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挫折承受力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增强挫折承受力(精选6篇)

增强挫折承受力 篇1

作者: 来源: 类别:心理健康

日期:2002.11.26 今日/总浏览: 11/4547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常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

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可以有很多的方法,也涉及许多因素,下面我们谈一些主要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挫折

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自己处在旁观者的地位,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或许有时还能做出一些较为正确的分析,而当挫折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要能做出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则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的。因此,我们就应当有正确的挫折观。这表现在:

1.我们应当认识到,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可以说,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是遇到这种不幸,就是遇到那种厄运;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烦。虽然我们不欢迎挫折,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有哀。自然间、社会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切顺利、直线发展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的。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中坎坷中磨砺过来的,人类创造文明与进步的事业,无不经过挫折与失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曾遭到当时朝廷政治上的打击,对他降职使用。别人也嘲笑他搞科学是不务正业。但他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讽刺所动摇。世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凯尔文勋爵)曾:“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失败当然会产生忧虑的,可是,对于从事科学的人,天赋的才能常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兴致,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许反会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乐。”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过重大的挫折。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惶失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敢于正视面临的挫折,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向挫折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2.要有正确的挫折观,还应当认识到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

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分解钾、钠等碱金属的时候,经过几个月紧张危险的实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爆炸,他的脸被炸伤,左眼也失明了,但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后来他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是从失败之树上摘取了胜利之果,伴随着不断的失败,他得到了成功。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确是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褥少伟男”,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痛苦和磨难,不仅会把我们磨炼得更坚强,而且能扩大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范围和认识的深度,使自己更加成熟。比如,别人的嫉妒和谣言中伤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事关系的复杂性,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帮助他人,可以使我们在调整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再比如,进行某项改革,由于经验不足失败了,这是痛苦的。但是,“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所带来的启示常会把我们引向成功之路。只要不泄气,勇于继续探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来。

富兰克林当年的电学论文曾被科学权威不屑一顾,皇家学会刊物也拒绝刊登;第二篇论文又遭到皇家学会的一阵嘲笑。他的论文被朋友们设法出版后,因论点与皇家学院院长的理论针锋相对,遭到这位院长的人身攻击。但富兰克没有被挫折所吓倒,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信念,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实验,以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立论,这就是使他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进行了风筝攫电的有名实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他的著作被译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欧洲的公认。这正像常言所说的“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试想,如果没有那些挫折,没有那些曲折和苦涩,他也许还不会取得成功。

成就事业的过程往往也就是战胜挫折的过程。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根本没有消沉和软弱过,而恰恰在于他们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鲁迅彷徨过,哥白尼忧郁过,伽利略屈服过,歌德、贝多芬还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奥期特活夫斯基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不过,经受过挫折,尝过苦果,也不一定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挫折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利弊得失往往依一定的情境而转移。如果对挫折漠然视之,若无其事,采取不承认的方式;或是打肿脸充胖子,把错误当正确;或是灰心丧所,自暴自弃,都不可能将坏事变好事,化消极为积极。只有正视挫折,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认真吸取挫折教训的人,才能将“失败”变为“成功之母”,才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气馁,才能使坏事变好事,并因此而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

这里,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总结经验教训时,下面4点,可资参考:

(1)目标是否恰当。要检查主观的智力、能力、体力是否适应目标的达成。若目标过高,就要适当降低或改换目标。更不要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

(2)方法是否稳妥。若目标确属可能达到的,就要检查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是否稳妥。如发现“此路不通”,就要改弦易辙,不要停留在十字路口观望、徘徊,坐失良机。

(3)阻力来自何方。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要想方设法排除阻力,化阻力和助力。

(4)争取社会支援。遭受挫折后,采取新的试图行为时,要注意争取社会支援,也就是运用助力、抵消阻力,以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挫折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为改变境遇而奋斗,它能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增强人的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所面临的问题能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

3.要正确地认识挫折,还应该善于变换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挫折。

譬如照相,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拍摄,就会得到不同的形象。对待挫折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到,挫折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欢乐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注意它们,而要对自己的一些创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挫折袭来时,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很幸运。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名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如果我们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而我们如果总是以一种痛苦的、悲哀的情绪注视生活,那么生活的整个基调在我们心中也就会变得灰暗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顺境和逆境;人们固然乐于接受顺境,不欢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而顺境,则也可能使人怀安丧志,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个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志加国继位,振兴家园。后来,他在齐国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齐恒公馈赠的20辆马车,很感满足。其妻见状,痛心疾首,劝勉他:“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您且行动吧,满足现状是会毁掉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从此振作起来,几年后夺回了王位。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迷恋、苟安于享受,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面临挫折时我们如果能够适当的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多从其他方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所遭遇的挫折,也会有助于摆脱挫折的困境。

4.要有正确的挫折观,还在于遭受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

挫折对人的刺激往往比较强烈,并伴随着心理、生理活动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会给人以深刻和印象,尤其使人产生了强烈情绪反应的挫折,更会使人感到时时被它所纠缠。然而,挫折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那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更不要时时盯住它不放。痛苦的感受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李煜被俘后赋词曰: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像这样留恋逝去的荣华,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哪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绪所压倒呢?

