞争环境。

其次,规范管理体制和机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后,媒体传播技术的运作、收入方式和服务渠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与传统媒体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诸多不兼容,会引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最重要依据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因此,管理体制机制的规范化是推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界定新媒体管理的范畴、内容、形式。

二是精准把握舆情脉搏,引导舆论,在日益丰富的媒体服务新模式中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管控,建立健全新媒体检测响应机制,对重点媒体和热点话题进行7×24全天候监控。

三是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防范和查处新媒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加强新媒体职业道德建设,积极推进新媒体自律。

总之,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必须确保解决二者融合过程中的争议依法合规,始终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管理的原则,加快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下规范有序的媒体信息传播环境。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在多元化的信息内容生产模式、精简的采编流程、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则基础之上。全媒体并不是两种媒体简单的相互叠加,而是新旧媒体在传播理念、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融合中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冉春梅.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6):252,254.

[2] 许志强,刘彤,李海东.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与路径[J].电视技术,2015,39(16):21-25.

[3] 张澍月.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与路径[J].卷宗,2018(19):266.

[4] 李博.媒体融合视域下传统媒体创新思维探析[J].记者摇篮,2020(8):85-86.

[5] 丁凡荣,别业军.地方台的媒体融合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前哨,2017(11):49-50.

[6] 尚曉薇.全媒体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转型探析:以财新传媒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5.

[7] 侯朝瑞.传统报刊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以四川DJ报刊集团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戴雯,本科,新媒体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作者:戴雯

第4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

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35.5%、看杂志的有34.1%、听收音机的有27.1%、看报纸的有30.3%。

2.原因

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

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

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resonanceofmedia)效应。

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事件曾经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因此促使新媒体产生“共鸣”。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初是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随后逐步溢散,传统媒体才加以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媒体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2.传播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隐性的话,那么两者在传播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则显而易见了。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技术升级自身,另一方面,新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互动性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便捷性优势相结合就更加能够开拓发展的市场。

(1)报纸全面Web2.0

Web2.0是当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传播势力,它创造了个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传播景观,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对于报纸,提供了一次打破传统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契机。正如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所言:“报纸也将进入Web2.0时代。”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曾表示:“因特网是少数可以跟传统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媒体。它是报业自然的发展方向,它为报纸提供了空间、及时性和更大的读者群。”而借助Web2.0的传播优势,尤其博客这一Web2.0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报纸新闻传播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

(2)手机与报纸相互补充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大众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现,手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

(3)IPTV升级传统电视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扩大广播发展空间

随着博客的出现,播客也应运而生,而且短时间内人气急升,所以播客是传统广播的一个新的竞争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发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滞乃至灭亡为代价,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共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輥輱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

如今,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其实,传统媒体目前的处境,与十几年前戏剧面临的危机有某种相似之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电视的优势固然应予承认,戏剧的观众也的确在减少,另一方面,电视和录像的崛起还给戏剧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观众,戏剧借助于现代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戏剧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现代艺术世界里占据着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戏剧消亡论一样,曾几何时,电视的普及也曾使人担心纸质媒体将大大萎缩,而这几十年的事实同样表明,电视并没有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冲击,电视和报纸仍然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补升级的。

(一)传统媒体的升级方向

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传统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闻业的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促使双方面互相借力,促进优势升级。輥輲訛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

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輥輳訛

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传统媒体可以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的升级方向

在目前状况下,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冲破自身局限、分流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过程。目前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新媒体上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因此,对于新媒体来说,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创内容。特别是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后,新媒体的内容劣势会进一步放大。所以作为新媒体,一方面应该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鼓励受众原创的积极性,引导提高受众原创的水平,使得新媒体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5篇:网络与新媒体编辑

一位记者脚下的路

高思杰工作在午收一线

为新闻而奔跑永不退缩

有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最先奔跑的是羚羊。对羚羊来说,它们知道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他们面临的就会是全部被狮子吃掉。

“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对外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大头娃娃事件等负面消息,让阜阳承受很多外界异样的目光。这些都是我身后的‘狮子’,它们逼迫着我不停奔跑、不能退缩。”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这样说。

为新闻而奔跑。在王家坝抗洪救灾采访现场,高思杰心绞痛发作,倒在地上,吃下别人喂他的速效救心丸后,坚持工作9个多小时;双腿上留有十余处抽掉静脉的手术刀口,在腿部血管破裂后缠上绷带,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去现场采访;冒着夏天39度的高温,发着39度的高烧,他白天采访晚上吊水,整整四天辗转3个县市区拍摄人物特写„„

“高思杰当了18年记者,17个大年夜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今年女儿去世了,他担心我想不开才没有出去采访。”妻子刘海燕抹着眼泪说。

17个除夕夜,高思杰不是和返乡民工在火车站过年,就是在军营和武警战士一起;不是在王家坝和搬迁群众过节,就是在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迎新年。

