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通用8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篇1

田丽

通过积极的新课标培训,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和主要脉络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试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在调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在继承教材已有特色的基础上,新课标力求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内容设计,力求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实现统一。

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学会了数学的思考。

“问题串”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活动。同时它的设计、选择与呈现直接服务于课程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二、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对于抽象,体现从数量到数、从物体到图形的抽象,以及从数到字母的抽象;对于推理,既体现归纳、类比等合力推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多种方式说明道理;对于模型思想,将体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2、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如,对于多角度理解,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举例、解释、描述、联系,通过提供学具操作、图形直观等形式为学生理解提供适当脚手架。

3、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新世纪的不懈追求。所以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注重了农村情境与城市情境的平衡,尽可能使用通用情境,适当增加农村情境。第一学段的情境主要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第二学段增加了社会生活情境的比例及适当的来源于数学内部的情境。力求改变过往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数学史作为点缀的现象,从而增进教材的文化意蕴和数学内涵。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

力求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避免“跳跃性”较大的问题。通常分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次,题量分配比例大致为6:3:1或7:2:1,题目的呈现顺序与正文内容顺序和问题串的顺序尽可能一致。此外,在习题维度上有了进一步创新,每一个练习特别是每一个单元后的独立练习必须呈现数学理解、技能巩固、解决问题、联系拓展等4个维度的练习设计,体现对学习内容不同方面的要求。

五、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进一步探索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篇2

一、激趣——融入电视情节, 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小学生对于复杂事物的认知和了解往往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 要注意以浅显、直白的情境模式和知识构建为主, 帮助他们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防止学生因为把握不了教学内容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如在四年级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就运用情境教学的模式, 引入如今最红火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场景。在节目中, 每位爸爸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饭, 通常都会由孩子或者村民们投票选出最好吃的饭菜。笔者在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部分节目视频后, 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 这时便可以引入这节课的话题——如何做一道水果沙拉。“我们看到在节目中, 爸爸们都特别努力的为自己的孩子做一道可口的饭菜, 那么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想过要给爸爸亲手做一道美味的水果沙拉呢?”“想!”“那么, 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如何做出最棒的水果沙拉!”在引入课题后, 笔者不仅成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还在教授新单词pineapple、orange、grape时嘱咐同学们牢牢记住, 在接下来会开展一个小小的比赛, 笔者将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材请一些学生代表上来, 看看谁能为自己的爸爸做出美味的沙拉, 最后由其他同学充当评委, 最好吃的沙拉将会给一个“great”, 颁发小奖励, 其余的同学也都会得到一些小礼品。如此, 在笔者的情境创设下, 将电视节目中的场景搬到了教室中来, 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换位思考、孝顺父母, 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们纷纷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踊跃参与到制作沙拉的比赛中来, 课堂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活跃气氛。

二、联想——图像直观教学, 课程相互交融

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 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时间, 给学生放映一些简短的英语动画或者歌曲,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助于渲染外语气氛, 同时在情境创设时将其他学科如美术、数学等融合进来帮助学生投入学习, 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也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

简笔画就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情境开展方式之一, 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让学生们直观体验视觉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配合音频、视频等来辅助。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的Would you like a pie?时, 笔者先播放了一段野餐的视频进而引出了课题, 通过简短的介绍后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然后在教授新的单词ice cream, egg, cake, sweet, pie, hot dog时, 将在生活中对应的图像播放出来, 最后让同学们画出这些食物。如有一位同学画了hamburger, 尽管并不是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笔者也鼓励他大胆的描述为什么他会喜欢汉堡包, 他描述“Hamburger is nice”, 引起了全班大笑, 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在想象驰骋的过程中, 看着自己的“杰作”, 自然也就兴趣盎然地展开英语学习了。

三、合作——趣味游戏导入, 激发感染情绪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必须要面对的主观因素, 它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游戏或者表演,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娱乐中学习, 在游戏中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当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时, 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 帮助他们打下英语学习的良好基础。

如在课堂上, 笔者设计了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 笔者将一句符合逻辑的英语句子分解成三段, 分别为人物、行为、地点, 然后放在对应的箱子里, 由学生分组进行抽取, 如果抽取到符合逻辑的完整句子, 则学生就跟我大声的朗读出来;如果抽取到的词语没有组成具有逻辑性的句子, 那么下面的学生就喊“No!”或者“It’s wrong.”比如三名学生抽取到的词组或短语是“I look a book at home.”这种复合逻辑关系的句子, 可以让学生在判断之后, 跟我一起读下来;如果组成的句子是“You dance on the tree.”在学生讨论后得出“在树上跳舞”, 这种不符合逻辑的句子, 就引导学生说“No!”或“It’s wrong.”。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舒缓了学生紧张的心理, 使得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进一步增强了英语科目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通过精心的课前设计和适当的课堂引导, 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篇3