鲁迅笑下的祥林嫂,心爱的儿子被狼叼走后,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诉说自己儿子的不幸。起初,人们对她还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周围的人们就开始厌烦,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老是向别人反复讲述自己的痛苦,就会使自己久久地不能忘记这些痛苦,更长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当然,不要盯住挫折不放,并不是主张有了挫折和坎坷,可以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一方面,情感不要长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智应当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寻找突破口,力争克服它,解决它。比如,高考失败了,终日以泪洗面,那当然不好。但是,如果若无其事,心安理得,一点压力也没有,这也不是好的态度。落榜的痛苦我们应当很快丢掉,但落榜这件事却不能忘掉。要通过这件事,看到自己学习还不是很扎实,要继续努力,争取明年再考。如果年龄大了,失去了再次高考的机会,那就更应该以此激励自己,以更顽强的精神走自学之路,奋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的高峰。那种遭受挫折和失败后便放弃进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正确归因

我们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还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按照社会的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办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把成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固然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把成败结果统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不足,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对于惯常遭受挫折,不加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便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面归因的人,尤其应当注意要作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三)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则抱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则抱负水平低。这个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对自己所达到的成就的一种愿望,与从事该活动后的实际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为的方向,那么,抱负水平则决定其行为达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标,不然个人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目标的水平高低和他所确立的标准是否合适。假如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达到目标,但是那种成就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对于增强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他的身心潜能实际上处于被埋没的状态,没有机会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由于空虚、苦闷、不满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反之,如果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他虽然会全力以赴,但是仍然力不从心,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标,这就会使自己产生失败感,挫败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形成人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形成动机--目标方面,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个人的抱负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会使人产生一种“有所成就”的感觉,即成功感、成就感,而使人受到鼓舞,使人提高信心,去达到新的目标;反之,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引起焦虑和沮丧的情绪,降低抱负水平,丧失信心,甚至放弃作进一步努力的尝试。

所以,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败,获得成功与自信,使自己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人抱负水平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成就动机的强度

成就动机强的人,抱负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动机的人,抱负水平就很低。成就动机强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过“怕失败”的心理,成就动机低的人,“怕失败”的心理超过“求成功”的心理。

2.过去的成败经验

抱负水平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预测,而且取决于对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的估计和评价。这主要表现在:

(1)成功的经验能导致抱负水平的提高,成功的经验越强烈,以后的抱负水平就提得越高。

(2)失败的经验能导致抱负水平的降低(或拒绝提高抱负水平)。失败越厉害,以后的抱负水平就降得越低。

(3)成功和对进一步成功的预期,可以增加对工作的兴趣;失败和对失败的预期,可以减少对同类工作的兴趣。

(4)个人的抱负水平不仅受个人的直接的成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要受团体的间接成败经验的影响。当一个人从事他过去从未做过的工作时,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往往是根据以往他人或团体的成败经验作为参考的。例如,对于某种考试(研究生考试、留不考试等),自己没有参加过,缺乏直接经验,这时如果要定出自己的抱负水平(估计自己要获得的分数),则往往以过去本班或本系同学的成绩作参考。因此,随着团体或团体中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在某项活动中成功或失败情况的变化,自己在该项活动中的抱负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3.自信心的影响

(1)自信心强的人(过去曾有多次成功的经验),比缺乏自信心的人所定出的抱负水平,要更高一些,也较为适当一些。

(2)自信心强的人喜欢较为困难的工作和活动,其抱负水平也高,并常有遭到失败的危险。

(3)自信心与努力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工作有关,在这个领域内所定的抱负水平比较符合实际,但在其他领域内所定的抱负水平,就可能不符合实际。

(4)不稳定的过分努力的人所定的目标,往往会远远超出他们以往的成绩。

4.外界条件的影响

如父母、老师、朋友、上级的期望,社会风气、团体气氛的影响,都可能使个人的抱负水平发生变化。若整个社会气氛都指向较高的目标,则个体的抱负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同样,一个士气高昂的团体,一个充满生气的集体,其成员的抱负水平也往往比较高。

5.目标的接近程度

距离目标越近,越易提高抱负水平,反之,抱负水平则低。例如:一个国家队的运动员立场要在国际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而一个一般运动水平的运动员或是对体育运动没有什么擅长的人,就不会产生这种抱负,因为这离目标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一个要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就应当把社会利益、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环境条件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国外学者对于确立适当的成就目标,提出了4项参考尺度:

(1)智力程度。即先对自己的各项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进行普遍观察,根据各项能力的高低,再参考各项具体工作的缺点以及对各项能力不同程度的要求,恰当地选择主攻方向,确定成就目标。