2004年除夕夜,雪下得特别大,高思杰连续采访了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采访结束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路上积雪达半尺多深,打不到出租车的他用雨伞紧紧地护住摄像机走了2里多路才回到家中,爱人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他用快要冻僵的双手递过去的是怀中已然焐热的摄像机。

“省台和央视的新闻就30分钟,你不发,其他地方的新闻就上去了;你不发,一些对阜阳不利的新闻,就侵占了荧屏版面。找寻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是我们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责任。”18年来,高思杰的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在中央台、安徽台发稿近5000条。

高思杰创下这样的业绩,这意味着什么呢?一年365天,他基本上每天都在奔跑。在他的作品当中有69件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不仅如此,高思杰还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3篇,并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37项。

为百姓而受累永不言悔

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才是老百姓眼里的好记者?曾几何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溢美之词,渐渐变成“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公众感受, 社会上一度流传的“多给多发,少给少发,不给不发”言论甚嚣尘上。高思杰一直坚守自己的朴素之心——做为老百姓服务的好记者。

刚入行不久,他去阜南县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生未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村里6名孩子上学。高思杰来到老人的家里,破旧房屋门口,支着一口小锅,锅里的面条是前天剩下的,热了一遍又一遍。高思杰被老人深深感动了。不料,采访结束临走时,老人冒出一句: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 让高思杰心里很不是滋味。

离开老人后,高思杰陷入沉思,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干净的记者,要做一个清白的人,让自己心跟老百姓贴在一起,让自己的新闻跟老百姓贴在一起。

2007年夏季,一场五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淮河流域。高思杰第一个赶到王家坝闸。在洪灾一线采访就像战斗,头顶烈日,脚趟洪水,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高思杰一待就是32天,饿了就泡方便面,渴了,捡起别人丢在地上的半瓶矿泉水就喝。

“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有天半夜,我路过一个安置帐篷,昏暗的灯光下年轻的母亲还在整理衣物,年幼的孩子已经熟睡,近前一看,小孩的腿上落了十几只蚊子。真正苦累的还是正在受难的老百姓。”高思杰回忆说。

正是这种情怀,成就了高思杰的 60多条新闻报道在各级媒体播出,《救灾公示暖民心》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生活之舟运送忙》登上了安徽台的新闻联播,让全国的观众了解到阜阳抗洪一线的信息。

“只要有新闻出现,他就一定会出现在现场;只要是老百姓的新闻,他就一定会做到极致。”阜阳广播电视台台长韦玉梅说。扛着摄相机到处奔波劳累,高思杰患上慢性胃炎、心绞痛、腰肌劳损、肩周炎、网球肘、甲沟炎等疾病。

有一次,高思杰刚做完甲沟炎手术,左脚肿得跟枕头一样,只能汲着拖鞋走路。恰巧那时颍上发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灾区采访,在门口被韦台长拦下来了。高思杰不慌不忙从包里拿出一沓塑料袋,笑着说:“台长,让我去吧,我多穿几层塑料袋,脚不会见水发炎的。”

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假如一个人长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马怀业介绍说。

为责任而奉献永不止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思杰天天这样不要命地搞新闻,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他就是单纯的热爱,对家乡对职业爱得深沉,这都是骨子里的东西。”多年朋友葛浩新说。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高思杰的“傻”。一家外地的煤矿企业,开出年收入8万元的底薪,聘用高思杰为企业做好宣传。高思杰断然拒绝,虽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两千余元。马鞍山电视台递上“橄榄枝”,许诺外宣科主任一职,并为他保留了四年有余;期间,安徽电视台六次邀请,高思杰也不是不动心,他最终还是坚守在阜阳的新闻行业。

2007年,高思杰作为全国地市级以下唯一的基层记者,参加了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首届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我觉得对你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你得在乎他,你得关心他,把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里,你就有话可说。”央视主持人张越在采访高思杰后,如此评价。

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势好,高思杰为农民高兴;看到工厂的生产红红火火,他为工人高兴;看到医院服务提升,他为病人高兴;看到学校窗明几净,他为学生高兴„„ 高思杰把阜阳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拍得充满真切的感情,一字一句、一篇一集都饱含赤热的深情。

“我几乎采访过阜阳所有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行业精英,很多时候我都静静体味他们做事做人的品格,作为标尺、作为镜子,量量自己、照照自己。“高思杰说。

18年来,苗为民的大义、答朝荣的扎实、焦玉兰的善良、李坤池的专注、王献伟的坚持、任影的乐观都影响深深影响高思杰的世界,丰富着高思杰的人生。

作品简介:

该篇稿件从三个部分架构,为新闻而奔跑,为百姓而受累,为责任而奉献,从现象、原因、意义三个维度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心灵世界。2千余字的篇幅精挑细选了十多个故事,用故事呈现人物,用细节触碰心灵,用感染力塑造精品。

网民心理:

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具有方向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无方向,引力,斥力。

