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我见(共8篇)
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我就清楚的认识自己,觉得计算机还是蛮适合我的(高中时代一直受某人的影响而迷恋于计算机编程),上大学后,我竭尽所能地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和认真拓展专业知识,在此期间做过不少项目,在某方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校园这个小社会的环境中,我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学习之余投身到活动中,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更多地与人交流,全面打造自己,使自己在各方向能够平衡发展。
转眼间,已走在了大三的道路末处,准备走出象牙塔踏进社会了,顿时使我陷入了迷茫,对于很少对人生做出蓝图规划的我来说,这感觉来得很突然而措手不及。现今我准备投身到我热爱的IT行业,做一名实习生,我必须对我的人生,对我的职业做出一份规划了。
首先,我需要对我自己了解的很清楚,比如:我喜欢什么?我的爱好是什么?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缺点是什么?我现在的能力有多少?只有当我认清了你自己,我才能冷静下来在IT行业中确定一个方向,找一份属于我自己的工作。
另外,我不喜欢听信“先就业再择业”。现在很多的学校,包括很多的什么专家一直再称:现在的环境要先就业在择业。就我个人认知而言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人生的第一份职业70%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要慎重地选择。职业兴趣决定你从事什么工作最快乐。它能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探索与创造力,可以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如果你从事与你的职业兴趣不符合的工作,那么你就很容易厌倦与疲劳,影响工作成绩,长远来说,会使你容易放弃而影响职业发展的持续性。总得来说,直接一步到位是最好的选择,尽量避免绕圈子吧。
当我明白了这两点后,我现在要做的就是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大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工一生为之奋斗的,但是要现实可行的。不要树立一个“我要30岁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这些就算了吧,估计我这辈子的希望都不大。当然了也一定不能太轻容易,太容易不就没动力了吗?
所以,找准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尽量给到自己广的范围,不建议仅局限于专业对口的狭窄面。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后,就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阶段性历程,给到短期及中期可行性实施计划,以学习和发展方向为主,尽量多的设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现实状况。
因此,我初步规划为“网络前端开发”,在大四实习阶段准备找与其相关的实习生工作,基于PHP语言的开发,而PHP语言与C/C++是有其相似之处的且入手容易,在以PHP语言开发为工作的同时,认真拓展并深入学习C/C++,这也是大学期间一直在学习的语言,增加自己的.砝码,扩大自己的就业基本技能,为以后做一个铺垫,
在未来的二到三年内,转身投入以C/C++语言为基本的研发工作。研发就是创造有自己完全自主产权的产品(当然这个是属于公司的),而之前的开发则是基于应用层,不一定100%由你所开发。
在初步社会之时,我个人不建议仅以MONEY和职位高低为衡量标准,可以放大范围,让自己的职场活动面更广,扩大职场信息的收集,为自己积累资本。多跟人接触,多跟比自己强的人接触,也不要忽视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人人皆可为我师。想着每天都有所进步,稳扎稳打,时间长了,效果会很明显。你要知道,在30岁前是资本和经验积累的阶段,此后则以此来实现价值,获取你所想要的价值。
另外,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要适当的充充电。现在的社会充电很重要,你不充电就会落后于别人,所以你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充电,补充一下自己。你毕竟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了,你已经知道你目前需要什么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不要浪费自己的和时间,不要去学一些看着花式很大,其实用处不大的东西。因此,在未来二到三年内,在职场上一边获取知识、经验,一边考取相关认证,这是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的总结以及证明,比如:高级软件工程师、高级程序设计师等。这不仅是给自己短期内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未来的晋阶做更好的软实力,让自己在工作中除了经验外,同时还有其它的砝码。
人总是要往上面爬的,当自己的软、硬实力都足够时,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机遇。因此,我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我会努力转向管理层。从一名技术人员转管理人员,这不仅需要领导能力,更需要准备的决策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会努力培养这些能力,为转向管理层做足准备。当然,这是30岁以后的事情了。人不可能一生都在忙碌奔波的,任何人都想在一定的时候做一份安逸而薪水也不错的工作。
最后,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心态上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职涯来说,那是:一步不走好何以走天下?因此,我们要认清社会,摆正心态,不要因为某些原因或者失败而偏差了自己最初所写下的规划,到最后才发现心态与规划背道而驰。
总的来说,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面所要发生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测,只有当我们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时,我们方可获取最大受益。我不是很喜欢拘泥于太过细节化的提前的规划,当然以上所做的规划都是我所要走的道路,我也坚信我会顺着努力地走下来,抓住我所遇到的每一个机遇,努力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视野要长远,胸怀要宽阔,意志要坚定,步伐要走稳。规划好未来,做好准备,立足现在,活好当下。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参考: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误区的主要表现
1.在价值取向上,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 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乐趣。如今, 不少大学生的这种价值取向发生了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有关机构曾对大学生的审美、政治、理论、经济、社会、宗教等6种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社会价值取向仅居第5位。社会价值在大学生心目中居于如此地位, 值得深思。
2.在人生奋斗目标上, 个人意识增强而社会意识淡漠。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人的个性独立化程度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现在的利益, 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家庭和现在负责, 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生活。这本身并不是错。但是, 随之而来的漠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问题, 却比较突出。有的人对别人十分苛刻, 缺少宽容, 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心理宣泄和自我表现的成分。从本质上看, 这是缺乏对自己所负历史使命的认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3.在利益关系上, 表现为功利主义。
一些大学生认为, 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唯一“实际的”, 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有些大学生表面上也关心社会, 但不能深刻地了解国情, 不善于考虑行为的社会效果, 言行脱离实际。有的功利思想严重, 认为“交费上学, 自由选课, 自由择业”就是“自我设计, 自我实现, 个人奋斗”。在对待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方面明显倾向于个人。一旦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个人利益一边, 有的甚至以牺牲国家利益为前提。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误区成因探析
