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新课标培训总结(精选10篇)

小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1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

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2

一、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教师职后培训是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学校师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实施以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但教师职后培训后驾驭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却难以提升, 效果不明显。

1. 教师职后培训缺乏系统规划。

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是学校提高教师顺应新课程教学, 促进教师综合施教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 教师职后培训主要还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 培训只对上级负责, 培训计划由上级部门说了算, 主观随意性较大, 缺乏对新形势下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入研究, 加上相关的教师职后培训政策和制度不健全、不配套, 培训的有效性总体较差。另外, 行政主导下的教师职后培训热衷于搞形象、面子工程, 忽视了培训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师职后培训规划, 使教师职后培训往往处于“断层”状态。

2. 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单一, 手段滞后。

新课程实施以来, 各地大多采取的教师培训模式仍然是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和导师指导等, 这一传统的职后培训模式一般采用人海战术、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 追求的是整齐划一, 忽视了教师的个体特征和需求, 无法吸引和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一是专家本位。从专家出发, 站在专家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很少考虑教师身处的条件和实际环境, 是典型的专家本位模式。二是话语霸权。决定职后培训内容, 很少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呼声。教师职后培训往往脱离实际, 不符合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3. 教师职后培训目标定位不明, 需求脱节。

教师的职后培训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目前的教师职后培训仍沿袭传统的教材梳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读、中高考释疑等目标定位, 注重的是教师所任学科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且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据进修学校自身资源的能力水平, 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一定差距, 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不能有效地促进职后教师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能满足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这一定位往往以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课程和固定的方式进行, 学校和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 是一种肤浅的“眼前”培训。新课程实施后, 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和“传道授业解惑者”, 职后培训应有针对性, 给教师发言权。

4. 教师职后培训与职前教育相对隔离, 衔接不通。

负责职能教育的师范院校不能及时获取教师上岗后信息的反馈, 没有形成专业教育的优势, 大多数师范院校仍旧用“学科专业”来代替“教师专业”, 能够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依旧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三门传统课程, 内容陈旧、狭窄和空洞, 不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实践性较少, 学员根本就没有转化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技巧。所以他们接受的教育科学知识往往学过就忘, 完全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脱节;而负责职后培训的教师进修学校又摆脱不了职前教育的办学模式, 致使培训内容重复或缺乏连续性, 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 其作用只是满足了教师的晋级和职称评定等个人利益的需要, 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和改进自身专业素质的联系不密切, 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

5. 教师职后培训设置不合理, 渠道不畅。

一方面, 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看, “老师讲, 学员听, 考试测”、“理论多, 实践少, 效果差”、“灌输多, 注入多, 启发少”仍占较大比例, 缺乏“案例分析, 情景模拟互动, 教学启发”的科学培训设置。另一方面, 从培训渠道、主体看, 除行政部门定期举办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外, 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机构, 这些培训机构主要为应试教育服务, 满足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急功近利的需求。这些培训活动很难带来教师未来发展真正需要的, 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的“营养成分”。另外, 基教、人事、教研、电教、继教、政教等部门都在进行教师职后培训, 由于缺乏对培训活动的有效整合, 这些培训活动看似各有所指, 但其实质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培训。还有很多培训内容即使与教师发展关系不大, 但由于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 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

6. 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缺乏, 运转受限。

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能力有限, 仅靠教研员或校本研修来高质量完成教师职后培训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上, 我们要打破目前部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的独立性、封闭性, 建立一个高效透明的教师培训体系。长期以来, 由于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整合和总体规划, 部门之间普遍存在重复培训现象。另外,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由于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培训体系, 加上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始终难以共享优质培训资源, 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新课标下教师职后培训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高度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 要靠广大教师去实践、去探索。因此, 要做好新课标下教师的职后培训, 必须转变理念, 不断调整教师职后培训要求和优化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后培训的要求。

(1) 课程的综合性。

新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 适当增加了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性课程, 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 提倡和追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把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新课程通过这种综合化取向, 加强了学科的统整性, 确立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需要教师能够在更加宽泛的视野上进行教学, 并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 课程的层次性。

