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分析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标分析(推荐8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分析 篇1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5 以内的数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安排是先1-5的加减法,然后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最基础的知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也有利于掌握 5 以内的加减计算。教材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知识。(P14-P15 看图数数时,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一一对应。又如 P17 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对应排列成象形条形统计图)。教材还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如 P15 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后面的圆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特征。教学材料的选取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方式是设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标中的对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本单元已经得以体现。下面分小节谈。

一、1-5 的认识

【教材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将一个个知识点以较形象的标题单列出来。如P15 的野生动物园主题图,让学生经历数具体的人和物的过程抽象出数,突出基数含义的领悟,便于认读。P16 在计算器上拨珠和点子图,让学生领会从 2 开始,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加1得到,理解数的顺序。P17 以“比大小”为标题,先用一一对应排列出猴子和三种水果进行比较,引出关系符合“=”“>”和“<”。P18 的“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P19 以“几和几”为标题教学数的组成。通过老师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摆小花活动学习 4 以内各数的组成,再小组合作探索5的组成以及规律。P21 的练习二是配合这部分内容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1-5的各个数,会用1-5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2-5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符号含义,并知道用关系符号词语来描述1-5以内数相互之间的大小。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安排 3 课时进行。P14-P16的1-5基数含义和认、读、写,数的顺序,练习二的第1--第4题为1课时。P17-P18 的“比大小”、“第几”,练习二的第6题--第7题为1课时。P19-P20 的“几和几”,练习二的第8、9、10题为第三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也可以把基数和序数的内容排在一起,以“几和第几”为标题。

2、基数含义、数的顺序,认、读、写的教学。

①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动物园的主题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然后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数量足够的各类人和物、1-5的数字卡片以及小棒。小组合作,使数字卡片和事物的卡片对应摆出来,同时摆上对应根数的小棒(引导学生把小棒摆成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挖掘图中的信息资源,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各个数除了书上代表性事物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如“1”还可以表示1个太阳、一位老师、天空中一只小鸟在飞。“2”还可以表示2棵大树、2根木桩、2个背书包的小朋友。“3”还可表示3只长颈鹿。“4”还可以表示4朵白云、4个小朋友、4只小鸟。“5”还可以表示5朵花等等。P16的做一做,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拿出一个数的实物,让学生各自拿出相应的学具和数字长片,加深对基数含义的理解。同桌同学还可以互相说说自己周围还有什么为1-5数的物体。做练习二中的第2、3两题。

②利用计数器进行1个1个地拨珠活动,说明2比1多1个,3比2多1个……,利用点子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数的顺序,为比数的大小打下基础,做练习二中的第4题。

③写数教学,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3、比大小的教学。

①比数的大小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比一比”和数的顺序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要渗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

②学生利用相应数量的学具,观察P17的情境图摆一摆。3只猴子吃3只桃子,1对1,刚好没有多余,抽象出3=3,3只猴子吃2根香蕉,猴子多1只,不够吃,抽象出3>2……的方法,因为“大小”和“多少”是有联系的,但这里主要是从直观的实物多少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的,教师应让学生在直观观察比较事物的多少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等于”、“大于”、“小于”词语来描述观察的结果,了解关系符号的功能。

③扩大比较空间。可以用其他水果之间进行比较。思考题的5只白兔与4个萝卜比较,也是由一对一有多余的方法,比较结果是5>4或4<5 。P18的做一做,第1题是利用灯笼、小猴子对应排列,填数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感知。

④做练习二中的第5、6题,用关系符号交流周围的实物,同时让学生用一个数说出三种表达方式。如3 = 3,3>2,3<4。渗透大小的相对性的思想。

4、“第 几”教学。

①教师可参照P18的情境图,把人物制成动态的卡片,让学生互相说说一共有几个什么样的人在购票。从前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如果从后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呢?……。如果前面第1个人购票后,剩下几个人?现在谁是前面第2个?……。