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确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 社会时尚中的消极现象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方面的空虚。许多人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盲目引入学校生活, 使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反差, 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 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常困惑, 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 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2.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中, 灌输式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许多道理学生能认识到, 但并不认同。社会主体意识也不可能在这种教育之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 导致作为手段的学习和考试反倒成了目的。忽略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社会贡献的关系, 强化了学习的个人动机, 弱化了社会动机, 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显著降低。
3.家庭因素。
当前,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群体。由于家庭的过分关心呵护, 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意志薄弱, 克服困难的能力差, 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有的没有劳动的习惯, 怕苦、怕累, 享乐思想严重。有的学生从不关心他人, 唯我独尊, 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和义务感、责任感弱的心态。
4.自身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强, 不够成熟, 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还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因此, 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 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 升华为义务感, 往往受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责任感出现波动。
三、消除大学生职业道德误区的对策
1.重视“两课”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在我国, “两课”课程一直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标尺, 是衡量德育工作成败的晴雨表。为此, 它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 社会也在进步, 高校德育课程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不断调整课程观念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高校德育课程教学。高校“两课”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是我国人才的形成和社会需要之间相衔接的最重要环节, 因此,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应以科学人才观贯穿其中, 一方面使“两课”教学更富有时代气息, 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人才强国的具体体现。
2.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 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 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持久、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特别是革命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对人生起着持久、永恒的精神激励作用。高校应通过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内容上, 既要有理论深度, 又要努力体现时代意识、国情意识, 使大学生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把“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机统一起来, 不断激发求知、创新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 能经受得住磨练, 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认真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 逐步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3.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育心和育德两种功能。育心, 即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从本质上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工作, 无论是哪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其作用过程都发生在教育对象的心理领域;无论是何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都是适应或改善教育对象的精神、生活。而育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 指导大学生认清和校正自己的需要,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 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 保持积极的情绪, 以及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和动力。
4.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教育影响的结果。学校要推进德育的社会化, 要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构建德育的立体网络。要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家庭教育要突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引导他们做有责任感的人。学校教育要针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立意识和可塑性强等特点, 正确引导他们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社会教育应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主导,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等。同时,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不断弘扬时代主旋律, 使大学生在团结、奋进、和睦、友爱的社会氛围中得到熏陶,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 到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去, 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从而在思想上尊重群众, 感情上贴近群众, 行动上服务群众, 自觉地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加深他们对社会现象、社会观念的了解, 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远景, 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应发, 朱佰兰, 余常德, 等.新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朱正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1-2) .