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笔者的经验,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可以有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以前,我校的小学数学教学除了一些基本的教具之外,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谓是一筹莫展,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一构想,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本课堂结合,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直观的动态画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又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正方形的面积来求,然后提出“要求梯形的面积设想用什么方法”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联想类比、去猜想结论。之后,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求的割补过程。这一动态过程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大多数学生自己猜想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多媒体环境下运用远程教育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出现各种教学问题和教学事故的可能性更大,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比如要讲授“千克与克的认识”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菜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询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第二步,当学生们讨论完毕后显示各种使用秤的场合,然后由学生归纳秤的作用: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第三步,教师问:西瓜用什么秤来称合适呢?学生回答台秤后介绍台秤与质量的单位:千克。第四步,由学生称1千克的苹果,然后问:一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第五步,找出个数不同的原因:大小不一,然后展示各种1千克的水果或物品的份量,如1千克桔子、1千克盐等。第六步,根据称出来的1千克苹果的质量,学生可以轻易地从几个不同质量的物品当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得他们热情高涨。第七步,在屏幕上显示不同份量的物品,由学生将大约1千克的那份选出来。第八步,由千克引出克的概念……第九步,总结:显示大小不一的物品,由学生选择使用哪种单位合适,并进行学习收获的讨论。最后进行游戏:将相对应的重量单位拖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在这个方案中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多种素材在课堂中穿插使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这当中既有实际的体验,也有媒体的辅助,让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体验了千克与克这些质量单位。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既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三、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说教变成亲耳听闻、亲眼目睹的具体的视听形象;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可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可以轻松直观地展示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求法”时,若用传统方法拿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演示,总难以讲清;而多媒体可先展示两个三角形,突出它们一模一样,然后让两个三角形旋转180°后相拼,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出S=AH÷2。旋转过程中还可以配以音乐,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轻易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多媒体环境下更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接受校本培训之后,对我校数学教师的震动很大,对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大部分数学教师都认识到: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饱含爱的情感、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其闪光点,认可每个学生;要多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要给予竞争机会,活跃气氛,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课堂提问、举例要尽量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校数学教学反思

一方面,我校大部分数学教师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迫切的要求。“农远工程”启动以后,我校通过加强校本培训、广泛发动宣传,大部分数学教师普遍认识到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贯彻实施新课标、充分应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下,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在我校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开创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4

寨里桥亭小学张亨文

我班有几个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没有几年的教师,对于此次课改我认真研读了新的课标,积极参加课改的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教学处处都有细节,处处要让学生体验实践,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这次培训之前,我一直对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提高不得法,听完老师的讲述后,明白要用听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和书写速度。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该说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的学习环境。教室和教师并非学习环境的全部,课堂教学也不再限于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的媒体,而是有了多媒体系统乃至因特网的支撑。人们正步入学习化社会,一劳永逸获取知识已成为过去。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迅速发展的机会现实,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与外部世界保持和谐与默契。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不觉之中感受到知识的滋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篇5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

读了《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感触很深。郑毓信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以其独有的视角直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墨守成规,迷信盲从,而应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理论思想与教学方法,积极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可能性》一课中,摸球是常用的一个环节。常规的设计是先摸球再根据摸到的两种球的数量比较,得出:口袋里那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郑教授认为,在摸球之前,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其中一个黄球较多,另一个粉球较多,但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黄球,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后者的设计更体现了活动的价值,活动的目的性,带着问题去活动比活动后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实效性更强。

而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有关于“情境设置的标准”不应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沟通“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是李正太老师的观点,一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一句话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提高课堂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处处有“哲学”

如何实行“合作学习”、“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涵”、“双基教学”应强调的问题、“课堂中的权力关系”、学生如何由“不自觉的学习者(新手学习者)逐步演变成”自觉的学习者“(成熟的学习者)等。这些渗透在各章节中操作性很强的知识,被郑教授深入浅出的阐述,自然的流露出一定的哲理性,高屋建瓴,深受启发。分享两段:如”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盲目的去追随潮流,或是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最大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数学不止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课堂上在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背后关于数学的东西,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发掘的。只有关注到了,挖掘出来了,数学课堂才有”数学味"。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浅薄,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深刻反思,及时改进,才会不断的提高。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3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5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