②看P16做一做的第2题的照片,说说共几人?几个男?几个女?谁是第几,从右边数起谁是第几?……。体会基数是指一共几个人,第几是指某个人从哪个方位数起是几。

③通过学生摆学具(如练习二的第7题)的数学活动和做游戏的方式说说教室里的人或物的情况,要求学生带上方位词,初步感知方位,激发学生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完成练习二的和第 9、10 两题。

5、几和几的教学。

P19 的主题图是通过一位老师和二个小朋友的分4朵红花的3种不同分法,抽象出 4 的分解图。让学生利用做一做中的猜数活动,掌握 3 和 4 的组成。P20的4个小朋友合作交流摆小棒活动,学习5的4种不同组成方法,同时探究规律,又通过师生互动做一做,从直观中抽象出5的组成。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减法两部分。

先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P23的主题图是通过1个红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求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多少?都是用加法计算。初步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同时认识算式1+2=3,3+1=4 中的计算符号。教材安排了摆圆片,说算式活动。P24 是加法计算的教学,主题图有三种不同的算法,做一做中两道题,都是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算式和得数,展示不同的算法。

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教学内容与加法类似,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要用减法计算,利用5-2=3为例,展示算法多样化。教材还配备了内容较丰富的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正确口算1-5的加、减法。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完成。加法认识,1-5的加法、减法认识,1-5的减法,综合练习各1课时。

2、加法认识的教学。

①P23 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地通过一个小朋友的1只红纸鹤和 2 个小朋友的 2 只蓝纸鹤,1 个小朋友和 2 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一只红纸鹤和 2 只蓝纸鹤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得数是3,引出加法算式,认识“加号”,并会读算式。让学生利用气球图说出算式3+1=4的意思。加法的认识是通过直观操作抽象出加法算式的,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②做一做中的摆学具活动,可以让同桌同学合作,充分地摆各种学具,说出不同的算式,直观数出得数。联系数的组成,把同一个得数(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如:3+1=4,2+2=4 ……。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进行一定量的巩固练习。

3、加法计算教学。

①教师创设如 P24 的小鸟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根据加法含义说出算式4+1=5。教师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反馈各种算法。教师应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不同的算法,并予以肯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a、看图1只1只数出来的。b、从原来4只数起数到5只数出来的。c、用掰手指方法1只1只数出来的。d、用数的组成方法(4和1组成5)算的。e、摆学具的方法。f、直接看出来的等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算法比较,哪种算法较好,用你认为较好的方法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的计算方法最好。同时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③以上诸多的算法中,有些算法是有局限性的,烦琐、慢、不好的。教师可设置一些有障碍性的游戏口算练习(如比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那种方法最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维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达到自主优化,自我感悟。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得以落实。

4、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内容,教材编排和教学思路与加法类似。减法口算方法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想加算减)来计算。

5、综合练习(P27的练习三)。教师在理解练习内容编排的意图基础上加以发挥,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0的认识和有关加、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盘中“没有”桃子可以用“0”来表示,利用直尺的起点刻度“0”,说明“0”也可以表示起点的二层含义。同时说明了  0-5 数的顺序。有关 0 的加、减计算是根据 0 表示“没有”的含义算出得数。P29 的情境图中描述的一个鸟窝中原来有 3 只小鸟,现在飞走 3 只,这时鸟窝中“没有”小鸟,可以用“0”表示结果。列成算式是 3-3=0。一片荷花叶子上有 4 只青蛙,第二片叶子上 0 只青蛙,加起来得数从直观上看出是 4 只,就是原来的 4 只 ( 加数 ) ,算式表示是 4+0=4。这里初步展示了 0 的加减法的二个特性。在做一做的加减法练习中,体现了有 0 的加减计算的其他特性。如:      0+0=0,4-0=4等。教材还安排了配合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含义。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2、会用0的加、减法的特性来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能熟练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通过综合练习能用5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交流,培养主体意识和对算法进行内在优化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2课时完成。0的认识和0的加减计算1课时,完成综合练习四1课时。