根据网民心理心理特点来选择稿件,虽然每个网民都有个性化的阅读心理,但也存在着普适性的受众心理。如粉丝心理,猎奇心理,表现心理等。

本篇文章就属于抓住了受众的粉丝心理,标题“一位记者脚下的路”,就知道本文描写了记者的艰辛,直接开门见山的出来描写记者,而没有采用当今流行的“标题党”,所以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开门见山的直接道出了记者的艰辛与不易,二是自己也是深有体会,身为网络与新媒体的一名学生,将来成为记者的可能性也是极大地,所以从这篇文章上仿佛能看得到自己以后的影子,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行为习惯:

1、视角独特。记者大多是报道社会前沿人物,鲜有报道记者自身的人物通讯。由党报记者写党台记者,视角独特,感同身受,在“走转改”体现强大的感染力。

2、主题鲜明。社会转型期,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高思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走转改”精神和“三贴近”原则。

3、文风朴实。稿件开头别具一格,以非洲狮子与羚羊的故事比喻,在夹叙夹议中,情感真挚,意味深长。全篇短、实、新、巧,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社会效益:

网络媒体从社会效果角度判断稿件价值及选择稿件,必须要考察稿件的社会效益,摒弃低俗,不健康的内容。辩证看待访问量,点击率与社会效果间的关系,将社会效果,社会评价作为选稿的重要标准。

该稿件见报后,10余家网站转载,点击量过万,社会反响强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全省上下掀起学习高思杰热潮,高思杰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巡回报告。高思杰本人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一位新闻工作者获得该荣誉,也是此省首位“时代楷模”。(部分摘抄与网络)

第6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道

摘 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文章从区(县)委宣传部的角度,探索试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剖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问题,最后为融合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闻舆论;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5-0061-0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手段、方式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被社会认可度、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渐渐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其实不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矛盾体,二者各有优势,应该走跨界融合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部分中明确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016年2月,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新闻宣传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常德市武陵区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神,同时结合本区新闻宣传工作实际,整合区属媒体及市级协办媒体资源,在构建“大新闻”宣传格局下,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之道。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平分秋色

武陵区位于常德市中心城区,是常德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拥有人口73万。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综合分析,2012年前武陵区新闻宣传中传统媒体独占鳌头,重点集聚在纸媒、电视媒体上,仅2013年在中央级媒体上稿17条,《湖南日报》上稿30条,其中头版头条4个,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30条。传统媒体凭借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成熟的传媒运作机制和品牌知名度效应,在武陵区新闻宣传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尽管传统媒体为新闻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新闻发言席”一直是制肘武陵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因素。2012年,武陵区委宣传部在经过深入思考后,试水新媒体新闻宣传方式。10月,由区委宣传部全权主办的手机媒体《武陵手机报》正式创刊,凭借优质内容和快速发布迅速在武陵区“走红”,被确定为区委、区政府的机关报,2013年被纳入常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到会媒体,被广大读者誉为常德中心城区“资讯专家”。初次尝试让区委宣传部看到了发展新媒体的潜力与效应,在筹备工作持续了半年后的2013年底,与湖南红网合作打造的武陵新闻网经过多次测试后正式上线,武陵区从此有了具备完全新闻发布资质的新媒体。2015年,区委宣传部努力创新,又推出了“品武陵”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就收获了近3万名微信用户的关注,单条推送内容阅读量超过5万次。自此,武陵区区属新媒体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随着新媒体建设的推进,新媒体新闻宣传开始在武陵区崭露头角。据统计,2013年武陵区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发稿3 521条,稿件在门户网站、主流网站上转载1 733条;武陵区在手机报媒体上上稿5 760条。同时,2014年武陵区在中央级党报党刊新闻网上稿15条,省级党报党刊上稿34条,其中《湖南日报》头版头条6条,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192条。数据显示,武陵区在拓宽新闻宣传渠道的路上,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 “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有力构建

地处中心城区的武陵区新闻宣传,与其他县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天生的弱点。独特的优势是城区新闻内容具有趋同性和共享性,市、区两级媒体的报道重点时常重合,从而造成了新闻资源单向流动的共享格局,也就是区级媒体可以借用或直接署名转载市级媒体的内容。天生的弱点则是区级媒体在市级媒体的大品牌效应下,很难做出影响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武陵区委宣传部大胆地提出了“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构想,通过整合资源将区属媒体、市级协办媒体统一起来,共同为新闻宣传出力,而将这些媒体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就是武陵新闻网。在统一的思路指引下,包括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品武陵微信公众号、武陵新闻频道(电视)、武陵政府网在内的区属媒体,与《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常德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开始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武陵新闻网作为“大新闻”宣传格局的“航空母舰”,在栏目上就设置了外媒关注、视频武陵等专门为传统媒体开辟的栏目,让纸媒、电视媒体的新闻资源第一时间流动到网络媒体上进行推介。同时,武陵手机报还经常会为登上纸媒的优质稿件进行推介。