(2)知识厚度。根据每个人的智力程度,对各学科所需要具备的知识量,面临问题的难易程度加以考察,衡量一下每个人的知识厚度是否能够“钻透”所选择的主攻目标,达到预期的成就水平。

(3)人才密度。根据本人的智力程度和知识厚度,考察一下本人所要主攻的那个领域内人才分布的情况,疏密程度,然后决定自己的目标。

(4)兴趣浓度。根据以上三个尺度,参考本人对各学科兴趣的浓度,最后决定本人的主攻方向和成就抱负水平。

此外,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一起的,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订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是由于目标不切实际而造成挫折,那就要重新调整目标。对建立的远大目标,应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子目标的排列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个层层升高、步步逼进的目标体系。这样,经过努力不断地实现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会使人接连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动力,同时又总有一个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总目标呈现在前方,而使人又长久地保持旺盛的进取的热情。

外国心理学研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投环实验:投掷距离由被试着自己确定,距离越远,投中的得分越高。实验结果表明,凡是抱负水平高的人,多选择在中等距离投掷;而抱负水平较低的人,则多选择很近或很远的距离投掷。即他们或者要求很低,或者孤注一掷。由此可见,真正具有高抱负水平的人,他自己定的目标总是很适度的,既要做到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目标。毫无把握的冒险,或不经过努力就可轻易达到目标的事,他是不干的。

对抱负水平的调节,还应特别注意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自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忧惧羞愧。这种人一般都有较多、较久的失败经历,要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好一些的成绩,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引导他们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有再作努力、再获得成功的期望,逐步提高其信心。另一种是表现为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中遇到多次失败,却仍固执已见,不承认实际能力与抱负水平之间差距过大。对他们,要诱导其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标准,使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难度又可能达到的水平上。

(四)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不同,与其挫折阈的不同有关。一般来说,挫折阈越低,对轻微的挫折就感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低;挫折阈越高,对挫折就越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高。

挫折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挫折经验有关。经历坎坷。有较多挫折经验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挫折阈要要,挫折承受力和对挫折作出适应反应的能力也更高。这就像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去水里游泳,如果先撩一点水在腿上,再走进没膝的水中往身体其他部位洒水,直到皮肤适应了水温,再纵身跃入波涛中。这样,无论水多冷也不在话下了。

人类应付挫折的能力也可以这样去发展。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也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要提高挫折阈,锻炼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锻炼:

1.有意识的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

要培养不屈不挠,再接再励,坚韧不拔的精神,锻炼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付压力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习和掌握对付挫折的方式和技巧,增强适应力。当我们把生活中遭到的种种挫折和逆境,作为磨砺自己,增益其所不能的一种激励机制时,就不仅能够面对挫折坦然自若,无所畏惧,而且能够从中学到东西,获得长进。

2.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即不断地让自己经受磨难,自找苦吃,自寻烦恼,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最终使自己能经受住任何残酷的打击。《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勇敢的航海家辛伯达,他每次航海归来,都可以放弃冒险事业,过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执着地去寻求那种大自然抗争,与海盗搏斗的惊险旅行,而恰恰是这些经历使他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大增强,使他一次次大难不死,在航海中安抵陆地。

袁伟民训练中国女排,让主力阵容在10:14,只输一球就要丢掉全局的危急情况下进行练习,一球一球往回扳,这就使中国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赛出现类似局面的关键时刻,心理稳定,临场不乱,技术、战术发挥得好,从而反败为胜;特种部队对士兵进行的应付突发事件、复杂情况以及在孤岛、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训练,就是为了他们一旦遭遇类似情况,能够从容自若,锐不可挡。挫折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3.心理上经常作好对付挫折的准备

挫折既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作好随时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适应力和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喜欢把未来设想得很容易,对困难却不愿多想。当生活顺利时,他感到很舒适,而一旦遭到艰难困苦,他就会感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压力,这就是因为他缺少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而另一些人在憧憬未来时,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和困难搏斗的思想准备。这样,当后来并没有碰到那样的困难时,他会感到出乎意料的轻松;即使真的碰到了那样的困难,他也就会因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而并不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和挫折感。

(五)寻找美好的一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都具有两重性。逆境可以向顺境转化,顺境同样也可以转化为逆境。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的时候,在失意中,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能否发现自己好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新站立起来。当你在失望和沮丧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你就会突然发觉,天空原来是那么辽阔,阳光原来是那样明媚,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找出自己美好的一面,走出自己的方格,这里有几项具体方法可供选择:

1.发现自己的优点

花一个钟头去发掘自己的优点,然后逐点用笔记下来。优点可分数类,如:个人专长所在,已做过什么有益有建设性的事,过去什么人如何称赞过自己,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关怀,受过的教育等等,你一定会发现自己许多优点,从而知道自己原来还不差。

