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如何进行语文专题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共10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这套教材采用的是专题组元。什么是专题呢?词语概念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从教材脚本的编写来看,是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编排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是围绕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所展开的学习。纵观教材发展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有文选型、语言训练型、训练点和内容组合型以及今天的专题组元型。这其中涵盖了教材发展的整个过程。究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叶圣陶先生最初提及的:“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纲目及次第,据以编教材。”历经几个教材发展阶段的探索,形成现今的专题组元方式。在今天,多套教材采用的都是这种编排方式。这其中要说的内容还很多,这里暂且不谈。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为什么要专题组元,它好在哪里,如何进行专题组元的教学。
首先,专题组元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或某一方面把课文组织起来,课文或三篇或四篇为一组。每一册教材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约有62~64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说宽且广,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呈现角度多、时代感强、丰富多彩等特点。有的出于各学段学习的需要,一个方面的内容循环反复,比如,自然景物方面,三年级上册是“祖国河山”,四年级上册是“自然奇观”,四年级下册是“走遍千山万水”,五年级下册是“感悟自然”。纵览这套教材的专题内容,可以说是以人文内容为主,兼顾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那么老师们会问,以专题组元的这套教材和以内容组篇的九义教材区别在哪里?九义教材(大修订)是以训练重点作为核心,兼顾内容的组元方式。其特点是以读、写训练点为中心,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而选择和组织课文,同时兼顾内容的相关性,但不追求内容方面的完整,虽然也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但在主题内容设置和完成上有很大区别。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读、写训练选篇的限制,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选不进去,特别是读写训练点多的教材,其局限性更大,结果是有相当一些好的文章不能入选到教材中去。而以专题组元的方式则选择面更宽,主题确定更丰富、灵活,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标版取代九义版的原因之一。目前专题组元方式已经更多地运用到各套教材中,包括初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呢?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专题学习的内涵。明确专题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专题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有的我们从专题的名称中可以读出来,也有的需要我们通过读整组课文去体会。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从名称可以看出涉及如何观察、作文和阅读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习的内容,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处理这些专题的每篇课文。再如,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执着的追求”,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这些专题的教学,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再如,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切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里的专题已经不同于以往内容组元那样简单,即仅凭课文而定教学思想,凭训练点确定教学重点。专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有一个专题意旨,在专题思想下进行每篇课文的准备。因此,弄清专题内涵是备课的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建议老师们在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后,可以先浏览全册书的八个专题。了解专题内容后,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比如,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个专题,先要想一想,这里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景物风光,也不是农家的艰辛苦痛。而是指田地和园圃,即农家生活的情趣。由此可以把握整组课文教学的内容基调。再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讲的既不是大自然的景物和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留给人类的思考和启示,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意旨。这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处理每篇课文,就掌握了本专题的人文内容教学的要旨。其次,专题教学需要整体备课。这里的整体要求教师对每组内容通盘考虑,过去的一课一备,甚至于教前才备的作法都是不适合专题单元教材备课要求的。因为专题组元是在一个主题意旨贯通下的内容组合,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和主题思想内容紧密相关,从导语到课例、语文园地,包括语文园地内的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而展开的(高年级也同样),教材的整合性非常突出,无法拆分。一个专题下的每篇课文代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几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每一课的准备也需要在整体考虑后,再确定和实施各自的侧重点和教法。因此需要整体备课。
怎样整体备课呢?一是备导学系统,即导语、连接语;二是备课例及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备词语卡、语文园地(高年级“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复习拓展系统。备导学系统,是为了了解本专题的人文思想内容和读写训练的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备课例及练习系统,是为了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需要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特色、结构特点及个性表达方法;了解每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备复习拓展系统,是为了把专题课例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迁移并应用,同时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整体备课要求老师们课前要做好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准备。要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的对象,还要想好每个课例及口语交际、作文等各项活动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握,收放自控。因为教学时间以专题单元计算,老师可以自由支配每一课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弹性教学增加了,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调整专题内的课例教学顺序及教学时间。比如,针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季节差异,可以把某些季节性强的有关景物的课文应时来教,调整课例教学顺序。可以根据课例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和动物”,可以把《白鹅》、《白公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会同一动物,出自不同作家之笔,在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方面呈现的不同。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提前布置,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备课前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老师备课时还要注意分辨课文类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的不同,有区别拉开教学层次,确保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到位。比如,阅读活动中的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三种课文类型的教学任务,不分层次地全面开花。这样会造成教学时间紧张,使教学处于被动。