除了在形式上融合,武陵区还探索了深化内容合作的模式。武陵新闻网在筹备之初,就邀请了纸媒、电视媒体的负责人参与谋划,广泛汲取意见。2014年初,武陵区委宣传部还建立了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及重大典型报道,邀请网络媒体、纸媒、电视媒体负责人及区委办、区政府办等部门负责人一同参与,采取“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种创意多种联动”的发展模式,各具重点、百花齐放地积极开展新闻宣传报道。例如2014年7月,武陵区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与水平有了新突破,建设“完美社区”过程中在落路口社区引入了湖南省第一台“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打造了“永不下班的社区”。在确定了该选题后,武陵新闻电视频道率先以便民、为民的角度对该服务终端进行了重点报道,紧接着武陵手机报以建设“完美社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进行了专栏报道。该新闻在区属媒体上一经发出,《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电视台相继推出相关主题报道。8月,中央媒体《经济日报》在头版以《湖南常德:有了“易办事”办事更便捷》为题关注武陵区创新方式加强社会服务,同时配发记者手记,结合简政放权、提升效率,表示全国各地都应通过武陵区真正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得到深刻启示。《经济日报》文章发表后,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再次撰文进行后续报道,将《经济日报》刊文内容核心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融合,更深一步阐释了武陵区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通过此次新闻宣传实践得出的区级传统媒体+新媒体打头阵――上级传统媒体深入挖掘――区级新媒体升温的报道模式,给予了武陵区新闻宣传的重大启示,促进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释放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在受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3 如何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二者融合之道

应对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传媒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武陵区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运用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新闻宣传的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1)解放思想,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2014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的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区(县)一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惯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观念,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武陵区委宣传部确定了通过新媒体发展带动全区“大新闻”宣传格局构建的目标,但依旧需要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实现共享融通,同时挖掘和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自身,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抢占新闻宣传时机与先机。

2)发展阵地,形成适应深化合作的新模式。如果没有区属新闻宣传的阵地,与上级媒体采取更多的合作都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难以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因此,武陵区将加大投入,发展区属新闻宣传阵地,继续加快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的发展壮大,为武陵区新闻宣传大踏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继续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的内涵、合作机制,在现有雏形的基础上形成完整、操作性强的制度,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继续保持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加强内容交流,在合作中寻找灵感,形成形式与内容资源双向、自由流动的新模式,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动力和海量资源,推进武陵区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传播快捷、随时随地阅读和云数据优势,扩大武陵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此外,要充分地借力发展,不关起门来搞宣传,什么都自己来建。

3)夯实基础,形成以内容为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新闻宣传来说,“内容为王”的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武陵区将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突出位置,以内容优势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一是追求专业权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提升新闻内容品质。二是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即既要提供共性化的新闻产品,也要加强个性化的新闻生产,同时还要注重将大众互动纳入新闻宣传。2014年9月,武陵区全面承接17项城市管理事权,有市民在网络论坛上留言,希望武陵区加大对街面流动摊贩特别是新疆烤羊肉串摊的整治,武陵区创新思维,探索引导新疆兄弟入店经营后的第二天,武陵手机报以新疆兄弟自愿入店经营、在常德安居乐业的角度,侧面对武陵区解决“老大难”城管问题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市、区两级的广泛关注。10月,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武陵手机报转换角度,以普通市民欣喜看到城市管理转变,再次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常德日报》持续关注该稿件,并将该稿件刊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版显著位置。这种探索,达到了市民参与、新兴媒体密切关注、传统媒体借机发力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同时对于区(县)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次观念、管理、发力的重大变革。武陵区适应发展潮流,率先探索“大新闻”宣传格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促进武陵区对外宣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武陵区也将继续顺应融合发展势头,健全、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大胆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闻宣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强.新媒体:传统媒体强劲的竞争对手[J].新闻爱好者,2010(8):21-22.

[2]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8):58-60.

第7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宽泛化 小众化 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 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在人人都是媒体、每个媒体都需要内容的现实之下,传统媒体应该有理由、有信心输出升级版内容——当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篇新闻报道,而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南方科技报社 钟汉成)

第8篇: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在地市级区域内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融合互补、共同繁荣的态势。

增强互动,传统土壤衍生新体系。近些年来,新媒体“攻城略地”的脚步渐快,面对这一情况,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开始行动,从多方面努力谋求转型。地方台更是如此,以往很多的地方电视台受制于自身区域的覆盖面积小、资金流量少等硬件问题难有进一步发展,而如今新媒体广阔的传播渠道,以及海量的受众群体成为了他们拓展自身市场的新目标。他们开始积极地尝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以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以上饶广播电视台为例,从2013年末开始,所有的广播频率都增开了听众微信互动,借助微信这一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平台,将传统的广播栏目覆盖到了从民生到娱乐的各个层面。在成功留住原有听众的基础上,不断吸引新的听众群加入,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和商机。2015年10月,又开发了《我的上饶》微信客户平台,将电视产品向微信平台进行业务拓展。