本次我承担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组长,我实在是惶恐,不知如何下手。这个课题中,自主性是关键所在,这是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他人强行灌输、指挥是没有用的。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的悉心培养。于是我找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反复研读,希望能有所启示。在课标中,我找到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表述,下面我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比较了解,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也深有体会。课改都提了多少年了,农村小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课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依然严重存在。结果是我们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想要有所改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直在摸索、追寻,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境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数学课堂及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便有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我们当老师的还愁他学不会吗?当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一个精彩的导入、巧妙地设疑、合理的情景设置、有趣的习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准备。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们说学生就怎样听,他们变成了“应声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我们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趣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所改变,使学生乐学。

1、师生角色改变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我们要更多地去做学生的参谋,给他们激励和帮助,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这句话的启发,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关于动手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2)关于自主探索,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更有意义;(3)关于合作交流,这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小组搭配上下功夫,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则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收效甚微。小组成员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获取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教师角色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变得乐学。

三、注重评价,使学生会学。

我在这说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首先要注意倾听,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别人说的哪里不合理,哪里有错,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学生有学会变成了会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下过功夫,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7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8

学习了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其次,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应该承认,对于目前仍然还在盛行的“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于课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上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套上了旧观念的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制约着我们的教改。最后,丰富了我对全册课标知识的认识。我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教龄,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几乎使我们不可能有上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另外,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内容难度降低了。“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走近新课标,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真心的希望我们现在的教师能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务实,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眼光,多一点执着,多一点激情,让教改之路更坚实、更宽阔、更精彩!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9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一、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二、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0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2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3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4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5

最近响应上级号召我又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教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 篇7

在教育领域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最初开始于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在中小学设立了许多混合学校, 即不同种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学习, 使不同种族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 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收效甚微。他们依然是和同种族的儿童交流, 在不同种族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针对这种现象, 当时的一些美国教育者提出, 当这些不同种族的孩子有了相同的目标时, 才会促使这些有差异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样的提议下, 美国各中小学开始在课堂中广泛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新课改以来, 合作学习成了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新课标理念下最核心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弥补在众多有差异学生的面前教师的教学不足, 为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较好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对师生而言都是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学习主要以个体为主, 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是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 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第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第三, 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平等性, 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平等, 还有师生之间的平等, 要让学生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让学生相信合作学习, 喜欢上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成绩、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组, 使每组总体水平相当;由于组内成员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 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帮助提供可能;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对全班同学的能力进行认真分析, 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以表现出来;为了确保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的分组方法也可以在各小组整体水平相当的前提下由学生提供方案, 再经民主选择, 选出学生喜欢的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 在确保各小组能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 进行交换组员;学生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向教师提出建议, 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方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3 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合作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 让学生知道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怎样的。在课堂中, 当老师提出了问题时, 各成员首先应各自思考, 当差不多都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再跟其他成员交流、讨论, 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讨论、发言,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能够把大家的思想都汇聚在一起, 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教师也可以举行趣味数学比赛, 用多样化的方法解题, 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如下题:

例1已知x+y+z=xyz,

代数解法:

“双向替换法”:看到x+y+z, 要用xyz去代替, 反之, 看到xyz, 则用x+y+z去代替。

则有

三角解法:

令x=tan A, y=tan B, z=tan C.

由x+y+z=xyz, 即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根据三角知识

我们可以断定A+B+C=kπ (k为整数)

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体现代数知识与三角知识在解题时可以相互转化, 即代数和三角之间的联系, 也可以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合作目标的确立

小组的目标是共同完成作业,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不是均等的, 所以对于每个小组不能只设一个目标, 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不同的目标, 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宗旨。可以把目标分为三个等级, 即分为A、B、C目标, 各目标的难度是依次上升的;其中, A为小组所有成员都要达到的目标, B为小组中中等生要达到的目标, 学生也可以进行合作完成;C为小组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达到的目标, C一般而言难度较高;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目标;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一次函数时A可以定为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了解“形如y=kx+b (其中k≠0, b为常数) 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能独立完成课本上有关一次函数的判断问题;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区分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B可以定为能够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表达式;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书上的有关例题和课外训练;如下题:

例2已知李大家距离图书馆3km, 图书馆距离市区5km。李大以3km/h速度从家出发, 经过图书馆到达市区。设李大步行时间为x (h) , 离家距离为y (km) 。

(1) 当李大在家和图书馆之间时,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当李大在图书馆和市区之间时,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这样的题目对于初学一次函数的学生而言比较难, 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学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这样的题目。C可以定为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与解析式的关系, 能进行变式学习, 如课本上练习题第十题有关分段函数的问题, 能从图象中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理解分段函数表达的意义。