新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 合理安排课程, 发挥课程整体教育功能, 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新课程改革中, 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 改变了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层次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胜任不同内容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拓展课程资源, 从而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3) 课程的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了原有的封闭的僵死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揭示当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 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增强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的联系。现代化科学技术内容的增加, 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充实, 人文科学知识的增加, 艺术体育等审美课程的开设, 使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紧贴时代的脉搏, 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和新技能, 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4) 课程的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了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课程的学科体系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增加了社会实用性内容, 比如, 外语学科课程增加了听力课程;选修课程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程、微型课程、短期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的增设, 地方性与校本课程的设置;等等。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为师生构建了开放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有了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亲身参与体验的机会。这对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课程的实践性。

新课程适当地增加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 更加注重了技能性课程和实验、试验以及训练动手能力的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中教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服务性课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内容的设置, 探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区域性专题的研究都体现了对课程实践性特点的关注。

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优化的要求。

(1) 案例研究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以课堂实践中某一教育教学事例为基点, 采用讨论交流、专家评析等互动形式。一是由教研员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案例, 呈现给教师培训班学员, 通过分组讨论, 统一意见上台交流, 经指导教师点评后, 学员形成统一的认识, 这为学员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二是通过讲述书写案例的格式, 让各学员明确书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要求。三是要求学员根据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确定案例的主题,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案例的撰写。

(2) 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 激发学员学习教育理论和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一是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学员集中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 包括研究课题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实施、课题开题和结题报告等。二是撰写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组织学员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课题, 要求课题的切入口不要太大, 并有研究的价值。经过相互交流, 学员制定好课题的开题报告。三是组织学员与指导教师定期交流研讨, 及时总结经验, 并培训学员进行推广, 以此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提高他们课堂教学的质量。

(3) 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 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学员与指导教师利用博客, 将各自的学习心得体会、观点, 通过网上交流, 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组织网上研讨活动, 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的活力,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 在研修博客网上申请教师研修博客群组, 然后让所有学员加入。其次, 要求学员将每次学习后的感想、体会以及专题研讨的内容通过网络博客平台实现交流互动。这种培训模式解决了教师参与教研时间与空间上的不足,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 有利于引发大家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 真正起到研讨、反思、互助的作用。

(4) 专题教育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把理论知识学习、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单元计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培训学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一是理论知识学习。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学员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辅导。二是专题讲座。三是专题性研讨活动。教研员选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 要求学员写好发言稿, 集中研讨交流, 专家点评, 营造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四是课堂教学展示。这种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混日子的念头, 不全身心投入是不可能完成培训任务的。

(5) 导师指导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导师带徒的形式, 采用“一带二”的方法, 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是确定指导教师。二是确定师徒对象。尽可能将与指导教师学校距离近的学员组成师徒结对对象, 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三是签订师徒带教关系, 明确相互的职责并制定带教方案。带教方案的内容包括带教的目标、时间、内容、形式与方法等, 这些内容以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在研修班结束之际进行考核验收。“一带二”师徒带教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过过场”的局面。通过传、帮、带的实践中,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从而构筑“导师—教师—青年教师”的辐射形式。

(6) 学术沙龙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以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题, 通过指导教师与学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研讨, 甚至展开针锋相对的学术争鸣, 从而培养学员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首先, 确立学术沙龙的主题, 主题由指导教师或学员就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确定。其次, 让学员就该主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或情报, 并在学术研讨中各自发表意见。这种学术沙龙式的研讨, 不要求统一答案, 其目的在于实现多种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 开阔学员的学术视野, 发展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7) 外出观摩交流培训模式。

观摩交流已成为教师喜欢的并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模式之一。通过外出观摩展示课或研讨课, 可以开阔学员的视野, 提升专业素养。

(8) 考核评价体系的强化。

有效的评价是培训的保障体系。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位教师能主动地发现自我的不足, 主动地自我学习, 提高水平, 弥补不足, 所以, 如何巧做文章, 促进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的提高, 是教师培训工作能否良性循环展开的关键。

总之, 教师培训要体现出实用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要制定多样性、针对性强的职后培训模式, 这样既可激励教师产生不断奋进的学习动力, 又可使之长久维持, 从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组.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6-17.