2、P29的猴子吃桃子情境图,第一个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用“2”表示,第二个盘子里剩下1个桃子用“1”表示,第三个盘子里“没有”桃子用“0”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0”是表示“没有”的意思,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左端起点用0,依次一段一段地数,分别用1、2、3……表示。这里一方面说明0可以表示起点,同时0是排在1的前面,说明0<1的意思。

3、利用3只小鸟从鸟窝中都飞走了,鸟窝中剩下0只小鸟的结果,根据减法的含义,可以列出算式3-3=0。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操作内容,练习得数是0的减法,加深对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意义理解。

4、一个加数是0的加法意义教学,是通过一片荷花叶子上有4只青蛙,另一片叶子上0只青蛙,二片叶子上的青蛙合起来结果还是4只,算式是4+0=4,让学生说出其他算式,说明0加上一个加数,结果就是这个加数的意义。5-0=0可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说说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没有去掉,结果等于原数的意思。

5、通过做一做中的练习,以及学生互相出题计算的活动。加深对0的加减法计算的特性的掌握。如:0+0=0,意思是没有东西加没有东西,结果还是没有。

6、练习四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师应理解每题编排的意图,加以利用,发挥其作用。(题意)

几点思考

1、实验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改变了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而是以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

教材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具体情境,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教材意图的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生活经验如何有效地过渡、提升为系统的数学结构,实现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整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2、教材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和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创造民主和蔼的教学氛围。

3、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算法,应于以引导,学生从优选择,接受他人的意见,使信息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算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强求统一算法,尊重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自主优化。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不要提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如,可以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

做“做一做”第2题时,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桌子上。由一名学生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另外两名蒙眼睛的学生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还可以让蒙上眼睛的学生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摸一摸,再说出拿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师可以先拿一个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每组抽一名学生把本组中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全体同学完成以后,再把所有组画出的长方形放在一起,所有正方形放在一起……然后,仿照立体图形的教学,对四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学生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

做“做一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练习五的教学建议】

第1~3题以涂一涂、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第1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第2、3题时,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第4题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第5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

第五单元    分类

什么是“分类”? “分类”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查了一下字典“分类”的概念是这样的:分类,亦称“归类”。即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举例:比如有红、黄、蓝若干个球,可根据事物的“同”即相同颜色为类来分;也可根据事物的“异”即不同的颜色为类来分。)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分类,而分类的结果是一个集合。)

“分类”这一数学内容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独立安排成单元,我想原因为四:1.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般大人都会对刚入学的小孩说:你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该懂事啦。此时的小孩懵懵懂懂的感觉到我上小学学知识啦。因此这时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这样学习和生活才有规律。3.学习分类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比如,统计与概率就是。4.分类能力既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进行分类时,学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同时,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现在,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学习、学好“分类”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 教学内容与课时对比:

省编教材的分类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呈现。(看教材书)“分一分”实物图是把小狗、小猫、铅笔盒、卷笔刀、橡皮和小熊。要求把同类的物体圈在一起,渗透一种把同类物体组成一个集合思想。这个圈的过程就是按单一标准分类。(简单分类)

现行的人教版将原来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分列出来成一单元:“分类”。显然现在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增加了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

省编教材的课时量,依我看不足三分之一课时,而人教版为2课时,课时量增多了。

小学数学新课标分析 篇2

关键词:归纳推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课标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强调趣味化教学, 重视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本文以详实的数学教学案例, 论述归纳推理教学的方法.

一、多列举特殊事例, 以一般推出特殊

数学本身蕴含着一定的规律, 同时, 规律中包含着相应的数学原理, 然而, 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事物的任何一项特征, 也只是将其看作无足轻重的东西, 只是当同一类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时候, 学生们才会注意到其中的奥妙.从这里可看出, 只有从偶然的现象中, 找到必然的数学联系, 并能用相应的数学定理和原理来解释, 才可用归纳推理去概括出来.