[3]袁虹.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宁波党校学报, 2003 (4) .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1.用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这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政治观、法制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根本。
2.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指导
要让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概念,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的不同。懂得劳动没有尊卑和贵贱之分,只要努力,任何工作都会取得很大的成绩。针对拈轻怕重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日常打扫卫生和参与社会实践入手,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参与比赛和体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所有的收获都必须付出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是光荣的。对认为工作只是为了挣口饭吃、做好做坏没关系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他人提供帮助,为集体争得荣誉,个人的生活才是充实、有意义的。要让自己感觉到被需要,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就要为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和幸福,就要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和谐,每个人也会感觉到越来越幸福。教育学生向各行各业的标兵劳模学习,学习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服务人民的事迹。可以通过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各个行业的英模是如何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惊人业绩的,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热爱,从而走出校门后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3.为学生提供各种上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岗位上的实际操作,熟悉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要求,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熟练工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
技校阶段是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工作、开始职业人生的重要准备阶段,也是能否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准备阶段。技校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文化基础课后,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在进一步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这类比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勤学上进、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
学校还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实习训练,学好技能,毕业前争取考取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所学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在本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
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学生会、团支部、文学社、舞蹈队、摄影组等,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看上去这些团体和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不沾边,但是细细分析一下就明白,这些团体以及活动其实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作用。参加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参加文学社、舞蹈队、摄影组等,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风土人情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通过参加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懂得了创业的辛苦和甘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自豪。
总之,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其次是实习实践。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所包括的各类品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理解培养职业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够自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力争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技校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技工学校,
发布者:宋武申 发布时间: 2013-12-7 9:20:2
4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而课堂就是教师的主战场,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上出高质量的每一节课,享受课堂,享受人生,快乐学生。
幸福感来自学生的肯定。你的课堂,学生期待向往,得到学生的认可或肯定,你就是幸福的。课堂出彩,人生精彩;课堂质量高,幸福指数就高。只有懂得享受上课的乐趣,才能使课堂成为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享受着课堂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幸福感来自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只有善待学生,学生才会善待你,这样你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有幸福感。不要只顾优秀学生的品学兼优,却遗忘了学困生的唯一亮点,因为他们可能走向社会就是优秀者。
幸福感来自自己的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因为学习和反思,才会不断成长、提高,最终在提高中幸福。作为教师,一定要喜欢且善于读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不但要写一手好字,还要会写出好文章,进而,培养出会写漂亮字和好文章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自我调适的成功。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工资不很高,要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的办法就是运动,身体好,精神就爽,精神爽,工作效率就高,幸福感就会随之而来。
(一)首先,我们先说说“幸福感”吧。
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怎样才算是拥有幸福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问了班上的同学。女生们说,幸福就是又买了一季流行的衣服;就是碰到药妆店打折,大送赠品;就是终于买到合脚又漂亮的高跟鞋;就是去吃自助餐,“横扫千军”般地把美食尽收肚里……男生们说,幸福就是踢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就是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就是游戏闯关成功那一刻的得意与自豪……
问完后,我想了想:这些,真的是幸福吗?同学们回答的似乎都是那些令他(她)们满足一己私欲的事情,让他(她)们激动一时的事情,而这些事物带来的美好感觉转瞬即逝…...也许,同学们没有仔细想过,幸福的感觉不应该是转瞬即逝的,它和开心有着本质的不同。开心总是短暂的,幸福却应该是绵长的,细碎的,淡淡的而持久的感觉;想潺潺清流,慢慢地,缓缓地,丝丝缕缕地流过心田。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整个过程都伴有的微微淡淡的开心!那么,许多人都想错了。他(她)们所认为的幸福,从来就不对。他(她)们幸福过吗?也许有,只是他(她)们从来没意识到幸福的存在。
可见,没意识到幸福存在的人,占大多数。
(二)然后,我们再说说职业幸福感。
根据英国《太阳报》关于“谁是最幸福的人”的征稿,答案是:1.完成满意作品,吹着口哨的艺术家;2.沙滩上完成沙雕城堡的小孩;3.给婴儿洗澡的妈妈;
4.完成成功手术的医生。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幸福的关键词,那就是奉献,劳动,爱心和成功。那么,能够提供这几样东西的职业有哪些呢?换言之,从事什么工作将带给我们职业幸福感呢?