[2]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5) :20-21.

[3]陈琳, Simon Greenall.新标准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8-29.

[4]Peter Jarvis.Global Trends in Lifelong Learning andtheResponse of Universities[J].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9, 35 (2) , 35-38.

[5]Mireia Montane.Professionalisation of Teaching:TheOut-comes of an ATEE Seminar[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4, 17 (1/2) , 42-45.

[6]连仕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反思与感悟[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8) :22-23.

[7]杜小静, 周先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27-28.

小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 培训体系 构建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10

本文在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的基础上,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力求能够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

一、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教师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三维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教师要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查询、编辑、储存、传输等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提升专业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对于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通用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学科,要求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满足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

3.教学知识。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容愉悦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熟悉基础教学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合理选择培训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既要充分考虑到高中阶段教学特点、信息技术教学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整合,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实际及教师需求,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制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例如,对办学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高中,应该侧重于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内容,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备的重点高中,则应该侧重于信息技术前沿文化与技能、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发展等内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应该有科学的组织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地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职业操守、教学能力、学生管理、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避免出现“大杂烩”的局面。例如,针对某一区域的高中,以学年为时间单位拟定总体培训计划,每学年一个培训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拟定阶段性培训计划,确定每个月乃至每次课的培训内容,体现信息技术培训的体系性和规划性。

(三)大胆创新培训模式

新课标要求高中教师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也要本着创新性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而变换培训模式,使教师培训起到推动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创新的目的。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选修模式。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客观情况,自主选择参与培训的时间、内容及考核方式,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例如,个别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但是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技术水平较弱,就可以选择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课程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互助模式。为了节省培训资源、促进教师合作发展,安排不同区域的教师分别接受不同内容及领域的培训,然后再组建互助小组,鼓励教师内部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共同进步。例如,参与教学理论培训的教师与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理论培训的教师组成互助小组,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实现合作发展。

3.分层模式。新课标对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及校本”三级体系,对学生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师培训中,也应该响应新课标的号召,采用分层模式,实现国家级、地方级及校内分层培训,尊重各个层次学校的教学实际及培训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例如,一线城市的重点学校应以国家级培训为主,二三线城市的重点学校应以地方级培训为主,其他学校应以校内培训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层级滚动”制度,定期邀请参与上一层级培训的教师到较低层级的区域召开讲座,实现教学理念、技术知识及教研成果的共享与流通。

4.教研一体。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也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学培训机构可以考虑采用教研一体的培训模式,将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促使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新的学科领域及教学领域不断学习、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努力完善培训机制

为了提高培训效率、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应该不断完善培训机制,从考勤、培训表现、结业考试、业绩评价等方面规范教师的培训行为。在对教师的培训成果给予客观评价的同时,促使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体系,在提高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高中教师职业能力、推动新课标顺利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教育机构、教研机构及一线教师的持续关注和不懈努力,能够不断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体系,拓宽培训途径,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率,确保高中新课标的顺利实施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申一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4

一、坚定了新课改的信心

杨继飞和张字萍两位老师培训,深入分析了学校新课改两年来的基本状况、全面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剖析了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新课改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老师认识到新课改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回头只能是死路一条,咬牙挺过去一片光明。领导的讲话,坚定了我们坚持新课改的信心,鼓起了我们深化新课改的干劲。

二、领悟了新课标的理念

培训过程中,参加过培训的骨干老师分别就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新课标作了详尽的解读。几位教师对各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作出了深入的讲解,特别对新课标的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新课标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掌握了新课标的特点和核心理念,有利于教师们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三、学到了新课标的方法。

培训期间,还听取了几所兄弟学校的课改经验介绍。全体教师对本次培训都觉得受益非浅。四、激发了新课标的热情。

新课标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篇5

嫩江县伊拉哈中心小学 谷胜军

7月31日——10月9日,我参加了继教网举办为期十周的体育学科新课标远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减少工学矛盾,减轻教师负担为出发点;以提高参训人员对新课标的认知水平,熟练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宗旨;以远程学习为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提高广大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能力。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培训总结:

本次培训由继教网链接——黑河市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远程培训,我参加的是体育学科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等主讲,一、研修内容是:

1.通过“基本身体活动动作——跑与游戏”教学案例解读课标水平一

2.通过“基本体操——支撑跳跃”教学案例解读课标水平二三

3.通过“技巧”教学案例解读课标水平

4.通过“小篮球”教学案例解读课标水平

5.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6.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二、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思想。

体育课程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让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有效果、有质量,体育课程建立了包括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具体教学目标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引领内容、引领方法、引领过程、引领环境、引领评价”的思想组织统领体育教学。同步形成了相应的方法体系、手段体系、计划体系和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是由四个方面目标、水平目标、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

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系统;

课时多元目标可以有所侧重,应难度适宜,具体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条件”“行为”“标准”三个部分。

三、研修体会

培训理论链接——

1.研钻教材《体育课程标准》由“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产生了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在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时,就是 “根据内容,选择方法和手段促进目标达成”了,教师的工作是由研钻教学内容开始实施目标的。

由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可知,体育课程综合目标的达成是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其他多元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发展的媒介。因此,对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追求,首先就应该从研钻教材着手。只有掌控了教学过程运行的实体(教材、载体),才为整堂课教学质量的获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效研钻教材的标准应该是:掌握相关的知识,能用术语进行讲解;能规范地进行完整与分解动作示范;对帮助保护的站位、手法与时机运用正确熟练;掌握动作教学的基本程序、方法和主要的体能发展练习;分析、挖掘该教材适合综合达成哪些方面的教学目标等。

2.研析学情

学生是通过教学获得发展的中心和主体,学生的现有发展状况,是教师选编内容,确定目标、设计过程,选择方法和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学情研析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同本课学习内容直接对应、相关的内容。学情研析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教材和同步达成多种综合目标过程中的年龄、个性、心理、生理等特征方面的现状、需求和可能,以及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动机、兴趣、态度与学习能力等。

相关学情分析的全面、到位,有助于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由“现有发展区”指向“最近发展区”)。

3.确定本课教材重难点

根据研钻教材和学情分析的结果,确定好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简捷性和有效性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点是指运动动作教学时的关键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就抓住了教材学习的牛鼻子,能够集中力量解决教学的关键问题。

确定动作重点的方法,是从“动作方法”或“动作要领”中,选出的最能够代表该动作的核心技术或主要技术环节部分。

教学难点是指影响或干扰较好完成动作的因素或环节。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会因人、因时而异,同学习对象个体的学习能力或身体素质等有关。确定难点,就能为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动作难点,一般是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以大多数学生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作为依据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在单元中的重难点,同课时中的重难点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前者中的部份内容。

4.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区别的,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目标

正确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指引、导向作用的关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引、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教学目标应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关注体育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每堂课的目标应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在体现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有所侧重。

其次,体育教学目标应十分具体、明确。其描述应该是具体、准确、可观测、可评价的 行为。应让不同的人从该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学目标准描述应该包括“条件”、“行为”和“标准”三个部分。用它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后能够表现出描述的行为标准,让其他人能够观察到,并用其进行判断、评价。其中,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就是在“重难点”中指出的内容,这类目标如果能够量化并预设多少学生能达到就更有指导价值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对于选择教法、构建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评价效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5.设计、优选突破教材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负荷及过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条件”、“行为”和“标准”三方面要求,考虑 40 分钟的课时时间,根据场地、设施、器材、媒体等的现有条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负荷及教学过程。

6.为多元目标的综合达成,设计切入或结合的方式、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进行的,教育的多种目标和功能都是依托身体练习的过程而实现的。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会自然发生,而需要创设专门的情境、形式和方法。

7.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对应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及方法——

体育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过程评价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当前学习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及时的口头评价,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保证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过程评价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目标标准的局部和分解。制定过程评价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是有效课堂实现的重要手段。过程评价的预案应该在教案上有一席之地。

8.动态机变地实施预设计划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机械执行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