数字化再次开发,盘活内容资源。广电媒体历年积累下来的海量音、视频内容若想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无论是库存内容的使用,还是新增内容的制作,都需要融入“新基因”。目前,一些地方台虽然积累了海量内容资源,但对于这些丰富资源的开发力度却明显不足,不但缺乏基于新媒体传播特性和用户收看习惯进行的二次开发,也缺少盘活既有内容资源的有效价值增值机制。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的内容创造、再造将是广电行业“绕不开的命题”。

在这方面,上饶广播电视台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主动对台原有网站进行调整。把原来较为死板的次日上传、固定时间整体重播模式,调整成为视频可分集观看、可分类、可评论交流的自主选择模式,并在每一个板块都增设了观众建议留言板,选取优秀、可行的建议进行革新。其次,借助新开发的微信平台,将大量的视频内容进行浓缩,去芜存菁,将观众关心的内容“微视”化,投放至平台APP内,便于习惯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群观看,以进一步拓展收视群体,为自身创造更大的效益。(作者单位:上饶广播电视台)

第9篇:互联网与新媒体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媒体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传播的新形态

1、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前身是军用网络“阿帕网”。第一次快速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

一个重要加速器是万维网的出现。英国商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的概念。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万维网开始起飞。定义:互联网是一个使用同一通信协议(TPC/IP)的计算机网络,它能够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

2、作为新闻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一种媒介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就可以成为大众传媒。

网络新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拷贝复制阶段,主要是把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原封不动搬到网上,只是简单翻版,很少顾及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电子报纸”成为此阶段网络新闻的主要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加工整合阶段,主要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进行加工或者扩展报道内容,或者增添新闻背景并对热点话题进行专题报道,在综合性和深度上下功夫。同时,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即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从各个角度对新闻呈现立体报道。

第三个阶段是独家原创和综合发展阶段,一方面是专业网站派出自己的记者独立采编新闻,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纯新闻的基础上发展网络社区、娱乐互动等其他服务手段和经营模式。

3、互联网传播的新形态

进入了Web2.0时代。Web2.0时代与Web1.0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从之前的人机对话时代进入到了人人对话时代。

博客、微博(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播客都是web2.0时代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新传播形式。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点对面”的传播模式,代之以“面对面”的方式,开创了“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形态,使“信息的接收者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让普通个体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

二、手机与新媒体

三种对新媒体的理解:

第一种是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 念。

第二种是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认定,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局域宽带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第三种则是从新媒体的特征进行界定,认为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媒体”。

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几种代表形式:手机出版,手机报,手机电视,iPad与电子书

三、三网融合与IPTV

1、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也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变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三个阶段:

一是严格控制阶段

二是尝试探索阶段,2006年,“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三是明确进入阶段,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作。

2、IPTV

三网融合目前最为常见的应用是IPTV定义: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IPTV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因此也被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

目前由两种方式来使用IPTV,一是通过上网的个人电脑,二是通过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

第二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引发新问题

一、“竞争”还是“合作”

新老媒体的竞合之路新老媒体关系的几个阶段:

1.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对手

互联网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无空间限制、无时间限制、无容量限制、传播手段多样、 及时反馈、多向交互等特点。这些相比较传统媒体如报纸的发行周期、地域限制、采编制作时间、固定版面数、文字罔片、反馈延迟,以及单向输等多种局限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网民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传统媒体受众大批流失。互联网和新媒体一度使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危机。

2.传统媒体凭借自身传播优势积极运用网络进行传播

虽然互联网和新媒体具有优越的传播特点,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其作为传播媒介的历史不够悠久以及过于容易使用,导致其媒介公信力不高;其次,传统媒体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的采编制作队伍,并且没备和器材优良,新闻产品质量更为上乘;第三,作为互联网传播最初方式——门户网站,刚一开始没凌有采访权,因此所有的新闻信息

只能全部转载自传统媒体,不仅没有原创性,而且时效性也大打折扣。所以,最初几大门户网站的主要作用是便于受众进行新闻回顾、信息搜和资料整理。面对这种情况,传统媒体纷纷开办了自己的网站,并探索如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方式来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这种思路也同样体现在传统媒体面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时的做法:如手机报、移动广播、手机电视的推出。甚至在平板电脑如iPad和电子书等更新的传播媒介出现的时候,最先推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APP)和在线阅视听的都是各家出版社、通讯社、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使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其传播的有力工具一直是传统媒体寻求生存的方法。

3,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新型传播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

虽然在Web1.0人机对话的时代,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功用仅限于门户网站、个别个人网站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但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博客、微博、播客以及社交网站(SNS)等为代表的新的互联网传播形式。作为一种自媒体(We Media),这些互联网的新型应用形式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绝对掌控,用户可以自行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这就意味着互联网不再只是传输工具,而成为了制作平台和发布平台。这一次革新对于传统媒体的深远影响在于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新的传播形式或成为消息,或影响信息的传播过程,甚至还能决定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被迫开始“自媒体化”,他们不仅要密切关注这些新的互联网传播形式所发布的信息,还要运用互联网跟踪信息事件的进程,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访,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制作新闻产品时使用互联网上的材料,甚至要运用这些新兴的网络传播形式来进行媒介营销。过去,散见于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在社会上造成影响,现在如果哪家传统媒体对于最近流行的网络事件没有进行报道,则会被批评“缺乏新闻敏感”。