2.找出榜样人物

在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中,找一个你最羡慕、最敬仰,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他(她)那样的人做你的人生楷模。这人是司马迁?居里夫人?还是姨妈?不管是谁,他们一定有什么模仿之处,他们也一定用过功,受过挫折,付出代价,那么目前自己的一时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

3.肯定自己的能力

每天找出3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不要把“成功”看成登上月球那么大的事,成功可以是顺利跟医生约了治疗时间,上班交通一路畅顺,处理的文件档案没出一次错等等,日常生活工作都可以有“成功”与“挫折”之分,一日至少顺利地做了3件事,又怎能说“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呢?知道能把事情做好,等于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你可振作精神。

4.计算已做妥的事

计算自己做妥的事而不是检讨自己还有多少件事没有做。人还没做的事永远多过已做妥的事,如果老想着这个没做,那个没做,便会愈想愈沮丧,真的会觉得自己能力低,无效率,大为失意。但已做妥的工作并列出来,可是长长的一张单子啊,能力还真的高呢,能这样想,立刻便自信心大增,不会萎靡。

5.培养某方面兴趣

在自己的优点、专长、兴趣中,找一样(刚刚开始时,一样就够了)来加以特别培养、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专长。虽然还不是专家,但在小圈子中,一提到某件事,大家都公认非你莫属了,专长不必太困难如弹钢琴,气功治病那么高深莫测,可以简单至做蛋糕、剪头发、游泳、看星星、记电影的中英文名称„„什么都可以,有了专长,就有机会做主角,做主角,自然神采飞扬!

6.发挥自己的外在美

发挥自己的外在美,即所谓人靠衣装。衣,固然指衣着,也指打扮,可以不必名牌,但一定要不落伍、清洁、光鲜、明亮、顺眼,要做到这样,必须穿得出众、大方。尤其在自知情绪低落时,更要穿得鲜艳明丽些,还得加上化妆及新剪的头发,这样不但自己的坏心情会因打扮而分散了注意力,表情也生动活泼些。

(六)改善挫折情境

应付挫折的另一有效方法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和改善,则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乃至不复存在。

对挫折情境的改善,可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预防挫折的产生

如果能够预见到挫折的产生,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尽量将可能发生的挫折在发生之前予以消除,这当然是最好的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能够预防挫折的产生,首先就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测,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能作出正确的估价。

(1)要能够准确地分析主客观情况,既要摆清有利条件,看清前景,增强信心,也要摆脱不利条件,设置正确对待和处理的预备方案。

(2)在作计划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既切实可靠,又留有余地,并且及时检查执行和完成情况,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计划。

(3)争取最大成功率的措施要具体,使小前景和大前景挂上钩,对面临的各种障碍的解除要有得力措施,以避免走弯路。

(4)排除可能产生挫折的各种原因。对于自然因素,有些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还是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的,如准确地进行地震预测、暴风雨预报、台风警报等,尤其对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因素更可以预见,如厂房不坚固,机器防护装置不健全,原材料堆放不当,通道堵塞,“三废”污染等。对于社会因素,应尽量适应环境,遵守法令、社会秩序、公共道德、风俗习惯等,加强法制观念。对于生理因素,应考虑其个人的生理特点,使生理有缺陷的人受到尊重,不受歧视。

2.改变挫折情境

挫折发生以后,经过认真分析,如果引起挫折的原因和挫折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则应通过各种努力,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程度。比如,一个工人年纪大了,由于体力、精力的衰退,原先感到胜任的工作这时变得吃力了,而上司对工作的要求却并不因此而减轻,这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和紧张的情绪体验。在他退休以前,可以有两种方法减轻这种挫折感和紧张的体验:一是减轻年老工人的工作负担,二是定期对他们进行再训练。训练有可能解决由于年龄、疾病、专业知识技能欠缺所产生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注意锻炼和改进自己个性上的各种特征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工作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但对于用人机构来说,则应十分重视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尽量去选择那些能满足工作要求或经过训练能够适应要求的人员。这样,既可作到人尽其才,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和紧张、焦虑情绪的发生。

改变情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暂时离开当时的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去。比如,恩格斯年轻时曾失恋过,他一度感到痛苦和心灰意懒,后来他去阿尔卑斯山旅行,在新的环境里,看到世界是如此宏大,生活是如此多彩,很快达到了心理平衡,摆脱了痛苦,旅行归来后又以新的热情迎接了新的工作。普希金失恋后也采用了类似方法,他跑到高加索参加了对土耳其的战斗,从而用战争的烟火冲去了失恋的愁云。

3.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有些挫折情境一旦发生,是无法消除或一时无法改变的,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能力不济等等,这时,就应设法降低和减轻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这样,就能提高受挫着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加重新奋起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做父母的帮助子女去减轻那些超出其应付能力的要求,减少其挫折感,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力强的人在工作中分担某些遇到困难挫折的人的一部分工作任务,就可以使他们较好地对付挫折情绪。对于某些人为的严重挫折情境,如犯罪行为等,也要创造适当的条件,既要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惩罚,加强教育,也要给以自新的机会和情感的感化,从而在他们身上激发出合作和忠诚的行为