先看看劳动和成功吧。哪份工作,哪种职业不需要付出劳动呢?又有谁在工作中不追求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可以说,几乎所有职业都能提供劳动和成功。再看看奉献和爱心吧。是不是所以职业都能提供奉献和爱心呢?我看不见得。有些人在工作中索取比奉献多;有些人的工作根本与爱心无缘。
那么到底还存不存在同时具备奉献,劳动,爱心和成功这四种因素的工作
呢?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对与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也极其重要。它关系到我们的择业与就业。我想没有人愿意选择从事不能提供职业幸福感的工作。环顾校园四周,想找寻答案。我发现,校园内的人们远比校园外的人群快乐与轻松。校外人群拥挤而匆匆,神情紧张,要不就是麻木;校园内的人们轻松自得,洋溢在脸上的永远是自信与安详的微笑,春风拂面般得意,意气风发。我是个感性的人。见此,我下了结论,校园内的人比校园外的人幸福。因此,我想留在校园里工作应该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做过老师吧!
我喜欢这样,先做猜测,然后,找寻细节证据,证明我的猜想。是不是老师这个职业能提供职业幸福感呢?
先看看劳动:老师的付出的劳动,这是全民皆知的。首先,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认真备课当然必不可少。做好这个环节是需要费脑力的。其次,上课过程中,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进度,需要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既管理号班级,又赶上教学进度,可谓多任务教学。然后,课前的,课堂上的劳动还是远远不够,想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还需要在课后认真辅导,耐心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是不是真的学到了知识,还需要通过测验等手段进行评估,老师需要做好记录与点评。可见,做个老师应该是不容易的,需要身兼多职,同时扮演教学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启发者,服务者,学生在校监护人,好朋友等等角色。
其次,我们再看看成功。老师成功与否该怎么衡量?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像公司的业务员,只有硬生生的数字显示公司业绩进步才能证明业务员的成就。老师的成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比如,一名差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成绩有明显的进步,这是成功;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老师的强化培训指导下,在学习能力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这是成功;一名顽皮捣蛋的学生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懂得反省改过,这是成功;一名恋上电子游戏,玩物丧志的学生听了老师的劝诱终于“弃暗投明”,开始认真学习,这是成功;一名自恃家境富裕而忽略学习重要性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学习的可贵,这也是成功;一名因为学习成绩下滑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充实学习的信心,这也是成功……由此可见,老师这一职业的成就感来源是多方面的,衡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也就是说,老师成就感的获得应该是较为容
易的。
那么,接下来再说说奉献和爱心吧。我想谁都不会怀疑老师这一职业奉献的程度。奉献程度光从老师需要付出的劳动就可见一般。老师需要奉献的是大量极其宝贵的时间,以及超出常人的耐心。爱心,这一点更无需怀疑,若不是带着爱心,又有几个老师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若不是带着爱心,谁愿意去奉献,去付出,去牺牲。
由此可以总结出,奉献,爱心,劳动,成就,老师这一职业一应俱全。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应该是强烈的。然而从第一部分得出的结论是,能感知到幸福存在的人在少数;那么在工作中感受幸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不是与第二部分的结论相悖呢?其实不然。相对来说,老师是较容易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的工种。只要做老师的能够怀有一颗常常感恩生活赐予幸福的心,相信做老师应该是这世上再理想不过以及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很少人感知到幸福,而老师这一职业提供强烈的职业幸福感;想到这里,我感性的大脑再次果断做出决定:做个老师吧,我会幸福的!
(三)从猜想,到分析,到下结论、做决定,接下来,我应该去验证一下我的猜想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采访之旅”。采访内容为:做老师是不是真的幸福?
采访过初中的英语科任老师林老师。林老师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我比较幸运,可能较之其他老师会更幸福。我教的是英语,学生们的兴趣比较大,对我科目的关注比较多,我自然觉得欣慰。而且我不担任班主任,没有太大的责任和压力。感性的小结:看来,责任小的人比较幸福。
接着采访了初中的语文科任老师王老师,三年的班主任。班主任是这么看的:班主任不一定不幸福。像我,我觉得我做班主任得到的欣慰更多。天天跟学生在一起,天天面对他们,我的心情也好像年轻了很多。做一份工作能把心理都带动得变年轻了,这是多么不简单的啊!感性的小结:哦,做班主任可以让心态变得年轻,值!
