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探析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所产生和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和属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效果和程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真正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进行思想意识灌输的重要手段。所以大多数国家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在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政府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 但目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缺乏实效性。所以只有真正找准职业院校思想理论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使其“培养什么人”的功能最终得以实现。

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缺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认同和兴趣, 更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学生行为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实用导向存在着矛盾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一般意义上讲, 理想信念能给人一种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一种未来的理想生活和光明的前景。形成和追求理想, 是人的超越本性所决定的, 但是这种理想信念的追求, 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情况, 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 否则就失去生命力。

目前, 学生却面临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的一般的、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交换法则、竞争法则、利益法则, 不仅改变了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资源配置方式,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是非观念和价值追求, 在市场竞争中, 能不能获得利润, 成为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 成为能不能进入令人羡慕的时尚物质生活的门栏, 成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具有社会地位和能力的标志。在市场竞争中, 人的价值追求的量化、功利化, 深深地影响和冲击着我们的学生, 他们把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当作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 把时尚的物质消费当作自己生命的渴望体验, 忽视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结果不少学生出现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淡薄。有的学生讲:“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里, 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 也许永远也无法达到。”许多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生活等等, 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关注。在今天的校园里, 更关注的是实用专业的学习, 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学生都是为学分而学, 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热情。所以,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现今学生价值追求形成了一对矛盾。本人认为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 是让学生清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对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是通过一种逻辑推理得出来的。教师们往往这样讲,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而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和物质条件。而社会生产力越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 社会越进步。就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就越接近于共产主义理想。显然, 这种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 不能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目的,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在经济利益上的追求, 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2 传统“灌输式”教育与现今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适应

目前,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还是“灌输式”教育, 以教师讲解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广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影响了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列宁同志提出来的。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灌输理论。列宁所讲的灌输就是正面的系统的教育,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教育, 使之树立政治信仰, 提高政治觉悟, 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列宁灌输论的主要对象是工人阶级, 因为当时的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下层的阶级, 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等状况。当代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与当时列宁所分析的工人阶级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相比较, 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了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特点。列宁当时所分析的工人阶级不仅处在社会生活实践的最基础的层面, 而且处于受压迫最深的层面, 这就使他们极其渴望找到解放之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当代学生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 不可能产生像当时工人阶级有求解放的理论渴求。有的学生讲, 如果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的角度, 接受马克思主义会很容易。当代学生有着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很强的主体性、探索性、怀疑性、自我选择性, 对从外面灌输的思想理论有逆反心理。

可见, 让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通过强行灌输所能见效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若改变一下教育方式, 通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效性的途径

2.1 减少理论化色彩, 注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目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值得关注的倾向, 既培养目标方面过于理性化且层次模糊。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用统一的内容, 采取“齐步走”的方式教育处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情感、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性,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因缺乏针对性而降低了它的实效性。学校的培养目标, 首先是使所有的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 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人。其次, 是侧重道德与法律的教育, 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遵守基本道德、法律, 一个明白个人应该享受的权益, 必须履行的义务, 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社会人,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最后, 再使少数学生接受体现我国阶级性的无私奉献、共产主义等等,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2 教学中, 少用灌输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与学生的社会现实和成长需要相联系, 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解释甚至解决自身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和疑问。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 应引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训, 是道德教育和我国现实的剥离, 经验, 是它同传统道德相比, 当代西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同现实生活的联系。美国的价值澄清派认为, 道德灌输, 代表一种消极的、错误的教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它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递”、“控制”、“强迫接受”为宗旨的。这种方法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和顺从的、需要塑造使其形成的客体, 而不是“思考”、“选择”、“决定”、“检查”的主体, 它导致的最大的结果不外是学生虚伪的顺从。迄今为止, 我国的道德教育, 基本上是一种“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在这种道德教育中, 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 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从未被鼓励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意义上的选择。站在世纪的教育的潮流中,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总之, 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 抛弃道德说教、强迫执行和强迫灌输等反理性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育中要以激发为主, 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 由灌输式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一起解惑转变。要求教师一起同学生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 从而在研究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弘扬时代主旋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但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 本文分析了制约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任务, 并指出了增强实效性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教育,层次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麦克·贝迪.大学把德育当作自身责任[N].中国教育报, 2005-07-15.

[2] 涂清松.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J].理论月刊, 2005 (10) .

[3] 李玲芬.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4) .

[4] 义高.俄罗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管窥[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1) .

[5]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 2004-10-15.

上一篇:浅析GIS系统与MIS系统的功能整合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研究与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