整体备课,进行专题单元的教学要求老师认真思考后独立完成,这样能设计符合个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有些学校出于节省时间,资源共享的考虑,采取分头准备,互相使用的办法集体备课,这是备课的误区。因为拼盘式的教案,没有经过个人经验的内化,感染不了学生,造成教学模式化,影响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培养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提倡的集体准备,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理解文本,吃透教材,确定重难点上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启发,是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所做的补充和提高。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在于老师,老师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时间进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面。本文就简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间进度以及备课三方面来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构建方法。
一、详略结合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鸡皮蒜毛的东西都一股脑地传授,一节课上,大部分都是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甚至有的小学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无关要紧的故事上面。
1.详解重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上,如果老师把很多时间用在讲故事上面,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让学生误以为故事内容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反而把真正的重点内容给忽略了。特别是学生开始做笔记时,会误把无关内容当成重点内容写满教科书。
2.略说部分。除了重难点内容外,其他内容皆属于略说部分,这包括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开场白、引导提问等。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存在,只是占用时间应当更少,同时,略说部分还可以让语文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灵活,时间紧时省略部分略说内容,时间充足时增加略说内容,让每节课所花的时间都能刚刚好。把教学重点内容突出来,而不少小学语文老师,着重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详略结合是一门艺术,需要小学语文老师长期去探究和实践,正确把握好重点和无关内容,一开始时,语文老师往往急于讲课,本来可以40分钟讲完的内容,反而15分钟就讲完了,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同时,也有资深的老师,能够在下课前讲完内容,反而拖延了时间,讲到下节课上课。
二、把握时间
许多时候,语文老师讲课讲到激动的地方,就花费更多时间在无关要紧方面,没留意到占用了很多时间,这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合理把握时间,避免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
1.计算不同内容所需时间。在上课之前,语文老师需要知道,自己所讲的哪部分内容需要用多长时间,哪部分内容可以减少时间,哪部分内容需要增加时间。提前把教学内容规划好,有准备地上讲台。不少老师上课没做什么准备,到了教学时,不是把需要讲的内容给忘记了,就是时间分配不合理,甚至拖堂。
2.看准时间。分配不同内容在不同时间段讲授,老师需在讲完一个内容看一下时间,看看是讲得太快还是讲得太慢,如果目测时间不够,就压缩可以减少时间的内容,如果时间充足,就把接下来可以扩展的内容讲多一点。看准时间会帮助语文老师在有限时间内,把需要讲的内容讲完,避免拖堂的现象。
计算不同内容分配的时间,是为了让老师明确教学时哪部分内容可以多花时间,哪部分内容可以少花时间。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不可能完全确保某个内容用固定的时间,这就需要老师知道哪些内容可以扩展,哪些内容可以少讲,给教学时间多一些灵活的时间。
三、重视备课
一节好的教学,几乎离不开好的备课,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跟老师备课时的工作有关。在备课时,语文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小学语文老师在上课前,需要知道这节课的目的,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让学生学会什么。明确目的老师才知道自己上课时讲什么内容,没有目的的备课,就好比航船没有方向的航行,往往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讲到某些关键内容。
2.减少无关内容。在备课时,老师要知道哪些内容是可以不讲的,如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兴趣、开场白,这些内容虽然可以像催化剂那样,有助于学生集中精神听课,但同时老师也要知道,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在教学当中省去部分内容,时间够时,老师也可以保留这些内容。同时,在备课时,这些内容可以简化的就简化,废话连篇会浪费大量时间。
备课是教学前的重要工作,古人有说:“知己知彼”,也就是强调做事情前需要做好准备,没有好的准确,就很难有好的结果。很多小学老师没有重视备课,在传授知识之后,才想起有些重点内容没有讲到,到了下节课又不想打乱教学进度补充上节课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造成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了字词、语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而对文章的思想、结构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却比较欠缺。因而,这种授受式语文教学很难使学生发生学习迁移,即学生并未获得通过课文的学习而对日常语文学习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对一篇新文章或著作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知识停留于表面,未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
陶行知在探寻民族教育之路的过程中,创造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陶行知强调“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陶行知这一“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语文教学能力,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牢固系统地把握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小先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像教师那样宏观地概括和把握一篇文章的知识体系,总结归纳重难点,并且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像教师一样熟练、扎实、系统、完整,并且逐渐养成一种语文表达和应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固化和内化。由此可提出一种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构想——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
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一样,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支持系统和教学评价。
一、理论依据 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和教学理论为依据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认为:“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广阔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导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因此,罗杰斯提出“意义重大的学习是更个人的——独立性、自发的、负责的学习,创造力的释放,成为人的倾向”,即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而非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形成的机械、枯燥、被动的授受式教学。这种学习的“推动力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教师最终是顺着孩子不可阻挡的创造力潮流,而不是逆着它”。这种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则成为促进者,起辅助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还强调“焦点主要是放在学习的持续过程上,……当学生已经‘学完所需要学习的东西’时,并不能说一个课程就成功的结束了,只有当他在如何学习他想要知道的东西上取得极大的进步时,才能说课程已经成功结束”。因此,教学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而有效的学习,并有能力呈现自己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语文“小先生”,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完整、系统地教授给别人的能力: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授受式教学。这一教学目标,规定了其操作活动的程序、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和地位,同时还决定了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
