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精选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1

王如伟

2012年9月19日,流峪镇中心校组织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培训”,本次培训主要以《义务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全镇一年级数学教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新教材结构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内容变动。体现在两方面:

1、加强了准备性。新教材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同时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降低了难度。将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实验教材中认识图形的内容过多,学生一下子接触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而“认识钟表”也由原来的“认识整时和半时”转变成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转变。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即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在: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6、注重知识的渗透。

二 新教材注重一线教师的困惑,处处着眼于教材的适宜性。新教材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以便准确把握标准要求;新教材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利于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全面提升内容质量,便于体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色彩艳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知识与提升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2

一、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 一节课就是一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 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 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 门票每人30元, 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 不能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需要花30×40×80%=960元, 比第一种少花120元, 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 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 可以得到120元, 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应用题后, 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获取教学楼 (地面到屋顶) 的高度, 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教学楼旁的地面上, 量出竹竿的实际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 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 让学生活用数学, 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练习形式灵活多样

设计课堂练习, 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例如, 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 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 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8的乘法口诀”为例, 练习的形式可有: (1) 对口令, 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 (2) 找朋友, 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 另一个拿得数, 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 (3) 整理卡片, 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 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

四、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而学习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巧练习, 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造一个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教学《位置》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全班每一个学生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通过调动座位的游戏来讲解位置与平移的结合。”整堂课, 学习气氛活跃, 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理解向上和向下平移, 列数不变, 行数增加或减少移动的格数。向左和向右平移, 行数不变, 列数减少或增加移动的格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取得了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数学基础好、数学成绩优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是强调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双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的形式,让男生女生三人一组到前面站排,男生是女生的2倍。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到黑板前贴小猴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体会感受“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练习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

教学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多注重让学生说说算理。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5

xiaoxue.xuekeedu.com

今天上了一节“图形的拼组”。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地演示了小动物盖新房、七巧板来历、守株待兔故事、建筑图片欣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行拼摆活动,快乐地学到了新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去摸爬滚打,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而是一味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索然寡味。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学不得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抑制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摸的具体实物,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善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提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6

因绝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未通关小学数学课标教材,针对六年级总复习教学需要,现组织实验小学部分数学教师对十二册教材进行了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梳理,供未通关教材的教师学习参考,供六年级总复习教学参考使用。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遗漏之处或错误之处,请老师们校正后使用,请六年级数学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总复习知识结构”使用。

夷陵区研训中心赵永新

撰稿人:文姝娟(一至五单元)、谭静(六至九单元)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数一数 数一数 数数、读数。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二、比一比 比多少 1、“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比长短、高矮 1、“长短”、“高矮”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的长短、高矮。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及书写

1、认、读、数、写1--5各数。

2、能按规律读、写出1--5各数。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比大小 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运用符号“>”“<”“=”填空。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几 1、基数、序数的含义。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几和几 4和5的组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加法 1、加法的意义。

2、读、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减法 1、减法的含义。

2、读、算5以内的减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知道减法的含义。

0的认识 1、揭示0的含义。

2、书写0。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平面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

2、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五、分类 分类(单一标准) 1、分类的意义。

2、体验分类。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分类(不同的标准) 不同标准分类。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2、知道6、7的组成,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3、利用一图二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3、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8和9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8和9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1、正确读写8和9

2、掌握8和9的组成

3、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1、10的数的概念及组成,比大小

2、用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解决用数学的内容。

3、填未知加数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正确读写10

2、掌握10的组成

3、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4、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活动 巩固知识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通过走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做游戏,感受与人合作探索的愉快 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11-20各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 1、数数

2、数的读法

3、数序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写数 数的写法 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正确书写11到20各数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书写11---20各数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理解2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1、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口算,明白一图四式的关系,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名称。

2、培养分析操作能力 熟练地口10加几,十几加几和响应的减法

八、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认识钟面、整时、半时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重点:会看整时、半时。

难点:确定几时半。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口算方法

2、用数学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4、能运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理解“凑十法”

8、7、6加几 口算方法数学 1、学习8、7、6加几的题,正确计算,理解“凑十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操作能力。

3、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重点:正确计算8、7、6加几。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4、3、2加几 口算方法及用数学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7

新课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及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目的.因此,学校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和结论,不在于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在于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基本学习技能的获得,以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素质的培养是首要的,而数学知识的培养才是第二位的.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的熏陶以及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就失去了数学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失去了数学课程开设的意义.

二、合作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应承认学生存在差异,允许一部分学生冒尖,并合理利用他们的意见,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他们共同发展.如,当个别学生提出的方法超越预设的教学进程时,教师可及时调整计划,采用“执果索因”的策略就势进入,并可先让这名同学演算并叙述计算过程,再把他的算法作为一种“猜想”,让其他学生按他的方法算一算,进而通过学具或课件加以验证,理解算理;也可当场查问懂得这种算法的学生人数,再让他们在小组中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解算法,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充分利用差异资源,促进学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而分好学习小组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且组内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

三、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作为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从学生层面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师层面看,主要是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其所未知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逐步地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四、创新意识

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个性,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首先要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在教学时,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爱护和保护,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其次,要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是数学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有研究表明,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拼拆练习、一题多变练习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形式能使训练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五、个性意识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在关于元、角、分计算的数学课上,某教师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边的桌子和墙壁上,摆挂了许多小商品,并分别明码标价.教师“给”每个学生三元钱,让学生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有一个“小售货员”向老师举报:“某同学用了三元钱,拿了三元多的东西.”没等教师再询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开口了:“因为物品打折了.”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得分文不差.我们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打折”现象,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回答,正是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悉心洞察.案例中这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并没有根据教材、教参所提供的例题枯燥乏味地介绍关于元、角、分相互之间的换算常识,而是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再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功能,也要求实现育人的功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小学生的目的、合作、探究、创新、个性等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育人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金宪,陆显深.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念.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2]张宝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3]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小学教学参考,2009(2).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探究 篇8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效果;教育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受限于教学理念、经济基础、农村小学水平等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师要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目标下,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更要想方设法去克服种种困难和现实窘境。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困境

