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推荐13篇)

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 篇1

两天的学习培训,我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同行老师们的讲座,新课标给我的第一感觉,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在对设计应用领域的要求比以往更详细,更加突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出台后,网上也陆续能看到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如:钱初熹教授针对新旧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价值的比较是这样解读的: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现”领域新美术课程标谁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我觉得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给我们指出了新旧课标的差异所在,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帮助我们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清晰的教学指导,更好的把握和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从而更有益于改善美术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带来益处。接下来本人对此次培训学习做如下总结概括:

一、显著提高了美术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这些美术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大大提升了个人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也适时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弥补了理论知识上的缺陷,为进一步搞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素,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一点也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要重视文化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一名真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更直观、明朗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2、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美术教学现象(1)、由一言堂、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动

(2)、课程容量较大,过分追求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虎头蛇尾(3)、教学目标出现一致化、泛化、不具体的现象(4)、资源整合偏离学科本为,缺乏美术特征(5)、说课很好,但讲课并不一定好

3、公开课、观摩课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盲目分组,频繁合作虚假的民主与自主探究过多的形式表演和过滥的表扬多媒体过多使用。

4、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

(1)、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学会思考,在思考和实践中提升自我。(2)、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三、新课标中美术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转变

1、艺术教育观正发生深刻转变:在教育的目的上:由偏重艺术和知识技能点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在教学的方式上:由孤立的分科只是技能教学转向不同的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

3、在评价方式上:由过于强调甄别优劣,比赛选拔,确定等级转向促进每个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师生关系上: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在互动中共同提高。

4、在教学环境上: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保持每堂课的鲜活性。

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 篇2

1. 综合性学习是此次课改的创新重点, 如何认识和把握它的性质、地位和特征、作用?

2. 如何对实现“三维目标”的水平进行评价, 重点探索评价的方法、途径?

3. 课程标准中要求“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 应该怎样理解和实施?

4. 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块如何具体进行评价, 才科学有效?

5. 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6. 如何认识习作的性质和地位, 把“写作”改为“习作”的意义是什么?

7. 如何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把“听话写话”改为“口语交际”的意义何在?

8.“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如何创设生动活泼、互动交际情境来加强教学?

9. 怎样重新认识阅读的性质和地位, 尤其是“大阅读”、“对话”、“个性化”等新的提法?

1 0.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把“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改为“体会”后, 阅读课怎么教?

1 1. 识字教学为什么要从“认写同步”转向“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把握“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如何协同实现?

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培训 篇3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课程;教学现象;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36-01

新课标改革以后,人们关于小学教育更加的关注,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也加以重视,对小学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较强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素养,强调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起性格,因此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不但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而是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门综合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很多专业性的技巧和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和完善。

一、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现象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绘画水平,下面我简单从几方面加以介绍

1、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美术绘画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绘画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堂绘画课程,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感悟美术,感悟绘画,去体会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过程。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也受到了压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更多地去思考和创造,而是为了确保教师教学内容而进行绘画学习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融合。

2、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特殊情况

小学生正是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小孩子都是比较喜欢画画的,从一开始最简单的线条绘画到完整的图形绘画作品,都需要老师的不断指导,对于其他的数学、语文课程来说,可能学生会感觉这些枯燥难懂,但是美术课程就相对比较轻松,而且美术绘画课程比较有趣,那么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来完成作品,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特色。

3、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课后的评价和辅导

对于美术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就是对别人或者是自己的画画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掌握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跃,从而鼓励小学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绘画描写,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内心的真实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评价能力,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作品评价和辅导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加强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不断地促进其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善,从而提出有效地美术绘画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美术绘画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对加强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1、加强户外实践教学

在小学美术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小学生都比较贪玩,那么对于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比如通过户外写生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学生在户外写生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地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绘画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在户外实践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出美好的作品,因此开展户外实践教学是非常有效地教学方式,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提倡。

2、注重美术作品评价

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一个人的思想毕竟有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美术作品评价课程,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对对方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指正其他人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身作品的完善,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美术素材的积累和美术绘画技巧水平。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对与错的评价,这样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不利于美术绘画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心灵沟通

在美术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对美术技巧的教学,同时要多和学生之间进行心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变成朋友关系,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创作更加有生命力的作品。

结束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美术绘画技巧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更加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松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绘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56.