三、操作程序
1.教学准备,明确方法
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教师的备课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独立思考,总结归纳,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对文章的主旨精髓进行独立的分析、概括和总结,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并能有效地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明确地将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备课学习的方法。
通常,教师备课,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是掌握第一个方面,即钻研教材,钻研其所学习的内容材料。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透、熟。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经过这三个逐步深化的阶段。
懂:要对课文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弄懂、弄清楚。透:就是要彻底地了解课文的结构、重点、难点,并掌握知识的逻辑,同时运用各种学习资料,对知识进行补充,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准确完整。熟: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对教材、教法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都能作全面而深思熟虑的思考、筹划与掌握,并运用自如,熟能生巧,能有个性地创造性地编写答案”。对于学生来说,这个阶段也是一个系统的阶段,是一个对各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的阶段。
教师要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的要求,向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心理状态,为真正的自学打下基础。这三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提出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付诸学习实践的动机和行动。
2.呈现学习材料,学生自学,教师启发答疑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丰富、完备的学习材料,支持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懂”,采用个人独立的学习方式,依照学习材料,独立地掌握字词、语句。第二个阶段——“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个阶段——“熟”,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学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启发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新奇的、独特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予以鼓励,并就此在班级中展开讨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形成答案,形成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答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总结展示,及时评价
语文“小先生”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语文“小先生”,在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语文教学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组织化,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与重难点,初步形成一套讲课教学的思路,能够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文章的结构内容,就某个重点问题进行的论述,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文进行汇总,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遗漏或把握不准确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展示能力进行评价指点,促进语文“小先生”的培养。
4.测验检查
上一步骤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是在学生完成某一课文学习之后进行的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课文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通常拥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因此,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测验的目标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掌握,根据学生对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单元总结。
对学生的测验,要注重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日趋完善。
四、师生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是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很明显,正在成长和学习的人是这种教育中一股政治力量强大的势力。学习者是中心,学习的过程代表了对传统教育策略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主张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是支配者,而成为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辅助引导作用。“促进者提供一种心理气氛,在这一种气氛当小学习者能够做出责任性的控制。促进者还有助于不强调静态的或内容上的目标,从而鼓励对过程、对学习发生时经验的关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身在中华大地,到处都能看到、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渗透出的“中国风”“中国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真正让学生在欣赏及兴趣中爱上这种传统的美丽,从而理解并熟练运用这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从个人教学经验上来看,创新语文教学是关键。
怎样才能通过创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运用、操作能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创新性操作。
一、突破传统,创新课程教学资源
每一个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都有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极强的接受能力。也许孩子们不清楚“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留下的名篇佳作,但孩子们绝对知道香港歌手梅艳芳演唱过一首歌曲《床前明月光》,内地歌唱组合凤凰传奇有一首“神曲”名叫《荷塘月色》。因为歌曲演唱者有强大的“明星效应”、偶像的号召力,所以再难记的人名、再难理解的歌词,在孩子们看来,都会因为兴趣的导向而烂熟于心。
台湾歌手周杰伦,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偶像歌手,他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能被孩子们传唱。其中有一些中国风的歌曲,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歌词中都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也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面。比如《千里之外》,就通过讲述一对恋人相隔千里的爱情故事,传递出了“离人”的哀伤、对故土思念的情绪。实际上,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众多类似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都和《千里之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师甚至还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融合课程类别,消除知识界限