然后,采访了高中历史科任老师陈老师。他是这么认为的:别人幸不幸福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教历史不够幸福。学生不重视我们所谓的“副科”,整个
教育体系也不够重视。上课的时候就像在唱独角戏。有时候看着讲台下麻木的一个个,心寒哪……感性的小结:原来……做老师的也需要被关注才有幸福的前提……
采访到这里,我开始迷惑了:不是所有老师都幸福的。在这个外人看似幸福的职业里,幸福的程度也要分“三六九等”……
为了弄清楚,我最后又采访了一位老师,高中语文老师韩老师。韩老师教学生涯最久,对行业的了解应该最全面,感触应该最深。没想到,韩老师的一席话彻底把我幸福地当老师的美梦打个粉碎:做老师嘛……有得有失吧。得到的,也许是在外人看来较为单一单纯的工作环境,没有太多厉害关系和冲突。职业生涯稳定,收入稳定,生活没有太多变数。看似得到的不少。可是,得到的同时我们也让许多机会从手中溜走。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的机会;见识大场面的机会;实现大抱负的机会……总而言之,做一名老师,也许你会得到安静的幸福,但你不会有令人震撼的成功。
感性的小结:原来,做老师的还是会失落,因为生活太平静。而“平静”,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平庸”。
几个采访结束后,我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了: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到底算不算高,算不算强呢?而我到底要不要加入到老师的行列呢?
想到这里,或许我应该倒回去看看第一部分下的结论:什么是幸福?之前已经想到很清楚,幸福和开心不同,它是安静的,是持久的微小开心。老师的生活断然是平静的;要说喜悦应该也是一天天一点点而来的,那必然是持久而微小的。嗯,我再次确定,老师,是幸福的。
至于“幸福程度分三六九等”……其实不然。分程度等级是在同一行业中比较。如果不同行业中比较,断然还是做老师的幸福感更高。注意,这里我们不谈别的,如丰功伟绩,如家财万贯,如成绩斐然,我们谈的是“幸福”。严格参照“幸福”的含义来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才有效。也许很多人看来,做老师的不够成功,因为成功有大有小;可是获得的快乐却是一样的。谁快乐的时间更长,谁就更幸福。
最后总结:教师职业幸福感至于我,是强烈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至于其他行业,是更高的。只要时常怀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做老师的就会发现,幸福
垛田镇周娟
不知不觉,短暂的新进公务员培训结束了,在此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更成长了很多,尤其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课程,让我们从刚刚踏进公务员队伍的一刻,便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我们清晰的明白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优秀公务员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在我们大学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老师们已经谆谆教导过我们:无论今后你们走上什么岗位、走进什么行业,都要时刻谨记做个有道德,对得起家人、对得起企业、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人。如今我们走上了公务员的队伍,职业道德对我们而言更加意味深远,因为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服务的职权,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我们更加要严格自己的言行、道德品行,真正做个有益于人民、不愧对国家的优秀公务员。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领域,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而言,都有着一般职业道德最基本的意义。
(一)对公务员个人而言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他的职业活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能否立足于职场而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在于他是否具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而且在于是否具备和遵守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职业道德。职业活动中的失职、懒惰、自私、虚伪等,往往使人碌碌无为甚至身败名裂;而职业活动中的尽职尽责、廉洁奉公、诚实公道则使人在成长和干事业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前进。对于公务员而言,其职业道德层次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他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的杰出表现和事业发展,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
作,是否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有工作激情,是否能全心全意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公务员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活动中增强个人的竞争力。公务员职业道德有助于公务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观念,避免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而且,良好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公务员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高尚的 职业品质,可以促进公务员思想道德境界的全面提升和人格升华,并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公务员队伍而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公务员队伍是执政党实施高效执政的重要力量。各级公务员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直接参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他们政治上是否坚定,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正派扎实,业务能力是否过硬,能不能真正执政为民、廉政奉公,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恶化执政地位的巩固。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首要任务。一支公务员队伍的素质高低、作风强弱直接与社会满意度挂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因此,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对于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社会而言
各级公务员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处于经济社会管理的特殊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推动全体公务员深入一线,联系实际,克难攻坚,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推动全体公务员全面履行职责、提高服务水平,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证社会安定有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优
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政务环境的新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最直接的执行者、落实者,队伍庞大,贴近基层,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施政效能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目前工作在县级以下基层的公务员占全国公务员队伍总数的60%左右,是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增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导向。在基层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上,坚持以能力为标准,牢固树立“能力为本”的用人导向,变注重“政治素质”向“政治素质”与“能力素质”并重转变。要进一步健全竞争择优的选用机制。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实行基层公务员任期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
(二)加大基层公务员学习培训力度。要建立鼓励学习机制和强迫学习机制。立足于公务员完善现有素质的需要,针对公务员自身的素质、经历的明显缺陷,进行“补课型”锻炼。立足于对公务员增长某一方面特殊才敢的需要,进行“扬长型”锻炼,时期特处更特、长处更长。立足于公务员担当重任的需要,把基层公务员放到顺境、逆境中交替工作,进行“考验型”锻炼,提高其组织领导和应变能力。立足于把公务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行“轮岗型”锻炼,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三)建立激发基层公务员工作热情的动力机制。当前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想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氛围不是很浓,原因之一就是相