例如, 学习“奇数和偶数”这一部分时, 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先写一组数字序列:1, 3, 5, 7, 9, …, 29, 接着问大家:能看出什么现象?小学生们会很明显地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相差2, 又是“单数”, 为此, 教师便能顺利引入奇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的公式, 学生们今后也会正确地判断和使用奇数.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在黑板上连续写了几个等式, 请学生们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大家通过观察“23+45=45+23”和“21.5+1+0.3=0.3+21.5+1”, 会发现被加数和加数相互调换顺序, 但具体数量不变, 和也会相同, 进而也会理解接下来的一般通式———“A+B+C=B+C+A”.在学习分数时, 首先要让大家观察图形, 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2份;将同样的一张饼平均分成6份, 取其中的3份, 学生们会很容易发现取得哪一部分都一样, 通过图形归纳得出24=12=63, 这也使学生们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进而成功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由此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多列举有规律的实例, 促使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也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事半功倍.

二、创设可供归纳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 其好奇心强, 容易对新鲜的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善于及时钻研新事物, 促使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为此, 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质, 千方百计地创设有利于归纳推理的数学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养成推理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 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使多媒体逐渐派上用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 灵活地、形象地展现出要探究的内容, 为课堂增添趣味感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不妨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学生们仍显得无能为力, 不知道该从哪里证明这个定理, 但大家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要在一旁引导, 看学生们能否通过这个已知条件, 归纳推断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们会想到做辅助线, 同时, 用幻灯片展示辅助线的连接方法,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善于从多角度观察, 形成归纳推理的逻辑意识

在开展归纳推理教学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想问题的意识.数学是一门周密的学科, 若一条路走不通, 可能换一条路就能行得通, 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例如, 学习完“乘法口诀表”之后, 经常会有这个类型的题目, 有3行3列的正方形方格, 每行每列都是三个数字, 其中, 已经知道第一列的“5, 8, 2”这三个数, 第一行的最后一个数是30, 第二行第三列的数字是56, 第三行的数字依次为2, 3, 6, 请大家将这一个方格补充完整.学生们知道里面暗含规律, 一般的惯性思维就是先考虑同一行的每两个数字相差多少, 但就这三行数字而言, 不符合这个规律.接着再考虑能否使每一行的前两个数相加正好等于第3个数, 第三行也不满足这种情况, 也排除.最后考虑是不是满足乘法口诀, 很显然, 第三行“2×3=6”, 正好是乘积关系, 因而, 上面第二列空出来的数字分别是6和7.以具体的矩阵图形为载体, 能不断地促使学生们提高个人认知, 久而久之, 孩子们也能积累一定的数学推理方法, 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又如,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组数:1, 4, 9, 16, 25, () , () , () , 81, 让学生们推理填空.对数学运算熟悉的学生, 会一目了然地看到这就是1到9这9个自然数的平方形式, 所以, 括号内应该填写“36”, “49”和“64”.

小学数学教学要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灵巧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归纳推理问题[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10 (Z1) .

[2]李祥兆.数学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4) .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数学基础好、数学成绩优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是强调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双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014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篇4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设计思路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篇5

最近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书中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1)、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不仅赋予了“两基”新的内涵,而且实现了由“两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化,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揭示了教好数学、学好数学的基本规律,具体地指导了教学。

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有:数学抽象的思想(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符号表示、对称、对应、有限与无限)、数学推理的思想(归纳、演绎、公理化、转换划归、联想类比、代换、特殊与一般)、数学建模的思想(简化、量化、函数、方程、优化、随机、抽样统计)。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法则到算理;由常量到变量;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推理能力;使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四、教师要懂得欣赏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会欣赏孩子、爱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的爱与尊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教学最好的评价。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

总之,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与“磨合”的征程,所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是:一定要适合学情,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和谐一致了,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精彩表现;才会涌现出真正创造性“思维火花”。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回车镇第一中心小学 郭英丽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但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自主选择,这更加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谨慎仔细,考虑周全,使必学内容成为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技能学习和身心教育的主要载体,结合自己的经验扎扎实实的落实好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学理论、教材的理解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新课标的学习对我们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有一定影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或方法等的选择上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重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不再是消极的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与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真正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课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上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评价,树立平等、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学习中,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的一身造成深刻影响。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 篇7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要生活化