“You say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微信、微博上转载率非常高的一条消息的片段。短短的几行英文词句,经过中文翻译后却能出现不同的效果。
普通版:你说你爱下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雨伞,你说你爱太阳,但是太阳照射时,你却往荫处躲……
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诗经版:子言幕雨,启仐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四句英文却能有如此不同的种种翻译,能够通过汉语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意境,这也就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言的美,善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语言的美,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延伸学科类别,直至消除课程设置的界限。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是不会因为人为设置的课程类别界限而割裂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融合英语、还能引入化学变化、物理实验、数学奥秘等,而这需要教师一方面勤于思考,另一方面强化各学科类别的学习,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进语文教学课堂,从而更好的使学生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
三、强化引导,着重技能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不仅是培养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文学习,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本人长期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语第六册课文《荷花》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投影、录相、录音、插图和自制的投影片等多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荷花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观察、引导思考,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去读懂课文
除了缺乏一阵风吹来之时的动感美景外,《荷花》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用浅湿、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蕴含着发自作者内心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按照边走边看边想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初步读懂课文,做到心领神会。
三、把握重点,借助录像欣赏作者对荷花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录像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四、自己动手,精心制作抽拉式复合投影片,加深学生对静中动的读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以原投影片蓝本,精心制作了蜻蜓、小鱼在满池荷花中上飞、下游的抽拉式复合投影片,渲染了人、景融汇一体的动态美。
五、录音适时,适时多次播放朗读磁带录音,让学生叫读过程中边欣赏边正音,发挥小语在普通话推广中的特殊作用。
小语朗读的磁带录音,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毋庸置疑地超过一般教师。特别是《荷花》这一篇课文,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滋味的名篇,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通过朗读的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为此,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即席效果。
作为探索,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教学本课文已经尝试好多次,与过去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唯一的体会是有效地克服了“从书本到书本——教师死教、学生硬记,最后前教后忘记”的弊病。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
二、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
三、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
四、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常规。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离不开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愤”的心情时,教师“启”,当学生进入“悱”的心情是,教师“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看到一张静态的挂图,然后让他们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但对于北方没见过江水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既然不能身临其境,理解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效果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听一段钱塘江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先学会听,让他们说一说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会想象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然后再放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学生能够耳闻目睹,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汹涌波涛,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教师”,上台领读,教同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
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天地,为学生开启一扇文学之门,使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叶圣陶《瀑布》这首诗时,瀑布的景象是雄伟壮丽的,但是,诗中所提及的瀑布的声音“叠叠、阵阵”;瀑布的景色“珍珠的屏、白银”,还有那“如烟、如雾、如尘”,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文字和图片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势和美姿。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图、文、声的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同时配上课文朗读录音,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学生领略瀑布的美。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了,语文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就会绽放异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是与教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不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能起到有的放矢的功效,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及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提问的原则。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想方设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主人的尊严。通过语文教学消除心灵之间的隔阂、戒备,创生完美的合作心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需要,孕育高尚的人文情感的最佳天地。在语文教学中确信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弹性感悟、独立创造、自由表达的积极心理生态的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生态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使语文课程拥有一个绿色的课堂,一个温情的课堂,努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怀小学生的语文生命,关注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关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儿童的语文生命自由成长。努力建设对话文化,尊重学生的人格,步入他们的情感世界,用关心、真爱去营造语文课程的人文家园。给孩子一个空间,共同创造和谐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文课程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路。