(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克服挫折,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离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挫折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一个正常的人,总要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挚友,经常能从他们那里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等。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赖、友爱等)一般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属的集体,也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个人欲望或利益去谋取集体的发展。这样,他就能被他所处的集体所容纳和认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即使偶尔出现这种挫折,也能很快消除。

美国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这样说过:“我希望人们能听我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在我的一生中,有好几次我感到自己因无法解决问题而火冒三丈,或者陷入苦恼不堪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或者一时被绝望的心情和认为一切都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心情所压倒。可以肯定,在这时候我已经处于病态的心理状态。我比大多数人有幸的是,在这些时候我总能找到人倾诉自己的苦衷,由此使我从精神纷乱中解脱出来。最幸运的是,他们往往能够比我自己更深刻地倾听和理解我的意思。„„当你处于精神痛苦时,如果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愉快。这样,我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我能和盘托出深藏在心底的令人恐怖的情感、罪过、失望、迷惘等等。„„我可以通过一条新的途径重新窥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继续沿着生活之路走下去。使人万分惊讶的是,如果有人倾听并理解你,那些可怕的情感就立刻变得可以忍受,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因素都会变得合乎情理易于理解,那些看来永远无法澄清的迷惘困惑也都变成比较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我一直很珍视别人能以敏感的、充满感情聚精会神的方式听我倾诉人可贵时刻。”

当你满腹冤屈的时候,到朋友那里,滔滔不绝地说出来,得到同情和安慰,也许,朋友给你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但给你精神上的帮助是无法计算的。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使自己受人喜爱,受人欢迎,觉得跟自己做朋友十分有趣,却要花些心机时间,同时又要关心别人,要友好相处。有朋友,便有支持,有鼓励,便一定能振作精神。

增强挫折承受力 篇2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就是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孩子, 而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家里几个大人的关注同时给了一个小孩, 因此, 多数都比较宠溺, 小孩平常所能碰到的困难都被家长所阻挡, 所以需要小孩本身面临的挫折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 家长对这些独生子女的期望值也非常的高, 尤其是学习上的, 所以小孩也面临着家里所给的巨大的压力。但是家长对小孩思想上的放纵, 学习上的高压, 会使得小孩的挫折承受力非常的差。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学校里, 教师的传统观念里面, 在教育上重视智育而忽视教育, 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成绩论成败。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就关注多。对于成绩差的就爱理不理或直接忽视。这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巨大的挫折感。

当然, 挫折并不完全是消极的, 它有弊有利。在某些情况下, 它可以激发更大的意志努力, 促使人更加坚定地向预定的目标奋进。所以, 要使学生成为健康的人, 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已迫在眉睫。

挫折承受力是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合理锻炼而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作为老师, 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

要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就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是成功之母。孟夫子也说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增益其所不能……”。这样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 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前题、成功的起点。更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 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 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 能够磨炼性格和意志, 增强创造能力和指挥, 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说过:“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所以挫折承受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二、改善挫折情境

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当我们的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 就要指导并鼓励学生采取以下积极的、适合自己的应付方式或方法, 改变、消除或降低挫折带给学生的负面作用的程度。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 把自己过于受压抑的情感, 愤怒的情绪都发泄出去, 让紧张反应放松开来, 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比如大哭一场, 或者写心理日记或者找人倾诉等等。如果这些做法的效果都不太好的话, 可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和开导。

三、总结经验教训

让学生学会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 是增强他们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 发现自己的弱点, 排除阻碍, 毫不动摇地朝预订目标迈进。另一方面, 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从而振作精神, 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 树立信心,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活动前, 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一个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 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他本人的能力或条件。心理学家认为, 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容易产生挫折感、失望感, 适中的抱负水平有助于人们获取成功的体验和满足的喜悦。所以要使个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 就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自身的水平, 适时地调整目标、改变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提出适合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的、又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五、培养坚强的意志

自古以来, 每一个伟人或成功者都是以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为先导, 才能干下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蒲松龄“有志者, 事竟成, 破斧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志;拿破仑:“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的字眼。”的自豪。只有相信自己, 才能激起进取的勇气;只有意志品质坚强的人, 挫折承受力高一些的人, 才能战胜困难。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 承受力 希望 篇3

关键词:挫折 承受力

晋朝左思的《魏都赋》说:“控弦简发,妙似更嬴。”更嬴是何许人?他就是成语“惊弓之鸟”的主人公。这个典故见《战国策·楚策》。原文大意:东方六国合纵西抗强秦。赵使者魏加得知楚欲遣临武君为主将,于是就向楚相春申君讲了下面一个故事:“更嬴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嬴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嬴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悲鸣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损也。’”以此暗示秦国的败军之將临武君就象被更嬴虚拉弓弦而惊落的受伤孤鸟,不宜为将。后世提炼出“伤(惊)弓之鸟”成语,比喻受过惊吓或遭过不幸,因而变的过分胆小脆弱、没有独立承受力。