关工资福利和职位待遇跟不上,还有就是缺少激发工作激情的动力。要紧紧抓住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可以尝试建立一套与基层工作体制向配套的基层公务员工资配给和年休假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务员的收入差距,真正实现“一线工作、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四)不断优化基层公务员考核办法。一是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对涉及基层公务员队伍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要素进一步细化、量化、硬化,考核手段进一步客观化,切实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对基层公务员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定位,以年终一次性定性考核为基础,深入地进行评价和分析。三是不断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权重。要多借鉴市、县一级的考核办法,制定合理和人性化的考核方案。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位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国家公务员一定要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牢记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1 首先分析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症下药。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家庭影响。学生从出生开始, 首先接触的是家长,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生活习惯不好, 成天打麻将, 对子女关心不够, 有的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 经常打骂子女, 有的只关心子女的生活需要, 而很少关心子女的精神需求, 有的父母感情破裂, 离异, 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 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的, 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影响。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 对成绩差的学生视而不见, 只重视学生成绩,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造成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对学生的过失不留情面, 不分场合当众训斥, 不计后果地责令学生, 或暴露学生的隐私, 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引起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让学生感到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气息、不良风气, 吃、喝、嫖、赌, 互联网上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刺激和影响, 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心理的过渡时期, 随着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性成熟时期开始, 思想准备不充分, 对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是好是坏分辨不清, 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2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 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教师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思;重点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职业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 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作为学校, 主要是以开展心理健康课上下功夫, 心理健康教育应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 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3 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 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 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 (下转P74) (上接P94) 业的变化发展, 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的心理素质。
2.4 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 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 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条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 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的原因, 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才能形成强大形成,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关注、支持与参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健全人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余白、杜峰, 青年心理咨询大全,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王世伟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32-03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六大举措,其中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对各职业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和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谈一已之见。
一、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地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互动,把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包括德育教育教学及学生德育成效两部分。如何对学生德育成效进行评价,应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教育内容
学生德育教育应包括思想品德、经济政治文化、道德规范、法纪法规和心理健康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包括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标准、原则及学生应达到的要求等教育;法纪法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学校和企业等单位规章制度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交往心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等教育。
(二)教育形式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生德育教育应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教学,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造与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阵地。另外,其他课程教学也应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并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有利学生德育教育的素材,有机地开展德育渗透。例如机械类专业,在数控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及职业特点,把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规范等进行有机结合。
2.班级管理,包括班主任管理及班集体建设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者,对学生德育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稳定、最重要的群体,是学生德育成长最重要的土壤。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状态、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等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创建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例如在学校大环境背景下,建设好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发挥在德育教育中家校协作的重要作用。
3.学校管理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渗透。学校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重要场所,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管理育人。例如学校通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大型活动或班级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及德育素养。
4.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实行“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占整个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实训及实习一方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德育素养参差不齐,教育难度大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重要阶段,各地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普职大体相当”要求,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目前,庞大的中职学生队伍德育素养参差不齐,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队伍日渐庞大,学风气息弱。据对部分学校二年级学生调查分析,有近4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35%的学生持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仅有25%的学生想学习一门技术以便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底子薄,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难度大;二是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初中升学考试不理想无奈之下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易产生自卑感,学习兴趣不高;三是受周围环境影响,厌学情绪易滋长漫延;四是学校没有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过程带来的荣誉感或自豪感。