一、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至真至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l)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行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酣畅淋漓的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主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出风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放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3)即兴练笔。有的课文,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老师可以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三、课外拓展,积极召唤人文精神内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勉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的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雨铃铛》一颗时,让学生仔细倾听雨声,观察雨景,然后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形容一下听到的雨声和看到的雨景,有的学生说雨下下来像妈妈用竹筛在筛麦子一样,有的说雨滴从房檐上落下来像钟表在动,他们还给雨起了好听的名字:豆子雨、星星雨、牛毛细雨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看课文最后一句: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它指谁?学生立即反应过来是春雨。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把后面的内容变一变:它在招呼谁,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说了很多。其中几句说得大家直叫好:它在招呼麦苗,快快长大;它在呼喊种子,快快发芽;它在叫着青蛙,快快醒来……。优美的句子一句接一句说了出来。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理解课文更到位。孩子是天真的,想象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只要引导到位,挖掘想象的潜力,会对开发学生智力,召唤学生人文精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开放空间,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美。语文课程的空间形态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也可以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可以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还可以在热闹非凡的社区一角,甚至是师生温情脉脉的家庭里。课程空间的敞亮将带来“家的感觉”的重要基因——心灵的敞亮。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春天”篇,第一篇主题课文是《春天的手》。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春天的伟大和意义,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接着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放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把课堂引向大自然的空间,既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语文课程的内容指向应该是现实化的。强化对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开发,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他们生命的渴望,生活的需要。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遵循生活规则。让语文课程生活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完全接轨。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课程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是逼近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从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活化课堂,组织张弛有序的教学实践活动。语文课堂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乐式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了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之家的存在。在众多的语文活动中,能给学生创生最佳积极心态的活动是带有游戏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发语文课程的时候,要注重设计好游乐型语文活动。至少要使活动充满情趣,能给学生带来欢乐,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程是他们金色童年的欢乐源泉。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宁静式的开放,是张弛有序的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分有合,有闹有静,热闹非凡,学生的自我就淹没在集体活动的海洋中了。学生就能够独立地思考,从容地读书,静心地写作,自由地表达,凝神地倾听。外国的课堂,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有时还和老师“打”成一片,但学习积极性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正襟危坐。规矩是有了,但学习积极性却没了,有人把此戏称为“四鸭”现象——上课“赶鸭”,教学是“填鸭”,考试在“烤鸭”,最后成“板鸭”。起立,何必千篇一律“老师好”;上课,老师可坐学生位,必要时有“指点”,而学生则上讲台当“老师”,不解时才“求援”;答问,举手发言该提倡,走上讲台与老师辩论也可张扬。朗读,不一定非得双手捧书,腾出手来“小表演”,更易入境动情;讨论,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前后左右结对可以,“东北”“西南”联合也行;坐久了,可“送”一二分钟埋头闭眼;动口多了,就动手写一写;动脑多了,就听一听配乐——因为换一种方式就是休息。师生平等到关系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后,我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自学,喜欢说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大榕树的美;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百鸟图’;收集了资料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喜欢读的同学则可以尽情地读、美美地读……”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与交流,活化课堂,组织张弛有序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露才华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期待心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智力与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的交往模式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可以带有自由论坛的色彩和味道;可以带有家庭聊天的自由和随意。拆掉了教师心中的三尺讲台,广设倾诉平台和倾听通道,为释放精神与情感提供顺畅多元的通道、积极的心境温度与色度。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广袤的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言说,从而真正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语文课程成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自己设计动作,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人物与情节。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狐假虎威)等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如《小母鸡种稻子》、《想飞的乌龟》等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表演,令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表演还能解决课文中的许多难点,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就是如此。“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晕头转向、气喘吁吁”等难点,都是运用表演的形式突破的,既生动又有趣,不费一词一句,真可谓事半功倍。表演还能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今天,表演也是一种融合剂。师生共同表演和谐统一,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无形中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些课文,比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做道具,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说明,实现教、学、做合一。这样的语文课堂,读演结合,张弛有序;动静结合,师生对话,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语文乐趣。