更嬴的实际箭法精湛与否?临武君确如其说?姑且不去讨论,单说那只“伤弓之鸟”,它实际上在与更嬴打一场心理战,它身带箭伤,心理变的十分脆弱,而更嬴正是抓住这一点,虚拉一弦,就给了它致命一击。假如那只大雁有良好的承受力,就不至于被空弦射杀,它输在了心理战上。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伤孤鸟”随处可见,如何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生存下去,如何拨去挫折的阴影,重现希望的阳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忍受、排解的程度和能力,也即个体适应,抗御和对付的一种能力。这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是对所遇到事情的一种自然反应。同其它能力一样,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例如同样受了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所表现和所受的影响就不同: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则不以为意;有的人惩罚自己发泄不满;有的人则压抑自我躲避现实;有的人增强了意志,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有的人则丧失信心,形成了畏缩不前的个性特征。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近年来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青少年,因为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等而离家出走或做出一些傻事甚至自杀。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的道路必然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一路上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也就是挫折和打击。所以,一个人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排除困难,向着目标勇敢前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生活中的挫折随时可能出现,如果没有良好心理素质,不要说成才,恐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勇敢的接受生活的洗礼,磨练自身的意志,将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吉林省某大学的一位女生,聪明俏丽,家庭幸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后,曾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但后来在一次班干部改选中,她落选了。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开始认为世界都在跟她作对。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她独自走出校门,当人们发现时,她已经沉睡在长春南湖的一湾绿水里。类似的事例我们恐怕都听过不少,那么,也许我们会问:一向优秀的她,为什么会如些不堪一击,经不起这样一个小小的挫折呢?是的,她所遇到的正是她“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使得她走上绝路的则是她太弱的“挫折承受力”。因为她从未积累如果遇到了挫折的心理准备,她的这种“承受能力”甚至比不上那只“惊弓之鸟”。自然也就十分的脆弱乃至无法抵御一点也不严重的挫折了,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可是,据学校健康监测点统计,在我国大中学生的死因中,意外伤害居首位,其中青少年自杀的比率呈上升趋势。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自杀病例进行分析,9岁至20岁青年147例,占29.17%,其中16岁至20岁年龄段110例,占147例的74.83%。这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例让我们不能不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担忧。这一代青少年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究竟是谁造成的呢?难道怪时代发展了,生活太幸福了?难道怪家长爱孩子太多,不让孩子“自找苦吃?”难道怪这一代青少年不懂得自己培养受挫折能力?这些答案未免有些偏激,青少年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增强挫折承受力 篇4

一、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一)积极情绪的含义

积极情绪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具有正效价的正性、积极的情绪,通俗的说就是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变化或心情,用罗素的理念来说“积极的情绪就是微笑时产生的美好感觉”。积极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情绪,能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个体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适当的提高大脑兴奋程度。根据实验调查显示,常常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一般表现为满意、自信、高兴、自豪、爱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达。大学生作为有活力的人群,积极情绪是较为容易产生的,但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机制,积极情绪极不稳定,这和个体的性格、境遇等紧密相关。

(二)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积极情绪主要表现为自信、愉快、满意等正面的情绪,积极、正面的情绪和个人的幸福感有着直接关系,幸福感作为主观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由于积极情绪有利于活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间接的增强人的免疫功能,“爱笑的人长寿”就是源于积极情绪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造成的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 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能保证思维的活跃程度,调动身体各个机能的全面运作,及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创造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通过拓展人际资源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一)心理弹性的含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弹性源于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识受到外界刺激时,主观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个体受到刺激时自我修复能力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弹性具备意识性、互动性、整合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心理弹性的强弱和个人的性格和机遇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心理弹性的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大学生只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通过心理弹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义

挫折承受能力属于基础心理活动之一,是构成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新一代大学生的压力和挑战与他们获得机遇成正比,改革开放、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予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机会,但也伴随着竞争和挑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困难时的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尽快从生活的困难中调整消极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处理问题。

(二)挫折承受力的作用

心理学者在对挫折承受能力进行试验和研究时发现,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为,坑挫折能力的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更有冒险精神;相对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难面前很难做出正确的认知态度,甚至造成心灵的伤害。

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强弱与积极情绪、心理弹性能力成正比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属于正面情绪,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愉快的情况下面对挫折时,心灵受到冲击时相对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根据心理弹性的缓解,淡化挫折对情绪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乐观的学生会自动调节消极情绪的影响,保证自身情绪在一个较为平和、稳定的状态;而悲观的同学,积极情绪少、心理弹性差,遇到挫折时极易形成心理伤害,显示出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据二十世纪末研究者对儿童心理实验显示:积极情绪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弹性能力之间起到专递的效果。乐观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强,在面对挫折时能用积极、正面的心态进行处理;悲观的大学生缺乏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差,面对挫折时会习惯性的选择逃避,害怕面对,从而造成长期的心理负担积累,形成恶性循环。正确认识积极情绪作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间的媒介,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时提出更科学、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学生营造积极情绪的方式,提高心理弹性,从而促进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强。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导