5 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学生今后合作学习的态度, 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并让学生信任、喜欢这种方式。所以, 对合作学习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自评与互评相互结合, 小组在内部进行自评, 同时还要在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给其他小组以公正地评价;第二, 教师要通过各小组平时在班级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或指出不足, 并对个人表现给予评价, 在评价中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第三, 可以不定期的举行小测试或数学竞赛, 在考试时可采用教师不监考的模式, 让各小组相互监督, 力求公平公正, 改卷时也可以任意两小组交换试卷进行更改;在每次考试结束后, 算出班级平均分和小组平均分, 再进行比较, 算出个各小组平均分与班级平均分的差距, 再与之前的差距进行比较, 以此来判断各小组进步与否;对各小组的分数与平均分定期记录, 在期末时进行汇总、排名, 表现好的组给予奖赏;第四, 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不要一味的批评, 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6 师生对待合作学习的态度

围绕对合作学习的态度问题进行调查, 对结果进行整理, 具体情况如下:

经研究发现, 合作学习活动方式普遍受到各年龄段中学数学教师的认可。如表:

其中教师不喜欢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1) 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2) 现在的学生都面对升学压力, 实行合作学习不利于优生发展。3) 它虽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也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 学生在考试中都是单独思考, 对于考试合作学习没有优势。

中学生对合作学习也是非常认可, 见下表

调查中学生喜欢合作学习的原因主要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弥补自己的不足;合作学习能把数学学习变为趣味活动,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认为多接触别人的思想可以帮助扩展自己的思路等等, 总的来说, 学生承认合作学习对学习有好处。

调查中学生不喜欢合作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是:喜欢自己单独思考问题, 合作学习太浪费自己的时间, 与别人交流不利于发展自我, 交流时太吵没办法专心等等。

7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积极组织, 还要参加, 也要认真监督;教师应对自身进行定位, 指出学生的不足, 并进行引导;例如在以下例题中

例3已知数列{an}和{bn}都是等差数列, Sn和T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 且, 求。

这两位同学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但过程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应该及时的给出指导, 指出学生出现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等差数列和的概念掌握不清晰造成的,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教育。

8 新课标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方式, 但合作学习并不是唯一的, 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有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模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不要因为合作学习模式的种种优点而排除其他的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提倡合作学习模式, 并不是单纯的只使用这种模式, 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在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时, 应该选择适合该模式的课题, 比如说在学习导数时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与学生的生活相关, 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预习了导数的内容, 为学生在以后学习导数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如果教师将“有两个角是45°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作为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 则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课题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让学生觉得厌烦, 学生也会逐渐对合作学习感到厌倦, 所以不能为了响应新课标盲目的实行合作学习, 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遇到不同的课题时分析哪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有较大帮助, 使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交织出现。

9 小结

合作学习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创新, 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可, 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让教师的教学更完善;合作学习的种种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 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所以, 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去理解合作学习, 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自我、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彩红.透析中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假繁荣”现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8:31, 33.

[2]郭德俊, 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4, 3:43, 47.

[3]谭兴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合作学习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07, 12:18, 20.

[4]程华.数学合作学习中师生态度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52, 55.

[5]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85, 87.

[6]张瑞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M].科技创新导, 2012, 23:140, 140.

[7]蒋志良.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J].现代阅读, 2011, 10:191, 191.

[8]邹凌志.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J].镇江高专学报, 2006, 19 (1) :125, 126.

[9]张闫璐.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J].现代阅读, 2011, 6:44.

学习新课标,建立新的数学教学观 篇8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我通过对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谈一下我个人新的数学教学观。

一、更新观念,把握课标新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不仅仅教,而且也同时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积极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学生就会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四、注重数感的形成与培养

就像美术有“美感” ,音乐有“乐感” ,语文和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要有“数感”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联系起来,例如: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二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例如:估算一页书上有多少字?100万有多大?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五、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大胆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使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启发或思考的碰撞,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又有了新的发现。新教材中的“做一做” 、“议一议”等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中会引发学生去创新。

六、合理使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不轻松,常被大量的重复性学习壓得喘不过气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象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

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展现个人魅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也是缓解因学习造成心理压力的关键。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 或“不信任”的判断,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既要旗帜鲜明地赏识每一个学生,更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差异和不足。教师要努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聆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 ,而“信其道” ,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

总之,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树立了新理念,提出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作为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教师研修日志语文下一篇:个人表彰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