六、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积极培育学生人本化的心理。我们应该提倡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空间语文化。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不该只由抽象的旧知识引人,而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产生的规律。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使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也能掌握知识。生活是有“情”的。语文无疑是饱含情感的学科。古今中外,人事物景,无不浸透着作者、编者的情感。有学生对语文呼喊道:“我渴望在唐诗宋词中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背公式似的将他们尘封在心底;我渴望在作文本上写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而不是引议联结,硬凑出一篇《开卷有益》;更不想心头树起一个至纯至美的意象,被左一个选择右一个判断切割得支离破碎……”于巴巴的说教,孤零零的分析,只能把语文逼进学生“厌恶学科”的黑名单。语文情感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可以使用家庭式的奖励方式,可以是零食,可以是拥抱,可以是握手。我们还应该崇尚感伤,允许课程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义愤时可以拍案而起,感动时可以热泪盈眶,欣喜时可以放声大笑,悲怆时可以泣不成声。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没有任何的遮拦,没有丝毫的掩饰,没有半点的做作。可以把爱和恨写在脸上。语文课程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人本化的。教师应该把爱作为教育的别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你应该温情脉脉,情意绵绵。让慈爱、关切、期望释放到课程空间去,让课堂里弥漫着爱的气息,让爱的阳光洒满课堂,洒满孩子们的心田,让学生能够大声地生活。同时,把诚信植入课程,植入学生的灵魂。有了诚信的语文课程,学生相互间才会有信任感。离开了信任感,家的感觉无从谈起。语文课程的物化环境应该是温情化的。实现教室的革命,拆掉三尺讲台,让教室能够散发家庭的温馨,溢满教师的爱心,诉说物品的贴心。教室里座位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式的,可以有一些学生爱看的书和必备的生活用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同桌、找邻居。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亲和性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亲和性越强,亲和力越强,学生越容易产生人文精神的心灵震撼的感觉。
一、建立自信,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习惯,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要敢为班上先,敢于第一个发表见解,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敢于面对问题。为了鼓励这样的学生脱颖而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吃螃蟹,敢于做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每当有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打破沉闷气氛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为他鼓掌,使举手的同学建立自信意识。让争相发言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多了,师生互动也就变得默契了,当教师讲到动情之处时,他们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逐渐进入了自主参与的情境。课堂有了亲和力,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离不开讨论,小组讨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小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自信心,使学生打开了内心喝望表达的闸门,使思绪终于汇成了交流的话语,流泻到课堂集体的智慧中。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次小组讨论时,笔者都在黑板上列出课堂学习评价表格进行评比,鼓励所有学生在组内对语文活动积极参与。这样,即使再内潋的孩子,为了珍惜本组的荣誉,会会展示其逼人的锋芒。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我和学生们赏析了《散步》之后,我请学生谈一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这样说:“学完这篇散文之后,我对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到了你要对你的父母做什么,那你就要赶快去做,不要等到将来后悔。’”听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后,我被学生对文章的要点领悟之准确所感染。一名初一的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这种深度,除文章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之外,我想我对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启发训练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们的语文学习真正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用心施教的结果。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扬课堂民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育是用心交流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托文本,让文本中的真切情感进入学生的内心,让感人至深的思想震撼能够抵达学生的灵府深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学生们的周记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这个本子从现在开始将成为我与您的沟通工具。我喜欢语文课,但上课时,我不喜欢认真听讲,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问您,您可以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吗?”这段话使我十分感动,还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宝贵呢?我没有急于给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给她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很喜欢你,更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很高兴你能喜欢语文课,望你保持已有的成绩,我对你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后,每到上课时,她经常第一个举手,而且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在我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就坐在她的旁边,她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其见解独到,自然得体,为本次公开课增加了亮色。
三、面向全体,鼓励思维,活跃气氛,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 有些课堂是少数人的课堂,甚至一个人的课堂,因为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或少数冒尖的学生被思维的炉膛引着了,而大多数学生还在灶门外观望,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是大众的课堂。而我所向往的课堂则是学习气氛民主,学生地位平等,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她总是非常踊跃地提问题,尽管她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着边际。每当她举手提问时,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正是因为如此,班里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导航器”,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能力的载体。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就难得有精彩、活泼的发言。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一个平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迟缓、学习极为被动的班集体变成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质疑的班级。