[2] 郭蕊蕊.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篇4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13 09:

5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飨读者。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1-

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感悟小学美术新课标 篇5

“儿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生命阶段”,它曾赋予我们许多的幢景和梦想,带给我们几多快乐和天真。“想画画”这是每个儿童阶段的人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经。因而美术课便成了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在结合多年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小学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只有尊重和了解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行为特点,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一、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

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客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二、尊重、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的发展特征

1、儿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

美术作品并非是照相机似的再现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对象,倾注个人的认识,情感于作品中。一些具像表现的作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表现性的作品显得夸张、抽象,相对来说,二者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可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不应扬此抑彼。儿童绘画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画的本身,而是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往往带有强烈的表现性,在欣赏和评价中应特别注意。要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张一年级小朋友《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作业,他觉得作业单靠画面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在画面中加上了一小段拼音文字,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来表达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2、儿童作品美感价值的独特性 儿童的观察、思维、手眼协调等能力均处于稚嫩的阶段,也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眼光”,这早已经引起艺术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和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对儿童画的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之一,他们把儿童画与成人画比较,认为不够规范;误区之二,将儿童画与现实形象比较,认为不够真实;误区之三,将儿童画与常规知识比较,认为太离奇。人们把技法、美术常识、生活真实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从而忽略了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因素和创作个性。而正是这些,促成了儿童的独特“眼光”的形成,正是这些,促成了儿童画稚嫩、夸张、奔放、个性化等独特美感的形成。俗不知,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大画家致力于儿童画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营养.在充分尊重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前提下了解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的同时,结合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上,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励成功,激发兴趣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美术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撕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习产生美术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美术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很有效果。所谓分层,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二)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美术。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对提高美术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加以诱导。在美术课上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方式常常换新,使每节课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美术教师应在贯彻大纲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如:一段幽默有趣的录象,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副熟悉的作品等,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美术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三)课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虽然美术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由于美术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知识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提高。如:课外写生、举办画展、美术知识讲座等。如果在教学中只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阻碍美术的自学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在课外美术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美术课中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各自爱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开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艺术修养,使学生更加喜欢美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在本学期中,我系统的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小学美术新课标中很多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课程性质,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这些都明确的表述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也更突出了学科的特点。

二、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美术新课程提出以下几种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美术教师指出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培育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

生的整体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方面均衡发展,为祖国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全新、适应新时代潮流的有用人才。

三、把握学习领域,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中美术学习领域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我们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以四种学习领域为框架,向45分钟要效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美术老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的课程改革活动中,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健全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篇7

一、新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其特点是: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教材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远处不在的光现象。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知识。

2、物理知识改变环境。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有趣的声、色彩斑斓的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古老而现代的力学,到无处不在的能量,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3、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精彩纷呈的习题。

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小资料”、“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等,这些栏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在习题设计方面,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习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另外,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习题,这种习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常用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计——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几个小实验和自然现象让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在“想想做做”栏目中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的前部分一般只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等环节。例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到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科学探究才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倡导学科渗透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思想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的学科独立性,提倡各门学科互相渗透。同时教材中使用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以视觉新形象向学生传送更多信息,使人感到生动活泼。

人教版教材每章都有相关知识内容的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文字说明,激励学生荡起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兴趣;美术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23-01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小学美术与初中高中美术教学相比,更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主动性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一、兴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前提条件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导致他们对新奇事物激发出强烈的探求欲望。我们应当针对学生此心理特点,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和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来激发他们爱画画的兴趣,寓知识传授于兴趣之中。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讲台营造成舞台,让学生有勇气进入了创新制造领域表现,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游戏、故事来激发兴趣,还有搜集相关资料图库,增加知识量,开拓视野,培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例如:低年级的引入部分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唱歌、游戏等多种活泼、有趣的方式。在上三原色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合后出现的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前提,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不容忽视。