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学校给予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情绪调整。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学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正面情绪。

第一,通过心理辅导或课堂心理教学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需求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满足,基本是由于目标制定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做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用正面的积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过多种情景帮助大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从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相关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多样的情绪,有利于调动个人的思维能力,参与舞台剧表演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已达到活跃思维,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积极、正面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科学的外力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绪调节

高校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况,进行积极正面的情绪引导。

第一,选择对情绪有积极影响的书进行阅读,如励志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等,通过了解别人的故事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给予大学生更多勇气和希望。或者可以选择哲学类的书籍,如中外哲学史等书籍,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和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富有创造力和活力,鼓励学生参与人际交往中,寻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绪。

第四,客观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怜,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获得自信的前提,实践表明,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更容易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积极情绪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还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的调节,才能保持稳定的积极情绪,从而增加心理弹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研究 篇5

一、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 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 才能有所作为;反之, 那些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怨天尤人, 整天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不能自拔, 自暴自弃, 甚至走向绝路的人注定只能一无所成。因此, 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 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 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志, 也是大学生人才的关键。

1、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一代, 他们没有父辈们那样艰辛生活的经历, 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为他们提供较好成长机遇的同时, 又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面对挫折与承受挫折的机会。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升学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迫使他们放弃了应有的轻松与快乐, 甚至连节假日正常的娱乐也减少至最低的限度。这种教育模式, 使不少学生心理的成长缓慢而单一。踏入大学校门后, 他们成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学生们必须独自面对复杂的环境, 必须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认知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那些心理成长缓慢的大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 推卸责任。如有的学生可能因未能当选学生会干部而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交往失败而就长期自我封闭;有的同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已不再拔尖便开始郁郁寡欢, 甚至自我否定;等等。这种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令人担忧的, 如果不加以控制, 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2、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与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相比,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环境, 将是充满竞争、风险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 他们要挑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任。但当代的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发生较大变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方面, 他们获得了比前几辈大学生丰富得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保障, 接受了比前几辈大学生优越得多的小学、中学教育;另一方面, 由于家庭特殊的爱, 他们往往缺乏生活经验, 缺乏应有的抵抗挫折的能力, 并且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 将生活过于完美化, 稍有挫折, 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在当前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里, 如果大学生们没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将很难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寻求发展。

3、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从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来看, 其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但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的“高材生”, 而是具有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其中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的人。如果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力, 就不可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 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因此, 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有多种因素:

1、生理因素

身体健康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承受挫折。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 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 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 可以熬夜, 也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 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 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 甚至发生意外。国外有人研究发现体弱多病者与身体健康者在丧偶后一年内, 前者比后者发病率高78%, 死亡率高三倍多。看来, 健康者更应珍惜“健康”这一宝贵财富。

2、心理因素

一是人格因素, 性格开朗、个性完善、意志坚强的人比消沉抑郁、内向自闭的人更能应对挫折;二是自我认知, 凡是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的大学生面临挫折时容易客观正确地看待挫折并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化解挫折并将挫折转化为动力;而自我认知不足的大学生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 陷入管状思维中;三是心理预期, 个体对自我的心理预期越高, 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弱;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很难接受自己平凡的现实, 因而感受很受挫;反之, 一个对大学生活没有很高预期的学生面临挫折心理相容度会更高些。

3、社会因素

一是生活阅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 人们逐渐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了, 能经受生活的磨难;二是社会支持。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社会支持体系越完备, 获得的心理援助越多, 更容易走出挫折情境。

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方法

1、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

自我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对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功标准的心理需求, 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 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规定的标准高, 那么他的自我抱负水平就高;如果对自己规定的标准低, 那么他的自我抱负水平就低。可见, 自我抱负水平是自定的标准, 仅仅是个人愿望, 与个人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合。

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挫折都与自我抱负水平的确立不当有关。因此, 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的目标, 调整自我抱负水平, 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如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 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 前进受阻, 就要及时调整目标, 以便继续前进。对那些远大目标, 要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目标。如对考研, 就可以由易到难给自己设定目标, 当受到挫折后, 及时调整目标, 改进方式或方法。这样, 就可以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 逐步提高自信心, 又能在失败、挫折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最终战胜挫折, 取得最后的成功。必须指出的是, 大学生在确立自我抱负水平时, 应注意把自己的目标与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 社会利益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 这样才能做出有助于自身, 更有助于社会的成就来。