4.三网融合带来媒介融合

但是这样一种新闻生产流程的改变仍然是在各自媒介形态内进行革新,传统媒体虽然使用了新的传播技术,但是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传统媒体。但是,基于三网融合技术下的媒介融合则是要打破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没有传播手段盲区的“大媒体”。在这个“大媒体”中,不再有界限分明的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动画等具体传播手段分工,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是“全能记者”(Super Reporter或者Back-ack),他们会根据具体事件情况制作适合其传播的新闻产品,以上的各种传播手段都会综合地运用到其中。而这种综合的新闻产品需要借“三网融合”这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高层业务融合才能实现。“三网融合”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三网融合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媒介融合是三网融合之后传媒业,须要进行的结构重组。一旦这个过程完成,将不存在单独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或者新兴媒体,新老之争变成了新老融合。

二、“受众”还是“用户”:互联网媒体的运营模式变迁

1、门户网站时期:受众=点击率=广告

门户网站因其资本来源被称为商业性网站,以示与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区分,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资本投资和广告收入,而网站能否吸引到广告的标准就是点击率。因此在门户网站时期,如何吸引到最多的受众是其生存的根本要点。“免费的信息”是当时互联网媒体同传统媒体竞争的最为有效的手段,虽然互联具有非常优越的传播特点,但由于初期没有采访权,信息只能靠转,所以并不能完全展露出其传播优势,主要还是以信息的回顾、搜集整理为主打应用。“免费的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上网为目标,在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为互联网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在传统媒体里,只有前三没有前五,而在互联网媒体,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占据第一位的互联网媒体会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广告,而其他互联网媒体则只能瓜分余下的20%。因此当这种

靠点击率吸引广告收入的模式随着网站数量的剧增而变得不再奏效的时候,受众因为习惯了之前的“免费信息”而不愿为内容支付费用,互联网媒体下一步经营面临窘境。

2、自媒体时期:免费的受众,付费的用户

这一时期,互联网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延续着以往的免费服务内容,但是只能使用或看到部分了,如果受众想要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查看完整的内容,他就需要开通其他的业务或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式的可取之处在于:免费的部分不仅可以稳定之前的受众群体,同时还会吸引新的受众,而这些受众都会成为“潜在”的付费用户。拥有新的传播形式和自主的内容生产使得互联网媒体找到了新的运营模式,这时的受众在互联网媒体运营者眼里已经不同于之前的只是短期的“眼球效应”了,受众的“黏滞度”或者是“忠诚度”成为追求的目标,因为长期稳定的受众才是其潜在的用户群。

3、全媒体时代:更好的服务,更多的用户

“长尾效应”(The Long Tail)和“免费”的理念让互联网媒体的运营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但是无法避免的是,由于互联网媒体的使用者本身水平参差不齐,受众自行的内容生难产难以保证质量;其次,更多的时候在互联网上能够得到受众认可并追逐的信息还是来自传统媒体的生产和加工;再次,传统媒体自身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和使用也发生了转变,由之前的竞争关系转向了合作共赢。因此,当互联网希望更加稳定并扩展受众/用户群的时候,是否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成为关键。而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两个最为主要的条件:一是技术支撑,二是内容供给。三网融合的技术给予这个要求一个相当优质的平,而各大传统媒体也意识到,如果想要拓宽自身的运营渠道,互联网无法舍弃的部分。另外,媒体上供给的信息内容包括传降播媒介所需要的成本和制作成本两个部分,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可以尽可能地压缩传播媒介成本,但是制作成本不会下降。如果付费用户的数量增加,则叮以进行近乎于零附加成本的传播,这对于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媒体来说都是巨大的动力。而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存在大量的内容可以供其选择,那么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竞争带来更好的信息服务和更低的价格,对于

用户来说也是好事一件。所以,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把受众变成用户,将是一件双赢的策略:作为信息供应方的“大媒体”可以扩展自身的付费用户,而受众则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选择和更为低廉的体验价格。

三、“堵”还是“疏”:网络舆论的监管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勃兴离不开中国网民的成长。如果按照年代来划分,1994-1995年是网民群体的萌芽阶段,网民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1996-1999年是网民群体的初成阶段,网民是积极参与的“学习者”;而2000-2003年是网民群体的大发展阶段,网民成为为“舆论监督者”,网民开始试图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身意见,于是网络舆论出现并显出来。网络舆论可以看作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意见论,大致上会分为信息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舆论,两者有时会彼此交在一起。借助于网络的传播优势,一些之前无法在大众传播媒介上显的民意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一时间各种意见和言论出现井喷。

2004年到现在,网民群体进人了成熟阶段,网民的数量和质量亦不断上升,各种互联网的新型使用确形式如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使得在网络上进行的讨论愈演愈烈,网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已经渐渐占据主牵动的地位,俨然成为了网络传播的最重要的“传受主体”,各种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强烈关注,被称为“围观的力量”。