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 帮助学习者将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解释、说明, 形成自己的知识。”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 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直观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 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 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很好地服务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挑战性的情境。它不仅仅指生活情景, 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故事、游戏、操作活动、探究活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等都可以是有价值的教学情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要根据教学内容, 从学生现实生活中、从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 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如,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 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需多少时间, 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 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又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 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 让学生死记那些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 可以让学生根据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自己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 身上有123元, 每双球鞋99元, 妈妈可以怎样付钱, 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 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又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 并填写统计表, 自制统计图, 做好后, 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很高, 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经验, 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 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 这样就比一个个地问方便快捷得多。最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 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不足为奇, 很多家庭已经有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了, 而且有的家庭同种电器的拥有数量还不止一台。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要活动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 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更好地生活。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灵活地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如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的概念, 我就设计了“心目中的1立方米的大小”活动, 有的学生用独凳拼搭出一立方米的大小, 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或画图的方式表达1立方米的大小, 有的学生利用合作伙伴“凑拼”出1立方米的大小……尽管他们的方法各异, 但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并表达出1立方米的形态。所以说, 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生产过程与惊喜”的喜爱。又如:认识“<”、“>”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两边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再如,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 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 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 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 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做到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生活相联系, 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置,课堂内容,学习方式,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篇8

一、自主课堂,自主思考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这要求教师要说得更少,说得更巧,从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比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刚开始的导入设计是:先让学生把他们家电视的价格说一说,再把课本上的四种电视机的价格940元、1899元、1350元、236元显示出来,并让学生把这些价格读出来,然后笔者揭示课题——如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这样的导入十分常规,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复习一下读数,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言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对于这些数字,学生们几乎都掌握了,没必要再读数了。思考之后我就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动,让学生说自己家电视价格这一环节不变,然后是向他们提个问题:“老师想买一台贵点的1000多的电视,你们觉得我该买哪台?”这样一个问题很快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也很快就说出了该买1899元那台。接着,笔者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同样是两个问题,但是后者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明显多了,真正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开放课堂,开放思维

新课标背景下,开放课堂的建立势在必行。开放课堂即开放性教学,也即让孩子们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展示。开放性教学首先要放弃对孩子们思维的限制,要鼓励孩子们拓宽思维,大胆提问。数学的复习课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的复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具有新鲜感,而且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节奏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此,笔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了开放课堂的尝试,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笔者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对他们的要求是:1.每道题的知识点必须是本册学过的知识,题型必须是我们学过的;2.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创意;3.试题必须自己先做一遍。这些要求既有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又有拓展性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开放课堂中,学生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因此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他们都努力地巩固旧知、思考新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教师会担心这种开放课堂对于系统地复习和梳理知识是不是不利,但其实孩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就是构建他们知识体系的基石。只有多进行开放课堂的实践,才能真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和自我完善能力。

三、动手课堂,动手动脑

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很多老师会认为学具的作用能被电子课件代替,学具有时还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分心。其实这就忽视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让孩子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概念的方式,是培养孩子们思考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低年级尤为重要。比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一”,笔者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些物品,比如牙膏盒子、魔方、茶叶筒、球、漏斗等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摸一摸,玩一玩,让他们有了丰富的认识和体验后再开始教学;将物品分类,让他们说出各类物品具体的名称及形状。然后通过游戏“口袋摸物”,让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最后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这些物品拼出或搭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放手让孩子动手动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一节课开开心心,而且还学到了主要的知识。在这种动手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

四、课堂评价,关注过程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提示我们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小学数学的课堂评价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孩子并不是因为上课没有听讲而学习不好,如果只看结果而不注意过程的评价,可能会让很多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结果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因此对于课堂评价,我们应该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他们评价和反馈,不要吝啬表扬。

在课后我们也可以延续课堂评价,可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反映学生的进步。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好的解题方法、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每隔一段时间看看他们的成长档案也可以帮助改善课堂教学。

上一篇:描写春天的早晨段落摘抄下一篇:农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