2、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在生活中, 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在归因中, 有些人倾向于情境归因, 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或是考卷难度太大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倾向于本性归因, 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响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造成的。一般来说, 进行本性归因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习有更多的自我责任定向与积极态度;但是从对失败的归因方面来看, 由于他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主观因素, 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责备。如果这种自责、悔恨过多, 就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因此,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 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学会合理的归因, 避免归因的片面性, 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 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 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 从而有效应对挫折。例如,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最近学习效率不高, 通过原因分析之后, 在解决内在问题的同时, 可以尝试改变学习地点、学习时间, 或改变学习科目的顺序、学习结构等, 从而避免学习效率不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3、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 越是参加到他怕面对的挫折情境中去, 就越能够有效地对付这种情境。可见,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知。既然挫折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 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 并把挫折作为成功的阶梯。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 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 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 增强个体的容忍力, 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 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 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其次, 大学生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悲观失望, 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由于他的错误认知导致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 丰富多彩的, 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够代表他的全部, 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 只要自己努力, 就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与他人一起处在挫折压力中时, 可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因此, 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 除了积极改变自我之外, 还应学会交往,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对其压力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交往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和感情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使人们关系互动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依赖, 形成稳定的心理联系,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同时, 由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又可以满足人的归属、情谊、认可等社会性需要。因此, 学会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葛操, 《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工商出版社, 2000年9月;228—246

[2]杨眉等,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10月;179—180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 挫折承受

方法:采用“挫折承受力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再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1.受人际关系困扰越多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2.家庭氛围越差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3.就业压力越大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4.挫折承受能力与学生在校期间在学生会的任职经历、性别等无直接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承受力是指个体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2]心理反应能力、应激能力、抗压能力和平衡能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结构。[3]心理承受力指的是个体承受能力或者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发放问卷 460 份。其中,未能回收与作废的问卷共 23 份,占全部问卷的 5%,有效问卷共 437 份,占 95%。

(二)工具

本次研究所编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挫折承受力调查问卷,问卷共 30 小题,以“是”和“否”作答,“是”记 1 分,“否”记 0 分,其中15题使用反向记分原则。

(三)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发放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调查表。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

二、研究结果

(一)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 437 名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数据进行了统计,调查人数437人,最高分6分,最低分30分,平均分20.52分,标准差4.62。

(二)依据挫折承受力问卷的得分情况,挫折承受力得分将分为三组:承受力差(小于12分)、承受力一般(小于20分大于13分)、承受力较好(大于21分)。各水平被试的分布情况:承受力水平差的,男生13人,女生9人,总人数22人,占比5.04%;承受力水平一般的,男生85人,女生94人,总人数179人,占比40.96%;承受力水平较好的,男生106人,女生130人,总人数236人,占比54%。

结果可表明有近半被调查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需提高,因此进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是现实需要。

(三)没有或较少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的得分为21.79分,挫折承受强;有一定程度困扰或较为严重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得分在16~19之间,表现为一般;而人际关系有严重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表现为差。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人际关系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差异性影响显著。

(四)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都可以追溯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本调查中,来自和睦安宁家庭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强于来自其他家庭的,见表1。

(五)不同就业压力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得分具体分布:无就业压力人数29人,均值21.93,标准差3.999,F值10.215,Sig值0;就业压力较小人数53人,均值22.58,标准差4.334;就业压力一般人数159人,均值21.19,标准差4.397;就业压力较大人数138人,均值19.72,标准差4.469,就业压力大的人数58人,均值18.02,标准差4.807。数据表明: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业压力处于一般水平时,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超过 21 分,表现为高挫折承受力。同时发现,就业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异性影响显著。

表2表明: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业压力处于一般一下水平时,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超过 21 分,表现为高挫折承受力。同时发现,就业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异性影响显著,见表 3。

表3表明: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与无就业压力、就业压力较小、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与就业压力较小的大学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结:就业压力较小时,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表现为最强。

三、讨论和建议

(一)个人积极培养挫折应对方式,完善个体人格

挫折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同时要求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中,加强交流,锻炼实践能力,增加自身才干,完善人格,适应社会,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谦逊、积极、勇敢和自信的人格塑造与优化。在充分认识自己人格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对提高挫折承受力有积极的作用。

3.个体是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需要积极主动去营造和维护。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面对挫折时,能及时得到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并战胜挫折。

(二)加强家庭与子女的沟通,建立有效环境

1.转变家长对子女的评价标准,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挫折承受力的教育与培养,而不是单单注重子女的文化课成绩。

2.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父母对子女进行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鼓励的方法和奖励机制,使其挫折承受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三)营造社会公平环境,给学生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加强扶持力度

1.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让大学生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获得就业机会。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以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2.加大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新闻媒体应当加大对挫折承受力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且宣传工作要注重实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复杂工程,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让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成为社会共识,让每位公民都能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智勇,罗珊红. 大学生SC L-90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 . 中國心理卫生, 1998(0 2): 77-78.

[2]霍树生, 郝贵生, 王秀阁. 论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87(03):10-13.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模拟考试试卷下一篇:盛大的节日,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