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黄金时期,更应该重视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古诗中蕴含着我国数千年文学大家所创作出的诗歌作品,这些均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入古诗课堂教学中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1加强朗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韵律性强是古诗最大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大都是按照“押韵、对称、平仄”等创作格式来创作出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作品。在开展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欣赏古诗作品所体现出的富有节奏的语言美。古诗实际上同流行歌曲一样,均具有和谐、流场的旋律和委婉动听的歌词。但是他们均需要朗诵出来方可得以体现,所以为了使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多朗诵。例如,在讲解李白所写的《静夜思》这首诗歌的时候,其中的“光”、“霜”和“乡”三个字非常押韵,并且句间和句内的平仄交错感非常强,借助学生的反复朗诵,学生很容易体会诗句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又如,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时候,该首诗整体写的飘逸灵动,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但是要想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首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切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诵方可体会,否则断无法会把握整首诗歌索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2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形象美
在古诗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古诗作品是对某一个或者多个形象所展开的描绘,其形象不仅生动,也与当前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借助学生对于作者所写古诗作品的描绘进行想象,则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古诗中所包含的形象美,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合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古诗作品中所包含的形象美。例如,在讲解骆宾王所写《鹅》这首的时候,诗中所包含的词语简单,却将白鹅在水中嬉戏游走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用词简练程度可见一斑。语文教师可以边讲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描述白鹅的具体形象,并鼓励学生在课下去亲自观察一下白鹅具体的游水形象,对比一下和作者所描述的有无差异。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且可以更好的体会这首诗所展现出的形象美,提升他们的想象力。
3视听联动,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也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很不成熟,学习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理解古诗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意境美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语文教师为了可以更好地传达古诗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意境美,就不可以将正确的答案直接写在黑板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古诗所要表现出的意境美,其中视听联动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柳宗元所写的《江雪》的时候,由于作者采用了飞鸟、群山、孤舟、船夫和寒江等景物来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幽的意境美,尤其是一个在茫茫白雪寒江中的老翁独自垂钓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了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个意境,单靠文字阐述和诵读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音乐或者视频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孤寂的意境。
4巧借故事,体会古诗的人格美
虽然古诗大都是写景状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借助古诗字词的描述一样可以反映出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而这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时机来合理渗透美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郑板桥所写的《竹石》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竹子挺拔坚韧的品质,但是实际上确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正直、坚强的品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作品中的人格美,教师可以先将作者创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命遭遇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作中所凸显的人格品质。
“主题生活”,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围绕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连续进行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或参与主题系列活动,获取一定的生活体验,激发表达的热情和欲望,并能借助作文展示主题生活的成果,从而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作文能力和激发作文兴趣,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态作文”,就是记叙真实的生活经历,描述真实生活的某种状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然生活的一种状态。要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必须遵循“生命与价值”的生态理念,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作文过程生命价值,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大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价值取向,自己选题,自由发挥。
“本色”,就是本色人生,生活之本。这是“生态作文”的灵魂。文字与写作是生命的表达,要将自己的思想触觉探到心灵深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率真本性,就要用自己的生命和良知写作,用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写作,用自己的心血和心力写作。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之本,抒写“人文”之真,这是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至乐的境界,这个境界才显现出它的纯真与朴实、高贵与优雅、精彩与美丽。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主题生活作文,近两年来,我们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研究——“小学生主题生活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生态作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校园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真
对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占据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获取信息最多的生活。按理说,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每当提笔作文,学生就紧锁眉头,绞尽脑汁,仍然觉得“没东西写”,结果往往是随意编造,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细心体验,没有用心表达。《语