课前制定的的教学计划只是对教学的一种负责任的预设,是由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据现有的信息 靠逻辑推演出的学生发展设想。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生些什么生成性的情况,是不可预知的。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实际,是从预设性发展开始,以预设基础上的生成性发展结束的。既然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准备应对学生生成性的情况发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有区别的个性发展,应该是教学的一种基本状态。

9.用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活动结束前和下课以后,教师必须对本课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归纳收获,总结不足,学会反思;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为下一课的学习确定新的起点。

进行全面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对促进教学的直接指导意义又在此体现。

新课标小学科学培训心得 篇6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南昌市的“科学线上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科学系统的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明白了科学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天培训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物质科学领域里,能让学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等;在生命科学里,学生能了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细胞组织而成。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输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气,水,也可以是各种食物。食物的材料来自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氧气也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保护人类和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宇宙科学领域里,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等,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等。在这个版块里,学生还会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地球绕地轴自转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昼夜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没有地心引力,人类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内容,我觉得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13个跨学科概念的学习,我也领悟了当今的科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它是一个整体,它不但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它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形成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新课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7

一、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 一节课就是一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 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 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 门票每人30元, 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 不能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需要花30×40×80%=960元, 比第一种少花120元, 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 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 可以得到120元, 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应用题后, 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获取教学楼 (地面到屋顶) 的高度, 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教学楼旁的地面上, 量出竹竿的实际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 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 让学生活用数学, 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练习形式灵活多样

设计课堂练习, 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例如, 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 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 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8的乘法口诀”为例, 练习的形式可有: (1) 对口令, 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 (2) 找朋友, 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 另一个拿得数, 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 (3) 整理卡片, 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 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

四、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而学习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巧练习, 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造一个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教学《位置》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全班每一个学生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通过调动座位的游戏来讲解位置与平移的结合。”整堂课, 学习气氛活跃, 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理解向上和向下平移, 列数不变, 行数增加或减少移动的格数。向左和向右平移, 行数不变, 列数减少或增加移动的格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取得了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8

通过本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也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

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能把音乐的美灌输给孩子们。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特别重要,我会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体会进步的快乐。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

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

也会空前的高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小学英语新课标培训讲稿 篇9

培训时间:2014.4.16

培训地点:办公室

培训人员:全体英语教师

培训内容:小学英语新课标

培训过程:

各位老师下午好:

在中国,随着英语在当今世界的越益重要,学英语的年龄也越催的年轻化了。而有人也开始担心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教授孩子英语是否得当?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

一、课程目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

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 别 一 级

目标类别 听、做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目标类别 说、唱

目标描述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目标类别 玩、演

目标描述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目标类别 读、写

目标描述

●能看图识字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目标类别 视听

目标描述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级 别 二 级

目标类别 听

目标描述

●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目标类别 说

目标描述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

目标类别 读

目标描述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目标类别 写

目标描述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目标类别 玩、演 视听

目标描述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

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新课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0

一、研究背景

面对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自己, 确定自己在新课改下的角色定位。这次英语课改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的素养, 通过听、说、玩、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方面的感性知识, 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 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 从而具备以听说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英语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认真审视自己的角色, 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才能充当新课改的主力军。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也是教学过程的被动者。所谓主导者, 即教学课程的进度、内容的深浅、繁简的把握、教学手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施行、学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 都必须在讲授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所谓被动者,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主动性强弱、对每个单元基础知识内容的接受和消化、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 又各不相同, 不是教师所能控制的, 教师只能在教学中被动地面对这些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以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力争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

二、情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英语语言教学中“角色”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所起的作用。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 教师应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 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给予肯定和赞许, 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自信心。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与引导, 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 产生创造的欲望。

2. 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 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 而应该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 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兴趣和人际合作、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3. 教师应是学生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1) 课堂教学活动情感化。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的不同, 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 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 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少儿英语节目,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

(2) 课外教学活动情感化。事实上, 课堂教学时数相当有限, 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故事和听力练习比赛, 举办英语晚会, 组织英语课外小组等,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引发积极性情感的驱动, 从而更加热爱英语学习。让学生尽量用英语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 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和成功感, 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上一篇:关于举办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下一篇:《借生日》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