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最新版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语文新课标最新版

小学语文新课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有不少体现,但这种体现存在一些不足,与小学语文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吻合。作者认为,为了使小学语文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原则,对小学语文新课标作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标;完善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价值等内化于人的过程。小学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价值与原则,需要通过它才能作用于学生。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的体现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方面。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课标认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设置上,新课标认为,应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多样文化;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等。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方面,新课标建议,教材编写应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策略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课程评价应当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些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等,是要求语文课程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应当有利于培养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方面。这主要体现在目标设置与实施建议两个方面。新课标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上,1—2年级的学生要學会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教材编写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关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关注人类行为方式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这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是相符合的。

二、小学语文新课标在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对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尤其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不够。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课标认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它们体现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尤其是当代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却体现得不够。而从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来看,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相处恰恰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多样文化;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等。在阶段目标上,新课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5—6年级学生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可以看出,虽然在阶段目标上,新课标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体现,但在总目标上,仍然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而且是当代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没有明确的体现。

三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方面,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并不多。新课标建议,教材编写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这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新课标一大亮点。但是在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课程评价等环节,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尤其是同代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几乎没有涉及。

三、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应用完善

由于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导向作用,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眼光对新课标进行重新审视,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原则对新课标予以完善。

1.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方面,要改变目前只关注当代人和谐相处,而不关注代际之间的和谐,不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倾向,即在课程理念方面,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之外,还应当重视学生尊重习惯的养成,这包括尊重所有的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人类生存的环境等方面,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方面,应当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与价值观,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明确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其理解能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过高的目标,而是应当将这些总目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化于各个阶段目标。

3.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方面,教材编写除了坚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原则,适当增加此方面的课文外,还应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侧重性地选择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节约意识与习惯,指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尽可能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等主渠道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语文课程评价方面,一是要将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实际交流的情意态度作为考察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尊重学生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性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成媛.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哲学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

[2]张海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0(1).

作者:邢小爱

第2篇:高中语文新课标之我见

摘 要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是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与高考检测密切联系,形成两者的互联互动,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教育理念下得到落实,促进高中语文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人”与“个性化学习”并重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经过历时近五年的探索,在2018年初发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的发布,与2017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是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大事件。因而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保留了语文学科的特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对新课标的解读,从三方面来论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思考。

一、新课标:纲举目张重千钧

语文新课标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中,围绕以“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双重目标,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指导性的文件。这种指导性地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是全方位的:

1.从语文教学总目标来看,不仅对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培养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对应课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对应目标。换言之,任一语文教学课程设计中,都应当从整体性目标与能力素养目标相融合,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偏离学科目标。有学者就认为,这本质上是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向,体现出语文服务于教育任务变化的全局性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这更多是对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使两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即总目标是教学目标之纲,教学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表现。这中具体表现更体现在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从而实现落实立德树人与素养培养的目标。

2.从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来看,纵观整本语文新课标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建议上还是要能力素养要求上,都对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从学科教学改革的层面上,给出了顶层设计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放在整个学科改革来看,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也是素养教育落实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从教学具体过程与具体要求来看,又通过教学建议很好地给出了若干小课题引导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探索,如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都指向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走向个性化的思辨性阅读发展过程。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其对具体教学的指导价值,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从而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

3.从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来看,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单一的碎片化教学建议,向体系化、条理化与结构化转变。单一文本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自我对同一体系性知识的整合学习、思辨学习及发现学习,从而从语言、思维、鉴赏指导学生走向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对方法论运用、实践过程的具体指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建设等,都有比较鲜明的课标要求。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指导下,新课标也不吝笔墨加以进行细致指导,并确定其为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对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实现了语文新课标纲举目张统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新课改:腹有诗书气自华

诚如上述所言,语文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以期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从更通俗的角度来看,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推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实现能力培养与素养培养并举的新课改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1.由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所决定的。无论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尽管前三者与后者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基础与升华的关系,但实际上还是能力要求有区别。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其他三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直接反映,其能力要求不仅仅是夯实语言基础、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而且还包涵了自我对语言解析与个性化运用的过程。如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清晰的前提下,高中学生的叙述应当能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审美判断,反映出学生文化理解下的观点呈现。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两大素养,其要求既是密切联系的,又有较大的区别。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能力要求,是条理性、结构性、逻辑性的有机统一,重视学生总结、归纳等思维要求;而审美鉴赏与创造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反映出个性化审美的愿景,使审美鉴赏既体现逻辑发展,又体现思维创造。而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对前三者的升华,其不仅要求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领悟、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而且还要求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从而赋予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任务要求。