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被寄托在一群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师范类专科毕业老师的身上,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主要依托课本教材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老师们走向教师岗位以后,许多人就是以一种教授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并没有结合时代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将自己从学校里所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这也使得农村小学教育从“主导者”一方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管理者也存在管理不力,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许多农村的完小,师资队伍不齐,存在很多兼职代课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现象,甚至是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身兼多职,能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就已经不错了,这也给创新教学教育方式方法带来很大的阻力。

2.教学资金短缺,教学设施不全

农村小学教育缺少资金,尽管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从目前的水平来看,还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了经济基础,无法购置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从数学这门学科来讲,相关的教学用具以及多媒体技术普及运用的今天,教室里还没有引进多媒体设备,如何将数学教学的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展示给学生,学生又如何才能接受到最先进的知识,感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

3.学生对于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水平不高

农村地区的低年级学生,与城市低年级学生相比,限于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没有接触过高科技设施和一些先进的电子设备,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水平略显不够。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在课后又一般忙于帮助家里做一些农活,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环境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不够高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实现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1.社会和学校方面,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支持力度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块短板,农村数学教学也是教育相对较弱的地区,同时也是学生打下学习基础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应该将资源引导流入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强经济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学习环境,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小学教育人才的待遇,协调好农村小学的师生配置比例。“引”和“留”两手抓,加强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训机制,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

2.教师方面,加强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创新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模型展示在学生眼前,一方面可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更换教学方式,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运用身边的许多实例来讲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生动形象化,比如学习正方形、三角形等知识时,可以引导同学们制作出一些具体的正方形盒子、长方形盒子,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长方形,也可以适当地延伸介绍正方体、长方体,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一种克服农村相对较差的学习环境,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帮助父母去买菜、买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所学,熟练地跟商家完成交易。不仅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也可以深化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小结

在新课标的普遍实施的背景下,要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性,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等各方努力,凝心聚力,加强对农村小学的关注和支持,给小学数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根.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引导策略[J].江西教育,2015(08)

[2]刘晓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时代教育,2015(02)

[3]赵云峰.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5)

作者简介: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 篇9

教科书46~55页。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结构如下: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4、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四、 教学难点: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五、 教学建议:

1、 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 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3、 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

(1) 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

(2) 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六、 教材编写特点:

1、 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 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

4、 增加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

5、 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七、课时安排:4课时

课题一认识人民币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6~48页,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人民币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

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2、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3、 出示第3幅图,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要看一看我们同学谁学得最好!

二、探究新知:

1、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1) 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① 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分别出示新版和旧版的10元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② 区别纸币和硬币:以5角为例。

分别出示5角的纸币和硬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个5角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出示5角硬币:背面有什么?

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③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大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是多少?

2、 学习例1。

(1)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2) 教师展示:

① 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

② 在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

③ 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3) 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质地,数的大小,新旧版)

(4) 让学生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那种最少?

(5) 说一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6)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想一想这些面值的钱币为什么要做成硬币。

(7) 观察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叫做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 学习例2。

(1) 师生做换钱游戏。

① 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

② 教师出示一张5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

③ 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

(2) 继续做换钱游戏。

① 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

② 学生在自己在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

(3) 教师出示:

三、练习

1、做一做:

(1) 第1题:让学生同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 第2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价的了解感受1元的币值。

2、完成练习九1--4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课后小记:

课题二认识人民币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9页,练习九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角=10分。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进行人民币地等值交换。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元=()角

2、学生同位做换钱游戏:

(1) 用1元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

(2) 用五角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和几个1角的?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3。

(1) 教师和学生做换钱游戏。

教师先分别出示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用几张?”

让学生将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思考过程:2元里面有2个1元,所以要用2张1元的。)

(2) 教师在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

指名说一说怎样兑换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过程:20元里面有2个10元,所以要用2张10元的。)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在书上填写例3,全班一起订正。

(4) 在我们是日常生活中,这些以“元”为单位的面值的人民币的使用率是最多的。

2、学习例4。

(1) 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出一角的硬币或纸币,同位两个做换钱游戏:1铁可以换几枚1分的硬币。

(2)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 教师板书:

三、练习:

1、 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九5~7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作业布置:

回家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里去调查一下练习九第8题这些物品的价钱,并填在书上。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课后小记:

课题三简单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练习九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 填空:

1元=()角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例6。

(1) 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 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3) 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 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5)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2、 学习例6。

(1) 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

(3)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3、 学习例7。

(1) 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2) 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 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 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

出示: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 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4) 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订正。

三、练习:

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小调查:

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

五、小结:

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作业布置: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1.20元=1元2角0.80元=8角

课后小记:

课题四简单的计算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页,练习九10、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有关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所学人民币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例8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

4元9角=()角78角=()元()角

二、学习新知:

1、 教师出示例8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物品的价钱及小朋友的购物活动。

2、 学生参与购物活动。教师创设情景:现在你就在这个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钱,你会买什么?(买1个皮球或1个乒乓球拍)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计算。

3、 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钱,想买一架小飞机,还差多少钱?学生列算式解答。

4、 求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1) 学生在小组中提具体一些的问题,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贵多少钱?

(2) 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解答。

(3) 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4) 列算式解答。

三、练习:完成练习九的10、11题。

1、 学生看图明确题意。

2、 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 订正答案。

四、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 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当家,帮爸爸妈妈理财。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上一篇:工伤认定办法实施细则下一篇:学校重阳节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