网络舆论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见在网络上的反映,在传播的程中瑕瑜互见:引发网络舆论的话题一般是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之提出的意见或者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网络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却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死角,并且由于存在信息串联的情况,意见观点相类似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相似的观点通过“茧”内的“回音壁”进行发酵,非常容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甚至还会走向网络暴力和线下行动;并且网民对于在网络上抒发言论的时候还交织着对于“什么是言论自由”的不同理解:即有一部分网民会认为所谓的言论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关于网

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就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具有建设意义的舆论如何维护;第二,对于非理性的言论如何引导;第三,如何培养网民理性的网络言论素养。

网民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到主动的信息生产发布者,本身就经历了一个启蒙的过程:对于技术的使用水平提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网民之所以会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表达意见,一方面是其他表达渠道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在最短的句时间内和更大范围内将消息和意见发布出去,以便形成一定的关注规模和群体压力,促使事件得以解决。这其实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是无处反映问题;二是无力解决问题。前一个方面反映出民意沟通制度的缺憾,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于事件的解决和处理无法使民众满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舆论不能单纯地去“堵”: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做到完全规避、不留痕迹;另一方面,如果连互联网这个发声的“出口”都没有了,积聚起来的不满情绪会寻找其他的途径释放,带来更加负面的后果;再者,网络舆论的真正诉求是问题的解决,所以,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需要明确一个关系问题:所有能够在网络上形成强大舆论讨论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体现出了政治、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网络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支持,表现出的复杂现象都是基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在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对于网络舆论不仅不能单纯地去“堵”,而是要“疏”。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对于网络舆论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基础上所得到的:即认为网络舆论不完全都是负面的、需要被“压制”下去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倡导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网络舆论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有了这个立足点,看待网络舆论的视角和方法则会改变:首先,需要进一步的信息透明公开,“谣言止于公开“;其次,于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要有规范的程序,避免激发新一轮的网络热议;再次,建立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让网民从自身修养上明白什么才是理性的探讨问题,鼓励网民多提建设性意见。

第三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一、传播结构上的变化

从实体上来讲,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是新型的传播——接收终端。内容上来说,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既有其独特的传播内容,但也并非完全独立。传统媒体的记者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博客和微博来寻找消息源,这与之前记者发现消息来源的模式有很大区別。

但是,这些新媒体想要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真正地介入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去也并非易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媒体是有采访权的,这也部分决定了互联网媒体只能转载或照搬传统媒上的新闻信息;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娱乐媒或者是传统媒体的“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形式存在,自身无法进新闻生产;而博客、微博等形式的互联网技术运用,限于其传播范围传播内容的限制(如一条微博只能写140个汉字)也无法作为一种流的新闻报道形式进行运作;此外,由于互联网和新兴媒体上对于信的传播更多的是基于人际传播的方式,信息的可信度和媒介的公信都很难保障。因此,对于传媒业结构来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地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信息采编流程,但其尚未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生产力量,它的运作还有赖于传统媒体。或者说,从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互联网和新媒体部分地扩展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面,并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一些操作环节,但是距离宣布其是一支成熟独立的传播力量还为时尚早,或许这一局面会在“三网融合”发展成熟之后得以改观。

二、传播理念上的转变

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现之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新兴的媒体既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又是可以借力的工具。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往往得不知所措、疲于应对,后来,传统媒体逐渐找到了自身的“生态位”,即:在这样一个新型的传播格局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来保住原有的“传播高地”:“的

同时扩展身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传统媒介对于自身的传播理念进了调整,选择不同的着力点来发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1.报业:回归精英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最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最不被看好的媒体就是报纸,而报纸在这轮新媒体冲击下确实也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媒,报纸数年来积累起的传播公信力和专业的采编队伍却是皂互联刚和新媒体难以望其项的;而且由于互联网传播瞬时性、快餐性的特点,不适合做大型的度报道和深度解读,而在信息泛滥的汪洋大海中,深度解读读的解释报道、揭示事件真相的调查性报道和深度评论恰恰是对事物、细致、深人了解的关键。通过透彻的分析和评论,人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重要的政策法规,将国家大事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勾连起;同时公众就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使报纸成严肃公正的多元意见交流平台。对于一般公众来说,互联网、手机的动态新闻只能满足他们喲信息需求,对深度报道、评论感兴趣的基本上是社会精英阶层。这样一来,报纸将回归它的初期状态:精英体。报纸看似放弃了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报道阵地,实则更加强化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2.电视:主导娱乐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诞生之时,受到技术条件如带宽、屏幕硬件等方面的影响,电视并没有像报纸那样受到如此巨大的冲击。电视是当今中国民众接触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体,品牌频道成为观众收视的首要选择。这说明,电视在当代还牢牢地占据着传媒业的第一把交椅。但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开始对其进行渗透。