2.由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所主导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这实际上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发展的人之教育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后,形成的语文学习发展之路。简言之,即是通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培养,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融合。如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等方式,形成自己对文本作品中文化的理解与体会,从而培养这一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学习之路不单单是语文学科所独有,而是各学科都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四大學科核心素养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都统一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下的终身学习,其对学生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而从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来看,自2013年以来,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这一变化随着阅读分量的逐年增加而得到更好地体现。

由此可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引领并决定新一轮课程改革之潮流,其反映在学生个体培养上则是引导学生在增强阅读过程中,形成自我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要求。

三、新理念: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三个——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培养、有序开放的语文体系。

对于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而言,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下,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前提,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语文教育最终的目标与归宿。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育人功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祖国建设,培养学生人民情怀、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则是育人功能理念的应有之义。语文的育人功能,本质上主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语文的人文教育与渗透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沁透心脾,教化人心。因而,重视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就是回归到语文的人文层面,尤其是文学教育层面,通过各种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作用。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文涵养,启发学生对人生更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对于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培养来说,是对全面发展的人之目标与个性化语文学习的时代要求,做了一个有效的平衡。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日益发达兴旺的保证。而从个体发展的层面来看,独立自主与服务社会是个性化学习的表现,是高中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需要。只有将两者统一于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个性得到彰显。换言之,全面发展是具有个体性特色下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是在全面均衡基础上具有独特性的方式。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追求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就是要通过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增强阅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学习的语文独特思想,形成独特语文审美判断与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尤其是语文写作教学中,既要追求有深度、有逻辑、有层次的全面发展之写作规律掌握与运用,又要追求具有独特个人色彩与魅力的写作特色之展示,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

对于有序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来看,是对语文教与学的总体要求,也是落实学习任务群、开发校本课程、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需要,体现于语文包容兼具、不断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序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新课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教学,从单篇到整本书、从单一文本到任务群都要体现出四大学科素养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开放既要联系古今,又要吸收中外先进文化,使语文学习体系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到语文教学中,是与时俱进的典型表现。如对《再别康桥》的学习,从传统美学到西方美学,再到今天的色彩心理学的介入,都是围绕着有序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来实施的,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挖掘并发展语文学习视野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要把握发语文学习体系发展与创新,才能使之更好地助推出新理念。

这三个基本理念,共同助推出语文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来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来引导语文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内容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等。加之信息化发展与多学科知识融合,高中语文新理念都是从学生发展高度来进行谋划与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導意义。

新课标当有新课改,新课改必有新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生素养培养出发,以高考新动态为观察视角,才能全面客观且富有成效地解读新课标。

[作者通联:南昌市第十三中学]

作者:张玉璠

第3篇:高中语文新课标伦理内涵研究

摘 要:现如今,社会把人的道德品行看的非常重要。在新课改之后,尤其是高中的教学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伦理教育的目的,以及伦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伦理教育;方法

一个人思想伦理的道德观决定了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世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说伦理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中学培养的道德观念,可见将伦理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

一、伦理教育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中的体现。

1、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社会需求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集体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是不可或缺的的科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1)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需求。在社会中,假设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交流,那么他们之间就会中断联系,没有交流的社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瓦解。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传输,教授学生如何与别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和沟通。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进行训练,听、读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种准确理解外部信息的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和谐的沟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才不致因为不良的交际方法而引发社会出现混乱。语文课程中伦理教学的目的正是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用语和文明用语,使他们具备交际伦理的素养,在与人沟通时做到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除此之外学习交际的礼节礼法以及交际的技巧,伦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教会了学生用优美的语句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并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生物超越

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中介,人类创造了语言,但同样人类也因为语言而生存。人所具备的内在思维是需要借助语言来展开的,而人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内在思维表露出来同样也需要依靠言语,因此说语言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标志。语言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人质化意义,使人们超越了自身的动物性,并且使自己有别于其他的生物。人们把自己的文化通过语言一代代的相传、相教,就形成了教育。在众多的教学科目中语文课程就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授,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伦理教学的学习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熏陶,开启了心智,培养了逻辑思考能力,并从文字中学到了高尚的伦理品质,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之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性,理性让人们实现了对自我生物性的超越,从而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1、以伦理情感塑造为中心

有句话说“理智无力欲无眼”,一个人所具备的理智控制力和人对欲望的控制力比较而言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的欲望,尤其是伦理情感的需求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必须要具备具有一定规范的伦理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伦理情感塑造作为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贴切,让学生用自己的恻隐仁爱之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在《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探讨和拷问,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德载物博爱众人的道德观念,如何在语文伦理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塑造正确的情感意识,这些可以以老师为教学的主导,利用活动时间进行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