二、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全日制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社会发展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需要新型人才的培养,美术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美好的当今世界,他们还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人人都喜欢被肯定,小学生更是如此,当老师对学生的绘画给予肯定时,他们会对绘画更加感兴趣。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都有优点,教师要多发掘他的优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比如:有些学生涂的颜色鲜艳;有些学生绘画大胆,想象力丰富,等等。教师要找到每个学生绘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并且可以在他们的绘画作业中运用画笑脸、星星等方式来予以激励,这样学生就更加有信心了,对学习绘画就更加感兴趣了。小学生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欣赏一些儿童画,这些作品的题材来自于生活,构图与画法很简单,虽是随意、简单,却是纯真、朴实的流露。通过这样的作品欣赏,他们会产生发现和寻找的乐趣,进而会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细微或博大的有感染力的事物。有的学生画画时注意色彩运用,有的学生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学生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或者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教无定式,贵在得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进一步推广,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给小学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变“填鸭式”教学为“发散思维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美术教师要灵活自身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选在自己喜爱的景物或者动物进行绘画,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所要学习的景物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五、重视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美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情趣和艺术的熏陶。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对美术课高度重视。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学好美术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在于培养其生活技能、生活的创造力,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人胜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美术素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画出最灿烂的一笔!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新课标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对美术新课标的有了一些体会:

一、师生融为一体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抓住学生的爱好性格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标小学科学培训心得 篇10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孙旭亮老师所讲的关于教科书与科学探究材料的内容,让我意识到科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用好教材,更好的用好科学探究材料及活动手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具体学情进行灵活教学。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以及是否需要拓展知识,而不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告诉学生。

科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及多方面的能力。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科学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是做出来的。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篇11

内容安排次序的调整(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新课标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提前);具体内容的归并(如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由原来的11条整合为8条);内容要求的细化(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分学段对语文教学各个学习领域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篇幅明显增加(由实验稿的29页增加为80页)。此外,“附录”中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加了16篇(段);“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体现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3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4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通知》,此后,1998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见》,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改进写字、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思想认识、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社会氛围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整体书写水平堪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须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 ——书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 600 ~ 1 800个,其中800 ~ 1 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 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 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既承认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又指出要突出其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功能各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关注日常评价,多用正面评价,评价设计突出可行、有效);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5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的评价要求更加具体,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操作性。详见下表: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新课标还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 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肯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2.总目标中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阅读(积累)等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3.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4.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归纳起来,教材层面: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表明对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法层面:增加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也可看作是对过于注重教学生成、忽视教学预设的一种反拨)。

5.将实验稿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新的对话主体,旨在强调在教学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文训练,都要注意体会、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避免不尊重文本、随意“超越”,忽略语文的课程意识、价值导向的现象。

6.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稿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新课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试图回应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内容模糊不清的诘难。但笔者认真阅读新课标第二部分之后,觉得与实验稿相比变化不大,课程目标与内容仍不够具体、明确。这是否再次说明: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收获 篇12

王杰小学张光东

这次我代表王杰小学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历时2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聆听了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孙家芳教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人)的讲座。讲座分三个部分:一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发生的变化;二是观看教学实录《解决问题》-----新版79页例6;三是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下面就听到的、学到的,谈谈本人的收获。

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发生的整体变化

(一)内容及其变化

数与代数:1、3、5、6、7、8单元;图形与几何:

2、4单元;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新增《位置》,删去《分类》。

其特点是: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降低了要求。

2、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删去了认识半时,只认识整时。

3、减少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只安排了一次数学乐园的实践活动,内容上有补充,形式上有调整。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3、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教材中你知道了吗?的内容)。

4、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是新教材的最大变化)

解决问题分三步走:

一、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怎样解答?

三、解答正确吗?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6、注重知识的渗透

渗透未知加数。

7、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便于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二、观看教学实录《解决问题》-----新版79页例6

目的是学习解决问题分三步走:

一、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怎样解答?

三、解答正确吗?的教学模式。

三、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强化“德育为先”教材中将《九章算术》列为教学内容,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财时容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示,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2022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13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1

学习了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其次,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应该承认,对于目前仍然还在盛行的“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于课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上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套上了旧观念的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制约着我们的教改。最后,丰富了我对全册课标知识的认识。我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教龄,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几乎使我们不可能有上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另外,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内容难度降低了。“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走近新课标,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真心的希望我们现在的教师能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务实,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眼光,多一点执着,多一点激情,让教改之路更坚实、更宽阔、更精彩!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2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操作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培养学习兴趣的优质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共同探求的一个问题。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儿童的最爱。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实践也证明:通常自己读过的能记住10%,自己听过的能记住20%,自己看过的能记住30%,自己说过的能记住70%,而自己做过的能记住90%。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步:成就体验,保持兴趣

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的赞扬,渴望获得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让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特别是对学困生,老师必须想方设法,使他(她)有成功的可能,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或是一朵小红花,都能让他(她)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步: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尽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往往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分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那么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负担,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4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5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超市用工合同下一篇:雷锋月活动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