2.日常行为习惯不规范、自控能力较差。中职学生普遍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加上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不够规范,同时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等,普遍存在日常行为习惯不规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3.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参差不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有近7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家庭,其中在农村学生中有83%的学生系留守青年,有13%的学生系单亲家庭。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实施寄宿学习制度,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既然学校实施寄宿学习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里学校应承担全部的教育和责任,家长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关心和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无法得到多方面的呵护及教育,心理健康状态时好时坏,学校德育教育难度加大。
二、对学校如何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课堂教育及行为表现的比重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应由课堂德育教学、在校期间及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共同构成,其中课堂德育教学应占50%、在校期间行为表现占20%、校外顶岗实习占30%。如图示:
1.分段式德育评价,即分为在校期间和校外实训实习期间两段对学生德育进行评价。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时间”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1年”相关要求,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实行“2+1”办学模式。学校在对学生德育进行评价中往往只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成绩,而忽视学生在校外的情况,因此,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应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段进行,而且在校外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评价比重应不少于总分的30%。
2.课堂德育教学和日常行为表现共同评价,即课堂德育教学和日常行为表现按比重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德育教学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根据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德育课程,并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各课程的学业测试。另外,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包括校外实训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按遵纪守法、参与各类活动、好人好事、团队建设、服从安排、文明礼貌等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德育成绩应该是课堂德育教学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共同评价的结果,其中课堂德育教学所占比重应控制在40%-50%,并按开设的课程分科目给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所占比重应不少于50%,并按具体情况分项量化给予一定比例(详见后样表)。
(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的多元主体评价
学生德育成效往往是以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外化表现,其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在对学生德育评价过程中学校、家庭、企业是主要实施主体,中职教育教研部门以及学生自身是实施评价的重要补充。
填表说明:在校期间行为表现是先根据四个学期分别打分,到毕业时再按比重分汇总;实习期间行为表现以每实习一个单位打分一次,到毕业时再按比重分汇总。
1.学校评价。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9岁,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中职学校以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是学生德育评价最重要主体。学校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文化基础及专业课任教教师、学生德育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及班委会。
2.家庭评价。学生德育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学生德育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时段,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前后比较,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德育成长的变化,是学生德育评价最有信服力的评价者,同时家长合理运用德育评价手段,能更好地加强与学生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育成长。
3.企业评价。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产教”融合重要实施方式,是学生进入社会就业重要预备阶段。顶岗实习期间是学生技能和德育成效外化体现的重要时段,因此企业参与学生德育评价是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德育素养情况。
4.教育教研机构评价。依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更多地表现出无规律性。中职德育教育成效更多的是学生内在思想的沉淀,只有在具体环境中学生德育成效才能表现出来。中职德育教育没有“高考”这一标尺来衡量,无法统一检测各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成效,因此中职教育教研机构应要根据地方特色统一做出评价模式,以便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完善德育课堂教学任务。
5.学生自身评价。学生是构建德育评价体系中最核心要素,德育教育成效是以学生个体言行外化表现出来,阶段性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当时阶段德育成效的反映。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主观能动性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和改变的过程,因此学生即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根据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可量化为上页样表所示。
(三)建立健全德育评价管理制度
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学校是学生德育评价工作运行最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应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德育评价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学生德育评价档案制度。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与学生学籍档案一并建立学生德育评价档案。二是要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流动管理制度。学生德育评价工作涉及的内容和人员较多,贯穿学生学习及生活全过程,学校应根据“签字领取—跟踪服务—及时收回”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流动性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签字负责。三是建立学生德育评价人员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德育评价人员培训及规范管理,提升参与评价人员的思想认识,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学生德育评价结果的运用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良好地运用学生德育评价结果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德育评价结果应与毕业证书办理相互衔接。据了解,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较多,专业课程很不统一,没有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业测试,学生毕业成绩基本由学校组织考试认定,不管学生成绩及行为习惯如何都能顺利办理毕业。德育评价结果与毕业相挂钩,即能引起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又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持续发展。另外,学生德育评价结果应是学校推荐就业及用人单位择用、提拔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Z].2014-12-22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07-27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Z].2012-12-07
[4]陈伟伟.中等职业学校多层面德育评价方法探析[J].宁波大学生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薛祖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9)
【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我见】推荐阅读:
大学生安全教育之我见07-24
女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培养之我见的论文09-06
38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06-03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之我见07-15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05-31
小学生作文起步之我见10-08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之我见邱泽强11-06
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案07-05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