作为同互联网和新媒体最为“相像”的传统媒体,是在“电视屏幕”收看节目还是在“电脑屏幕”甚至是其他“屏幕”上收看节目,其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2010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放首批三张互联网电视牌照,获得牌照的企业将具备在数字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上开展跨网跨屏融合新业务的条件。这一举措更加削弱了电视硬件方面和节目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强化了不倒媒介之间的竞争。但是,不管是在

电视“屏幕”上看节目,还是在其他“屏幕”上看节目,受众对于节目的视/听觉震撼性还是有很高的需求的。因此,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在传输技术、使用习惯和内容制作方面的挑战,电视行业则要进一步加强其高品质节目的制作,各种集声、画、音效、特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节目、大场面体育比赛、长时间电视剧等,将电视娱乐休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出来;另外高清电视、3D电视等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广播:受众细分

曾几何时,在电视兴起的时候,广播就面临过一场生存危机。但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广播业却重新找到了发展的契机。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都市化的进程,公共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家用轿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在来回奔流的过程中,通过广播来接收信息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各种音乐的易获性增强,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程度有所提升,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频道;另外,新型的各种数码终端基本上都配备收音机功能,客观上也培养了人们收听广播的习惯。

因此,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潜在受众和真实受众人数都在增加,对于节目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不同群体的内容细分,使得广播的目标受众定位更加明晰,更加能够把握受众的真实需求,“黏滞”忠实受众,从而拉动广播的收听率增长。

三、业务操作上的调整

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于传媒业的影响,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上来看,基本上可以分成两 大方面:一是对于所有传统媒介产品进行“数字化”;二是对于不同媒介产品进行融合。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对信息的传输优势更加明显,快速、海量、互动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来媒体时空限制、单向传递和表达方式单一的局面,信息数量的大爆炸和传递手段的多样化齐头并进,一时间风光无限。对传统媒体来说,就面临着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一局面的问题。在最初的阶段,是传统媒体内容“数

字化”的阶段。报纸推出网络版,手报;电视台开办网站,发展IPTV,推出手机电视;广播台也建立自己的互动平台,并积极推行数字广播。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于新闻采编的流程上,制作强调新闻的“事发地”和信“始发地”重合、新闻的“发生时间”和信息的“传播时间”重合、新闻的“当事人”和信息的“发出者”重合,新闻的传播手段要尽可能地模拟、再现、力图全盘覆盖当时的情景。

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与之前传媒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发生了巨大差异,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改变了思考方式。

在进入全媒体或者“大媒体”时代之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各种媒介之间已经不再泾渭分明,或者只存在对于同一条信息的不同表方式,而不会用介质的不同来判断这是报纸新闻,那是电视新闻。由于技术的进步,基于三网融合平台上的多种不同媒体之三间将实现资源共享。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否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目的在于: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广电视网宽带网络资源,二是可以提升改造传统媒体和发展新型媒体,三是可以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实现“三网融合”的目标。在传统广播电视渠道之外,还有IPTV、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覆盖全国;另外还实现了跨终端的融合运营,即内容不只是为了播出而制作,而是为了市场而制作,逐步使内容为王成为可能。

四、媒介产值链的重组

随着“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媒介的经营也遇到了全新的挑战。从整体趋势来看,内容生产、套餐捆绑、销售服务这一完整的上、中、下游价值链都将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完成重组。

媒介融合时代,内容生产将更具专业性和独创性。传媒业整体内容的丰富性离不开个体个性化的创造,我国现有电视频道2 136套,每一家电视机可以接收60-120套节目,

但是真正原创的节目却非常少。“三网融合”之后,由于受众可以自行选择节目的搭配,雷同的节目必将被淘汰。而如果没有丰富的节目资源来满足受众的需要,“三网融合”将只有良能成为一个空架子。

媒介承包商将不同的节目进行套餐捆绑,提供更多的选择种类,各媒介形态的产品只需一次购买就能呈现到受众眼前。在“三网融合”的时代,一方面媒介大规模融合,另一方面受众却在不断分化、细化。为了能够覆盖到所有人群,媒介产品的承包商必须把各种各样节目按照不同类别来进行组装,同时还要按照不同收视终端如电脑、电视机、手机等,来组合打包销售给受众,让其认购并收取不同的费用。

媒介产品的销售服务将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地找到目标受众群体,更有效、更清晰地勾勒出广告与销售的市场版图,“三网融合”之后,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在一个“大媒体”中找到;但是,如何做到将资源最为有效地利用起来,就需要对受众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和分类,实现精准营销。

在“三网融合”的时代,上游的内容生产、中游的套餐捆绑、下游的销售服务构成了一条严密的纵向价值链,这条价值链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内容生产对独特性的

要求更高,套餐推广需求更加多样化,而销售服务也需要更多的精确化。纵向和横向的产值链构成了三融合时代全新的媒介服务。它背后的共性就是大众化的时代已经过,分众、小众乃至于微众的时代已经来临。

上一篇:金融危机调查报告下一篇:电力电缆简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