第 1 页第 1 页 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对此,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有意识地或根据学生意愿组织开展主题生活活动,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如,我们开展的《秋之歌》主题生活:(1)学秋之诗,(2)画秋之景,(3)唱秋之歌,(4)赞秋之果,(5)抒秋之情。学生亲身经历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写作时轻松愉悦,兴趣盎然,作文充满童真童趣,清风徐来,色彩斑斓,异彩纷争。
校园生活主题的来源有学习生活、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综合实践、“做中学”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心中产生的感受如实地纪录下来。如,同样写一个实验,因为在实验中的角色不同,经历不同,观察点不一样,可以就过程写过程,可以就体会写体会。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谈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家庭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善
家庭生活是孩子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大量而鲜活的素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品尝了成长过程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可是,他们觉得每天和家人接触,没有什么新鲜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主题生活,帮助学生消除熟视无睹的思维“疲劳”,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爱,成长的烦恼。
例如,家庭主题生活“今天我当家”作文教学五步曲:(1)成员分工,(2)菜市场买菜,(3)做饭炒菜,(4)清洁卫生,(5)家庭联欢。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感悟生活的咸甜,大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小鬼当家》、《今天真好玩》、《酸甜苦辣的一天》、《我是小厨师》、《菜市场见闻》、《我家的“星光大道”》等生态作文。
家庭主题生活除了日常生活、文化娱乐、家庭**等写作素材外,还有反映
第 2 页第 2 页 家庭成员勤劳、善良、好客、无私等主题。如,《奶奶的皱纹》、《爸爸的眼睛》、《妈妈的念叨》,一旦确定了主题生活,只要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细细地观察,静静地倾听,就会发现许多感人的细节,家人的音容笑貌、慈祥善良、亲切可爱、传统美德……就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节日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美
节日主题生活作文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美和自然表达美。
我国有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诗文、传说、节令食品等。在不同的地域,节日的内涵也不一样。这些富有浓厚传统色彩的乡风民俗一旦与写作课程相互碰撞,形成美丽的交汇点,成为写作课程的资源,就为儿童搭建了广阔的写作平台。
例一:世界因你而美丽(“三八”妇女节),“五一”赞歌谱新曲,最是师恩难忘时(教师节),人生几度夕阳红(重阳节)。
例二:装点绿色美家园(植树节),清明时节雨纷纷,龙舟竞渡粽子香,快乐“六一”我作主。
例三:中秋佳节月儿圆,欢乐国庆欢乐颂,欢天喜地庆元旦,欢歌笑语闹新春。
光有节日,只有躯干,丰富内涵,才会有血有肉。怎样写好节日主题作文,这就需要我们巧妙的预设,精心的指导,自然的生成。如围绕“三八”妇女节这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可以生成:感受亲情——纪录母亲为自己做的一系列小事;学会感恩——我为妈妈做早餐;懂得报答——我为妈妈做贺卡。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写出如下作文:《母爱》、《我发现了……》、《我成功了》、《第一次_______》、《我长大了》等。孩子们的作文真挚地赞美了朴实而伟大的母爱,作文成了他们客观世界的反映,顺应了儿童的作文心里,培育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到了作文教学做人与作文的双赢。
第 3 页第 3 页 社会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爱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活跃思维,可以扩大信息储备库,可以积累丰富习作题材,一句话,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担当责任的使命感。
欣赏自然风光,引发欣赏的奇思妙想;考察家乡名优特产,让学生体会创业的艰难;参观市容市貌,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访问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凡此种种,通过主题生活的作文教学,既充实了学生作文语言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如,家乡的茅麓茶叶闻名遐迩,我们开展了以“茶”为主题的活动:(1)走进茶园——采茶;(2)参观茶场——焙茶;(3)合作交流——品茶;(4)包装宣传——推销茶叶。这样的主题生活,既可以融为一体,通篇布局,也可以分成若干环节,进行片断训练。再如,家乡的水资源十分丰富,长荡湖的大闸蟹远销香港、日本等地,我们以长荡湖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1)长荡湖的传说,(2)长荡湖的物产,(3)长荡湖的餐饮,(4)长荡湖的环保,(5)长荡湖的未来。
像这样的主题生活,学生亲眼可见,亲耳可闻,亲手可摸,不亦乐乎。透过作文,蕴藏了生活现实的大主题,不仅要看,要听,还要思考,倾注一片爱心,用心灵去智性地写作。
读书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乐
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素材、思维方式和写作技能的积累程度与学生的阅读宽度、深度、高度有直接的联系。从李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再到万斯同的“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都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只有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所谓主题读书,就是立足课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立一个读书主题,读写结合,双管齐下,以阅读带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一篇
第 4 页第 4 页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就推荐了几本赞颂“母爱”的书给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如高尔基的《母亲》,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顾艳的《孩子,你如此美丽》等,沉浸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孩子们赞美自己的母亲时,生动细腻,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此外,还可以根据季节、时令、历史、文物等开展读书主题活动。这样侧重一个主题,集中阅读,加深印象,便于积累,既丰富了知识,又学到了表达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为确保主题阅读持久、有效,除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外,还定期举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三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赛、写作大赛),“两报”(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写作的成功喜悦,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读写兴趣,真正做到乐此不疲。
一次主题生活作文教学一般要连续三四天,甚至更长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1——2篇习作,基础好的学生也许能写出3——4篇作文,甚至出现系列日记,自由而真实地表达。一个主题生活写作结束后,对此进行评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哪些作文可以换题目,哪些材料可以换主题,促进学生多元评价,共同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表达的喜悦和快乐。如此循环,持之以恒,主题生活作文一定能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生态作文的本色一定会百花齐放,鲜艳夺目。
【小学语文论文如何进行语文专题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09-10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09-2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26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11-29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