2、以塑造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意识为目标

追求幸福,战胜逆境是每一个人所渴望的,也是每个人所感兴趣事情。当然高中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这点入手,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热爱生命》这一课,课程很自然地就能过渡到追求幸福、热爱生命这个伦理教育主题,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顽强坚忍、热爱生命的深刻含义,进而体味到了“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不感到死之苦恼”“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的道理。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树立他们战胜困难,顽强追求生命光彩的信心。

语文课程不只是将基本的文化素养传递给学生,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精神发展,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因此将理论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节操和理想。只有完善学生的精神品格,他们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进步,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懈的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黎佳蜜

第4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最新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最新目录

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迅

3. *老人与海..........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禹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第5篇: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小学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

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

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6篇: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XX小学 XX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五个特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 1

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5、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幻灯片,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本次修订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二、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有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三、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

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4、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四、四条建议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

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 B、直呼音节不是课标要求。

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

(1000)个左右。区别对待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口语训练: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写一句话开始,做到求真立诚,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童情、童心

低年级:从说一句话开始,达到敢问、会听、会说。 中年级:能抓主要内容,主动沟通,说清意思。

高年级:能抓住要点,清楚调理发表意见,出口成章,善于表达。

书面表达:

低年级:从写一句话开始,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

中年级:写片段。

高年级: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

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选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孩子按顺序写具体,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浙江一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例文3:风是一个爱吹口哨的小伙子……

3、加强课外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第7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通知

全区各小学:

为使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及时掌握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并能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市教研室将举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时间:3月28日上午8:30—11:00

二、培训地点:焦作市实验小学报告厅

三、名额分配:实验小学、跃进路小学各7人,新生小学、中站小学、劳模街小学各5人,府城学校、朱村学校各3人,其他各校各2人。各校将参加培训教师名单电子稿3月25日发送至小学组邮箱。

四、注意事项:正确理解新课程课标准精神实质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希望各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分配名额通知教师按时参会,做好记录,回来后在学校业务会或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对未参会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小结及相关图片于4月10日前发送至小学组邮箱。由于全市有800多人参加此次培训,为了能坐到合适位置,方便听记,最好通知教师在8:10前到达培训地点。

小学教研室

2013年3月6日

第8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新理念 新动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以下:

1.通过学习我深入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把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换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浏览、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重视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我们应积极提倡、增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应用的领域,重视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取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毕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聆听、交换。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聆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换,既有认知的交换,更有情感的交换,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换,也能够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换。

4.在教学进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夸大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调和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进程。除此之外,对浏览、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浏览、自主浏览、探究性浏览、创造性浏览。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

独到的见解,鼓励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第9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推荐]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时 间

——几时与几时半

仓桥学校

徐永芳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6—58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智能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会读几时和几时半,并会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分清几时和几时半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具钟 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说说钟的作用。

3、揭示课题“时间”

二、探索 认识钟面

1、观看大屏幕,再看看自己桌上的学具钟,发现钟面上有什么? (1) 同桌交流

(2) 汇报:时针——短短的,粗粗的

分针——长长的,细细的

数——

1、

2、

3、

4、…

11、12 (3) 小结:不管什么钟,一般的钟面上都有2根针(时针自述:我短短的,粗粗的,大家都叫我时针。分针自述:我长长的,细细的,大家都叫我分针。)。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看,谁在最上面(12),谁在最下面(6),谁在左边(9),谁在右边(3),(课件同时闪烁),同时还发现12个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势比划)

2、练习:指针练习

(二) 认识时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认识整时

(1)

指着大屏幕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时刻 这是几时?你怎么知道的?

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2) (出示三个钟面) A、这三个钟面各是几时?

B、小组讨论:这3个时刻虽然表示的时刻各不相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

练习: 1:出示课件上的钟面,说一说是几时

2、指定时刻让学生动手拨

2、认识几时半

(1) (出示1时的钟面,转动时针、分针到1时半)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是整时吗?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A、小组合作认识1时半、8时半、12时半 B、交流汇报

(2)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3、

比较整时、几时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三、巩固

1、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捉迷藏

要求:根据时刻,画出钟面上隐藏的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时

时针——粗粗的、短短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细细的、长长的

数字——

1、

2、

3、4…1

2 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字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钟面、整时以及几时半,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时刻是有很大帮助。

2、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我们一直思考着,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中的一些契机,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主、合作。本节课中“认识钟面”、“认识几时、几时半”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在练习设计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了设计一些读时刻、写时刻、捉迷藏等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还有在钟面上画出隐藏的针,其作用都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同时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008.5.27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上一篇:幼儿园优质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